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乡风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乡风景范文1
Postcodes and map coordinates offer precise locations, but don’t fully distinguish one place from another. The feelings associated with local stories and histories become attached to particular features―triumph or humiliation on the school sports field; tender trysts beneath the cherry trees; the proud hotel that once opened its doors to celebrity guests; the house wounded by the fatal fire.4 The stories that can cluster around ordinary features usually remain invisible to outsiders, and even events startling enough to hit the national headlines rapidly become yesterday’s news.5 People passing through see little of the life within those streets. For those looking on from a distance, buildings are houses, not homes. They might be architectural gems in stunning surroundings,6 but they won’t possess the intimate associations that transform landscape into place.
William Wordsworth7 thought that landscapes should become places. He grew up in the English Lake District8, but it wa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stories of those who lived there that mattered most to Wordsworth. Many of his poems recreate the hidden lives of those who left their traces on the land; others convey vivid memories of personal experiences that altered the landscape for ever―turning it into a deeply felt place.
In Preoccupations (1980), Seamus Heaney, a modern poet of place, paid special tribute to Wordsworth as“the first man to articulate the nurture that becomes available to the feelings through dwelling in one dear perpetual place”.9 But though Wordsworth wrote so passionately about the region he had known since birth, its special meaning dawned on him10 fully only when he wasn’t there. His first substantial poem was written after he left the Lakes to study at Cambridge, while a very cold winter in Germany prompted his later recollections of his Lakeland boyhood in The Prelude (1850).11 It was only after a decade of restless travelling that Wordsworth returned to settle in Grasmere with his sister Dorothy,12 and then poem after poem poured out. Places can require absence, at least to be felt most deeply.
So perspective matters when it comes to place. Recently, cultural geographers have challenged assumptions about the apparent difference between insider and outsider perspectives, because of the less desirable implications of dividing people into those who “belong” and others who “do not belong”. The excluded might come from another region or race, or merely fail to conform to local norms. This has led to new readings of place in terms of stasis and mobility. Instead of regarding “place” as stable and ultimately knowable to those who belong there, it might be understood as a much more mobile space, open to numerous experiences and characterised also by its confluence13 of passing people.
