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思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发展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发展思路

工业发展思路范文1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全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狂潮。工业建筑作为从事工业生产的活动场所,为保障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工业发展也促进了工业建筑的发展。工业生产加工出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了工业建筑的质量与使用寿命,工业化的施工方法也促进了工业建筑改革的进行,工业建筑承载着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成果,可以说工业建筑与工业生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作为城市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及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对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问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工业建筑质量对城市建筑的形象也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工业建筑的对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对工业建筑设计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工业建筑设计的最新发展趋势。

1 工业建筑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工业建筑伴随工业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而逐步向前推进,早起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受思想认识的局限,我国工业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将满足工业发展需求,作为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工业建筑设计缺乏人性化,企业工作环境较差,同时盲目的建筑导致工业建筑占地巨大,且利用率低下。

国外的工业建筑设计理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工业建筑认识理念上的不断穿心,先后经历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地方主义、新现代主义、生态建筑、波普艺术与极少主义时,工业建筑设计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工业建筑还停留在早期的盒子式的经典现代主义阶段。我国无从感受到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巨大能量,更加无法体会到信息化社会对工业建筑所造成的强烈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国外工业建筑设计理念也因此被引入中国。中国工业建筑设计理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开始了工业建筑设计上逐步创新发展的历程。工业建筑形式变得多样灵活,生产工作环境变得更加洁净优美,全国各地的新型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了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也在工业建筑建设上开始了对企业形象的改造,企业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促进下我国工业建筑设计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建筑设计在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设计理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对美的渴望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通过工业建筑被传递出来。

2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最根本的需求

人性化设计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最根本的需求,所谓人性化设计主要是指在工业建筑中引入人类工程学的理念,工业建筑更加注重对工业生产者人的关怀。

工业建筑作为工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任务在于服从和服务与工业生产,在一个工业企业当中,人是从事工业生产的主体,各种生产资料只有被人所运用价值才能够被体现出来。人是工业生产中最富于活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力。人性化的工业建筑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使企业工人能够通过工业建筑体会到归属感,使员工产生主人翁意识,最终能够通过工业建筑所传递出的关怀,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粮液集团不仅因其酿造的白酒而享誉国内为,五粮液建筑文化更是中国工业建筑文化的宝库。五粮液建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标志,五粮液建筑文化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与五粮液酒文化的完美结合,五粮液建筑文化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筑结构中整体与部分合理布局,同时演绎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同时在建筑当中蕴含着企业的创造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五粮液建筑文化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作为生产空间的功能,更是企业精神的象征,是人性化设计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酒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3 现代工业建筑离不开民用化

工业建筑同民用建筑一样,在满足不同使用要求的同时,努力创造宜人、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国际上已有将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称为创意工业。据此可以判断,工业建筑的范图已经扩大,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某些建筑往往因为经济进步、技术更新等原因,落后于时代需求,但这些“旧工业建筑”的建筑质量还能满足其他用途。原本废弃的工业构筑物,通过转换功能,开发再利用,通过建筑师的构思和巧妙设计,使旧建筑再生,焕发出新生命的活力。由此可见,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间的界限也已越来越模糊化,并日趋一体化的文化性趋势。而今,在许多工业建筑及科技园区的设计中,建筑师都十分重视发挥地区性的文化特点,将工业建筑的特点、功能与地域、民族、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掘并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实现工业建筑与文化环境的整体协调。

旧工厂的更新改造应提高到重要的位置,正如位于北京东北角大山子的当年的798 国营老厂,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负责设计施工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旧厂房,正由于厂区的部分建筑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风格,明显带有欧洲老式工厂的影子,在京的一些艺术家看中了它的这种特殊风格,便在此成立了五花八门的工作室。从此,出入“厂”的人群由原来身着工作服的工人渐渐变成了形形衣着各异的艺术家。如今的798,厂房的墙壁已变得斑驳,与此共存的也不再是隆隆的机器。走进艺术区,巨大拱形屋顶如鳄鱼的牙齿排列整齐,粗壮的管道交错悬挂在斑驳的墙外。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红砖墙上依然清晰可见“万岁”的标语让人想起了它的过去。但在不经意间,在某个破旧的角落,在某个巨大的仓库里的一个不得不让人注意的涂鸦,绘画或是雕塑在提醒你,798已被艺术“占领”。兵工厂成为了过去。如今成了国内外闻名的798艺术区。

