妙不可言造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妙不可言造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妙不可言造句

妙不可言造句范文1

一、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遣词造句的精妙

小语教材中的选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遣词造句独具匠心,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要发掘那些语言的精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著名作家季羡林的《夹竹桃》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其中的“袭”字可谓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教学时引导学生探寻:句子中的“袭”换成“飘”或“传“好不好 ?经过反复品读感悟,学生懂得“袭”字的使用妙不可言,不但体现了香气的浓烈,还含有一种主动的意味,说明这香气浓得你无处可躲;而且“袭”是拟人写法,使香气成为活的,更有动感;而“飘”和“传”的表达效果就显得平淡无奇了。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修辞手法的精妙

语言表达要生动灵活、新鲜别致、有美感,修辞的运用必不可少。教材中妙用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比比皆是,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探寻这些语句的精妙,能提高学生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烟台的海》文字非常优美,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句洒脱,富有诗意。例如写冬天:“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个比喻把涌浪的气势表现得真切酣畅,千万头暴怒的狮子该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景象啊!写春天则是:“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边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孩子是天真浪漫的。这里除了打比方以外,作者还赋予海浪以人格色彩,它们仿佛是有生命的了。冬天的海浪“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多么的执著而坚韧呀,让人联想起奋斗不息的志士、冲锋陷阵的勇者。春天白色的浪花“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孩子般的天性,多么可爱、活泼啊。教学时,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些精彩的比喻句、拟人句,学生在此基础上仿照“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的写法,说(写)一处景物,就会自然的有感情了。

三、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构段方式的精妙

小学阶段的选文中最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先分后总 、先总后分 、总―分―总)、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等。这些典型的段落形式有很强的示范性,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寻这些构段方式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有序、流畅表达的能力。

《广玉兰》第3自然段:“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远远看上去……”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先写广玉兰花开有各种形态,再按花开的迟早顺序具体写了四种花的形态,最后写广玉兰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掌握构段的特点,然后要求仿照本段的写法,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仿中,既走进了文本,又学会了有序表达。

四、 借助文本语言探寻布局谋篇的精妙

现行教材中蕴含着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方法。教学中引领学生探寻文本谋篇布局的精妙,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妙不可言造句范文2

于是喜欢徒步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直在路上的感觉。而这种旅行,一个人就足够。虽是独行,却少了“踽踽”的凄凉;虽是沉默,却减了“彳亍”的迷惘。一人,一路,一轮明月,一片星空,如唱晚的渔歌,悠扬而浪漫。

――《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第一高中 王梓萌

飞鱼传真:

北岛曾说:“路啊路,飘满红罂粟”。在人们穷其一生不断探求的过程中,无限的未知最让人着迷,而在路上的心境又是那么妙不可言。有人认为“路上最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陪你看风景的人。”而作者却相反,仅仅自己一人,就足以承载无尽的“在路上的感觉”。“一人,一路,一轮明月,一片星空”,还有耳边响起的渔歌,视觉听觉都得到满足,心中的幸福感随着道路在向远处延伸,意蕴悠长。

“有些日子,真好!背着书包,精神抖擞地踏入校园,去相约那幼儿园般的教学楼,幼儿般可爱的同学,幼师般亲切的师长。”

“我是喜欢一班的,从楼前的苍藤古树一直到梦中的教室的幻灯光影,都积攒到一块,每一个小的事件中有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就有一个一班,这只是说不出而已,我总小心翼翼地拣着字儿写我们,生怕不能表达内心,玷污了我们的友谊。”

――《那些一班里的一般的事》广东普宁黄彦纯

飞鱼传真:

有点“过分”了,把高中生活比喻成幼儿的生活,你到底是多爱现在啊?但是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简单和纯洁,的确是美得无法比喻J希望被很多人视为“黑色”的三年能够一直这样单纯美好下去。

“‘拣’着字儿”,太好了,你并没有用“捡”,而是用了具有选择性的的“拣”,可见用心良苦。字斟句酌看得出是你唯恐辜负了自己的内心,但如果在表达的时候过度考虑遣词造句,也会大大束缚宝贵思路。这就是码字的矛盾。

忽然,想起我的“闺中密友”贾璇说的话:“等我们老到80岁,还要坐在一起吃冰激凌,聊天,看着彼此花白的头发和几乎掉光的牙齿互相取笑。”我希望那一天,即使天各一方不能见面,但我也会记住让我刻骨铭心的真心欢笑的亮点――