In recent years, David Hockney’s14 great sequence of Yorkshire landscapes is perhaps the most powerful response to a place. The artist has given us, unquestionably, landscapes, in that they represent real scenes from a particular spot, but they are also passionate celebrations15 of places, created by someone who has known the area all his life. Hockney’s series combines the wide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ly travelled artist with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a deeply rooted Yorkshireman. They represent landscape and place.
place和landscape之g有很大的区别,尽管这两个词常常可以互换使用。landscape的词源是17世纪的艺术语汇,意为“一幅表现内陆自然风光的画面”,这一词汇一直以来与人们对陆地的视觉感受相关。不论视角范围大小,landscape包含了一种认知,即陆地是如何被人为或者自然之力所塑造的,既不是“荒山野岭”,也不是“未凿之地”。 place总而言之则更私人化,更具层次,与时空相关,随着个人记忆、当地轶事、历史和考古而愈发厚重;问题的核心不是一个地方看起来如何,而是它让那些熟知它的人们感受如何。
邮编和地图坐标虽然能提供准确的位置,但不能详尽区分各地的不同。一些特殊的地点往往承载着与地方轶事和历史相关的感悟:学校运动场上的成败荣辱、樱桃树下的柔情秘会、因接待过名人贵宾而门庭荣光的酒店、遭受大火重创的宅子。这些围绕特定地点展开的故事往往不为外人所见,甚至那些登上全国媒体头条的惊人事件也会迅速沦为昨日旧闻。往来路过的人们几乎窥见不到街头巷尾中的生活。对于那些从远处旁观之人,建筑只是一座座房子,而不是一个个家庭。那些屋宇可能是绝佳环境中的上乘建筑,但并不具备那些将landscape转变为place的亲密关系。
威廉・华兹华斯认为,landscape应该变成place。他在英格兰湖区长大,但对他而言个人经历和当地人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许多诗作都重现了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痕迹的人们的隐秘生活;还有些传达了个人经历的生动记忆,这些记忆永远地改变了landscape,将其转变成了令人感受至深的place。
在《先人之见》(1980)中,谢默斯・希尼,一位“地方”现代诗人,向华兹华斯致以了特殊的敬意,称赞他为“将久居于自己深爱之地所产生的,且能感知于心的育化之力明确表达出来的第一人”。虽然华兹华斯对那片他从出生起就了解的土地进行了激情澎湃的描写,但只有当他背井离乡时,才幡然领悟到其特殊意义之所在。他实质意义上的第一首诗是在他离开湖区前往剑桥学习时写就的,而后来有关他在湖区童年回忆的《序曲》(1850)则是在德国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促成的。经过10年漂泊不定后,华兹华斯才回到格拉斯米尔,与妹妹多萝西同住,此后其诗作一首首涌现。places有时会需要离别,至少如此才会感受至深。
所以,对于place来说,视角就尤为重要。最近,文化地理学家们对那些认为“局内人”与“局外人”视角存在明显区别的种种假设产生了质疑,因为这些假设暗地里将人分为“本地人”与“外来户”两类,是不可取的。那些不被接纳的人或许来自其他地区或者种族,或者仅仅是无法适应当地的规则。这就引发了从固定性与流动性角度而言对place的新解读。place不再一成不变,基本上只能为那些本地人所了解,而是也能理解成一个流动性更强的空间,接纳多种体验,以汇集了来来往往的人们为特点。
近年来,大卫・霍克尼伟大的约克郡风景系列画作也许是对place最有力的回应。这位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的,毫无疑问的是landscapes,通过画作反映从某个特定的视点所看到的真实景色,但它们也同样是对place的盛情赞颂,是某个生于斯长于斯、对当地知根知底的人创作出来的。霍克尼的系列画作结合了一位周游世界的艺术家拥有的广阔视野,加之一个根深蒂固的约克郡人拥有的深刻理解。它们同时表现了landscape和place。
1. interchangeably: 可互换地,可交替地。
2. pristine: 未开发的,处于原始状态的。
3. temporal: 暂时的,当时的;spatial:存在于空间的,受空间条件限制的;archaeology: 考古W。
4. triumph: 胜利,成功;humiliation:耻辱;蒙羞;feature: 地形,地貌;tryst: 幽会,约会;fatal: 重大的,毁灭性的。
5. cluster: 使聚集;startling: 令人吃惊的,触目惊心的。
6. gem: 宝石;stunning: 极美的,绝妙的。
7. 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代表作有与塞缪尔・柯尔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长诗《序曲》、《漫游》等,被封为桂冠诗人(1843)。
8. English Lake District: 英格兰湖区,位于英格兰西北海岸,方圆2300平方公里,因19世纪诗人华兹华斯的作品以及湖畔诗人而著称。
9. Seamus Heaney: 谢默斯・希尼(1939―2013),爱尔兰诗人,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故地轮回》等,《先人之见》是其论文选集;articulate: 明确有力地表达;nurture: 养育,营养物;dwell in: 居住在;perpetual: 永久的,无期限的。
10. dawn on sb.: 理解,意识到。
11. substantial: 实质的,内容充实的;prompt: 促进,激起。
12. Grasmere: 英格兰格拉斯米尔湖区,诗人华兹华斯的故乡;Dorothy: Dorothy Wordsworth,多萝西・华兹华斯(1771―1855),英国作家、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妹妹。
13. confluence: (人或物的)汇合,聚集。
故乡风景范文2
突破上行的市场热点
2007年的佛教艺术品拍卖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其一、每场拍卖必须要有永乐和宣德款造像以壮声势。自从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中,Speelman的一批明宫廷藏传佛教造像藏品以罕见的历史高价(3.43亿元)一举打破中国工艺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之后,大陆市场便一发而不可收。明宫廷造像成为每个拍卖会的亮点,尤其是带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的所谓“六字款”作品,更是众多藏家追捧的对象,价格节节上扬,对佛像拍卖会起着加热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几乎每场必有,如果没有,难免使人产生这个拍卖会的规格不够的心理暗示。
