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作文

学生作文范文1

[关键词]作文教学 辅导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77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润饰成文、发展语言、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一提作文,便愁眉不展,愁写什么,愁怎样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没有材料,觉得无话可说,至于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处理详略等问题,更无从谈起。面对这种问题,我们要引导他们从阅读中汲取有关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训练中。

一、依据课文,指导选材及安排材料

如教《养花》一课,就要让学生弄清作者是怎样选材和安排材料的。文章一开始就写:“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安排的材料都是围绕“爱花”来写的。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生活中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是大有文章可做。课文的材料安排是作者因爱花而养花、养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读了这些,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字词句篇的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如材料的编排要围绕文章的主题。关于选材的问题,我告诉学生,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得细致,写出来的文章就真实、生动、感人。我有针对性地出了一道《有意义的劳动》的作文题给学生练习。他们都能运用《养花》一文的选材办法,写出了为什么要劳动、怎样劳动、劳动的成绩、劳动带来的喜悦心情等内容,最后点明这次劳动怎样有意义。大多数学生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楚,首尾呼应,思想性强,有感染力。

二、读好的范文,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往往会带着积极的情感色彩去认真思考,使整个身心活跃起来,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兴趣,学生学习起来便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到有兴趣的内容上面,丝毫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古人云:“之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好的文章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学生写好作文的动力,来源于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对文学作品内在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对课文、对学生优秀作文等大量范文进行阅读欣赏,领略这些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能熏陶、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使学生从中掌握写作技能,产生写作欲望。因此,读好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从读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突出重点,多读多写。”

如教朱自清的《燕子》一课时,当学生沉醉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中时,我便问:“春是什么?”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积极回答:“春是绿色的。”“春是生命的开始。”“春是花开一片。”“春是一片生机。”……我趁着大家兴致正高,接着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大家兴致更高了,各抒己见,有的说:“秋是黄色的天地,如教室旁铜铃树的叶子,便体现了黄的层次感:绿中见黄、嫩黄、枯黄。”有的说:“秋是多彩的季节,是果实的季节。”……我接着说:“我们刚刚学习了《燕子》一课,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给我们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大家讨论一下:秋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多种感官(眼看、鼻闻、嘴尝)有条理地说一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刚才想的、说的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知识、增进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以文为例,仿照写作

平时我对学生说:“画画可以照模,学书法也可以临摹。学生作文入门也可以仿写。”实际上,教材就是最好的仿写范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材料的安排、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是匠心独运的,能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如《小木船》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同学之间偶尔遇到不愉快的事应该怎么办。作者选择了由小木船引起的一件事作为文章的材料,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摔木船、送木船、珍藏木船来安排材料。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我就借题发挥,因为这样的素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于是我就出了一个题目《我心爱的橡皮》,让大家仿写,结果学生的习作效果很好。

仿写是多方面的,我的做法如下。

(一)仿开头

有些课文开头很有特色,巧妙地利用它来仿写也是一种好办法。如《颐和园》的开头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适用于写景状物、记事、写人的文章,应用范围很广。我让学生学着写这种开头,设计了仿写练习:给《校园一角》这篇文章写一个“总领式”的开头段。

(二)仿结尾

有些课文的结尾恰到好处。像《鸬鹚》一文的结尾:“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这就值得仿写。我又设计了给《校园的早晨》这篇文章写一个结尾的练习。学生们通过细心品味,仿写得都很自然。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上课铃响了,校园里恢复了平静,只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写法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三)仿结构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记叙顺序是沿着作者游览的顺序来观赏双龙洞。它的顺序是:出金华―路上―游外洞―外洞进内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让学生仿写《游石桥龙岩》,文章的结构大致与课文相似,使学生有样可跟,有章可循,学生把游龙岩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四)仿写片段

如《翠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顺序是:爪子―头―背―腹―全身―眼睛―嘴。根据这个顺序我让学生仿写动物的外形。如《公鸡》,学生仿照这个顺序,把公鸡写得活灵活现。

(五)同步作文的命题参考同类课文命题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尽可能找一些跟课文有相似点的题目来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根据《记金华的双龙洞》仿写《游石桥龙岩》;根据《小木船》仿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样,学生就有路可循、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四、教会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学生在习作中出现泛泛几笔就了事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头脑中没有材料。对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阅读课文,注意材料的概括,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意义,处理好对同类文章的归类,处处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学生作文范文2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认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提高技巧水平,让学生的作文飞扬个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

