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柳永词两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柳永词两首范文1

本文试从柳永、周邦彦的两首题材相似的作品《定风波》、《解连环》中寻找出一些词体文雅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定风波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习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蒲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心,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可视作柳永俚词的代表作。闺中,由于丈夫客居在外,百无聊赖,而对丈夫产生了怨恨之情。一开始,便是“惨绿愁红”,春天的美丽景色,在主人公眼中却带上了愁惨的情绪,可见她心情不佳。所以在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时,她也只是拥衾而卧。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思妇怀远图来。下面更进一层,具体勾画了她的憔悴和懒散。上片结束处,终道出原因“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转而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为怨恨,写出了对爱情失望的思妇的复杂心情,让人读来觉得十分真实。

下面写思妇的追悔。“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后悔没阻止丈夫远行,让他留下来,经常陪自己。这段艺术描写,妙在以虚拟手法,表现了她的理想生活。

这首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昌龄的七绝《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由于体裁所限,王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一步铺叙展开。作为一种新兴体裁,词,尤其是柳永所大力倡导的慢词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容量大大增加,形式自由,往往可以以铺叙、渲染,给人回环往复之感。这是柳永词史上的一大贡献。

解连环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边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棱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目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令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此词首写的是一出“负心女子痴心汉”的小小悲剧,从“纵妙手”起,连用数典,含蓄地写出了对方的绝情和自己在这场物是人非的经历中的痛苦和感慨。下片由旧时红药想到新生的杜若,由楼中想到了汀洲,由自己目前的处境联想到了对方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表明了自己对对方的牵挂和思念。于是接下来又因叙念旧情而灰心丧气,于是将象征往日缠绵真挚情感的书信烧掉。

然而爱情总有神奇的力量。在绝望之后,作者重新萌发出一线希望,如果对方能寄枝梅花给我,现在的这些痛苦都可以不计较了。可惜这恐怕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对方情谊早巳不在。作者恐怕只能一辈子在“对花对酒”中“为伊泪落”了。

柳、周二人,一为宋初词人,一为元词人,都创作了大量慢词。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却大不相同。柳一生漂泊,沉沦下僚,社会地位不高,故能接近民众。他的词作,从内容到语言都十分符合市民阶层的胃口。他的词中固然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不减唐人高处”之旬,然其主导风格毫无疑问应该是通俗晓畅。而周虽有“飘零不偶”的时候,但毕竟曾主管过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在审美情趣和风格取向上自然与柳永会有很大不同。对此二人系最常见的观点便是周继承了柳的铺叙衍展之法,又舍弃了柳词中的俚俗成分,使词进一步文雅化。下面我们就对这两首词加以比较分析,从中找到这一转变的主要表现。

这两首词描写的都是主人公对爱情的失望情绪。然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主人公的身份来说,柳词当为世俗女怀,而周词则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造就决定了他们在情感表现的力度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别。世俗女子可以表现得大胆、直露.对丈夫的由爱生恨,对“针线闲拈伴伊坐”生活的向往.都不加节制地表现了出来,速也是柳永词作的一贯特点,他往往直抒胸臆,一泻无余,给人直率洒脱之感的同时,又感到余韵不足。当然这首先是与他的描写对象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的。相反作为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文人,周的表现就含蔷得多。他努力控制着表现的力度和精度,尽量不做直露语、过头语,欲吐还吞.在艺术上呈现出怨而不怒、含蓄蕴藉的美感,适应了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要求,也因此更能得到文人雅士的赞赏。

其次从词作的结构上看.柳词结构清晰,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心中之情,明白晓畅。刘熙载在《艺概》言“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而周词则回环往复由眼前景引发心中事,再料想对方此时的情形,情感也从失望到绝望,但晟后仍不放弃一线希望,展现了与柳永不同的繁复之黄。后人将其概括为“腾挪之法”。他有意识地回避线型思维逻辑,打断各个部分问的并列关系和先后顺序.把眼前事、心中情分割成若干个片段错综安排。在阅读时,读者惟有用心,才能理顺逻辑关系,并寻找亩外之意。这使得情感在回环往复中,得到淋漓尽致而又含蓄蕴藉的表达。

