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历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河的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范文1

【关键词】中常洪水河槽;必要性;可行性;结论

【Abstract】The idea of "embankment bunching water and attacking sand with water" is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controlling the Yellow River proposed by our predecessors, which was limited to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This idea has not been fully applied.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built Xiaolangdi, Sanmenxia and a number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s "embankment beam water, water attack sand" to create an objective objective.

【Key words】Medium flood channel;Necessity;Feasibility;Conclusion

1. 问题的提出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两堤之间的距离最小5公里,最大20公里,是历史形成的。目前,黄河中上游,已修建了小浪底、三门峡、刘家峡等大中型水库,故黄河游荡性河段的行水过程与原来已大不相同。固定输送中常洪水的河槽无论是对行洪输沙还是对减少漫滩损失,都十分必要。因此,结合游荡性河道的整治,提出了在两堤之间修建一道新堤的设想,以便形成一条固定的中常洪水通道。

2. 游荡性河道的基本情况

游荡性河道上起孟津,下至高村,长28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213‰,水流宽浅散乱,河床沙质,河道曲折系数为1.16~1.07。桃花峪到东坝头长136Km为明清时的河道,东坝头以下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形成的河道。左岸涵闸14座、流量841秒立米,右岸涵闸7座、流量972.4秒立米。左岸险工10处、229段坝,右岸险工16处、643段坝。

3.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方案

中常洪水河槽即在两堤之间距左堤3200~3600米修一道新堤,并在新堤左右岸修建护岸工程。在小浪底下游适当位置修建导流堤,使下泄水在10000秒立米以内时,走北河,当发生大于10000秒立米洪水时,两河均行洪。

4.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必要性

4.1 目前已修建的控Чこ涛薹解决漫滩问题。

黄河下游滩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居住着上百万人。滩区现在的状况是即不能放开发展经济,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行洪滞洪淤沙的作用。第一次调水调沙泄流2600秒立米即有部分堤段漫滩,并造成了一定损失。今后调水调沙是经常的,河槽水位表现较高,光靠修建控导工程无法解决中常洪水漫滩问题,加修新堤是解决漫滩问题的最好方法。

4.2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能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实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标。

在孟津至高村河段靠左堤修建新堤后,能通过10000秒立米的洪水。据专家测算,黄河下游的高含沙水流,能够输送淤积到高村以上河段的粒径为0.05~0.1毫米粗泥沙入海。形成高含沙水流远距离输送的必要条件是水流流速应大于按水沙条件确定的不淤流速和与之相应的临界坡降。只要小浪底下泄5000~6000秒立米的洪水即能满足这一条件,从而形成高含沙水流输沙。这样不但能改造高村以上河道为窄深河槽,还能保证山东河段冲刷。达到黄河泥沙“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

4.3 有利于滩区群众的生产安全。

游荡性河段黄河水流的不稳定性,给沿黄群众带来很多不便,庄稼不能稳产,家园不能固定。新修堤防后,不但家园能搬到利于生产的安全堤段,也使耕地的防御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免除了滩区群众的后顾之忧,必将促进沿黄群众的经济发展。

5. 在游荡性河段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5.1 新修堤防标准。

设有村台的堤段顶宽120米,其它堤段顶宽12米,堤防高程、护岸工程均按2020年10000秒立米设防,临背河边坡1:3,设土工布、并用0.5米厚红土包边。

5.2 投资估算。

土方工程投资:

高6.5M×(51+12)÷2×283000M×15元/M3=8.69亿元

土工布投资:

20.55M×283000M×2×10元/M2=1.16亿元

护岸工程投资:

(229坝+643坝)×20万元/坝=1.74亿元

右岸7座涵闸配套工程费:

972.4秒立米×10万元=0.97亿元

搬迁100万人上堤费:

100万人×1000万元/万人=10亿元

购地赔偿:

51M×283000M÷666.66×7800元/亩=1.69亿元

进出水导流堤:1.5亿元

上述合计投资25.75亿元人民币(静态值)

5.3 从投资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从以上计算可知,总投资为25.75亿元人民币。修建小浪底水库花费约200亿元,长江上修建三峡工程花费约1800亿元。相比之下,该工程投资额较小,我们认为该工程是与干流小浪底调水调沙的配套工程,是确保下游河床不抬高,治理游荡性河段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旦实施,不仅能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还能带动治黄经济的突飞发展,造福于下游人民。

