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快乐语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快乐语文范文1
周夏继 信阳市?负忧?芳液尤?
三天的语文节在同学们的依依不舍中结束了,这次语文节让我结识了语文王国的许多新朋友,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作为语文节的一名小主持人,我发现语文节人让我在语言表达,应变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感谢班主任程老师,也感谢全体同学给了我这次机会。这次语文节给我留下映像最为深刻的是“词语积累大赛”。这个比赛让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词汇,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发言,按照题的要求答题,比如说:描写人物外貌,描写人物性格品质,描写说明、晓理等方面的词汇。各小组跃跃欲试,纷纷抢答,场面热烈而紧张。同学们的词汇量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真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
通过这次语文节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没有注意积累,读书的面太狭窄,没有注意发现与动脑,所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妙语连珠给了我深深的启示,今后我一定要用心去学习语文多观察,多积累,多动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快乐语文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去感悟、领会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艺术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感悟文本;在静心默读中品词析句,咬文嚼字,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中领悟、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不同年级段语文学习的内容有所侧重,其“语文味”的内涵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一、二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读;三、四年级的“语文味”,在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能力的培养;五、六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文本如何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及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的引领。
然而,我们教师要深知有情方有味。刘勰认为文章无情即无味。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中所选编的文章,多是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那么只有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才能学得兴致高昂。这样才可让学生品到“语文味”,否则就会“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其次,教师要明白有美才有味。语文教学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语言教学与美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这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目的和内容。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诵读、品味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美,领悟美,继而再进行美的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想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教师的审美修养和对美的传达能力也不容忽视。语文教师既是课文的品读者,又是学生欣赏美的引领者,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创造出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引起美感的情景,使得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之美。倘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一种美感效应,那么学生就会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从而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明白语言有温度,字字都关情。“语文味”不只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品味语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获得言语智慧,更好地运用语言。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品味文章语句,常常是课堂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生只有亲自体验并感受到语句的美,文章的情,才会真正地爱上语文。这是“语文味”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智慧的必要条件。
当然,要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腹有诗书”,才能为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奠定基础。
快乐语文范文3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图书馆、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有关名人读书格言的环境布置等,使整个校园处处洋溢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
新教材是根据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例如,学习“走近鲁迅”这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办一期纪念鲁迅的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1.坚持每学期制订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
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我校这种寄宿制学校对此计划可操作性更强,如周日、周五的接送时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周二、周四的午练可统一安排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晚修时间,低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图画类的书籍,高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短篇小说、散文类作品;至于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
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王者之战(大话三国)”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书上标注。但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
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一种对课内阅读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教师的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他们读书的收获,
快乐语文范文4
那么,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语文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 感受学语文之乐
叶圣陶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语文更是如此。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我们可以进行了这样几方面的尝试性教学。
1. 精心设计导语,在课初造乐
生动形象的导语,能在课堂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走进一个与本堂课有关的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独自坐在花园边,双手撑着下巴,尽情享受着花的芬芳,聆听树梢鸟儿的高歌,想象着花的颜色,鸟儿的模样。这时,一群孩子追逐打闹着向这边跑来,但没有一个孩子过来和他说话,和他做游戏。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寂寞,还有他的影子。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境,遇到这个盲孩子,你会怎么做呢?这的情境导入就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关爱和同情,有的学生说要作他心灵的守护者,还有的说要陪盲孩子说话,作他的倾听者……学生的兴致很高,此时,我趁热打铁:同学们都很有爱心,懂得分享,相信如果盲孩子有你们这样的朋友,他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好人有好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看看影子是如何帮助盲孩子的,影子又得到了什么回报。这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就被激发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起课文来,自觉去比较影子的帮助方式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读,变记录答案为独立思考。这样达到了预期目标。
除了情境导入,还有问题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在语文这门学科上,根据文体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可采用。正所谓:教无定法。