一、 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作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文教学必须要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期待什么,较好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感受成功喜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因此,教师在设计作文讲评时,应多考虑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此鼓励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的一次鼓励或表扬,对学生的进步是强烈的"催化剂",甚至会终身难忘。而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比之常见的"错误"和"笑话"更值得我们去发现。这种做法,就其本质而言,激励学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可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学校里可通过宣传窗、广播站、校报校刊展示学生佳作;在家中,可让学生读给父母听,让父母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积极写作,踊跃投稿,文章的发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二、 贴近生活,以情入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努力将生活的"热点"、时代的"活水"引入学生的视野,采用既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又能触发学生兴趣的做法,学生才有可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教师千万不能将自己作文时的感受忘却。将"硬梆梆"的题目往学生手上一塞,有悖于写作规律。学生自然会望"题"生畏,远离生活的作文如同缘木求鱼,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的。更可恶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作文甚至对生活的敏感和热情。人因为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情才有所着落。将作文教学的根深植于生活,让学生关爱社会、关心生活,将书本与生活、古代与现代、自身与四周连接起来,沟通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思考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时代感和责任感。这种思考和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师生之间就会有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有共同的话题和语言。作文的教和学就会有不息的活力和不断的源泉。

三、口语训练,以说促写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侧重写作方面的训练,往往忽略了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训练,其实说话训练就是口头作文的训练,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训练,加强说话训练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办法。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训练:每堂语文课上课前,让两三位学生走上讲台练习说话。从轻松的读书交流开始,如向别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等,然后不断提高要求,讲自己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如针对塑料袋影响校园环镜卫生的情况,说一说倡议书,提一提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增强,为了说好,学生往往会下很多功夫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更留心观察生活(这是说话内容的来源)。这样学生锻炼了迅速组织语言和材料的能力,从而形成快速作文的能力,为书面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关心时事,积累素材

学生要写好文章,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的话,尽量利用时间去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校订的《扬子晚报》、《连云港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学生个人订的《读者》、《演讲与口才》、《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五、打破定式,写出个性

初学作文最怕无路可走,而又"格格不入"。这所谓的"格"就是定式。定式,是前人探索的结果,是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学习这种定式,可以免除后人如同动物那样无论什么都得自己去探索的麻烦、劳累和风险。然而,过分拘泥于这些定式,在学生作文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其巨大和深远的。

我们相信:"不学习前人的成果,不可能超越前人。"学作文需先学定式。然而作文是一种创新活动,忌讳雷同。对待这些定式我们必须要做到"先入格,后破格"或"先死后活,死去活来"。

打破作文定式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我"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日月经天,江河横地,四季更迭,草木荣枯,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宇宙万物,热胀冷缩,饥食渴饮。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也是丰富多采的,千变万化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表现在作文中也就有了不同的个性。情感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作文要伴随着情感的波澜和涌动。要让情感包围,让激情驱动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能抛开平常固有的面孔,摆脱平常固有的模式,使读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作文范文3

【关键词】作文;写作步骤;“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76-01

作文,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测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一项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在各种测试中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下面仅就学生在各种检测中作文过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为了避免学生在作文中的盲目性,让学生作文时有章可循,我将学生作文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酝酿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

一、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也可称为作文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审题立意和编写写作提纲。

