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词牌格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词牌格律范文1
【定格】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从词牌的格律安排上可以看到,上下片中各有两处对仗。而两处对仗的格律安排又有不同,前一处对仗平仄相异,“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后一处的平仄相同,“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那么这样的格律安排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特别之处呢?所谓“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平仄相异的对句情感态度和婉,平仄相同的对句情感态度激越。
这样的格律安排先和婉而后激越,再用一个很平常的五言句收尾。这样的做法恰似唱歌,没有谁第一句就可以唱到很高的音阶。先起个头,再把音量拨高。从句子的字数上还可以看出格律的妙处,第一个对句为六言偶句,第二个对句为七言句式。偶句中的词组两两成双,自然和婉。七字句三对词组加上一个转折的单字,最容易形成激越的态度。
同样,一些词牌的格律安排已经限制了情感态度的和婉。【喝火令】始见《山谷词》。六十五字,前片三平韵,后片四平韵。
【定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韵)。
同样是平声韵的词牌,这个词牌的声情态度自然和婉。最主要体现在尾四句上,三句的前两字为双仄声,使用相同的词组。这样的连续排比,原本会把情感态度拨高,变的激越。但是这里不同,三个句子中有两个句子是偶句,这就限制了情感态度的变化。这样的一个小段落中已经形成了“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情致。
词牌格律范文2
黑龙江伊春 陈平
陈平同志:
你好!编辑部把你的信转给了我。因为没有读过你写的诗词,所以无法谈我的看法。但有的同志所说写诗词有特别的规矩,这是不错的。所谓规矩,就是指诗词的格律。
首先应该说明,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属于诗歌,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我们祖国是世界著名的诗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后,在《诗经》的旧有格式上发展形成了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辞和汉魏六朝的乐府。从汉代起,还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到南北朝,开始有了律诗的雏形。这种律诗到唐朝发展得更加完美,成为唐诗中的重要形式。诗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格律上,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和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写法较自由,近体诗则受格律的限制。近体诗以律诗(包括绝句)为代表,现在我们所说的旧体诗,大多是指近体诗。而词呢?作为诗的一种别体,它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称长短句。起初词是配音乐来歌唱的,这样每个词调都有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后来大部分词虽不再配乐歌唱,但原来的调名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仍被沿用,这就是词牌。
那么,近体诗和词都有哪些格律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先举出一首律诗和一首词为例: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 *平*仄仄平平
挈妇将雏鬓有丝。 仄仄平平仄仄平
梦里依稀慈母泪, 仄仄平平平仄仄
城头变幻大王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忍看朋辈成新鬼, *平*仄平平仄
怒向刀丛觅小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吟罢低眉无写处, *仄平平平仄仄
月光如水照缁衣。 *平*仄仄平平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仄
风景旧曾谙。 *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 *仄*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兰, *平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仄仄平平
①、字数和句数。诗、词都有固定的字、句数。鲁迅的《无题》是七律,每句7个字,共8句。如果是五律,每句是5个字。绝句每首是4句。每首词按照词牌,也规定句数和每句的字数。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共27字,单调(不分上下阙),共5句。
