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火烧云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火烧云课件范文1
1、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5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 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重点: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录音机及磁带 作业本 (有条件的可准备图片或课件)
《火烧云》一课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
一、抓住重点,创设氛围,感受美。
《火烧云》重点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形态的变化。教学时,教师可先从整体入手,设计这样的问题:
1.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
2、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作者这种感受的?
然后让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看挂图思考。之后让学生谈谈(先同桌谈,后指名谈)听完老师范读后对火烧云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课文的重点部分,初步领略到火烧云变化奇妙的景象美。
二、反复品读,突出重点,欣赏美。
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描写火烧云美丽景象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美。
1.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是通过描写哪此景物来表现的?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感受。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的色彩美。
①指导学生品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挂图体会“极多”和四个“一会儿”都是讲颜色多、文化快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重点句进行赏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②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重点句,边看插图,边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火烧云色彩变化美。
3.启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指导学生品读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读后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挂图领会“一会儿”、“忽然又”、“接着又”等词语的用法,明白这都是讲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的。然后品读第四自然段:“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在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是写火烧云变化快、开头多,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接头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让他们想想哪些词句表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最后让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
4.归纳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使学生明白这既是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之美,又是表达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融合,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训练说写,落实重点,创造美。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色的热爱。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品赏,充分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形状之美。通过落实说、写训练,使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1.先引导学生读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着说。先同桌说,再指名说。这样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形状美的认识更加深刻。
火烧云课件范文2
一、树立学生主体观,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转换为指导学生的“开放式学习”, 同时教师的观念也要改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建立起和谐民主、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奠定共同基础, 又要承认差异, 兼顾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执教《火烧云》一课时,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以生为本,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初读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突出了火烧云的颜色美和变化美。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往常,教师一定是按课文的段落顺序来逐段学习。这样教师牵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于是,我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亲切地对孩子们说:“你最喜欢的是火烧云的颜色美还是变化美呢?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美呢?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学习。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喜欢的火烧云描绘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出感情……小作家们还可模仿作者的写法,想像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在找到体现火烧云美景的词句后进行。”接着,让学生采用“个人独立默读思考分小组合作学习到其他组采访”的学习方法。这样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时,我先播放课文内容有关视频,讲述当时的历史背景,调动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教学的过程和意义时,我又让学生自己结合查找的资料之间相互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并讲述自己和理解,再由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的壮观场面,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始逐渐地积累知识,久而久之,当量变发展到质变,就有了成绩的飞跃提高。
(二)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复习古诗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了;教学《 东郭先生和狼》时,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学习《桂林山水》时,播放《刘三姐》电影片断,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桂林如诗如画的美和民俗风情美。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火烧云课件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创新能力
Abstract: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teacher should organically f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ultiple messages, causes the student feels abstractly from the science and in the artistic vision, the understanding is complex, development mentality, stimulation imagination, then raise innovative idea ability.
Key words: multimedia networks; innovation ability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的创新,多媒体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崛起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平台。在教学中,我们应将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有机融合,使学生从科学与艺术的视觉中感受抽象,理解复杂,开拓思路,激发想象,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借“网”引导感知,获联想思维之“渔”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丰富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如教学《谜语》一课时,文中的“云儿见它让路”,学生一时很难理解云儿是怎样“让”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演示CAI课件,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到云儿慢慢走的过程。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凭借多媒体网络创设情境: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云儿看见风来了,静悄悄地飘走了。”“风吹来了,云儿不知不觉的轻松溜走了。”……在交流中,学生个个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准确地理解了“让”的含义,联想思维能力得到了展示和提高。
2借“网”引导观察,获类比思维之“渔”
类比思维是由诸多事物的共同属性推测出其他事物特征的思维形式。类比想象离不开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观察、体验生活,为培养类比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讲授《火烧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火烧云的资料,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学生阅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了解到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及变化,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火烧云变化的特点,指导学生观察想象:“你们还看到火烧云像什么呢?”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有的说火烧云像狗、像马、像狮子,有的说像大雁、像蘑菇、像乌龟等。这是抓住其颜色形状进行类比。我相机启迪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由《卢沟桥的狮子》千姿百态的石狮子你感觉到什么?《桂林山水》里仪像万千的秀山,你想象成什么?这样,让他们在网络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提高类比思维能力。
3借“网”引导探究,获求异思维之“渔”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的主要特征是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多媒体计算机巧设问题,打开学生的求异思维之门。例如,教学《跳水》一文后,教师引导求异:“你可以用你的方法来救小男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用计算机写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设计穿上飞行衣飞到孩子身边救孩子,有的设计用遥控大篮把孩子接下来,有的用几何画板画上冲气蝴蝶把孩子救下来……真是无奇不有。
4借“网”引导再造,获发散思维之“渔”
火烧云课件范文4
一、使用计算机媒体,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媒体能以其清晰的图像,绚丽的色彩,生动有趣的动感画面深深地吸引每一位学生,毫无疑问地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比如在教《太阳》一课,学生无法理解云、雨、风的形成,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云、雨、风的形成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如《回声》中的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神奇,《镜泊湖奇观》中湖光的秀丽都可用影像来突出重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找准媒体与教材的切入点,适时运用媒体。
“适时”就是要求媒体的运用要选择最佳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知识要点,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佳时机。比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身影,再配上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也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不只是文学,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所以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
