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质美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质美人范文1
摄影石田航 模特饭饭 ViVi 化妆 发型张强 王飞 版式设计朱丽 编辑&撰文华彦静、张裕隆 服装协力Supreme.La.La.
P1
Down Style 1
舒缓的发卷效果,烘托出甜美印象
从发中开始直至发梢,以38mm的卷发棒对发片进行随机的内卷&外卷。脸部轮廓线两侧的发片统一选择外卷,打造出舒缓的卷发造型。整个发型的重心偏下,而且空气感十足,非常适合夏天。将刘海中分可以令脸庞显得格外清爽。
“夏天总是让人联想到甜美
充满女人味的发型堪称永恒经典”
BACK
SIDE
发型师的话
发卷弧度不能太大,这样才有柔美感。
模特的话
好喜欢这个卷发的造型?
Arrange Style 1
别致的盘发造型,实现绝妙的平衡感
将头发分成两等分。取左侧发片,再分成两股同等发量的发束。以顺时针扭转发束,然后按逆时针的方向进行编发,这样就能避免发辫散掉的尴尬。将发辫做成发髻,固定在头部左侧。头部右侧的发片逆时针扭转,同样做成一个圆形发髻,固定在左下方。
“在温婉之中透出些许俏皮
不对称的美让你成为众人的焦点”
BACK
SIDE
P2
Down Style 2
轻盈空气感点燃夏日激情
为了让发型富有空气动感,尽可能选择较细的卷发棒,分取小股发片,交替进行内卷&发卷。卷发时要从发根开始,一直卷至发梢。完成卷发后,低头将头发倒向前方,一边吹风一边用手将发片打散,营造出随性感。最后侧分头路,以调节顶部头发的量感平衡。
“将休闲印象与性感元素完美融合
火热的夏日垂发造型让人心跳加速”
BACK
SIDE
Arrange Style 2
精致的编发细节,成就优雅气场
从右侧分取三股发束,变成一股发辫并用发卡固定在耳朵上方。然后慢慢抽松发辫,使得每一个结点变成一个扁平的铜钱状。从左侧分取发片逆时针卷成一股,与铜钱状发辫自然衔接。最后提拉顶部头发,以增加发量感。使整个发型更富有平衡美感。
“游走在古典和时尚之间
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
BACK
SIDE
发型师的话
这款盘发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做哟?
气质美人范文2
摆脱2D平板脸
混血脸养成化妆术
细数当下走红的偶像名模,几乎都是融合了东西方精华的混血脸。修饰出眼眉鼻颊的立体度,你也能拥有一张3D立体脸。用浅咖啡色眼影晕染在眼窝前后1/3处,叠出假眼窝的效果:从双眼中间开始到鼻中处打亮;将耳旁的骨头凹陷处修暗。做出西方人高颧骨的效果。
增强肌肤保湿体系
12小时完成美肤
全世界的女人都会幻想让年龄停滞不前,甚至让时光倒流。幻想也许终不能成为现实,但伴睫着高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化妆品已经可以帮助你的肌肤时间慢慢倒走回年轻的状态。有没有想过在12小时里轻松搞定肌肤的美白、保湿和抗皱?全新梦妆多效修护系列汇集了3种鲜花精粹的“智能繁华复合体”,能由内而外活化肌肤生命力,同时解决多种肌肤问题,在那些繁忙的日子里,为你省去烦琐的护肤步骤,真正实现多效合一。
轻松四步走
调理油脂没问题
油脂分泌过于旺盛无疑是这个季节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你有没有觉得控油这件事情总是治标不治本呢?毛孔一旦被油脂堵塞,粉刺就开始钻起了空子。是的,控油不应只是一张“吸油面纸”,通过中医养生、由内而外的调养,配合中药本草成分的相宜本草专业控油消痘系列,能从清洁、净化、调理到修护,做好肌肤水油平衡的每一道工序。
一觉醒来,皮肤看上去好像不需要保养似的饱满又充满活力。但事实上,早上的护肤保养对美丽肌肤而言尤其重要。保养适当的肌肤对于打造完美彩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了让彩妆达到最完美的效果。Lunasol日月晶采特别推出了基础护理系列。让你在化妆前轻柔唤醒肌肤。需要注意的是,妆前保养与开始化妆之间至少要间隔5分钟!因为保养品中的有效成分需要时间渗透肌肤,直至完全吸收。即使在繁忙的早晨,也留出5分钟让保养品彻底被皮肤吸收吧!
灵芝能量强发挥
气质美人范文3
Oneofmycustomersthatdaywasaparent. Shethrew down a ten-dollar bill. I gave her the change and her tickets. That’s when the boy waiting behind her emptied a pocketful of change onto the table.“How many tickets?”I asked.“I don’t need tickets,”he said.“I’m paying.”He pushed the coins across the table.“But you’ll need tickets to see the show tonight.”He shook his head.“I’ve already seen the show.”I pushed the money back.“You don’t have to pay to see the show with your class,”I told him.“That’s free.”“No,”the boy insisted.“I saw it last night. My brother and I arrived late. We couldn’t find anyonetobuyticketsfrom,sowejustwalkedin.”
