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爱情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爱情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爱情诗

现代爱情诗范文1

[关键词] 《东邪西毒》 借古讽今 都市 情感 孤独

引言

这部影片在18年前上映,不变的是《东邪西毒》,变的是看《东邪西毒》的人。而14年后的终极版变的是《东邪西毒》,不变的是看《东邪西毒》的人。14年的时间会改变很多,它可以把爱恨烧成灰烬,也可以把红颜摧成白头。年龄大一点的人说我看不懂《东邪西毒》,年轻点的人说我看不懂《东邪西毒》,只是那些在14年中从拥有到失去了的人才能熟悉旁白,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凄凉、寂寞与感动。我们在此想起的瞬间,会再次想起某段回忆,这也是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看它的原因吧。回味在这十年中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东邪西毒》有哪种相似。影片可以重新出现在眼前,而流逝的事情呢?人呢?这也是我们内心对此片有种无法形容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体会有种无法挽回的惆怅。

这么一部被世人视为经典的作品,再一次重返银幕。不仅为了让我们重找回当年的感觉,也让一些80后、90后所谓没看懂的人去了解它的经典意义。

一、经典文本的“经典性”

之前看1994年版的《东邪西毒》,没怎么看懂。觉得这个文艺片有点过于文艺。说是金庸原著的武侠电影,但看完之后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一部讲述了这些武侠英雄失败的感情故事。这些武功超群的武林人物的感情原来也是这么脆弱与痛苦。在这里面,武侠只是包装而已,里面的所有人都被情所困。这部影片很考验观众,观众需要对金庸的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对武侠有一定的认知才能看懂。原版和终极版都标有“金庸原著”。看到“东邪”、“西毒”的名字大家都会直接想起金庸。但仔细想想,在影片中,东邪、西毒、盲侠、贫女、桃花、慕容燕、慕容嫣、西毒嫂子这些人物的性格,都与金庸小说中的角色没有太多共同之处。和1994年版本相比,《东邪西毒》终极版中的一些设计也有所改动,而片中人物的魅力却没有丝毫衰减。演员的表演很到位,把影片精髓演绎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节气从惊蛰到夏至到白露到立春,从而把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交代的清清楚楚,这是王家卫的一个叙事结构的创意,也是与第一部不同之处。在惊蛰时交代了黄药师、慕容燕、慕容嫣三者的关系,东邪为了体会被爱的感觉而无意中伤害了慕容嫣,导致慕容嫣人格分裂;夏至时,盲侠因为桃花爱上了自己的挚友黄药师而选择逃避去独自闯江湖,桃花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爱的是盲侠;一直信奉事在人为的洪七为了一个鸡蛋去冒险,在白露时遇到了村姑和欧阳锋,立春时讲述了欧阳锋忌妒洪七公的简单,而黄药师却忌妒欧阳锋有一位为他守候的爱人,也给出了欧阳锋、黄药师和西毒大嫂的爱恋关系。故事最后黄药师隐居桃花岛,绰号东邪;洪七接管丐帮号称北丐;慕容燕慕容嫣改头换面成为一代剑侠孤独求败;欧阳锋火烧了小店返回故乡,人称西毒。

台词的经典性也是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如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嫉妒。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东邪:“不久前,我遇上一个人,送给我一坛酒,她说那叫‘醉生梦死’,喝了之后,可以叫你忘掉已做过的任何事。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酒。她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盲侠:“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别吗?酒,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

洪七:“我以前快是因为我直接,认为对就去做,从来不会想什么代价。”

“我不想跟你一样,因为我知道欧阳峰绝对不会为一个鸡蛋去冒险,这是我和你的分别。”

慕容燕/慕容嫣:“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请你一定要骗我,无论你心里有多么的不情愿,也请你一定要说,你最喜欢的人是我。”

孤女:“要是你嫌钱少,我会一直等下去,我想一定会有人肯帮我。”。

上面每个人物的台词都是对自己经历过人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最精炼表达,也是成就经典的原因之一。终极版和1994版台词基本没有改变,对老版的回忆也主要停留在那份孤独悲凉的感觉和那些直入人心的对白、独白。