5.4 从工程施工的难易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在两堤之间增加一道新堤,主要工程有机淤土方工程、筑堤土方工程、涵闸工程、整险工程、土工布工程及房屋建筑工程。这些工程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都能够顺利施工,实施起来没有难度。

5.5 从工程的效益看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可行性。

工程实施后将使滩地漫滩的机遇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即平均淹没一次和十次损失的差别。如按2000平方公里耕地计算,则是损失15亿元和150亿元的差别。

工程的实施,将使下游河道实现“多来、多排、少淤”的目的,下淤河道、特别是山东河道实现不淤或少淤的目的,防洪效益巨大。

6. 结论

6.1 黄河的治理已由传统治黄转向现代治黄, 修建中常洪水河槽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已完全具备。

黄河的历史范文2

【关键词】黄河;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1. 前言

(1)自2000年黄委开展了水管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于2000年4月一2002年9月选取了原阳河务局柳园、封丘河务局陈桥、济阳河务局曲堤河务段进行了早期的“管养分离”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验,2002年9月国务院《实施意见》实施后,黄委按照《实施意见》精神,结合黄河实际,积极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截止到2006年6月15日,黄委所属76个水管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完成。自此,黄河水管体制变革完成,自明清以来延续了数百年的黄河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黄河水管体制改革后,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引入了合同管理、行政监督、监理等新的管理机制,工程管理工作由原来的管、养一家,分离成管养两家,管养双方实行合同管理,并委托监理公司对维修养护监督,以便于发挥维修养护资金的效益,提高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水平。

(3)水管改革几年来,我们的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基层水管单位激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部分年久失修、残缺不全的项目进行了整修,工程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尽管如此,也突显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下面着重讨论一下目前工程管理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笔者建议。

2. 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不稳,权责不一,工程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1)水管体制改革是希望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但是由于黄河工程管理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在水管体制改革后,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依然存在问题,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还不稳固,权责不一。

(2)一方面是黄河上级管理部门在工程管理上尚未从划桨人变成掌舵手,对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干涉较多,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建立。另一方面水管体制改革之后,引黄闸归供水分局管理,水管单位不再管理引黄闸,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较改革前有所削弱。同时由于引黄闸和堤防、险工等工程是连续的,而管理单位是不同的,因此在工程管理的衔接上不如改革前顺畅。

3. 黄河养护单位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符,缺乏竞争意识

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未实行投标制度,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任务由各单位相应维修养护公司承担,黄河维修养护企业间没有竞争,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黄河维修养护公司这种缺乏企业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手段落后的维修养护企业将不能承担日益沉重的黄河工程维修养护任务,也将严重影响黄河水管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目的。

4. 水管单位运行经费不足,制约工程管理长效发展

水管体制改革后,尽管工程管理经费得到很大提高,但按照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往年的开支水平,水管单位经费缺口仍然较大,具体表现为在职人员管理经费不足、离退休人员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以及原单位挂账问题,。但是,改革后管理单位重点工作室工程管理和水行政职能,创收能力降低,创收范围缩小,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的难度增大,水管单位只能背着沉重的包袱超负荷运转。这些问题导致黄河水利工程社会公益性效益得不到足额补偿,制约着工程管理的发展。

5. 用人机制不灵活,基层水管单位人才结构不合理

5.1根据2002年机构改革要求,黄河管理单位部分人员由事业编制改为公务员编制,在管理上对公务员实行身份和岗位双重管理,形成了长期来的人才流动“单行道”,使得非公务员身份人员无法到公务员岗位,,对选拔干部和技术人才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制约了干部、人才的流动管理。

5.2受水管体制改革程序影响,黄河维修养护企业人员上岗是在水管单位及供水单位之后,维修养护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上都不合理,但由于上级对养护企业的编制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不得突破,养护企业急需的人才不能从社会上聘任,维修养护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3针对以上几个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和思考,笔者在此浅略谈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1)首先,确保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建立职责明确,权限清晰的管理体制。各省、市局工管部门为工程管理的主管部门,其职责应从“划桨”转变为“掌舵”,主要职责是负责工程管理主要业务指导、工作监督和协调;为领导决策和基层单位工程管理工作服务。水管单位是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是本单位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的“项目法人”,按照项目法人负责制的规定,对所辖工程的管理和养护负全责,主要职责包括:对水利工程进行资产、安全、运行管理及调度管理,负责管理标准、办法、制度的制定,与维修养护方签定内部维修养护合同,监督检查合同的执行,组织工程管理的定期及年度检查等。维修养护公司是维修养护任务的承担单位,对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维修养护任务负权责。