②、押韵。诗、词都必须押韵。《无题》的韵脚是“时、丝、旗、诗、衣”,全诗押i韵。《忆江南》的韵脚是“谙、兰、南”,押an韵。句式中的注处,即是须押韵的韵脚。
③、平仄。这是诗词格律中最重要的一点。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仄中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诗词中平仄交替或对立,构成诗词的节奏和旋律,使诗词具有音乐美。平仄格式在诗词中有明确规定。举例的句式中平或仄加圈者(*、*),是指可平可仄。
④、对仗。所谓对仗,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诗词的对仗也各有规定。比如,律诗中间4句要用对仗。《无题》中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即是对仗句。《忆江南》中的三四两句也是对仗句。相比较之下,律诗的对仗要求比词更为严格。
上面说的是诗词格律的主要内容。这些主要内容在具体的诗词中会有各种变化形式。限于篇幅,不能细谈。如果你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建议你读一读王力著的《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贺巍著的《诗词格律浅说》、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等书籍。
词牌格律范文3
不同词牌的词,在篇幅、结构、句型和用韵上皆不同,以清简抑或繁复的语言、工整抑或多变的句式、拗怒抑或流婉的音节,获得强大的结构张力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古风、律诗的美感特质,相异甚殊。词更适宜于表达自由灵巧、细腻深微、复杂而个性化的情思,给了学生另一重创作空间。
“天生是词人”
“现在的学生,天生是词人。”在一次聊天时,王强老师如是说,又跟了一句:“根本写不出古体或律体的感觉。”我当时不禁哑然,而后细想,确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作的诗,句法或立意都乏善可陈,但换作填词,却总有几句灵动可爱,这种现象暂且看作“易得佳句”。还有些学生并不通诗律,却能凭着模仿作出词来,暂且看作“无师自通”。这两种现象成因不同,前者是因我们离词很近,后者是因我们离词很远。
先说这“远”,缺乏词律常识的学生,以为词的平仄和用韵很随意,把填词看作写新诗一样的自由创作,于是挑个词牌,随便定个韵,加点传统的意象进去,就以为完成了。这就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再说这“近”。没有什么比《虞美人》一气呵成的九字句更能体现李煜的家国之愁,没有什么比《如梦令》的格式更适合李清照对“知否”的强调。同样,陆游那“错、错、错”的叹惋,也无法安置于绝句中。可见,这被唤作“长短句”的词,正以丰富的句式,成为最贴近内心的抒情载体。而今,亦然。
字数上,学生因灵感而吟得佳句,此句或为二三字,抑或四字、六字,此时句子的内容、情感和字数,彼此最为自然和谐。倘若强性拗成齐言体式的律诗,这自然与和谐就会被削弱;格律上,不同于近体诗,许多词牌是押仄韵和平仄韵交押的,对仗方面的要求较低,这符合不少人的偏好;内容上,词可以比诗更加宽泛,贴近学生的生活。
古风和律诗多体现儒士文化精神,常以运典、讽喻、托物、借景的手法,表达民生多艰、羁旅乡愁、怀才不遇等主题。中学生没有去国怀乡、躬耕田园的体验,缺少许多作旧诗的原材料,但多少有些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小别亲朋的忧伤,容易被自然风物所触动。我们产生诗兴的动机,有时并非一种情怀,而是具w的情感,甚至只是一点小的情绪。填词,其实很适合记录中学生那些平凡而细微的生命感受。
“远”的误会也好,“近”的默契也罢,总之学生与词有缘。
学以成其道
词,即乐曲的曲词。隋唐时期,燕乐作为新的乐曲系统形成并蓬勃发展,其节奏、旋律多样,时人为这燕乐所配的曲词,在形式上不同于古风、律诗。譬如,乐曲《浪淘沙》是要重复一遍旋律的双调,反映在曲词上就是形式相同的上下两片。一首词多少字、多少韵、如何押、平仄如何变化,由乐曲的长短、缓急、高低等决定。所以,词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
最早的词谱,其实是音谱,后来很多音乐失传,学者便收集前人的作品,归纳出每种词牌的格律形态,编订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词谱。讲清词的音乐性后,只需教学生认读词谱中平仄、押韵、换韵的标记,再要求其按谱填词、依《词林正韵》择韵即可。
词的修辞技法非常丰富,对仗与领字需要重点讲解。词的对仗形式多样,如鼎足对(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扇面对(水风轻、频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等。对仗时常不避重字,甚至刻意用重字,如“人”字对(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工”字对(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丫”字对(汴水流、泗水流)。运用好对仗技法,可使词作更显连绵多姿、流丽生动。
词的领字,譬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念桥边红药”,具有起振全篇的爆发力、涵括多句的包容力,更在音韵节奏上有摇筋转骨之美。填长调时,须格外关注领字的声、情与力。
