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一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周记一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周记一篇范文1

要加工叶片创建几何体是必须的,创建几何体分创建部件几何体与毛坯几何体,因为零件模型是开始就完成的,指定部件几何体是容易的,指定毛坯几何体时可利用部件偏置的办法来解决毛坯几何体问题。此例中设置偏置参数“0.5”mm,作为精加工余量便于仿真加工,如图3所示。

2选择驱动方法

按照前述工艺分析,此例中3个表面精加工均选择可变轴轮廓铣的表面积驱动方法,选择“往复”切削模式,步距“残余高度”,输入残余高度“0.05”mm,如图4所示为上表面驱动设置与接触点显示。投影矢量是大多数驱动方法的公共选项,它确定驱动点到投影部件表面的方式,以及刀具接触到部件表面的哪一侧。精加工上表面时投影矢量垂直于驱动体,创建相对于驱动曲面法线的投影矢量,但需是表面积驱动方可选择刀轴方向“侧刃驱动体”。刀轴控制侧刃驱动体,用于定义沿驱动曲面的侧刃划线移动的刀轴,该方式允许刀具的侧面切削驱动曲面,而刀尖切削“部件表面”。首先按顺序选多个驱动曲面,然后选择侧刃驱动体方式后,可以显示矢量箭头。如图5所示为上表面投影矢量与刀轴设置。精加工下表面时选择刀轴方向“远离直线”。刀轴控制远离直线方式,是控制刀轴矢量沿着直线的全长并垂直于直线,刀轴矢量从直线指向刀柄,其中远离直线必须位于刀具和待加工零件几何体的另一侧。精加工侧面时选择刀轴方向“垂直于驱动体”。

3切削参数设置

各表面精加工时输入切削步长“20”mm,进刀与退刀开放区域选“圆弧—相切逼近”进刀类型,如图6所示。切削用量设置上下表面加工设置主轴转速8000r/min,进给1500mm/min,侧面加工设置主轴转速12000r/min,进给2000mm/min,如图7所示。

4结论

周记一篇范文2

医者父母心,在职责中渗透

儿科往往是医院中最容易滋生医疗纠纷的地方,无法准确表述不适的患儿,爱子心切、焦虑紧张的家长,使得儿科医生的工作如履薄冰、倍加艰辛。而周细中医生以他十倍的严谨和百倍的耐心,赢得了患儿家属们如潮的好评。在他近十年的不算太长的从医生涯中,医疗纠纷不但与他绝缘,而且越来越多的患儿和家长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不为别的,只为“找周医生看病我们放心!”

在儿科,周细中医生对病人及家属的细致和耐心是出了名的,在初来乍到的一些实习生眼里,甚至近乎“婆妈”。他始终以一颗特有的同情心善待每一个孩子,无论贵贱、贫富、残疾抑或美丑,在他的眼中只有一种形象:“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每次接诊,查房,他从不轻易凭经验作出判断,而是仔细查体,询问病情,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活动、精神表现,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针对病情作出综合分析和判断。

周医生有一个令所有人为之感动的习惯:每天清晨,走到每一张病床前,他总是要亲自闻一闻每个孩子的尿液和大便,有时甚至还要用棉签扒开仔细“研究”一番,看看有无异常,连父母都皱眉避让的排泄物在周医生的鼻尖下似乎全无异味。在治疗的同时,他极其注重宣教,从不吝啬时间与患儿家长耐心交流,总是用通俗易懂的病情分析和真诚耐心的解释消除家长心中的焦灼和不安。许多家长都众口一词地感叹:碰到像周医生这么耐心细致的医生真是难得! 在东莞打工的何先生夫妇,三岁半的小儿子患有癫痫,在多家医院医治无效后转到了珠江医院。周医生仔细检查、判断病情,针对性地制订了治疗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交谈中,周医生了解到何先生的另外两个孩子也有类似病史,周医生立即将情况汇报给科室领导,并亲自带了救护车奔赴数百公里,赶到何先生远在广西灵山县的老家,为两个孩子检查。经与当地医院协商,病情轻一点的孩子留在当地就治,周医生带着病情相对严重的另一个孩子连夜赶回医院。在精心治疗在院的两个孩子的同时,他每天都不忘打电话询问、指导留在广西的孩子的治疗情况。当三个孩子的病情相继好转、逐步康复时,如释重负的何先生夫妇心中的感激已无法用语言表达,在发给周医生的短信中,他们这样写道:“您不仅救了我儿子,更救了我们全家,您是孩子们的再生父母啊!”而周医生星夜兼程救治患儿的故事也成为了灵山县广为传诵的一段佳话。

