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简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柳宗元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简介范文1

一、安全工作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幼儿园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中心校的领导管理下,幼儿园把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分工明确,根据实际制定各种安全制度和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措施,在全年中,没有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幼儿园安全领导小组。,制定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教职工,要严肃追究有关老师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层层签订《安全稳定责任书》和《内部安全管理承诺书》。幼儿园和老师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

3、不断完善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幼儿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组织幼儿从事危险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幼儿园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

(三)、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幼儿园、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幼儿园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1、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求教师对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认真落实教育局安全“三部曲”精神要求。

2、在三月份的“安全教育周”活动期间,我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在“安全教育日”这天,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引导幼儿认识交通标志,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3、在六月份开展的“安全教育月”期间,我园除开展防骗、防抢、防火、防中毒、防溺水、防病、防震、防雷、防触电、防拥挤踩踏、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教育外,还把本月的第三周定为“应急演练周”,认真开展突发安全事故应急紧急疏散演练,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开展常规检查。每周、每月和每学期开学以后,幼儿园都把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通过排查,对查出的危险隐患及时整改,有效地预防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卫生工作

(一)、成立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卫生管理及责任分工网络图。

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卫生制度和上级有关精神要求。

(二)、制定、完善防控甲型H1N1流感制度、卫生制度、消毒制度、晨午检制度等,严格按照制度和上级精神要求执行。

(三)、看展定期卫生大检查,消除卫生死角,给师生一个舒适的教育环境。

(四)、针对今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园认真做好了一下工作:

1、成立防控甲型H1H1流感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实施防控甲型H1H流感工作。

2、制定防控甲型H1H流感工作和应急预案,经常对教师防控甲型H1H流感知识培训。

柳宗元简介范文2

专家指出,对于用药敏感的儿童,特别是两岁以下的宝宝来说,按摩天突、膻中和肺俞三个穴位可以缓解感冒症状。

1.天突穴在胸骨上窝中央,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症状。

2.膻中穴在体前正中线,两中间,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胸闷、咳喘、吐逆等症状。

3.肺俞穴则位于人体的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按摩这个部位可以治疗呼吸道疾病。

具体的按摩手法是:由于婴幼儿身体较小,家长可以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肚在穴位处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按压,每天2-3次,每次两分钟,就可起到明显的效果。

除了穴位按摩,家长还可以选择一些含有桂枝、薄荷等治疗感冒的中药贴贴在这三个穴位处,同样可以起到治疗感冒的效果。若用桂枝、薄荷等治疗感冒的中药,最好研磨成细粉状,用蜂蜜调成小丸,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用胶布将小药丸贴于穴位处。(胡斌)

羊藿治愈柳宗元腿疾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被贬到偏僻贫困的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一带),到任不久,恶劣的生活条件便使柳宗元疾病缠身,尤其是他的双腿变得萎弱无力,走起路来很是艰难。

一位经验丰富的药农看到柳宗元的病情后,告诉他当地有一种叫“灵毗”的草药,能治腿疾。于是,柳宗元找到这种草药,亲自栽种、采摘和加工,按时服用。结果真的治愈了他的顽疾。

这个“灵毗”就是仙灵脾,又名羊藿,中医学认为它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的功效。对肾阳虚所致的下肢萎软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疗效明显。作为传统的补肾阳药,羊藿是中药滋补类汤剂配方或中成药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

另外,羊藿对于肾阳虚所致的喘咳等病症也具有很好的疗效。

羊藿除了入丸药和汤剂外,还可将其制成药酒饮用或制成膏药外敷。肾虚阳痿、下降的人,将其煮粥常服,可补肾助阳,增强性机能。

当然作为药材,其应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进补不当可能起不到作用或者起到相反的作用。(吴慧轩)

济众熏脐法

[处方及用法]川乌头、乳香、没药、雄鼠粪、川续断各6克,麝香0.3克,面粉适量。麝香单独研为细末。其余药物混合研为极细粉末,过筛,瓶贮,密封。临用前以温开水调面粉成面条,将面条绕肚脐1周(内径4-6厘米),取麝香末0.15克纳入患者肚脐孔中央,再取上药末填满肚脐孔,并将新鲜槐树皮用针穿数孔,置于药面上。最后取艾炷放在槐树皮上点燃灸之(艾炷如黄豆大小)。灸之艾炷壮数与患者岁数相同。本法宜每年中秋节开始灸,隔2天灸1次。灸至腹内作响声,大便下涎物为佳。灸后宜令患者吃热米汤或热白粥,饮少量黄酒,以助药力。

