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送别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送别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送别的诗

描写送别的诗范文1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诗;类型;艺术特色;创作原因

一、王昌龄送别诗的类型

王昌g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抒发了个人情感。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违背,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难免会表现出低沉的忧伤。他的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表现诗人真挚友情

王昌龄自成年以后,就离家远行,漫游四方,结交很多诗坛友人,与“诗仙”李白,与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以及常建等人,与李颀、高适、岑参、王之涣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都有交往,感情深厚,送别诗中必然能读出他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在这篇送别魏二的作品中,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以情摄景,营造了凄凉的离别氛围,第三联用“忆”字引入,虚构了友人离别之后夜泊在潇湘之上,充满愁绪。离别之际,难免会感伤,表达了诗人的真挚友情。

(二)表现诗人积极进取

王昌龄生长于盛唐开元年间,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促使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王昌龄也希冀于投身仕途,有所作为,一展自身才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四处干谒,期望得到他人的引荐与重用。他曾经在给冯六的诗中写到“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足见其仕进之心急切。因此,在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别陶副使归南海》、《留别司马太守》等送别诗中,展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王昌龄虽然有一腔报国热情,胸怀国家天下,奈何不被重用,并多次被贬谪,内心不免郁结惆怅。观其一生,王昌龄在仕途上曲折坎坷,屡遭贬谪,抱负难展,内心有不满的愤懑之情,这一情感便在他给好友的送别诗中体现了出来:“山水清辉远,俱怜一逐臣”(《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留别武陵袁丞》)等。

王昌龄不受重用,空抱忠贞之志使他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送韦十二兵曹》、《岳阳别李十七越宾》等诗歌中,都坦露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但同时,王昌龄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入世和出世的选择上,王昌龄自身也是矛盾的。因此,王昌龄的归隐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二、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使用萧索意象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意象众多,通过对凄清环境的描写,从而表现离别的情怀。在王昌龄的笔下,“孤舟”的意象是最常使用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孤舟”(《送窦七》)、“看君孤舟去,且欲歌重垂纶”(《送韦十二兵曹》)等等。除了孤舟,孤江、孤城、孤月、孤山等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孤”字,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感觉。除了“孤”字的意象,“秋色”、“寒景”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王昌龄将秋水、秋海、秋月、寒夜、寒蝉、寒江等意象用于送别诗中,烘托了离别时的愁情。

(二)采用多种手法抒发送别之感

1、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抒情,轻于叙事,与读者产生共鸣便成为抒情诗的一个表现重点和难点,作为送别诗,情感的表达更是重中之重。王昌龄的送别诗不是单纯的抒感,而是触景生情,将自己的离别之感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以景传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流露更加自然、真实,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王昌龄在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的开头写了寒雨入吴,为送别友人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诗的第二句写“楚山孤”,看似是写楚山的“孤”,实际上是融情于景,描写自己在友人离开之后的“孤”,将自己的“孤”寄托在楚山上,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既展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更抒发了离别的忧愁伤感。

2、比喻抒怀

比喻抒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重要表现手法,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不乏用比喻抒怀的诗篇。在《留别司马太守》中:“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但诗人虽然被贬,仍怀有一个报国心,在送别司马太守的时候,他向朋友倾诉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通过黄鹤高飞,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以河蚌吐明珠来比喻自己愿意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报效君王。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但却使诗人的信念表达更加坚定。

三、王昌龄送别诗的创作原因

王昌龄的送别诗数量之多,所占比重之大,在其他的诗人的作品中都是少见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王昌龄创作如此之多的送别诗,这在他的人生当中有何意义呢?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王昌龄好友众多,那么,朋友之间的分离总是在所难免的,按照中国文人的传统,在与朋友离别之际,总会以诗托意,送别好友,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这就促使了王昌龄送别诗的出现。

另一方面,王昌龄一生怀才不遇,他内心的痛苦总是会向友人倾诉的,这就会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王昌龄的送别诗大多创作在他被贬谪期间,带有明显的悲愤情感,诗人屡遭贬谪,内心情感积郁,需要借助一定的诗歌进行排遣。而送别诗这种题材,与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将仕途的失意、被贬的幽怨都在离愁别绪的送别诗中一吐为快,抒写郁闷,寻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自我安慰。