韶关5岁的小女孩静文,自1岁起,下肢进行性瘫痪,几年来四处求医都查不出病因。周医生查体后发现病情罕见,为明确诊断,他连续几天上网查资料,组织医生讨论,请来知名神经专家会诊。经过努力,小静的病因逐渐明朗,最后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为脊髓萎缩症。按照医疗常识,脊髓萎缩症的孩子几乎活不到成年,家长一下掉进了绝望的深渊。望着孩子求生欲望特别强烈的双眼,周医生不肯放过哪怕万分之一的希望,他结合会诊意见,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每天亲自到床边为其作康复治疗,手把手教孩子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锻炼。几个疗程后,小静的病情奇迹般地减轻,竟能扶着墙慢慢站起来了。回到家的小静在妈妈的帮助下,写来了感谢信,她在信中表示,周叔叔的关心和鼓励一直感动着她,她一定会活下去,走好人生每一步!

11个月的患儿小翔,经常下半夜高热抽搐、口吐白沫,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可治疗效果却总是不佳。周医生接诊后,为了摸清小翔“癫痫”的发作形式,他连续在床边守了四个晚上,每晚都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累了,就喝上一杯浓茶提神。孩子的父母都困得趴在床边睡着了,可周医生布满血丝的眼睛却生怕错过一丝病情变化。他一会为孩子擦身,一会为孩子喂水,邻床的家长一直以为病床上的孩子是周医生的亲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晚上的仔细观察分析,周医生终于明确了孩子患的是非癫痫性发作睡眠肌阵挛,纠正了之前的错误诊断。六个疗程后,小翔好转出院了,全家人欢天喜地,直说碰到周医生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来自黄埔区的靳女士清楚地记得, 4岁的儿子小刚,突然出现双下肢站立无力伴进行性加重,慕名来到珠江医院儿科,周医生检查后建议孩子做磁共振检查。可孩子却总哭闹着不肯配合,靳女士一筹莫展。周医生拿出玩具耐心地哄孩子,调节孩子的情绪。为保证检查效果,他亲自抱孩子到影像中心,亲手为孩子镇静,怕孩子惊醒后躁动,他坚持站在检查床边全程看护,陪着孩子经受“射线浴”,让靳女士大为感动。打这次康复出院后,不管小刚有个什么大病小痛、感冒发热,靳女士一律舍近求远往珠江医院跑,还介绍了许多亲戚朋友的孩子来看病。

周细中对工作的尽心尽力,对孩子的耐心细心,常常令家长们自叹弗如,他把每一个患儿放在了自己的心上,以一颗“医者父母心”,诠释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内涵。

医者仁爱心,在点滴中闪光

医乃仁术,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没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是无法胜任医生这份神圣的职责的。在儿科,周细中医生处处为患儿着想,全身心系念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尽可能的抚慰他们因病而显阴霾的心灵。同事们经常戏称他为孩子们的“超级保姆”,除了病情和治疗,每一个孩子的饮食、喜好、脾气他都能一一道来。冬天查体时,他总是先搓热了手再触摸孩子身体;孩子哭了,他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哄;孩子汗湿了,他随手就为孩子更衣、换尿布;孩子高热了,他亲自为孩子作酒精擦浴;孩子送诊迟了,他甚至会急得责备粗心的父母……

两岁半的小男孩丁丁,在家吃蛋糕时窒息,送到医院时已是植物状态。孩子家经济条件很差,父母选择了放弃,七十多岁的外公带着简陋的行李坚守在病床旁。周医生一方面积极治疗,想方设法节约费用,一方面努力与孩子父母沟通,帮助家人重建信心,甚至为孩子多方联系、寻求社会资助。他从自己家里拿来毛巾、衣服、牛奶送到孩子床边,每天早上为爷孙俩买来早餐,亲自为孩子按摩抚触,一手为孩子抠出干硬的大便……满头白发的外公感动得老泪横流,稍稍恢复意识的孩子张口就把他错认成了爸爸。