例如,匡时秋拍的1649号,永乐款铜鎏金无量寿佛以817.6万元的价格拍出,比最高估价高出近一倍。1650号永乐款铜鎏金观音菩萨像也以616万元的高价拍出。保利更不示弱,其中960号永乐款铜鎏金四臂观音以896万元雄居高位,961号永乐款铜鎏金文殊菩萨也以672万元成交。最值得回味得是964号永乐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竟以1680万元不可思议的最新价位再次刷新了国内永乐造像的纪录。2007年秋拍之前,尚有业内人士预言,如果不是出现绝世精品,恐怕永宣造像只能维持在800万与1000万元之间。不出半个月,这个预言就被彻底打破。首先,这件释迦牟尼佛虽然较普通永宣造像略高(27.8厘米),但绝对不是绝世精品,而价格却说明了一个真理:现在的拍卖市场什么都有可能。业内人士一方面对于永宣造像市场发展的新突破充满了期待,另一方面又怀有狐疑之心。这种矛盾的心态在整个市场趋于理性和稳定之前,恐怕难以消除。
记得我2001年到台湾鸿禧美术馆访问时,他们把收藏的永宣风格的作品一一拿出来让我欣赏。谈到收购价格时,他们忧心忡忡地说,当时在拍卖市场上收购永宣佛像一尊要花100万多万元人民币,有点太疯狂了。返观现在,这种价位却像天方夜谭一样,无迹可寻。
我们现在相信一点,真正的永宣造像价格曲线随时都有可能突破上行,其中只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真正的明宫廷作品,配以真正的永乐或宣德刻款,底板完整,没有损伤或污迹,高度在22厘米以上。
其二、每场必须要有清宫造像以助其波澜。所谓的清宫廷造像主要是指康熙与乾隆两朝的作品。人们对于康熙朝铜造像的认识较早,市场行情一直不错,价位处在稳步上涨阶段。
如匡时拍品1666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和1667号莲花生大师像,保利拍品的952号至958号等,这些藏品多数标明是“康熙时期”,年代在17至18世纪初,以区别于同时期精美的喀尔喀蒙古造像。其中匡时1667号拍品铜鎏金莲花生像高仅20厘米,有汉藏文题记,以168万元价格拍出,保利957号拍品铜鎏金文殊菩萨高仅17厘米,因有“大清康熙壬戌年甲辰月初四”(1682年12月2日)年款也以112万元价格拍出,其成交价格可用“石破天惊”来形容,完全突破了康熙朝铜造像百万元的心理价位,其上升势头之猛令人侧目,值得关注。
与之对应的是乾隆时期的造像。近年来,乾隆时期的造像市场的热点从以前多见的乾隆宫廷造、带甲子年款的“无量寿佛”转向“六品佛造像”。2006年六品佛楼造像的拍卖就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7年年初在纽约拍卖会上单尊突破10万美元价位这个利好消息的带动下,国内市场躁动起来,2007年春拍,匡时敏锐地推出了“菩提妙相-古代佛教艺术品专场”重头戏,其中除6尊明永宣金铜佛像外,有17尊“六品佛楼”零散清宫廷造像。在这种大强度的、高密度刺激,带动市场价位一路走高,单品价格一举突破百万元大关。2007年秋拍1657号拍品红铜泥金随行佛母以246.4万元拍出,再次宣告新高价位的诞生。于是“六品佛楼”造像成为一种概念,即乾隆时期的宫廷造像的代表,当这种概念流行起来,类似拍品的价格急剧上扬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1658号拍品也是随行佛母,但鎏金,不能归属于六品佛楼造像,但二者极为相似,其拍出的价格竟高达268.8万元,令人叹为观止。
相对于康熙朝造像价位的稳步推进,乾隆朝宫廷概念的造像热度提升之快如果用“狂飙突进”来形容丝毫也不可分,从而带动了17至18世纪清代造像的市场行情上涨。但从2007年秋拍匡时和保利推出的这类拍品仅有三五尊之数来看,“六品佛楼”造像变得奇货可居,一旦有个别非常纯正的作品现身,同时高度又能达到22厘米左右,其价位再创新高也未尝不可能。
其三、市场氛围良好。从现在市场的走势来看,藏传佛教艺术品市场的主要上升动力还是来自于宫廷概念的造像:从明代宫廷的唯美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清代宫廷的严谨规整与丰富多彩。在2006年国内外市场突然大幅提升的强烈作用下,带动了国内藏传佛教市场的扩张。如果现在有一家拍卖公司还把佛造像与其他杂项同场拍卖的话,恐怕只能以“新手”和“配角”来称呼它们了。在匡时和保利两位“龙头老大”的网页上佛教艺术品已经赫然与书画、工艺等大牌平起平坐。这不仅仅是由于佛教艺术品给买方和卖方带来的惊喜越来越多,更主要的是收藏的群体和社会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由于明清两代宫廷造像的带动作用,带有宫廷概念的造像也随之水涨船高,而民间造像也在一种相对宽容的目光审视之下,引起人们的收藏兴趣。实际上,这种良好的市场氛围是佛教艺术品市场再创新高的基础。
其四、新的增长点出现。在藏传佛教艺术品收藏热中,唐卡的市场一直比较沉闷,即使偶然有亮点出现也只是闪亮即逝而已。究其根本,唐卡是一种绘画艺术,题材广泛而综合,加之从艺术史的角度研究和宣传力量都远不及铜佛像,它对于收藏者的审美要求更高,对于藏传佛教的认识要更全面,自然,收藏者有畏难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收藏者的观望和犹疑,唐卡的市场一直没有很好的作品出现,大量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平庸之作充斥拍卖会,其定名、年代的错误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迟滞了市场的发育进程。但2007年匡时的唐卡拍品中有一些鲜明的亮点,令人欣喜。1726号拍品喜金刚、大威德金刚及胜乐金刚唐卡,下方带有金汁书“大明成化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施”题记,凑巧的是,《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5期正好刊登了美国堪萨斯大学魏盟夏(Marsha Weidner)的最新力作《西方收藏的正德与成化时期的唐卡》一文,全面梳理了一批类似的明代宫廷作品,可能是时间太近了,还很少有人读到此文,但其影响很快就会产生。虽然这件拍品最后流拍,但从它的出现就足以看出唐卡市场正在寻求突破的努力。2007年12月初,在北京饭店举办“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上,一幅13世纪的宝生如来唐卡标价200万元人民币,虽然没有找到买家,但是却令人耳目一新。同月9日,在昆仑汇举办的“尚密铎风”展览会上,我们又见到了北京私人收藏的一幅明成化款的大持金刚、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像唐卡。这些藏品不约而同在北京出现,更像是一种预热,通过对于明代宫廷唐卡审美的培养,伺机踏动市场的引擎,谁能说这不是下一个井喷口呢!