(一)审题立意

作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提炼,主题的归纳,内涵的精华。因此,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前提,也是作文关键之所在。审题包括审全命题、半命题和给材料拟题。对作文给出的全命题,要仔细分析,深入揣摩,抓其重点,提炼出题目蕴含的思想精髓,再据其选材立意。例如:题目《路遇》,我们审题时,就应弄清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通过审题,我们就可明白,文章要求写在路上遇到的事,这样选材立意就可以确定范围了。对于半命题,我们要仔细斟酌,选择熟悉但又不落俗套的题目,立意要做到平凡中见伟大,小事上立奇意,让读者耳目一新。例如:我珍贵的 (礼物、启示等),我们可以选择许多题目,如果选择:我珍贵的礼物,通过审题,要写珍贵的礼物很多,礼物有物质方面的,也有非物质方面的,如果我们选择的礼物是无形的非物质方面,这样就比选择平常物质方面的有新意了。对给材料作文,首先要认真阅读给定的材料,分析内涵,抓其关键,确定主旨,提炼出材料中的隐含意,再确定其标题。所谓“题好一半文”,因此,标题一定要刻意求工,细心琢磨,做到准、小、精、新。准,就是准确、贴切,一定要与材料含义相符;小,就是题材小,角度小,否则作文内容不易表达材料内涵;精,就是精炼、概括,切忌冗长;新,就是新颖别致,具有吸引力。另外,还应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立意力求做到明、真、深。明,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真,就是要求文章题材要真实反映生活;深,就是要求文章主题思想深邃,反映内容深刻。例如材料: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在她写作业时,摘了朵花放在桌上,让清香伴着女儿完成作业。一会儿,小女孩问妈妈:花是香的,但为什么吃起来却是苦的。根据这样一则材料我们可以立意许多,文章主旨可能确定为:一是香与苦的相互关系,二是要香得先苦,三是成功理想汗水等,其中第二种立意就新颖别致些,跟所给材料更贴切一些。

(二)编写提纲

破题立意后,为了避免作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还应编一个写作的简要提纲。提纲编写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其次,要围绕主题筛选材料和安排层次结构,确定详略;最后还应设计开头、结尾和段之间的过渡衔接。

二、写作阶段

酝酿阶段完成好后,就可以开始作文了。我认为作文应“精小开头和结尾,丰实主体突主题”。文章开头须引人入胜,开启下文,突出主旨,引起观者的阅读兴趣和激情。开头可以人、物、景开始,也可以抒情、议论入题,还可以问题、修辞、引用名言等引起注意。总之,要别具一格,不落俗套。结尾应归纳主旨,呼应开头,含蓄委婉,可归纳点题,可议论呼应,可暗示结局,可展现未来,也可提出希望。总之,应顺理成章,体现自然,不可与内容脱节,做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文章的主体,应就提纲,按顺序,重详略,突主题,一气呵成。

三、修改阶段

作文批改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形成。一是对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教师的批改过于细致。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直接用红笔改在原文上。由于教师包办过多,留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很少。这样,学生练习修改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多了。二是对学生平时写的周记或小练笔,教师更多使用的是评判性而不是指导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等等。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所在,无法着手修改。三是看不懂老师的批语,加上平时有些教师对订正后的作文本复查不严,因而有些学生对修改不认真对待。四是教师在批阅时就已打上了作文成绩,使一些学生感到作文的修改与成绩的好坏无关。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疏忽了对批改这一环节的研究,没有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严格、适度的要求,学生也没能得到更多的训练。

作文完成后,作文过程并非结束,还应仔细修改。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这就说明作文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修改呢?我认为可按“一添二删三调四换”这四步来进行。

添,就是添加一些必不可少的,对表现文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字词句乃至段,通过分析推敲琢磨,力求使文章明白充实,简而不漏。删,则是删除多余部分,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地方删去,力求使文章简洁精炼,实而不繁。调,就是调换顺序,结合语境,交换词句、段落位置,力求使文章层次更清楚,更合理,逻辑性更强,做到文章意不断,序不乱。换,则是斟酌字词段,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等方面,力求使文章意深而词精。经过师生双方这样反复多次的修改,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自己再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先进行集体讲评,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也由面批面改改为按需要进行面批,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已写好的作文,允许保留几天后再上交,鼓励他们隔几天再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综合评定成绩。学生通过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学生作文范文4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作文语病小学生刚学写作文,作文中常出现一些情况:有的思路不清,有的中心不明确,常见的还是语病的问题。那么学生作文中的常见语病类型有哪些?之所以产生这些语病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又应该如何溯本求源,对症下药,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一、学生作文中句法方面常见语病类型

1.搭配不当。由于不理解词义的配合或粗心大意,造成词语搭配不当。例如,在写《我最敬佩的人》一文时,学生王达非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明助人为乐,大家都在赞颂他。”“赞颂”一词在这里就用大了,可以说“赞扬”。学生李强在这次作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我们从小就爱培养远大的理想。”检查句法失误,经常用拨开枝叶先看主干后看枝叶的压缩法。这句话剩下主干,就容易看出“理想”不应该是“培养”,而应该是“树立”。此句“培养”和“理想”搭配不当。