一名西藏军人的脑瘫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走路,妈妈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到珠江医院求治。孩子的病有希望了,水土不服却使孩子妈妈憔悴不堪,丈夫远在边陲,广州举目无亲,独自照看幼小的孩子让她筋疲力尽,有时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周细中医生一边精心为孩子诊治,一边又主动当起了患儿的“编外亲属”,“我也是当过兵的,有难处尽管和我说!”他为孩子妈妈买来面食,送来日常用品,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成了母子俩最信赖的“后勤部长”。一个疗程过去,孩子终于歪歪斜斜迈开了他人生的第一步,欣喜若狂的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教导儿子:“长大要当周叔叔一样的好医生!” 有一段时间,广州集市上鸡蛋紧俏,好几个患儿的家长都犯愁买不到鸡蛋。周医生拿了自己的饭卡,将食堂所有的鸡蛋全部买下,带回科里分发给患儿家长。

科里的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往往要持续数个疗程,家长们经常需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子。工作间隙,周医生又成了“出租屋”的“包打听”,到处托人:“哪有空房告诉我一声,我有病人需要租房子!”

湖南来的一个孩子经过几个月治疗后,年底准备出院回老家,带的钱已所剩无几,身上穿的还是夏天入院时的衣服,一家三口愁眉不展!周医生二话没说,从家里拿来自己和女儿的衣服给大人和孩子加上,托战友帮忙买好车票,下班后又拖着忙碌了一天的疲惫身体,开车将一家三口送到车站。

从化一对打工夫妇抱着孩子出院时,因钱不够,无法支付出院带药的费用,他转身掏钱垫上药费,仔细交待家长服药的注意事项,将一家送上出租车的同时,执意将车费塞进了经济拮据的夫妇手中。

科里的护士都知道,不值班的日子里,每到深夜十二点,周医生的电话总会雷打不动地打过来询问病区孩子的情况,不问清楚,他就无法踏实入睡。

病区里的孩子特别亲近周医生,用家长们的话讲,是因为周医生有“绝招”:孩子哭闹不肯打针,他总有耐心和办法把孩子逗笑;孩子表现勇敢,他会买来孩子爱吃的囟鸡腿作为奖励;孩子过生日,周医生会“变”出小礼物。每年的端午、中秋佳节,病区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吃到周医生买来送到床头的粽子或月饼,暂不能进食的孩子也会收到奶粉。哪怕是每个人一小份,对病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份节日的惊喜,一份亲人般的呵护,一份让家长铭记在心的感动!

细微之处见真情,周医生给予病人的关爱和帮助举不胜举。作为一名工作过于繁重的临床医生,他完全可以“善小而不为”,但他宁可自己劳累,却无法对病人的困难视而不见,“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正是他所说的这些“小事”,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患儿的心田,驱除着每个家长的焦虑和痛苦,彰显着医者的大爱、人性的光辉!

医者无私心,在奉献中升华

从医近十年来,为了患儿的康复,周细中医生总是这样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地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许多人一心追名逐利的社会,有人为他的敬业所折服的同时,好奇于他从何而来的动力和精力?可周医生的回答却朴实无华:“我是当兵出身,累一点不怕,就怕对不住这些奔着医院来的孩子!” 为了不辜负患儿和家长的求医热望,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都是早出晚归,从未正常下过班,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一天完整休息过。他把病人的利益和需要永远摆在了第一位,逢年过节、深夜或凌晨,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因为工作太忙,医院离家又远,周医生经常无暇照顾自己年幼的双胞胎女儿,孩子一周都难得见上爸爸两面,时间长了,两个小姑娘有时甚至赌气故意不叫爸爸。一天晚上,周医生的妻子在单位值班,刚刚回到家不久的周医生听说科里一个孩子突发惊厥,他放心不下,扔下双胞胎女儿独自在家,匆匆赶回医院,守在患儿的床边。不久,他的手机响了,原来家里的两个女儿也发热了。听着女儿带着哭腔的呼唤,周医生心里真不是滋味,可他望了望眼前病床上还未脱离危险的孩子,却挪不动双脚。他在电话里“遥控”女儿:“爸爸现在走不开,你们俩个到冰箱取冰毛巾互相敷额头,爸爸晚点就回来了”。等到病区孩子的病情平稳后,周医生赶回家已接近深夜,第二天挨了妻子好一顿埋怨!

