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安石辞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安石辞妾范文1
关键词:“江湖十八本” 语义 语音
一、前言
剧目“江湖十八本”曾在清代盛行几百年之久,且一直流传至今。该剧作代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因其产生、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为人所忽略,多有学者学人对其进行探讨研究。据期刊网提供的信息,2008年以来有多部著述论及,如黄伟的《越剧源流新探——以“江湖十八本”为考察对象》(《学术研究》2009年第3期),白海英的《赣剧“江湖十八本”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论江湖本的传承模式——以经典戏文为例》(《艺术百家》2008年2期)及《论“江湖十八本”在民间演剧史上的地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这些作品主要基于戏剧文学的角度展开研讨。但有些问题用文学的观点可能不好解释,而从语言学角度似乎可以进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语音、语义两个方面对“江湖”和“十八”进行探讨,从侧面揭示“江湖十八本”流行的原因,同时也展示民众的某些审美意向。
二、“江湖”“十八”语义辨析
(一)“江湖”语义辨析
1.词汇意义
关于“江湖”的词汇意义,辞书和网络的说法不一。这里概括对比一下,先看辞书的解释:《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7月版)中的“江”本指“长江”,引申为“江河的统称”。《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以下简称《词典》)“湖”常指“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两个词组合成“江湖”后,引申出多种意义。
关于“江湖”的词汇义,《辞源》里有两个义项:
①指江河湖海。如“(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其实,这个义项是值得商榷的,准确一点说,“江湖”仅指“江河湖”,而不能包括“海”,因为中国内陆没有海,这个问题准备另文讨论。
②泛指五湖四海各地。如唐杜牧《樊川集外集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谶细掌中轻”。
增补本《词典》也有两个义项:
①旧时泛指四方各地。如:闯江湖、流落江湖。
②旧时指各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生活的人。也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
可以看出,《辞源》的义项②与《词典》的义项①基本相同,泛指各个地方。综合《辞源》《词典》的解释,辞书中的“江湖”有三种意义: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各地的艺人。
再看辞书以外对“江湖”的解释。百度等网络流传的意义更加复杂,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①江河湖海
②泛指四方各地
③指民间
④旧时指隐士的居处。例如,清代方文《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⑤引申为退隐。例如,宋代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⑥黑社会
⑦有人的地方
稍微斟酌可以看出,上述几种解释有些随意,可以合并归类。其中⑦“有人的地方”应该属于②“四方各地”;④“隐士的居处”应属杜撰,其例子“江湖常有庙廊忧”中的“江湖”,应理解为“在江湖”;⑤的“超然遂有江湖意”应理解为王安石想辞朝官,归隐民间(后来王安石的确辞官到南京,并没有成为隐士),其“江湖意”应为“民间意”。可见“隐士居处”与“退隐”的说法不可靠。⑥的“黑社会”的意义倒是存在。例如:
(1)中新网12月4日(2012年)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曾经在澳门掀起满城风雨的黑帮头目尹国驹,坐了逾13年监后昨清晨刑满出狱。……有崩牙驹手下早前广邀港澳各路江湖人物,指崩牙驹出狱当晚为他设宴洗尘。
(2)尹国驹曾于1998年接受《时代周刊》及《新闻周刊》采访,并提及澳门黑社会及承认自己是“江湖人士”。
上述二例中的“江湖”可以理解为“黑社会”。
还有著述以“江湖”为“非官方、非正式、流动”等义。如《民间戏曲的重要传承——“江湖十八本”考释》一文的“现实生活里人们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语汇,如‘身在江湖’‘游走江湖’‘江湖郎中’等。从这些语词的相关语境揣测,可以看出‘江湖’具有‘非官方’‘非正式’‘流动’之义”。其中的“非官方”其实与“民间”接近,如“游走江湖”中的“江湖”;而“非正式”“流动”应该属于“民间”的引申义,或者说是“民间”的变体义。
这样看来,网络的“江湖”,语义比辞书多了“民间”和“黑社会”两种。其实,“黑社会”也应该是从“民间”引申出来的义项。
综合起来,“江湖”包含的语义有“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各地的艺人、民间、黑社会”5种。
那么“江湖十八本”中的“江湖”究竟是何义?不妨先用代入法一试其语法形式:
江河湖海十八本?
四方各地十八本?
流浪艺人十八本?
民间十八本?
黑社会十八本?