从具体语言的选取上看,柳永不避俚词、俗字,此篇《定风波》在这方面又尤其明显。前文提及的晏殊对他“针线闲拈伴伊坐”的不满就是明证。这一点也正是他在文学史上饱受文人雅士诟病的最重要原因。而周邦《解连环》一词中,就使用了玉连环、燕子楼、折梅等多个典故.还直接借用了苏轼词的成句。周对这些手法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点不着痕迹.赋予了作品潜在的充实内涵,并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难怪后人都把周词奉作雅词的圭臬。

柳永词两首范文2

关键词: 诗歌鉴赏教学迁移性训练鉴赏

诗歌鉴赏教学是阅读鉴赏中的重头戏,学生虽然对此较有兴趣,但要使学生对所学古诗词达到较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较为轻松熟练地鉴赏一般未学过的诗词,难度相对大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训练。

一、迁移性训练的认知依据

迁移即同类迁移,这里指在教学训练中将相同类型的诗词曲或是非同类但在某个方面具有相似点的几首诗词联系起来,共同进行比较鉴赏,以便学生进行联想对比。从诗人在诗歌中或抒情或述志,或写景或状物等方面的手法技巧中,归纳出一些通用规律,达到加深印象,巩固基础,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便于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举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雪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前一首中的“争”、“击”、“翔”、“竞”等词,与后一首中“舞”、“驰”、“试”等词,都具有力度千钧、铿锵有力的特点。两诗虽写于不同时期,却都具有气势磅礴、豪气干云的情感特征,都以壮景写壮情、抒壮志,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怀、大气魄。

二、迁移性训练的角度

1.情感态度方面。例如同是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诗,屈原和陆游因时代、经历的不同,前者多用香草美人喻美好理想和忠贞不渝的高洁品质,后者多通过酒、剑、梦、风雨、烟柳等写山河凋零,壮士困厄,壮志难酬的怨愤之情。迁移训练时要善于同中求异,异中趋同,通过比较分析领会同一题材、不同诗词在写法上既灵活多变,又在某些方面有共同规律可循的特点。

2.意象方面。应注意在比较阅读中归纳出不同诗人在同类意象中所蕴含的同类意蕴。如杨柳、长亭、南浦、酒多表现临别难舍和别后相思;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蕴寓思乡之情;梧桐、芭蕉、猿猴、杜鹃多表达愁苦、悲伤之情;菊、梅、松竹多喻高洁坚贞之意;长城、楼兰、柳营、羌笛多用于抒写对征戍边的某种感慨等,如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优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和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你还可举出一些用大雁写秋思乡愁的诗句吗?

不同诗人,因其身世境遇不同,因而在同一意象中所寄寓的情感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柳”一般有“留恋难舍”、“依依惜别”之寓意,充满了离别之愁,但有时如在“烟柳画桥”、“河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中,又表现出对春天的美景和生机的赞美之情,充满了喜悦与兴奋。

再如张乔《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与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首诗描绘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明确:同是写征战戍边,前者描绘的是征战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后者描绘的是为抗击匈奴战死沙场的士卒。)

3.表达技巧方面。运用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渲染、烘托、象征、用典想象和联想、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自描工笔、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喻今、抑扬结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训练。例如:

塞下曲四首(其一)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两首诗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再如: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柳永词两首范文3

[关键词]意象 组合 情感 思维 主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意象一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复杂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是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通过意象组合来渲染、烘托,使离离情感具体可感

渲染也可称为“点染”。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文本研习三中这样解释: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通过十种意象叠加,把全诗的悲凉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连续使用了五个意象,不着一“秋”,写尽秋意,烘托了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因为意象可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意象的组合则使情感更加深挚、可感。

