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师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教师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教师的作文

写教师的作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 语文教师 写作智能 作文教学

论文摘 要: 写作智能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必要的写作理论修养、较强的执教能力,会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发挥自身写作智能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写作智能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增强并充分利用自身写作智能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构成

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异,语文教师的写作智能结构显然有别于作家、记者等专业写作者。因此,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简单地以专业写作者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降低了,由于语文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1],以满足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之需及自我发展之需,因而对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只是专于某一方面,而应是比较全面的。当然,教师不一定要具备像专业写作者那样高超的写作能力,但最起码应会写,具备写作实用性、论述性、文学性等常见文体的基本能力;会讲,有一定的理论修为,懂得文章的一般生成原理和作文教学的原理;会教,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善于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和个性需求,进行合乎教育规律、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这三位一体的写作智能结构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2]P14。

二、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程度

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有经常写作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更能理解写作的甘苦,了解文章的生成原理和内在流程。这些直接经验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言语表现状态等,正确判断学生作文的优劣,给予学生切中肯綮的写作指导。教师会写、爱写,更容易以自己的写作示范,感染、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相反,一个不会写也不爱写的教师由于自身写作经验比较缺乏,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指导、评判等方面往往会存在着不合理、无效化的地方,这自然会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因此而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会写,从教学的角度看,他所能给予学生的除了写作兴趣、写作习惯、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之外,就是一些个体性的、经验层面上的写作体认。而任何个人的直接写作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真正能对学生作文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那些从众多的个体写作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写作理论。如果教师能增强理论上的自觉,不断吸收新的写作理论和教育理论,甚至主动参与理论的建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能提高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理论水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这显然是最关键的,对学生写作上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由于写作活动的智能成分远高于技能成分,学生写作素质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示范和行为纠偏,而是智能上的潜移默化和揣摩体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会教”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来积极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渐领悟掌握写作的规律、要求、技巧、方法,获得写作的自我经验,逐渐提高写作智能水平。

三、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写作观

写作观对学生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动机和写作行为。关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P1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1]P17。

要让学生树立《课标》所倡导的写作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倾听和对话的姿态组织教学,在作文命题、作文指导、评价修改等环节充分尊重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能真正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降低写作的门槛,尽可能减少写作上的束缚,为学生创造自由广阔的话语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归还学生的写作话语权,鼓励学生真实大胆地表达自我;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他人展开积极的交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在交流中展示自我。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兴趣得到了激发,对写作有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就为他们的写作和写作学习注入了持续的内在动力。

(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

写作毕竟是一项高级的智能活动,并非只凭热情就能完成,它需要各种智能的综合性运用。在写作动机已无大碍的情况下,困扰学生更多的其实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帮助学生切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从写作过程看,写作智能结构大体可分为两大智能系统,即写作认知系统和写作表现系统。写作认知系统包括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等,所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写作表现系统包括构思能力、思维转化能力、文体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由于写作智能结构并不是单项能力的简单累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单项写作智能的训练和强化,但更应该着眼于写作智能的整体性建构,引导学生将写作智能的训练与具体的文体写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文章图式是写作者心中关于文章的样子、关于文体的表象,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集合了某一定型文章的具体构成的知识和样子,“既是作者整合客观信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内在形式,又是作者处理写作素材,进行构思、表达的规范”[3]P124。有了一定的文章图式,写作智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实在的内容又能符合一定的文体要求。当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时,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建构起了比较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已经“学会写作”了。

文章图式的形成离不开多读多思多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中完善文章图式。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接受,才有可能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形成有关文章的图式。其次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当数量的相应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文章图式在大量阅读同类文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只有精心选择一定数量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方能使之尽快形成文章图式。再次要用正确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文体语感。文章图式是伴随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这种理性思维需要理论引路,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内省、修整,才能“完形”。在讲授文体知识或分析课文、作品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同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思维方式,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文体的异同,在比较中获得正确的文体感和文章图式。最后要善于点拨、引导、强化文章图式。文章图式形成之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用文章图式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处理、运用材料,启发学生正确运思、恰当表达,必要时教师还应亲自“下水”示范,给学生提供参照,指导学生通过仿写、修改等途径强化文章图式。