病区的工作已是十分繁忙,考虑到康复出院后的孩子需要定期回来复诊,为了方便病人,他自己给自己加担子,自2005年6月份起,自发地坚持每周三下午出门诊。有时碰上周二24小时值班,通宵忙碌不眠,可他第二天上午仍旧坚持查完房,中午睡上个把小时,下午又准时准点出现在门诊。每次门诊不管忙到多晚,他总是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不肯有半点马虎,多次被评为“门诊之星”。

工作中,他从不计较自己在时间和精力上超负荷的付出,却时时系念和计较着病人的得与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病人减轻痛苦, 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为了一个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了一个更经济的康复计划,他到图书馆翻找资料,到网上搜索讯息,打电话请教专家。查房时,不管是上级医生的指导还是下级医生的建议,只要是对病情有利,他从来都不会因顾及面子而抵触,总是虚心接受采纳,择其善而从之。

一次,一个刚入院的孩子高热抽搐,前卤饱涨,经过检查后,周细中医生建议孩子做腰穿进一步确诊,可家长却因心疼孩子不肯执行,反倒责怪医生是为了私心乱开检查单。周医生将孩子的病情、症状到可能的后果仔细分析给家长听,认真说明其必要性,家长还是不愿意。一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为避免延误孩子病情,周医生请求与患儿家里一个学医的亲戚电话沟通,终于通过“迂回”战术说服了家长,及时确诊了孩子的病因。当孩子康复出院时,愧疚的家长握着周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2007年6月,周医生患上了感冒,可他根本顾不上休息半天,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七月初的一个晚上,他带车连夜赶往阳春接诊一名患儿,一直忙到第二天7点多才返回。由于通宵劳累,他的咳嗽加剧,一路上喘息得厉害,整个人感觉透不过气来,一路吸氧回到医院。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可他却放心不下科里的孩子,每天在门诊输完液,又到病房忙碌开了。

周记一篇范文3

【关键词】 髌骨 膝关节 放射摄影术 诊断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abnormal patella tracking through dynamic axial patellofemoral Xray image during knee flexing and measuring its congruence angle (CA). MethodsThis study was p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groups. Group A (control group): 15 volunteers (30 knees) without any knee symptoms or signs; Group B: 19 patients (33 knees) with lateral instability, with increased lateral excursion of the patella while being pushed, and positive FAIRBANK sign; Group C:eight patients (14 knees) with medial instability, with increased medial excursion of the patella and induced pain and fear while being pushed medially, but none demonstrated increased lateral patellar excursion while pushed laterally, FAIRBANK sign being negative; Group D: 16 patients (21 knees) with multidirectional instability, with increased excursion of the patella in both medial and lateral directions while being pushed medially and laterally, and pain and fear were induced as well. Dynamic axial radiographies of patella femoral joints with modified Xray technique were made with knees flexing at 15, 30, 45, 60, and 90 degrees, and CA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Group D was further pided into two subgroups according to CA measurement at knee flexing angle of 15 degrees. Those with CA16 as group D2(lateralmedial instability). ResultsIn group A, the average values of CA at each knee flexing angle were within normal range; those in group B were greater than normal values at all tested knee flexing angles, and there was a tendency to decrease the CA values with the increase of knee flexing angles; those in group C were lower than normal at all tested knee flexing angles. There was a tendency of the CA values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knee flexing angles. The CA values were mostly changed in groups D1 and D2, but the curves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reversed completely.ConclusionThe dynamic axial patellofemoral joint imaging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ellar tracking abnormalities.

[KEY WORDS]patella; knee joint; radiography; diagnosis

髌骨轨迹异常是膝痛的主要原因,而且其症状酷似其他形式的膝内紊乱症。因为通过物理检查及以往设计的各种各样的X线技术都很难对髌骨的轨迹异常进行评价,因而在诊断上易于与其他疾病相混淆,给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对43例病人68膝进行动态髌股关节轴位摄片,通过对在屈膝过程中髌骨轨迹的研究,探讨髌骨轨迹异常的诊断及其分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997年8月~2004年2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髌骨轨迹异常病人43例,其中男14例,女29例;平均年龄45.5岁(25~72岁)。共68膝,左侧33膝,右侧35膝。43例病人均有膝前痛,间歇性膝关节肿胀,膝无力,由坐位站立行走时的关节交锁及膝关节的不安全感和移位感等症状。查体:所有病人有一项或更多的显示髌骨不稳的客观发现,即手法推移髌骨时髌骨内和(或)外移度增加,用此手法时病人有恐惧感和疼痛,内侧或外侧支持带紧张,内侧或外侧支持带处的压痛以及髌骨碾压试验阳性伴有轧砾和关节积液。另选15例无髌股关节症状和体征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A组),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8.6岁(19~39岁),共30膝。

