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乾乾易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乾乾易学范文1
关键词:乾卦六龙,苍龙星,西水坡蚌塑龙,六龙季历。
一乾卦六龙天文含义新解
《周易》乾卦的七条爻辞中,有五条直接描述了龙的状态,另二条虽未出现龙字,但根据其所在爻位,可知它们也间接地描述了龙的状态。古人多认为这些运动的龙太反映了天之"阳气"运动在一年中所导致的寒暑、气候、节气、时令的变化,汉、唐大儒们又把六种龙态(用九爻除外)各配上月建,形成了一种六季十二个月的"卦气历"。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子夏易传》曰:"龙,所以象阳也。"引汉马融曰:"物莫大於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动於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
初九潜龙为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最早见于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龙。"至隋代何妥在解释《文言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时说的更明白:"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如果把"龙"理解为天上的龙星,则在十一月冬至时,其尚潜藏于地下。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文言传》:"见龙在田,时舍也?quot;时,当指四时或年。舍,止也,指"见龙在田"在一年中所占的一个时间段。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疏引汉"先儒"曰:
"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十三经注疏本)
太簇之月即夏历正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此汉儒以为九二爻当正月,九三爻当三月,九四爻当五月,九五爻当七月,上九爻当九月。但孔颖达根据当时的卦气说对九五、上九提出异义,是其对以360天为一年的卦气说不理解的结果,后面详论这个问题。
三国王弼注九二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周易集解》)据此,见龙在田反映的天象是,当夏历正月时,东方龙星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文言传》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何妥曰:"此当三月,阳气浸长,万物将盛,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周易集解》)此爻未出现龙字,但以君子比龙。君子在此时正处在因时而惕、自强兢业的阶段,与处在见龙、跃龙之间,又"与时偕行"的龙星阶段一致,故陈久金先生认为,此时的"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处上升的阶段",是很有道理的。照汉唐人的看法,这种卦气所代表的天象相当于夏历三月。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隋何妥曰:"此当五月,微阴初起,阳将改变,故云乃革也。"此与"先儒"所说一致,"或跃在渊"的龙象当夏历五月(建午之月)。
又引晋干宝曰:"跃者,暂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飞於天。四以初为应。渊,谓初九甲子龙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引东汉苟爽曰:"地下称渊也。"
照古人的解释,经过九二、九三已逐步升出东方的苍龙一下子又恢复到初九的地下之渊,准备再跃出来。这从天象角度显然难以解释。夏含夷先生对此矛盾?quot;好象"二字解释,认为"或跃在渊的意思,就是苍龙好象从地平线之下的渊水里跳跃起来",使此一龙象变成了想象中的虚象。陈久金先生认为:"或不如释作域。或跃在渊,即在渊域跃,为从地平线处跳跃上天之义",其实是避开了苍龙为什么会退回地平线以下的"渊"的矛盾。此谜至今无人解开。
笔者在郑慧生先生的启发下认为,夏历五月"或跃在渊"的天空苍龙,,并未退回地平线以下,而且确实是在从"渊"中跃出,只是这个渊不是地下之"渊",而是天空之渊--银河。翻开星图表,可看到银河与赤道的交叉部位,银河突然鼓涨起来接近圆形,犹如一汪旋涡。《说文》?quot;渊,回水也。"可巧的是,就在这个部位,苍龙的下半身心、尾、箕陷在回水之渊,上半身角、亢、氐、房婉延向斜上方伸展,跃跃欲出,正是一副跃於渊而欲出的形象。所以此时的苍龙星经过九二、九三的四个月后(四个月120度,苍龙全长为75度,以角宿正月高出东方地平线10度计)苍龙尾部跃出东南地平线55度左右,也只有在此时,银河才能比较清晰的看出来,尾、箕陷在银河之渊,而房、心二宿此时接近中天。九四爻辞"或跃在渊",形象地反映了夏历五月苍龙星所呈现的这种天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文言传》:"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quot;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何妥曰:"此当七月,万物盛长,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引东汉苟爽曰:"飞者,喻无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见居天位,圣人作而万物睹,此其义也。"
按古人的看法,"飞龙在天"当指苍龙在天空无拘无束的飞翔。陈久金先生认为必然指苍龙星位于"天顶或正南方",未免过于拘泥,也不符合古人愿意。九四爻之渊为银河,到九五时银河已呈正南北或偏西,苍龙主体必然已位于西南方,所呈现的正是龙"无所拘"的天象。因此,"飞龙在天"指苍龙体陈列于天上即可,非必指在"天顶或正南方"。关于这一点,有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羲和御龙"蚌塑图为旁证,详后。