I knew this boy and his brother must have squeezed into the back of that crowd. And being late to boot, they couldn’t possiblyhaveseenthewholeshow.Ihatedtotakehismoney.
“If the ticket table was closed when you got there, you couldn’t pay,”I reasoned.“That’s what my brother said.”“Nobody knows the difference,”I assured him.“Don’t worry about it.”Thinking the matter was settled, I started to push the coinsback.Heputhishandonmine.“Iknowthedifference.”
For one silent moment our hands bridged the money. Then I spoke.“Two tickets, two dollars.”The pile of coins added up to the correct amount.“Thank you,”I said. The boy smiled, turned away and was gone.“Excuse me.”I looked up, surprised to see thewoman whohad boughther own tickets moments earlier. She was still there, purse open, change and tickets in hand.“Why don’t you keep this change,”she said quietly.“The scenery is beautiful, and those costumes couldn’t have been cheap.”She handedmeafewdollarbills,closedherpurseandleft.
Little did that boy know that he had given us both our first giftoftheChristmasseason.
当学校义工是没有报酬的,但有时我们会收到特别的礼物。圣诞假期前的一天早上,我为我们小学最后一晚的演出《胡桃夹子》卖票。票在前一天晚上全卖光了。
那天,有一位家长向我买票。她扔下一张十美元的钞票。我找了她零钱并给了票。正在这时,一个在她后面等着的男孩将一口袋的零钱全倒在桌上。“几张?”我问。“我不买票。”他说,“我是来交钱的。”他把硬币推到桌子这边。“可今晚看演出是要票的。”他摇摇头:“我已经看过演出了。”我推回那一堆硬币。“你和同学看演出是不要钱的。”我告诉他,“那是免费的。”“不,”男孩坚持着,“昨晚我就看过演出了。弟弟和我来晚了。我们找不到卖票的人,就自己走了进去。”
我知道这男孩和他弟弟一定是好不容易才挤到观众后头。迟到的他们不可能看到完整的演出。我极不愿意收他的钱。
“如果你到的时候售票处已经关了门,你就不用付钱了。”我劝他。“我弟弟也是这么说的。”“没人会知道这有什么不同。”我安抚他,“别担心。”我以为该说的都说清楚了,便把硬币推了回去。他把手放在我的手上,说:“我知道会有不同。”
气质美人范文4
关键词:认知与认识;认知与科学;认知与审美;戏剧审美;启示
一、认知与认识
人的日常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即人在认识过程中一般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前人说过的话、一些定性的判断、结论等,往往又使人们形成一种定势思维。然而,逻辑思维、定势思维都是不宜用于诗词创作的。
认知和心理学联系比较紧密,具有诗性特征,为文艺诗性表达。而认识和哲学联系密切,具有理性和逻辑性特征,注重语言逻辑性表达。认知与认识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石里克在《普通认识论》里说:“当我们怀着这些想法站在怀疑论的最高峰时,便会有一种理智的焦虑所产生的颤粟之感。我们感到一种晕眩,因为我们窥见了一个似乎是无底的深渊。这就是认识论,心理学的理论道路与――我希望加上――形而上学的理论道路相交叉又突然断裂之点……在我们没有充分地测定认知意识的深度所处的位置之前,我们并不能指望重新沐浴科学的光辉。①” 他所说的“这些想法”,即对分析和推理的怀疑思考。他说“成熟的人儿童和傻子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差别,只有逐渐的过渡。②”就是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是变动不居,千差万别的,导致意识中出现的表象和意象也是变动不居,界限模糊的。而在成熟的人儿童和傻子之间,他们的“认知意识的深度所处的位置”是有很大差别的。
石里克接着又说“认知就是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中被再发现。在不同的个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经验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形形的关系中,通过这种方法所发现的是一种共同的次序;在大量的,混杂的主观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个客观的世界。③” 这段表述中,他表述了量的知识(即认知的逐渐成形)和质的知识(即认识的逐渐成形),进而,“混杂的主观材料”达到一定的累积后,就会认识和发现一个客观的世界。关于认知是多维的,有空间或时间等的阐述,他举例到:“与我的右手相接触的,与我的左手有一定距离,又与我们的双眼有一定距离的,如此等等,正是同一支铅笔。④”
由此,认知是沿着心理学的理论道路,偶尔会与形而上学理论有交叉,并且认知意识处于无法测量的深度位置,是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中被再发现,是量的知识,由于它的主观性,所以在科学中有时也很难对它做出明确解释。比如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发现是凭借他对音乐“八音律”而得来的认知启示。而认识是以分析和推理的哲学基础为主的怀疑性思考,它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是质的知识。但是,关于认知和认识的界线是无法测量得知的。因为认知要凭靠人们的语言习得去感悟,而认识则是与怀疑推理相并行而存在的否定之否定的科学理性和逻辑积淀。学者以为,认知在瞬间产生出光辉而永恒,而知识是永久的不易变动的恒星,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知识顺应时代而前行。
二、认知与科学