二、经典重写热的根源

王家卫的思维无疑是超前的,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处的环境相对比大陆要超前一些,但更多的是他本人对事物发展的认知和直觉是超前的。第一次看1994版《东邪西毒》,印象是一组大牌明星,在沙漠中灰头土脸并有点脏脏的感觉,剧情没有怎么看懂,也许那个年龄还没有达到能理解爱情这个含义的能力。只觉得这是非传统意义上的金庸武侠小电影,不像其它武侠小说里的人物性格鲜明、事件清晰。其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它们之间仿佛没有联系,观众只有到最后才能明白影片中间的恩怨纠葛。这哪里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些了不起的武林大侠,根本就是一部语意不详剧情含糊的电影。终极版是第二次欣赏《东邪西毒》,看到影片的第一感觉就是眼前一亮,内心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伤感,或许是因为再次看到熟悉的色调和字幕。但这次感觉不一样的是电影的画面和色调都变得更加明亮浓艳,许多旧版中无法显现的画面层次也在此得以显现。影像质量经过精心修复,毫无疑问有了明显提高。电影对白和画面都很后现代,也正是这依旧经典的对白让人在这独特的情境下感觉到一丝伤感与惆怅。现在看来王家卫只是借用金庸笔下大侠的名字表述了人们内心的寂寞和疏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终极版重新配乐,马友友的音乐配上没有华丽的大提琴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用灵魂演奏出来的音乐更细腻、更和谐。看着花巨资修复的浓烈饱满如油画般的画面色彩,也许许多人心里念着的可能还是当初那般悲壮质朴的配乐以及那苍凉微微有些模糊的颗粒感和有些泛黄的色调。毕竟所谓经典给人的冲击力总是留在最初的感觉,那感觉也最难被忘掉。

叙事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更多的是讲述英雄的感情故事,痴男怨女的情爱纠缠。从叙事效果来说,这两个版本没有多大差别。那又重现银幕,刚上映就赢得3000万元的内地票房,又说明了什么?人们是怀念当年的经典还是仅对此片的本身经典所吸引?或许还是两者都有?这是一个并不明确的答案,但是笔者认为从以下分析来看或许能说得通:首先是王家卫内心的感触和对事物认识的超前性;其次当时的香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他所处的环境和高节奏且事事快餐化的现在相似;加上对当时社会的真切体验和静心观察,让他意识到了高节奏的生活势必会让人的内心在各个方面均不能适应,这个时候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就会出现问题:不信任、自我保护、心理扭曲和孤独等都市疾病会出现;再加上导演本身对事物一种独特的认识,所以第一部作品的出现就引起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共鸣,但是由于当时内陆尚处于较缓和的年代,爱情和一些相关的事情还比较保守,所以在那个时候未必会在内陆引起很大的共鸣,但时隔14年后就不同了。14年,五分之一个甲子时间间隔,让我们从一个节奏缓慢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一个处处都是快餐式的节奏生活,也让我们这帮80后在感情方面有了足量的阅历。同样我们所处在触手可及的网络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影视欣赏的便利,这无疑印证了王家卫当年的超前意识的正确性,所以也就出现了刚上映就赢得3000万元的内地票房的局面。

三、由《东邪西毒》思考现代人的爱情观

看了《东邪西毒》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出一句话:“台词太经典了!”这也是该影片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它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每句每字都道出了观众的心声,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从某种角度来看,该影片像是一部现代都市心理片,它探讨着都市人在现代生活中心态的变化。萧瑟的沙漠象征着冷漠的城市,而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在最大程度上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性格符号,也更像是诠释着都市中陷于感情中的每类人:西毒,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却不能摆脱自己困扰的人;东邪,只因为想体验被人爱的感觉而成为了风流种子、负心汉的人;盲侠,在友情和爱情之间无法进行抉择最后选择了背井离乡选择逃避的人;洪七,简单直接认为对就去做,从来不会想什么代价的人;慕容燕/慕容嫣,遭受打击后变成性格分裂的人;桃花,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是到底想要什么的人。孤女,一直坚信自己认为正确就会一直等下去的人。洪七却是最后的赢家。所以简单明了有时候却能达到最好的结果。但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为生活忙碌着,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情感也已麻木。对感情的发泄也都已渐渐被埋藏到内心深处,因为不被理解,也没有人会耐心成为其忠实的听众。从而一个个都变成了西毒、东邪、慕容燕/慕容嫣等类似的人,却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还能像洪七那样。所以各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宿时,选择在影院安静地倾听演员诉说着自己内心一直想说却无从表达出的感受,仿佛找到了失散已久的知音。

影片中的每个人最终都被寂寞折磨如此无助,或者相互嫉妒。从另外一方面讲这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们把爱情复杂化,明明在乎,却只因为自己的猜测去判定对方的态度。他们不够相信对方,不够相信自己而选择逃避。“我觉得那几个字原来并不是很难说出口”、“可能是因为他够简单”、“我明白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由此看来片中的每个人都沉浸在往事中无法自拔,都有一段放不下的过去,也再拿不出最初的感觉去尝试开始一段新的感情。他们认为自己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感情,从此也便开始了自闭自恋,不与外人沟通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正是都市人心理矛盾的起源,人们受了伤就在心里筑一道墙,把别人挡在外面,也把自己关在里面。从此便开始了现代都市孤独的恶性循环。