上九:亢龙有悔。
夏含夷先生从"亢"为龙颈出发,认为是"龙头已入地平,龙脖在地平以上的星象"。陈久金先生从"九五时龙正位于天上的最高处"出发,认为夏先生的解释显然不正确,而应是"位于西南方、逐渐西沉的苍龙之象"。其实,夏、陈二先生的解释均有可商之处。《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亢龙,即飞的极高已看不到的苍龙,"悔"字通"晦",义为尽。月尽为晦,龙极高必尽晦。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说:"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阳气在这里比拟苍龙,苍龙"向将极尽",也是指龙体已尽晦于西方地平线以下,故曰"亢龙有悔"。实际天象是,夏历七月飞龙在天以后,太阳逐渐躔在角、亢……箕等宿,龙头、龙身、龙尾也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夏历九月"亢龙有悔"。
孔颖达对"上九为建戌之月"提出质疑,根据是"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阴盛阳衰时才会出现上九"亢龙"晦隐的局面,既然建戌之月是"阴气盛",那么,代表阳气的苍龙走到了"尽头"晦而不见,与九月节气之"时"反映的阴盛阳衰相偕同,是顺理成章的。刚好应该说九月群阴盛时,上九亢龙阳气尽衰而与节气偕同至极。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夏、陈二先生从"龙无首"的字面意义出发,认为这条爻辞是"明白无误地"秋分时(当为战国汉秋分时)的天象。因为当战国汉秋分时"日在角"(《礼记·月令》),龙头角宿与太阳同时西落,故初昏时能看到龙身而不见龙头,这好象是不移之说。其实,在这里,夏、陈二先生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为何称"群龙"而不单称"龙";二是用九的含义及其为何是最后一条爻辞。
从潜渊龙、见田龙、惕厉龙、跃渊龙、飞天龙至亢晦龙,古人初昏所见者都为一条龙。按理说这条龙亢高尽晦后,在来年之前不应再见。但实际上,它仅在"日在尾、箕"的一个多月内不见(相当今夏历十一月、战国时十月、虞夏时九月),而在以后的早上均可看到。如《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战国时十二月,它类推)"昏娄中,旦氐中",孟春之月,"昏参中,旦尾中"。由于苍龙星全长75度,所以,在春战时的十一月早上(日出前三刻),可在东南方地平线上看苍龙;十二月早上,苍龙的脖子、胸部中天,龙体在正南。虞夏时(约前2400-2000年)这种天象由于岁差等因素会分别提前一个月出现(即十月、十一月)。这二个多月只有在早上看到的龙态与全年六七个月初昏时都能见到的龙态在古人看来显然不是一条龙。昏见的龙是一条常常见到的正常的龙,古人以它定节气、授农时。旦见的龙则是从属于昏见龙?quot;群龙",表示的是"阳消"阶段的群龙,故"见群龙"阶段当指昏见龙看不到、阳气消没的冬季月份。如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时说:"阳消,天气之常。天象法则,自然可见。"很显然,此处的"用九"即用阳,用九阶段,阳气消尽,完成了阴阳消长、寒暑相代的一个天气运行的自然周期,故曰用九"乃见天则"。用九的爻辞"见群龙"自然也是指的"阳消"时期,即亢龙尽晦以后的时期。
"无首吉"是九二爻的占辞,?quot;阳消"的群龙阶段中,昏见的正龙之首不能出,也不宜出。故《象传》曰"用九,天德(纯阳为天德,当指昏见的正龙)不可为首也",正龙所代表的纯阳之气也不能出,不宜出。如果正龙非要出,那在天文历法中就意味首"失天"、"失时",故汉宋衷解释说:"(天德)不可为首,先之者凶;隋之者吉。故曰无首吉。"(见《周易集解》)最后,需指出的是,"见群龙无首吉",夏、陈二先生均以"见群龙无首,吉"为句断,把占辞混同于命辞,与汉代宋衷"故曰无首吉"的解释有悖,应断作"见群龙,无首吉"更接近古人原意。转贴于 二六龙态的天象观测年代考
如果把乾卦的六龙态作为一种天象,必然要正确地解决其观测年代问题。但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进行过直接研究。详观有代表性的夏、陈二先生的论文,大致能间接地窥知他们的看法:
1夏文:引《说文》"春分(汉时夏历二月)而登天"和历代农谚"二月二,龙抬头"证明九二"见龙在田"是现代三月、汉代二月份的天象;九五"飞龙在天""为夏天之象",当"形容六月(今六月,汉五月)的天象";上九"亢龙有悔"指秋天之象(汉立秋或秋分,约现在八月)。并说"到了季秋,孟冬之时(今九月、十月),龙体全部位于地平线以下"。所据皆秦汉时的文献或天象,故其认为乾卦六龙天象为秦汉时的天象。
2陈文:引《月令》"仲春之月,是在奎"证明"在周朝(实为东周,不为西周)和秦汉之际,确实在二月出现龙抬头",即九二"见龙在田"这东周秦汉时二月春分的天象;以"春分见龙在田"和"飞龙在天是黄昏时苍龙位于正南方"为前提(此两前提都有悖古人记载,后详证),证明九二至九五的时间距离与春分至夏至的时间距离相等,得出飞龙在天是(据其前提,可知是东周秦汉时)五月夏至的天象;引《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证明"用九群龙无首"为东周秦汉八月秋分时的天象。故其观点为乾卦六龙天象观测年代是东周秦汉时。
上述观点,从天文角度而言,说春秋秦汉时二月春分?quot;见龙在田"、五月夏至为"飞龙在天"、八月秋分为"龙无首"(而非"见群龙,无首吉")都是非常正确的。但问题是:1、产生于西周晚期以前(学术界的一般意见,见《易学大辞典·爻辞》,第9页)的六龙爻辞所示天象与春秋、特别是汉代的天象是不一致的,用东汉许慎《说文》的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和当时农谚来解释六龙所示天象是不恰当的。2、在易学和术数领域中汉至隋唐的易学大家(如京房、何妥、孔颖达引"先儒"说等,),都众口一词地说"建子起潜龙"、太簇(正月)见龙在田、五月龙跃於银河、七月飞龙在天、九月龙晦不见、九月至十一月"见群?quot;,与春秋秦汉的实际天象都提前了一个月,这是为什么?是否能置古人观点于不顾而把乾卦六龙天象和秦汉时的苍龙星象相提并论?
