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好的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好的教育论文

好的教育论文范文1

摘 要:要按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标准来实施教学,通过采用各种对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只要我们对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充满希望,困难终会被克服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探讨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授之以鱼”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改革中最主要的领军者,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面对此种改革呢?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比较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地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维度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频,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营造开放、探究的教学氛围。

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3.相信学生的能力。

好的教育论文范文2

订阅号主要提供信息和资讯。幼儿园的订阅号就是自己的一个微型网站,具有与校园门户网站类似的功能,管理员可将用户进行分类,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用户分别推送不同的信息。订阅号每天可推送一次消息,具有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经过认证的订阅号还可以编辑导航菜单。

1.学校风采展示通过公众账号推送园所动态,是用户了解幼儿园的微型窗口,通过用户的转发形成口碑效应,可提升幼儿园形象。

2.家校通应用幼儿园可向家长推送育儿心得等信息,搭建家校沟通平台。还可以在后台对家长的问题进行回复,在线交流。

3.网上学习幼儿园可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公众号推送给用户。师生可以将收到的资源转发给好友或发送到朋友圈,也可进行收藏。

4.网上办事公众平台可以接收用户的提问,管理员可在线答复或通过关键词进行自动回复。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停留在信息层面,面向幼儿园教育的深层次应用还有待开发。

二、服务号应用价值

微信服务号通过平台提供的开发接口,与现有信息化应用平台对接,可以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例如,幼儿家长通过关注幼儿园服务号,将自己的微信ID与信息化应用平台账号绑定,即可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给幼儿请假,查询每天的教学活动、作业、食谱以及幼儿体检状况等信息。未来随着幼儿园信息化应用功能的丰富,通过微信,可以为家长用户提供如下服务。

1.与OA办公系统对接,提供家校互通功能在OA办公系统中,幼儿园可实现日常办公中通知公文的发送,对内教学活动安排,通过微信向幼儿家长推送必要的通知公告和每天幼儿在校学习内容。

2.与营养膳食系统对接,提供每日食谱查询营养膳食系统能提供标准的食物成分表,可帮助学校制定营养均衡的幼儿食谱,家长通过微信公众号能够查询幼儿每日在校食谱。

3.与卫生保健系统对接,提供体检报告查询卫生保健系统能够提供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的数据库,在幼儿园进行专项体检时,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发送体检报告,包含参考标准和幼儿的实际体检结果,甚至可以提供营养补充提醒。

4.与校园安全系统对接,提供在线监控功能校园安全系统记录的幼儿到校和离校信息,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家长,家长也可以通过校园监控系统,在线查看幼儿在校的实时活动。以上是对服务号的一些应用探索,随着幼教信息化应用的不断丰富,微信公众号也将能够承载更多的功能。

三、总结

好的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高职 古诗文教学 符号论美学

语文学科承载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高职语文的基本职能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精神、道德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学生个人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审美教育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将高职学生培养为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纽带。

古诗文教学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纵观新编高职语文教材(苏州大学版),古诗文作品约占了选文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先秦的《诗经》到晚清的小说,都是历朝历代大家名篇。这些优秀的文章意境超远,结构严谨;语言或质朴旷达,或精美生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恰恰是这些美文,成了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深感畏惧的一部分。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教师往往拘泥于字斟句酌的解释翻译,句法语法的反复推敲,使得原本意蕴悠长的文辞变得枯燥乏味。加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生活经验的不丰富,文学基础的薄弱,古诗文教学常常成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鸡肋”。这里,我们不妨借鉴“符号论美学”的理念,对高职古诗文教学进行探索。

符号论美学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欧美的美学思潮,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及其学生――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符号美学认为,符号是揭示意义的一切现象的集合。它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能指是符号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现象,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所指是指在于这一直观形态中的意义,其本身无法自我呈现,需借助于能指而显现。然而,能指如果不指称一定的意义,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以语言为例,能指是语言、文字及其结构,所指是语言呈现的意义。艺术作为一种符号,能指是其形式结构,所指是“人类情感”。