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快乐弥漫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教师应当快乐地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去讨论,去表演,去朗诵,采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如在教学《两小儿变日》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强调了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的释义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可以背诵课文,可以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可以谈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也可以编排课本剧。经过一刻钟的准备后,有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为大家表演。两个学生蹲在地上,各自挥着右手(好像在割草),还在一起辩论,争得面红耳赤,这时一位“老人”捋着长长的“胡子”,来到两个都孩子的面前,听了他们的争论后,脸上显现出茫然的神色……表演得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全班同学忍不住一齐奖励这三人雷鸣的掌声。这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快乐。在表演中,在掌声中,在快乐中轻松掌握学习内容。其他同学有的背诵了全文,有的续写了孔子后来更努力治学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3. 意犹未尽,回味学语文的快乐。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不仅要使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还要能让他们课后感到意犹未尽,时时回味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古时候私塾里的孩子背书,特别是背三字经的情景,然后学生就学着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样子去读、去背、摇头晃脑,兴致很高,当堂就把十则全背完了。下课了,有的学生还在教室走廊里摇头晃脑地背着:“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有的学生说:老师,这是王菲的歌。于是我顺势说:“那同学们会唱这首歌吗?”“会!”“那我们一起来唱,好不好?”学生此时兴致高昂,大声唱了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背诵出来了,而且此后很长时间,学生都哼着王菲的这首“歌”这就是快乐的延伸。
二、 寻求学习语文之乐
有人说:一个好老师,交给学生的不是头脑中的所有知识,而是寻求知识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光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寻求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并重的学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听、高兴地说,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快乐地阅读、快乐地写作,在读和写中找乐。
1. 快乐地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再传。”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轻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这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阅读
未成年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喜欢听故事,我呢,又是一喜欢看小说、故事,擅长讲故事,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迭、期待大结局之际,我嘎然收声告诉学生:这时候,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甚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拿来与同学交流,或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还会改编故事的结局。实践中表明,这一些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其乐于读书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得自己心中有阳光。”鉴于这一点,我经常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自己初中时的阅读经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把自己喜欢的书目推荐给学生,还讲述自己阅读后收获和休会。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的做法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从图书室借出自己喜欢的读物,如饥似渴,劲头十足地读起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目,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的扩展,要用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获得广泛知识,也为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给学生传授读书方法,使其享受读书之乐
大多数学生想读书,喜欢读书,但不知如何读才是有效地读。所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读书的方法很多,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重点谈谈摘抄评价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有关的词、句、段,甚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写作素材库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常写读后感,把自己读后的感想、见解记录下来,有机会可与同学交流。
这样,获取语文知识就不是冗长枯燥的了,而是高速的、有效的,学生得到了一种成就感,就能在快乐中轻松学语文。
2. 激励学生快乐地写
俗话说,巧媳难为无米之炊。仅仅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是不够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多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科学艺术品。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准备写作素材,丰富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然后再指导学生写作,自改,抄正,这样,因为“胸中有竹”,学生就不怕写作了。
在作文批改上,要分层次地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地他们向报刊、杂志投稿,增强写作信心,更有利于激发其写作兴趣;对于不善写作的学生,要循序渐进地给予鼓励性评价,比如:这次习作书写很工整,这方面做得很好,如果下次习作能做到首尾呼应就更好了,这样下次作文时,这个学生一定会注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就是一次大的进步。
快乐语文范文5
一、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1.结合教材,设置悬念,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发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解疑的动力,这样更便于课堂知识的接受。
2.编顺口溜,既增强记忆又增添趣味。知识的获得靠记忆,但容易遗忘是必然规律,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保持记忆的时间较短。因而,如何让他们保持记忆显得十分必要。一般我们把需要记忆的东西编成顺口溜,学生时时挂在嘴边,这样既便于记还不容易遗忘,同时能增添学习的乐趣。
3.趣味小故事是语文课堂的催化剂。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似乎是他们的天性,吸引他们的一个技巧可能就是有趣的小故事了。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适当地引入一些趣味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恰当地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1.在歌词里学习丰富的语言。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如苏芮的《牵手》:“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里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落霞醉了,任谁也掩饰不了……”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再现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再者,利用歌曲,能够巧妙地拟出新颖别致的标题。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突出朋友间的诚信,可用《一句话,一辈子》。这样的标题亲切自然,无疑会胜人一筹。当然,引歌词人文,自然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机智,有文采。
2.在广告语中学习鲜活的语言。看电视是现代学生主要的休闲方式,广告天天见,穿插在电视剧中的往往叫人生厌。其实好的广告语会给人启发,丰富语言,欣赏广告语也可以变厌为喜,乐在其中。广告面对的是最广大的群体,用语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诗就是一个典例。比如黄河汽车的广告语“黄河之水天水来,黄河汽车遍地开”;伊莱克斯冰箱的广告语“众里寻她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成都全聚烤鸭的广告语“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等。有的广告语采用对联的形式,可口可乐新春促销使用广告语“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而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俗语的永恒魅力。当然也可把广告语融入作文中,使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会有别样的意蕴。
3.在探访名胜古迹中学习诗文。学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说去泰山,就可以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镇江,就可以联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去西湖,就可以联想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享受和延续快乐
快乐语文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72-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习的最大动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呢?