研读王昌龄的送别诗,能够让我们梳理出王昌龄的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体会到一个屡遭贬谪诗人的复杂内心情感。王昌龄的送别诗是我国唐代送别文学中较高成就的代表,成为后世送别文学的典范,在诗作的主题表达和艺术创作上对后来的诗文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陈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描写送别的诗范文2

本诗围绕主题,在“眠”字上做文章,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本次教学老师紧紧抓住“钟声”这一中介,引出了一系列与钟声有关的诗句,最后导出了本诗,引题可谓新颖。

接着光辉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中,让学生感悟此时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喜爱谁来陪伴。老师紧紧围绕“眠”让学生感悟张继的无奈,进而把握古诗的基调,最后通过学生的练习,感受到只有钟声是张继的唯一伴侣,光辉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结尾具有一种超越作者的意旨和情意的张力,让学生在陶醉中回

味,在震撼中彻悟。总之把张继的愁表现的一览无余,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凤艳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朗读和写话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地去感

悟诗情,张凤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张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用有效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声,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方法的复习指导,来加强古诗的自学和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上。

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初步感知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从而烘托出诗人的心情,接着一个小练笔,把学生从忧愁的境地拉了出来,也奠定了此时诗人对董大的勉励,从而使文章的诗风一扫以前的忧伤,变得乐观自信,这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接着一个小游戏,通过对送别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不同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落实本节课的内容。张凤艳老师的讲课日趋成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古诗作为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被吟唱千古,相信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将会激起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描写送别的诗范文3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描写送别的诗范文4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 谁来读读题目?(出示: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从“晓”字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

生:我知道是杨万里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目的意思。)

师:题目中有一个“送”字,你猜猜这首诗可能会写些

什么?

生:朋友之间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生:送别之时朋友之间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嘱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师: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读了这首诗你就明

白了。

二、诵读古诗,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诵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反复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组内轮流朗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师:古诗会读了吗?哪一组谁来试试?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真不错。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你能根据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谁来读一读?

师:节奏读出来了,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们听――(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你们也想读出古诗的味道吗?自己练一练。

师:哪一组来展示?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读得不错,“中,同,红” 三个字押韵,韵母都是ong。

师:这三个字读起来很顺口,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古诗)

师:诗的韵味越来越浓了,诗句的意思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诗句的意思 )

【评析:阅读教学坚持“以读为本”,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拾级而上,从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读出古诗的节奏,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学生真正读书,体现了真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引路,为学生品味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作铺垫,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师:同学们,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走出净慈寺,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诗句,欣赏西湖别样的美景。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1. 自由朗读古诗,找出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组内朗诵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汇报。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组学生汇报感受)

师:“无穷碧”是怎样的

绿呢?

生:特别特别的绿,绿得

发亮。

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一片绿色,仿佛一片绿的海洋。

生:满眼都是绿色,一碧

千里。

师:“无穷碧”为什么不用“无穷绿”?

生:无穷绿只是很绿,无穷碧让人感觉绿得发亮,绿色有变化,有的嫩绿,有的浅绿,有的翠绿,有的浓绿。

师:这“无穷碧”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生: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

绿伞。

生:那碧绿的荷叶,像女孩的绿裙子。

师:谁能把这翠滴的荷叶读出来?(板书:无穷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莲叶)再往远处看……(还是莲叶)往天边看,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练习朗读)

师:多么壮观啊!满眼的绿色,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荷花特别的红。(板书:别样红)

师:究竟红得怎么样呢? (配乐播放荷花图片)荷花红得怎样?

生:像火一样热烈。

生:红得娇艳,像小女孩的脸蛋。

生:红得像太阳。

师: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生:我从题目中的“晓”知道这是早晨的太阳,阳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强烈,早晨的阳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别红艳。

生:还有什么原因,联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莲叶的映衬,显得特别红。

师:六月,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它开得这么红艳,这么生机勃勃。

师:眼前的景色美,诗人描写的语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读读。

(生二人对读: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一碧一红,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莲叶清新碧绿、荷花娇艳妩媚,对比多么强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杨万里在《小池》这首诗中也描写过荷花,还记得那两行诗吗?

