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金比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金比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金比例

资本金比例范文1

Abstract:Asanintegralpartoffinancialglobalization,theglobalizationofcapitalflowsisinfluencedbybusinesscycleandtradefactors,internationalinterestrateadjustments,capitalaccountmanagementpolicies,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aswellasotherfactorssuchasthepolicyintentionsof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andrelevant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nditresultsfromthecombinationoftheobjectivecertaintiesofhistoricaldevelopmentandtheman-madedrivingforcesbyrelevantcountriesororganizations.Theglobalizationdevelopmentprocessofcapitalflowsischaracterizedwithunprecedentedcomplexity,whilethedistributionofitsbenefitsispossessedofvisibleinequality.However,thecomplexityandinequalitywillnotinfluencetheobjectivesustainabilityofcapitalglobalizationdevelopment.

关键词:全球化,资本流动,推动因素

keywords:Globalization,Capitalflows,DrivingForces

作者:

吴念鲁,男,1936年10月生,重庆市人。现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

鄂志寰,女,1966年3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现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7级博士生。

地址:北京西交民巷17号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1,电话:66057976,66014422-217

当我们为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否认全球化是主导这个世纪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在所向披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资本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率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金融市场边缘日渐模糊,日益一体化。但是,就在人们弹冠相庆金融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功绩的时候,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为全球化的进程蒙上了阴云,促使人们反思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利弊善恶,并提出疑问:金融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个别发达国家别有所图?quot;阴谋",进行所谓"运用金融杠杆掠夺财富的战争"?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是如何推进的?这个过程的性质如何?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面前如何自处?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资本流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驱动因素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属性作出初步判断。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内涵与表现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资本跨越国界的大规模活动,表现为多向及多边的资本流动,是资本实现全球范围重新配置的过程。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国际转移及实物形态的生产资金的国际转移两种形式。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使资本流动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为主转向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过程,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及无边缘化。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世纪初,资本流动一度达到很高的全球化程度,1929-1933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大萧条和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动荡使这个进程戛然而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流动重新走上了全球化道路,经历了欧洲资本时期、石油资本时期、债务危机时期等阶段,最终进入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时期,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张,资本跨国流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从具体内容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1、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急剧扩张。

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

2、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3、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提高,资本流动性上升。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到1998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

显然,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4、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5、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调整息息相关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积累、推动和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先行于国际资本输出,但是,当资本可以绕过贸易保护壁垒而自由流动时,其对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上升。可见,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是一系列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结果。其中,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变化构成了资本流动全球扩张的客观基础。

尽管货币作为虚拟经济符号,凌驾于实质经济基础之上,甚至出现与之相分离之势,但是,以资本流动为主体的跨国界的金融活动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联仍然是非常深厚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全球范围的金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从而为资本的全球流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资本的全球化布局与全球不同区域的GDP表现、通货膨胀水平等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1、经济周期与资本流动

1973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以显著的波动性快速扩张。国际资本市场的年度筹资额一度以50-70%的速度增长,转而又出现-0.14%到-12%的下降。从长的周期上看,资本流动的高速增长往往出现在全球GDP上升时期,而GDP的周期性低谷,也往往伴随着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扩张速度的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2、全球通货膨胀与资本流动

相应地,过去30年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经历了1969-1974年的大幅度上升,1974-1986年的逐步下降并在较低水平的企稳,1986-1990的再度上升,以及1990年以来的快速下降等几个时期。

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变动与GDP平减指数的相关关系是:资本流动增长往往出现在通胀呈现下降趋势时期,而资本流动扩张速度的减慢往往与通胀的上升基本同步。尤其是在1980-1985年,全球出现14-15%的高通胀,资本市场筹资额有3个年份出现负增长,其余年份则是高达40%和70%的增长,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而90年代后期后,全球通货膨胀进入低水平稳定发展时期,资本市场的扩张也变得更为平稳,基本稳定在10%左右。

3、全球贸易增长与资本流动

同样,从数量变动上看,全球资本流动与世界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世界进出口总额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上升,而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收缩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增长减缓呈现一定的同步性。但是,1985年之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变动相对平稳,与全球贸易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版权所有

三、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与资本流动全球化

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资本全球流动的结构和变动方向。

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唯一目标,如果资本投资于国内能够获得多于投资于国外的利润,也就没有必要流向国外。利润驱动是主导资本国际流动的首要动机,因此,各国利率差异必然引起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

过去30年间,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利率自由化,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把放松利率管制作为金融深化的主要措施,市场决定正在成为国际利率确定的基础,市场利率格局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利率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运用中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调整。整个70年代,货币学派主导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调整,各国中央银行普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目标。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控制货币供应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能力有限,利率逐渐确立了在反通货膨胀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率工具在货币政策中的使用,利率成为当代货币政策最直接与最有效的工具。最近以来,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有意运用利率来调节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当他们认为金融资产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时,便调高利率来控制资金供应,促使金融资产价格回落。这样,利率水平与金融市场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提高。

过去30年国际利率的调整周期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变动紧密相连,70-80年代的高利率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情况下西方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90年代以后,尽管西方经济曾在1992到1993年间出现短暂的衰退,但通胀得到抑制,利率基本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利率作为资本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资本全球流动的总量和结构。

首先,从总量上看,在利率水平大幅度调整时期,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也出现比较大的增减变动,而在90年代以后利率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之后,国际资本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显然,利率的波动性高低直接影响资本流动的波动程度。

