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年级化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年级化学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我市九年级化学“活动探究”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以及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我市于2009年秋季开始使用人教版的化学九年级教材。教材分上下两册共12个单元,其中编入了33个“活动探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或其它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的有效途径。但是,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及调查发现,有一些不利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市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活动探究”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
一、“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现状
人教版教材考虑比较全面,所呈现的“活动探究”一般比较简单、安全而且接近于学生生活,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是本市各校真正能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却很少,多数被变相为教师演示、个别学生演示甚至省略掉。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哪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在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时面对的主要困难
目前,我市九年级化学教师在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时遇到的困难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准备不充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真分析这部分内容,钻研课标和教材,所以不能真正按照课程标准处理实验。使教学安排不得当,或忽略学生的讨论和反思,甚至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效果不佳。
2.课堂时间不足。九年级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形成,实验成功率低。学生在实验时,基本操作失误很多,如药品用完没有归位,桌面上紊乱,操作的无计划。另外,部分学生对实验目的、步骤等没有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原因都使实验时间延长,导致课堂时间不足,往往有过程无结果。
3.实验资源不足。目前,我市各校的实验室、实验员和其它实验器材,其建设配备基本上都是按照原来“两基”的要求进行的,但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从内容、数量到形式上均有较大的改革。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动手完成教材上的所有“活动探究”中的实验,无论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还是实验员的配备都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中学,资源更加缺乏。
4.教师课业重,备改实验压力过大。我市九年级化学教师一般负责3个班的化学教学,每周12-15课时正课,外加2-3课时的自习课辅导,还有不少教师同时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虽然实验备改也是教学常规工作,但据于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得不忍痛割爱,有所取舍。
5.实验活动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爱动、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再加上班额大又没有实验员协助,因此很难保证实验的安全。
6.班额过大,难以管理。本市九年级每班一般都超过50人,班额过大,给探究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上述困难的一些策略
针对上述困难,可采取以下一些有效策略加以克服。
1.管理策略。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增补合格的实验员和实验设备、缩小班额、适当减轻化学教师的工作量等途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策略。当其它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时,各位教师不妨采取以下策略解决困难。
(1)教师准备的问题。教师要重视“活动与探究”,按课程标准处理这部分内容。新教材的每个活动与探究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用品、过程和方法、问题和讨论、反思和探究等方面。备课时必须让每一个细节得到落实,注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4个途径节约课堂探究时间:①活动中有多个实验或一个活动中有多个步骤的,可以分小组负责,然后展示小组讨论的结论进行全班共享。例如: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探究”共有4个实验,加上实验5-1、实验5-2,一课时有6个探究实验,如果是每位同学都实践一遍的话必定造成这一课时时间不足,难免顾此失彼。我在教学中先将学生分为4个组,让每组学生分别完成前四个实验,等讨论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其中两组的学生完成实验5-1,另两组的学生完成实验5-2。这样,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达到了探究的目的。②活动中易失败的实验通过预先实验进行改进,例如第一单元课题2中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其中用干燥的烧杯罩住火焰,如果用普通蜡烛进行实验,由于热蒸腾作用,很难看到烧杯壁上的水珠,经实践发现用生日蛋糕配的小蜡烛实验就会很明显,改变了实验材料也就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增强了探究的效果。③加强学生实验技巧的培养。化学实验技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正确、规范地掌握实验技能是保证化学实验顺利有效地进行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规范的操作去教,以科学的方法培训,使学生实验活动,能“快起来”“好起来”。④为缩短时间,可将“活动与探究”中某些活动部分内容移至课外。例如:a.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对蜡烛观察以及现象的记录。b.“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前,让学生课外用塑料瓶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带至教室。c.“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有条件的预先收集几瓶雨水。d.“自制酸碱指示剂”,预先采集花叶,自制指示剂带至教室。
(3)大班教学问题。为便于调控,大班教学可以改自选方案为讨论决定共用方案的方式。具体如下:
分组讨论活动方案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讨论选择活动方案引导完善方案各组同方案活动全班交流活动结果各小组撰写实验报告或活动结论。
(4)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化学实验替代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这样,既可以解决仪器、药品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给学生开放实验室,带领有兴趣和能力的同学改造一些实验室里有但与现在教材不匹配的仪器设备,也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5)教师课业过重及安全保证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化学实验教学的信息资源。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来,开发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有利于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复杂的不安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共享资源又可以大大减轻课业备改负担。
总之,只要拥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不断进行学习,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上不断升华,尤其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教材编排的意图,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重视“活动与探究”的作用与功效,善于从实际出发,就能使“活动探究”教学日趋完善,让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更加完整,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体验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曹家忠:《新课程教学设计》(化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九年级化学范文2
关键词:化学复习;统筹安排;有效策略