(2)其次,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现代企业养护管理制度。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现代维修养护公司,构建有效的法人管理接哦故,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对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招投标制度,加强维修养护企业间竞争。在用人方面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允许养护公司自主招聘亟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在分配方面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指定和完善全面的额绩效考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3)再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弥补黄河水管资金缺口问题。在国家财力有限,尚且不能给纯公益性黄河工程管理单位全额拨款的情况下,水管单位除了承担防洪、排涝等基本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综合经营活动能力来弥补经营缺口,只有强力推进综合经营事业,才能为治黄工作的发展提供满足事业运行发展的财力要求。因此,在新形势、新体制情况下,水管单位必须积极探新的经营方式方法,一是要依托现有收入项目,充分发挥自身水土资源优势,要做好淤背区土地规划、开发工作;二是充分发挥水管单位人才优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劳务支持。三是要向政策要效益,只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就要积极探索出一条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路子。

(4)最后,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满足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的发展要求。为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使各方面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同时要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要积极推行聘用制度,解决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下水管单位用人单一化、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的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流动。在水管单位方面,为促进工程管理继续的人才调动管理,允许非公务员身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可以采取对于公务员实行身份管理,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办法;在维修养护方面,优先解决养护公司亟需的人才,尽快完善养护公司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确保黄河工程管理长效发展。

黄河的历史范文3

关键词:磷石膏;黄磷炉渣;综合利用

1 磷石膏的特性

磷石膏中杂质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杂质两类。前者是在过滤洗涤时未能除去而夹杂的杂质;后者是磷矿中杂质转化而形成的结晶体及磷矿中未分解的不溶性杂质。SEM分析也表明,在磷石膏的二水石膏晶体表面附集大量粒状与絮状杂质,如图1-1所示。经化学分析,发现开阳磷矿区磷石膏杂质成份大致如下:

图1-1 SEM观测下的二水石膏晶体表面杂质分布

磷石膏中可溶性杂质包括三种,一是游离磷酸和硫酸;二是磷酸一钙、氟硅酸盐、F- 等;三是钠、钾盐。

磷石膏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是需重视的问题。磷石膏中一般都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不同产地的磷矿中放射性物质含量有较大差异,放射性比活度超标的磷石膏不宜利用。由于磷石膏主要用途是在建筑行业,镭-226、钍-232、钾-40等放射性元素会释放出γ射线,镭-226和钍-232衰变中也会放出放射性气体氡,这些放射性物质一旦超出标准将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

通过碱性激发剂的作用,磷石膏中的游离磷酸和硫酸、磷酸一钙、氟硅酸盐、F-等可生成微溶或不溶于水的钙盐,相当于被固化处理,对外周边水质没有明显影响。

2 黄磷炉渣的基本物理特性

黄磷炉渣的结构单元是硅氧四面体,通过桥氧离子连接成空间网络,Ca2+、Ca2+、Mg2+等离子嵌布在硅氧四面体网络的孔隙中。在熔融状态下,假硅石的硅氧四面体有很多断点,即有自由顶点的末端四面体,在急冷过程中,这些具有断裂键的末端四面体被保留在结构中,其热力学性能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溶液中存在足量的极性分子和离子,并且能够进入到玻璃体结构的内部空穴之中,与活性离子作用使黄磷炉渣的玻璃体结构分散和分解,与水反应生成C-S-H凝胶、C-A-H凝胶等水化产物,同时在水溶液中建立起对水化产物高度过饱和的溶液,并维持足够的时间以保证所生成的水化产物能够成核、生长,再彼此搭接而形成具有强度的结构网。因此,只有溶液中存在足够的极性离子,如OH-离子,才能促进黄磷炉渣的分散与分解并形成具有强度的水化产物的结构网。仅有水分子的极性远不能促进黄磷炉渣的水化和硬化。