柳宗元简介范文3

这是春天的早晨,昨夜下过一场透雨,朦胧中的一带烟柳缭着水雾,让人虚实难辨。走近看了,才见那一株一株的柳树,俨似长袖细腰的绿衣女子,曲尽身姿的袅娜与娉婷;满枝满叶的雨珠,显然成了她们身上的玉缀银饰,而那轻柔摇曳的柳丝,则更像在把长长的绸带举舞。有风吹过,晨光中泛出一层亮色,柳树自又舞出了另一种意韵,如“琵琶反弹”,如“霓裳羽衣”,一圈圈光环跳跃出那种迷离的抽象,亦即幻作倒映水面的迷人倩影……

应该说,我平生阅过美色不少,面对如此景观,也是会有一声兴叹的。柳州柳,实在秀色夺人。然而,此时我的意趣,则更专情于捕捉一个古老的信息。沿着长堤久久徜徉,思绪穿越千年,自然就想起那位唐朝的柳刺史了。

柳宗元当年种柳的柳江边,应该就是我现时脚下的这片热土。那也许是一个南国早春的晴日或雨天,刺史带着三两仆从,一边插苗,一边培土,吃力费劲的样子,肯定没有而今立在柳侯祠里的塑像那份凛然与潇洒。因为柳宗元身患多种疾病,还长过疔疮,健康状况绝对很糟。但他硬是挺着身子走到大自然的春光中来,为了什么?为的就是一种精神,为的就是用热汗播种下的那点希望。

柳宗元在柳州为官四年,47岁寿终于刺史任上。此前他的个人档案是:先在京都长安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遭贬永州司马,居十年,才得改任柳州刺史。他因“永贞革新”而获罪终身,可也因之让生命注进了“激素”。长安失败憋过的气,永州十年储蓄的力,现来柳州,正好再作一次小小的释放。对于长安朝廷弥漫的陈腐之气,自认无力回天,那么,就把这眼下小小刺史的权力认真利用着,抓紧营构一块自遂心愿的小天地。

文人为官的心愿其实既复杂也简单,讲究的多是一种文化精神。当时柳州实在也够“蛮荒”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于是先挖井,再办学,修了庙宇,放了奴婢,自然也就想到要种树,好让这片南国“大荒”,抹上一层文明的新绿。柳宗元似乎坚信,水木清华,即是一种人文的滋润,树人同时树木,方可蔚成文明大气。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柳宗元寄寓着一个绿色的希望,也在张扬着一种官宦人格。“柳州柳”具有的千古魅力,似乎也就在于它这人格化了的精神意蕴。这种意蕴,当然是被历代文人首先领悟着和传颂着的,“闲追柳侯兴,种柳柳江边”“好种江边柳,还将惠化转”……这样的诗句散见于各类文人的集子,显然都在支撑一个共同的人文理想。1000多年了,谁说眼下这片明媚柳色,没有抹染过历史的溢光流彩呢?

“柳州柳”,一年一度,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我也曾想,设若它仅是存活在文人单薄的诗页里,或者仅是植根在官吏们狭窄的意识里,那终是会枯老的。而它有幸年年柳色不断翻新,其根由就在它占了一方肥润甘美的厚土。

我居柳州已愈十载,渐渐领悟,原来最能钟情柳州柳,理解它、笃爱它以至一贯千古尊崇它的,还是生于斯或长于斯的代代普通柳州人。一棵风雨千载的古典柳树,自从根系扎入深广的民心之中,那枝那干那叶,就焕然勃发出更为鲜活的生机,闪耀出更为奇丽的色彩。

