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生活元素;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
对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相应的数学空间概念和物理等理科知识基础尚未来得及构建,一些地理知识学习起来具有较高的难度。经过观察和研究,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在知识形成的初级阶段,学生如果能借助观察和接触,首先对所学习的概念和知识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进而再通过适当思考、消化和推理过程,将感性认识提炼成相关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将更为深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教具和模型来辅助教学。同时,课堂上适当运用生活元素来辅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小人游泳”巧讲南北回归线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等知识点比较抽象,在七年级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一般都是尽可能在符合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简化和浅化相关知识内容,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本主要用图1来介绍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说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照射情况不一样,并通过一段阅读材料介绍太阳直射点、回归线、极圈等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四季和五带等知识。通过多媒体和教具演示,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相应结论,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相关概念和模型太过抽象和立体,部分学生的思维仍存在一定障碍,知识点的形成偏虚化,时间久远后,遗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可能不是清晰明了的知识和概念,而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挫败。可尝试构建“小人游泳”模型,在放松自在的生活元素中将相关概念进一步形象化,进而增进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氛围创设:图2左图中小人直立身子游泳,右图中小人侧着身子游泳,分别观察水面在小人身体的哪些部位?(腰、肩膀、膝盖)
知识迁移:如果地球直着身子公转,太阳光所在平面就相当于小人游泳的水面,太阳永远直射在地球的腰部,即赤道。如果地球斜着身子公转,那么太阳直射点将可能出现在地球的肩膀、腰部和膝盖,即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回归线(如图3)。
不足之处:为方便叙述,选取肩膀和膝盖两个人体部位类比地球的话,与实际黄赤交角的角度相差较大,后续极圈更加无法解释,希望日后数学空间概念的建立,可以弥补“小人游泳”模型构建的不足。
二、用“空饮料杯”巧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的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是亚洲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七年级下册有如下描述:“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降水较少,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丰沛。”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具体说出季风气候的成因,但是当好奇心足、求知欲强的学生问及相关内容时,作为教师该回避还是想办法解释?七年级学生没有“比热”这一物理概念,但是“水升温降温速度慢”这一现象可以从生活中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如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冬夏季井水水氐牟钜欤可以顺利迁移到冬夏季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夏季海水温度较同纬度陆地低,冬季海水温度较同纬度陆地高。”另外,关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这一现象小学科学课里也有所涉及,然后真正的难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夏季海洋表面形成高压,冬季陆地表面形成高压?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里没有气压这一概念,但是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名词,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中。虽然对这一名词的真正定义可能无法理解,但是粗浅的与气压、密度相关的感性认知仍存在,如空气的浓度或者厚度。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前,可以先用空气浓厚度暂代气压这一名词。怎么解释近地面气流上升处,空气浓厚度(气压)降低;气流下降处,空气浓厚(气压)增加?可以饮料杯类比(如图4):喝完饮料后,继续从吸管往杯子外抽气,杯内空气浓厚会如何变化?如果通过吸管往杯内吹气会如何?学生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气流通过吸管上升离开饮料杯,杯内气体浓厚度(气压)降低,气流通过吸管下沉进入饮料杯内,杯内气体浓厚度(气压)升高。进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冬季海洋较温暖,气流上升,气压相对低,夏季海洋较凉爽,气流下沉,气压相对高。类比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得出最终结论:夏季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至此,关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季风这一抽象且超出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知形成一定的感性基础,对季风的风向会有更立体和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的气候特征,为今后更进一步具体学习这一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梳理过程:井水冬暖夏凉海洋升温降温较陆地慢海洋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热胀冷缩海洋上夏季气流下沉,冬季气流上升;“空饮料杯类比法”夏季海洋气压高,冬季陆地气压高;水往低处流类比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8-01
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科的各类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进行探讨。
一、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始于观察,同理,对于地理现象和事务的认识,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初中生由于受到年龄、性格所限,其观察往往粗枝大叶、浮光掠影,对于复杂的观察对象抓不住重点。对此,教师要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观察对象,选择相应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一般可从明确观察目的、提出观察要求,说明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多做启发联想、善于对比观察,坚持长期观察、形成观察习惯,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等方面入手。
例如,在教学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该分布图,认真比较一月等气温与海岸线的关系和等温线的疏密,就可以得出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特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方分界,以南无结冰期,以北在0°C以下,有结冰期,南北温差大。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并习得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记忆的学习就是无效的学习。当需要记忆的内容抽象繁杂或难以掌握时,合适的记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知识点林林总总,强迫学生去记忆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出现学习疲惫感。因此,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相关的记忆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主要由地理概念和概念的连接――地理判断所组成。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明确的含义,概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理解和掌握了概念之间的联系,不仅易于记住一个个概念,而且还能成串地掌握概念群。如讲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球》一章时,要想让学生记住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的经度纬度读数,以及五带的产生,就必须让学生搞清楚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公转时的倾斜角度。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必要的联系时,就容易记住这些内容了。
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力能够促进儿童自身智力的发展,让孩子学得生动活泼。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启发想象时,需要学生有细致的观察、足够的感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基础为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各种想象活动。