(三)重视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写作的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写作者长期的磨砺积累,需要写作者各方面修养的全面提高。写作者不仅要具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强烈的写作动机、丰富的感情世界、深刻的思想认识,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审美趣味、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等。特别是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比一般的认识活动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没有顽强的毅力,就可能使艰巨的创造活动半途而废;没有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写作成品的新颖独特;没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不可能写出情趣丰富、格调健康的作品……写作情意素养之于写作的意义,正如美国著名的写作理论家雷蒙·卡弗所言,写作毕竟不是一种理论,写作不能传授,只能培养,培养一种气质,一种心境,一种语感,便是培养了作家。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学生情意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做好思想启蒙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虽然作文教学无法承担起“立人”的全面责任,但由于文品与人品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人品往往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体现在作品中,制约着文章的表现,并产生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另外,文品也影响着人品、思想和行为,人在写作中的道德、观念、态度、趣味等取向,会迁移到人的为人处世之中去,影响着人的思想、性格,甚至人生。因此,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积极影响学生,将“立人”与“作文”相结合,当好学生的“人生启蒙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使之成为一个情感真挚、视野高远、胸襟阔大、内心丰富的人。

学生情意因素的发展,最为关键是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欲望的积极诱导,精心呵护学生的言语个性,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易于个性成长的条件与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话语环境里,追忆、思考、释放甚至发泄,让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表达方式和情感思维在课堂上汇聚、碰撞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写教师的作文范文2

1.识师――沐浴和煦的春风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地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洞察你的精神品质,进而对你产生钦敬之情呢?除了课内外教师的良好修养外,其中最具魅力的就是教师能写出较高水平的文章。马克思说过:“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不论什么文章都是客观实际在人脑中加工后所产生的,这就不能不带上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和个性品质。一般来讲,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感情、生活波折、心路历程是比较陌生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文章,就对老师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个多层面的透视。笔者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我爱好写作,时常在《中国教育报》、《兰州晚报》、《兰州日报》、《语文报》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一些习作,大多是记实性散文和语文学习辅导性文章,读了《为了山里的娃娃》,学生知晓了我平生执着追求的是什么;读了《“两半户”的苦与乐》学生清楚了我心中还有一个苦乐交织的天地;读了《家庭乐园》学生深为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情趣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了老师的文章我们懂得了他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像他那样做人,其次要像他那样刻苦进取,努力拼搏,学好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学生读你的文章了解你的思想感情、心路历程,更了解你的文笔才华,就会尊重你,佩服你,甚至还会自觉不自觉地仿效你的言行举止,这里有精神方面的,更有语文素质方面的。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会引起学生学习相应学科的兴趣。对数理化学科造诣较深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数理化学习的兴趣;对写作较为精深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读文识师,心里就吹进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春风浴地,就不能不长出些芳草红花来。

2.读文――引进习惯的大门

学生对教师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自然就会对教师的文章发生兴趣,据笔者三年来对两个平行班120名学生跟踪调查,每当教师的文章见诸报端,学生无一例外的都会争相传阅。他们可以不读陌生人的文章,但不能不读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老师的作品。这里有许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是熟悉。学生对教师熟悉,对教师文章内容一般也比较了解,因为教师的大部分文章反映的就是校园生活,描绘师生之谊,抒写师生之情。由于熟悉就引发了学生阅读教师文章的兴趣,这就像许多人喜欢听自己会唱或听熟了的歌曲一样。其次是新鲜,在我们大西北山乡一隅,学生大多是和素昧平生的作者的文章交朋友,而现在却频频接触自己老师的文章,这实在是桩新鲜事。心理学认为,新颖的东西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注意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再次就是需要。教师的某些文章就是直接写给学生读的,有的介绍学习方法,有的提供课外信息,有的则是介绍知识点或疏通学习思路,这些文章学生一般都是比较需要的。

以上讲的是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自然诱发阅读兴趣的问题。凡注重写一点东西的教师,都首先在读书上下过功夫,他们对“读”有着直接的感性经验。读什么他们会依据自己的阅读历程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开列出一个书单。至于阅读的方法与甘苦得失,读书的经验感受,读书的成败关键,他们可以用心去告知学生,就像山涧叮咚流淌的泉流,随时随地去浸润学生干渴的心田。这可称作阅读教育。