2.句子成分残缺或重复嗦

(1)句子成分残缺。很多学生不能分清完整的句子。如这句:“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感动。”“听了妈妈的话,热泪盈眶。”在这两句话中缺少了主语,应该交代谁很受感动,谁热泪盈眶,只有这样句子才具体、完整。

(2)重复嗦。一个学生在描述《童年趣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当繁星满天的时候,我常常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孰不知“过去”和“往”重复,删除其中一个才可以。

3.词序混乱。在一个学生《记一次考试》中写着这样一句话:“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就有人陆续交卷了。”就相当于砌墙,“有人”和“陆续”这两个建筑材料顺序不当,墙也不会结实。这句话应改成“陆续有人交卷。”

4.指代不明,概念模糊。经常有学生在作文中写这样的句子“小艳和小纹放学后到她家写作业。”“洋洋和林林打架,老师批评了他没有道理。”“她”“他”指谁?指代不明,概念模糊。

5.前后矛盾。前后矛盾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之一。有一个学生在介绍《我的祖国》时说:“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大熊猫。”看来我国属于世界之外了。

6.一个动词两个宾语。小学生对句子的构成还不很明确,所以在作文中常出现这样的语病:今天妈妈穿了一件红色外衣和一顶白帽子。”“穿”只能是衣裤,怎么能和帽子混在一起呢?

7.不合情理。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太少,所以作文中有的语句常常不合情理,在一次《赞XX》习作中,有个学生写《赞农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农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田里收割麦子。”凛冽的寒风时,麦子早成了桌上的食品了。

8.归类不当。《赞农民》一文,有这样的语句:“地里的庄稼可真多,有水稻、小麦、杏子、高粱等。”“杏子”还是愿意做水果吧!

9.关联词使用不当。“虽然路途太远,所以我们只能坐汽车去。”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因果关系,应该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这就是学生作文中语病的一种,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10.修辞不当,褒贬不分。在《我的老师》一文,有学生这样描述:“我们的张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狐狸是人们心目中最狡猾的动物,老师像狐狸是褒还是贬呢?

二、学生作文中出现语病的原因

1.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在一点一滴中累积起来的,就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一样,学生在平时说话不纠正语病就像生活中的一滴水,也许这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这一滴滴的水汇集到一起的时候,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导致作文中常出现语病。

2.口头语言未能很好地向书面语言过渡。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可是现在的学生习惯了随意说话,只要对方听懂并引起听话人所期待的反应即可。再加上老师没有长期强化训练,当提笔写作文,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时,有的学生就“提笔忘字,无话可说。”文章也语病连篇。有一个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时,有这么一句:“爸爸时常很晚才回家,真不知说他啥好。”“啥”是我们常用口语,写作文应该换成“什么”。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写作时,口头语言没能很好地向书面语言过渡,这是语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3.阅历的客观原因。阅历指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由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或经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老师和家长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没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往往写作经验与阅历相伴。一个学生写自己做错事后“脸涨得通红。”难道自己的眼睛和脸分开,才会看到脸红吗?“火辣辣”的才是真实感受。在写《丰收的国野》时,有学生写道:“我们东北盛产玉米,在三月间农民伯伯就忙着播种,七、八月玉米已经急着等待收割了。”虽说阳春三月,但东北还是冰天雪地,如何下种呢?“十・一”放假正是农忙时,七、八月我们正在吃鲜玉米,没长成怎么收割呢?这正是学生阅历少的客观原因,使他们写的句子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4.对字和词语运用不认真推敲,没有端正写作态度。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多学与少学短期内看不出区别,在考试成绩上反映不明显,不像其他科目,只要稍作努力,便会有收获,于是思想上对写作放松,造成写作时辞不达意的现象在所难免。

三、对症下药,减少语病

分析了学生作文中常见语病分析类型,也探讨了产生语病的基本原因。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该怎么做,才能尽量减少作文中的语病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老师方面

1.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3.正解引导学生对待传媒。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文的创造者是学生,对自己所写的作文,要减少语病,除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外,学生应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怎样能减少语病呢?