部分学生觉得九年级化学难学,知识点又多又碎,知识点前后又不能联系起来,不懂得用哪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复习是提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过程,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的一些策略,与大家共勉。
一、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做好统筹安排
在复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我的复习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单元复习(从 3 月 1 日至 4 月 25 日)
在这阶段的复习应立足教材,落实好双基,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回顾课本内容后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做到系统地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各个板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知识的生长点,注意知识在习题中的延伸和巩固的功能。从每年的中考题目来看,都有一些是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的知识,如去年中考试题 26 题氯化亚铁与氢气的反应等,但是不能拓展过大,那样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接受。然后精选出复习资料中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先做后评,重点讲学生易错的题目和跟中考相接近的题型。在各个板块复习完之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根据考试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二)专题复习(从 4 月 26 日至 5 月 25 日)
按照课标,按中考题型划分出:“常见气体制备”“物质鉴别、除杂和共存”“化学用语”“物质的推断”“实验探究题”等小专题进行复习,这一轮是专题综合性复习,让学生把知识点制成思维导图,方便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并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另外要做好专题训练,精选、精练、精讲,在讲评题目时,重视解题过程的分析,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和考试技巧。我通过“题型—考点(知识)—解题方法”的模式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三)模拟测试,提高应试能力(从 5 月 26 日至 6 月 18 日)
这一轮是中考前的演习和热身,根据学生情况,精心挑选好紧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并符合《玉林中考说明》的中考模拟卷。通过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想办法弥补。作为教师,应该钻研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每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都有自己的亮点、特色,我们可以多看、多做,并将该试题的情境融入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那些有特点,学生比较少接触的题型精选出来,通过修改让题目更符合本校学生的需求。特别要细心研究玉林市近三年中考试卷的结构和题型,了解中考命题趋势,注意搜集中考信息,锁定中考重点、难点、热点进行训练。
二、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在总复习阶段,要注意概念的关键字词,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化,坚决减少甚至杜绝做题马虎、丢三落四和错别字的现象。平时改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失分是由于审题过于大意、答题格式错误,如该写物质名称的错写成化学式,该写物质化学式的又错写成名称,有些该写序号的又写成了化学式等等。书写化学方程式不用等号、不标沉淀或气体符号、没有写反应条件、不配平等等,计算题解题格式不规范,未知数带了单位,已知数没带单位等等。为了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要训练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让学生做一个错题本(易错知识点、标明错误根源),每次检测后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自己丢分的原因,并制定下次考试的目标,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另外多跟学生强调考试的方法,考试时,边读题边用笔把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画出来,看准题目问的是名称还是化学式,还是序号等等。
三、注重生活、生产及环保中的化学知识,关注社会热点
化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学生观察和积累与化学有关的事情。在复习时,要关注自然、社会上与化学有关的突发事件、热点新闻,这也是体现“三维目标”的重要方面,多关注教材中出现过的并且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盐、食醋、苏打、小苏打、酒精、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另外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措施、水的污染和净化、温室效应、酸雨、低碳生活、食品安全等,能够做到把课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
四、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多深入学生当中,坚持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学生考试进步了,要适时表扬,让其再接再厉,把潜能激发出来,争取更大的进步。当学生退步时,不要批评他,要多找他谈心,了解他退步的原因,到底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粗心大意或者是其他心理方面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解决问题。面对易犯错误的学生时,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进步。多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让学生知道我们有多熟悉他们、多关心他们,从而认可你、喜欢你、崇拜你,喜欢你所教的化学科目。
九年级化学范文3
【关键词】化学;中学;实验教学;探索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同样对实验的任何改进也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期以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重讲授,轻实验”“照方抓药”“验证前人”的状况;实验操作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理论。
下面是本人这几年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常采用的一些改进方法。
一、改进实验装置,化繁为简
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很多教师在处理内容较多而实验较费时的课题时就轻实验重讲解,甚至有的为了节约时间将实验改为讲实验,我在处理这种课题时就把多步实验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大多数教师要想在一课时内上完该课题几乎不可能。因为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一共要做四个实验,老师完成起来显得零散又很费时,而我通过改进就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具体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朵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和一朵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湿润纸花变红,而上部的纸花和干燥的纸花都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变红的那朵纸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纸花由红色重新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证明性质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更加实用。
二、改进原料,化难为易
我们有的乡镇中学缺少一些仪器,有的实验无法开展,我就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例如:我们在做C还原CuO时,往往需要用酒精喷灯才能达到所需温度,而有的学校没有酒精喷灯,还有一些教师不擅长用酒精喷灯,感到用酒精喷灯危险,就用酒精灯来完成,结果做了很久现象都不明显,有的甚至小试管中的石灰水都不变浑浊。我通过多次实验探究发现在C和CuO的混合物中滴几滴酒精,只需用酒精灯加热1-2分钟,试管中的黑色粉末就变红了,小试管中的石灰水也变浑浊了,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增强了实验的可视性。
三、改进操作方法,变不合理为合理
总之,化学实验的改进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改进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化学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并推广。