二、以组合意象对比、衬托,使表达效果更为强烈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我们阅读那些描写景色优美而情感基调却很淡然、能给人新鲜感受却带着凄清思绪的诗词时,最能感受到王夫之这句话的妙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通过乐景哀景相互对比、衬托,其乐其哀,其一倍增能说尽。

就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杜甫《绝句两首(其一)》为例:

杜审言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中在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蕴四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图。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这幅春景图的感受与读者是不同的。杜审言中进士后,仕途并不顺利,一直担任县丞之类小官,写此诗时是在江阴任职,此时触景生情,由眼前大好春光,心中思乡之痛油然而生。全诗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在对比、衬托中更显得伤感。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的《绝句两首》之一,从诗的前两句看,江山花鸟,景色清新,赏心悦目。但后两句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哀婉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是令人感伤。

三、通过跨跃时空的意象,引发创造性思维

利用意象问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对意象叠加,跨跃时空,能让读者思路更开阔,视野更广远,联想更丰富,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两句诗中运用了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浑然一体,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充分余地和涵咏不尽的余味。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其中渭北是指长安,江东则在长江南岸,是李白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杜甫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李白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遥远的空间并没有阻隔两位大诗人的思念。这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两位诗人的无限情思让读者产生了不尽的联想。

陆游在《书愤》一诗中连续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铁马、秋风、散关六个意象,六个意象叠加产生了极大艺术效果,虽时间相迥,却能让读者从意象中感受到战船雪夜渡江,秋日里戈铁马,声势浩大,勇猛杀敌的的激战场面。

四、以意象组合来比兴寄托,揭示诗词主题

诗言志,诗人总是要通过种种意象要诗中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意象组合是诗人表达主题最贴切的方式。

咏蝉诗“三绝”之一虞世南《蝉》中前两句“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就借用了蝉的垂矮、流响,所饮之清露、所栖之疏桐四个意象组合,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德。

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共同表达了词人离别之情。

古人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诗人却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使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游子思乡情怀尽在这长亭、短亭两个之意象中。

柳永词两首范文4

秦 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的词牌最早见于柳永的《乐章集》,最著名的要算柳永写钱塘的“东南形胜”一首。作为后来人的秦观,虽在词的整体特色上有别于柳屯田,但早年也曾有两首咏都市的《望海潮》,一首写广陵的“星分牛斗。疆连淮海”。一首写越州的“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均表现出一种豪情盛气,并明显地带有模仿柳永词的痕迹。但真正能体现秦观词独特的深婉风格的,是另一首写洛阳的《望海潮》。

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中拿秦观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与欧阳修《山石》中的“芭蕉叶大栀子肥”相比。说“始知渠是女郎诗”,认为秦观词太过柔弱了。但词毕竟不同于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并说词的妙处就在于其“能言诗所不能言”。其实。无论从词的产生还是词与诗的区别来言,柔婉精微都是词的醇正之质,至于苏轼、辛弃疾等人不断扩大词境,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也是词在发展演变的历史中所不可避免的。

这首《望海潮》为秦观晚年所写。秦观少年豪俊,胸怀壮志,一直希望能驰骋边疆,建功立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但世事艰难,他37岁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一职。可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随苏轼、黄庭坚等人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郴州、雷州等地。过高的人生期许和过多的失败挫折使他异常失望痛苦,再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纤弱,使得他比一般人领会了更多人生痛苦,所以,他的词作多凄厉哀伤之声。无论是“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还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愁恨。但秦词的妙处不在于以离愁别恨动人,而在于情韵兼胜,最是词之“本色”。

此词写故地重游。首句“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写季节的变化。梅花逐渐稀少了、褪色了,结冰的水流也融化了,东风悄悄吹来。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又换了一年。你看。秦观的心灵是多么细腻和敏锐。“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不仅是花开花落,连花瓣颜色的浓淡都领会了,不仅是冰结冰溶,连冰下水流的声音都听到了,而一个“暗”字更识破了东风蓄谋已久的小诡计――我知道,你来了。仅十四个字,就把季节微妙的变化细腻地描绘出来。

