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1

关键词:品牌,营销,战略

 

商海沉浮,每分每秒都充塞着搏杀;市场营销,谁能在同行中站稳脚跟,傲视群雄?智者尚赢,“赢”销大道乃品牌营销。免费论文,战略。

品牌,是企业形象的标志,也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一个企业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强势品牌的建立,凝聚着企业几代人心血、汗水和智慧,它除了可以赢得市场之外,还常常给企业融资、对外合作等方方面面嗲来出乎预料的益处。可以说,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企业赢得竞争的一柄利剑。那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或在营销中挥洒之极佳境界呢?

首先,需要对品牌进行定位和设计。品牌定位,是指建立或重塑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品牌定位不仅是营销战略工具,也是沟通传播的策略工具。品牌定位作为企业与目标消费者的互动性活动,其成功依赖于企业对消费者心智的激活。在品牌定位过程中,企业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特征,与目标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品牌定位活动必须围绕目标市场进行,既要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同时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品牌形象真正深入到目标顾客的心中。进行品牌定位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特点、资源条件、竞争者定位、成本效益比等因素。品牌定位常见类型有:比附定位、功能定位、价格定位、创新定位、外观定位。品牌定位要特别注意定位结果偏离现象,常见的品牌定位结果偏离现象表现在:定位无谓、定位过窄、定位过宽、定位混乱、定位错位。

如果说一个好的品牌定位,是企业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品牌设计则是实现这个关键环节的关键。对企业而言,一个好的定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设计来实现,定位只能算是空想;相反,如果只注重华丽的设计而没有一个好的定位作为依托,则设计往往会缺乏明确的主题。免费论文,战略。可见,好的定位只有以好的设计来实现,或者好的设计中凝结着好的定位,才能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取得成功。

其次,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设计出来的品牌要真正地实现品牌定位从而使品牌增值,仅依靠品牌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其他环节进行有机的配合,品牌宣传作为品牌设计后的一个环节,是实现品牌营销目标的重要手段。免费论文,战略。品牌宣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宣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宣传方式的选择及其设计。品牌推广是品牌营销过程中必要的武器和有效手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既是建立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忠诚度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挺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有效途径。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品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推广,就没有市场。

品牌宣传与推广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广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信任,一般经历从接触广告到感知产品,从试用产品到了解产品,再从认可产品到验证广告这样一个循环演变的过程,这种由此及彼恶商品、由深入浅的认识过程最终将凝结固化为一个商品品牌。广告能否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引导消费者,关键是广告要真实、可信。广告的生命在于真实,虚伪、欺骗性的广告,必然会降低品牌形象,丧失企业的信誉。由于不同的品牌或产品有不同的特性,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有不同的喜好、厌恶和风俗习惯,如果品牌广告的设计不能针对不同品牌或产品的特性和不同目标受众的喜好,而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广告,那么,广告就会因不被人接受与认可而不能实现传播品牌、塑造形象的目的。所以,广告要根据不停的产品、不同的广告对象来决定其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此外,广告还要注重简明性,广告的受众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消费者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他们在较短的实践内接受的信息十分有限。广告不应给消费者带来太大的视觉与听觉上的辨识压力。简短、清晰明了地表明品牌个性是品牌广告设计的客观要求。

再次,品牌需要不断更新与延伸。为使品牌能持久增值,在品牌营销实践中必须适时地做好品牌更新工作。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品牌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跟上潮流的发展,就必须严防品牌老化,进行品牌更新。在进行品牌更新时,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影响因素:一方面,要考虑品牌更新的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品牌形象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而品牌延伸是品牌发展的要求,是品牌营销的策略和工具,是品牌防御性和进攻性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推出新产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战略。免费论文,战略。当然,新产品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品牌意义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在品牌延伸时,还需要严防品牌延伸陷阱。

品牌更新策略是品牌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品牌能否长久、能否发展壮大的首要步骤。因此制定品牌更新策略至关重要,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进行形象更新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品牌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跟上潮流,跟上社会的发展。品牌要

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严防品牌老化,进行品牌更新。品牌形象更新是品牌更新策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指品牌不断创造新形象,适应消费者心理变化,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新印象的过程。

2、实施定位修正

随着企业和竞争的发展,品牌定位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时代在变,消费者的意识和观念、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等也在变,这就要求品牌的内涵和形式要跟着不断变化。品牌定位的修正就是从商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这种变化的再认识和重新把握。