从形式上看,上面几种说法均无语病,但意义上是否说得通,还有必要了解“江湖十八本”的内容。
维基百科解释,“赣剧‘江湖十八本’除表演承自南戏传统的家庭剧题材之外,还有英雄演义等剧码。《青梅会》《古城会》出自《三国传》;《定天山》出自《征东传》;《风波亭》出自《岳飞传》;《龙凤剑》出自《封神传》,等等”。由此可推知“江湖”并非指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艺人或黑社会,而是比较接近“民间”,可以理解为“民间生活十八本”。
但“江湖”并非单指“民间”,因为其中十八本包含了英雄演义题材,多涉及政治、军事,如有出自《三国传》《征东传》《岳飞传》等。显然,“江湖”的意义远不仅限于“民间”。
笔者认为,“江湖十八本”的“江湖”可用“社会”一词来解释。这里的“社会”,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其外延可大可小,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该“社会”不妨理解为“任何为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群体”。(郭熙,2003:1)
“有人的地方”也比较接近“社会”这个概念,但独木不成林,单个人或数个人不能称为社会。历史上,社会一直与集团有关,社会应该以人群的存在为基础。
“社会”的概念指称范围广泛,除了“江河湖海”之外,“流浪艺人、四方各地、民间、黑社会”等意义均可用“社会”统称。“江湖”的“社会”指称也与汉英词典的解释“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直译大概为‘国家的各个角落’)”(严英,1995:259)比较接近。
2.文化意义
另外,人们用“江湖”指代“社会”还与“江湖”的文化意义有关联。“社会”与“江湖”二者存在多方面相似之处。
一是地理上我国的“江河湖”比较多,国人自古伴水而居,“江湖”的概念由来已久。这一点可以得到旁证,“‘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春秋时所谓中国,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外就不算中国了。以后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含了今天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上曾经有很多湖泊,在《水经注》中还记载了不少,但以后基本上都消失了。”(王力,1987)可见,中原地区在古代曾经属于水乡地区,“江湖”观念的形成当属自然。要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等干旱地区,恐怕不会有类似的概念。二是“江湖”一般面积比较大,与此类似的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区域范围广大,中国以中原地区为源地不断扩展成为一个面积巨大之国。三是江湖之水比较深,水深则复杂且具危险性。中国历来人口众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也给人以不安全感。也才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
那为何不叫“江海”或“江洋”?因为“海洋”的观念产生得很晚。
早期的人们,久居中原,距海较远,没有海洋的直观意象,自然缺乏海洋的概念;加上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人们陆地观念浓厚,对发展海洋事业缺乏兴趣,很难产生远洋开发的意识。因此古代有“江湖大盗”“江湖大侠”的说法,而没有“江海大盗”的称谓。“江洋大盗”应是很晚后出现的新鲜事物。
如此看来,“江湖十八本”中的“江湖”应理解为“社会”或“社会生活”为宜。且“社会(生活)十八本”,读起来也顺口。
(二)“十八”语义辨析
1.“十八”的词汇意义
“十八”是一个基数词,表示确定的数量,又可虚指,表示数量较多,不过这个较多的数字不会距离十八太远,常指十八左右。
“江湖十八本”中的“十八”,兼表实质和虚指。
举例说,据白海英《民间戏曲的重要传承——“江湖十八本”考释》一文浙江婺剧高腔、昆腔、乱弹均有“十八本”之称。
高腔十八本实际包含18个剧目:《古城会》《七星针》《白鹦哥》《合珠记》《葵花记》《芦花雪》《槐荫树》《金瓶和》《三元坊》《白兔记》《卖水记》《红梅阁》《鲤鱼记》《白蛇传》《双比钗》《全拾义》《双贞节》《双鹿台》。
昆腔十八本实际包含17个剧目:《荆钗记》《琵琶记》《金印记》《摘桂记》《白蛇传》《火焰山》《通天河》《花飞龙》《铁冠图》《兴周图》《金棋盘》《摇钱树》《太平春》《双狮图》《九龙套》《双比钗》(双本戏)《内琵琶》(双本戏)。
乱弹十八本实际包含18个剧目:《粉红郎》《白鹤图》《三仙阁》《三代荣》《四平山》《玉麒麟》《珍珠串》《莲花阵》《金兰阁》《合连环》《九更天》《龙凤钗》《悔姻缘》《绣鸳鸯》《玉蜻蜓》《日旺牌》《奇双会》《绣花球》。
川剧高腔十八本实际包含18个剧目:《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鸾钗记》《白鹦鹉》《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
上述的“十八本”分别指18、17、18、18,可见,“江湖十八本”的“十八”可以等于或小于十八,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在虚指时表示数量较多,局限在十八左右,不会离十八太远。如果不到十八的一半或超过十八的一倍,还说称“十八”就明显牵强了。