自然诱发和阅读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在阅读方面进行层级发展。先阅读教师的文章,再阅读他人的作品;先阅读报纸杂志,再阅读其他类型的;先阅读短小的,再阅读长篇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叶老说过一段精辟的话:“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之外,不再接触什么,这是不对的。为了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可见叶老是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达到真正素质教育的目标,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位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必须加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教师的文章又得到了教师耐心热情的理性指导,这样他们带着良好的习惯走进阅读的大门不仅完全可以变成现实,而且还会登堂入室,走出一个阅读学习的新天地。

3.作文――点燃兴趣的火焰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为写作准备了外部语言物质条件,读促进了写,写又要求学生大量去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说:“文无他术,唯读而多为之自工。”鲁迅先生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心得和方法的。”这就指出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读书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会将阅读的认知与积累向写作方面转移。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这种转移并不困难。

这里教师的言教起了重要作用。著名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师必须会动笔会写文章。自己无写作甘苦,无书面表达的真切感受,写作教学往往空对空,指导干巴巴,点不到关键处,点不到要害。”叶老也曾说:“教师善于阅读,善于作文,看书报能抓住要点,写的东西能说得正确明白,才能真正用启发式启发学生。”这就明确指出了教师的写作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教师有写作的感性经验就能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良好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笔者经常结合自己写作某篇文章的完整过程,向学生大讲作文感受,并拿自己的文章像讲课一样讲给学生听。课本中有关语文知识,诸如观察和认识、写人的方法、提炼中心、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联想与想象、材料的选择与剪裁、散文的形与神、比较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等,我都能结合自己的写作感受讲出来,学生普遍感到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言教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没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迟钝,缺乏生活的灵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的开启,像气功大师为弟子疏通气路一样,当时机成熟时,手指一点,气路便畅通了。

写教师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1]这就告诉我们启发诱导在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二、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来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之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来叙事,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了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三、激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写教师的作文范文4

一、再现生活,把内容写具体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只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写出个性鲜明、感情真挚的习作来。可有时生活中的事稍纵即逝,学生根本来不及观察;有时生活中的事与学生有关,学生无暇细看;有时生活中的事与学生无关,学生事先没想到要关注。再说,学生什么都要观察,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再现生活,通过回忆、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出生活中人和事、景和物,让学生置身于所写的情境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埋下头、闭紧眼写作文。闭着眼睛怎么写?其实就是让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入情入境地进行回忆,并对生活的中发生的事,做一些必要剪辑和补充,然后像放电影一样把它们展现在读者眼前。写作时,有的学生不注意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说这人带着手铐脚镣不能动;有的学生不注意人物的语言描写,我就说这些人都是哑巴;有的学生不注意环境描写,我就说:噢,这件事发生在大沙漠上,只有人,连一棵草都没有……最后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真实具体,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放大细节,把内容写具体

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最动情的一瞬间,有最能表现中心的小细节。把这部分写具体,不但有助于很好地展现中心、表达感情,更有助于感染读者。朱自清说:在观察生活时要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把一个场面或片段分解成几个部分,把人物的行动分解成若干动作,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作出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可以使描写变得具体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体会。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我学会了包粽子》中写道:“妈妈包得很快,一会儿就包了三四个,我总是包不好。”我问他:“妈妈是怎么包的?你又是怎样包的?你能告诉老师吗?”然后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学生这样写道:“只见妈妈先把两片粽叶错开重叠平放,然后两边相叠转成漏斗状,用左手托握‘漏斗’,右手依次放入一小勺糯米、 三小块肉,再盖上糯米,铺平,将多出部分的粽叶折转,盖住糯米,用线紧绕一圈,打上结,一个粽子就包成了,非常简单。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照着妈妈的样子,抽出两片粽叶,把它们拼在一起,再转成一个较大的圆锥握在手心中。我小心翼翼地用调羹舀点糯米倒在圆锥形的粽叶里,接着夹了一些肉放入,又往粽子里加了些糯米,然后用一根筷子在粽叶里面插了插,以便让糯米紧固。这时‘漏斗’下面开始有点漏米了,我赶紧手忙脚乱地用绳子绕呀绕,可是粽叶好像不听我使唤。‘哗’,糯米和肉都漏了出来,粽叶也被我折断了。” “错开平放”“转成”“放入”“折转”“盖住”“绕一圈”“打上结”等动词展示了包粽子的过程,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包粽子的全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