3、更新产品包装

产品包装更新换代有时是一种“新瓶装旧酒”,内涵未变,只是包装和形式上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多数是由形势、政策、营销、竞争等原因造成的。

4、进行产品更新

企业的品牌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免费论文,战略。产品只有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品牌才不至于变成“死水”。

5、运用延伸更新

品牌延伸是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品牌能否快速有效发展,关键在于品牌是否能延伸成功。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因此品牌不能把自己的生命维系在一个产品上。品牌的形象老化,是品牌维护中永恒的话题。品牌可以通过延伸来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更新品牌、扩张品牌的经营范围、经验产品的档次,以提高品牌的实力、规模、资产和价值。在延伸中得以更新其形象、地位、定位和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对手的进攻,提高了竞争者进攻的难度和“门槛”。

实施品牌更新是维护品牌发展,永葆品牌青春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企业应当高度重视。

最后,要树立品牌危机与保护意识。品牌营销活动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实现的。品牌营销的成败决定了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也受制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发性剧变。品牌危机就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变和品牌营销管理的失常,而对品牌整体形象构成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会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开来,使企业陷入窘困的状态。有品牌危机,就必然会有品牌保护。免费论文,战略。对品牌施以保护是品牌营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品牌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品牌营销的效果依赖于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适应程度愈高,企业获得利益的可能性也愈大;相反,企业品牌营销活动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环境,那就容易导致品牌危机。品牌危机有各种各样的直接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漠视市场环境变化、产品及服务缺乏一致性、品牌营销环节脱落、内部管理失控、社会不可抗力、自然不可抗力。

在品牌营销中,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持品牌充满青春活力,能够健康茁壮成长。不同的品牌,由于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差异,所采取的维护活动也各不相同。主要措施包括:满足消费者需求、维护高质量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再定位、保持品牌独立性、严防品牌形象老化、完善品牌形象体系。

企业还应加强品牌自我保护。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是实施品牌保护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在实践中,受执法力度的局限,品牌法律保护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保护手段。因此,为提高品牌保护效果,还应注意在企业品牌营销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从制度上进行品牌危机的防范和保护。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不但表现为企业内部危机监测、跟踪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将危机的防范意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进而进行危机防范意识成为决定员工行为要素,也成为企业构建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定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树立危机意识、健全预警系统、进行自检自诊。

每一项商业均离不开“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对成功是如此至关重要,品牌就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企业在现代品牌营销做得好,无疑是给企业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上了重要砝码。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品牌营销》胡晓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1-06787-9/F0736

《十大品牌广告经典经典平息》张家平主编学林出版社

《市场营销学相关概念辨析》刘志林教授(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12)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

《刍议市场营销中的持续创新问题》颛孙丰勤(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生产;消费环境;消费观;后消费时代

一、我国逐步步入后消费时代

后消费时代,即消费时代的后期。这一时期,消费市场、消费者、消费行为、消费文化经过前期发展,社会呈现出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涨,消费观越来越解放,消费力越来越发达的“消费盛世”图景。这一时期,消费领域表现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排浪式消费终结,个性化消费崛起。今天,我国正逐步步入这个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社会经济刚达到温饱阶段时,消费是典型排浪式的,消费热点比较集中,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作用下的模仿特征。当一种新消费品一个人能买得起时,大多数人都已到了能买得起的阶段,就迅速形成一股消费浪潮。一段时间内,以一种消费为主导。如:彩电、空调、电脑、手机等曾经是热门的大众消费品。这是温饱阶段的消费现象。到了改革开放中后期,低级排浪式消费演进为中高级排浪式消费,体现出消费的阶层性,即:统一社会阶层的人追求同一层次的消费,消费热点反映出多层次性。在中级排浪式消费阶段,我国人民对于商品房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房产消费成为中产阶级的热门消费;到达高级排浪式消费阶段,对于商品房的消费需求分化为高、中、低的不同层次,“高排浪”的层次性特征愈发显现。这样的三个不同的排浪式消费阶段,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应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如今,我国已经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伴随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社会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中产阶级数量明显增多,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多层次的“高排浪”消费成为消费主流,而与排浪式消费相对立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越来越突出,后消费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与“你有我也有”,而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追求“独有”,消费越来越彰显个性色彩,开始了风格化消费。