生:(齐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出示荷花的图片)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儿?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荷花小巧玲珑,非常精致。

师:这首诗中描写的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满池的荷花荷叶,非常壮观。

师:这满湖的绿叶,这别样红的荷花,多壮观啊!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评析:教学过程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正正学语言”的教学思想,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穷碧”“别样红”,感受语言的对仗美,通过朗读和对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壮美,学生慢慢地“品”出古诗深远的意境。】

四、想象画面,感悟别样情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学习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读到一份怎样的情?

师: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深情地赞叹一下,你会吗?

生: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呀!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六月,诗人送别好友,他要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将远行,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师: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好朋友说?(配乐响起)

生:朋友啊,分别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分别之后你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西湖,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啊!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留下来,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看似是在送,其实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实在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我这个朋友。

师:我感受到了诗人惜别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我们的感情却像荷花、荷叶那样永远相伴啊!

师:同学们,看看题目,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 题目中有一个“送”字,可是诗中却没有写怎么送别友人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首诗中写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叶、荷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这美

景,就会想起好朋友。

生:诗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长存。

师: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师板书:以景寄情)

师:六月的西湖中,荷叶绿得发亮,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阳的映照下那么娇艳美丽,真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你就是杨万里,来尽情地赞美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美景之中,(师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我们也一起来尽情地赞美西湖。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壮阔的美景、把这别样的感情记在心里,这首诗会背了吗?

(生背诵)

【评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加语气词表达赞美之情”“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课堂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学生通过想象表达,感

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语言的感悟。引导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古诗“以景寄情”这一语言表达的秘密。】

五、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提示)

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1.自由读读下面两首古诗,看看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2.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船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元二的情谊的?

生:即将分别,王维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友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

生: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非常荒凉,好友即将远行,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维是以酒相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西湖壮美的景色,感受了杨万里带给我们别样的离别相送,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他的送别诗,感悟诗人别样的情怀。

【评析:迁移拓展两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短小精悍的古诗中,打开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小窗口,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本节课坚持真语文理念,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经历了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别”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感悟别样情。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以语言为核心,以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的阅读、思考、感悟、体验。

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朗读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揭示课题后,结合题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诗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读诗的技巧,体会古诗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从整体上把握诗境。课堂教学以读悟境,以读悟情。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出荷叶的“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品味诗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渐渐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品读全诗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张扬个性。

通过对比阅读,实现“言意兼得”。引导学生品读“不同”的送别,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的阅读过程,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的学习,最后迁移拓展,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学生徜徉于文学艺术的殿堂,古典文学的精华走进学生的视野,学生得到一种享受,一种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精神得到双重生长。】

描写送别的诗范文5

关键词:古诗词 杨柳 愁苦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很多,其中杨柳所寄托的情感,所象征的意蕴便十分丰富。根据所寄托出的愁苦与愁思,分析情感的不同表达。

一.杨柳的闲愁意蕴

杨柳的闲愁范围极广,包括:面对美好春天而产生的无名愁思;面对自己人生低谷,功名未就而产生的愁思;面对夕日的爱情今日已不再而产生的失落之愁等等。如欧阳修《碟恋花》“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是年年有?”“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白居易《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都是借描写春天的柳絮,柳枝等来抒发春天带来的那股幽幽的惆怅之情;贺铸《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飞絮,梅雨来状写多而不断,缠绵难驱的闲愁。赵鼎《李园》“射虎将军竟不侯,脱身锋镝老菟裘。柳枝折尽东风晚,闲对酴蘼一醉休”,诗人借汉朝虎将李广军功卓越却终身未被赐封为侯的事例感叹自己的人生不得意。折不尽的柳枝道不完的愁情,心中无限的愁思与失落,只有醉酒的时候,才能得以缓解。再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绿柳成荫,春色满城,这样的美好时刻,与自己以前的爱人相逢,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已改变,夫妻被迫分开,以前的开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留给自己的只有那像柳丝一样的愁情,于是便有了“错,错,错”的感叹。

二.杨柳的离愁意蕴

“多情自古伤别离”由于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在送亲人、朋友离别的时候,往往折柳相送。借柳枝带给离别之人以美好的祝愿,希望游子能像柳那样在异地他乡随它而长,具有坚韧的适应力与生命力。所以杨柳往往被诗人们借用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婉转凄切、恋恋不舍的离愁。写不尽的是离愁,道不完的还是离愁,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十分多,诗人或借杨柳来描绘离别的情景,或借杨柳来突出别后的相思。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中很多明显地表明攀折苦的原因就是别离多,正是有了别离时的痛苦,才让人觉得折柳的痛苦。再如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直接反映了人们折柳送别的习惯。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千条万条的杨柳枝,编织着离别的愁苦,折柳送别的地方,又是令人肝肠寸断的地方。女主人公见到了千万条杨柳枝,行路人离别折柳,又想起了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不禁一股离别后的愁苦与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杨柳的乡愁意蕴