黄磷炉渣与水接触时,水化反应由表及里,从理论上说,矿渣的细度越小,水化反应程度越高,所生成的C―S-H凝胶数量越多,对强度的贡献越大。图2-1是不同黄磷炉渣细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加入10%SL)。

图2-1 黄磷炉渣细度对其抗压强度的影响

从上图看出黄磷炉渣的细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一定细度后,其强度反而下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当细度过大时,达到标准稠度时的用水量过大,而黄磷炉渣水化所需要的水的比例是一定的,黄磷炉渣水化时的理论需水量不到20%,多余的水分是为了保证达到稠度要求,即为了提高浆体的流动性。多余的加水量在黄磷炉渣的水化硬化过程中会逐渐蒸发,因而留下相应的孔隙,若加水量过大会导致硬化体内部致密度下降,从而降低了强度;同时水分的蒸发还会导致结构发生干缩,干缩严重时会引起结构开裂,也会使强度下降。试验研究证明,黄磷炉渣粉的磨细需达到200目筛余量小于5%(比表面为300-400m2/kg)既可。

同时通过上图得出,黄磷炉渣粉最高强度没有达达20Mpa,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发黄磷炉渣的活性,提高强度,加入激发剂是必要的手段。

3 激发剂的研究

从表3-1可以看出,在自配复合激发剂的作用下,黄磷炉渣胶凝材料的7d抗压强度可提高近4.3倍,而28d抗压强度提高4.9倍。黄磷炉渣胶凝材料的水

水化分两步进行,首先是SL的水化,然后是黄磷炉渣在SL和生SH水化所放出的Ca(OH)2和复合激发剂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水化硬化反应,最终形成强度。研究表明,在复合激发剂的作用下,黄磷炉渣中的玻璃相加速分散和分解,使更多的黄磷炉渣表面与水接触,促进了黄磷炉渣参与反应的数量,生成更多的C-S-H凝胶,从而提高了早期强度,同时后期强度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黄磷炉渣的水化是由表及里逐渐发生的,最初SL中的C3S、C2S和水迅速反应生成Ca(OH)2的饱和溶液,并从中析出Ca(OH)2晶体,同时石膏也很快进入溶液和C3A反应生成细小的钙矾石晶体,在这一阶段,由于水化产物尺寸细小,数量少,未形成网状的凝聚结构。随着水化反应的继续进行,生成较多的Ca(OH)2和钙矾石晶体,同时黄磷炉渣颗粒上长出C-S-H纤维状凝胶,由于钙矾石晶体的长大以及C-S-H的大量形成,互相接触而产生接触点,将各颗粒初步连接成网络结构,随着接触点数目的增加,网状结构不断地加强,强度相应增大。当养护结束时,绝大多数黄磷炉渣已完成水化,各水化产物如,C-S-H,Ca(OH)2,C3AH6,C4(A,F)H13等数量不断增加,结构逐渐致密,形成了具有强度的凝聚结构。

综合上述三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与黄磷渣混磨制得复合黄磷渣胶凝粉。

在自制KLJ激发剂的作用下,复合炉渣粉的胶砂试验的抗压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用量在40%时7天抗压强度提高近4.3倍,28d抗压强度提高近4.9倍。研究表明,在KLJ激发剂的作用下,黄磷炉渣中的玻璃相加速分散和分解,使更多的炉渣粉表面与水接触,促进了炉渣参与反应的数量,生成更多的C-S-H凝胶,发生水化硬化反应,从而提高了早期强度,同时后期强度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4 磷石膏和黄磷炉渣在实践中的应用

4.1 改性磷石膏矿山充填材料

改性磷石膏矿山充填材料是以磷石膏为主要填充料,以复合黄磷渣胶凝粉为胶凝材料形成的一种用于矿山地下开采的充填材料。应用改性磷石膏做矿山地下开采充填材料,既可效预防矿山开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也可实现矿山生态环保型无废害开采。

4.2 复合黄磷渣胶凝粉

复合黄磷渣胶凝粉是以黄磷炉渣为主要原料,利用黄磷尾气为烘干热源,添加磷石膏等材料生产的一种水硬性胶凝材料。复合黄磷渣胶凝粉用于在矿山充填工程,可以有效抑制有害气体产生,改善井下空气质量,同时也可代替水泥用于公路路肩墙浇筑、厂区地坪和公路面层、小型挡土墙等工程项目。