资本金比例范文2

【关键词】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 资本成本

受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货币市场近几年来以来出现剧烈波动,从而使得我国众多的进出口企业不得不在面对国外欧美市场需求萎缩的同时,还要应对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可谓雪上加霜。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达到8.11元人民币/1美元以来,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的6.15元人民币/1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高达24%,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成本影响,汇率风险也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

一、汇率风险的概念、种类及形成原因

(一)汇率风险的概念

汇率风险(exchange rate risk),又称外汇风险(exchange risk),是指在不同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有关金融主体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企业的角度看,汇率风险主要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收益、成本和经营战略,以及净现金流、净利润和企业价值发生影响。

(二)汇率风险的种类

根据汇率风险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一般可以划分为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基本类型。

折算风险(translation risk),又称会计风险(translation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对资产负债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为记账货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账面上的损益。

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在合同签定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期间内,由于汇率变动而使这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交易风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买卖风险和交易结算风险。

经济风险(economic risk),又称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的收益或现金流的本币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对于存在纳入合并范围境外子公司的企业来说,折算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于贸易企业来说,交易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大。

(三)汇率风险的形成原因

汇率风险的成因有许多,从宏观经济方面看,主要影响因素有汇率制度、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国际收支等。

首先,从汇率制度方面来看,不同的汇率制度产生不同的汇率变动规律,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下,汇率波动较小,汇率风险不大,常被人们忽略;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法定货币含金量和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上下波动成为正常现象,各种经济政治因素常常使汇率在短期内产生波动。

第二,从财政和货币政策角度来看,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利率变化,进而影响资本流动,从而影响货币供需关系通过一系列传到机制使汇率产生波动。

第三,国际收支是对汇率起直接作用的因素。因为国际收支状况决定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外币收入增加,本币相对外币升值,外币贬值,外汇行市随之下跌;相反,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币收入减少,外汇需求必然大于供给,外汇行市随即上涨。可见,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引起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对汇率波动产生直接影响。

二、规避汇率风险可使用的主要金融工具分析

对于贸易企业来说,目前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主要是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金融机构推出的各种产品,采取一种或多种相结合,以达到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的目的。金融工具根据其性质及风险规避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贸易融资工具,包括保理、福费廷和出口押汇;另一类是金融保值工具,按照其复杂程度,从易至难包括远期结售汇、期权期货保值和其他套期保值工具。

(一)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合理地运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贸易融资组合是企业预防汇率风险的有效工具。

(1)保理。保理即保付,指银行从出口商手中购进以发票表示的对进口商的应收账款,并负责向出口商提供进口商资信、货款催收、坏账担保及资金融通等项目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适用于赊账(O/A)方式。

(2)福费廷。又称票据买断,是银行应出口商或持票人的申请,无追索权的买入已经承兑的汇票或本票的业务,通常用于成套设备、船舶、基建物资等资本货物及大型项目交易,融资期限一般在1-5年。出口企业将汇票卖给银行后,可将所得外币兑换成本币以规避汇率风险。由于银行买入的是经境外银行承兑过的汇票,银行所面临的收汇风险几乎为零,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地开展此项业务。

(3)出口押汇。出口押汇向出口企业提供装船日至收汇日这段时间内的贸易融资,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融资工具,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它包括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和托收项下的出口押汇,在这两种贸易融资工具中,押汇行分别以信用证托收项下的单据为质押,预先向出口商支付部分货款(根据对不同业务风险的估计,最高可达90%),待信用证托收款项收妥后归还银行垫款。企业通过出口押汇提前得到了货款,如果预计该货币贬值,可将其兑换成人民币,规避汇率风险。

(二)金融保值工具

(1)远期结售汇。远期结售汇是进出口企业与银行签订元结售汇合约,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再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的币种、金融、汇率办理的结汇或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一种金融工具,费率不算高;缺点在于企业要对金融市场有比较清晰的判断,否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近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企业对美元进行远期结售汇的情况较多。

(2)期权期货保值。外汇期权。所谓期权是在外汇期货买卖中,合同持有人具有执行或不执行合同的选择权利,即在特定时间内按一定汇率买进或不买进、卖出或不卖出一定数量外汇的权利。这种方式比远期外汇的方式更具有保值作用,因为若汇率实际变动与预期相反,则可不履行期权合约。

当然,所要付的费用比远期费用高得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可以采取期权组合的方法,买入一份外汇期权的同时再卖出一份相反方向的外汇期权,使得期权费的实际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为内;同时也可使收益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

下面我们举一个期权组合在应对汇率风险上的简化的案例。

假设中国甲公司于三个月后收到100万美元的收入,甲公司有可能因为美元走弱而到期时贬值,承担损失。如支付10万人民币买入一份三个月期限,执行价格为6的美元的看跌期权(假设此时远期汇率为6.5)进行保值;同时卖出一份执行价格为7的看涨期权,此时收入期权费8万人民币,此时净期权费用为2万人民币,大大低于只买入一个保值期权的权费。三个月后,当美元贬值,汇率小于6时,看涨期权无价值而购买者放弃行权,看跌期权被执行。甲公司向期权卖方按照6的价格执行期权,出售100万美元获得600万人民币,固定总净收入为600-2=598万人民币;当市场汇率介于6到7之间时,甲公司不会执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的买方也不会要求执行期权,甲公司将以市价出售100万美元,换回人民币;当美元升值,甲公司不行权;看涨期权的买方按照7的价格购入美元,甲公司收入698万人民币。这样一种期权组合方案,仅仅使用2万人民币就使得甲公司的收入被锁定在598万到698万之间。