那是你们在阳光中,浅浅绽放的笑容。

那是跌倒时,在鼓励中站起时的感动。

那是冰凉的雨点敲打窗上,奏起美妙而惆怅的音乐。

以及,我所有温热的泪水和恬静的微笑。

――《心灵深处的永恒记忆》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朱杨

妙不可言造句范文3

除了合奏整齐、音准稳定外,确实再找不出太多溢美之词来形容目前这支伦敦爱乐。和去年造访北京的芝加哥、格万特豪斯、琉森节日乐团相比,无论是在技巧还是音乐表现力上都尚有差距。特别是1月5日的德沃夏克专场,作曲家两部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被伦敦爱乐演奏得平庸而廖无生气,弦乐单薄缺少弹性,铜管的发挥不够稳定,甚至音准都存在问题,让人对排练质量颇感怀疑。

而艾森巴赫与当年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拉姆斯也判若两人,年龄的增长反而让他的指挥琐碎而神经兮兮,缺少的是率真与质朴,他的德沃夏克过分强调纵向推进,牺牲了大部分歌唱性,加之乐队能力有限,没有形成匀称的呼吸,两首德沃夏克的交响曲就像是把一块诱人的牛排剁成了肉馅,虽然血肉依存,却模糊不清。

1月6日的《火鸟》组曲乐团表现还算称职,《公主之舞》时乐队的织体开始变得清晰,《魔王卡茨》虽然算不上潇洒写意,但也有板有眼,各声部的进出都比较自如。一直低迷的铜管声部则依旧勉强,长号的滑音犹犹豫豫,小提琴在大段的八分音节表现出了技术上的不足,只能通过大线条的段落弥补,但艾森巴赫又几乎对旋律不感兴趣,在柴科夫斯基的两首大型乐队作品中,他的注意力也更多放在充分挖掘戏剧性上,《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中的悲剧性色彩一度达到顶峰,也算成就了他两天以来最成功的演绎。

出乎我意外的是,艾森巴赫手下的《鹅妈妈》极其出彩。拉威尔的配器没有给铜管留下太多表现机会,乐队大幅削减后,前一晚大放异彩的木管变得更加抢眼,长笛和单簧管轮番表现,出神入化,妙不可言。乐队长笛首席是两天中真正的明星,正是他能努力“抢救”了前一晚德沃夏克大量优美的乐段,其表现足以让其身后的整个铜管声部汗颜。弦乐此时的造句也更有耐心,声音很快变得纤细透明。放下指挥棒的艾森巴赫反倒减少了琐碎的动作,乐队合奏的效果也才算初具端倪,加上他本人长期在巴黎工作所积累下演奏法国作品的心得,结果最不起眼的《鹅妈妈》成了全部的亮点。

吕克特

原创歌剧需要苦练“内功”

与练武功类似,舞台上的戏也需修炼“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有的戏场面宏大、布景令人叹为观止,加上各种新奇的声光电效果,或者配上舞蹈、杂技,甚至动用动物出演。这些都归入“外家功夫“范畴;而“内家功夫”则更讲究以戏本身取胜,以美妙的音乐、扣人心弦的剧本、精彩的表演和演唱打动观众。国家大剧院开幕两周年献礼巨作《山村女教师》集中了国内艺术界最顶尖的阵容,号称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歌剧。然而就像一个苦练金钟罩的彪形大汉,看上去很威武,内功却稀松平常。

妙不可言造句范文4

关键词:游戏;自由;冲动;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62-02

一、引言

在探索艺术本质无止境的道路中,席勒的“游戏说”一直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环。席勒的游戏是自由、是冲动、是美的象征。在他的游戏世界中,“活的形象”是一切审美特性的表现,是最广意义的美的事物的代名词。美不会无限制得侵入有生命物种的全部领域,也不会被束缚在某一个特定区域之内,在席勒看来,一块无生命的大理石,也有其美丽的一面。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斥着拜金主义、强权暴力的物质世界里,游戏已远没有当初那般单纯和天真无邪,反而引起许多社会矛盾,使人心焦。