九年级化学范文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教案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说明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C60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有没有变化;如何从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氧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由二氧化硫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保持,而二氧化硫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的照片,讨论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性质。
板书:
二、性质
1、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是不断运动的
3、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 思考:从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 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教案的人还看:
1.9年级上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2.氧气化学教案及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期末检测试题
4.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反思
5.九年级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练习试卷
九年级化学范文5
关键词:九年级 化学教学 情境创设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周期的日益缩短都使传统的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世界一流的教育必须是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教育,必然是为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而不断提供一流人才的教育。在这样的形势下,以知识为载体,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纽带的师生素质和人格不断提高的师生共振类型的教学系统应运而生。要构建师生共振的教学系统,首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实施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方兴未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情境创设有机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把学习的快乐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件受苦的事情,而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1]。
1.情境创设的原则
1.1目的性原则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机地将这些目标整合在情境中。
1.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反映着教学的客观规律,是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在两千多年前已被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所重视。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教育,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他们今后乃至一生的化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情境的启发性,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能够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为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由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创造条件[2]。
1.3真实性原则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建构主义非常重视情境的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迪意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对知识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认识状况,能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们所学所想不再是与现实生活或实际无关,就会不由自主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4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格式化与程序化的情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变的枯燥、单调。很难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持久的热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同的教学过程,选择和组织不同类型的、鲜活的教学情境,不断的给学生的学习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势必会得到保护并不断高涨[3]。
1.5主体性原则
情境创设的根本的目的不是教师的教。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不同学习者的智能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逐步的提高。
2.情境创设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2.1情境的引入
中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上,千百年来酝酿出的和化学相关的故事,对九年级的学生更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些故事或惊险离奇、或感天动地,大都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们或见于史书记载,或见于人物传记或见于民间流传等,取材极为广泛。课堂上教师一个动人的故事,能够很快的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的角色,在愉快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端正学习化学的态度,激发创新的智慧火花。
2.2 情境的体验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在教学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为学生构建“生命课堂”,无疑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激发。如果说情境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特定教育教学场景,那么体验就是学生认知内化的催化剂。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构建,更不会有创造的发生。体验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会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化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一种现实的、有吸引力的、鲜活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情境。通过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现象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体验,才可使化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化学的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因此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将知识巧妙的融合到生活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2.3情境的拓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科学知识和科学素材创设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并适当的加以拓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独特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
总之,作为学科教学过程的情境设计相对于今天的教育发展战略来说可能是微观的,可是微观的事物中常常包含着最有丰富内涵,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变通性的教学情境,符合时代的要求,方兴未艾,己被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与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林素琴、江孟.化学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师主导原因分析及其调控措施[J].化学教学, 2007,6,20-23.