另外,受到西方对于唐卡收藏风尚的影响,2007年唐卡拍品中集中出现了一些明显带有嘎玛噶智(也作喝赤派)画派的作品,如拍品1709、1711、1714等,虽然它们的品质还不能算得上是最佳,价格也不足百万元,但是如果有更为优秀的作品出现,这个价位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
另外,藏传佛教造像还有几个热点已经出现,尚未被收藏家所正视。喀尔喀蒙古造像(或者称咱纳巴咱尔造像、哲布尊丹巴造像等)的高峰期在康熙初年,那时清宫还没有正式佛造像。其作品以精致、优美的金铜加工技术、含蓄、优雅的内在气质,匀称、圆润的肌体成为当时大清国境内水平最高的铜造像。匡时拍卖中推出的5件拍品1610-1614号,保利的3件拍品950号、951号、954号,拍价多在30万至40万元左右徘徊,其最高拍价也不过80余万元。与康熙造像相比有天壤之别。显然,喀尔喀蒙古造像属于慢热的一类,人们对其认识还处在逐渐深入的阶段。假以时日,这类作品应当有良好的前景。另外,现在拍卖市场上,15世纪-16世纪的作品数量很大,但价位始终不高。一尊具有浓厚的16世纪噶当派风格的铜鎏金释迦牟尼佛(保利拍品1012号)只拍出了12.32万元的价格,不及明代宫廷造像的十分之一。品质和艺术风格是如此接近的两类作品,价格差距竟如此之大,说明这类作品具有潜在的价值尚待开发。
浮躁的心态和泡沫的市场
很多人都谈到,当下市场繁荣中充斥一种浮躁的心态,在这种浮躁的心态感染之下市场也变得浮躁起来,带有一种浅浅的病态。其症状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审美浮躁,底蕴不足。藏传佛教艺术有别于汉传佛教艺术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审美特点、图像学特征以及教义思想。现在很多所谓的大收藏家连自已收藏品的定名都叫不出来,其他方面可想而知。他们判断藏品的标准就是价格,随着价格波动而动,无疑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对于藏传佛教艺术品的鉴赏,至少应对历史、艺术史、藏传佛教史和藏传佛教神系和图像学有最起码的了解,这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收藏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对于收藏的艺术品有一定的研究。
例如,永乐宣德的造像,除了若干有纪年款外,绝大部分都应当是无款的,而现在的拍卖市场上,情况与此正好相反,大部有款,少数无款。我们的收藏家是否认真研究过究竟哪些款是真款,哪些款是后刻呢?
还记得前些年,一尊不太常见的大成就者像拍出90万元,这在当时属于很高的价位了。但从其品相、年代和艺术价值来看,这仅是一件很平常的作品,仅仅是因为它形象少见就以高价拍出,明显缺乏基本常识。
藏传佛教艺术品的审美不仅仅是纯粹的美术感觉,更是佛教图像学、经典教义的阐发。更何况藏传佛教美术深受印度、尼泊尔和中亚的影响,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环喜玛拉雅山文化、历史和美术知识的了解,要成为一个内行的收藏家几无可能,要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美术很难,只能是“外行看热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清宫廷造像被热捧,同时期的、尼泊尔造像却颇受冷落。同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相似的镀金效果,饱满的身体和精神气质,收藏家的认可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同时永乐宣德时期的造像,有款与无款的,市场的认可程度几乎是冰火两重天。
至于我们推崇的清代宫廷造像水平究竟如何呢?让我们来听一听300年前,康熙皇帝本人是怎样说的:铜佛造像以永乐年间宫廷造像为最佳,仿做其水平不及十分之一,现在造的佛像又不及的十分之一。假如康熙帝有幸见到乾隆时期宫廷造像恐怕又得批评其造像不及自己本朝的水平吧。
本人并没有贬低乾隆朝宫廷造像的意思,只是想说,各个时期的造像虽然因地域、材质、技术的不同产生加工的精粗以及审美效果的不同,但就比较成熟的作品来说,宫廷内外作品的价位绝不致于产生如此的悬殊,市场价格的荒诞效果由此可见。尽管我们是在收藏藏传佛教艺术品,但我们的审美还是局限于北京宫廷、内地造像,而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悟则少之又少,造成审美缺失和失衡。
西方有很多著名的收藏家本身就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以Speelman为例,当他第一次在欧洲收购这种“六字款”永宣造像时,无论是当时的收藏界还是学术界都将这种精美得“可疑”的作品视为赝品。但他坚信自己的认知,将一批优秀的明宫廷造像纳入自己的藏品。等十余年后,当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他们的错误,有学者们站出来支持他的观点时,类似的藏品已经变得奇货可居了。
可见,这些收藏家在收藏方面的认知水平不仅可以与专业人士比肩,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领先一些。他们一边搞收藏,一边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既能宣传和深刻理解自己的藏品,又能增长知识,始终以学术修养支撑自己的收藏活动。收藏成为他们的一生追求的生活乐趣、修养和目标,获利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价格浮躁带动市场泡沫。在各种媒体宣传中,无意无意地将一件艺术品的价值等同于它的市场价值,使得我们很多人看见某件作品时第一反应就是“它值多少钱”,而不是“它有什么特别之外”。这种人从事收藏的缺点是过分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被误导,很难预见到收藏界中新的收藏热点和亮点。其实,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有时与其市场价值是等同的,有时会偏高或偏低,这其中有社会大众审美的偏好影响,有些甚至是因普通收藏者的盲点所致。