4.3 改性磷石膏公路基层材料

改性磷石膏公路基层材料是以磷石膏和复合黄磷渣胶凝粉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可代替传统路基材料的一种新型公路施工材料。该产品的使用,可在公路建设中减少大量山砂碎石及水泥的应用,避免开山取石造成的植被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黄河的历史范文4

2、肥害:施加肥料过多也会引起黄叶,需停止施肥,减少施肥的频率。

3、温度:菠萝在生长过程中,如果不小心遭受了高温或低温,也会引起叶子发黄,需调整在适宜的温度内。

4、病害:感染了病害也会黄叶,需及时防治。

黄河的历史范文5

芝士和黄油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的不同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

芝士是牛奶经过一定的发酵之后制作而成,而黄油是通过将鲜牛奶分离得到的稀奶油催熟之后搅拌制成;芝士中含有丰富的钙,脂肪等营养成分而黄油中只有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芝士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其性质与常见的酸牛奶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发酵过程来制作的;黄油是用牛奶加工出来的一种固态油脂,是把新鲜牛奶加以搅拌之后上层的浓稠状物体滤去部分水分之后的产物。

(来源:文章屋网 )

黄河的历史范文6

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广西皇氏生物工程乳业有限公司(简称皇氏乳业),成立于2001年5月,以生产各类乳制品,特别是高档乳制品为主,集牧草种殖、奶牛养殖、科研开发和市场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皇氏乳业于2010年1月6日,公司A股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更名为皇氏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由于本文研究内容为2010年-2014年,所以仍沿用皇氏乳业这一简称,年报信息均以合并报表数据为口径。

二、基于财务报表对皇氏乳业销售增长能力的具体分析

销售增长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营业收入情况越好,市场所占份额越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相应的,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越快,说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越快。因此,可以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来反映企业在营业收入方面发展的能力。

皇氏皇氏乳业近五年营业收入逐年上升,2010―2013年一直保持着百分之三十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比较稳定,这表明,皇氏乳业一直处于不断稳定发展的阶段,但是2014年营业收入增长率相对有所下降,从2013年的31.35%下降到14.09%,说明皇氏乳业营业增长有所放缓,查看年报发现,2014年该公司母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只有0.93%,旗下的子公司只有云南皇氏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3.55%,主营业务收入占总共主营业务收入的29.18%,其余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为负值,虽然公司在这一年进军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营业收入增长点,但是文化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只占到了公司的7.45%,影响不大。

三、基于财务报表对皇氏乳业收益增长能力的具体分析

企业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因而企业的收益增长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收益在会计上表现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多种指标,因此,相应的收益增长率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实际中,通常使用的是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皇氏乳业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4年营业利润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皇氏乳业的营业利润相对上年是不断增长的。2011年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和2010年的相近,说明企业营业利润增长比较稳定,但是从表格可以明显发现2012年的营业利润增长率直接下降到-54.63%,这说明皇氏乳业的营业利润增长大幅下降,可能会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但是查看2012年年报中董事会报告部分就可以发现下降的原因一是由于公司开拓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营销费用投入过高而收入增长低于预期,经营亏损,影响了公司的整体盈利;二是报告期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财务费用上涨等综合因素使盈利水平同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013年营业利润增长又回到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直接高达170.74%,营业利润增长率迅速提高。查看该年的利润表发现,投资收益增长率高达107.98%,而13年的仅为16.88%。另一方面,母公司的营业利润增长率为-21%,而旗下的子公司云南皇氏的净利润增长率高达180.18,且年报中董事会部分也明确指出,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云南皇氏盈利能力的提高。

皇氏乳业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皇氏乳业的净利润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从表中又可以明显地看到2011年的净利润增长率从2010年的35.79%下降到14.89%,下降幅度较大,2012年的更是直接下降到-37.91%,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营业利润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所致。2013年净利润增长又回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分析报表董事会报告部分发现,公司该年所得税费用同比增长 94.34 %,主要原因为公司报告期内免税所得减少所致。 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直接高达127.51%,可能是因为2014年营业利润的大幅度上升,也由于云南皇氏的净利润高达180.18%。

四、总结

上一篇装修材料论文

下一篇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