将髌骨轨迹异常病人分为3组:B组(外侧不稳组)由19例病史和临床表现与髌骨外侧半脱位诊断一致病人组成,平均年龄49.0岁(26~72岁),共33膝,查体时手推髌骨髌骨外侧移动增加,FAIRBANK征阳性[1];C组(内侧不稳组)由8例持续前膝痛和不稳症状病人组成,平均年龄39.0岁(25~65岁),共14膝,查体时手法内推髌骨,髌骨的内移增加,同时诱发恐惧感和疼痛,FAIRBANK征阴性,但外推髌骨则不会增加外侧移动及出现阳性FAIRBANK征;D组(多向不稳组)由16例因前膝痛和不稳而就诊的病人组成,平均年龄46.7岁(31~67岁),共21膝,查体时会增加髌骨向内、外方向移动,同时会诱发恐惧和疼痛。根据文献[2~4]的判断标准,将D组中屈膝15° X线片上CA小于-10°的病人划分为D1组(内外不稳组),将CA大于16°的病人划分为为D2组(外内不稳组)。

1.2 检查方法

病人和正常志愿者仰卧于摄片台上,下肢置于自制的可调节屈膝角度的膝关节托架上,X线球管置于足下方朝向头侧,X线束近似与胫骨前缘平行,病人手持X线板置于髌股关节的平面,并与X线垂直,同时用力将X线板向下压,以防股部肌肉影响髌股关节在X线上成像,所有病人的68膝及对照的30膝均在股四头肌松弛状态下分别进行屈膝15°、30°、45°、60°、90°髌股关节轴位摄片检查。

在每一张髌股关节轴位X线片上分别对CA进行测量,它是由内、外侧股骨髁的最高点与髁间最低点画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分线和沟角顶与髌骨下极连线的夹角,该角位于角分线内侧为负角,位于角分线外侧则为正角。

2 结

结果表明,A组各屈膝角度CA平均值均在MERCHANT等[2]报道的-6°~16°的正常范围内,而B组各屈膝角度的CA平均值均明显大于MERCHANT等[2]报道的16°正常值上限,屈膝15°~90°的CA平均值有缩小趋势。C组各屈膝角度CA值均小于正常值,且屈膝15°~90° CA值由小到大。D1组和D2组CA值屈膝15°~90°变化最明显,其曲线完全相反。见图1。

3 讨

3.1 动态髌股关节轴位摄片在评价髌骨轨迹异常方面的意义

许多作者认为髌骨轨迹异常是膝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各种各样的放射线技术仅能用来评价髌骨的异常排列[2,3,5],即仅能显示髌骨在某屈膝角度时的静态情况,而不能评价髌股关节的运动状况。在正常膝关节的伸屈活动中由于股四头肌力线与髌韧带之间的角度(称为Q角)的存在,股四头肌张力将使髌骨趋于产生向外运动,这种“外侧”或“外偏量”由远端股内侧肌的纤维、内侧支持带结构和股骨滑车的外侧髁而抵销。因为Q角的存在使髌骨在屈膝过程中总是从股骨滑车外上方开始滑入滑车内,屈膝角度越大髌骨越往下滑。研究显示,膝关节从伸直到完全屈曲过程中髌骨滑动的轨迹是一向外开口柔和的“C”形,此平滑的过程在主动屈伸膝关节期间的物理检查中易被查到,正因为正常膝关节的髌骨在屈伸过程中并非是一直线运动,髌骨运动过程中的任何偏差均可显示异常的髌骨轨迹。因此为了解髌骨的轨迹情况,我们设计了此动态髌股关节轴位摄片技术,通过将屈膝过程中多个角度的多个连续图像上各种数值的测量描绘动态的髌骨轨迹,对髌骨轨迹异常进行初步评价。

转贴于

本研究显示,各组中反映髌骨异常排列最敏感的CA值在各屈膝角度变化最明显,尤其是D1组和D2组的变化更为突出。D1组屈膝15°时的CA平均值为-26.53°,明显小于MERCHANT等[2]报道的-6°的正常下限,说明屈膝早期D1组病人的髌骨处于内侧异常排列的位置上,而屈膝30°时的CA平均值则变为-0.24°,在MERCHANT等[2]报道的-6°~+16°正常范围内,说明此时病人的髌骨处于正常交合的位置上,如果我们对此组病人仅进行屈膝30°的髌股关节轴位X线片检查就易于造成漏诊。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加,屈膝45°时的CA平均值为17.53°,大于MERCHANT等[2]报道的+16°的正常值上限,说明此时D1组病人髌骨已滑到髌骨外侧异常排列的位置上。而D1组病人屈膝60°和90°时的CA平均值分别为30.83°和21.92°,均明显大于MERCHANT等[2]报道的+16°正常值标准,说明此时D1组病人的髌骨仍处于外侧异常排列的位置。将此组病人整个屈膝各角度的髌骨所处的位置连起来是一由内正常外更外稍外的动态髌骨异常轨迹曲线。