比如明代宫廷唐卡都是屈指可数的艺术品,数量比永宣时期的铜造像要少得多,但目前它在大陆市场的价位尚不及普通永宣作品的一半,这就显得很不合理了,这与大家对它的认识还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还有一个例子,2007年保利春拍中有一尊紫金铜无量寿佛像,高不足30厘米,除了背光和底座鎏金外,全身发乌。座上有乾隆甲子年款。据说,当时收藏者甚至很不好意思将其拿出拍卖,认为它品相不好,色彩暗淡,不值多少钱。经辨认它竟然是乾隆后期所造独特的紫金铜造像。由于用料名贵,宫廷造像时间短,且多数保存在皇家寺院中,很少流失到民间,成为稀缺之物。拍卖会中,它从估价30余万元,一口气拍出350多万元的高价。由于大家对它的认识不足,导致竞拍的一方心存疑惑,主动撤退,才出现这一“低价”。笔者估计,如果此件藏品再次出现在拍卖会上,它的价格当在1000万元左右,而不是现在的区区300余万元。其实,笔者早在2004年为《荣宝斋》杂志撰文时就已经提醒,这种造像将来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2005年拙作《龙袍与袈裟》一书中再次公布了相关照片和研究结果,但并未有反响。直到这件藏品出现,人们还是一片懵懂。
收藏者对于更高价格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是绝不是朝进晚出,低进高出的“炒股式”做法。过分追随价格的涨跌,对于艺术品收藏来说,很可能会导致盲目的跟风,引起市场强烈震荡,受损害的还是收藏者本人和整个收藏市场。这种情况一旦变得严重起来,将对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对尚处在青春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无益而有害。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浮沫多少都与逐利色彩过分浓厚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距离所谓的“成熟的市场”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
夯实基础,蓄势待发
从总体看来,2008年佛教艺术品市场的另一波高峰可以期待,但是需要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精心培养和呵护,积蓄力量,夯实基础,以求长远。
现在的市场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鱼龙混杂,鉴识不细,标准不一的现象时时可见。有些专家或囿于所见,信口雌黄,以讹传讹,误导藏家;或为利益所趋,指鹿为马,翻云覆雨。他们对于这个尚处在发育阶段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杀伤力最大。如果不通过共同的力量规范一些“专家”的行为,那么,藏传佛教艺术品市场虽然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始,还是难免重蹈古代陶瓷、古代书画市场失足的老路。
故乡风景范文3
纯净水
去过山里的人都知道,山里不仅景美,人也美,山里人的淳朴、善良更是出了名的。为了亲自体验一番,我约了几个同事利用“五.一”小长假,来到了素有“小三峡”美称的襄阳谷城南河风景区。
一大早,阳光明媚。我们乘坐游船荡漾在南河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美景顿时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一路上欢声笑语,撩水嬉戏,不知不觉已过中午时分,我们已玩得饥肠辘辘。在导游的介绍带领下我们停船靠岸在一农家小屋门前。一位打扮,穿着很朴素的农家妇女立马走上跟前,热情介绍她家的特色饭菜。由于我们饥渴难耐,就吩咐主人家来点实惠的“三菜一汤”(烧土鸡、干煸小杂鱼、时令青菜外加番茄蛋汤)。稍等了片刻,丰盛的饭菜就被主人家端上桌来。我们一阵狼吞虎咽,桌上的饭菜就被一扫而光。饭罢结账,主人家出口就是三百元。我猛然一怔,自觉吃上了“天价饭”,刚要理论,被几个同事拦了下来。一时间,美景在头脑中荡然无存,心理自然闷闷不乐。向导好像看出了什么,突然从嘴里冒出一句:“现在是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到处不都是这样吗?去下一个景点吧”,在导游的劝说下,我们把一脸的不快抛在脑后,向“黄龙洞”景点进发了。
“山里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不一会儿,狂风四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我们只好在半山腰一人家避雨。主人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者和一个看上去很憨厚的中年人。见到游人到家中作客,他们显得很高兴,忙迎上跟前。“这肯定又是黑心商家招揽生意的招式”我正想着,中年人又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在凉棚下,这更让我确信我们又遇到了“黑心商家”。但外边大雨瓢泼,我们又走不了,坐坐该不会要钱吧。中年人看我们坐定后,便跑进屋里很利索地抱出一整箱未开封的纯净水来。看到这情景,我顿下决心“这次一定不能上当了”。可随后中年人并没有说什么,他很快披上雨衣向山上跑去。我感到不解,便问坐在门口的老人:“下这么大的雨,他这是要干嘛去?”“发电”老人一边做着手里的编织活,一边回答道。我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导游看我一头“雾水”。便解释道:“你们不是要进黄龙洞游览吗?他先去发电,你们进洞才安全,才能看到美景”。“那他冒这么大雨去不危险吗?”同事小胡问道。“他就是这么个急性子,凡有客人来游览,不管多坏的天,他都要先去发电”老人丢下手头的活,看着我们笑着说。正在这时,屋里传出了一个老妇人微弱的声音“水……开了”。老人赶忙起身,拍了拍手,掸了掸衣服,快步走进屋里,不一会儿便一手提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土茶壶,一手端着几个大瓷碗,来到我们跟前微笑着说:“走了大半天了,渴了吧?来,刚泡好的山茶,自家产的,快尝尝。”他给每人倒了一碗。我呆呆地看着,不知所措。老人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担忧,便笑着说:“快,乘热好喝不要钱的,尝一尝”我更加愕然了。同事间相互称赞着“好茶,真是好茶”。我禁不住也端起那粗大的瓷碗喝了一口,真是沁人心脾,感觉舒服极了……。