一、精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乐学”的起点,更是“乐学”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情境,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教学意境中,使其产生欲罢不能的最佳学习情绪。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可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在这些名楼上面铭刻了许多迁客骚人的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其文《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千古绝唱。”这样,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一睹为快,欣赏美文。
二、锻炼表达能力。培养信心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发言。但是许多学生发言时,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要么声音细小如蚊蝇。如果学生一上课就把自己的嘴巴封闭起来,不配合教师教学,会成为“乐学”的最大障碍。于是,我先从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着手突破:我在班内定期展开了“小小播音员”“故事大王”“朗诵能手”等竞赛活动;每节课的前3~5分钟,我让学生互相说新闻,谈见闻,或者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说的机会,养成说的习惯,感受到说的快乐。
三、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整状态
1 创新课堂设计,吸引学生注意
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和已有经验,应主动探究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处理问题。如执教《天上的街市》,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相关知识。通常做法是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再由学生照着讲。这次,我不让学生按照常规进行生平、成就、作品的介绍,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创新设计:“请大家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介绍郭沫若”“请大家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谈谈你对郭沫若的了解”“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诗人的生平和成就”……同样是介绍作家作品知识,不一样的操作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全然不同的审美愉悦。
2 巧用幽默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常有调皮的学生戏谑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够的冬三月”“吃饱了食困,吃不饱饥困”。啼笑皆非之余,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小笑话,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把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如在讲《绿色蝈蝈》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猜一个谜语:“腿长胳膊短,眉毛盖住眼,有人不吱声,无人大声喊”。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外,在课堂上巧妙设疑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我在学生找出了揭示作者的感情变化的语段后如此设疑:“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慢谈细想,体会作者为什么‘变’,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全文思想感情的线索。”这样,学生思维的琴弦再次绷紧,学习情绪再次高涨。因此,巧妙设疑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
3 实施开放课堂,增强个性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面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着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在学习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时,我没有按照传统教法进行简单的疏通,而是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1)学生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其义自现”。
(2)安排三个课堂活动:①分角色表演:一个学生做场外解说,另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伴随解说的节奏,进行现场模拟和动作表演;②故事想象与扩编:针对原文情节加以想象,合理扩充,进行讲故事比赛;③把课文改编成评书、快板或者对口相声等形式,进行精彩的展示。经过三个充满挑战的开放性实践环节之后,学生对全篇内容已经了然于胸,文言词句不攻自破。
4 打造多样课堂,增加学习乐趣
专家指出,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能调整大脑功能,解除身体疲劳。于是我尝试着把音乐和歌声带进课堂,在学生学习劳累之余,听一段配乐朗诵,欣赏一段音乐。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学习《愚公移山》,我就让学生唱江涛的《愚公移山》;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我给他们播放刘和刚的《父亲》;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学习《安塞腰鼓》时,我就把鼓声带进课堂。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萧邦和柴科夫斯基,欣赏了《梁祝》和《致爱丽丝》。实践证明,此举不失为调节学生情绪,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
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我通过录音绘画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一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罗布泊前后30年变化巨大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把音乐、美术等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既让语文课变得精彩,又使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语文教材审美、启智、育人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适当拓展延伸,培养习惯
“有效的教学模式”还提倡有效的作业和辅导,它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训练。更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时,我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以“假如我是丑小鸭,我会……”为题布置小练笔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个性在读写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想象假如我是仲永的父亲,我会……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