描写送别的诗范文6

关键词:唐诗、伤春、气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诗人的情绪而变幻无穷,在简单的意象之中夹杂多种情感。例如:季节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变万化的气象特征在诗人笔下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政治失意,凭栏而悲秋;客居异地,望月而思乡;纵情山水,怀古而言志。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也因诗人的情怀而展现出别样的姿态。分析研究气象现象对古人心情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气象意象在唐诗中的作用和价值,发掘历史时期气象现象的记录,从而了解唐朝时期的气候以及物候状况,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文学和历史气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诗歌的分析,来阐释唐诗中季节变化这一气象现象对诗人主观情绪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从气象角度阐释古人为何具有“伤春”情怀。

一、唐诗中的“伤春”现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谈及春天或者描写了关于春天的天气意象的诗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直接描写春日天气现象的诗歌就有四十六首;而其中表达诗人伤春情怀的诗歌则有二十八首,超过半数均为伤春之作。春日本是象征美好、希望的季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也都喜在诗歌中赞美春日风光,而在唐朝许多文人心中却有一种伤春情怀,其大多以春日物候和气象记录为载体来阐述自己的伤春愁思,这是唐诗中比较独特的现象之一。

二、“伤春”诗的类型和特点

针对唐诗中的伤春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政治失意诗人的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十一首,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韦应物的《长安遇冯著》等;表达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有七首,例如李白的《春思》、刘禹锡的《春词》、王昌龄的《春宫曲》、《闺怨》等;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例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咏怀历史而感伤春日美好的诗歌也有四首,例如韦庄的《金陵图》、杜牧的《金谷园》、杜甫的《丽人行》、《蜀相》。

为探寻《唐诗三百首》中关于伤春诗歌中所记录的天气现象与诗人情绪之间的关系,下面将通过对政治失意诗、闺怨思夫诗和羁旅送别诗三大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

(一)政治失意诗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鼎盛,这使得很多诗人大都热衷政治,渴望入仕。然而也就是这一现象导致入仕之后的文人们虽拥有豪情壮志,但现实境遇与其人生理想之间的反差导致这类诗人失意之感颇多,所以即使在描写春日风光的唐朝诗歌中也有一种悲伤情怀。《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春日气象描写的诗歌中,提及或表达出伤春情怀的政治失意诗歌有十一首。本文按其具体的气象就进行了逐一分析:

1、物候中的“伤春”情怀

(1)花草

杜甫诗《蜀相》中描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诗人眼中此时的春天景象只是“草自春色”,表现出来的春天更多的是一种独自一人的荒凉,往日春天的美好也因作者壮志未酬的心境而蒙上了一层悲凉落寞的色彩。又如李商隐诗中对暮春的描写,一曲《落花》,客散楼空,斜阳将近,花落随风,一片暮春的萧条之景展现在诗人眼前,暮春代表着美好繁盛景象的离去,诗人通过慨叹春天的离去,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落寞都融进了这花落的暮春时节。

(2)黄鹂

用黄鹂之音绕耳一片春意繁盛之景下,反衬失意诗人的落魄与惆怅。《赠阙下裴舍人》(作者:钱起)中写道:“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小阴阴。”春意笼罩的紫禁城内,春风和煦,黄鹂之音声声悦耳,但这热闹春景之下却徒添了诗人的一份落第的怅恨。又如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对春日景象的描写,也运用了黄鹂这一物候意象:“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春游晚潮带雨的野渡,由黄鹂幽草联系到自己的政治生活,美好春日游玩的随性中也包含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伤感。又如上述提到的杜甫诗《蜀相》中,也有关于这一物候的记录:“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春风和煦温柔,春雨细腻多蕴味,春日风雨本应给人以美与安宁的享受,而在政治失意运途坎坷的唐朝诗人眼中,春日气象又是另外一种风采。如钱起《增阙下裴舍人》中的“龙池柳色雨中深”、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韩翎《寒食》中的“寒食东风御柳斜”等,都因诗人飘零的政治命运而多了份淡淡的忧伤,春风春雨中也多了对前路茫茫而无知的无奈与伤感。