回来的路上,已是晴空万里。我们又经过山里人家门口,那古稀老人正赶着几只羊出门,那中年人正站在门口招手微笑着向我们道别,而凉棚下那一整箱“纯净水”却仍未开封。
故乡风景范文4
本文首先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门票经济产生的根源;接着提出了门票经济所引致的各种弊端;最后结合凤凰古城门票涨价的事件,从旅游景区、政府、旅游者及立法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门票经济;产业经济;凤凰古城
一、门票经济的根源
1.景区门票定价市场化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旅游景区数量较少,门票定价基本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之后,除政府物价部门监控的部分景区外,一律实行景区自主定价,体现了旺季涨价、淡季降价的市场规律。然而,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涨价是刚性的,并呈现出不可逆的特征。自主定价成为门票经济产生的诱因。
2.景区的经营目的错位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等社会属性,应该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不能仅为少数付得起费用的人享有。而在我国,很多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经营管理者把景区的经营目的放在经济创收功能上,忽略了景区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3.旅游景区多头管理、体制不清
目前,我国的各大旅游风景区管理权限混乱。主要表现有:多头管理、多重目标,条块分割、秩序混乱。如此繁杂的管理部门,致使各个景区产权不明晰,利益主体不明确。地方政府常常以为当地谋取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不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充分发挥其自由度,利用景区大做文章。这样,涨价行为就再所难免了。
4.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首先,国家缺乏法律、制度上的监督措施,使得地方政府成为景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
其次,较低级别的地、县政府不可能站在全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只能从局部的利益和地方政绩出发;相关地方政府还将部分门票收入纳入了地方财政收入,通过门票价格上涨,对公共资源过度利用以赚取更多收益。
二、门票经济的弊端
1.整个旅游市场形成不良竞争
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使得旅行社的成本也有所增长,为保证利润,旅行社只能提高团队报价,但是游客“货比三家”的行为迫使有些旅行社无奈之下将上涨价格自行消化,从而形成恶性降价,这样一来,整个市场就形成了不良竞争。
2.旅游客源市场萎缩
首先,频繁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和波动,必然在海内外客源市场失去应有的信任度,形成不良影响。
其次,旅行社方面因担心景区景点门票涨价超过游客的心理价位,就难以避免会将游客“分流”,转向其他旅游区,从而导致提价景区客源的减少。
最后,过高的门票价格超出了多数民众的承受能力,在与出国游或其他旅游形式竞争时,会降低国内景区的竞争力,长期下去,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客源流失。
3.景区脱离自身稳定及良性发展轨道
旅游业是最典型的服务业,然而,在中国,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被门票经济所支配。门票经济导致旅游业态劣质化,旅游产业结构扁平化,抑制游客消费意向。高额的价格使游客除了迫不得已购买门票外,不愿在旅游场所产生任何其他花费。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负激励,景区也许可以获得超过门票收入的服务业收入。
4.相关服务行业收入减少
景区门票不仅与旅游业收入紧密联系,它还间接地影响了与游客出行相关的交通、电讯、医疗、保险、餐馆、住宿、娱乐等服务行业的收入。
由于门票价格的上涨,部分原计划出游的人群可能会取消出游计划,相应地,旅游地区的各种餐饮、住宿、娱乐企业也会因为游客流量的降低、购买档次的下降相应地减少。
三、“门票经济”破解之道
(一)旅游景区
1.转变思想
凤凰古城属于民居性质,其本质是民间的,是人民所共有的资源,景区企业首先应当转变思想,将门票免费、景区回归公益性作为自己的长远发展目标,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通过“门票经济”谋求短期的高利润。
2.发展产业经济,拓展旅游产业链
凤凰古城未来转型升级,应该学习国内外许多景区利用景区的资源优势将景区业务向关联行业发展,通过对景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节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景区盈利能力;同时注重凤凰县城现有的个体商户、旅游服务企业的经营发展,把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6个要素充分利用起来,不断增加除门票收入以外的酒店收入、农特产品收入、旅游服务收入等等,形成多元化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的后期效益,将门票经济完全转变成产业经济。