……

柳州柳的种植到了现代,神化的色彩业已蜕卸,显露出纯自然的生命形态。柳州人于是更愿从自然之“柳”的品性中寻得自己的契合点。柳树的生命力极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本能尤为惊人,因此它所特有的“四海为家”观念,首先备受柳州人的欣赏。现代意义的柳州人,实际也像一个移地而栽的“柳”的群落。他们中的十之八九,至多上推三代,都有一个清楚的“外籍”,或东北,或京都,或江浙,或川黔,或者湘鄂闽粤,真可谓五湖四海大聚会。因此在生存意识里,他们很像得过柳树的真传:适地而生,应时而长,不自封,不排外,更善接纳与涵容,对己对人都不乏柳丝一样的柔和。在心理品性上,他们更在固有的刚劲之中,注进了柳树的韧性,既“坚”且“韧”,刚柔相济,使柳宗元所期待的“垂阴覆地”“耸干参天”的道义理想更具现代气质。“坚忍不拔”一语,如今已正式写进“柳州精神”的概括中,道理似乎即在于此。

看来,柳州人对于“柳州柳”,是该当作自己的生命之树来呵护了。

前些年有次柳江发洪水,水位猛涨令人防不胜防,十里柳堤反复淹泡于黄汤之中,实在心疼了柳州人。为了堤上那几排岸柳,他们就昼夜守护在洪水线上,只待树身露出水面,即用清水一棵一棵地冲洗,不让一枝一叶沾滞泥尘。不料刚把它们洗出容颜,洪水再度上涨又把它们淹泡了。于是泡过又洗,洗过又泡,如此再三,反复不止。这样的劳作真无异于西西弗斯在往山顶推石头,令人崇敬也令人叹息,而柳州人愿做这样的“西西弗斯”,或许就为心中那份至真至善至美的关爱吧!

于是我想,能做一棵“柳州柳”,真算有福气。

(有删节)

柳宗元简介范文4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永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2219

国内刊号:43-1459/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柳宗元简介范文5

关键词:挟持;倚仗;辩义

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一文中,“挟天子而令诸侯”句,教材释为“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挟”释为挟持、控制(教材206页)。从中鲜明看出天子的被动,显现挟持者(曹操)的专权与凶横。就描绘挟持者的形象而言,明显是贬义语。

然笔者偶读西晋著名文人陆机的《辩亡论》一文,其上篇中“武烈既没,长沙桓王逸才命世……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句段,使笔者对“挟”字的释义有了疑惑。因该文论述了三国时吴国的兴亡,特别上篇对吴国的创建者孙坚、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举贤用才、征战开疆予以很高的赞誉。上句中陆机在歌颂孙策的雄心,“挟天子”句与“清天步”句骈偶对举,“挟”在此处显然不是贬义语。

纵观陆机和《三国志》作者陈寿,分经三国吴、蜀的灭亡而归晋,可算同时代人。况陆机《辩亡论》录入《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中,一字同语中用义理应反差不大。

又观曹操本人,从初迎献帝到最后不逼宫以魏王位而卒,不无“挟制天子”之嫌,但以曹操《述志令》“奉国威灵”来看,从初衷起更多还是“奉天子以令诸侯”。

而更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则来自袁绍集团,“沮授说绍曰:‘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子以付不庭,谁能御之?’”(《后汉书・袁绍传》),田丰“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二定”(《三国志・武帝纪》)。沮授、田丰之谋略是袁绍谋士中的姣姣者,他们建议袁绍赶快争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从“西迎大驾”对天子的敬称看,“挟天子”并非是挟制天子的意思。

再观当沮授向袁绍提出“挟天子”的建议时,他的同僚的异议,“绍将从其计。颖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之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后汉书・袁绍传》)。不论沮授、田丰和袁绍打算把天子迎来如何对待的问题,至少在说法上和同僚对“挟天子”的异议中可以看出,“挟天子”决不是挟制天子,而更多的是尊重。

回头再析“挟天子”释为“挟制天子”造成的印象――是曹操对天子的大不敬。可在陈琳书《袁绍讨曹檄文》中“操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悔王僚……”(《三国志・袁绍传》)。还有刘备批曹“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害天下,残毁民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对曹操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行为的指斥中,全然找不到“挟天子”的字样,可见“挟天子”之“挟”不应简单理解为挟持、控制类。

查《康熙字典》“挟”有“扶持、倚仗、辅助”等义项。查《中华大字典》文字源流项“挟”有“由扶持引伸倚仗、依持而自重”。查《古汉语词典》“挟”的义项有“凭借;倚仗。柳宗元《封建论》:‘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百伐之权’”。