二、我国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文化诉求越来越多

步入后消费时代,消费者们不再跟风模仿,而是注重彰显个性。这主要体现为:一是追求品牌品质,“精品意识”愈发强烈;二是追求风格特色,这符合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三是追求格调品位,用消费来区分身份和层次,体现阶级性;四是追求艺术美感,要求整个消费过程赏心悦目;五是追求精神享受,寄寓寄托文化情思。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展现,都是为了凸显“我的价值”与“我的文化”。显然,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使用价值,对消费品的文化诉求越来越多,于是吃穿住行各个大众消费领域都借文化元素来包装提升,纷纷进行文化营销,注重打造品牌形象,造成了产业经济的“泛文化化”。

落脚到文化产业领域来看当前的文化消费,有关专家提出了“虚拟经济”[1]的观点,指出:现在方兴未艾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领域,都活跃着着虚拟经济的身影。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创造的价值并不能用传统的实物价值来衡量,甚至它们使得传统的实物价值暴涨数十倍乃至千百倍,这个时候,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虚拟价值。

具体来说,第一,文化产业在“虚拟经济”的土壤中生根。更确凿地说,虚拟价值即符号价值,其价值在于符号的象征性,在于符号背后的文化意味,因此虚拟经济即符号经济。

第二,文化价值的创造与增值具有很大特殊性。一是主观性,或言任意性,消费者价值判断是任意的,是任性之举;二是随机性,价值所附着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并非传统经济学理论能解释清楚的函数关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价格对于供求的作用并不明显,似乎无必然联系,若把两者关系在平面上表现出来,则像一种悬浮微粒无规则且不停息地运动,即布朗运动现象;三是生产成本和最终所产生的价值并不一定正相关,最终能实现和创造多大价值,受消费心理(市场心理)所左右;四是价值的无限性,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价值链皆可无限延展,可跨国界传播文化价值,随历史沉淀文化价值,价值无可估量。

第三,文化产品是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核的统一体。在资本循环流动的运动增殖过程中,是信息流而非物质流在流动,发端于心又指向人心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价值的源泉,文化价值也不能离开物质形式而存在,“文化产品是物质形式和文化形式的统一体,也是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的统一体……文化产业的思维导致了传统的实物价值虚拟化,进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同时它也导致虚拟价值实物化,从而促进了文化的货币化进程。”[2]第四,文化消费能满足并刺激人们的“精神食欲”。马克思称人的文化需求或者心理需求为“精神食欲”,这种需求正是文化消费乃至文化产业,乃至文化生产力逻辑起点。

第五,创意阶层崛起使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契机。今天我国推行的“双创”模式必将促成文化产业的融合式大发展,“文化+”推动各个经济领域的文化味日趋浓厚,不仅仅是文化消费领域,整个消费领域都充斥着文化消费欲望和文化消费活动。

三、我国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中文化全方位发力,文化消费前景光明

“十三五”时期,我国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征程,以此引领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供给的质而非供给的量,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供给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的是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同步进行,要解决供给和需求两端乏力的问题。并且,需求调节是近期任务,供给调节是中长期任务,首要进行需求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改革,相对于供给侧改革,着眼于拉动有效需求,并且,不但要扩大需求总量,更要提高需求质量、提升需求层次。有效需求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消费欲望,二是消费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消费者想消费并且能消费得起时,这样的需求才是有效的。因此,位于这样的一个经济转型机遇期,当供给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遍布各个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此番改革不但势在必行,而且首当其冲,为当前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应该说,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是整个改革的一部分,更影响着整个改革进程。首先,文化生产创造新供给,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其同时延伸供给链条和消费链条。在供给方面,一是通过“文化+”实现供给侧结构升级,二是文化产业创造了大量新供给;在需求方面,一是塑造民众对于文化品位的消费意识,改变消费观念,二是培养民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引领消费时尚。其次,文化生产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消费。这是对于文化对于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好作用。再次,文化生产革新生产概念,提高消费诉求。在生产与供给方面,生产者的“精品意识”和“创造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注重文化的植入,以此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形象,把工业品变为艺术品,使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打出有内涵的品牌、留住并锁定消费者;在消费和需求方面,消费者的“精品消费意识”和“新、奇、独、特”消费渴求越来越突显,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有效需求不断扩大,人们已经不再斤斤计较价格,而是追求甚至苛求品质。因此,与品质品位息息相关的文化,给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了提供了最佳注解。