结语

“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浪费时间,但在她却觉得很重要。”《东邪西毒》里面这样说。于是里面所有的角色都在自己的角色里,都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选择着,所有人都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和其他人产生交集,每个人都只演绎自己的内心,好像每个人都那么深爱另一个人,爱的都那么痛苦,但结果就只能是错过再错过。这也是王家卫所有的电影中一直以来强烈的孤独感的由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又不是这样。对影片产正共鸣的原因不就是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而结果往往和预期背道而驰。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建立,是由过往的经验决定。而过往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判断的标准又是从何而来?谁又知道是对是错?究竟什么是对错的标准?好像越长越变得模糊。所以,基于自我产生的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的判断,是人跟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而真正放下自我的执行才能让我们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在生活中,还是要打开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自己当初的一个错误的执着而后悔一生。其实,我们要相信爱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烫的咖啡已经凉了,自己慢慢品尝着其中的滋味,心中反复着:爱情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陆邵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9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崔艳蓉.王家卫电影独白语言微析[J].现代语文,2008.1.

[3]高晓雯,苏静编著.东邪西毒宝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4]戴丹.似曾相识——经典电影音乐合辑[J].音乐爱好者,2004(01).

[5]《春光映画王家卫》,姜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现代爱情诗范文2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老歌,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听过多少回。每一首感人至深的情歌,都有着一种只属于它的独特情调。今夜,寒风穿过窗的缝隙,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听着这首抒情的曲。那音符,如同幸福的花瓣雨,滋润着我此刻的心……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她自己的独特习性。如我,喜欢简简单单地生活,轻松而惬意;不喜欢勾心斗角,讨厌费尽心思地去猜测,去算计;而且我的负荷要比一般人小,我无力去承载太多,无法将自己隐藏。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我喜欢表明。爱情:爱就爱,不爱就不爱;有些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别浪费人家的时间,也不想浪费自己的感情。

喜欢一个人清清爽爽地行走在人群中,简单而又自在。呼吸着自己想呼吸的气息,无需去掩饰那些原来的本真,亦无需用虚假的笑容去掩盖那些无奈与隐忧。想干干净净地拾起一份爱恋,爱我所爱,无需理由,更无需那些与精神无关的条件。因为爱,所以爱;因为爱,所以心甘情愿去付出,默默等待,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去呵护!

等待,是一个漫长而又寂寥的过程,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就是在等待中被打磨得粗糙,甚至破碎遗失。即便是这样,时间还是能证明,有些东西,有些人,会有个意外。譬如:那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与物质有关的爱情,带着颜色的爱情;上天愿意给,但我不愿意要。真的对不起!但凡与身外之物有关的爱情,但凡是失去本质的爱情,不是我想要的。

我的爱很简单,简单到只为了爱而去爱,用自己的余生好好去爱!三世缘,前生、今世、来生,总是那么的令人匪夷所思。感情,不是说有就有的。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这世上就根本不会存在什么“人生得一知已足亦!” 没有许诺,目光相触,声音抵达,蓦然回首的偶遇,竟能让人如此心动。也正因为还有这样真挚的感情,虽然不多,但还是对它产生留恋,苦苦寻觅。

现代爱情诗范文3

《真爱无敌》为观众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真爱真身份”,所有参加节目的男女当事人都将通过节目录前程序提交真实身份证明,并在节目中亮出身份证,这在国内的相亲节目中尚属首次。第二部分是“真情真讲述”,用真实的故事吸引观众眼球,嘉宾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去触动自己心仪的她(他)。第三部分是“真爱真心话”,节目设计了在不同的空间里嘉宾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渴望;最后也是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则是“真爱一线牵”,这个环节中采用了一种古典的方式即通过一条红线来完成嘉宾最后的选择,节目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中结束。

与那些以炫目、时尚的节目秀不同的是,《真爱无敌》强调的是它的情感服务意识和牵手功能,节目的结束对于参与者只是新生活的一个开始,栏目将对后续发展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跟踪报道。另外,这也是近期中国卫视平台上交友节目中第一个以中年、老年人为主要目标的节目,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真情投入的诉说,就像一股清风吹入当下浮躁的时尚交友节目,犹如一杯清茶回味深长。

这档节目并不是一个应景之作,而是脱胎于北京地区热播了两年的《选择》栏目。这个节目开播于2009年,由银汉传媒创意制作,可以说是新一轮相亲、交友类节目中的先行者,至今已经播出了300多集,有20多对节目参与者走上了婚姻的殿堂。《选择》开播后收视率一路攀升,现在在北京地区已稳居同时段日播节目的收视冠军。此次从地面频道转移到卫视频道,是由市场化制作公司与电视袂的结果,也是节目的一次升级。

“《真爱无敌》不是跟风,而是回到生活本真。”《真爱无敌》节目制作团队的负责人表示,在很多电视情感、娱乐节目走向造假歧途的时候,正如名称一样,“真实”将是这档新节目的最大看点,这是一个融真实、真挚和真情的真人秀节目。没有浮光掠影,不再走马观花,《真爱无敌》抛开了华丽的“快餐式”相亲过程,加入了独特的情感服务,使节目不纯粹是好看,还是充满时代印记的情感备忘录。