柳宗元简介范文6

关键词:禅宗 境界 人生 哲理

人生无常,人生如戏,有喜有悲;人生如梦,有真有幻;人生如棋,有输有赢;人生如水,有清有浊;人生如茶,有浓有淡;人生如花,有开有榭;人生如天气,有风有雨……在纷繁复杂的漫漫人生道路上,有几人能体悟到其中的真谛呢?在美仑美奂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就蕴涵着丰富精美的人生禅宗哲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一境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二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此三境界。三境界的诗句分别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王维的《鹿柴》、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此精辟地道出了人生从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到悟而未透,返虚入明,最后到达通透圆融,已臻化境的禅宗境界,此乃人生禅宗三境界。

一、觉而未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诗人柳宗元政治失意,被放逐永州(今湖南零陵),借歌咏隐居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抒发失意苦闷的好诗。全篇诗歌寥寥二十字寄托着诗人孤寂、幽远的心境,也寄托着中唐那一代人的心境、意绪,整幅画面,动静结合、物我两忘、充满禅味。诗歌首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静寂无声的雪把一切都简化了,不见鸿爪,不见人际,天地间一层不染,万籁无声,只有清静和寂寥,陪伴着一条小船上的渔翁,在漫天宁静,一江白雪中垂钓。诗歌后二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极写天地的广大寥廓,为了凸现主要描写对象――小船上的渔翁,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景别越大,中心人物越小,却越突出、越抽象,自然成为视觉或心理的一个点。诗人正是以这种“全景式”的点,以这种“简化”,凸现了垂钓者的峭洁清远、宁静淡泊。在这寒冷寂静的环境里,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清傲,这被幻化了的渔翁,实际正是诗人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此乃人生禅宗的第一境界――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其中的哲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第一,“永贞革新案”后,诗人一去潇湘十年,又去南桂数载,多少豪情壮志,多少睿智精思都付与有了青山绿水,此时的诗人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只得创造出一个如《桃花源记》里一样虚无缥缈的幻想境界。正所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1]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事的一种高级原则,面对无道的政治统治,知识分子只能通过归隐来求得内心的暂时宁静,来求得内心的“超然物外”。第二,这一归隐的过程,正说明诗人已经觉悟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可以解除内心的不快和郁闷,将内心的不悦寄托在寂静的青山绿水当中,然后通过渔翁这个中介来具体表达。第三,烘托出了宽阔的禅境:广大与具像对应;寂静与动态相协;心与物;有与无;瞬间的恬淡与永恒的妙悟……一切都是无痕的的,却又是有痕的;一切都是永驻的,却又是瞬间的;一切都是静止的,却又是流动的。一个人的内心无声、无色、无欲,自然也就无所求了。第四,诗人无论风吹雨打,却“独钓寒江雪”,体现出的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人虽然已经体悟到人生中的禅理,但还未大彻大悟,达通大境。

二、悟而未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明代诗人李梦阳曰“王维诗高者似禅”[2],这首正是诗人王维后期,通过山水描写,从而悟出一种云开雾散,光明洞彻的禅宗境界的好诗。诗作描绘了鹿柴(辋川地名)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首句“空山不见人”,写空山的寂寥静谧,“空”在佛教教义中乃虚幻不实,空寂明静之意。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然而又未必真空,次句的“但闻人语响”,境界顿出,万籁俱寂,却并非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声、瑟瑟风响、潺潺水鸣,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非常丰富,然而“但闻”二字将这一切声响统统排除,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似乎打破了寂静,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过后,空山却复归万籁俱寂的境界,空寂更加突出。三、四两句,由上联的“声”而入下联的“色”。“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反衬出深林的幽深清静。按理,描写幽暗的境界应该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写“返景入深林”,乍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深更加突出。一抹余辉转瞬逝去,接踵而来的便是更加悠长的幽暗和沉寂。