现如今,全球“LOFT”风起云涌。LOFT原意是建筑中的阁楼,现在的含义已演变为利用工业旧厂房和旧仓库开阔、宽敞的空间,打造的充满个性、富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化和创意型产业的聚集地。LOFT作为一种城市旧工业向新经济转变的新理念、新途径,被西方各大都市纷纷采用,成为现代都市创新经济、创意产业的代名词。

工业发展思路范文2

虽然近两年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了抗旱专项贷款600万元,发放农作物备播、化肥等专项贷款450万元,有力地支持全县农业发展优质高效作物,保持了基本平稳地发展态势,使种植业向优质高效迈进。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在支持县城经济发展、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了极大的支持作用,特别在板栗栽培,南江黄羊养殖上给予了极大的信贷支持。使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4万余吨,蛋类总产量为14万余吨。2001年全县被评为“全省畜牧生产先进单位”,信用联社2001年度获县“支农先进单位”和全县综合考核一等奖。各乡镇农村信用社立足当地实际,紧密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完成小流域治理几十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点治理20多万平方公里,支持农户购置拖拉机,小型农机具近3万台,机耕面积大幅提高。桐柏县信用联社与农户已建立了相互信赖的良好诚信关系。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巨大的可喜成效。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东栗西枣中部茶”的区域经济格局。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全县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已占到农林牧渔业产值的58%,畜牧业通过推行规模化养殖,开始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南江黄羊为主的肉羊“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使桐柏县成为全省最大的黄羊养殖基地,全县种植莲菜1万多亩,优质高效作物面积不断扩大,食用菌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使主导产业在结构调整规模上取得新突破。

为改善基础生产条件,把农建的工作重点由大规模治山整地为主转移到兴修水利。全县利用旱灾造成农业减收的事例,教育引导广大干群兴修水利,以改善农民通行条件和货畅其流为目标,整修乡村公路100余公里;县乡公路升省道工程已规划4条998公里,已开工2条。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县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搞好流域综合整治。银盘河、仓库等5条小流域被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

在推进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首先是积极引进推广六大类10多种新品种。主导产业确定了当家品种,保证了农产品走向优质化。引进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部门挂靠高层科研院校和利用招商引资聘请20多位专家、科研人员具体指导农业生产;县电视台设立了“科普田园”专栏,开展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

目前,全县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仅十几家,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能力弱,还没有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生产关联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全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多为农村集贸市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少,农产品流通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实现增收才是衡量工作的最客观的依据之一,实现农民增收难度很大,但潜力也很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培植和发展规模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和利益机制。大力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同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与企业在一体化经营中双赢双富;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要按照“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完善一批布局合理、服务配套、功能齐全,能够吸纳全市、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专业市场。

农产品流通方式要通过搞活流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以流通促调整,促增效,促增收。既要充分发挥国有商业的作用,又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推进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发展和管理,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社会化网络建设。拓展开放型农业发展,开放型农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要下决心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把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要加快农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采取多途径,把国外的大商家、大厂家引进来,也可以与国内有创汇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合作,借船出海,带动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

工业发展思路范文3

关键词:农机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61

农机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可以将新技术新成果投入到实际农业生产中,进而为人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由于农机推广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政府对其的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等因素,给农机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新农机推广工作的措施。