外汇期货。又称汇率期货,指在期货交易所买进或卖出某种货币的期货合约。汇率期货是回避汇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外汇交易者通过买进一种外汇,同时卖出同等数额的另一种外汇,当汇率变动之际,由于两笔交易方向相反,而数量相等,彼此盈亏即可相互对冲抵消。

外币期货合约的优势在于合约而正式化、标准化。尽管因此它失去了很多非正规的远期合约所提供的便利,但同时,它也获得了相应的流动性的增加,因为交易者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交易对手。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外汇期权期货对于保值的效果要好于远期结售汇,缺点在于较为复杂,对企业人员的要求较高。

其他套期保值工具。包括远期合同套期保值和货币掉期等。远期合同套期保值是指当进出口企业以其主要贸易国的货币(如美元)作为支付手段时,与银行签订合同,约定在某一未来日期里,公司向银行支付约定数量的货币以获取约定数量的另一种远期支付货币。货币掉期(货币互换,FXSwap)交易,指客户与银行签订货币掉期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将以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转化为另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或资产)。本金在期初(可自由选择是否交换)和期末以事先约定的汇率交换,避免了外汇波动的不确定性。银行在与客户签订货币掉期协议后,通常选择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找寻交易对手,对外平盘,并不承担交易敞口风险。因此,掉期交易作为一种比较稳妥的避免汇率风险的方法,也属于银行推荐的业务。

上述两种业务主要是应用于多种货币结算的大中型企业。

三、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汇率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控制时存在2个极端,一方面很多企业存在风险意识不强、经验不足、手段不多的问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大部分出口企业出口收汇的主要结算币种为美元。尽管各外汇指定银行近年来积极宣传远期结售、货币掉期等金融工具,但大多数企业并未广泛使用,因此缺乏外汇避险的经验。调查显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远期结售汇的了解程度决定企业进行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兴趣。汇率风险的测算以及金融工具的选择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目前中小出口企业的财务人员远远达不到要求。此外,很多出口企业规模小,收汇的结算方式以电汇为主,且收汇后通常立即结汇,致使远期结售汇的适用空间有限,其他诸如期权交易、货币掉期、货币择期等金融工具则受企业避险意识和外汇经验的限制也未被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在使用金融工具时,摈弃了防范风险、控制成本的初衷,进行投机操作,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建议

(1)强化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在原有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国家承担了全部的汇率风险,企业已经形成依赖固定汇率制的“惯性”,大部分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淡薄。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汇率风险。但仍有些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金融工具比较陌生,对外汇市场的认识不足,对企业潜在的汇率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使许多企业屡遭汇率波动的损害。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所面临汇率风险的严重性,才能注重影响汇价变动的基本因素,对面临的汇率风险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2)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可以给企业提供的防范汇率风险的业务是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远期外汇保值。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继我国一系列外汇体制改革措施后,对当前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完善和发展,进出口企业应给予充分利用。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不断完善,汇率期货、汇率掉期、汇率期权等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推出,企业要不断学习新的风险产品和管理手段,积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锁定交易成本,保证资产收益。

(3)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为了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必须拥有精通金融工程理论与实践操作的专业金融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仅缺乏精通会计、审计、金融的综合性人才,更缺乏国际金融的专业人才,对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极为不利。所以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充实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人员,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研究工作,最终能够熟练使用外汇期权、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为企业避险套利。

(4)在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控制时,要加强监控,金融工具是一柄双刃剑,在规避风险、降低潜在成本条件的同时,也提供了投机套利的空间。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又增加了风险,所以要做好监控防范工作,以防范风险、控制成本为目的,保证不偏离这个基准点。

参考文献:

[1]邓学文.应用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J].现代商业,2007,(06).

[2]刘华.借鉴国际经验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J].商场现代化,2007,(05).

资本金比例范文3

国家项目资本金制度有关规定

1996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规定:“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集体投资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截至目前,这个文件仍是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制度的最权威文件。

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内涵

项目的界定。《通知》规定,经营性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同时强调“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由此可以理解,非经营性项目(如公益性投资项目)应不包括在必须实行资本金制度的范围之内。

资本金性质界定。《通知》指出,“投资项目资本金,是指在投资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对投资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项目法人不承担这部分资金的任何利息和债务;投资者可按其出资的比例依法享有所有者权益,也可转让其出资,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目前,对上述有关项目资本金性质的不同的解读是资本金制度争议最大的部分。

项目资本金额度或比例。《通知》规定:“交通运输、煤炭项目,资本金比例为35%及以上;钢铁、邮电、化肥项目,资本金比例为25%及以上;其他行业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20%及以上。”为加强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促进结构调整,国务院曾于2004年、2009年两度对资本金比例进行调整(见表1)。

银行监管部门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和要求

《贷款通则》规定:“申请中期、长期贷款的,新建项目的企业法人所有者权益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以授信作为注册资本金、注册验资和增资扩股。”

2008年10月以来,为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各家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在此背景下,银监会加强了对贷款项目资本金问题的监管力度。一是对信贷高增形势下值得关注的“理财取贷”、“债贷连接”等9种现象进行了风险提示。二是在有关监管会议上从资本金来源、审查、管理等方面对商业银行项目资本金管理提出了具体的监管要求。三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2009年7月,银监会印发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办法多处对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固定资产贷款发放和支付过程中,贷款人应确认与拟发放贷款同比例的项目资本金足额到位,并与贷款配套使用”,并提出银监会将对“与贷款同比例的项目资本金到位前发放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罚”。