D2组病人屈膝15°时的CA平均值为27.73°,明显大于MERCHANT等[2]报道的+16°的正常值上限,说明在屈膝早期D2组病人的髌骨处于外侧异常排列的位置上,屈膝30°时的CA平均值则变为2.75°,在MERCHANT等[2]报道的-6°~+16°的正常范围内,但在屈膝45°时D2组病人的CA平均值为-9.97°,小于MERCHANT等[2]报道的正常值下限,说明此时D2组病人的髌骨已滑到内侧异常排列位置上。在屈膝60°和90°时,D2组病人的CA平均值分别为-28.23°和-33.49°,明显小于MERCHANT等[2]报道的-6°的正常值下限,说明此时D2组病人的髌骨处于更加内侧的异常排列位置上。同样,将此组病人整个屈膝各角度髌骨所处的位置连起来是一由外正常内稍内更内的动态髌骨异常轨迹的曲线,与D1组完全相反。

3.2 动态髌股关节轴位摄片在诊断髌骨多向不稳及区别多向不稳的两种类型方面的作用

多年来报道了一系列X线技术评估的髌股关节解剖和功能模型[2,3,5],关于外侧不稳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章很多,而关于内侧不稳,特别是多向不稳的报道则很少。HUHHSTON等[6]报道,髌骨内侧脱位是作为外侧支持带松解的并发症,此不稳被认为是医源性的,他们同时也发现了髌骨自外到内的半脱位。此后,SHELLOCK等[7]对130例病人进行动态MR成像研究表明,7%的病人有髌骨由外到内半脱位的异常髌骨轨迹模型(这些病人无1例以前接受过手术)。

本研究进行临床检查中也观察到一组髌骨有高度活动性的病人,同样将其划为多向不稳组。但在屈膝早期(屈膝15°)的髌股关节轴位X线检查的CA测量过程中观察到其中一些病人的CA值小于MERCHANT等[2]、SCHUTER等[3]及张光铂等[4]报道的-10°的正常标准,显示在屈膝早期髌骨位于内侧异常排列位置上,因此将这些病人划分为内外不稳组(D1组)。而将那些CA值大于+16°,显示在屈膝早期髌骨处于外侧异常排列位置上的病人划为外内不稳组(D2组)。在我们进行的动态髌股关节轴位摄片研究中观察到这两组病人(D1组和D2组)的髌骨轨迹完全相反,说明在本研究的多向不稳病人组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异常髌骨轨迹模型。对其产生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膝部的解剖异常和(或)作用于髌骨的力不一致,而产生不寻常的髌骨运动的结果。

髌骨的多向不稳实际上是髌骨轨迹异常,是一动态概念而并非是一静态的髌骨排列异常,我们应用的动态髌股关节轴位摄片检查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将髌骨在静态X线片上的排列情况动态化成为一运动轨迹曲线,无疑对髌骨多向不稳的诊断及区分外内、内外两种不同的髌骨多向不稳类型提供了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动态髌股关节轴位摄片检查在髌骨多向不稳(即髌骨轨迹异常)的诊断及其两种类型的鉴别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并有助于计划选择适当的外科重排手术。

【参考文献】

[1]FAIRBANK H A T. Internal derangement of the kne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Proc Roy Soc Med, 1937,30:427432.

[2]MERCHANT A C, MERCER R L, JACOBSEN R H, et al. Roentgenographic analysis of patella femoral congruence[J]. J Bone and Joint Surg(Am), 1794,56:13911396.

[3]SCHUTZER S F, RAMSBY G R, FULKERSON J P. The evaluation of patellofemoral pain using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 preliminary study[J]. Clin Orthop, 1986(204):286293.

[4]张光铂,郭万首,刘成刚,等. 正常髌股关节切位X线测量[J]. 中华医学杂志, 1993,73: 596598.

[5]LAURIN C A, DUSSAULT R, LEVESQUE H P. The tangential Xray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ella femoral joint: Xray technique,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J]. Clin Orthop, 1979(144):1626.

[6]HUGHSTON J C, DEESE M. Medial subluxation of the patella as a complication of lateral retinacular release[J]. Am J Sports Med, 1988,16:383388.

上一篇冬夜读书示子

下一篇韩愈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