关于上述问题,陈先生认为是唐孔颖达"首先"提出,并认为其把"六爻分配于一年十二个月,每爻两个农历月"是"毫无根据的",并说"孔颖达自己也知道这种分配法是不合理的,尤其是九五和上六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认为,用这种断言是不能否定汉唐人记载的。因为,六爻配月决非孔氏首先提出,而是由西汉京房和《易纬·乾凿度》据先秦《彖传》、《文言传》的有关记载首先提出,东汉郑玄加以充实而形成的。六爻配月是在《周易》筮占系统中流传很古的一种说法。请看下列文献:
成于战国中期以前的《彖传》对乾卦六龙的解释是: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元即苍龙,苍龙星的出现,标志着"万物资始"的春天到来。大明,指太阳。《诗·大雅·大明》毛传:"日以广大,故曰大明"。终始,指四时,即一年长度。《礼记·乐记》"终始象四时"即此义。大明终始,即地球绕日运动的一个回归年周期。"六位时成",指六爻爻位效天地四时变化而成就"易气历"--长度为360天的历法(详下)。"时乘六龙以御天",即掌管历法的羲和驾着天上的苍龙星,走了六个阶段,完成了一年的周期,使天道(历法)得行。《离骚》?quot;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追。"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又有补注谓:"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故汉苟爽注《文言传》"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时说:"御者,行也,阳升阳降,天道行也。"显然,《彖传》的意思是说:乾龙出现,春天到来,羲和观察掌握了一年中的六种龙态,据以制定了反映"天道运行"的太阳历法。汉代易家正是据羲和御六龙、观象制历的古老传说把乾卦六爻配于月份的。如:
《京氏易传》卷上:"建子起潜龙。"(《四库全书·术数类》)
《易纬·乾凿度》卷上:"六位之变,阳爻者,制於天也;阴爻者,系於地也。""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乾,阳也;坤,阴也。并治而交错行。乾贞於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於六月末,右行阴时六,以奉顺成其岁……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左行,间辰而治六辰。……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此律历数也。""卦当岁,爻当月,析当日。"郑玄注:"贞,正也。初爻以此为正,次爻左右者,各从次数之。"又注:"历以记时,律以候气。气率十五日一转,与律相感,则三百六十日粗为终也。"
上述文献用乾、坤两卦的十二爻来表示十二月360天的"易期",当称为"气历",实为一种反映"天地之气"变化的太阳历。乾六爻象天左行,初九爻正于十一月,"间辰而治",即九二当正月、九三当三月……上九当九月;坤六爻象地右行,初六正于六月,六二当八月、六三当十月……上六当四月。每15日1气,两气一月30日,每一乾爻表示"阳气"运行的两个"气月"(陈先生认为"每爻两个农历月"是错误的),而六爻为一期(年),全年360日。据此其对应关系可见下表:
十二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卦爻 乾初九 坤 乾九二 坤六五 乾九三 坤上六 乾九四 坤初六 乾九五 坤六二 乾上九 坤六三
易气历十二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二律 黄锺 大吕 大簇 夹锺 姑洗 中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上表即易学中的"爻辰说"和"卦气说"的一种。郑玄的爻辰说与《乾凿度》大同小异,不赘述。唐孔颖达所谓"先儒曰:诸儒以为九二当太簇之月",即本于此,决非孔氏首先倡此说。西汉京房和西汉晚期成书的《易纬乾凿度》所载的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宋代大儒程大吕说:"汉魏以降,言《易》、《老》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也?quot;(《四库全书·易纬乾凿度》提要)不仅隋代何妥继承此说以解乾卦六爻龙态所当月份,而且历代以此解者屡见不鲜,决非孔颖达"毫无根据"的胡诌。如:
《后汉书·鲁恭传》:"《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亥,草头),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