3.鼓励创新,产品多元化
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景区需要开发各种服务项目,降低门票价格比重,增加综合效益,缓解涨价的冲突的同时逐步提高游客休闲娱乐消费的比重。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类型,不仅能提高景区旅游产品与服务档次,以全方位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景区的综合收益。因此凤凰古城景区应当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旅游景区在产品设计时应突出特色性、体验性、文化性。
4.规范定价机制
首先是进行分类定价,不同类型的景区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凤凰古城作为第三种混合型景区具备部分市场性,允许一定范围内的价格浮动,但它也具备部分公共性和公益性,因此门票定价必须部分考虑公众利益。
其二是规范定价程序:景区门票定价需要进行分类科学管理。
其三是采取多种票价,多种优惠的政策。
5.削弱门票的作用
虽然门票涨价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限制客流的结果,但游客减少更多是对凤凰当地旅游相关行业的影响,因此,很多国家不会因为景点“有名”或以“保护文物古迹”为由随意提高门票价格,而是通过区域内某些景观额外收费、限制票量、分时段分批次进入参观等办法,严格控制客流量。如意大利比萨斜塔每天分批次(1小时2至3批)对游客开放。
6.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古镇旅游竞争差异越来越不明显的背景下,凤凰古城景区意图依靠门票涨价来增加营业收入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在原有基础上保持和提高古城的旅游质量,提升景区内各项服务保障水平,如整治景区环境污染,拓展景区交通、住宿接待能力等,从而保证古城的旅游品质能够符合门票价值和旅游者内心期望。
(二)政府
1.严管收入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门票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都应该上交,景区再根据各自需要,提交申请,要求政府财政拨款。当然,这对于目前的大部分景区来说太过理想,但即使是民企承包,凤凰古城门票收入的支配使用,也应该接受国家审计和公众监督,只要是用于加大景点保护的,相信涨价也能得到公众理解。
2.科学调控
政府应该扮演好票价制约、监管的角色,严抓景区门票定价,让祖国的壮丽河山回归为普通百姓看得起的风景,而不是沦为景区经营者或其主管部门自我牟利的道具。
首先,物价部门应充分发挥价格监管职能;其二是票价透明化,这将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检验门票价格上涨的合理性。
3.财政补贴
显然,如果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基本满足景区保护资金需求,解决对门票收入的高度依赖,许多景区不会铤而走险太高旅游者进入门槛。凤凰古城当地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加大对古城景区的补贴力度,使门票价格调整到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凤凰县政府应当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景点开发等,将会有助于景区游客的持续增加,从而享受游客数量增长带来的客运、酒店和纪念品销售等收入的增加。
(三)旅游者
对于需要巨大维护、整修费用的景区而言,合理的游客数量、文明的旅游者、适度的旅游消费是他们最理想的状态,但现实情况下,景区为保证运营和收入顶着压力抬高门票。因此,广大游客也需要提高文明出行的习惯,减少景区设施设备的损坏,以便节省景区维护资源,降低景区经营成本。
(四)立法保护
打击门票经济不能处于提醒层面抑或依靠地方自觉,更需要国家从提升国民福利、促进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在立法层面着墨。这方面,对景点、公园门票等方面的管理都有完善的法规和机构的加拿大就值得学习。在加拿大,公立公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门票几乎都免费。早在1911年,加成立联邦公园管理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公园保护机构,1930年则通过《国家公园法》。由于有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收取或提高门票价格或者任何涸泽而渔式的经营行为,在加拿大都是无法做到的:公园法、公园局以及公众力量,都会构成一道又一道难以逾越的“防护墙”。
参考文献:
[1]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
[2]刘肖梅.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门票提价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2007(11).
[3]周建梅,文秋红.屈章贺关于景区门票涨价现象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6(5).
[4]苏建军,黄解宇.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的问题及进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8).
[5]胡蓉蓉,陶卓民.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初步探讨[J].价格月刊,2005.9.
[6]依绍华.对景区门票涨价热的冷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1.