关于认知,人们也从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推理,从神经从脑科学处理信息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认知,从大脑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看思维的操作,大脑的信息处理需要以下的三大元素:1)概念。一种指示信息内容的信息量。概念的模式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是信息量携带信息的方式,其中包含信息的内容,内容可以是“象化量”,还是“量化量”,还可以是“图像”等。2)逻辑。调用这些概念的方式,逻辑就是一套规范概念作互动关系的法则,这些互动关系包括相消,相生,因果等作用。3)指示“概念”和“逻辑方式”的表记方式,最基本的是在大脑本身以大脑中的信号形式记录,这就是我们人类思维的内部形式,它通过外部世界作指示的方式就是“语言/语音”,“图画”,“文字”和“符号”。这三种就是研究思维模式的标准,以思维模式产生行为,乃至人类文明而论,这三大元素就是探讨以上问题的“钥匙’。在大脑中存在着思维元素,概念与逻辑方式,它们以“印象”的形式存在,从而使得思维得以实现和运作,第三种思维元素――表记方式,其实也是指示方式,指示方式把大脑中的思维反映在口语语言和文字中,还可以是图画和符号等,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外部媒体表记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为除了语言之外,文字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这样以文字或符号的方式表记思维过程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通过符号或文字的方式,表记出大脑中在最初时以语音方式所携带的概念,从而使文字与符号有可能提供到提炼概念和精化逻辑的作用。
以上关于认知的科学分析和表述是基于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的探索,而目前对于人脑和神经的探索还处于一个进行式状态。人类是复杂的带有情感性特征的灵长类动物,而其脑的构造是极其复杂的,又受其民族地域种族文化先天语言习得和后天言语习得历史和进化等等诸多的因素影响,从科学的角度对认知的研究,犹如“冰山一角”,还是无法探知其秘密宗旨的。另外,科学的解释与探知也许对人们思维认知的开发会起到某些帮助,然而,相消相长的规律告诉我们,也许,这也预示着人类个体认知也会受到某些不易察觉的伤害而退化,再加上人类有情感特征这一现象,而情感和思维认知本是和谐相长的。由此,笔者以为认知不能因科学的分析而挤压属于它自己的空间,而是顺其自然,给予它诗性的自由。
三认知与审美
认知与审美的关系可以概述为石里克所言“心灵之外的被感知的直观的物体和心灵之内的知觉表象之间的区别。⑤”然而,往往心灵之外的被感知的直观的物体和心灵之内的知觉表象是契合而存在着,交感而相应,从而产生一种认知审美。
而在文学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以心智为特征的认知审美悄然而存于每一个体。金元浦在《文学阅读――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一文中所言:“文学形象表现为一种存在认知的延伸。而对现实客体的想象仅仅是利用既定认知去创造非现实的存在。所以,现实客体不能控制文学想象,而‘非现实’客体则控制了想象的心理反映。⑥”也即个体在心灵之外的被感知的直观的物体和心灵之内的知觉表象之间的一种契合反映,而每一个体的契合反应又是不同的。根据这种不同,心理学家对个体所反应出来的表征性对象进行思维的分析,想以此赋予认知一个科学的解释显然不尽合理。然而,认知带给人们一种无言的美的启示,它是诗性的自由,产生认知审美的愉悦,并非仅仅是一种科学现象的表征,它或许会突破科学的樊笼而昭示给人们无法解说的诗意美。
四语言认知中的戏剧
由于,西方戏剧沿着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戏剧的定义而发展,再加上语言科学和哲学思维的探索,使得西方戏剧明显有着语言认知的特性。英国的语言学家奥斯汀将语言行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陈述式,一种为完成行为式。陈述式言语仅仅是陈述一件事,但它具有或真或假的属性。而完成行为式语言则不论真假,以语言的行为效果为准。西方戏剧的发展,就逐渐从剧本的叙述性的言语向行为展示性和完成性的言语转化,动作完成式的言语逐渐外显,而陈述式语言逐渐内隐,动作完成式的言语逐渐强势压过陈述式语言。而其戏剧的文类规范和发展也逐渐与之适应,使得戏剧表演的动作性特征也越发明显和加强。以致以后的不断产生的新的西方戏剧美学审美要求情节通过具体的可显的表演直接在舞台上展示出来。与之相反,而那些叙述出来的就被规划为史诗剧,或者是歌剧样态,又因为这些剧作形式不符合变化的时代审美而逐渐当成韵文和散文的精雅作品封藏于书库。
逐渐的规范使得西方戏剧注重理性和逻辑,而摒弃曾有的不逻辑和非理性,在新的认知语言中寻求戏剧的创作和符合理性的审美。他们对原有戏剧形式的否定和不推崇,使其逐渐淡忘了属于它的远古的一种声音,一种原始心智的诗性思维。由此,他们的认知由于太多的理性规范而其与现实并不相符和,他们变得焦躁和反叛,逐渐兴起反传统,反逻辑等的后现代审美,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戏剧中给人们一个等待的希望,而希望却迟迟未到。西方戏剧的理性追求似乎也是在寻求一种科学认定的美,然而,抛弃认知诗性的表达,希望却迟迟不来。
五、认知美学与西方戏剧审美
在西方,随着哲学的思考引发了诸多理性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人类活动在《诗学》 中分出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和创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等三个类别。随着科学的理性的发展和不同分解,西方戏剧也发生着更加理性的变化,戏剧审美尤其注重对动作和语言的模仿,然而,关于“模仿”,对其的理解也不同,“……从柏拉图转入对亚里士多德的考察后,诗为‘摹仿’之艺,诗乐尤在‘摹仿之道’的说法,依然跟随在后。然相应于柏拉图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间的差别,摹仿之说亦发生一变。柏拉图氏,‘以抽象存在之概念为起点 ’并用‘相’之世界以指涉真实存在之世界,可感之现象仅不过是那高于感知力的原型的复制品,这在艺术的领域内,显然不过是略对神界原始所化生的凡间摹本认知一二罢了。……亚里士多德其哲学整体的基本学说,不是‘存在’being而是‘生成’becoming,随处可见引起他高度重视的,是直观世界诸现象之生长发展的过程。因而它不仅关注于物理科学的研究,而且也热衷于评鉴模仿艺术的创作,包括诗歌与绘画。⑦”因此,鉴于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类题材,是一种“活的文类”,它的外部要素包括导演,观众和舞台,内部要素包括剧作文本,作品中的角色和演员等。剧本中人物之间,演员之间,观众与剧本,剧作者与观者等等诸多的对话和行动是推进戏剧情节的主要因素,也即逻辑意志和行为发生是戏剧存在流动的血脉。戏剧将剧作者剧作文本观众 演员剧中人物现实舞台等诸多要素置于开放环境, 使其不断汇入认知审美带来的新启示,新认知,由于这种开放的对话环境,西方戏剧在不同时代对“模仿”的不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着以“存在”being向“生成”becoming的完美理想转换,并且在认知基础上实践了理论性科学,实践性科学和创造性科学相融合的审美。