二、“游戏说”的提出

在《审美教育书简》当中,席勒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本性的追求:一种本性产生出“迫向绝对真实”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也就是使自身与自然界成为一体;另一种本性使他产生“使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的要求,即“给予所有外在的东西以形式”。前一种叫做“感性冲动”,来自于人的肉体存在,或人的感性,或自然本性;后一种叫做“形式冲动”,来自于人的理性,或精神本性。这两种冲动是所谓人的这种生物体当中的每个个体都具备的客观存在。但是“感性冲动要求有变化,要求时间有一个内容;形式冲动要求取消时间,要求没有变化。因此,这两种冲动在其中结合起来发生作用的那种冲动(即游戏冲动)……目标就是,在时间中取消时间,使生成与绝对存在相协调,使变化与统一性相协调”。如席勒所述,是游戏冲动解决了两者的矛盾。“感性冲动从它的主动排除一切可能性和自由,形式冲动则排除一切依赖性与受动性。但是自由的排除是肉体的必然性,受动性的排除是道德的必然性。于是两种冲动都来缓解精神:前者通过自然法则,后者通过理性法则。结果就是游戏冲动把这个两方面的作用结合起来,从道德方面和肉体方面使精神得到满足。因此,由于它消除了一切意外的东西,也就消除了一切强制,使人在道德方面与肉体方面皆处于自由”。可以这样形容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三者之间的关系。面对一名十恶不赦的罪犯,条条罪状都令人不可饶恕,但是罪犯一瞬间后悔的眼神或者他一段心酸的过往就会立马催生出你的感性显现,对他同情起来;面对一群智障儿童,或许他们没有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可爱与朝气,但是理性的神力得以昭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以及爱他们。也就是说既与我们的同情,也与我们的爱护一起游戏。

三、游戏与自由

游戏,从广义讲,不仅仅只属于人类,一些动物也玩游戏。但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无意识的游戏,人类的游戏是具有一定创造性建构的活动,是富于模仿性和个人情趣的自由生命活动。

艺术的游戏,超越固有的生活环境,不压抑个人感性情感,解放每一颗不雷同的心。但游戏到艺术的“自由”并不是真正、具体现实生活本身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好像”,“只是一种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所谓“现象中的自由”,应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游戏到艺术到美不是概念的运动,而是感性的具有实际外观的活动,是一种感性现象的展示和构造活动;其次从游戏到艺术到美又都“必须服从于法则”,追求某种内在的和谐,而这种法则与目的的“被觉察到的影响预示为压制”,因此“美的产品可以而且应该是合乎法则的,但是它应该表现为摆脱任何法则而自由的”。可以这么说,游戏通过艺术到达美的彼岸的过程中,既“无意图又有意图性,既无目的又合乎目的性,既无规律又有规律性的。或者说它们是感性和理性、自然和法则、真与善的中介与协调,是一种平衡与和谐的追求。正是这种对人类平衡和和谐的追求与人类的超越性,它既是对实际物质环境的摆脱,而是对理性束缚的突破,从而显现出人的‘自由’本性”。也是在这一意义上,席勒认为,“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游戏才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使人的双重本性一下子发挥出来”。

“在游戏中自由”早已成为渐行渐远的模糊的背影,相反,“在自由中游戏”如火山喷发后直冲云霄的山灰般来势迅猛却深不见底。二者有何差别呢?以游戏为前提的自由,不是单纯的绝对自由而是受限制的相对自由。无规矩不成方圆,事物不是任其胡乱发生、发展的,而应是循着某些法则或是以某些条件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花,可以在花期内以全力“自由地”拼出最绚丽的颜色,但花期一过呢,就只能“不自由地”凋谢;人,可以在生命阶段内,自由地追寻自己的道路,如果能无欲则刚、有所敬畏,就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相反,而以自由为前提的游戏,正不知不觉中浇灌着人们深埋在心间迷惘、贪婪、放纵、奢靡的种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一些人不用为生计东奔西跑就可享受富足,游戏成为满足他们所谓的自由的一种发泄方式。他们追求自我,赌博是游戏金钱,吸毒是游戏身体,是游戏感情……此时的游戏,弥漫着欲望的气味,四溢惑人。除此之外,某些大国善于以自由的名义游戏他国,以实现本国利益。例如,美国,经常以自由的名义发动战争或干涉别国内政。可在许多时候,美国的干涉并没有给涉国的人民带来真正自由幸福的生活,相反,却经常带来社会动荡和人美痛苦,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都拜美国所赐享受到了“自由的阳光”,但这种自由却与死亡、腐败、混乱、分裂相伴,充满了苦涩,而真正得到实惠的却是美国。对美国来说,自由只是幌子,打击竞争对手、争夺地缘优势、抢夺自然资源才是真正目标。

四、游戏与冲动

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实际上相当深入概括出了艺术创造活动。从头说起,冲动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两种力量推动我们去实现它们各自的对象,人们就非常恰当地称它们为冲动。”一种力量被叫作“感性冲动”,来自人的肉体本能,虽只有感性冲动才能唤醒人性的天赋,但也因此使人性不可能达到完善;另一种叫作“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理性本性,竭力使人得到自由,要求真理和合理性,但扬弃了时间,扬弃了变化。两者有机结合后,形成了的交集为“游戏冲动”。

摘 要:人们在游戏之路上已经越来越偏离其本意——追求美,追求完整的人。当初的“自由”、当初的“冲动”已不再有着善意的外表,而是自我放纵、藐视法律的借口。所以,重新理解席勒之游戏的本意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旨在重新勾起大众对席勒“游戏说”最初的理解,还游戏以真实面目,重组游戏,重组人心。