真实人物、真实氛围、真实情感,节目制作方坚持认为,追求真实是《真爱无敌》区别于同类节目的特质。“真实”是节目的灵魂,真人秀真正的魅力就是“真”,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同类节目由于制作上的仓促或急功近利的考虑,往往沦为角色扮演,使真人秀节目不“真”,尽管短期内也能抓住一些眼球,但造假的噱头始终不是可持续的看点。好的创意总是追溯本真、回到原点。造假泛滥之时,求真反而是超越之道。

现代爱情诗范文4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爱情诗范文5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由于距离而悲,有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从这种无望的爱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来而让人感到一种辛酸的美,凄绝的美。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有这种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几大艺术特色的缘故:

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

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是过去时,第二句是现在时,三、四句是将来时,四句小诗,把夫妻间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异乡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欢娱全部写出,构思精妙,极尽委曲之能事。特别是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开头就说尽了离情别恨。颔联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颈联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末联是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之深挚。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为无因。

二、注重心灵世界的表现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多种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细节描写、内心独白、以景托情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 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如《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夜 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 翻身起来,寻找妻子……

再如《代赠二首》中的"楼上黄昏欲望休",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衬托女子的思想感 情。"芭蕉不展丁香结",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 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天,哀愁无限。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 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 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景与物、物与人融为一体。

三、巧用比兴、象征手法

比兴、象征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能隐晦曲折的表达主题。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真情。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既有比喻之意,也有象征之意。又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四、善用神话、典故

如《无题q紫府仙人号宝灯》一诗中,熟练地运用了《真诰》、《裴航》中人神相恋的典故,使诗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无题q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更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开头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采用了"梦雨"的典故。这里,既隐隐传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阴冷凄清的色调,同时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表述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五、锤炼字句,工于造语

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如《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李诗擅用七律,常有佳对,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不但对偶工整,而且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运用,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这一特色在他爱情诗中亦有突出的表现,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活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都写得凝练工整,精美典雅,为后世所广为传诵。

六、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格调高雅

男女之间无论是热烈的相爱还是执着的相思,抑或是爱情破灭后的伤感,都表现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的体谅。

如《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深切怀想和惆怅。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是多么难能可贵,"身无"、"心有"相互映照,在心灵相通而不能相见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这与齐、梁诗把女子作为赏玩的对象去写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爱情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有的爱情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相沟通,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在齐、梁诗之上。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唐铭锋:《唐诗宋词元曲》, 远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徐应佩、周溶泉:《古典诗词欣赏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现代爱情诗范文6

《致橡树》发表在1979年第4期《诗刊》上,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在诗中,抒情主人公庄严宣布:她决不赞同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她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依附于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不愿学“痴情的鸟儿”,为点缀他的生活而吟唱“重复单调的歌曲”;她也不认为爱情只是单纯的奉献,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随时为他送去“清凉的慰藉”。这些都还是不够的,她所追求的是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爱的前提是要把“我”看成“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双方要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这个前提意味着相爱的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意味着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意味着灵魂上的相互依存:“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的情调温柔委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这也正是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的原因。

“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定格为“爱情诗”是否正确?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思敬曾在《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一文说:

《致橡树》是怎样写的?按舒婷自己的说法,《致橡树》是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散步时,由老诗人的一段话受到触发而引起创作冲动的:

同去散步的老诗人说起他又坎坷又丰富的一生,说他认识的女性那么多,却没有一个能使他全心膜拜。有性情极温柔叫天下男人不觉愿充当骑士但头脑却简单到只差掰手指算情人总数的;有聪明努力,智商又高事业心又强的女人往往早上忘了梳头,洗脸不洗脖子的,就算她又成绩斐然又外貌出众但一张开口,男人就得抱头鼠窜,舌端之锋利言词之毒辣,足以使周围寸草不生。

不错。

但是,从女性的目光看去,又有哪一个男人十全十美?

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夜不能寐,于是有了《致橡树》。

可见舒婷写《致橡树》首先是植根于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写出了《致橡树》。

2004年7月22日在青岛大学“中韩现代诗会”上,有人向舒婷核实《致橡树》是否为爱情诗,舒婷说,那是一首和简爱毫无关系的诗歌,也是一首与爱情没有关系的诗歌。事情是这样的:1977年,一位年龄较大的男诗人曾经对舒婷说,漂亮的女孩一定没有头脑,一个又漂亮又有头脑的女孩一定不温柔。舒婷不同意他的观点,不同意把女人的漂亮、头脑和温情放在一个矛盾的视角里,于是,写了这首诗,用诗歌表达了女人与男人平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