其次,巴尔塔萨曾说:“戏剧学是美学与逻辑学之中介⑧(此种的美学是指神学美学)”。笔者认为,西方的和对科学理性的发展,使得戏剧成为美学与逻辑学之间的中介,以此来消除诗学和科学之间的嫌隙。戏剧中的剧作者,演员,剧中人物,以及观众等,每个人都有一种述说的方式和声音,这种比较讲究人事的个性使得西方戏剧的以个体认知审美为方式的叙事性特征很明显。西方戏剧中明显的对白艺术,使其戏剧的成形有明显的事构模式,重视戏剧冲突。而这种外现为多元性的事构是由内在的逻辑性的意构所推动发生的。在剧作家,舞台和演员动作,以及观众的接受等来看呈现出多元性叙事特征,多元性认知审美关照,每个人都在交互的对话中创造性的叙事,形成一种潜在的认知美学。其中话语的主体可能是剧中人物,也可能是演员,而话语对象可能是剧中人物,也可能是观众,而观众可能是听着,也可能是个旁听者。而在剧作文本本身来看,内在的语词逻辑演绎形成的多元指称的意义推动剧本外现的多元表现方式,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由于摒弃了诗歌的模式而逐渐形成理性的一种召唤。这是因为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始终对“逻各斯――语言”充满了研究的兴趣,把语言学作为一门认知学科,并建立各行各业的语言话语模式,而反过来,这种对话又成为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的社会性存在和精神活动的标识。
再者,西方的神话历史发展中就逐渐形成了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道”不同的“逻各斯”思想,而英文词汇表示对话的词“dialogue”又源于古希腊语的logos,前缀dia表示相互之间,logos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存在的规律,是人类繁衍和生存的智慧结构,是创世的规律秩序和万物有名有意义的核心。语言的研究,伴随着心智的认知审美,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灵魂。
六、对戏剧审美的启示
在桑兹的《古典学术史》中关于兰茨堡的赫次德的《欢乐园》的画作,以两个同心大环圈组成:“在内环上半部,哲学被描绘作女王形象,其冠冕上分出三个头像,被标识为‘伦理学’,‘逻辑学’和‘物理学’,看来可能是被授予至尊的地位,而下半环中,则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坐于桌前,面前摊开书册。外环中列有七个穹拱,每拱下均有人文七科之一的人格化身形象,‘语法学’手中指标志乃是一册书籍和一根桦条教鞭,‘修辞学’则手持书写板和尖笔,其他学科亦类似如此。此外环之下方,有四位‘诗人或术士’,各据一张书桌而奋笔作书,每人耳畔有一化作盘旋之乌鸦的恶灵,对之加以指点和教唆。整个图版的适当之处装饰了许多箴言。⑨”显然,人们一看觉得是希腊时期对诗人和诗术不重视,然而却并非如此,此图也在告知着我们,诗人和诗术与那些“盘旋的乌鸦”之间的对话推动着产生了诗意,而正是这些诗性激发着认知的心智和灵魂上升,使得新的伦理,新的逻辑和新的物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实践一直以来的认知审美。
而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这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者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者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为使人性实现完满与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西方戏剧中创造“活的形象”,而戏剧这种“活的文类”是“活的形象”的创造土壤,戏剧文类的特殊性映证和实践了认知美学。
由于戏剧这种特殊的审美艺术,既要剧作家的创作,还需要演员对它的理解和创造,由此,认知审美使得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因为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和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七结论
从哲学来看,认知美学诗性地将显白哲学(通俗审美)和显微哲学(高雅审美)结合了起来,既从灵魂的高峰向下俯视,又从浅俗的内心向上仰视,前者得到一种提升,后者得到一种宣泄。而从个体心理学来看,犹如俄罗斯套娃一样,在每个人的成长当中都是藏着一个,套着一个的曾经颇具自我色彩的娃娃,既一个思维套一个思维由原始思维渐渐累积套化下形成的娃娃,而最先原始的思维部分总是隐藏和被保护在现有形式的思维模式下,又受制于这种现有思维而逼迫最先原始的思维部分发生着种种变异。而这些或许正在变异着又不断地促生形成一个套着一个的现有形式的自我存在方式。变异是自我原始思维背叛的那部分和现有形成思维之间的通灵方式(空间)。异质是自我原始思维顺从着的那部分和现有形成思维之间的通变方式(空间)。因此,戏剧作为一种活的文类题材,应是回应远古和启示未来的特殊审美存在。用认知美学来分析戏剧中的审美,可以在戏剧审美中寻求一种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德]M・石里克著:《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0页。
②同上,第150页。③同上,第336页。④同上,第336页。⑤同上,第370页。
⑥金元浦:《文学阅读一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⑦[英]约翰・埃德温・桑兹著:《西方古典学术史》,张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87页。
⑧[瑞士]巴尔塔萨著:《神学美学导论》,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
⑨[英]约翰・埃德温・桑兹著:《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下册),张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618页。