项目资本金制度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资本金制度的作用

根据期权理论,项目资本金投入相当于项目股东购买了一个看涨期权。如果项目投资回报足以偿付贷款本息时,投资回报率越高,股东的收益也就越大。而当项目投资回报不足以清偿债务本息时,投资者将损失其投入的项目资本金。设置一定的项目资本金比例是就为了约束股东的风险偏好,避免股东以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谋取自身利益。

从项目资本金的实施效果看,一方面,由于项目资本金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从而有效控制了进入门槛,减少或避免了“牵鼻子工程”和“尾巴工程”。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项目法人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及早形成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就银行而言,首先,项目资本金制度是一种信号显示机制。若项目股东有意愿、也有能力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说明股东看好该项目的市场前景,也说明股东是有实力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利于银行判断项目风险状况。其次,项目资本金对投资主体的资金实现了硬约束,促进了股东风险意识的提高,有利于项目建设按期完工和正常运营,保证了项目的还贷能力。再次,与资产负债率一样,合理的资本金比率可以使项目公司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避免过重的财务负担。

项目资本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但是,由于经济运行中资金供需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制度本身及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原因,项目资本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已“试行”十多年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同时也给商业银行业务办理和风险防控带来了很多的困惑。

资金供需矛盾尖锐,导致资本金制度执行不到位。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10月国家实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万亿元,同比增加33.4%,其中基础设施同比增长52.6%。但在投融资体制没有实质创新、财政投入没有明显增加、直接融资有限、资本金总量没有新的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对资本金的需要,与现实社会能提供的资本金总量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仅从全国公路发展资金需求的看,“六五”期间是29亿元,“七五”期间228亿元,“八五”期间1631亿元,“九五”期间8974亿元,“十五”期间19505亿元,“十一五”期间将超过4万亿元。如此快速递增的巨额资金需求,给项目资本金的筹集带来严峻的压力。建设资金需求与现行投融资体制下的资金供给短缺形成了尖锐矛盾,这势必给资本金制度的执行带来巨大的阻力,客观上有相当数量的项目资本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项目资本金制度缺乏实施细则和相关解释。1996年国务院《通知》后,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出台具体标准和实施细则,给项目资本金管理带来难度,实际中某些“变通”做法甚至背离了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初衷。

从实施项目资本金的范围看,由于对公益项目的界定不明确,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均实行了资本金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浪费了宝贵的资本金资源。从资本金来源的界定看,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借款人筹资方式不断创新,除了股票融资和贷款外,企业可以通过理财、信托、发债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但对到底哪些可作为资本金,存在多种不同解读。如同样是债务性资金,从国务院《通知》字面含义理解,如果是股东筹集之后再投入就可以作为资本金,而属项目业主直接筹集投入则不可以作为资本金。从资本金比例的控制看,原资本金制度试行办法是在投资体制改革之前对所有项目实行审批制的背景下制订的,项目资本金具体比例主要是在审批项目可研时核定,由此造成行业分类较粗。2004年国家投资体制改革以后,对不再实行审批制的项目如何控制资本金比例也缺乏明确规定。同时,对资本金比例的规定也过于笼统,在执行中容易发生“一刀切”的现象。

项目资本金制度实施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由于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关解释,项目资本金制度具体保障和配套措施还不健全,有关部门、企业、银行均凭着各自对资本金制度的理解来执行,对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的解释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尤其是有关部门检查监督时紧时松,随意性较大,导致银行在项目贷款管理过程中不易操作和把握。

此外,“统贷统还”模式对项目资本金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有的借款人,如大型的电力集团客户,公路行业客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为了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实施“资金池”或“统贷统还”政策,资金在不同项目间频繁划转,一个项目的资本金几番周转可以演变成若干个项目的资本金,银行难以对资本金实际到位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同时,缺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资本金到位进行确认和监督,或者国家有关部门对抽逃资本金的行为打击不力,部分项目资本金仅仅是形式上到位,实质上并没有到位。如部分项目在资本金到位之后,又通过关联交易等其他方式转移资本金。

目前商业银行项目资本金管理的突出问题

项目资本金来源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按照国务院《通知》的界定,项目资本金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二是对投资项目来说是非债务性资金,三是项目法人不承担这部分资金的任何利息和债务。因此,从形式可以理解,只要不是项目法人自身的债务性资金就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但严格地讲,除少数项目外,绝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还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项目本身产生的收入,项目股东投入的债务性资金本息的偿还最终还是由项目法人承担。遗憾的是,国家法律法规并未对投资者以各种方式筹集的负债性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进行明确的规定,由此也衍生出一些问题,给商业银行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具体如下:

通过债券形式募集的资金作为资本金

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在信贷业务实践中,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将国债和地方债券筹集资金转借给项目法人的国有股东,作为国家投入的项目资本金,代替应投入的无息且不还本资本金的情况。对于此种情况,只要项目法人不直接负责债券的还本付息,就应该可以视作项目资本金。

企业债券(包括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由于发行企业债券的条件较高,项目法人一般难以满足发行企业债券的要求。对由投资人(股东)发行企业债券筹集的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国家法律、法规也没有明令禁止。但在此种情况下,股东并没有投入自有资金,也没有体现项目资本金制度约束业主股东风险偏好的初衷。考虑此类做法会造成一些项目或企业杠杆率升高,给银行信贷资金埋下风险隐患,应不将其视作项目资本金。