高职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文都是典范之作,它们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教育读本。以符号论美学的观点看,它们是一种符号言,这种符号的能指是外在的语言形式,其所指是这种语言形式揭示了人类的文化内涵,即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体现。符号美学正是从生存论的高度,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的本质。它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古诗文的阅读教学。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要呈现人类的普遍情感

符号美学认为,艺术中所凝聚的应该是一种人类能普遍体会、理解、感受的情感,即人类的普遍情感,而不是一种狭隘的自我表现。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我们的情感绝大部分都包括在莎士比亚的诗句里。”揭示了莎士比亚作品对人类普遍情感的反映。

多伦多大学教育学教授Silver说,教育应立足于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思考。基于这样的思考,通过文本阅读,我们要获得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并通过这种感受去领悟“人类的情感”、“人类的生命”。可见阅读不应停留于对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把握,语文阅读应指向于对人类普遍情感的领悟,以及这种领悟对自我人生的启示。

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时,不仅要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且要让学生在对诗人情感的反思与感悟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例如,在教授爱情类的作品时,教师可以从人性美角度,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爱情与人生、爱情与社会道德等诸多人生必须面对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授《雨霖铃》《鹊桥仙》《声声慢》时,可给学生集中介绍古典诗歌中的爱情,有沉痛的爱、悼亡的爱,如《离思》《江城子》《声声慢》等;有受谴责的爱,如《卫风・氓》等;有让人心动的爱、纯真的爱,如《邺风・静女》等;有令人心碎的爱、伤心的爱,如《钗头凤》《鹊桥仙》《孔雀东南飞》等。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既从感性上体验到爱情的美好,又从理性上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从道德上认识到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再如教授《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古文时,我们不妨让学生按“文本―作者―现实”的思路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作者在面对奇山大川时,生发出如此的议论。作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王安石、苏轼身上存在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是学生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所要学习和汲取的精神养料。

这样的拓展教学,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不再局限于一个文本、一段历史,教学的空间顿时大大扩充,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人文的美的教学。

二、古诗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展现古诗文的形式美

符号美学认为,艺术的形式即艺术符号的能指。对于文学而言,其指文字、词语、句段等的有机结构。“形式”一词在西方美学中是一个主流范畴,美在最早便被定义为“形式”,指形式的秩序、对称、和谐等。卡西尔说:“(艺术)形式结构的平衡与秩序是一种美。”朗格认为,符号形式非常注重结构和系统,强调符号形式是众多成分的有机组合。艺术符号之美便存在于各种符号元素有机和谐的组合之中。

例如,高职语文第四册将《氓》与《国殇》合并为古诗欣赏的一课。教师在教授两首诗的立意主旨、艺术变现的同时,不妨将两首诗作的形式进行比较。《氓》所体现的《诗经》四言一句的句式风格看起来呆板,但诗作者却发挥创意,用叠韵如“沃若”,叠字“蚩蚩”“涟涟”“汤汤”使整齐的句式具有变化;而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_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使诗人的情感可以发挥得更透彻,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感染力。

《楚辞・九歌》中的《国殇》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楚辞体”的语言风格,句式较为整齐,但正是七字一句的句式,使得诗人情感表达越显庄重。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如能让学生拓展阅读《离骚》,他们就能更完整地感受楚辞句式参差不齐、句式错落的风格。

我在讲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和学生探讨若改为“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似乎更符合汉语语法主谓宾的陈述句法。讨论后师生得出结论:修改后的诗句,大大削弱了原句所呈现出的流律动美。正是这种倒装的句式,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作者面对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真切情感。

再如教授《采莲曲》时,面对“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充满重叠的诗句,学生不免产生疑惑,仅从内容而言似乎只要说“鱼戏莲叶东、西、南、北”就足够了。但这样一来,原诗所表达的审美感受几乎丧失殆尽。莲叶的遮天蔽日,采莲女的嬉笑倩影也就遁隐了,大大削弱了诗词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和作者盎然之情的表达。