气质美人范文5
目前,将认知科学成果与美学研究相结合已经在美学原理的阐述方面取得相当积极的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对“美的事物由何而来”的问题做出了科学化的解释。这一科学化的解释一方面为回答传统美学核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证明了认知科学对于美学研究的有效性。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事物为什么是美的?为什么有的形式能引起美感,有的不能;同样的一个形式,为什么可以在此时是美的,在彼时是不美的。
以往的研究常常是绞尽脑汁地要找到事物或其形式中蕴含的“美本质”或“美属性”,找到形式表现中美的规律或法则。但两千多年来毫无结果。因为,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是美的;同样,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也可能是不美的。表明,寻找“美本质”或“美本身”的努力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行不通的。应用认知科学的美学研究则可以合理地解释这类疑难问题,揭示出事物形式与情感反应之间联系的建立过程和机制。
所有事物(包括成为审美对象的事物)都是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其内质可以具有一定的功用价值,其外形是内质功用价值的表征、标识。人在把握一个事物时,对事物外在表现信息的知觉与对事物内在利害价值的感受在时间上是几乎同时的,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事物内外两方面因素所形成的刺激引发不同脑区的同步振荡,在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中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事物[1]。即,事物的内质信息和外形信息可以在大脑信息加工机制的作用下,在生物学层面上形成非常稳定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联系一旦建立,人自然而然地会将事物外形信息同事物内质的利害价值视为一体。
人对事物外形的知觉经验可以“内化”为脑内的知觉结构,就好像是事物外形在对大脑的知觉结构加以“刻画”。如果知觉经验足够深刻,就能刻画出相应的“形式知觉模式”。于是,经由形式知觉模式,作为客体的事物外形就同主体的知觉建立起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再遇到具有类似形式的事物,经由知觉而进行的识别和判断可以更加迅速,更加准确。
形式知觉模式的作用还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事物的内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就会引起人的好感;缘此,这一事物的外形也能通过知觉过程引起人的好感,相应于这一事物外形的形式知觉模式就同好感建立起联系。以后,一旦见到与形式知觉模式相匹配或相类似的事物形式,就会直觉性地形成好感。这样,作为客体的事物外形又经由形式知觉模式的中介同特定的情感反应建立起联系。最终形成了“事物形式—知觉(形式知觉模式)—情感反应”的连接环路。在这一前提下,人只要知觉到与既有形式知觉模式相对应的事物及其外形,就能直觉性地产生相应情感。
近期有一项实验研究可以间接地证明这一点。意大利都灵大学和国家神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借助一系列实验,训练实验鼠将不同音调的声音、闪光或醋的气味同由电击造成的不良刺激相关联。在声音关联实验中,将声音与电击刺激相关联。这样,实验鼠由电击刺激形成的恐惧就同特定声音相关联,形成对特定声音产生恐惧的记忆,形成知觉与情感的捆绑反应[2]。表明,当大脑储存情感记忆时,会将感官信息即形式知觉模式与情感信息捆绑在一起。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见到:儿童在医院被护士打针时会感到痛疼,因而形成了对护士服的知觉模式。在这种知觉模式及情感联系作用下,儿童往往一看到医院中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恐惧,吓得哭叫,甚至一进入医院就开始哭闹。
事物与知觉的连接机制使得人的具体情感态度全方位地同事物各构成因素相粘连——既粘着于事物的内在功用之上,又粘着于事物的外形表现之上。事物的内质可以经由利害性需求的满足而引发肯定性情感,被称之为功利性的;事物外形可以经由知觉即形式认知而引起肯定性情感,被称之为美感。在审美中的表现是:于人有害的事物就引起否定性的丑恶感;于人有利的事物就引起肯定性的美感。例如,长期以来,狼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危害性的、不利的;因此,狼的形象是丑恶的,不能被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狼对人的危害性越来越小,而狼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已经成为需要人类来关照、来保护的对象。狼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利性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于人有利的事物。这时,狼的外形就同肯定性情感相关联,狼的形象也可以被审美了。
二、美学对认知科学的呼唤与期待
如上所例,认知科学与美学相结合,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但在目前,认知科学界还没有从美学研究的需要出发进行研究,也没有进行过审美方面的实验;美学对认知科学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间接的、原理性的,缺少直接回答问题的科学证明。随着认知科学美学研究的深入,需要设计出专门针对美学研究的实验。这对美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例如:
1.关于审美活动的利害性与非利害性
这一点,关涉到对审美活动本性的认识。美学研究的一项公认成果是,审美是非功利的。那么,人体中是否存有非功利的审美中枢?目前的认知美学研究只能利用认知科学的成果提出一些似说,认为:人体中不存在专门化的审美中枢,但存有利害意义中枢和形式表现中枢,这两个中枢的激活状态就决定了人是否可以处于审美状态。
