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福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花果山福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花果山福地范文1

【关键词】 西游记 建筑环境 对比 精神意义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仙居妖洞;形象多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那富丽堂皇、至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黑暗阴险,骷髅若岭的妖洞,就像在人间苦难破败的牢狱。因此,这些建筑环境的描写也正是作者在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做所谓时的精神领悟。

一、仙居与妖洞的对比

西游记中的神仙的居住环境大多超凡脱俗,但作为神仙的聚居地天堂更是雄伟壮观。试读对天堂的描写:“初登上界,乍入天堂。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天堂看是虚幻的美景,却也是现实建筑环境的修饰。“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 其中碧沉沉的琉璃就是对但是人们建筑中认为美好建筑材料的借用。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起源于北魏。大约自唐代开始,琉璃烧制的各种建筑饰件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遂逐渐形成了琉璃艺术在建筑中的独特而壮观的历史和文化。琉璃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得益于佛教。佛教认为,在西方“极乐”世界之外,有个东方“净琉璃”世界,被称作“净土”乐园。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期,正好是琉璃作为饰件被应用于建筑的南北朝时期。所以天堂的美景用琉璃就正反映了《西游记》中的建筑的材料选用也十分注意,意在构造出人们对美好建筑的精神要求。“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也正是对中国建筑文化立柱形象的反映,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显得至尊至贵,象征王权威风八面君临天下。

天堂的美好是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夸张,甚至可以说的对人间之皇的宫殿的另类写照。那对于平民窟,以至对于监狱、荒芜之地的感受也反映在了西游记的妖怪藏身的洞穴中。通过对比妖怪的居住环境的描写。就更能看出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精神要求,对于好环境和坏环境的元素感知。试读:“周围杂树万万千,来往飞禽喳喳噪。虎豹成阵走,獐鹿打丛行。崎岖峻岭,削壁悬崖。骷髅若岭,骸骨如林。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其中“杂”“噪”显出人们对不安宁环境的排斥。“虎豹”“獐鹿”“峻岭”“悬崖”表现了人们对“山高原有怪,岭峻岂无精”的原始恐惧,“骷髅”“骸骨”“尸山血海”便是人们出于对死亡原始恐惧而想象的最不适宜居住的环境要素。

同样是妖居但却也有所不同,但还是人们由于精神上对妖的感情不同。便对妖怪的居住环境有了不同的感受。如后来皈依佛门的黑熊精,是看:“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瑶台铺彩结,宝阁散氤氲。凤翥鸾腾形缥缈,金花玉萼影浮沉。菩萨看了,心中暗喜道:“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是有个慈悲。通过这些也可以感受到对于人善居善,心改景变的意境。

看来无论是仙居与妖居,还是人们对本身建筑环境情感意志的反映。一个环境中的情况若与人们肯定的预测很符合,并能引起感情上的积极反应时,那么这个环境就被人们看作是亲切的,有吸引力的,愉快的,让人向往的,人们会感到这个环境很好,既上升仙居。但是这个环境与人们肯定的预测相抵触并证实为否定的预测时,这个环境中的情况将在感情上唤起一个消极的反应。人们会感到这个环境是不亲切的,不愉快的,便下降为妖洞。

二、花果山的不同对比

吸收原始先民的山水有神思想、山水崇拜观念和古代神话仙话的观念,以自然山水和海市蜃楼现象为模式,构造出昆仑、蓬莱等神山仙境,将高山幽谷视为实现其得道成仙理想的极佳修炼之地。《道迹经》中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始见“福地”一词。“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认为此地有真人主治,居此可受福祗,修成地仙。

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出生的花果山正是福地。文曰:“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有词赋为证。赋曰:势镇,威宁瑶海。势镇,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如此美景也不是空有的幻想。将凡世中的名川大山扩展到神话传说的“仙境”。自然的青山秀水成为仙境在人间的落实形态,更具有现实性和人间性。