1 农机工作拓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机构的调整,较多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使农机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农民在选择购买农机时比较盲目,对农机了解不够深入透彻,购买新机具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也不利于新机具的推广。有些新机具产品投入市场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测试,农机质量无法保障,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事故,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市场中的农机产品的质量问题及售后服务较差等原因,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购机欲望,这就给农机制造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机的推广工作。

2 拓展农机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 创新发展方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农机推广工作应加强与农机科研单位及农机生产企业的合作,扩大知识范围,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农机工作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生产素质及农机操作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农机推广部门向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科研单位提供一些市场信息,为科研单位及农机生产企业的发展指明具体方向,促进单位企业研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机具与新技术,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对于机具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推广部门可以向企业进行反映,可以使得企业更好的改进农机产品,使得农机产品可以更加完美,提高农机的质量。

农机推广部门应不断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及农机新技术,对农机设备不断提高要求,并推广这些先进技术及设备,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机械水平。农机推广部门应及时更新农业机械设备,充分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提高农机设备的保有量,优化农业机械设备。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机械设备及时更新,对于高性能的农机设备要扩大资金投入,逐渐提高农机设备水平。

2.2 创新农机工作宣传教育模式,培养技术能力

做好农机工作的前提是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并要逐渐提升农民的认知水平,不断扩大教育宣传,农机部门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充分利用舆论效果,通过宣传单、报纸、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机具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让农机工作得到广泛的关注,对机具进行推广,为农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农村地区召开动员大会,并邀请机械方面的专家和农民参与其中,技术应与农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讲解一些农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使用机具的安全意识,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在农机普及较高的地区可以进行农机观摩会或专家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2.3 创新农机推广方法,不断完善农机推广体系

农机推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当地的农业特色及人们对农机的具体需求,尽量为他们提供周到的农机服务。完善农机推广体系,让农民意识到农机设备的必要性,可以在农村建立农机展销平台,并向广大农民群众等介绍使用农机的优势,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要重视对一些工作效率高动力强的农机的推荐,增强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机发展。另外,农业推广部门应与农民紧密联系起来,对农机使用比较积极的农户中建立农机示范点,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可以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农机技术。农机技术的学习比较容易,可以让农民亲眼看到农机技术的效果,进而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要求。

3 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农机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农机技术、农机设备以及农机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农机推广体系的现状,据此提出创新农机推广运行机制的措施,进而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

工业发展思路范文4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存在问题 自身优势 发展对策发展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陆地耕地面积的逐步萎缩,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食品已成为各海洋国家的一个新的共识和发展格局。由于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资源的衰退,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国际海洋管理制度的实施,渔业生产已逐步从捕捞为主转变成为以海水养殖为主。工厂化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海洋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厂化海水养殖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朝阳产业。

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中等经济发达水平国家行列,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动物蛋白,而是增加了对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这类优质产品的需求,而水产品正是符合了这一需求的健康食品。与此同时,观赏休闲渔业将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补充。水产养殖的发展将在不同程度和空间上满足消费者“吃出品位,玩出高雅”的生活需求,并成为现代社会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18.1%,曲折率之高,居于全国之首,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地面积。这里区域优势明显,气候宜人,鱼、虾、贝、藻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发展海水养殖前途广阔。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总产量从1989年起就跃居世界首位。然而近几年,由于海水养殖业受到无序竞争、品种退化、水域污染等严重影响,整个行业处于低谷。特别是2006年11月,上海多宝鱼药物残留事件的报道,更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目前,海水养殖业完全进入了谷底,不少企业纷纷倒闭,行业前景堪忧。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经营,厦门铁路实业公司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已经成为福建省工厂化养殖的龙头企业。无论在养殖规模、品种或在养殖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均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但是面对日益恶化的大环境,公司同样处在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关头,可谓挑战与机遇同在。笔者就当前公司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以及如何二次创业,引发几点思考。