九年级化学范文6
这篇关于2013年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试题参考的文章,是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爆炸 B.木炭燃烧 C.钢水浇铸 D.葡萄酿酒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稀有气体3.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液体的倾倒 B.液体的量取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4.右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分裂变成了原子 B.经过食堂附近,闻到饭菜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更旺,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熄灭,说明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6.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 ( ) A. 质子数和中子数 B.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C.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D. 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7、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氧元素和氢元素 C. 氧原子和氢原子 D.氢分子和氧分子.8、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奥运会倡导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奥运”理念的是( )A.垃圾采用露天焚烧处理 B.禁止使用合成材料C.日常用品使用绿颜色的 D.采用太阳能路灯照明9.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10、下列化学反应中10.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A.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B.二氧化碳+碳 一氧化碳C.氧化汞 汞+氧气 D.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11.为鉴别分别盛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应选用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12.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3.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常采用国际统一 的符号。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氮原子的是 ( ) A. B. C. D.14.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了核泄漏事故,核电站泄漏出来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铯—137,过量摄入铯—137会使人的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已知铯—137的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82,下列有关铯—137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铯—137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 B.铯—137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 gC.铯—137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5 D.铯—137属于非金属元素15、欲除去密闭容器里空气中的氧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应选用的物质是 ( )A、红磷 B、硫粉 C、铝箔 D、木炭二、选择题(每题1——2个选项)16.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有的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17、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如下,正确顺序是 ( )①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气密性;④把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堵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从水中取出导管。新 课 标 第 一 网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18、依据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该图不能说明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9、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20、某同学在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没有说明用量时,取用液体药品的体积一般为1~2mLB.给固体物质加热时,必须使用坩埚钳 C.用胶头滴管取液后,要垂直悬空,不能伸入容器内。 D.用滴瓶上的滴管吸取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21、现有① 空气,②四氧化三铁, ③铁粉, ④ 二氧化碳,⑤液态氧, ⑥水 六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2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分)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已知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Y == ,X == 。24、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是由__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 、 构成的。25、用符号书写:2个水分子________;3个硫原子_______;2个镁离子________26、将暗紫色(或紫红色)的固体A加热,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取淡黄色粉末C点燃放入B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试回答:①写出上述物质的名称:A ,B ,C (用符号表示),D (用符号表示)。②写出上述有关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在后面的括号写出其反应类型:(1) ( )(2) ( )四、简答题(12分)27、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可查出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填元素符号)。28、在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
A B C D(1)表示中性原子的有______; (2)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有______;(3)表示阳离子的有 。29、用分子原子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30、如何防治水污染?(说出三点措施)五、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1分,每空1分) 31、 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E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2)如果用装置E收集气体结束后应先 再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选用的装置是 ,指出装置中的一点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实验时发现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图),这瓶溶液是什么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提出假设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在空白处完成相应内容。[提出假设] [实验及现象] ①在试管中取少量黑色粉末二氧化锰,向其中滴入该无色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并放出大量的热。②将气体导出并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③检验收集到的气体的方法及现象是 该无色溶液是 ,二氧化锰在此实验中起 作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分)。33、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 是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由本实验还可推知氮气的哪些性质?试写出一种: 。(3)若将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