《梦溪笔谈·象术篇》上:"登明者,正月三阳始兆于地上,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故曰登明。"
至于孔颖达所怀疑的"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是其据西汉孟喜的卦气说"十二消息卦"而对"爻辰卦气说"的诘难。据消息卦气说,夏至五月姤卦用事,一阴始生,七月否卦用事,阴阳气各参半,而"飞龙在天"应表示阳盛,故建申之月不宜称"飞龙在天";九月五阴一阳的剥卦用事,"群阴即盛",而此时是"亢龙"阶段,阳极盛,故孔氏认为《说卦传》的"与时偕极"不符合消息卦说。这是用十二消息卦去质疑阳气左行、阴气右行、"间辰而治六辰"的爻辰卦气说,是古人对各种卦气说的不同理解,显然不能以此否定五至九月阴生、阴盛时天空中苍龙星的存在,所以孔氏以一种卦气怀疑另一种卦气说的观点,不能作为否定六龙配十二月所示天象的根据,更不能断言见龙在天为"太簇正月"的是毫无根据的。我们认为,对汉京房、《乾凿度》、郑玄等古人的以爻配月方案,如果没有确凿的根据,是不能任意否定的。
其实,汉儒关于"建子起潜龙""太簇"(夏历正月)正月时"见龙在田"的认识完全可能是历史上曾出现的天象。因为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由于岁差的缘故,每年的春分点都逐渐西移,平均速率是50″26,这就意味着恒星年与回归年每年有20分钟之差。那么,每隔71.6年便移动1度,每移30度时序就会推迟约一个月,而时间就会相差2148年。
这就是说,我们现代夏历三月份才能看到的龙头角宿初昏时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的天象,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则出现在二月份,所?quot;二月二,龙抬头"即当时实测天象。如果再提前到距今4400年前的虞夏时期(原始社会末期至夏初),先民们看到的七种龙态与月份的关系如下:
夏历正月,看到"龙抬头",西周爻辞称作见龙在田。三月看到东南方的"惕龙"身体绝大部分出现在地平线以上,称作君子(龙)乾乾。五月份天上银河横空,苍龙的心、尾、箕跌入银河与赤道交叉部位所形成的天渊中,而头、脖、胸则伸展欲跃出银河,称作苍龙"或跃在渊",《夏小正》的五月"初昏大火中"显示的正是这种天象。至七月份立秋前后,无拘无束的苍龙在西南星空中飞翔,称?quot;飞龙在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飞的龙头、身、尾会逐步的没入西方地平线。至九月份,日躔在尾宿,如《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春秋时十月,夏时九月),日在尾",指的就是这种天象。苍龙体与太阳同升同落,怎么也看不到了,此即上九高亢的龙走向其反面,像月晦一样,尽晦于地平线以下,称作亢龙有悔。十月以后至十二月以前,苍龙星以不同的形式(或见头、或见身、或见整体)表现为晨见东方,故此时见到的不是正月以后、九月以前见到的那条天龙,而是呈现不同形态的"群龙",故用九爻称作"见群龙"。"无首吉"是占辞,表示盛阴时不当用纯阳之正龙,处于阴盛时期?quot;群龙"如果要用的话,"无首"(无领头的)为吉,即要"韬晦阳气"而为用。不然,不能"与时偕极"。"见群龙"的用九爻所表之"气",当为十月三十日"时极"(龙历的最后一天)到来年开始日(观日影而测定的冬至日)以后的然5-6天的"过年日"(详下)。至十一月(春秋的建子之月)冬至,开始新的太阳年周期,以不见之龙--"潜龙"为象,故曰"建子起潜龙",初九爻始用事,开始新的龙态周期。
很显然,虞夏时代的苍龙天象与汉儒们所说的乾卦六龙天象是相当吻合的。换句话说,西周晚期以前形成的乾卦六爻爻辞所显示的苍龙在夏历十一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的不同形态,只能用虞夏时的初昏或平旦时的天象来解释,其观测年代当是虞夏之时。如果像夏、陈二先生锢于东周秦汉时天象去理解汉儒正月"见龙在田"的说法,就难怪会得出"过分偏滞""失去原来天文根据,难以自圆其说"(文史,11页)、"毫无根据"的否定结论。六个龙态与后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可列于下表:
十一十二月 正月二月 三月四月 五月六月 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 终日乾乾 或跃在渊 飞龙在天 亢龙有悔
大 冬 小 大雪 至 寒 寒 立 惊 雨 春春 蛰 水 分 清 谷 立 小明 雨 夏 满 芒 夏 小 大种 至 暑 暑 立 处 白 秋秋 暑 露 分 寒 霜 立 小露 降 冬 雪
人们肯定会问:汉代以前未发现岁差,汉儒们怎能知道距其两千多年以前的苍龙位置?又为什么不用当时的"二月二,龙抬头"举目可见的实际天象去解释乾卦九二"见龙在田"等六爻龙态?而非要固执的说正月"见龙在田"?