1 公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1.1 品种引进相对滞后

近几年来,工厂化海水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发展更新较快,而我们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特别是在新品种技术开发、饵料的配方、防治病害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确与发达省份和优秀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公司传统主打品种牙鲆鱼育苗质量逐年下降,加之病害防治能力差,影响了养殖的成活率。鲽类、鳎类、鲷类等新品种的开发起步较晚,斑类育苗技术虽有新突破但还不稳定,总之,还难以形成新品种和技术层面的优势。

1.2 市场适应能力偏低

一方面是养殖产品相对单一。这几年,公司的效益来源主要依靠牙鲆鱼这一传统项目,其他新品种有的正在试养过程中,有的批量有限,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品种单一,每年的6―9月份就成了销售空档,经营上入不敷出,经常出现周期性的资金短缺,甚至影响了正常生产。另一方面是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前几年,牙鲆鱼还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此,公司也逐渐形成了“重养不重销”的惯性思维,这样,产品的销售实际上逐步被中间商所控制,价格、规格、数量全部由中间商说了算,市场信息的获取比较被动,市场引导生产只能是一个概念,难以付诸实施。

1.3 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高投入是工厂化海水养殖的一大特点。目前,生产基地的成本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海上取水用电和设施维修每年约耗资400万元左右;二是鱼类、贝类养殖饵料成本逐年攀升,进口鱼粉、鲜杂鱼、藻类及加工成本每年需耗费400万元;三是工资成本逐年提高,工厂化养殖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养殖工、专业人员每年的工费工资(含生活费)也需300万元。除此之外,用于周期性季节性防病治病用药,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也有近200万元的支出。如此一方面各类成本逐步上升,而销售价格因竞争激烈又逐年走低,极大地打压了利润空间,公司经营步履维艰。

1.4 管理体制严重制约

实践证明,水产养殖最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家庭式或家族式的。而纯国有化的公司在经营上还是受到了种种限制,体制上还不可能实现股份化,管理上还不能实现承包化,科技开发还不能实现协作化。企业经营机制、投资机制等方面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需要付出比民营企业更多的管理和经营成本,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2 公司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

尽管公司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以上四大问题,但同时也有着以下五大优势:

2.1 基础设施优势

东山养殖基地地处东山岛最南端的宫前湾,这里环境独特,海洋资源丰富。基地有鱼类、贝类工厂化养殖场3座,工厂化养殖车间10个,工厂化养殖水面3万平方米;拥有鲆、鳎类周期育苗300万尾,周期养成40万尾的生产能力,斑类周期育苗200万尾,周期养成15万尾和鲍类周期育苗1000万粒,养成500万粒的生产能力,是属于规模较大的海水养殖工业化基地。

2.2 品种储备优势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公司目前已储备皱纹盘鲍亲本6000余粒,去年春季以来已育出1000多万粒鲍苗。大西洋鲆、漠斑牙鲆、半滑舌鲆、塞内加尔鳎四个新品种的亲鱼也正在培育之中,最长两年之内就能发育成熟。同时在皱纹盘鲍、鲆类、斑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方面已经逐步成熟。今年美洲黑石斑、半滑舌鲆、塞内加尔鳎、江鲽等几个新品种渡夏成功,将为下一步养殖品种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管理能力优势

几年来,公司力图将铁路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与水产养殖的特性结合起来,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基地特点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新路子,通过认真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公司推出“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思路,即公司主要管理基地工厂化车间和内部虾池的生产经营,海上吊养、虾池等生产主要与农户合作,由农户管理,按合同实行“虚拟经营”,弥补了公司管理上的缺陷。目前公司基地的生产布局日益合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管理效益日趋显现,各级管理干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4 品牌资源优势

厦门铁路实业公司创办水产基地这几年,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但无论是在东山,还是在山东,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厦铁”这一品牌还是越叫越响,这一方面凭的是国企的实力,另一方面凭的是诚信,因此无论南北方的同行都愿意与厦铁合作,甚至在困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实为难能可贵。去年以来,有两家山东的优秀企业先后与公司合作进行三个新品种鱼苗的中养,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对公司而言,不仅优化了品种,而且还缓解了资金紧缺的困难。