关键词:游戏;自由;冲动;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62-02

一、引言

在探索艺术本质无止境的道路中,席勒的“游戏说”一直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环。席勒的游戏是自由、是冲动、是美的象征。在他的游戏世界中,“活的形象”是一切审美特性的表现,是最广意义的美的事物的代名词。美不会无限制得侵入有生命物种的全部领域,也不会被束缚在某一个特定区域之内,在席勒看来,一块无生命的大理石,也有其美丽的一面。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充斥着拜金主义、强权暴力的物质世界里,游戏已远没有当初那般单纯和天真无邪,反而引起许多社会矛盾,使人心焦。

二、“游戏说”的提出

在《审美教育书简》当中,席勒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本性的追求:一种本性产生出“迫向绝对真实”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也就是使自身与自然界成为一体;另一种本性使他产生“使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的要求,即“给予所有外在的东西以形式”。前一种叫做“感性冲动”,来自于人的肉体存在,或人的感性,或自然本性;后一种叫做“形式冲动”,来自于人的理性,或精神本性。这两种冲动是所谓人的这种生物体当中的每个个体都具备的客观存在。但是“感性冲动要求有变化,要求时间有一个内容;形式冲动要求取消时间,要求没有变化。因此,这两种冲动在其中结合起来发生作用的那种冲动(即游戏冲动)……目标就是,在时间中取消时间,使生成与绝对存在相协调,使变化与统一性相协调”。如席勒所述,是游戏冲动解决了两者的矛盾。“感性冲动从它的主动排除一切可能性和自由,形式冲动则排除一切依赖性与受动性。但是自由的排除是肉体的必然性,受动性的排除是道德的必然性。于是两种冲动都来缓解精神:前者通过自然法则,后者通过理性法则。结果就是游戏冲动把这个两方面的作用结合起来,从道德方面和肉体方面使精神得到满足。因此,由于它消除了一切意外的东西,也就消除了一切强制,使人在道德方面与肉体方面皆处于自由”。可以这样形容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三者之间的关系。面对一名十恶不赦的罪犯,条条罪状都令人不可饶恕,但是罪犯一瞬间后悔的眼神或者他一段心酸的过往就会立马催生出你的感性显现,对他同情起来;面对一群智障儿童,或许他们没有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可爱与朝气,但是理性的神力得以昭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以及爱他们。也就是说既与我们的同情,也与我们的爱护一起游戏。

三、游戏与自由

游戏,从广义讲,不仅仅只属于人类,一些动物也玩游戏。但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无意识的游戏,人类的游戏是具有一定创造性建构的活动,是富于模仿性和个人情趣的自由生命活动。

艺术的游戏,超越固有的生活环境,不压抑个人感性情感,解放每一颗不雷同的心。但游戏到艺术的“自由”并不是真正、具体现实生活本身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好像”,“只是一种现象中的自由,现象中的自律”。所谓“现象中的自由”,应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游戏到艺术到美不是概念的运动,而是感性的具有实际外观的活动,是一种感性现象的展示和构造活动;其次从游戏到艺术到美又都“必须服从于法则”,追求某种内在的和谐,而这种法则与目的的“被觉察到的影响预示为压制”,因此“美的产品可以而且应该是合乎法则的,但是它应该表现为摆脱任何法则而自由的”。可以这么说,游戏通过艺术到达美的彼岸的过程中,既“无意图又有意图性,既无目的又合乎目的性,既无规律又有规律性的。或者说它们是感性和理性、自然和法则、真与善的中介与协调,是一种平衡与和谐的追求。正是这种对人类平衡和和谐的追求与人类的超越性,它既是对实际物质环境的摆脱,而是对理性束缚的突破,从而显现出人的‘自由’本性”。也是在这一意义上,席勒认为,“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游戏才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使人的双重本性一下子发挥出来”。