以上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汉代易学家所说是远古一种用于授时、占卜的一种太阳历法--六龙季历的天象根据流传至秦汉的结果。正像《尚书·尧典》四仲星天象流传至春秋战国由后人整理记录一样,六龙天象也从虞夏流传到西周,通过易筮系统记录于乾卦六爻,解释于《易传》和汉儒。这一点古人也是这样认识的,如《后汉书·鲁恭传》曰?quot;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注曰:"谓气候及星晨昏旦,皆夏时也。"
先民们很早就观测和掌握了苍龙星的不同变态与节气月份之间的关系,这虽是汉人和我们的推测,但非常幸运的被下列二个有说服力的证据所证实:一是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
癸卯卜,口贞,有启龙,王比,受有又(佑)?
贞:有启龙,王勿比?(《外》四五三)
以上两辞见于一版,乃一事对贞。温少峰等先生认为:"龙,是东宫苍龙之龙宿。""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西汉时因避景帝之讳,改称惊蛰。""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此观点受到赵庄愚、张培瑜先生的肯定。赵先生说:
"由岁差关系及各节气之昏时关系、地纬的南北关系等,以推距今3200年(即约当武丁前后)之天象是:其惊蛰节晚六时半时,角宿升至地平线上约10o,是为龙始见。启蛰即惊蛰,商周是以惊蛰节居雨水之前,故先启蛰,后龙见。"
商周惊蛰在雨水之前,意味着惊蛰不是二月节,而是正月气。我们认为,温氏把"启"释作"启蛰"虽无不可,但缺乏文献根据。"启"在先秦文献中指节气的时候,都指立春或立夏。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quot;杜予注:"启,立春、立夏。"此处甲骨文之启,当指立春。无论立春或启蛰,商代就有正月龙见的认识是毫无疑问的。不仅如此,商人观察正月龙见的目的,也是为了观象授时的"告龙",如:
贞:告龙于……(《宁》三 . 四三)
贞:惟告龙,令?(《存》一 . 一七一四)
辛亥……告龙于父丁,一牛?(《粹》三六五)
"告龙",即苍龙星见时春天将到来,将此事祭告于天、先王和众人,准备农事,也即观龙象祭而授时。
先秦秦汉的古籍把这种观苍龙而授时追溯的更早:
太皓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皓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左传》昭公十七年)杜予注:"太皓,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令官。"
纪,当指记时制历的"历正"官;龙纪,指历正制订的以龙为纪的历法。这可从少皓以"鸟纪",让诸鸟官掌分至启闭的"气历"明显的看出来。关于伏羲作龙纪,它书也有载:
"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以化天下。"(《尸子》)
"伏羲氏……命臣潜龙氏作甲历。"(《古坟书·太古河图代姓记》,《魏晋丛书》)
此说伏羲时代已观龙象而作卦、观龙象作"龙记"、"甲历"(以天干排日序的历法,即龙历)。
除伏羲外,远古帝王几乎都有御龙制历的记载:
神农。《御览》卷78引《春秋命历序》:"有神人名石耳,苍色在眉,戴玉理。架六龙,出地辅,号皇神农,始立地形,甄度四海,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
黄帝。《御览》卷79引《韩子》:"师旷谓晋平公曰:’黄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之上,架象车,六交龙,毕方并馆。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乃作为清角之乐。’"
颛顼。《御览》卷79引《大戴礼》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乘龙而至四海,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济於流沙,东至於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quot;
上三条都是神农、黄帝、颛顼"架六龙"御天巡地的传说,凡"日月所照,无不砥砺",说明"驾六龙"可游丽天地,具有观天象运行、察四海诸方、尊大小之神的功能。六龙作为载体,当与六龙历有关系,历,丽也,即丽日月星空和山川四海,反映在时日上即历。
帝喾。《御览》卷80引《大戴礼》:"请问帝喾。孔子曰:玄嚣之孙,蟜极之子,曰高辛氏……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动也时,其服也土,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斧绋衣,执中而获天下。"
羲和,除上引《离骚》王逸注外,《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息六螭"高诱注:"日乘车架于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到尧舜和夏启时,还有"时乘六龙以御天"的传说:
《御览》80引《易坤灵图》:"其母(尧母庆都)萌之,玄云入户,蛟龙守门,故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御览》82引《史记》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卿。’"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龟藏》:"夏后启筮御飞龙登於天,吉,明启亦仙也。""明夷曰:夏后启上乘飞龙,以登於天。皋陶占之,曰吉。"