股东借款作为资本金

从项目资本金的定义来看,股东对项目的借款属项目本身的负债性资金,虽可以作为项目自筹资金的一部分,但严格来讲,除非注明股东在风险情况下放弃一切偿还权利,股东借款应不属于项目资本金。对于项目法人将股东借款调整为资本公积,然后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问题,应遵循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只要股东借款真实且投入项目建设,并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转为资本公积的有关规定,就可以视作项目资本金。

银行贷款作为资本金

除国开行“软贷款”外,将银行信贷资金直接用作资本金是不符合《贷款通则》有关规定的。但部分客户或银行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一些变通手段:方式之一,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项目建设,以此逃避项目贷款对项目资本金到位等严格的信贷审批要求,变相满足项目的融资要求。方式之二,在项目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将银行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几经转账后,用于项目资本金,然后再申请项目资金贷款。上述方式虽然规避了国家和监管部门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要求,但有悖于银行风险防控的初衷,且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应严格禁止。

信托加理财资金作为资本金

根据当前的有关监管规定,对于企业通过发行理财信托计划融资筹集项目资本金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如属股权性质的,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如属债务性资金的,则不得作为项目资本金。

有关项目资本金评估及到位方面的问题

高估实物出资以达到项目资本金要求

由于可用作资本金出资的财产既包括货币,也包括股本等权益性资产和土地等实物资产,所以借款人可能通过高估土地等固定资产价值以达到银行的资本金要求。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项目资本金的认定标准和权威的中介机构,有些以土地、厂房等实物出资作为项目资本金的项目,在相关权属证明未办理过户手续的情况下,就将仍是他人名下的实物资产作为项目资本金。此外,还有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土地增值转增资本公积,或再转增注册资本,以达到银行关于注册资金和所有者权益的准入标准,但企业的实际自有资金的投入并没有增加。

项目资本金来源及使用的依据不充分

部分贷款项目资本金的到位凭证不完整,不清晰,或者难以证明资本金已实际到位。如部分城建企业以财政部门向投融资平台或项目建设单位划拨资金进账单、银行以同名划付项目建设单位进账单、工程支付收据或发票等作为项目资本金到位的确认依据,但其并未就资金运用于具体哪一个项目进行具体说明,项目资本金是否实际到位难以确认。商业银行难以对资本金的实际流向和具体用途进行监控,特别是对承担多个建设项目的借款人,难以进行客观判断和全面掌握,存在资本金挪用的潜在风险。还有的项目甚至存在资本金来源证明资料重复使用同一张凭证,或企业提供自筹资金投入与凭证记载金额明显不符的现象。

项目资本金不足或未与贷款同比例到位

部分银行对项目资本金不足,项目资本金尚未到位,甚至对没有资本金的项目发放贷款,不符合项目资本金应与拟发放的贷款同比例足额到位,按照项目建设进度与贷款配套使用的规定。另外,有的项目在投资总额计划变更的情况下,仍按照原评估投资总额测算资本金,导致与实际投资相比,项目资本金不符合要求。有的借款人在项目资本金到位后,再以对外投资或关联交易(如与关联企业签订虚假购销合同)等方式,完成资本金的抽逃。

加强和改进商业银行项目资本金管理的建议

商业银行在项目资本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国家有关资本金制度的规定不清晰、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操作不规范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业务操作不规范,执行监督不到位的原因。为规范项目资本金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贷款项目资本金管理。

明确实施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项目范围,细化资本金比例的规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非经营性项目可以不受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限制。因此,对一些公益性的投资项目,商业银行在审查审批过程中可根据项目特性和风险情况不设定资本金要求,也可以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设置一定的资本金比例要求。对于必须实施项目资本金制度的经营性项目,应进一步明确各大行业包涵的具体范围,区别细化资本金比例规定。如对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行业,遵循国家最低资本金要求;在满足国家最低资本金比例的基础上,对市场竞争激烈、还贷来源不可靠、风险较大的项目以及非政府出资主导的建设项目,部分“两高一资”或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本金比例。对于国家有关规定不明的,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请其予以明确解释,以利于银行准确把握。

明确项目资本金来源

依照国家规定和监管精神,明确和细化可接受的资本金来源范畴。对来自股东借款(除非注明在风险情况下放弃一切偿还权利)、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垫款、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通过发行信托计划募集的资金且明确属于债务性资金的,不将其视作项目资本金。对除股票以外的直接融资用作项目资本金且期限低于一定期限的,也不将其视作项目资本金。

加强对项目资本金到位真实性的审查认定

认真分析资本金来源构成,要求借款人提供资本金到位的合法、有效证明,必要时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核实认定。对于政府拨款作为项目资本金的,如果是专项资金,要注意审查资金指定的用途是否为贷款项目,对于非专项资金,要审查用于贷款项目是否存在障碍。对于投资者以实物、无形资产作价出资的,重点审查资产的真实价值,防止资产高估。对于项目资本金不能一次性到位的,要对项目出资人未来的出资能力进行审慎评估,防止项目完工风险,防止倒逼银行垫资。

加强贷款监测检查,完善相关管理信息系统

资本金比例范文4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及流动性风险损失的内容,其次分析流动性风险损失的计量方法,最后综合得出防范流动性风险所需要的资本金表达式。