就像春天来得无声无息一样,作者的思绪也在不知不觉间回到了过去。那是怎样美好的春天呀:良朋盛侣,携手漫步在雨后平坦的道路上,走遍了洛阳名胜,享尽了春日情趣。最有意思的是。骑在马上,只顾左看右盼,信步于“铜驼巷陌”,忘情于“金谷俊游”,竟错跟了别家女眷的车子。韩愈有诗“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诗名日《嘲少年》,可实际上,这正是青春年少的轻狂和得意呀!更何况,在这“误途”上,正柳絮翻飞,蜂蝶起舞,浓丽的春色沿柳下桃蹊被“乱分”到无数人家。好一个“乱”字!真是写尽了春之盛、之烂漫、之浓郁!它充溢在每一个空间,翻飞在每一户人家,那么,还有谁的心中不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快乐呢?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宋子京《玉楼春》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此处的“乱”字不也把春景之盎然。春意之浓郁刻画得淋漓尽致吗?良日苦短,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夜晚降临了。尚未尽兴的作者和友人一起来到西园。把盏高歌,那繁盛的灯火使明月失去了光辉,那飞驰的车辆擦损了路旁的花枝。“碍”、“妨”二字给人拥挤、盛密之感,恰恰极言了当时的热闹、繁华,与失辉之明月。擦损之花枝是很好的对比。

然而。“兰苑未空。行人渐老”,今日故地重游,看到的是夜雾弥漫中飘飞的酒旗。听到的是老树枯藤上乌鸦的鸣叫,真可谓“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也许,春花秋月只能装进岁月的口袋,并尘封起来,不经意间打开时,流出来的便全是辛酸和眼泪!

整首词结构错综,先由今忆昔,再自往感今,不知觉间即将不同的时空场景,密集的诗歌意象转换迭现,不仅独到不俗。而且十分切合词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流年似水,物是人非,今昔之感,盛衰之叹都在时空的迅速转换中冲击着你的心。而文辞的华丽,描绘的繁缛不仅有六朝小赋的体调,更写尽了过去的青春、热闹、繁华和今日的衰弱、孤独、感伤。在这曲折起伏之间,我们看到作者心绪的流动,也体会出他对现实生活毫无假借的善感心性。最后一句“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更是融情入景,赋予整首词柔婉深约的特质。“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思归之情,只能随流水而去。无止无休,无涯无际……

宋词自柳永大量填置慢词以后,在结构上就有了从自然天成到思索安排的变化,但结构贵在严谨而不呆板,变化而不生硬。这首词结构复杂却又切换自然。不留痕迹却又有迹可循。从“东风暗换年华”到“金谷俊游”是不露声色的时空转换,而“长记”、“重来”是轻轻淡淡的点拨说明,正所谓雁过“无痕”却又“有声”。这种时空的处理既飘逸又深挚,也造成读者内心千回百转的思绪。

柳永词两首范文5

《江城子》是苏轼纪念其亡妻王弗的悼亡词,写作时间是公元1075乙卯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已去世整整十年的远葬在眉州的亡妻,便写下了这一首传诵千古的深情之作。学生们已经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领略到了苏轼的豪气冲天,从“惟清风明月吾与汝之所共藏”中感受到了他的超然旷达,那么,如何从这首词中体会他的脉脉温情呢?我经过不断思考,最终确定了以词题中的“梦”作为教学切入点。

在交代词的创作背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梦可以在现实和虚幻中自由切换,苏轼梦到了什么?”问题刚抛出,有同学就抢着回答说:“作者梦到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中的‘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的速度极快,平时想和亡妻相见是多么地不容易,如今。忽’地就变成了事实,所以看出这是一个虚幻不实的梦境。”

接着有同学补充说:“我推测王弗过去一定有很多次也在小轩中临窗梳妆吧,说不定她还‘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呢!正是因为苏轼对过去的幸福生活记忆犹新,这个生活的细节才会进入梦境吧!”陈可的推测入情入理,同学们都仿佛看到了那温馨的生活画面。

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的疑惑:“既然苏轼和王弗的感情这样好,那么在梦中夫妻相见,应该有说不完的话要倾诉啊。他俩为何‘相顾无言’呢?