西游记这种通过仙真世界的主观营造而实现了对自然、人文的宗教处理,建构了宗教性人文诠释系统。洞天福地中的“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把自然山水转化为神仙的居住地,这是以一种神学的视角对自然山水进行改造和重构的神圣化过程。自然不再是纯粹的现实存在,它与神仙融为一体,更具有了人们对建筑环境所追求的超凡脱俗的意境。自然因此获得了灵性的生命,拥有了它超自然的价值。可以说,花果山体现了西游记站在人文的立场上对自然进行的一种独特的宗教的把握,表现了西游记在处理人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深刻独到的见解。

人们对建筑环境总是有美好的向往,但人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也会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出现不和谐,从而是环境的破坏,出现一些不协调的景象。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也在孙悟空走后有了改变: “野禽凭出没,沙鸟任沉浮,眼前无钓客,耳畔只闻鸥。青石烧成千块土,碧砂化作一堆泥。想是日前行恶念,致令目下受艰难。”

可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改造是永不停止的,人们在不断的努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精神要求。而西游记中也接孙悟空之力,表达其意。花果山自是那大圣回家,收拾得复旧如新,但见那:“青如削翠,高似摩云。周围有虎踞龙蟠,四面多猿啼鹤唳。朝出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间。洞天福地人间有,遍山新树与新花。”

人是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的,人是通过看,听,摸,闻,产生感觉和知觉进而产生情感和意志。西游记正是利用空间环境的多次对比来反应人们在感知世界的基础上,在精神上又了新的想法,从而产生了幻想世界,并不断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建筑装饰设计》.沈百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王振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名家点评西游记》,詹红旗,新华出版社,2001

[4] 《表述空间》 刘元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5] 《试论《西游记》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花果山福地范文2

一天,石猴与群猴避暑,有几个猴子说:谁能钻进这个瀑布,我们就拜他为王。

石猴闭上眼睛,蹲着,一跳,径直跳入瀑布泉,石猴看见水里是明明朗朗的一座桥梁,桥中间有一个石头上面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非常开心,对猴子们大声说:“里面没水,是一些天造地设的家当。”

那些猴子都跳进去了,一个个争盆夺碗,般的都很累了,石猴说:“人不能没有信用,我进的去出得来,而且给你们这么好的东西,享成家之福,你们为什么不拜我为王?”那些猴子们听了,一个个都朝上礼拜,拜石猴为王。

花果山福地范文3

傲来国的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自开天辟地以来,受着日月精华,后来就有了灵性。一天仙石破裂,产一石卵,化做一只石猴。那猴会行走跳跃,与山中动物为伴,生活得很快乐。

一天,一群猴子在山涧中洗澡时,一起去找山涧的源头,发现是一股瀑布飞泉。大家说:“有谁能进得去出得来,不伤身体的,我们就拜他为王。”石猴进了瀑布泉,里面无水无波,只有一座铁板桥,桥边好像有人住着一般。在一块石碣上,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天。”石猴很高兴,跳出水外,对众猴说“里面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房,有石锅,石灶等应有尽有,而且很宽阔,我们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的气。”

众猴都跟随着石猴进了瀑布泉。石猴说:“人而无信,有知其可,你们为什么还不拜我为王?”众猴听了,个个朝上礼拜,称石猴“千岁大王”从此,石猴高登王位又叫“美猴王”。

河北沧州城里中心小学五年级:李欣然

花果山福地范文4

今天,我又把《西游记》仔细品读了一遍,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让我惊叹不已。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孙悟空出生在花果山中的一块仙石内,遂称“石猴”。孙悟空因为众猴寻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所以被众猴称王,自此石猴登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玉帝捉去,在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但没有被炼化,还炼成了火眼金睛。

后来他岁唐僧去西天取经,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看出了他的忠实、勇敢、机智。

花果山福地范文5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座石像因受日月之精华,使得在石像内蹦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不怕一切事物,和任何生物玩耍。有一天,石猴因为帮助猴群找到了花果山福地,便被猴群称为王,名为美猴王。