关键词 流动性风险 风险损失 资本金计量

流动性风险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论是各大金融机构还是各国监管部门,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计量已经有了多种方法,比如流动性缺口管理方法,线形规划法、期限阶梯法和L-VAR法等,其中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的模型分析。但是关于流动性风险到底需要多少资本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或者模型,本文的研究就是要把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要融入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计量框架,得出流动性风险所需的资本金计量方法。

一、流动性风险的含义

流动性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对于银行自身来说,由于银行不能以合理成本融资或以合理价格出售资产,从而导致资金不足,无法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银行资金比较充足,在不能合理运用的情况下会产生流动性过剩,这样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和利息成本的支出,也会造成流动性风险。对于银行外部,银行发生流动性不足时无法正常支付存款人和债权人的提款需要,这样银行就必须以高于合理成本的代价进行融资或者低价出售资产来获取短期资金。

二、流动性风险的损失

流动性风险的损失可以定义为在发生流动性风险时与没有流动性风险时比较,银行为此多付出的成本、代价和减少的盈利。可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一)预期损失

流动性不足时,银行无法满足客户贷款需要或者投资需要等业务发展时,银行必须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融资或者低于市场价格卖出资产,这样的损失可以记为|RmR0|*L1,其中Rm为市场价格融资时的利率,R为实际融资利率,L1为融资的数额。同理,在银行无法支付客户提款和偿还债务时,也用上述计算方法。银行出售资产时,把银行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实际出售价格的差额记为损失,A*(R1-R2)。

流动性过剩时,使得银行支付利息而无法获得收益,损失可以记为L2*(r+i),其中L2流动性过剩的资金量,r为银行贷款平均利润率,i为银行平均利息率。

总之在分析流动性缺口时,在正缺口时采用L2,负缺口时采用L1。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就是流动性风险的预期损失与流动性缺口成正比例关系,比例系数设为Re。

(二)非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的处理可以借鉴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时使用的风险权重函数,在计算非预期损失时把非预期损失占流动性缺口的比率设为Ru,这个比率由中央银行或者其他监管部门来确定。即非预期损失也与流动性缺口成比例关系。

三、流动性风险的资本金计量

商业银行关于流动性风险的资本金需求,是为了弥补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但是在以下两种情况时,不需要考虑资本金需求。

1.在流动性缺口为正时,银行会产生损失,但是银行不必须提取资本金。

2.在银行流动性不足时,银行有一部分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可以及时变现,这一部分缺口通过高质量流动资产来弥补,银行不需要进行融资提取资本金。

A流动性缺口LG(Liquidity Gap):是指银行在一定时期内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即到期资产与到期负债的差额,在流动性不足时,银行就需要及时补充现金或者高流动性资产,即对资本金是否充足提出了要求。

B净流动性缺口NLG(Net Liquidity Gap):是指流动性缺口剔除银行自有的一些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后所剩余的流动性不足的数额。此指标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银行流动性需求。

C流动性风险预期损失率:是一个比例系数Re,它的影响因素是实际融资与市场价格的差额、出售资产损失额和贷款盈利损失利息支出损失占流动性缺口数额的综合比率。而且一家银行在持续经营、不发生重大以外事件的情况下,应该在一个常数区间内,且变化幅度比较小,近似可以为常数。在计算流动性损失时,可以把正缺口的数额一起算进Re里,但在计算流动性风险资本金时,只需要计算流动性不足的综合损失率。

D非预期损失=流动性不足的缺口数额*Ru

在以上的分析后可以得出:LRWA流动性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净流动性缺口*流动性不足的预期损失率+流动性不足的缺口数额*非预期损失率= NLG×Re+LG×Ru

流动性风险所需要的资本金=LRWA×8%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在得出流动性风险的加权资产后,就可以把流动性风险也纳入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金计量框架中去,可以得出:

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金=0.08*(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流动性风险加权资产)

资本金充足率=(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流动性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

参考文献:

[1]季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衡量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资本金比例范文5

国务院再出重拳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对现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调整。会议决定,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商品住房、邮政、信息产业、钾肥等项目资本金比例,同时适当提高属于“两高一资”的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项目以及电解铝、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资本金比例。金融机构要认真评估项目,在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的同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此次调整资本金比例将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有利于缓解4万亿刺激计划的资本缺口。

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看好A股的逻辑

本次政策调整的背景是,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瘟疫的压力下,以及4月份宏观数据可能稍逊预期。近日市场快速调整,我们就明确指出,猪流感难比SARS,突发性危机构成中长期投资良机,因为政策红利显然仍将继续放松。

政策红利继续出,完全符合我们的看多的逻辑判断和对于行情的预期。我们一直认为,二季度,在政策、估值、流动性之间的博弈中,行情仍有上升空间,并将进入泡沫区。目前看,政策红利、流动性充裕、宏观数据改善等行情驱动力三要素依然惯性十足。

政策利好超出预期

虽然我们对政策红利一直乐观,但是此次政策措施依然稍稍超出我们的预期。

信贷全面放开的标志

此前我们持续强调,经济尚未稳、海外危机阴影仍在,扩张性政策应更大胆,财政投入和信贷政策也应密切配合。3月份1.9万亿的新增信贷数据后,不少投资者担忧项目贷款后续的量跟不上,担心银监会的监管会使得信贷失速。对此,我们一再强调,需要关注国务院层面的政策基调,认为信贷全年总量将远超过预期,后续还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款利率等。