三、让学生的思维在古诗文的“留白”空间自由驰骋

符号论美学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而能指与所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在艺术符号之中,一个能指往往有多个所指。正如朗格所说,科学家的太阳只有一个,而艺术家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仅如此,每个艺术家眼里的太阳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能指与所指的错位,为读者提供了联想的线索,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读者通过“综合性思考”加以填补,从而获得丰美完整的意象,使艺术呈现出模糊朦胧之美。正如华师大冯钧国老师所说,中国古代的诗文和国画一样,注重留白。留白的目的是让读者、观众从自己的情感、积累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成功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在琵琶曲由婉转悦耳的奏鸣转向“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琵琶女的哀伤之情,并没有随着琵琶声的“渐歇”而停滞,而是蔓延纸间。在这“无声”的空白中,教师、学生可以同诗人一起感受琵琶女汩汩流动的哀惋之情,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撞击的震颤。“声渐歇”的这段空白时间,在整首乐曲中的地位及所起的重要作用,与传统中国绘画中“留白”艺术的效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此时无声胜有声”中感受:正是乐曲演奏过程之中短暂的“无”,使音乐和情感实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它是整首乐曲“有”的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给予人的那种深奥悠远的感觉。空白以其无形无声的特点,形成了其超越现实万物的最广阔的内涵。短暂的余韵徐歇之后,积蓄的力量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轰然爆发出来,随即戛然而止。此时惟有“江心秋月白”冷寂无声(又一“留白”),听众还深深地沉浸在乐曲营造的美妙世界里,直到演奏结束,人们还是凝情聚神,如痴如醉。那茫茫无尽的江面上,空阔寂静的波光里,似乎还荡漾着琵琶弦上的袅袅余音。

全文中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情怀的句子很少,那似乎又是诗人的刻意留白。诗人那绵绵浩荡的怨悱心潮,正是在琵琶女手翻弦飞的音符跳跃之间、旋律流转背后汹涌澎湃着。即使在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诗人内心里何尝一刻暂息过“惊涛拍岸”的潮涨潮落?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白居易运用文学语言描写音乐的匠心和功力。套用欧阳修《醉翁亭记》篇末的句子:“人知从司马听曲而悲,而不知司马之悲其悲也。”

固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不可制定统一的标准,不能强求学生与教师的理解保持一致,否则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会泯灭其对生活、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力。

总之,符号论美学为高职古诗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独到益处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扩开眼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造真正的人文课堂。

参考文献:

好的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建;良好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堂气氛不适宜,呈现消极、沉闷的局面,学生的思维感到压抑,窒息智慧火花,没有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创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益,受到情感的熏陶。

1 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需要平等和谐师生关系

1.1 变压抑为轻松愉快。教师要抛去陈旧的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以朋友的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塑造可亲的教师形象。在一个愉快的环境里,在一个亲切的长辈面前,学生的思维、心身都能得到放松。这种放松却不是松懈,而是一种自然、自在、平和的心态,学生最容易吸收知识。假如老师动不动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板起面板,大发脾气,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担惊受怕、忐忑不安、情绪处于严重的压抑状态。这样不但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踏入教室的那刻做起,面带真诚、和善的微笑,语气亲切随和,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以依赖的朋友。

1.2 创建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1.3 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1.4重视学生的心理调适,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希望获得成功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和内在本质,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观上总是希望获得成功,成功了才更能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环境。因为在同龄人中敢于坚持与众不同,也需要力量,老师要使学生心理上得到一种支持,即使有时他们想的不全,或错了,也要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勇于探求,才能发挥出聪明才智。

2 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

2.1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管理好课堂纪律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重点知识,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勤做笔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短期效应来看,通过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比较理想,但从长远来看,它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2 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创建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创新;只有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敢于创新。课堂内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显现。教师要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位置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独力见解的机会,教师应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供大家探讨。