词作的篇幅会对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产生直接的影响。篇幅增加,内容也须跟着丰富,典故的运用、繁笔的铺排,也就成为客观需要。同时,词作的情感,也应复杂曲折些。反过来,字数越少,越要凝集笔力,以突出事物特点。所以,小令往往语言精练,抒情直彻。不同词体的美学特征,也就各异:小令贵清简灵巧,中调讲究和缓匀齐,长调以深沉跌宕为尚。
词的每一片要保证独立、完整,且与上下片不失关联。所以过片时,意脉上要似断仍续,呈水穷云起之美。填词时,也要关注起结的手法,使情、景、事、理高度融合,追求含蓄深婉、回味无穷。
由是可见,填词不能照搬作诗的思路与经验。但作诗、填词都要保持兴趣与阅读量,以古为师,法众取上。
我的课叫作“词作赏填”。“赏”什么?我将隋唐至近代的传世名篇做成读本发给学生,再把学生的“赏”细分为三步:一为通览,把握词作的整体艺术风貌;二为精研,阅读自己最钟爱的词人的整本词集,以快速形成填词的语感与风格;三为泛读,跳出偏好,欣赏不同题材、体裁和风格的词作,开阔眼界,丰富技法,最终沉淀为自己的写作特色。当然,“赏”还包括对同伴习作的研讨。我常挑出较为典型的学生作品,作为正面或反面教材,在课上与学生共同分析。
创作的经验
填词的过程可分两类:极具天分的人,胸有成篇,参照词律一气呵成;于大多数人而言,则非如此。人们往往因某些感发生成一两佳句,这是本词天成的部分,不妨聚焦于此,千锤万炼,再根据字数、格律和韵脚,确定词牌,最后丰实全篇。这是“胸有成意―后有成句―继而成阙―最后成篇”的创作路径。
修改词作比填词更难,也更提升功力。处理词作的方法有三:热处理(趁热打铁,解决格律、情理、逻辑上的不谐之处)、温处理(继而与人分享,获得客观反馈)、冷处理(暂且搁置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瑕疵,待阅读量和创作经验增加后再做反观,以开茅塞)。
创作经验的不足,会导致作品原本追求的美感反入雷池。譬如:追求内容和角度的“新”,反成材料和表达的“生”;追求语言和手法的“奇”,反使作品读起来“怪”;追求情感表达的“真”,反因铺垫不足或情景未融而显得“直”;追求语言晓畅“平”易,反因内容单调而显得“白”;追求色彩之“丽”,反成遣词之“俗”;追求意象之“浓”,反成堆砌之“密”;追求意境之“淡”,反成意象空乏的“疏”。不妨记住这些关键词,用以自评。
别样的课堂
词是乐曲的歌词,这是中学师生皆知的常识。但如果学生只会填词却不会唱,那么词在声韵和句式方面的魅力,就都被架空了。
我的课堂倡导音乐的回归。我会用筝来弹唱宋词,也会为词作重新度曲,带着学生体验词乐相融的美感。同时,我会把倚声填词和唱词的基本规则讲给学生,于是所收到的作业,不仅有狭义上的词作,还有学生自己创作及演唱的词乐,甚至为流行乐曲重新填写的歌词。音乐的加入,不是创新,而是正道的回归,丰富了词作的美感,更能给学生以更深刻的创作体验。
比起作诗,填词更像是一门鼓励多角度描叙生活细节、关注“微思考”“小情绪”的艺术。作诗没有“大志向”,则缺少风骨,但填词往往要尊重人的“小情绪”,判断词作品质的未必是情感的境界大小,还可以是真挚动人的程度。所以,一首词只要不是无病,而是言之有物,哪怕是在写生活的细节,也能打动人心,成为好词。
北京一场雨后,“双虹”惊艳全城,我戏作《十六字令》咏之:
十六字令 虹
虹。
青S表里白为宗。
晴光断,
空色两相同。
学生也纷纷填起词来:
荷叶杯 虹
张亦晨
雨打珠帘轻净, 虹影,满春庭。
画楼如洗闼如染,云淡,彩光凝。
荷叶杯 虹
许钰晨
一晌破空初见,迎面,色三重。
二心风雨雨将短,天晚,暮光浓。
十六字令 虹
韩庚达
虹。
彩梦流光几色重。
东风起,
旖旎却成空。
当元曲、新诗等后继而起,当词所依托的音乐发生缺位,当如今的语言环境使填词愈发艰难,当自己的呕心之作难觅知音……外部环境变了,我们或许再努力也到达不了宋人的高峰,那么我们还能不能填词、要不要填词?我想,这是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它的答案会催生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词牌格律范文4
苗岭山乡,一缕春风,万缕阳光。
看村庄上下,炊烟袅袅,群山左右,云雾茫茫。
几度花山,多情男女,岂可庸活不到场。花竿外,见成群佳丽,素雅端庄。
游方弦律悠扬,让无数、青年忘返乡。
愿笙箫乐韵,能书造册;歌舞技艺,寄盼流芳。
一代笙王,风流倜傥,难述悠悠上万章。欲成册,要多方献技,努力弘扬。
注:1.“一”为入声字。
2.游方—俗称。指苗族青年男女在花山场上对歌传情。
词牌来源于《诗词格律自学教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律范文5
一读,诗味俱出,表达韵律美。
古诗词的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陆老师为了突出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音韵、韵律、情意等特点,将品首先落脚在“读”上。这里的“读”意在诵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之一。诵读不仅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更在让学生读出诗味上循序渐进,章法井然,技法娴熟,水到渠成。
①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乐”的读音在这里读音乐的乐。
生: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师:带着提醒,读题。
② 读准读通读顺畅。
在读准读通读顺畅上要求明确。如对生字反复认读,对多音字在语境中比较辨析。