石猴这种活泼、敢做敢为的个性在人们心目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我觉得这故事写得淋漓尽致,非常有意思。作者吴承恩把石猴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我最喜欢石猴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做一件事就会一直做到底,从来的不会半途而废。也许,这种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每做一件事,如果有困难,我就会停止不做。我应该向石猴学习,做事做到底,遇到困难就坚持到底。

花果山福地范文6

孙悟空的武器金箍棒,原系大禹治水时遗下的天河定底神针。金箍棒的隐喻是肺、气管。孙悟空没了金箍棒就不能降妖除魔,人可以三天不吃东西,但人三分钟离开气都不行,人的一切都在一呼一吸间。中医养生讲究“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通过养气成就养生的方法,道家的导引、内丹修炼,佛家的静坐、禅定方法,都是促进练气化生精、练精化神,最终达到精气神统一和圆满。

养好脾胃长万物

《西游记》中,贪吃的猪八戒带给人们许多笑料。我们的脾胃主运化功能,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可以由他转化,故猪八戒曰“悟能”。

现在人们由于像八戒一样贪欲太强,除了两条腿的父母不吃,四条腿的汽车啃不动,几乎没有不吃的。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脾胃能悟到人体所需的能量,所以我们要用戒律来要求自己。

过去有八戒(不准食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脾主土,古人讲土生土长、土里土气,脾不好怎么生万物?

悟静开怀少抱怨

《西游记》中,沙和尚也是个颇有意味的人物,他憨厚老实,任劳任怨,不像孙悟空那般时不时捉弄一下猪八戒,也不像猪八戒那样时不时在师傅面前告状。他总是说,师傅不要怪大师兄,大师兄不要怪师傅。二师兄不要怨大师兄,大师兄不要生二师兄的气。

这不就像我们的肝吗?肝是解毒输血的器官,我们经常因为琐事而生气,如果不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就会伤到我们的肝,所以人要“悟静”。“悟静”,正是沙和尚的法名。

今天你喂马了吗?

白龙马是走在西行路上时间最长的一个,也是取经最忠实的行动者和见证人。

中医讲肾为任之本,就像一匹马一样驮着我们肉体到达生命的终点。今天的我们,天天耗肾气而不懂得补肾气。不妨在生活中每天都问问:今天我喂马了吗?

身心灵合一是真经

《西游记》为什么是一部养生学?《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寓意人的肉身,人时常被眼前的是是非非所迷惑,就像唐僧,好坏不分,人妖不辨,充满迷惑和迷茫。唐僧取经,要取的真经是身心灵合一的真经。唐僧在书中称唐三藏,人唯有精满、气足、神旺才可健康,这个三藏是指“藏元气、藏元精、藏元神”。

如何取得身心灵的合一呢?养心、养脾、养肝、养肾、养肺,让五脏和谐,精气神足,这是养生之道。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人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静心方可修心

悟空出生很玄妙,一只从石头中蹦出来的毛猴,菩提祖师给他取名为孙悟空。《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显然就是要看破红尘,有一种四大皆空的虚无主义意味。拜唐僧为师后,唐僧给悟空取名行者。人生不就是在悟空、行者,行者、悟空中反反复复经历实践的过程吗?

悟空在花果山当大王后不满足,闹到天庭做了齐天大圣,有名了还想要利,进一步想掌管天庭,欲望一直在膨胀。人们的心像上蹦下跳的孙悟空一样,做官的想做更大的官、有钱的想更有钱,殊不知这一切不是我们人生真正想要的花果山福地。

取经的过程就是真经,这一路经历的与心(欲望)斗争的过程就是真经。人一生中不断产生欲望,心与肉体的斗争,要纠缠一辈子。今天修心,明天还要修。

心起杂念便是妖

孙悟空学道菩提师祖,而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是心的意思。真经在哪?在方寸山;菩提祖师在哪?在心里!这就是菩提祖师告诉孙悟空,要不离方寸,要修好这颗心,真经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