例如,在讲授森林是“大自然的总温度室”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它想象为“绿色工厂”――它可以净化空气,想象为“吸尘器”――它可以消烟吸尘,想象为“绿色水库”――它可以涵养水源,想象为“绿色卫士”――它可以防风护田、保存水土,想象为“空调”――它可以调节大气,想象为“防疫员”――它可以杀死细菌、洁净空气,想象为“庇护所”――它是动物的乐园。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敢于幻想、善于幻想、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地理想象能力。
四、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与观察、记忆、想象等有密切关系,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查地理现象,把握地理本质,揭示内部联系,从而达到对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于中学生对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较少,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联系实际,借助分析、综合、概况等方法,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展抽象思维,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原理。
例如,在学习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世界的气候》时,引导学生联想一盆水和一块石头在加热时和冷却时的不同表现――石头升温快,水升温度慢,可以得出“陆地(石头)比海洋(水)升温快降温也快”的认识,从而了解海陆热力差异。这样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想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而能多角度地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如同缓缓拉开的序幕,促使学生不眨眼地观看精美的布景,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发学生竞相登堂入室。课堂导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承上启下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导入时可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它们的结合点,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纽带,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如在教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形概况”时,可先由学生回顾世界地理中学过的有关地形知识:①什么是地形?②地形分为几种类型?③中国地形概况怎样?而后引出学习的新课题――中国的地形。这样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2.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可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高度注意。如讲授“海陆的变迁”时设置:我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遗迹;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悬念一出,学生交头接耳寻求答案,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
3.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用地理故事、活动、游戏等的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地理课堂变得精彩有趣。探求故事、活动、游戏中的“为什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赤壁一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大胜曹操。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的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融洽情感
课堂开始,学生处于课前的游离状态,教师用活动、歌曲、视频等方法,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师生情感。如教授八年级上册“自然资源概况”时,可在课间播放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主题曲暖场,用这首歌曲拉近与师生之间的距离,再用《爸爸去哪儿》视频,提出曹格父子在荒岛上吃、用了哪些东西,它们来自哪里?成功进入新课。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简洁性原则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堂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初中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40分钟,在追求高效课堂、有效课堂的今天,课堂导入应做到精简,一般时间把握在3分左右比较适宜。太长,占用课堂时间过多,有本末倒置之嫌;太短,事情交代不清,又达不到课堂预设效果。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要把握好时间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处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如学习“地球仪”有关知识时,可先设置谜面:“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大江和高山。”其谜底就是“地球仪”,由此引入新课题的学习,简洁明了。
2.有效性原则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导入的有效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为地理核心素养服务。如教授七年级下册“法国”时,选择巴黎宣传片作为课堂的导入,引导学生用两三字词描述对巴黎的印象:时尚、发达、悠久等,根据学生找出的字词,引导学生思考“词”与本节课知识点的联系,升华课堂导入的作用,服务于课堂教学。“时尚”:沿海―人来人往―信息更新更快;“发达”:交通发达(陆、水、空、管道);“悠久”: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葡萄种植业―红酒。再用巴黎宣传片贯穿整个课堂,直观、形象的视频可有效帮助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
3.艺术性原则
课堂导入要使学生易于接受,为高效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这就要求课堂导入要有艺术性。美好的事物是师生都向往的,选择课堂导入时,要求做到让师生眼、耳、心都感到愉悦。眼睛看见的事物、动作、文字、色彩、形状、PPT排版等都符合大众的认知美感;耳朵听见的声音能使人有美的享受,整个导入让人在美中感悟。如教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时,可用在嘉陵江边录制的微课导入,教师在衣着、打扮、声音、视频画面上给学生美的感受,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开始学习地理知识。
三、课堂导入的类型
1.复习导入法
以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设问导入新课,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首先是教师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的主干知识,然后教师根据本节课需要,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设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答案,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如在“中国行政区划”教学中,复习前面中国疆域的特点,知道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大,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新课教学内容。
2.问题导入法
以问题导入方式开始新课学习,可促使学生开动大脑,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如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学中,以问题导入新课:假如你是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为你的子民选择一个最好的生活环境,你会在图中山地、平原、山顶中选择何处作为生活地(图略);引导学生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特点,其分布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居民的服饰、住房、出行的图片,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生活、居住地选择的影响,回到情境创设上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可更清晰地掌握影响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3.实物导入法
实物教学是以学生熟悉的实物为载体,增强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兴趣保障。常见的实物包括模型、图片、仪器等。如在教授“自然资源”时,教师用身边的煤、锰矿、土壤、水、鱼干、食盐等实物为标本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展示学习成果,辨析课桌上的实物,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再如,教授“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植被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气候带的植被景观存在差异,原因是什么,以此导入新课学习。
4.常识导入法
身边的地理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生活。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导入新课,可让他们更积极踊跃地参与地理课堂活动,学习地理知识。如在教授“天气和气候”时,以生活常识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早上出门上学和中午放学时,途中对温度的感知有什么不同,夏季与冬季穿衣有何差异,以此导入新课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