“在游戏中自由”早已成为渐行渐远的模糊的背影,相反,“在自由中游戏”如火山喷发后直冲云霄的山灰般来势迅猛却深不见底。二者有何差别呢?以游戏为前提的自由,不是单纯的绝对自由而是受限制的相对自由。无规矩不成方圆,事物不是任其胡乱发生、发展的,而应是循着某些法则或是以某些条件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花,可以在花期内以全力“自由地”拼出最绚丽的颜色,但花期一过呢,就只能“不自由地”凋谢;人,可以在生命阶段内,自由地追寻自己的道路,如果能无欲则刚、有所敬畏,就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相反,而以自由为前提的游戏,正不知不觉中浇灌着人们深埋在心间迷惘、贪婪、放纵、奢靡的种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一些人不用为生计东奔西跑就可享受富足,游戏成为满足他们所谓的自由的一种发泄方式。他们追求自我,赌博是游戏金钱,吸毒是游戏身体,是游戏感情……此时的游戏,弥漫着欲望的气味,四溢惑人。除此之外,某些大国善于以自由的名义游戏他国,以实现本国利益。例如,美国,经常以自由的名义发动战争或干涉别国内政。可在许多时候,美国的干涉并没有给涉国的人民带来真正自由幸福的生活,相反,却经常带来社会动荡和人美痛苦,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都拜美国所赐享受到了“自由的阳光”,但这种自由却与死亡、腐败、混乱、分裂相伴,充满了苦涩,而真正得到实惠的却是美国。对美国来说,自由只是幌子,打击竞争对手、争夺地缘优势、抢夺自然资源才是真正目标。

四、游戏与冲动

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实际上相当深入概括出了艺术创造活动。从头说起,冲动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两种力量推动我们去实现它们各自的对象,人们就非常恰当地称它们为冲动。”一种力量被叫作“感性冲动”,来自人的肉体本能,虽只有感性冲动才能唤醒人性的天赋,但也因此使人性不可能达到完善;另一种叫作“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理性本性,竭力使人得到自由,要求真理和合理性,但扬弃了时间,扬弃了变化。两者有机结合后,形成了的交集为“游戏冲动”。

存入我的阅览室

游戏冲动是追求由感官所捕捉到的一切美,再由理性判断是否确实有美的存在。在曾经遗忘的记忆深处,在一闪而逝的灯光下,在孤单寂冷的空旷袁野上,在爱与被爱的徘徊中,总是有某一刻、某个片段是值得深思再深刻下去。游戏冲动带领我们跟随美的脚步,不断完善生活和社会。它告诉我们,人需要反思,需要思索美德、真理、幸福,需要“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

相较于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欲望则演变成如今社会中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而现实的冲动却使人支离破碎,时刻寻找自我却总也难以找到。这个时代里有一批人做事鲁莽,不计后果。顺应当下潮流的语言来说“冲动即是魔鬼”。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无论如何与你的观点相悖,都应该尊重。因为无论你把它们攻击的体无完肤又或者千疮百孔,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只会带来怨恨、带来战争。在战争中,双方会受到伤害,是非曲直早已不是最终目的,而维护自己所坚信的才是重中之重。可争论无非是想带给自我一种优越感,使他人自惭,使他人当众出丑。可是,即使你做到这些,即使你赢了,又能如何,会有谁对你心悦诚服?当不断上升的情绪之火,达到足以烧毁你们仅存的一点理智的时候,一股无以抑制的仇恨之火便由心底升起。此时,一场由口角之争发展而来的大动干戈也就在所难免。家庭暴力、社会暴力不正是如此,由小方面生发成大方面,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即能造就一场不可挽回的憾事。虚荣得以满足后的或许妙不可言,或许使你洋洋得意,但是一只好斗的公鸡,怎么也不可能变成一只高贵的凤凰。

“上帝想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也像疯狂的猛兽一样,让人失去应有的节制。可曾还记得那句“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河北保定李启铭酒后肇事事件发生以后,此事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诸如“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一时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争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事件不正是酒后冲动驾车的结果吗?当事人藐视法律,不顾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夸大可以享受的“自由”,殊不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就将严格依法予以惩罚。此类的小冲动酿成的大事件数不胜数,但总有人铤而走险,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不归路。

五、总结

“游戏人生”在席勒的未来蓝图里是美的,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必经之路,是摆脱任何目的、任何义务、任何忧虑的枷锁的钥匙,是为了追求“最自由和最崇高的存在”。自由和冲动是游戏之路不可或缺的两种元素,是给予寻美之路以方向和动力的;两者绝不应该成为当代人自我松懈、自我放纵的借口。单纯游戏的最终结果绝不会遂人意。让我们重装自尊、自省、自爱等进入“主系统”,植入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向往和平等进入“游戏”,重新理解席勒之游戏的真谛,这样一个自由但不放任,冲动但不糊涂的社会才会更加接近于美。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秀美与尊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李显杰. 游戏与艺术——席勒“游戏冲动”说的合理内核、历史局限与文化意义.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2).