故乡风景范文5
方法:选取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经诊断疑似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其CT检查结果及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MSCT评分结果、栅栏状静脉扩张情况与曲张静脉形态及红色征程度均明显相关,在MSCT下测量曲张静脉最大直径为4.0mm,红色征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最高。结论: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采取层螺旋CT检查可有效评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内镜检查。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多层螺旋CT
食管静脉曲张是临床肝硬化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容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对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进行预测评估,对诊断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内镜检查,但容易给患者带来痛苦,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食管及主要侧支血管的部位及形态,且操作简单,其广泛应用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评估。目前关于多层螺旋CT与内镜检查的临床对比研究报道较少。由此,笔者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经诊断疑似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分析,对多层螺旋CT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断意义,现对其进行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经诊断疑似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于2周内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及内镜检查。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57.3±4.3)岁;临床表现:腹水10例,反复呕血及便血4例,脾功能亢进4例,无症状2例;肝硬化原因:乙肝病毒13例,酒精性4例,胆汁性2例,不明原因1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5例,C级3例。
1.2 方法
多层螺旋CT检查:选择东芝 AQUILI0N 80排CT扫描机,层厚5mm,螺距0.983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40mA。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常规禁饮禁食8~10h,扫描前口服温开水700ml左右,使肠道充盈,再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300mg/ml,对肝脏分别行动脉期扫描(20~25s)、门静脉期扫描(50~65s)、肝脏实质性扫描(80~120s)。确定上腹部扫描范围,其中动脉期层厚6mm,门静脉期层厚2.0mm,肝脏实质性期层厚2.0mm。原始图像平扫重建后,行门静脉系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方法,观察门静脉主干直径以及侧支循环情况。
内镜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均于多层螺旋CT检查后2周内进行内镜检查,检查前口服2%利多卡因胶浆10ml 。采用日本Olympus GIF胃镜,分别采取胃、食管及十二指肠镜检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部位及红色征存在情况。根据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标准:曲张静脉形态可分为F0(未发现曲张静脉)、F1(曲张静脉呈直线形)、F2(曲张静脉呈迂曲隆起)、F3(曲张静脉呈结节状、珍珠状或瘤状)。红色征现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出血风险和压力程度,分为RC0(没有发现红色征)、RC1(局限性红色条纹)、RC2(樱红色斑)、RC3(弥漫性色斑)。
1.3 观察方法与分级
测量最大曲张静脉对角直径,由两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操作,按MSCT(多层螺旋CT,Multislice)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标准[1]:0分:食管内壁未见高密度区域(曲张静脉);1分:食管内壁高密度区域(曲张静脉)直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组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内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Man-Whitney’s非参数u检验,对曲张静脉最大直径、曲张静脉分级与红色征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内镜检查结果
本组20例中,F0(4例)、F1(8例)、F2(4例)、F3(4例)。红色征阳性者16例,其中RC0(9例)、RC0(5例)、RC0(2例),未发现红色征4例(RC0)。
2.2 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根据MSCT评分:S03例、S16例、S29例、S32例,如表1、表2所示,MSCT分值低者无红色征、静脉曲张程度较轻;MSCT分值较高者有红色征、静脉曲张程度较重。MSCT评分结果、栅栏状静脉扩张情况与曲张静脉形态及红色征程度均明显相关。经Man-Whitney’s非参数u检验,在MSCT下测量曲张静脉最大直径为4.0mm,红色征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最高。
表1 多层螺旋CT与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形态比较
表2 多层螺旋CT与内镜下红色征比较
3 讨论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中常见病,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将内镜检查作为食管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主要观察有无存在红色征情况。但内镜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引起患者疼痛。随着多层螺旋CT检查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具有无创、空间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等优点,可清晰显示侧支循环情况及扩张程度。目前关于CT检查与内镜检查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对比研究较少。有学者通过随访发现70%的具有红色征的患者发生了出血。由此,本文研究螺旋CT评价红色征的准确性,结果显示栅栏状静脉扩张情况与曲张静脉形态及红色征程度均明显相关。经Man-Whitney’s非参数u检验,在MSCT下测量曲张静脉最大直径为4.0mm,红色征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最高。但曲张静脉直径增加时,破裂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可将曲张静脉最大直径作为评估指标,同时栅栏状静脉扩张也可作为出血风险的评估指标之一。总的来说,螺旋CT诊断食管曲张静脉具有无创、安全性高等优越性,减少内镜检查的疼痛,提高了患者定期检查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故乡风景范文6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相连”。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全区舞台艺术出精品、树高峰。
将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作为全区艺术工作的重中之重。内蒙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魅力独特,这是舞台艺术出精品树高峰的重要资源优势。自治区文化厅要带领全区文艺工作者全面树立核心意识、核心理念、核心思维,把精品剧节目的创作作为艺术工作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实。一要抓好剧本创作,建立自己的优秀剧本项目库;二要遵循艺术规律,灵活把握好创作节奏;三要加强艺术创新,增强原创能力;四要用足用好国家艺术基金相关政策,借力推进重点剧节目创作。
实施好文化惠民演出工程。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我们要不断深化文化惠民工作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全区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通过演出和交流,感受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以及他们的心愿、心情、心声,从而不断修改和提升作品,创作出真正能表现国家蓬勃发展、 生活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的感人肺腑的剧(节)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推动草原文艺走向世界。我们将继续把文化走出去放在首要位置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和经验,拓展走出去的渠道和平台,创新方法和手段,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会更加频繁和活跃。计划将蒙古族无伴奏合唱、民族交响乐、优秀民族舞剧、话剧等一些在国内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知名度的民族艺术品牌推向国际巡演,并拟请国外著名艺术院团及艺术家来我区互访演出。不仅要在国外进行商业演出推广,还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内蒙古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