2.5 国企机制优势

在纯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国企的体制的确在许多方面处于劣势,然而在整个行业步入低谷或遭受类似强台风袭击这种天灾,许多私营企业纷纷倒闭之时,国企抗风险的能力和优势就凸现出来。国企所确定的经营机制一般也较为科学、合理和人性化,其运行也更为顺畅,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述五大优势所形成的综合优势,是任何一个民营企业都难以比拟的,这是公司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的关键所在。

3 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食有鱼,而是吃活鱼、吃好鱼。要适应竞争激烈的大市场,公司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3.1 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强与水产行业科研机构的联系(以黄海、南海研究所为主),尽可能寻求一些技术层面的合作,发挥专家的智力优势和信息优势,借“脑”发展,加快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在巩固现有的牙鲆、石斑鱼、皱纹盘鲍等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美洲黑石斑、半滑舌鲆、塞内加尔鳎、大西洋鲆、老虎斑、东星斑等名、优、特、珍、稀品种,逐步形成新的主营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根据基地的区位特点,多养适合南方养殖的、高附加值的各种斑类品种,在南北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南南合作,实现反季节养殖,接力式养殖,把区位、气候、资源优势发挥好。

3.2 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提高养殖新技术,提高产品品质

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要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首先加强对育苗技术的研究,加强与专家的沟通,努力培育有市场潜力、一般企业难以育成的优良品种,增强苗种体质,为苗种的销售和养成打好基础。其次,强化科学管水,提高供水质量,确保氧气供应,位鱼苗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再次,加强对饵料配方的研究,针对不同的鱼种,不同成长期的特点,投喂营养平衡配方科学的饵料,在严控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养殖饲料的转化率。第四,加强对鱼、鲍病害的研究,特别是病害的预报与预防工作,严格控制药物,严禁使用超标药物,实施无公害生产,提高养成率,为社会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绿色食品。最后,加强科学养殖,合理安排养殖密度,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养殖过程中,严格规范操作,重视细节,善待每尾鱼,为打造企业品牌夯实基础。

3.3 加强多方合作,不断完善产品销售链,优化产业结构

在提高水产品养殖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带动并促进养殖的发展,是公司在当前形势下自我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无论是东山丰富的海上水产资源,还是工业化养殖南北、南南优势互补的一些项目,都为水产品的加工、储存包装、运输乃至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厦门市在水产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出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政策,加强与厦门市海洋渔业局,厦门市水产集团公司的联系,努力寻求合作,使公司基地在生产组织,水产集团公司在水产品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并逐步从松散型合作向密集型合作发展,使公司的基地成为厦门市水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厦门市“菜篮子”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看准时机,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就一定能把这一产业链接续起来,发展下去,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3.4 坚持发挥优势,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潜在资源

东山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有着相当丰富的地理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各地有较高的知名度。随着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适度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已成为可能和时尚,因此充分利用东山这一地域优势、基地的养殖规模优势、品牌资源优势和品种多样化优势,同时对一些设施稍加改造,就完全可以和厦门以及东山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接,实现旅游、休闲一体化,既满足不同层次旅游爱好者的兴趣和要求,又能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整体效益。

4 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厦门铁路实业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认真研究实施以下发展战略:

4.1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把水产行业的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专业人才各个环节,大力吸纳紧缺人才,稳定核心人才,建立高素质的水产行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队伍,加快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过程。

4.2 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坚持“科技兴业”的指导思想,整合科技资源,巩固既有水产技术优势,重点构筑核心技术优势,做好技术储备,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无公害养殖,逐步形成“厦铁”这一品牌效应,以名、优、特、新产品品牌赢得市场。