游戏冲动是追求由感官所捕捉到的一切美,再由理性判断是否确实有美的存在。在曾经遗忘的记忆深处,在一闪而逝的灯光下,在孤单寂冷的空旷袁野上,在爱与被爱的徘徊中,总是有某一刻、某个片段是值得深思再深刻下去。游戏冲动带领我们跟随美的脚步,不断完善生活和社会。它告诉我们,人需要反思,需要思索美德、真理、幸福,需要“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

相较于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欲望则演变成如今社会中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而现实的冲动却使人支离破碎,时刻寻找自我却总也难以找到。这个时代里有一批人做事鲁莽,不计后果。顺应当下潮流的语言来说“冲动即是魔鬼”。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无论如何与你的观点相悖,都应该尊重。因为无论你把它们攻击的体无完肤又或者千疮百孔,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只会带来怨恨、带来战争。在战争中,双方会受到伤害,是非曲直早已不是最终目的,而维护自己所坚信的才是重中之重。可争论无非是想带给自我一种优越感,使他人自惭,使他人当众出丑。可是,即使你做到这些,即使你赢了,又能如何,会有谁对你心悦诚服?当不断上升的情绪之火,达到足以烧毁你们仅存的一点理智的时候,一股无以抑制的仇恨之火便由心底升起。此时,一场由口角之争发展而来的大动干戈也就在所难免。家庭暴力、社会暴力不正是如此,由小方面生发成大方面,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即能造就一场不可挽回的憾事。虚荣得以满足后的或许妙不可言,或许使你洋洋得意,但是一只好斗的公鸡,怎么也不可能变成一只高贵的凤凰。

“上帝想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也像疯狂的猛兽一样,让人失去应有的节制。可曾还记得那句“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河北保定李启铭酒后肇事事件发生以后,此事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诸如“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一时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争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事件不正是酒后冲动驾车的结果吗?当事人藐视法律,不顾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夸大可以享受的“自由”,殊不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就将严格依法予以惩罚。此类的小冲动酿成的大事件数不胜数,但总有人铤而走险,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不归路。

五、总结

“游戏人生”在席勒的未来蓝图里是美的,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必经之路,是摆脱任何目的、任何义务、任何忧虑的枷锁的钥匙,是为了追求“最自由和最崇高的存在”。自由和冲动是游戏之路不可或缺的两种元素,是给予寻美之路以方向和动力的;两者绝不应该成为当代人自我松懈、自我放纵的借口。单纯游戏的最终结果绝不会遂人意。让我们重装自尊、自省、自爱等进入“主系统”,植入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向往和平等进入“游戏”,重新理解席勒之游戏的真谛,这样一个自由但不放任,冲动但不糊涂的社会才会更加接近于美。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秀美与尊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李显杰. 游戏与艺术——席勒“游戏冲动”说的合理内核、历史局限与文化意义.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2).

存入我的阅览室

游戏冲动是追求由感官所捕捉到的一切美,再由理性判断是否确实有美的存在。在曾经遗忘的记忆深处,在一闪而逝的灯光下,在孤单寂冷的空旷袁野上,在爱与被爱的徘徊中,总是有某一刻、某个片段是值得深思再深刻下去。游戏冲动带领我们跟随美的脚步,不断完善生活和社会。它告诉我们,人需要反思,需要思索美德、真理、幸福,需要“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

相较于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欲望则演变成如今社会中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而现实的冲动却使人支离破碎,时刻寻找自我却总也难以找到。这个时代里有一批人做事鲁莽,不计后果。顺应当下潮流的语言来说“冲动即是魔鬼”。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无论如何与你的观点相悖,都应该尊重。因为无论你把它们攻击的体无完肤又或者千疮百孔,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只会带来怨恨、带来战争。在战争中,双方会受到伤害,是非曲直早已不是最终目的,而维护自己所坚信的才是重中之重。可争论无非是想带给自我一种优越感,使他人自惭,使他人当众出丑。可是,即使你做到这些,即使你赢了,又能如何,会有谁对你心悦诚服?当不断上升的情绪之火,达到足以烧毁你们仅存的一点理智的时候,一股无以抑制的仇恨之火便由心底升起。此时,一场由口角之争发展而来的大动干戈也就在所难免。家庭暴力、社会暴力不正是如此,由小方面生发成大方面,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即能造就一场不可挽回的憾事。虚荣得以满足后的或许妙不可言,或许使你洋洋得意,但是一只好斗的公鸡,怎么也不可能变成一只高贵的凤凰。

“上帝想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也像疯狂的猛兽一样,让人失去应有的节制。可曾还记得那句“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河北保定李启铭酒后肇事事件发生以后,此事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诸如“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一时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争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事件不正是酒后冲动驾车的结果吗?当事人藐视法律,不顾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夸大可以享受的“自由”,殊不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就将严格依法予以惩罚。此类的小冲动酿成的大事件数不胜数,但总有人铤而走险,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不归路。

五、总结

“游戏人生”在席勒的未来蓝图里是美的,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必经之路,是摆脱任何目的、任何义务、任何忧虑的枷锁的钥匙,是为了追求“最自由和最崇高的存在”。自由和冲动是游戏之路不可或缺的两种元素,是给予寻美之路以方向和动力的;两者绝不应该成为当代人自我松懈、自我放纵的借口。单纯游戏的最终结果绝不会遂人意。让我们重装自尊、自省、自爱等进入“主系统”,植入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向往和平等进入“游戏”,重新理解席勒之游戏的真谛,这样一个自由但不放任,冲动但不糊涂的社会才会更加接近于美。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秀美与尊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李显杰. 游戏与艺术——席勒“游戏冲动”说的合理内核、历史局限与文化意义.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2).