2.3 培养兴趣,激发参与动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探索新知识,发挥创造精神的内部动力机制,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喜欢学习,并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这门功课,随着学习兴趣的丰富和深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意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风趣的语言和多样性的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采用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切使人发笑的喜剧形式的总称。“它给人以轻松,诙谐与优美。”把幽默带入课堂并不是忽视教学内容,破坏教学程序,而是将幽默作为一种辅教学方式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运用幽默可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新颖、别致的幽默语言使师生之间以愉快的方式进行交流,营造学生敢于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易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幽默可创造生动、活跃的教学模式。机智、恰当的幽默语言可使枯燥的授课内容变得风趣诙谐,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去倾听去感受,从而更快地接受、记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幽默可创造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灵活、贴切的幽默方式能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于朴实的语言中顿悟其深刻的寓意,语言自身的凝聚力和涵盖面成倍增大,学生的理解力也得以加深,老师的讲解不但一针见血,而且妙趣横生。运用幽默可创造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婉转蕴藉的幽默语言能促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大胆尝试,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总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但主体却是学生。单一的封闭式传统教学只能使学生盲目地、机械地不情愿去学,造成枯燥、呆板、毫无生机的场面。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就要创建良好教学氛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学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令人愉快、开心、充满乐趣、富有意义和吸引力的活动。

参考文献:

好的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关系处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说明,语文教学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面对这种要求,处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性与综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做了研究。对于这三个关系的处理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意义重大。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借口教学改革,只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借口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而不顾人文素养的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主要受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的影响。他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受此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把教学活动的性质限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框架之内,把教学目标集中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形成了语文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这种教育观念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践中具有局限性。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基本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只见文不见人、技术化的倾向。这容易使人们认为语文教学只重视人文性,认为基础知识不重要的错误认识,人为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

实际上,二者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就无法理解和领会语文教学材料中的丰富内涵,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无法发挥。

其次,人文性是工具性的提升和丰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充分说明语文所包含的丰富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是在具备一定语文基础知识后才能获得的,并且是基础知识的深化和提升。

最后,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语文实践。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在语文实践中获得并巩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在语文实践中不断获得并升华的。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二、学科性与综合性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新课标》正式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意义深远。“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植根于语文学科的、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性,而且要注重综合性,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既不能借口综合性否定学科性,又不能借口学科性忽视综合性,人为地制造学科性与综合性的对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增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首先,“学科性”是综合性的基础。“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科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但是,只有具有一定的语文学科知识才能够发现、欣赏生活中的语文学科之美,达到有效综合。没有语文学科做基础,综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语文“综合性”是服务于语文“学科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综合学习更好地把握语文学科,丰富语文学科学习,而不是掌握其他学科知识。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综合性”只是培养语文探究实践能力的外在手段,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综合性”,但归根结底要体现内在的“学科性”。

最后,综合性和学科性是统一的。不管老师采用的“综合性”有多么“综合”,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离不开“学科性”的。不管“综合性”有多么华丽,它都是植根于“学科性”的。语文老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同时不要忘了这是语文课,一切都应该建立在“语文学科性”的基础上,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只有“综合”而没有的“语文”的“杂课”。最近,北京多所小学在实施弹性课时中“开展主题课程,上课时间灵活化之后,教师们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课程观,进行跨学科教研,不拘泥于自己单门课的知识了” [1],实现了学科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新课标》的实施鼓励广大语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转变教学观念,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的教师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崭新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根本区别。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新课标》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扬弃与发展。教学改革要对传统语文教学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继承性与创新性并不矛盾,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

首先,继承性是创新性的基础和前提。再好的教学改革也要有适合其存在和成长的土壤。我们要在对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继承好的传统、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这些经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训练方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绝不能“像倒洗澡水一样把孩子也一起倒掉”。因此,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更不会有创新。

其次,创新是继承发展的必然。比如,在传统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对擅长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情有独钟。《新课标》并没有提到相应内容。因此,一些教师对此感到困惑,不知道语文教学中是不是就不能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要义,应该说是一种十分有用的阅读方法。既然有用就可以继承,但问题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把它作为唯一的方法教学,加上对这种方法的机械套用和不适宜的强化,使阅读教学成为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发展和创新都是在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在积极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要多一些辩证思考,准确地理解和诠释现代课程理念,使语文教学走进新的境界。

最后,继承性与创新性是统一的。任何改革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教学改革更是如此,这是由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决定的。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每一次修订都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加以修订的,而修订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前面实施的课程标准的修改基础上的修订,不是全盘否定。这种修订本身就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总之,在新形势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性与综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好的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