根据人类认知活动的特点,可以推测:动物及人类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了两大类的信息:一是由事物外在表现形式构成的信息,一是由事物内在功用价值构成的信息。事物的内在功用价值同人类机体的生存状态直接相关,为生存所需要;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则同事物的内在功用价值相关,可以为动物及人类寻找生存需要提供有效方式。从人对事物加以认识的功能和目的看,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象事物相应于机体生存需要的有关信息,寻找被生存所需要的功用价值。具有功用价值的事物内质相当于同人的生存需要相关的刺激物;事物的外形则是这一刺激物的信号或表征。
大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特性是:面对所接受的信息,要对其各种因素加以抽象分解,然后分类传送,分别存放,逐级加工,最终整合。认知活动的特点造成了对动物来说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脑中枢。而对美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是:相关研究证明,脑内神经元对事物的物理性信息和意义信息是能够加以分辨并区 别对待的[3]。可以认为,事物内在的利害性意义信息和外在表现形式的物理信息都是被分解处理、分类存放的,由此形成形式表现信息中枢和利害意义信息中枢。即,在大脑认知结构中形成相互区分的两大类中枢区域:一是统摄利害意义信息的中枢,一是统摄外在表现信息的中枢。
这两大类中枢的结构和功能可在猴脑研究中得到部分证实:猴脑中,有一些专门对事物外形特征(例如食物的外观或味道)加以反应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各司其职,其中,一些神经元仅对食物的外观起反应,一些仅对食物的味道起反应,一些既对外观也对味道起反应;下丘脑中的神经元对食物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动物的动机状态;即只有当猴子饥饿时,这些神经元才对食物的外观和(或)味道起反应。动物对食物的外观和味道作出的自发反应和行为反应与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密切相关[4]。对猴子来说,食物外形信息是对事物利害价值的表征,因此,只有当猴子产生利害性需要时,这些外形信息才能引起猴子的注意;猴子的利害需要状态应该是由专门的一些神经元加以掌控的,即存在着利害中枢,专门对内在意义、利害价值进行加工,加以反应。
如果允许实验猴充分吃饱,眶额回皮层停止对食物的形状和气味的放电,显示出神经反应下降,表现为与食物的被享受价值的消失相一致(动物不再注意食物)。与此相反,大多数脑的其他“奖励神经元”(请注意,下丘脑与杏仁核例外)对此情境则保持恒常反应,即对味觉刺激的“感觉性质”而不是对“感情性质”进行编码(Roll, 1999)。说明情绪刺激(饱食享受)和感觉刺激在这里得到区分[5]。
这个观察和实验表明,脑异的神经元可以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从类别上看,一类是对事物外观形式起反应的,一类是对事物内质利害价值起反应的。对实验猴来说,食物的形状和气味就是食物利害价值的表征,与事物利害价值具有等同的意义,因为实验猴还不能把食物的外在形式信息同其内质利害价值抽象地分离开来。所以,实验猴在吃饱之后,利害需要即行消失,食物形状、气味对利害价值的表征作用也即行消失,相应的利害中枢不再发生反应,不再放电。但是,在知觉中枢方面,实验猴对食物形状和气味的感觉依然存在,依然能对食物的外形进行知觉性质的加工。说明,在实验猴的前额叶(眶额回)皮层中,既有对事物单纯外形加以知觉的神经中枢,又有对事物利害表征性(即外形的利害意义)进行加工的神经中枢。不过,在实验猴的脑中,这两个中枢还不能完全抽象地相分离,因此,猴子不具备审美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美学研究需要这样的实验:面对同一个事物,人处于功利性需求状态即不能审美时,脑内呈现出一种反应状况;处于无功利性需求状态即可以审美时,脑内呈现出另一种反应状况。出现了功利性需求时,对事物外形的知觉同功利中枢相关联,而在审美状态下对事物外形的知觉就不同功利中枢相关联。或者,功利性需求得到满足时,情感呈现为一种模式;在非利害状态下形成审美情感时,脑区激活部位呈现为另一种形态,不与利害中枢相联。如果这一情形得到实验证明,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出审美状态及审美注意的神经机制。而利用脑成像等相关技术进行这类实验,似乎是可行的。近日有报道,美国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大脑扫描成像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让测试者“观看”到自己大脑思维中的动态图像,形成令人惊讶的“读心术”[6]。
2.关于美感与的本质性区别
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审美活动的特性也至关重要。目前,人们只能通过体验来感受并表达与美感的不同。但仅凭经验的说明毕竟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化的美学研究应该有确切可靠根据。在此,认知科学美学也是根据经验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做出一个假想:和美感的根本区别即在于机体内部的情感体验是否同利害性感觉中枢相连接。
如上所述,人对外界的认知可以区分为两大类途径:一是对事物外在形式的知觉,一是对事物蕴含利害价值的内在感觉。形式知觉和利害性内在感觉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神经中枢,有不同的神经通道,形成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由利害性认知方式所引发的情感有专门的生成途径和神经联系模式;南形式知觉性的认知方式所引发的情感也有专门的生成途径和神经联系模式。很可能,正是情感的生成途径和神经联系模式的特殊性造成情感体验的不同。
对情感的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可使我们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或推测:机体内部的每一种状态都向大脑中的评估控制系统发放带有特定色彩的信息,引发具有特定色彩的情感体验。有什么样的机体状态和感受,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有多少种机体状态和感受,就会有多少种情感体验。在基本情绪基础上,可以形成复合型的情感。复合型情感体验同复杂的对外在环境的认识相关,也同复杂的对内在机体状态的感觉相关。