本次政策调整证实了我们的判断。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铁公机”等基建类贷款以及商品住房类项目贷款的资本金比例,有助于提振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提升实体经济的内生性需求。我们特别关注,降低商品住房贷款项目资本金比例,这将会大大缓解投资者对后续信贷规模和投向的担心。

有助于强化经济复苏

首先,经济复苏进程还离不开政策“拐杖”。这次政策力度之大,让投资者坚信政府刺激经济言行一致。4月15日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重一些,把应对危机的时间估计得长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充分一些,扎实工作,毫不松懈。从4月份的草根调研和部分先行指标看,较3月份难有惊喜,加上,金融危机和全球瘟疫的压力,的确显示复苏的脆弱性。

其次,此次政策拐杖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源参与经济复苏进程。信贷门槛降低,有助于提升整个经济的杠杆度,有助于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经济复苏的进程。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将是本次政策调整的直接受益者,同时房地产又是启动内需的关键,能进一步带动建筑建材、机械、家电、汽车等产业链的回暖。

第三,我们继续维持对于二季度宏观数据环比、同比双惊喜的判断。政府财政投入的效果逐渐明显,引导工业生产活动趋于活跃;另外,消化库存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度将提升,经济环比将快速反弹,GDP同比达7.5%~8%。

第四,对于银行信贷风险而言,调整之后反而可能比调整之前小。因为从实践上看,即使不调整,一些资质平庸的地方政府项目也通过各种方式突破了资本金比例的限制,反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挤占了民营资本等优质项目的信贷空间。调整之后,商业银行可贷款的范围扩大,同时信贷监管加强,反而有利于银行业资产的长期优化。

第五,资本金比例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产业转型,一方面,促进房地产开发、基建、信息产业等内需产业链和科技升级;另一方面,有利于限制“两高一资”行业的投资,推动其并购重组。

多头行情继续

我们认为,二季度上证综指可以看到3000点以上。

考虑市场的高点,要清楚分析市场的估值水平。首先,趋势上看,下阶段行情的提升,依然表现为估值中枢的提升,因为政策红利、流动性充裕、宏观数据改善都是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估值水平的。

其次,估值的风险程度取决于微观经济体的业绩。我们对09年全年业绩增速预测为4.4%,虽然比很多研究机构(负两位数增长)乐观,但仍可能偏低,因为我们自上而下模型中,对于三项费用率上升2个百分点的假设可能过高,这是根据90年代企业收入增速下降10%时,费用率约上升2个百分点,而给出的。但已2008年报显示,收入增速下降9%,费用率仅上升0.19个百分点。

第三,股市估值水平受当期全社会无风险收益率的影响。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3.16%,倒数为31.6;一年期定存利率为2.25%,倒数为44.4。股市整体估值高,因为流动性充裕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时代背景。目前估值主要是结构性不健康,小盘股不少已超过40倍静态PE,而中大型股票,特别是银行股多为10倍左右。

中盘股有望接过大旗

2008年10月以来的这波行情,小盘股一直遥遥领先,估值相对于中大盘股的溢价也到了比较高的位置。我们在前几期报告中,反复推荐由“小”到“大”风格的切换。但是,近期观察来看,切换并不顺利。我们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目前的资金结构与530前后不同,基金的规模没有明显增长,甚至由于投资者解套赎回的操作,规模有所缩小。与之相比,这轮行情中个人投资者资金增加更快。周新增股票帐户数和持仓帐户数都有所上升。

其次,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超级大盘股的控制力也在削弱。由于大量限售股进入流通期,流通股本迅速增大,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在缩小。对于2007年中期报告和2009年一季报,大部分基金重仓股的机构持股比例都大幅缩水。

因此,从资金供求关系看,行情风格未必能成功向超级大盘股切换。建议在小盘股估值溢价偏高时,以估值较低的超级大盘股为防御,在流动性较好、成长性较强的中盘股上面获得超额受益。

市场机会在于金融、地产和基建

2009年A股市场中,周期性行业的机会将反复出现。正如美国70年代的V型反弹,周期性投资品、可选消费品,在反弹的两个阶段,表现都好于其他行业。

因此,沿着政策红利提升市场信心和估值的主线,我们继续推荐金融(银行、证券、保险)、地产和基建。

降低基建类贷款和住宅类房地产项目贷款的资本金比例,有助于提振实体经济自主性需求,尤其是降低商品住房贷款的资本金比例,则是信贷全面放开的标志性事件,将会大大缓解市场对后续贷款投向缺乏标的的担心。而房地产市场将受益本次信贷政策,从而带动经济各个部门条线需求的全面复苏。我们维持对银行看好的观点,实体需求复苏已不再是假设,而是即将铺开的全面性事件,信贷门槛的降低将提升整个经济的杠杆度,行业规模增长得到更加有力的实体经济支持,而非货币流动性释放。行业定价能力有望趋于稳定,上调行业净利息收入至8%,上调行业平均利润增速至10%,维持“推荐”的行业投资评级。

资本金比例范文6

为了强化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提升国际银行的公平竞争力,巴塞尔委员会在1988年公布了资本协议,该资本协议原则上仅适用于十国集团的国际性大银行,但后来却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演变为一种国际惯例,成为市场参与者评估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对协议作了补充,将市场风险纳入到资本监管的范畴。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2003年5月公布了征求意见第三稿,2003年最后定稿,2006年将在十国集团正式实施。新资本协议由三部分组成(又称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新资本协议在处理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方面更加全面,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新资本协议还保持了总资本水平不变,即资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8%。在新资本协议中还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10%以上。