这种“十八左右”的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胡笳十八拍”“十八般武艺”“十八路反王”“女大十八变”等等。“十八罗汉”在原典中只有十六位。到了五代之际人们想方设法给它添了两位,变成了“十八罗汉”。附会之说成为了约定俗成。“十八层地狱”并不是确指有十八层楼高的那种物体,而是指苦难深重。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仅表示较多,如要表示很多,人们常用十八的倍数加以代称,如“三十六计、七十二班变化、一百零八将”等等。
2.“十八”的文化意义
人们用“十八”代称没有或者超过十八的数量,除了表示数量较多,还与“十八”的文化意义有关。
在中国的数字文化里,“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数。而“以三为全”的观念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史述中。“三”虽然是最小的数单元,表达的却是数量较多,例如“三三两两、三五成群、三妻四妾”都是表示多个,并非确指三个或四个。“十八”为“三”的六倍,同样虚指数量较多,当然比“三”的多还要多。“十八”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还表现在一批“十八”的倍数具有同样指代多的作用,如“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一百零八将、三百六十行”等等。这些“十八”倍数的数字,和“十八”一样用来表示“多、广”,当然在数量上远远大于“十八”表示的多。戏曲中的“十八”具有同样的文化含义。在戏曲中常提到这样一些名目,如《十八答》《十八相送》《十八扯》《十八摸》之类的短剧。其中的“十八”,其指代意义早已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用来指代“多”“广”之意了。
3.“八”的文化意义
人们爱用“十八”来表述数量较多,还与“八”的谐音意义有关。
在一些方言区,比如粤方言,“八”与“发”谐音,人们都喜欢带8的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这种谐音关系在其他方言区同样存在,比如赣方言吉茶片、西南官话等等。爱说八,就是想发,这个“发”就是“发财”的意思。国人穷困已久,急盼脱贫,财欲比较明显。
三、“十八”语音特点辨析
人们爱说“十八”,除了能够表示数量多以及表示发财意义外,还因为“十八”比较顺口,特别是“八”的发音比较省力经济。
从经济的角度说,该舌面前a比舌面后a更加省力。
“八”的普通话发音应该是[pa55],韵母a在舌位上属于舌面前低元音[a],虽然舌面中元音[A]最自然省力,但在日常口语或书面语的交流中,单说的[A]几率远比舌面前元音[a]与舌面后元音[ā]少。这在普通话声韵表里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与前[a]组合的韵母有8个,与后[ā]组合的韵母有3个,与中[A]组合的韵母有2个。而发舌面后元音[ā]时,舌头需略向后向上拉升,舌位靠后,发音部位更紧张一些;舌面前[a]则避免了这些麻烦。
这里不妨作个对比。相比普通话的其他六个舌面元音,a的舌位低平,而其他的舌面元音,均需不同程度的抬高和后拉舌头,并且唇型改变明显,双唇肌变圆或拉伸,发音器官更加紧张,发音成本更高。比如:o属于舌面后、舌位半高、圆唇元音;e属于舌面后、舌位半高、不圆唇;i属于舌面前、舌位高、不圆唇;u属于舌面后、舌位高、圆唇;y属于舌面前、舌位高、圆唇元音(邵敬敏,2003:25)。相比之下,a的发音属于最自然、最省力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多种方言里的“八”,其发音与普通话十分相近,比如赣方言吉茶次方言的“八”,声韵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仅调值略有差异,有的发为短促的阴平,有的近似阳平。而粤方言中的“八”近似入声,调值略异,声韵与普通话并无明显差异。
相比北方方言,其他方言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特征,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古代(至少不远的古代)的人们就已经习惯用舌面前[a]作“八”的韵母了。
从常理来说,人们总是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进行言语交际。舌面前[a]成为“八”的韵母,也许正因为其发音更容易。据说婴幼儿最先说出的词为“妈妈”或“爸爸”,此说得到验证,笔者小儿第一次用词是“爸爸”。可见舌面前[a]也成为婴幼儿的入门语音。
我们再看“十”的发音。“十”的声调是阳平,发音特点属于升,不曲不降,发音顺口,所以“十八”组合一起的发音也十分自然。
四、结语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人们喜用“江湖十八本”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义方面,“十八”可以表示数量较多及寄托发财致富的心愿;二是语音方面,“十八”的发音经济省力,朗朗上口。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严英.小小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4]白海英.民间戏曲的重要传承——“江湖十八本”考释[J].戏曲艺术,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