复合型情绪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引绪的通道或神经模式比较多,每一个通道或神经模式都有自己的色彩,多色彩交融在一起就形成带有复合色彩的复合型情感。这种情形对我们的启示是:很有可能,受到观念和意识调控的利害性感觉中枢能够根据认识的状况而发出种种神经信号,调节皮层中的神经活动,引起相应的行为和体验。心理学家卡西奥泊(Cacioppo)认为:
一个刺激可以引起一个基本评价,这一评价的结果就决定了个体是趋近还是回避,同时也会导致个体产生生理上的变化。虽然在最初的评价中躯体内脏反应并不一定发生,但却会随着从情绪特异性的激活到无差别的激活这一连续体上激活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会与来自躯体内脏的感觉输入一起并行传人脑内。而成年人则可以对这些躯体内脏的变化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最终就导致了特异性的情绪体验[7]。
人的每一种认识、行为都有特定的神经活动模式;传送到评估控制系统引起情感反应时也会有不同的模式,从而引起色彩各不相同的体验。由此推想,利害性生存中枢和形式知觉中枢都有自己独特的传输通道和神经模式,发放具有自己色彩的信息,引发不同色彩的感受和体验。人在与事物构成认知关系时,既能知觉到事物的形式因素,又能意识到事物的利害价值。事物的形式因素和利害性因素各以自己的通道对评估控制系统和大脑皮层形成刺激。通道的模式不同,表现的色彩就不同,感觉和体验也应有所不同。在利害性状态下 ,生存利害性居于优势地位,利害性色彩成为主色彩,而且非常的浓重,其他色彩都被覆盖,被遮蔽,人只能体验到利害性情感。当人没有利害性需求时,机体处于无利害状态之中;这时,利害性的主色彩不复存在,形式知觉通道及其模式的色彩才能得以彰显,使人形成美感体验。打个比方,由形式知觉带来的情感体验相当于月光,由利害需求带来的情感体验相当于阳光。当日月同辉时,人们感觉不到月光,只能感觉到阳光;只有当阳光不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月光。
以上阐述虽然符合认知科学的基本原理,但却由于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而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美学研究非常需要认知科学协助解决这样几个关键问题:(1)人体非利害状态的存在虽有心理经验的证明,能否也得到神经科学水平上的证明?(2)利害和非利害状态下,当前知觉信息同已储存信息的联接方式及范围、作用是否不同?即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有何区别?(3)审美情感与一般利害性情感在体验上的差别是否能有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方面的实证根据?等等。
3.关于儿童审美心理研究
按照认知美学的原理,审美是经由形式知觉而形成美感的活动,需要以具备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前提,以便在知觉到事物时,能够把事物的外形和内质完全地抽象开来。只有在这种认知方式下才能形成非利害性的愉悦感即美感。如果是这样,则不具备完全抽象思维能力的儿童是不具备一般审美能力的,因此不能进行审美,或者说不能形成审美的情感体验。但是在生活中,一两岁的幼儿也会说“好看”、“漂亮”等话语,似乎可以审美。
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应该符合幼儿智能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到两三岁时才能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事物区分开来,懂得什么叫“我”。“儿童认为非生物客体也具有各种生命客体的特征,如有思想、观点、愿望、意图和情绪感受能力等等,就像他自己一样。……这是由于幼儿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如对幼儿来说,事物的名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梦是看得见的物质的动画片,而思想是一种音调(“在我头背后的一张嘴向头的前面的一张嘴讲话”)[8]。如果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当然不能区分事物的本体与其符号。在这种智能基础上,不可能有“形式”概念,也不可能形成经由形式知觉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但是,这毕竟只是逻辑的推论,还缺乏直接的实证材料。我们需要从美学角度设计相关实验,看看幼儿的实际知觉和情感体验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弄清一些具体的现象和问题。例如,当儿童说到“漂亮”时,其感觉是否与成年人的审美感觉具有同样的性质?儿童是怎样识别“漂亮”及“不漂亮”的?如此等等。这种实验及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对儿童的思维、智能及内心世界有深刻的了解,也可以在审美机理方面提供更充分的根据。
三、审美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总起来说,审美是经由形式知觉而形成愉悦的活动。审美活动时主体的身体机制是人人相同的。如果把审美过程中大脑对审美信息的加工机制比作计算机的工作,则相当于说,人的审美有基本一致的程序。应用同样的程序,输入不同的数据就会有不同的运算结果。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形式知觉模式暨审美眼光,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念。这就构成了各人在审美时的具体数据。相当于说,每个人都在共同的审美程序之下输入自己的数据,审美程序运算的结果,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审美体验。在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可以形成大致相同的知觉经验,即有大致相同的审美数据;因而可以有大致相同的审美体验,表现为共同的审美旨趣和审美对象,被称之为“共同美”。不同的生活环境及个体独特的经验构成特殊的数据,因而各人有不同的审美体验,表现为各不相同的审美旨趣和审美对象,被称之为“差异美”。
美学原理的研究首先是发现审美的机制,即人人相同的审美程序;然后是发现各不相同的审美数据怎样造成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从这一美学原理出发,利用对审美程序的了解,可以设计出会审美的机器人。它有着像人一样的知觉机制和情感反应程序,只要输入相关数据,就可以模拟出人的审美状态和审美体验结果。
如果把审美功能加入到仿真机器人中,可以使机器人更加逼真、更加人性化,从而更易在社会中应用、推广,被消费者所接受。还可以利用审美机器人来预测人的审美趣味和发展取向,例如检测艺术形象、广告内容、产品外形及包装样式等等带有审美性的物品在消费者眼中可能引起的审美反应。