三、媒体运用必须适度。
火烧云课件范文5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走入小学校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就好像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过多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希望能抛砖引玉,和同仁共同探讨。
1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
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手段相互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主动阅读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不仅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升。
1.1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学的时候。”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的积极情感因素,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拥有旺盛的求知欲,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多媒体教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声音、文本、图像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活,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以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的特点给学生的感官以多重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比如在学习《小虾》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放映一些关于小虾的动态视频,如小虾在水中自由、欢快地游着,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自由活泼的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再比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大屏幕请学生欣赏火烧云的美丽画面,学生马上被那美景震撼住了,伴随着课文字幕和配乐朗读,火烧云画面不断变化。这样强烈的视觉刺激,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学到知识。
1.2 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的理解就有相当的难度,于是就产生一些教学难点问题。如果合理、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以感性、较好理解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学重、难点就很容易得到解决。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灵活、实用的特点,可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比如在教学《天外来客——陨石》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些天文知识的了解较少,如果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来处理,学生不愿学段文字,也很难理解和总结文本意思,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比较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教师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仔细观察、阅读、思考,或者生生之间进行交流,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学习的重难点问题就很容易地解决了。
2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的弊
虽然多媒体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是它作为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地位没有改变。只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被过分抬高,多媒体技术被过多、过滥地使用,产生一些弊端。
2.1 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忽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摆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本质,只是赶潮流,好像不使用多媒体便跟不上形势,不用多媒体便没有“档次”,没有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过于抬高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使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机器主导了课堂,学生看不见教师的教态,感受不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人格感染力,与教师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只是随着屏幕内容的变化,步步紧跟,忙着记笔记,失去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而教师则忙着操作机器,忽视对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多媒体机器的“奴隶”。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减弱,课堂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2.2 教师对多媒体过于依赖,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很多,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因此,一些教师逐渐对多媒体技术手段形成依赖,上课必须得用多媒体,甭管是板书、习题,还是提问、讨论、思考,统统都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一旦不能使用多媒体,就不知所措了,授课水平直线下降,甚至只能让学生上自习。这不仅丧失教师独自掌控课堂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将教学过程分成若干步骤,再用固定的程序将其链接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程式一步步进行演示直至完成授课,这样的方式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独特的观点或者突发状况,但是固定的教学模式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3 教师机械制作课件,致使多媒体课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备课的时间增加了,教师必须要大量地查找资料,精心设计,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教师的课下负担,使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制作课件上,为了课件制作课件,反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情况,没有钻研教材,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虽然精美,但是实用性不强,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得不偿失。
3 小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语文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断进行探索,使多媒体技术更加合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高全和.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中外教学研究,2011(9).
[2]史延霞.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尝试[J].现代教育探索,2011(4).
[3]曹云.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1):353.
火烧云课件范文6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我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相关学习资料。如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我提出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近几年在社会上人们比较敏感的“非典”“禽流感”资料(图片、文字都可),然后我对他们的资料进行整合,重组,以“追溯求源”为题,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资料,学生从比较中认识到了环境破坏的危害,然后我又让他们调查一下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增强了,是网络知识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教学内部,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提倡推举课堂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使教学“低投入,高效益”,因此要对现代信息资源作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与其他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逼真度越高,刺激度越强,迁移效果越好。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电脑、DVD、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破了沉闷教学空间和单一的学习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把课本的知识还原成了丰富、生动、形象、逼真的立体世界,从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火烧云》一课时,有部分学生对火烧云无概念,这可是理解内容的一个大困难,于是在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从网上下载的一张张火烧云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现在眼前,在同学们喝彩和赞叹声中,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理解了火烧云颜色、形状多的特点。至与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快的特点,放一段相关的动画课件,惟妙惟肖的意境之下,课文内容与画面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同时也感受到本文语言的魅力。、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1998年2月14日总书记在北京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对知识的发明、学习、理解、消化和掌握,还是对知识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有效的契机,信息集约化、综合化、高智能化的特点,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能不顾及这一宏观背景,因此,21世纪的语文教学,将是一个在信息网络系统中以“开展语言创新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知识创新工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就学习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反馈,提高学习能力。
多媒体电脑实现了学生随机交互式访问的学习路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途径,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人机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在这样的人机交互中,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并未全部完成,阅读理解还是表层次的。因此,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集约化、高智能化的特性,开展语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了摆在新世纪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这里,“语言创新活动”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大量的信息再现给学生或让学生简单地读取,而是使学生以探索式、创造式的姿态介入语言活动中。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如安徽师大附中肖家芸老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指导学生制作课文录音磁带(含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建立“安徽师大附中学生课文录音制品”档案;发动学生为课文制作辅的插图或表格,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为多媒体教学制作简单的课件。这一系列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生被动的、因创造性思维受压抑而导致的沉闷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这些成功的范例,对我们开展语言创新活动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