如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汇报(学生把“剥”读错,老师纠正。)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生纠正。 剥 bāo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这个字请注意,它一般有两个
读音,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去掉外边的皮或壳读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因为诗词要押韵。
瞧,老师对“剥、蓬、亡赖”等多音字结合语境辨音明义。而后顺势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畅。
③ 诵出节奏味。
节奏美是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特有的美感特征,只有正确诵出其节奏才能正确表达出古诗的节奏美特征。在引导学生诵出节奏美上,执教老师采用了范读、师生对读、小组轮读、划分节奏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反复实践,所以学生诵出了诗的节奏美。
④ 诵出韵律味。
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是讲究押韵的,正因为其讲究押韵,再加上其内部的平仄变化,诵起来就会有很强的韵律味,这种韵律味也有独特的美感。词本身就有词牌,配上相应的词牌曲就可以或低吟浅唱或放歌漫舞。李峥老师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时,用红色突出“草、好、媪”“东、笼、蓬”等分别押“ao”和“ong”韵的字,然后范读,学生有所感受后跟着诵读,词句的韵律美诵读出来了。
二、悟,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① 想象画面,悟诗境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陆老师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
师:“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低小的茅屋,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荷花竞相开放。”
生:“我仿佛听到小溪叮叮咚咚流向远方。”
生: “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师:带着你的这种想象把这句词读出来吧!
② 活化形象,悟情境
古诗是先文后情的,也就是说古诗是凭借物象来造境、明志、寓理、融情的。教学时若能在合适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方式活化形象,让诗中的物象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活动起来,鲜明起来,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陆少玉老师在创设情境说: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让学生扮演“翁、媪”对话交流后问: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公公老婆婆,谁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形象?通过描述,翁媪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同时陆老师还对三个儿子也进行了形象的再现。如大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二儿子有着怎样的特点?小儿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而在这些鲜活的形象中,让学生感悟到孩子们勤劳、孝顺、心灵手巧、顽皮可爱等人物形象。进而农家特有的平静和谐生活情境之一嵌入了学生的脑海里。
③ 结合插图,悟情境
词牌格律范文6
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242-0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因此,探讨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显得更加重要。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二、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三、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学一点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五、把握一下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我们比较常见。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六、教学生学会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