(二)闺怨思夫诗

在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描写春日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诗歌通过对春日天气现象的描写款款道出了女子的无限愁思。高墙之后宫瓦楼阁中独守闺房的女子们在春日里,迸发出淡淡情思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诗三百首》中写道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总共有七首,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1、物候记录的“伤春”情怀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李白)燕塞的春草已经碧绿如丝,而秦地桑枝已低,本是春日美好,而燕秦两地春景差异之大,独处秦地的思妇面对此景此境也不由发出“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感叹,春景因思妇美好中多了一份愁情,让人读来更显得委婉动人。

杨柳枝也是春季中常见的物候现象。例:“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作者:王昌龄)便是以春日杨柳这一物候现象勾起情思,本是登楼赏春,一片天真浪漫,而忽见柳树又绿夫君却未归来,不由感叹时光流逝,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虽是写赏春,并无刻意写思妇愁怨,但面对柳枝春色而勾起的情思也不由让人感慨。

2、天气现象中的“伤春”情怀

闺怨思妇诗也有对不同天气现象的涉猎――春风,春雨等。例如李白诗《长相思・其二》,“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写出了春日深夜,月光皎洁,并以春风春花起兴,道出了女子望月怀思的悱恻缠绵。又例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春季暖风袭人,花丛茂影重重,伴着细碎的鸟声本都是美好的意象,而深宫女子面对此景却凭添了一份愁思,春日时光虽然美好娴静,而更衬托出处在深宫高墙的宫女们却无暇欣赏的拘束,显得更加哀愁,对着春日美景也随着多了一份哀怨的心境。

(三)羁旅送别诗《唐诗三百首》中,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在这些诗人眼中的春日风光

又多了份孤独之美。

1、物候记录中的“伤春”情怀

柳树是春天到来的代表物候现象,而在羁旅送别诗人的路途中,柳树也就成了他们感怀春天最典型的一

种物候意象。如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描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春光春色中的江南水乡,诗

人满怀离愁别绪,风吹柳花,正映衬了诗人离愁时的那份情意绵绵,希望离愁也能随柳花吹走;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春气和暖之时,诗人宦游他乡,望

见梅柳抽芽,这一番新春景色中,更加怀念中原故土,不由感伤。又如《杂诗》中写道“近寒食雨草萋

萋,著麦苗风柳莺啼。”写出了寒食将到而诗人却客居不能返乡,本是春日美景麦苗浓绿柳树发芽,却

听到杜鹃悲泣,伤春之情更加浓重。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渭城朝雨轻尘”,王维的《渭城曲》,写春日早晨送别之景,因这离情本是清新的春日清晨也下起

了微微细雨,更添离愁;另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早春之景,本是

春潮上涨,江上红日升起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而诗人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莫名而起了一份乡愁。

三、结语

千变万化的春日气象在唐朝诗人笔下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从上述所列举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

春天时十分温暖的季节,万物兴盛繁荣,一片安宁之景。对于多情思的唐朝文人墨客,春日风光自成笔

下寄托思绪之物,那一花一草,一轮明月,一袭春风,一帘春雨,在不同诗人的眼中都有了不一样的情

韵,政治失意之人望春而感怀自己的坎坷运途;闺阁女子赏春而自怜;羁旅途中的异乡游子们行走于春

日的天涯海角而想念起远方的亲朋好友更多一份伤感的情愁。气象现象影响着人的思绪与情感,古人的

伤春悲秋里包含着着他们的多愁善感,也包含着变化万千的气象现象记录。唐代春秋时节常见的气象现

象,催生了诗人们绵绵长长的感伤情怀。因而,在唐诗里“伤春”不是简单的字眼,它是一种情感与自

然的交融,一种独有的诗意的咏叹。(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资助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编号:GYHY201306064)

参考文献:

[1]杨珊. 唐诗东风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王梦玉. 唐宋鸿雁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张晓青.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郭晓婷. 唐前伤春悲秋诗歌研究[D].青岛大学,2006.

[5]陈婧. 白居易咏花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6]郭晓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0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