游戏冲动是追求由感官所捕捉到的一切美,再由理性判断是否确实有美的存在。在曾经遗忘的记忆深处,在一闪而逝的灯光下,在孤单寂冷的空旷袁野上,在爱与被爱的徘徊中,总是有某一刻、某个片段是值得深思再深刻下去。游戏冲动带领我们跟随美的脚步,不断完善生活和社会。它告诉我们,人需要反思,需要思索美德、真理、幸福,需要“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

相较于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欲望则演变成如今社会中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使人成为完整的人,而现实的冲动却使人支离破碎,时刻寻找自我却总也难以找到。这个时代里有一批人做事鲁莽,不计后果。顺应当下潮流的语言来说“冲动即是魔鬼”。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无论如何与你的观点相悖,都应该尊重。因为无论你把它们攻击的体无完肤又或者千疮百孔,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只会带来怨恨、带来战争。在战争中,双方会受到伤害,是非曲直早已不是最终目的,而维护自己所坚信的才是重中之重。可争论无非是想带给自我一种优越感,使他人自惭,使他人当众出丑。可是,即使你做到这些,即使你赢了,又能如何,会有谁对你心悦诚服?当不断上升的情绪之火,达到足以烧毁你们仅存的一点理智的时候,一股无以抑制的仇恨之火便由心底升起。此时,一场由口角之争发展而来的大动干戈也就在所难免。家庭暴力、社会暴力不正是如此,由小方面生发成大方面,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即能造就一场不可挽回的憾事。虚荣得以满足后的或许妙不可言,或许使你洋洋得意,但是一只好斗的公鸡,怎么也不可能变成一只高贵的凤凰。

“上帝想要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也像疯狂的猛兽一样,让人失去应有的节制。可曾还记得那句“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河北保定李启铭酒后肇事事件发生以后,此事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诸如“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一时在网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争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事件不正是酒后冲动驾车的结果吗?当事人藐视法律,不顾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夸大可以享受的“自由”,殊不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就将严格依法予以惩罚。此类的小冲动酿成的大事件数不胜数,但总有人铤而走险,前赴后继地走上这条不归路。

五、总结

“游戏人生”在席勒的未来蓝图里是美的,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必经之路,是摆脱任何目的、任何义务、任何忧虑的枷锁的钥匙,是为了追求“最自由和最崇高的存在”。自由和冲动是游戏之路不可或缺的两种元素,是给予寻美之路以方向和动力的;两者绝不应该成为当代人自我松懈、自我放纵的借口。单纯游戏的最终结果绝不会遂人意。让我们重装自尊、自省、自爱等进入“主系统”,植入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向往和平等进入“游戏”,重新理解席勒之游戏的真谛,这样一个自由但不放任,冲动但不糊涂的社会才会更加接近于美。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审美教育书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弗里德里希·席勒著.张玉能译. 秀美与尊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妙不可言造句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训练;体验;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学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学生语感培养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任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受:

一、语感培养从朗读训练中来

常言道:“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阅读重要性。朗读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一种以声释义的活动。它是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最基本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反复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进一步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例如学习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中一个“溅”字,一个“惊”字,不仅用语新鲜,而且采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内心,假如学生没有很好的语感能力,就无法体会到诗词后面的深刻含义,也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从视频上感受一下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百花竞放、百鸟争鸣的情景,接下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把握散文的深情、舒缓、欢快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语句,进一步品味,从而真切感受朱自清笔下那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

二、语感培养从语言积累中来

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初中生积累字词大多依靠字典或词典,或是大量的阅读中获得。按“课标”规定:九年累计阅读量应达400万字以上。初中阶段要阅读的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词、童话、散文等。语感训练要从阅读数量着手,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剪接、收藏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刊物,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到厚积薄发,读书多了,相应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感也随之增强了。做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这几个意象,十分贴切表达了“断肠人”此时孤寂飘零和惆怅若失之情。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积累,学生就很难把这几个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很好表达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语言积累,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语感培养从想象联想中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由此可见,在我们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生动的画面、可感的生活镜头、优美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通过这些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使学生身临其境般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想象、联想极尽丰富,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节奏感强,而且还有言外之意。在语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想想一弯新月,联想到初生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联想到美满的生活;从月亮的皎洁联想到人格的光明磊落,还可以从月亮身上联想到人类许多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如我们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天上街市漫游,熙熙攘攘的赶集的人群,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不难感悟出作者把天街描绘得如此美好,原来是要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使课文的内容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在教学中使用形象的实物、语言、画面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感的目的。