以上古籍所载"御龙登天"和以龙象授时制历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初,先民们已对龙星观察的相当细致,"六龙"即苍龙在一年中的六种龙象,也即以龙星为准分一年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周易乾卦六龙龙象的来源。但也无庸讳言,上述文献夹杂了不少后人的认识,需要其他证据证明方能认可。幸运的是,御龙登天的传说却被仰韶文化时期的考古资料所证实。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三组龙、虎蚌塑,时代距今5800±110年左右。其中第三组蚌塑位于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中,灰沟底部铺垫有10厘米厚的灰土,然后在灰土上摆蚌图。由此可以推断,该蚌塑在先民心目中必含有十分严肃的意义。该蚌图如左:
发掘简报描述说:"图案有人骑龙和虎等。人骑龙摆塑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着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足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象在回首观望。虎摆塑于龙的正面,头朝西,背朝南,仰首翘尾,四足微曲,鬃毛高竖,呈奔跑和腾飞状。另外在龙的南面、虎的北面、龙虎的东面,还各有一堆蚌壳,龙南面的蚌壳面积较大,高低不平,成堆状。虎北面和龙虎东面的两堆蚌壳较小,形状为圆形……另外在这一层位上,还有许许多多零星的蚌壳,似乎也并非随便乱扔的。从整体看,这条灰沟好象一条空中的银河,灰沟中零星的蚌壳,犹如银河系中无数的繁星,……但人骑龙和奔虎腾空而起,如在空中奔驰,则非常形象,非常壮观。"
此图毫无疑问的证明六千年前的中原地区先民已有"乘飞龙以登于天"的传说,古籍把此传说归之于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羲和、夏启不是没有根据的。值得注意的是,发掘者把这一"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看作"好象一条空中的银河",是非常有道理的。笔者认为,当五帝虞夏时的传说时代的夏季五月份,银河正是在天空呈东偏北--西偏南走向,而苍龙星此时正横飞于南方星空,龙尾部跌在银河与赤道交叉的"渊"中,而龙头和身子高昂,欲跃出渊。而蚌图中的龙,前蹄弯曲扬起,后蹄用力蹬空,明显?quot;跃起"之状,后爪和尾部下有一右旋作近圆形的蚌壳组合,也明显表示了这个银河之"渊"。这就是说,位于蚌图南方的"人骑龙",不仅意味着"乘飞龙以登于天",而且显示了乾卦九四爻"夏历五月"苍龙"或跃于渊"的天象!骑龙之人即"御者",据前引文献他当是《尚书·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的羲和。更有意思的是,当夏历五月,东方苍龙位于正南的时候,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正好位于正北,而银河在觜、参部位以北、与天赤道的交叉点附近也鼓出了一个旋渊,这种天象在蚌图中竞也被真实的反映:腾空之虎?quot;跃龙"相对而位于北方星空,虎北面旋成近圆形的蚌壳组合,也正显示着银河北部的这个旋渊!
乾乾易学范文2
课堂提问其实不仅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籍以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和学是双边活动,提问自然也是师生的互动环节。精彩的提问不仅是门艺术,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它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均有重要作用。课堂提问要注重三环节:问题设置的科学性;问题提出的启发性;提问方法的随机性。
【关键词】
课堂提问;问题设置;提问方法;学习能力;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套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在我们日常千头万绪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说明了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更何况教学过程中,学生请教的是师长,教师更应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和善于提问的能力。“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提问,更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而学生的提问往往很少,下面就教师的课堂提问谈谈要注意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
问题设置的科学与合理实际上与教师的基本功密切相关。课堂提问练在课上,功夫却在课外,认真备课必不可少。设置问题时首先要注意问题设置有难易层次;其次,问题设置要有明确指向性,预留学生思考空间和范围;第三,问题设置要注意旨在培养学生能力,获得学习方法。如果问题设置得合理、科学,对有效教学是有很大作用的。
现就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文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教师在备课时可设置以下问题以备上课时提问进行探讨。
师:革命前夕法国的思想、政治、经济、阶级状况如何?