1.提高阅历。

学生作文范文5

朝霞洒下一片金色的光辉,一道道温暖而又调皮的阳光偷偷钻进房里,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就是孩子们最最最喜欢的——春节。

春节就是不一样!整个世界都被喜气洋洋的大红色给霸占了:窗花是红色的、屋外的红辣椒是红的,甚至连衣服也是红的,那场面,可真叫壮观啊!老家的街道上摆满了摊子,人山人海:有卖吃的、卖玩具的、卖衣服的,等等。

刚到奶奶家,我们几个孩子便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妈妈见了,好奇地问:“怎么了怎么了?”我们不理会,继续装,“好啦,大过年的,开心点!喏,钱给你们,出去玩吧!”妈妈从包里拿出几张“毛票”,我们三个孩子却变本加厉,眼泪都快出来了,“哎哎哎,哭什么呀,过年了,多晦气!”她又从包里拿出两张钱,哇塞!我看到什么了?!两张红红的毛爷爷!我们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一下子从愁眉苦脸变成了喜开言笑,像街上奔去。妈妈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哈哈,天下可没有后悔药呀!在街上混了大半天,我们的收获当然不少,什么小蛋糕啦、碟片啦、玩具啦,那是应有尽有,我想我们都可以摆摊子了!那两张毛爷爷呢?咳,早不见啦!

终于要吃年夜饭了!大大的圆桌上摆满了菜,这些可都是“奶奶牌”菜哟,你说,能不好吃吗?等大家都入座了,我们便开始吃年夜饭。大人互相敬酒,说些祝福语,我们几个孩子却不吃饭,不停地跺着脚,心里不停地催着:快点发红包啊!不知过了几个世纪,“最有良心”的爸爸,从包里拿出几个厚厚的红包,“来,拿好!”往里瞧瞧,哇!一万!!!我们三个手舞足蹈,开心极了。接着,大伯伯也拿出了红包“我看你们早就等不及了吧?小财迷!”哇塞!又是一个红包,一定也有不少钱!我们乐滋滋的。再是大妈妈的、姑姑的……今天真是赚大了!

学生作文范文6

一、结合课文,诱发作文情感

语文课本中新选的每篇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挑选的准确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文章。教学中,教师如能将课文的分析讲解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了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逐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冰灯》一文中的父亲,在滴水成冰的严冬为满足“我”的一个小小的请求,自己制做冰灯。制做时,选择了离炕很远的地方沙沙磨冰,手冻得实在无法承受时,塞到自己的棉衣底下焐手。当“我”被沙沙的磨冰声惊醒发现这一幕时,内心十分感动,于是掀起被角请求父亲在热被窝里焐手。父亲却赶紧走上前去,按下掀起的被角,说:“赶紧盖住,过年了,小心点,别着凉”。课文对父亲的细节、动作、语言的描写,于普通、细小中浸透着深沉伟大的父爱。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伟大的父爱,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得到的。缺憾的是,有些教师就没能就此而再向前推进十分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借机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亲历的父爱或母爱。那怕是学生寻找得不够得体、准确也罢,至少体现了教师的一种引领,而这种引领又至少会增强学生感受生活的意识,学生具备了这种意识,也许他今天没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真爱,而明天他一定会从多方面、多层次地感受生活中真情。同时,也就是这样的引领,学生不仅学会了从生活的细微处观察、理解、感受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教师也从这样的引领中就势促成了一次高尚心灵的塑造。并且如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事例,每每抓住这样的机遇进一步地推广开去,学生就会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中,逐步感受到亲亲之间,师生、生生之间,人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从而大大丰富学生内心的感情世界。写起作文来所流露或表达的感情自然是真实而充沛的。

二、创造机会,激发作文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正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孩子们要带着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必须走进大自然,对太阳、树木、花朵、云彩以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音乐进行了解,不仅用智慧,而且整个地用心灵来感知一切。自然、生活、社会中闪现耀眼光芒的作文素材多得无计其数,而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愁眉不展,觉得没有可写的,特别是文中感情的抒发更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亲临自然、生活、社会的机会实在太少,不会或者没能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不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美,精美的生活实例在学生那里却成了过眼烟云。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获取绝佳的作文素材的机会,而且是失去了养成高尚情操的机遇,损失惨重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亲临自然、生活、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身入其境的氛围中得到思想感情的感染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它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可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要求写《记一个游览活动》的作文;让学生观看一场紧张的球赛,要求写《记一次球赛》的作文。

三、指导评语,投入作文情感

上一篇现实表现

下一篇工作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