4.3 实施精细化管理战略

从繁育、养成、加工、贸易、管理、收入、结算各环节的衔接配合入手,将品种超前谋划,过程控制与销售结算有机结合起来,缩短管理链条,推行场一级的生产管理模式。落实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内部项目责任成本核算管理,把各级管理者和骨干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及个人工作业绩直接挂钩,提高经营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把企业做优,资产做实,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4.4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同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培养专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增强凝聚力的核心工程,打造品牌优势的塑形工程,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的育人工程,把企业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进而把公司做大、做好、做强、做久,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稳步发展。

工业发展思路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5]张晓庆,刘秀玲,宇红,大连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

工业发展思路范文6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我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明显,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一是节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为0.71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居全国前列,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十一五”全省GDP能耗下降20.01%。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是节水、节材和节地工作卓有成效。节水方面,通过对重点耗水行业、主要工业产品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推广节水型器具等措施,开展工业节水,“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12%。节材方面,全省散装水泥快速发展,“十一五”散装量累计超过3亿吨,年均增长超过8%,全省水泥散装率连续九年居各省区第一,并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泥散装化目标。节地方面,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大力推进多层厂房建设。

资源综合利用进展明显。一是资源综合利用初具规模。目前,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2010年利用废弃资源超过600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2%左右。全省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企业21家31台机组,总装机30.4万千瓦,日处理垃圾1.27万吨。废旧轮胎、废旧木料、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稳步推进。二是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初步建成。我省已初步建成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和资源循环化利用体系。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轮胎(橡胶)、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体系建设雏形初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基本做到固体废弃物的清洁回收、清洁储运、清洁处置、清洁再生。基本完成废旧家电、废旧轮胎、污水处理污泥、建筑垃圾等资源再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引进设备国产化。

落后产能淘汰和生态园区建设势头良好。一是落后产能淘汰成绩斐然。“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53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230.8万吨、炼铁产能13.2万吨,落后造纸产能60余万吨,淘汰低效工业锅炉2100台,改造在用锅炉2300台,关停粘土砖瓦窑2547座,削减产能164.7亿块标砖,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397万吨,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创新。二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为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和生态化改造。

企业清洁生产扎实推进。自《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以来,我省以发电、热电、电镀、医药、化工、造纸、印染、皮革等行业和工业园区内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以来,省级层面共安排了2857家企业的清洁生产推进计划,其中自愿性审核企业1728家。

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制定了一系列与发展生态工业相关法规政策。2005年以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浙江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浙江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生态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了政策规章体系框架,为发展生态工业提供了法律政策依据。

我省发展生态工业

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业内部结构有待调整。我省工业经济中,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比重居高不下,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仍占较高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高附加值、符合生态工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规模还非常有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虽有良好发展势头,但要成为替代传统产业的新兴主导产业仍有一个过程,工业内部结构仍需加快调整。

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升。工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生态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目前,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意识比较薄弱。由于环保产品开发和“生态化”生产,往往需要采取高新技术和较大的投资额,中小企业一般无力或不愿承担。另一方面,由于生态工业生产的是绿色产品,产品质量高于非绿色产品,成本中包含了环境使用费用,因此价格要高于非绿色产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省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总体上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

法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发展生态工业需要有较大的投入,目前已有相关的省财政专项与生态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我省对于生态工业领域的激励政策不够明确,总体规模还不是很大,即使是受扶持的领域,扶持力度也不大,因此企业和各类主体发展生态工业的积极性不高。尤其对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耗水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够完善,影响节能、节水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监督管理体制有待健全。我省发展生态工业存在多头治理、职责不明的情况,尤其是机构设置还不够合理,导致部分职责存在交叉,因此,我省推进生态工业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分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推进全省生态工业发展。在现实工业经济的运行中,我省对发展生态工业的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尚未建立科学统一的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生态工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特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作为支撑。目前在能源综合利用、水重复利用方面有很多技术,但是有的还不成熟,应用难度较大,生态工业链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缺少技术支撑,制约了先进理念、管理和工具的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科技水平总体还不高,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现阶段还难以适应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

加快发展我省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