四、语感培养从勤于动笔中来

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练笔是培养语感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它对认识生活、锻炼思维、掌握技巧、积累写作材料都有很好的帮助。“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代文学家韩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做个性化的训练,进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段落衔接等训练,反复修改,不断推敲,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能力,进行练笔,达到自己较为满意为止。而每进行一次练习,语感就会提高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我时常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并采取不同的评价。例如让同学们在班级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让大家畅所欲言,相互鉴赏评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每有所得,就及时记下来,或是大自然所察,或是自己胸中所感。在练笔中达到升华感悟、积累语感的目的,形成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语感培养从生活实践中来

妙不可言造句范文6

读书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许多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朗读、默读、略读、细读、赏读、研读……,其作用或有利于发声,或有利于理解,或有利于博闻,或有利于强记,或便于欣赏,或可以探究,总之,不同方式的读书,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不仅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书可使人耳聪。我们常常遇到这样情况,告诉一个人一件事,他听不到,听不清,或听不懂。其原因多半是那人精力不集中,或是悟性差。如果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能使人沉静下来,专心一件事,因为读书可以排除杂念。读书时间一长,专心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这就是素质的提高。至于悟性,它会在书的大千世界中,激活思维,开拓视野,从而启迪智慧。

读书能锻炼说的能力。“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尤为重要。一个人有时肚子里有,说不出来,这是最让人困惑的事。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在当今这个交际大爆炸的时代,没有嘴上功夫,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大好机会。所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是非常必要的。

“说”的能力。我认为,它体现在俩个方面,一是会说,二是敢说。这两点在《世说新语》中的《小时了了》的孔融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会说话,这本身需要水平,既要有随机应变的机智,又要有思辨的智慧。这个素质的养成,可以在读书中找到注脚。

“敢说”是一种勇气的外现,但勇气来自学生的自信和真正实力。一个人,口齿不清,嗓子沙哑,或与生俱来的怯懦等等,都是影响学生不敢说话的因素。这其中,怯懦在学生中最为普遍。

前几年,我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尝试,一个班五十多个人,我说谁敢站起来,大喊一嗓子,喊什么都可以。结果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我当时很惊讶。现在在班内上课时,不敢举手的,在讲台前,不敢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

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大方、大声、大胆的读书,既是发声、表达的训练,又是胆量的锻炼,只有大量的读,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说”的能力。

读书同样对写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写文章是语文学习水平的综合展现,它涉及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观察、思考等等。但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重要条件之一。

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既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的许多材料,又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写作技巧,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学生广读文章,读透,读懂文章,是采百花之粉而酿自己之蜜。有时书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形象,就会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使学生有了冲动,有了写作的欲望。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就吟”。梁衡在《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中,把背书的作用写得很好。学生能熟读成诵,真是妙不可言。这样就能够透过文章语言的缝隙,读出作者的言外意、话外音,就会潜移默化的汲取其中更多营养,说起话来掷地有声,话语就会准确、生动、深刻。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珠连篇,如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不是单凭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大多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悟出的。有一次,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她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印象很深。她把《小时了了》范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有何感悟,当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她让学生再读一遍,再问,举手的学生就有七八个了。

现在想想,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用实践给我们验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疑难问题,都会在一遍遍的反复朗读中迎刃而解。只有学生深入其中,让学生从初读,到读透,读懂,对文章最有价值的,最核心的内容把握,以及对其营养的汲取。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讲解,和学生累牍连篇的做笔记。所带来的效果,是非常让人惊讶而喜悦的。

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初二第一学期,他由于生病,在家休假半个学期。后来回到学校,再后来的一个多月里,他只是把曾学过的古诗,文言文补了补。期末考试,全年级三百多人,语文竟考了年级第十名。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在家里,只是看了一些文学名著,他说得很轻松。现在看来,读书多了,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读书,不仅在课堂上重视,还要提倡海量阅读,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注重读书的深度,还要考虑读书的广度,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围绕教材选择一些难易适中、文章典型,放手让学生读,这样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重视读书,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都是靠文章中的一些景物或事件去承载,只有学生深入其中,与作者同喜、同忧、同唱、同合,心与心才有共鸣,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熏陶,在熏陶中孕育,在孕育中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