我国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996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对资本定义、风险资产、风险权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最低值)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在金融运行过程中,监管者还采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或降低风险,或增加资本金。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行使。2003年4月28日正式由新成立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行使其监管职能。银监会专门分设了监管一部、监管二部和监管三部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2003年6月,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以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也说明我国的监管职能在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银行已开始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国际市场挺进,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遵照并执行新资本协议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入竞争行列的基本条件或资格,否则难以与外资银行相抗衡。

但是,我们应看到一个特殊的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不高,但却能抵御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由于我国大量企业经济效益欠佳所造成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金融风险较为严重的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没有破产倒闭之险,反而使其信誉有所增强,人们更愿意把钱存人国有商业银行。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制度有其特殊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在业务运作还是在管理制度、经营绩效以及银行体制、产权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资本充足率应为多大比率?是8%这个底线,还是高于这个底线,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风险种类、风险程度、风险资产的数量、管理控制能力、社会信用环境以及国家对银行的保护程度、国家对推进银行改革的决心和进程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讲,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影。向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多少的因素有以下十个方面。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比较大,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支撑。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大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比例太高。按照我国正式对外公布的数据看,按四级分类标准,2002年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1.4%,按五级分类标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6.1%。如此高的不良资产需要大量的自有资本才能消化。

2.未来我国银行业仍将呈快速发展之势,资产规模扩张较快,也需要更多的资本做基础。尽管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会抢去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发展之中,对银行业务需求仍然很大,银行资产规模仍可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388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4586亿元。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公式中的分母扩大,要保持或扩大原有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增加分子项——资本金。

3.伴随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风险暴露会逐渐表现出来。为了弥补风险损失,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储备。

4.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大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信用贷款转变为贷款、证券投资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业务。资产结构的转变、业务种类范围的扩大,可能引发新的风险。这也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储备做后盾。

5.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运用,可能会强化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能力,风险暴露程度可能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会减少。

6.在我国经济发展呈强势发展的未来若干年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显著增强,有可能在当年内核销部分呆坏账,不需要太多的资本金。如2002年末我国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账面盈利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盈利能力的逐步转强,有可能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

7.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为银行处置风险资产提供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快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的步伐。尤其是国家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了每年降低3%-4%的不良贷款率指标,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确实在按照要求逐年降低。这种发展态势又会减轻银行的资本金压力。

8.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是近期重点。从已披露的有关信息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是分三部曲:股份制公司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市。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进行,减轻商业银行负担,不排除国家采取类似于1999年的做法,再次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同时,在股份制改革中,通过发行股票,又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本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增加太多的资本金储备。

9.财政政策的变动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数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税收的调整、利润的分配办法、有关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等直接影响资本金的提取和补充数量。

10.国家信誉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隐含补充和保障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有8次降息,加上储蓄征税,但我国的储蓄存款仍然呈平稳上升之势,目前已逾10万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达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说明国家信誉吸引了居民存款,而这两者则共同充当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部分资本金,这部分资本金随着国家信誉的增强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可低一些。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将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充足的银行资本还是需要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监管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应多一些,资本充足率应高于8%的水平才是合适的。况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指导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原则也明确指出,银行实际的资本水平最好要高于最低资本标准,而监管部门应有能力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

目前我国要达到这个要求有一定困难。1989年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9%以上,多数年份超过11%,1996年跌到4.34%。1998年我国发行了2700亿元的长期特别国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问题,1999年又成立了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曾一度有所提高,中国工商银行8.89%、中国农业银行7.06%、中国银行9.80%、中国建设银行9.85%。但后来由于资产的扩张和风险资产的增加,加之新增不良资产没能很好地控制,资本充足率再次出现降低,2000年为4.62%,2001年5.57%。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进行改革,不良资产每年降低2%-3%,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盈利,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是有可能的。

(三)筹集并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充足资本的措施

1.内部积累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特别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条增加银行资本的途径更为重要。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内部来增加资本,还可减少筹资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则取决于财政税收政策的许可程度以及利润在股东和银行内部的分配。

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有没有利润。若银行没有利润,从内部增加资本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还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质量不高,风险资产较大,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是要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平均不足10%,这项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加入WTO已一年多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拉开序幕,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2.外部筹集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本的一条途径。但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是多少,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以及管理者的政策。从我国银行业市场发展状态看,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外资银行参股,可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目前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并非股份制银行,要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还需进行股份制改造。应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目标和程序已基本确定,应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迎接这一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

另外一条从外部增加资本的途径就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看出,其资本主要是由核心资本构成(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缺少附属资本。因此,只要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就可通过发行债务性资本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凭借国家信誉,商业银行的存款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又使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更为可能。我国债券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险,银行存款利率又太低,企业债券在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市场并不发达。对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有国家信誉做保证的带国字号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的债券等,民生银行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成为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应给我们有更多的启示,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和准备上市的银行都可积极准备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筹集资本的选择途径。

3.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新成立的银监会将在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紧急风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银监会的成立将在监管理念、制度、方式和技术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1)银监会可会同商业银行一道,制定一整套与我国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水平的程序和评估方法。根据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采用内部评级法比较合适。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2)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派专人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限期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

(3)评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部门所需的最低标准要求。若低于最低标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或增加资本金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一部分风险资产等。

4.加强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