这位同学话音刚落,大家就讨论开了。很快,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正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顾无言”却流下的“泪千行”,饱含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惊、喜、忧、痛等太多复杂的情感!除了苏轼这位开悼亡词先河的大文豪,还有谁能用最简单的句子起到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的效果呢!

在同学们对“梦”有了认识和感受之后.我又抛出了“是什么触动了词人的情思,让他做了这个思念亡妻的梦”和“梦醒后的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两个问题。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交流探究后发现,“生死两茫茫”的十年,是苏轼被卷进王安石变法事件中的十年,他的生活极其动荡。所以.苏轼觉得即使能够与亡妻相见,亡妻也一定认不出“风满面、鬓如霜”的自己了。在梦醒后,苏轼的思绪又回到了“千里孤坟”处,营造了悲凉凄清的环境氛围,读来让人肝肠欲断。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索,一系列的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生们深情诵读后,我仍从教学切入点“梦”入手,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纳兰性德的一首悼亡词《寻芳草・萧寺记梦》,请同学们比较两首词在“记梦”上异同。经过赏析和讨论,有同学进行了精彩的总结:“苏轼的梦凄凉,衬托出情也凄凉纳兰性德的梦温馨,反衬出情更凄凉。总之,两首词都是借‘梦’写哀,亡妻只能在‘梦’中相见,岂不痛哉r这位同学的总结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柳永词两首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巧妙使用

多媒体运用到学科课堂教学,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模拟的教学情境更逼真,教学模式更新颖,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探究和研学。多媒体促进教学的这种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相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少,感性认识相对较差,语文课堂气氛单调而枯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就多媒体的运用来说,笔者又感觉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

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现在的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一般不是很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常常感到很茫然。这时,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轻松的搜索查询查询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提高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网上搜索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如何是弃医从文以及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掌握与了解课文的内容概况以及作品的诞生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借助校园网或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并按预习指导提纲详细了解和整理课文内容的相关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况,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点,理清课文思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通过播放逼真的声音,呈现鲜明的画面,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诗经》两首(氓、采薇)、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红云、雅坤等优秀播音员的朗读的音画,播音员的朗读语调标准规范,声情并茂,学生对本来枯燥的古诗文学习,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教学时适时巧妙的插播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内存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方式多样化,视频信息的缩放、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技效果随心所欲,可以把大自然的景象随时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历史的情景随时还原再现。利用这一优势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例如教学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这篇文章时,对曹操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这个问题时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后展开辩论,辩题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正反方各自亮出自己的论题,互相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评委代表点评,总结归纳:谢谢辩手们的精彩辩论,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两个片段(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同学们从多媒体视频电视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形象多样的人。然后,播放网络对曹操评价的片段,从而说明曹操既有奸雄的一面: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忠不义,田猎事件,错杀吕伯奢;奸诈残暴,割发代罪,梦中杀人等。英雄的一面:施行屯田,迎接献帝;统一北方,三分天下;创建建安文学和新乐府诗等。曹操奸雄也好,英雄也罢,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至此,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品读了《三国演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训练学生写作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训练学生写作教学时,用多媒体将伴着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等相关的写作素材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图画、视频写作素材声像并茂,栩栩如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和写作灵感。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写作情境中,仿佛真实的置于此情此景,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其效果是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具体、感人。例如:在指导学生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白色垃圾随风飘舞”、“污水乱排乱放”、“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乱砍乱伐,水土流失”、“过度捕杀造成生物物种濒临灭绝”以及水土污染、沙尘暴、酸雨等恶劣环境的视频片段。学生看了这些真实直观、触目惊心的视频片段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响,由感而发,表达和写作的欲望非常强烈,会情不自禁的从心底里迸发出心声,于是乎自然而然的奋笔疾书,写出感染力很强的文章来。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洪客隆孙国琴.巧用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2]周明浩.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3]时空月.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