自然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姹紫嫣红、热烈光明是一种美;秋水寒山,寂静幽暗,又何尝不是一种美,这种美正好表达了人生禅宗的第二境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这种境界亦包含了多重禅理。第一,王维则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同,自然界使人们享受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意味着对人生自由的回归,对本真的回归,亦老子所谓的“复归于无物”[3]的境界。第二,晚年的王维常常在山林溪鹤之中,凝神关注着大自然中万物的动、静、生、息,沉潜到自然的幽深之处,感悟着某种不可言喻的内在生命的存在,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幽静之极,又生趣盎然,一切都是动的,一切都是永恒的宁静,色即是空,动就是静,实也是虚,虚虚实实皆为人生……第三,诗人将沉着的内心与空寂的深林合为一体,空山之中即包含人对自然的体悟;人语之中,即反衬自然的和谐;深林青苔之中即说透内心的幽静,在瞬刻的直觉中获得永恒……第四,诗人在静观自然中获得了内心的沉寂,这种沉寂是一种经历了人生大悲大痛、起起落落后的沉寂,是一种较“独钓寒江雪”更为平静,更为深挚的沉寂。诗人虽然能将虚幻空静的禅宗之理,通过实实在在的自然景物来巧妙表达,但从诗歌本身和现实生活两方面来看,诗人好似悟道而透理,未达至大彻大悟之大道。

三、亦臻化境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是诗人苏轼因出仕与弟弟苏辙分别后,和弟弟苏辙送给自己《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而作的好诗(此处节用前四句)。诗歌开篇用平实的语言发表议论,突兀而起,对于漂泊人生发出提问,起笔超拔,有高屋建瓴之势,顿时紧扣读者心弦。就一个人而言,或为功名;或为利禄;或为谋生;或为读书,东奔西走,随处漂泊,这象什么呢?诗人用了一个新颖的比喻作答,表达对了对人生征途的深沉思考和理念的升华,犹如飞鸿驻足雪泥印下指爪之痕,此等比喻可谓神奇浪漫,诗心慧灵。那为什么漂泊的人生似“飞鸿踏雪泥”呢?颔联就进一步描写和阐释,飞鸿来来去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指爪痕迹,转眼就奋翅高飞了,渺然不知去向,至于留下的痕迹,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飞鸿无暇顾及这往日的旧迹,不复记虑前程的迢遥。此后,“雪泥鸿爪”流行成语。

短短二十余字,道出了人生禅宗的最高境界。第一,人生犹如飞鸿行止,东奔西走,飘忽不定,为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短暂而难以预测,既然如此,对待成败、得失又何必太过斤斤计较呢?第二,飞鸿驻足雪泥,留下指爪,但旋即泯灭,然而飞鸿不复计较这些,依然奋起高飞,搏击长空,志在千里。这告知我们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只要如飞鸿一般,曾经留下足印,曾经奋斗过,曾经拼搏过,有过精彩的人生经历,至于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第三,诗歌中还包含了诗人超脱通达的精神,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打击,哪怕风吹雨打;哪怕电闪雷鸣,无论是宠还是辱,诗人始终乐观,始终自信,始终超然,始终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 “一蓑烟雨任平生” [4]的超高禅宗境界。

如果说柳宗元的《江雪》是将人间的痛苦通过与自然的对话,表达出一种孤界,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而王维的《鹿柴》是将人世的品味与永恒美丽的自然同一,表达出返朴归真,追求内心的幽静与禅宗空境的精神;那么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则是以虚无飘渺的“雪泥鸿爪”比喻人生,表达出一种内心本自无欲无求,随缘自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5]的通透圆融,已臻化境的最高禅宗境界。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我们这些自称为空前先进的现代人,整日面对太多的诱惑和压力,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感情的纠缠让人殚心竭虑,让人倍感疲惫。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人们好似泥沼深陷,无法自拔。在此时,也许我们应该透过有些遥远地时空,去触摸久违了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带有禅宗意境的华美篇章,去寻觅灵魂的避风港。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鹿柴》、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正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苦、失意、分离时,拥有或不愿随波逐流,孤芳自赏,宁静超脱的品格;或“复归于朴”,寄情于山水,获得内心幽静的品性;或“无论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乐观超然的品界,三重境界,妙悟人生,细细品味,荡涤心灵,启迪灵魂。

注释:

[1]引自《论语・微子》篇。

[2]引自《空同子》。

[3]引自《老子》第十四章。

[4]引自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引自明代陈眉公的《幽窗小记》。

[5]引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参考文献:

[1]程千帆等撰,《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931――933页;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61――364页;

[3]周啸天著,《诗词精品鉴赏》[M],成都,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543――5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