回答这一问题难度极高,一般学生不易回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古人就已经启示我们提问要先易后难,最后才能达到全部解决。所以,精心备课时问题设置要有难易层次。可分设以下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别回答。
(1)法国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他们有哪些主张?他们的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由于所回答的内容涉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师就需要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预先学习该课第一部分内容即思想启蒙的火种,然后由学生回答。学生可进行讨论,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思想的影响。这样的分步回答就分解了问题的难度。由于教材对于该问题的阐述比较分散,教师的概括总结无疑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8世纪时,法国社会等级制度的情况怎样?教师画金字塔形示意图:
国王、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可由学生以填图形式回答三个等级分别代表了哪些阶层。教师总结强调资产阶级尽管力量壮大,但还是处在第三等级。
(3)当时法国的经济处在一个怎样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生: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王室挥霍无度,国家财政陷于破产。教师补充: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开始发展起来了。
(4)总结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你能得出当时法国的阶级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很容易回答: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可理清第三等级和第一、二等级的矛盾所在。
(5)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封建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启发学生以前学到的英国革命的根本原因与其的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就基本解决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难题的分解处理必须明确各个分解小问题的指向性,最终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问题提出的启发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有时教师只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这就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时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这类的问题往往带有“是不是”、“对不对”、“是吗”之类的判断性词汇。这类判断型问题很明显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同学可能回答正确,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但如果出现这类提问,很明显是不能正确判断学生对该知识能否正确把握,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也有的问题偏难、偏怪,教师提出后,学生沉默不答,即使是指名回答,也是答非所问。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问自答,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显然也不是有效教学所期望的。启发式提问往往是步步推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认真解读教材难点、重点,尤其是历史线索,教材的建构等问题,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此时显得格外重要。
继续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为例,总结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学生会轻而易举找到教材内容,即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时,教师为加深学生对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理解,可提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学生一般不易回答该题,但这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启发学生《人权宣言》的内容这方面来考虑回答。
(2)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也具有世界意义,这样可得出,无论是英国革命、还是美国独立战争、或者法国大革命它们都具有类似的世界意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而且它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学习历史同样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三、注重提问方法的随机性
首先要注意提问对象的层次性。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一个问题适合于所有学生。因材施教实际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所提的问题自然有难易区分。提问的对象即学生要分层,对优等生要有思考的深度,对普通学生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中,以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教师的提问应注重学习困难生,如果这些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其他学生自然也能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果只围绕宠爱的几个优等生,大多学生则会被冷落一旁。虽然课堂上热闹而且表面效果很好,但其他学生就会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静坐、静观、静听。这样就严重挫伤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根本上是不利于有效教学的。
其次要注意提问时机的恰当性。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讨论问题且已基本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思路时,教师此时就应让学生把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或存在的疑问表达出来。教师可对这些问题释疑解惑,或进一步引导深入。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深入钻研的时候,或者认为都已弄明白、掌握了的时候,教师就要投石兴波,及时提出更新颖、更深刻的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把课堂教学推向。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就可以向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提问,使之把注意力重新转向课堂学习。教师通过适时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有利于教材重难点的解决。
乾乾易学范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学风建设 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学风建设则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学风集中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良好的学风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高等教育伴随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连年扩招致使大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过程带来的就业难,以及社会不良风气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风气,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没有奋斗目标和上进动力,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受社会不良风气和“读书无用”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缺少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上课内容没有兴趣,课堂上或无精打采,或睡觉、玩手机打游戏,或做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
第二,缺乏纪律约束和自律意识,不遵守学习纪律。许多学生经常旷课、逃学,缺乏对自己的纪律约束,管理制度对学生还缺乏有效的约束作用。
第三,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有些学生不能摆正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经常利用上课时间参与创业活动,过于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而忽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旷课打理自己的生意,以至于出现多科挂科现象,影响正常毕业。
第四,教师缺乏有效教学管理手段,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无物,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才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脱节,课程内容长期不变,知识陈旧,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缺乏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管理,存在上课念书、念ppt的情况,忽视学生实际需要。
二、对策
第一,采取针对性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原因固然很多,比如不知该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对专业前途有些迷茫;开设某些课程对本专业有什么意义缺乏了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介绍和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明确专业方向和将来能从事的职业及未来能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强调某些课程不仅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更是一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应该认真学好这类课程。
对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国家发展、经济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重要性,强调如果不能跟上时生的变化荒废学业,就有可能限制个人发展空间,失去发展机会,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同时还可以邀请已毕业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成长经历现身说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大学生活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就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加强纪律教育,严肃纪律制度,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学生纪律性、组织性教育,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通过多种场合,利用班会、主题会、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宣传教育。
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进入课堂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不旷课、不迟到不仅是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职场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在大学里要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职业意识。对于违纪行为要依照纪律条例加以惩戒,不能姑息迁就。对违纪严重者该警示的警示,该退学的退学。唯有此,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违纪的代价,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第三,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的关系。许多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热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不惜旷课、考试挂科而影响学业,导致不能正常毕业。所以,要通过大量典型案例,用事实教育学生认识到参与实践、积累经验无可厚非,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并不矛盾,不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简单对立起来,在课堂上也同样可以汲取别人创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要教育学生如何在保证基本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参与实践锻炼,不可为了实践锻炼不要理论学习,不要学业,不可为了创业旷课,要明确为了实践经验而荒废学业得不偿失。要特别强调那些成功者不仅仅有人前的光环,更有人后所付出的心酸与艰辛。只有现在抓好学业,将来才能更好地创业。
第四,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结合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实际状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在加强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不断将学科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乾乾易学范文4
关键词 一体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装备制造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劳动者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此,国家也非常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继支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之后,国家与2011年7月又批复公布了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名单,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在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于一体,边讲理论、边演示操作,理论学习、现场观摩、动手操作训练于一体的一种教学形式。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一种比较好的符合一体化教学特点的课程模式。
一、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一体化,即把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理论结合实践,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形式一体化,即把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有机的融合在一堂课内同时进行。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教师由照本宣科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为学生挑选学习资料,编写教材,为不同层次、不同专题的学生开列学习菜单。
②由主讲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谋: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解除学习疑惑和提出建议。
(三)教学条件一体化,即把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设施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硬件上满足学生边学边做,边练边学的要求。
(四)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体化就是基于以上四点,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而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围绕工作任务,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具体教学任务。
二、为什么采用一体化教学
(一)一体化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即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
(三)尊重学生,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一体化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
所谓工作过程,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志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或者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指向物质产品或者是服务产品的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内容的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在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职业能力的过程。
具体说,就是在部分课程或教学单元中确定教学项目,以教学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双师型教师)主讲,或由理论和实践课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其中,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通过“项目”工作进行学习,提供多层次和深入的学习效果,通过行动导向和知识的关联学习,不容易遗忘。
四、课程开发的步骤
(一)工作过程分析,对职业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筛选典型工作。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其进行行动领域归纳,整合典型工作,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二)将工作领域转换至学习领域,即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门类。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课程。
(三)学习情境设计,设计学习单元,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
总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要求,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学生在边做边学中有效地提高职业技能,所学知识和技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岗位,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在进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还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摸索出一条适合本院实情的特色化的一体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体化的思维方式,坚守“PDCA”循环,坚定不移的推动一体化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乾乾易学范文5
于是橹桨歙乃,又把他送了回来。
有人后来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本是乘兴而行,如今兴致已尽,自然是要回家为是,何必一定要见到他才算完事?”