气质美人范文6
2014年7月,财富中文网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其中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35位。GMCC美芝公司(以下简称美芝)作为美的集团旗下唯一一家中方控股、日方参股的企业,其校企合作的力度是最大的。每年,它在全国吸纳近2000名高职高专学生到企业,并与全国20所学校的数控、机电专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低调务实,“美芝班”吹响校企合作的号角
“美芝是生产人才的地方,顺便生产压缩机。”这句来自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一位总监半开玩笑的描述,在坊间悄然流传开来。若论校企合作,美的集团与技工院校已经共同走过了十年。公司对订单班学生寄予深切期望,足见其对校企合作项目的重视。
2013年,正逢全国家电制冷行业遭遇增长瓶颈之时,“美芝班”却在广东、湖南、安徽多地低调问世。美芝本着“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员工知识与能力”的用人理念,与来自全国的20多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建了“美芝班”,重点分布在广东、安徽、湖南等省市。
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在2013年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共同开办了“美芝班”。2014年,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与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并招收了模具制造、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共100名新生,开展了“美芝精英班”的“订单”人才培养……每月,企业都会派技术人员去学校上课;每年,企业会为一个“美芝班”投入近10万元,作为专项奖学金来培养学生,并有数百名“美芝班”的学生前来企业就业。
美芝低调、务实的特色,成为校企合作延续的精髓所在。然而,从2013年“美芝班”开班两年来校企合作的效果来看,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便是合作中学校总是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步伐。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而企业每年则需要技术过硬的毕业生来企业服务。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养、高技能、高效率、高收入的人才,美芝从学生就业、教学内容、硬件更新方面向校方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建议。
学校应加快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
为什么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以及在实训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总会与学生想象中的校企合作有差距?企业认为,差距的根源,是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企业的需求是不匹配的,学校的教学模式有待改革。学校的设备更新比较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日后的发展。教学设备陈旧导致学校也很难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这从长远来看也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比如企业需求一些能够快速成为熟手的人,但是学校设备却没法改进,所以学生掌握的开截拉、挖掘技术总会与企业需求相脱节,而企业又没有办法把昂贵的设备布置到学校。企业呼吁学校应加快设备更新速度,将此作为下一步校企合作乃至“美芝班”开展的工作重点。
教师应根据市场情况培养企业导向型人才
“2014美的压缩机事业部校企合作交流会”于2014年10月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举办,共有52所来自全国的大中专院校、21家供应商代表参会。此次交流会上,关于“美芝精英班”的培育方案,将各大中专院校针对校企合作的讨论推向了。
会后,“美芝班”合作院校之一,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副主任汪永华表示,希望学校能培养越来越多的企业导向型人才,圆满完成“美芝班”的共同培养计划,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校企相互支持、集合优势,实现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如何让教师培养出企业导向型人才?“美芝精英班”的培养方案有三个重点。
一是结合校企共育“美芝精英班”的培养方案,明确了“美芝精英”管理模式,即紧随市场的动向,调整学校的教学大纲,更新学校设备,及时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
二是要让教师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让在校生树立珍惜学校时光的意识,规划好自己的学业。教师从军训开始,就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逐步把学生培养成对自己学业负责、对自己专业技术负责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教师要在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订单班学生,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的动向,正确引导学生。
毕业生应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
制冷行业的发展受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每年拟招聘数量与实际招聘数量并不完全一致。即虽然“美芝班”在开班之时便向学校确定了招聘人数,但是临到学生毕业的时候,企业用人需求却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