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教育 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规定初中三年都要开设历史课程,但长期以来,受中、高考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课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感觉历史学习很吃力,课堂气氛沉闷。造成这种现象不仅是由于很多学校的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没能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历史课程标准》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笔者试从自身的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做到“小生活,大历史,处处皆教育”。
一、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开篇就是古代史内容,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居民与学生相距太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产生亲切感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与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中的“医学的成熟”这一知识点时,书本上只有“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等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样几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难记住。但如果提问学生“平时家人生病了是怎样处理的”,则学生会说出打针吃药、或推拿按摩等答案。教师进而让学生区别哪些是西医方法,哪些是中医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中西医的不同,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等,从而得出中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贡献的结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毕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今人继续在做,也可能有所变化,但一定有相似之处。教师要将单纯的历史知识变成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场景,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的“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想想节假日在乡下逛庙会的热闹场景,想想农历大年初一的欢乐情景,虽然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与我们现在的称呼有所不同,但人们欢腾庆祝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模式的历史教学就使学生对历史不再感到陌生,感觉原来历史与自己很近。
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培养历史理解力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学习历史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的“状元实业家张謇”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请同学课后找找身边这段历史的足迹。由于事先布置,上课时学生举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讲了南通的大生纱厂,有的介绍了自己小学时参观过的张謇纪念馆、状元街,有的介绍了大生钟楼(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的标志,通棉三厂原名大生三厂,为张謇1914年所创办),甚至还有同学介绍了颐生酒(本世纪初由张謇始创,1906年在意大利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学生找到了这么多现实生活中的这段历史的足迹后,教师无需进行太多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这段历史有很好的理解了。理解了张謇先生弃官从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理解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从张謇的大生纱厂的变迁中也能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所以,由学生自己寻找历史足迹,探究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他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培养人生价值观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能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中的“官渡之战”这一知识点时,请同学们分析曹操的高明之处。同学们回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因素”这句话,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袁绍骄傲自大,被曹操烧掉粮仓后军心已动摇,而相对来说曹操则镇定自如,积极寻求战机。这时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取得成功或者遭受挫折的例子。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参加运动会、各类竞赛等活动时,因为心理素质而影响结果的情况。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非常重要。
努力创设历史知识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足迹,感受历史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历史理解力,积极探讨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共同点,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知识的结构、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设计问题,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活动。
(2)由浅入深的原则。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要遵循这个原则,有步骤地、有计划地进行新知识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训练。
(3)启发性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的好与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在“启发”二字上下功夫,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二、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历史知识的丰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逐步延伸发展的结构特点,学生也具有这样的认识规律,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遵循以上三个原则,这是历史学科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思路,根据知识的结构,合理设置好问题,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1)引入新课时问题的设计。在学习新课知识之前,我们都要设计一些小问题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引言和铺垫。在采取复习导入时,复习的问题一定要选择与新课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一般按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基础性问题,即教材中有归纳总结性的知识点。二是过渡性的问题,即选择一些与上下文相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直入主题,此环节时间不宜过长。
(2)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学习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学生能否在学习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对新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对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极其重要。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浅层次引导问题、深层次研讨问题和高层次挖掘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新知识都要按照这三个层次去设计问题呢?这就要根据新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定,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即可。①浅层次引导问题的设计。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的时间是什么?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如何?这些浅层次问题的答案,教材中都有,学生只要看书后就很容易地解答。②深层次的研讨问题的设计。在历史教材中每一课中都有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内容,恰当地、合理地使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达到挖掘教材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中的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深层次研讨问题。③高层次挖掘问题的设计。高层次问题的挖掘和设计,需要老师在备课中,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衔接性和贯穿性,能深度挖掘教材的难度。例如,在人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2课“秦王扫六合”的教学中,在学习了本课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为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高层次延伸,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针对秦始皇的功绩与过错进行归纳总结。在班级里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辩论,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方为秦始皇的 “功大于过”,另一方为“过大于功”,进行课堂辩论,从而达到高层次挖掘问题。
(3)巩固与训练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新课后,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巩固训练环节。此环节的问题设计也必须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精心设计配置相应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包括基础问题、中档问题和提高问题等。使一部分学生完成基本问题即可,训练他们的技巧,发展思维。对另一部分学生要求完成提高问题,训练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3
部分初中生认为历史课程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因此,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然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使历史教学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也能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关键词】
初中生 历史 历史故事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教学部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历史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补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本文笔者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师不能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教学。
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故事教学,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确,导致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故事,而且讲不到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历史故事影响带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而另一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把历史故事一概而过,当学生正兴致勃勃的听讲时,突然开始讲课了,这使得学生产生失落感,再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强,导致学生整节课都在想教师刚开始讲的历史故事。
2.历史教师缺乏对历史故事的应用。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知识点,因此,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应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形式,即使学生想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了解丰富的历史,也被教师阻挡了。历史的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历史教师对历史知识匮乏。
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历史教师教学过程中,把课文知识讲授给学生后,就不再讲授其他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部分历史教师在完成授课后,就不再对自身加强历史文化的学习了,导致历史教师的历史文化知识匮乏,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总是无法应对。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如果想拥有一节好的历史课,历史教师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历史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教学,使历史故事发挥其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悬念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使引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故事中也可以设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学习时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学生只有自身对历史故事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课程,在学习时也会主动的配合教师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提升,历史教师也在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时,增加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好的历史素养。san
三、针对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历史故事提出的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想要使历史故事在课堂上发挥效果,就要合理的运用历史故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在讲历史故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图片,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感受教师所讲的历史故事的情感。例如:历史教师将要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华夏之组》,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将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穿插到教学中,在讲故事时,教师可以播放幻灯片和音乐,使学生能够感觉身临其境,感受大禹治水的传统美德。教师通过“大禹治水”,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历史故事发挥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握好讲历史故事的时机。
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盲目的引用历史故事教师,一节课有许多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结构,才能使历史课堂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故事不仅仅只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可以把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故事中,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了,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在讲故事时要把握好时机。
3.采用合适语言讲故事。
据调查,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比死板、无聊的语言表述更够吸引人的主要力,使人的心情愉悦。因此,历史教师在将历史故事语言要带有感彩,要生动、有活力,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在讲故事时也要层次分明,有条理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听懂教师所讲的故事内容。同时历史教师也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讲故事时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泛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使学生在听故事时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培养自身的情感,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也会提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自身的知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作者:罗亚君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初中历史的创新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