这便是东晋时期的两位名士:王子猷和戴安道的故事。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经宿才至,却造门不入而返。
那么,王子猷不怕戴安道生气吗?这什么人啊,那么大远的路,到我门前又不进来,瞧不起我是怎的?戴安道又会不会左思右想:咦?子猷来找我,是不是有什么事要求我帮忙,不好开口,所以才会做出这般为难的姿态?说不定他还会采取这样的行为模式:亲亲热热“打”上门去,“谴责”一番,然后让王子猷摆好酒菜,两个人吃喝一通,方算了事。
如果真是如此,我们或许就真的成了“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这三种行为模式,第一种失之于小,第二种失之于疑,第三种失之于俗。
若戴安道真是这样的一个人,那王子猷雪夜而访的,就不会是他——王子猷既然有雪夜吟诗和雪夜访友的情怀,他所寻访的戴安道,也必有非同一般的情怀。
有一回,戴安道从会稽到了京都,太傅谢安去看他。谢安原来对他有些轻视,见了面只谈些琴法和书法,更重要的事务根本提都不提。戴安道心里坦然,不以为忤,反而是谈琴法琴法通,谈书法书法懂,且更加难得的是那种闲适自得,宠辱不惊的气量,让谢太傅刮目相看。
只有这样一个人,博学多才却又襟怀冲淡,才会拥有这样大的魅力,让一个性情高爽的人雪夜独独想起了他,然后不辞辛苦,乘船就访,又让他可以随心所至,兴至而返,两个人的关系丝毫也不会受到影响,仍旧如雪般高洁,如水般清澈。
这大概就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吧。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天生有一种“归属”的需求,但是现代人却把它功利地理解为“朋友多了路好走”,所以就像提篮买菜,管它是水菜干菜、芹菜红苕,统统搁在一块儿,篮子里装了一堆,然后提着它沉沉地走路,累得腰酸背痛,一边还自诩为人脉广,会交际。于是,我们就见惯了有所图时的亲热,打太极时的虚与委蛇,利害不相关时的冷漠以及陌生人之间冷硬如墙的隔阂。天长日久,别人心中有没有鬼不知道,自己心里先就生出“鬼”来。
就如我的一个学生,看谁都不像好人,看谁都小心戒备,她的指导思想就是:人心叵测。人际关系就是互相利用,所以千万,千万要小心,宁教我负人,不教人负我。既是心中生鬼,自然和人交往也做不到心无芥蒂,到最后本该很阳光快乐的女孩,却得了抑郁症,心情像在阴暗的地下室霉了多年的破布,又被鼠吃虫咬,散了一地,收拾不起来,只好休学了事。
而且,假如你心中有所图,那么你就很难保不会真的吸引那些财迷心窍或鬼迷心窍的家伙来,因为气场相同,心性相吸,到最后纠缠在一起,这种交往就成了一个吃人的妖怪,吃掉你的精气神和从容淡定的情怀。西谚说“羽毛相同的鸟一起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乾乾易学范文6
关键词:学期儿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教育幼儿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易于受到伤害。所以,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更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1]人处在生命历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关注健康问题,都要时时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健康就会远离我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关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前期的生命质量,又能为人一生的健康赢取时间。因此,对学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智力发展、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既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颖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充分满足学前儿童活泼爱动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创造健康美。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去体验周围的世界。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习,让幼儿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制定活动目标要科学,选取活动内容要科学,选择活动方法要科学。所谓遵循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负责,既要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要善于在两者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绝不能只顾幼儿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既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发展,又不能让幼儿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唯一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关注到个别幼儿的需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还要辅之于个别活动或区角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既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庞建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