三、适当联想,把内容写具体

联想古已有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联想。所谓联想就是因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或有一定联系的人或物,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由此时看到的人或事物想到彼时的人或事物。例如,一位学生写花坛是这样写的:“花坛中有鸡冠花、美人蕉、一串红和牵牛花,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很显然,这位小学生只抓住了主干,却忽略了枝枝叶叶,导致描写的空洞。每样花到底怎么美丽?我借助课件再现花坛中各种花的姿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他们用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把各种花写具体。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鸡冠花,高高的,直直的,深红色,重重叠叠,真像雄鸡头上了鸡冠;那美人蕉,绿色的大叶子、火红的花朵,就像一双绿色的手掌高擎着一支燃烧的火炬;一串红是由几十朵鲜红的小花组成,活像一根细细的竹棒上串着无数个鲜红的小辣椒;那牵牛花,爬满了半面墙,犹如绿色的绸缎上点缀着一颗颗紫红色的宝石。整个花坛五颜六色,美丽极了。”这样一写,作文就生动具体了,会让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香之感 。

四、展开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在叙述和描写中,合理想象有助于把事物写具体。有的学生在作文时,感到无话可写,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想”,不知道进行换位思考。如学生写《文具盒里的故事》,那些钢笔、铅笔、橡皮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我让学生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变成一群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就是钢笔,我会说些什么呢?让这些文具有人的思维和情感,夜深人静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让学生进行想象。

写教师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写作 能力

前言

阅读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写作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写作是学生进行表达的关键,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写作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则是阅读的一种总结和升华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其对于课外自读都不应少于300万字,如果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其知识储备较少,无法接受书面文化的熏陶,因此,就难以激发其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正所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阅读量上去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广了,写作的能力也必然有所提升。可以说,长期的阅读过程能够提升和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并且使其能够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很多学生甚至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感到反感,因此,很难参与到课堂语文教学中来,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了专项的训练过程,也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首先,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阅读教学次数较多,而写作教学较少,这种比例的失调无法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同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中学的语文教材是以典范的语言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语言规范是语文教材的特殊性。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背诵古诗词文80篇,可是现代文背诵要求极少。无法对学生形成一种熏陶,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再者,很多教育工作着对于学生写作的文章,往往是进行大量的修改和批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不能够给予充分的重视,因而,极大的削减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方法探究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达到读写迁移

语文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语文教学的优势。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依标扣本”。但阅读教学也不是“教课文”,是“用课文教”。既凭借课文的语言素材,文章作法,学读学写,培养能力。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进习作指导,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

(二)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知识,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加强阅读写作训练,营造好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写段能力,必须从读懂一段话入手。

总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大量阅读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宝库的“内存”,并能在阅读和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迁移知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曹冬琴,在阅读中提高作文能力, 文教资料,2005年02期[C].

写教师的作文范文6

1.区域推动

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已有《初中语文写作序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且有将其中“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范文序列编排与实施的研究”子课题交由笔者分项负责的有利条件,笔者力争通过研究与实施,力推我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范文序列及教学向前发展。

2.教学现状

(1)教材缺少写作系统

从当前教材整体安排来看,明显缺少一个写作的系统,无写作知识,无写作技巧,无文体要求,无阶段作文侧重点要求等。各单元、各年段只解决了写什么,没有按写作的规律指导学生怎样写,怎样循序渐进地写。这显现了教材编写的突出缺陷。

(2)文体缺少各类范文

当前学生写作难以“仿效”,作文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是为难的事,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写作,结果是写出了“四不像”作文。初中生没有典型例文,写作不入门,基础没打好,创新当然无从谈起。

(3)话题作文消极影响

话题作文,一用就是十余年,操作上由于曲解了原意,宽泛的话题提供了套借作文的便利,而功利的动机助推了套借作文的盛行,抄袭作文、改头换面的作文大为流行,扎实而费力的作文教学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地准备作文与作文嫁接,作文教学被边缘化。

二、研究内容

我们用比较清晰的流程图解读研究内容:

1.全面扩大范文储备――解决“有文可范”的问题

(1)细挑文本选文

挑选有代表性的可供语文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参考、而又可供学生开展写作学习与摹写的文章作为典型选文。

(2)精挑同伴选文

着眼于把“学生作品”转型成为“学生范文”,让同伴将同伴的作文当作范文。这样的范文一旦成为教师“教之范”、学生“学之范”,必将在学生习作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3)慎挑辟精选文

选择相关一部分名家短篇作可仿之文。譬如,老舍的短篇、季羡林的散笔还是被一一收入其中。经典之于写作,并不相悖;只要有补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只要学生够得着,稍微挂得高一些未必就是坏事。

2.科学编排范文序列――解决“有序可循”的问题

(1)推进年段编排

按六册三年段各自的重点与特点,进行有序编排,对教材进行二度剖析,形成列表式推进的编排基准。

(2)推进体系编排

是从“选材”“立意”等到“语言”的方法系,还是架构从“记叙文”到“议论文”到“散文”的文体系,是挑定选文的关键。以七(下)第六单元为例,“观察自然界动物(状貌),并做客观描述”成为本单元一个重点要突破的“写作基元”,于是以例文《猫》为教学范文,该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把握住了“童猫”猎奇顽皮的特点,以“抓线团”的小细节生动表现出养猫的无限乐趣。

范文的合适并不在于主题的深幽,并不在于内容的新异,并不在于言辞的华丽,并不在于它有多么高雅,而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3)推进特色编排

特色编排专门指临时性的、个性化的编排方式,它在没有一定的融通的境界下也是不可轻易得之的,但对学有余力、写有特色的学生和教有个性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3.有效实施范文教学――解决“有效可证”的问题

(1)择点试验

择班试点,如果试验期成果明显,师生综合评价较佳,则可以进行全面推行。

在择点试验前努力做好三项重要的前提工作:

①精选模仿范本,在写作教学中预设模仿目标

教学过程中预设模仿目标,比如,本次教学要解决“学生不擅结尾”的问题,即应该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以范文促进学生作文结尾方法的习得与良好结尾习惯的养成”。于是,就应该着重选择结尾有亮彩、有余味、有哲思的范本进行教学实践。

②结合自身感受,在写作教学中体现模仿个性

所谓个性,既指教师“教”的第一革新,也指学生“学”的第一革新,是对原有范文习得“智”和“技”的基础上,彰显的一种新的思考和新的改进。

③提升模仿品位,在反馈实践中生成模仿价值

提升模仿品位,在反馈实践中彰显模仿的综合价值,包括写作的价值观和生命力、实效力和功用性,甚至是一个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范文习写,比较全面地改变或提升自己。

(2)全面推行

可以采用“七年级做一做,八年级碰一碰,九年级闻一闻”的做法,既不是盲目推进,也不是止步不前。在此过程中生成积累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相关资料等有效“用具”。

(3)反思跟进

反思择点试验成败,反思全面推行得失,以归因法甄别分类,以实际跟进的方式调整部分序列上产生的各种矛盾、多样问题,以确保序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4)凝固升华

凝固已有的包括“教师‘教’”“学生‘学’”和“学生‘作品’”在内的多元成果,并且升华一线教学方法、思想等,是范文写作教学整体推进的又一重要环节。

三、研究成效

1.诞生了精优初选范文

“通过了新一轮的写作教学改革,推进了我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写作教学范文序列编排与实施工作,并通过序列的编排和改革的整体推进,改善了我区已经开展相关实践工作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范文教学现状”。此举也使得初中语文开始有了新的范文序列。

2.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仅其中一个学年,即有近100人在报纸杂志发表习作,有400余人在全国及省、市、区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荣获等级奖,收获了最外显的成功效益。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学社,近年成功晋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

3.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切实提高了教师范文写作教学“编”的能力、“教”的水平,使笔者、研究教师及其所带的团队形成一种“破难攻坚”的意识、一种“系列推进”的做派。

4.创新了写作教学格局

为推进写作教学改革贡献了“智”与“力”,“点”与“面”的多重力量,不仅仅收获了“写作分数的提高”,更在于收获了“写作教学新方式变革带来的写作教学状态的绝对性变化”,创设了一种基于范文写作教学的生态化写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