今天,看待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放在一起来看。这样,文化生产与文化供给、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的结构性改革便呼之欲出。随着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文化+”跨界融合几乎无所不包、文化精品意识与创新意识空前高涨,文化领域将是新消费诞生最活跃的领域,“文化盛宴”和“文化狂欢”将为全民共享。强调文化内涵的新消费观念是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强劲引擎,是文化业态演进的催化剂。站在这样的角度看,我国文化产业正蓄势待发,冲刺支柱性产业,文化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必然大有作为,文化消费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总的来说,我国供给侧结构正在革新,需求侧结构相应调整,文化成为一关键性要素,全程参与,全方位发力,开启我国文化消费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刘庆振.虚拟经济视角下文化产业的生产与消费[J].声屏世界,2015,02:47-49.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3

1国际文化标准和“文化折扣”的存在

当今的国际文化市场已进入垄断竞争时代,跨国性文化娱乐传媒公司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据着垄断地位,并且按照自己的运营规则不断地开发运用着国际文化资源,逐步将其文化产品和经营和管理的标准树立为国际性的文化企业标准。这种全球化标准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门槛。

由于观众对于影视产品的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缺乏了解,难以认同,就会降低作品的吸引力,产生“文化折扣”。由于文化折扣的原因,外国特别是欧美消费者对中国目前的文化产品和企业标准并不理解和认同,在接受中国文化时感到非常困难。我国文化产品特别是影视产品中的意识形态性与民族性的东西过多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从而成为了我国严重障碍;语言也是产生文化折扣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的适用范围多限于亚洲国家,普及的国家与地区较少,也对文化产品的交流产生阻碍。

而与意识形态属性一时难以转变的中国文化产品相比,欧美国家跨国垄断性的国际文化娱乐传媒公司不仅是国际文化标准的制定者,而且中国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客观上帮助西方培育了其在中国的文化产品市场,曾经的“全盘西化论”和“”,以极端的方式助长了“崇洋”的心理,甚至造成了对西方一切文化产品的自觉认同,这一切都大大减少了西方文化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时的“文化折扣”。就语言来说,英语在全世界的通用以及在中国的普及更是为欧美国家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减少了又一道障碍。

中国文化产品在西方由于受到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遭到“文化折扣”重创,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劣势地位,另外还加剧了中国文化企业对于文化贸易的定价权的丧失,使得中国文化制品的出口不得不依赖于垄断企业的差别定价体系,接受不公正定价,发达国家的文化制品则用垄断高价来冲击中国国内的文化市场,造成了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扩大。

2文化产品贸易观念滞后

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化软件产品具有两个显著地特点,即“外部性”和“准公共品”的特性。基于这两个特点,中国政府努力增加出口的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减少其负外部性,使得文化产品保留了过多的公共服务的性质。他们的观念仅把这些国际文化贸易以及相关的商业演出等同于单纯的“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而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而美国的文化产品的商业性更强,对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霍斯金斯等人提出“在国际市场上大部分竞争力是由其他国家的公有电视台所进行的内部制作促成的,因为这些垄断电视台不擅长制作人们想看的节目”。

作为“公共产品”的文化产品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缺乏竞争意识,虽重视文化娱乐活动,却轻视文化贸易,导致回收期长或者很少获利。而且由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分离的,造成利益的重新分配,致使投资者对于文化产品的投资兴趣减少。

3国际营销薄弱

3.1宣传、包装工作不到位

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发达国家在文化商业的运作过程中高度重视营销。以美国为例,其影视大片的生产和推销成本一般为7800万美元,其中专门用于市场推销的资金高达2500万美元;我国进口片的宣传费用一般占总投资额的10%至30%甚至50%。而与之相比,我们往往在影片制作、演员片酬方面不惜成本,但在宣传方面却非常吝啬——国产影片的宣传费用一般被控制在6%左右,有的影片用于营销的费用甚至只有几万元,有时甚至连稍好一点的宣传片、剧照等都提供不出来。

3.2没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缺乏市场营销观念,使我国的文化企业往往没有做好国际市场调查,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而只是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文化作品,忽略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决定生产某一产品之前要先考虑目标市场需要的是什么,需要多少,怎样将产品销售往尽可能多的地方,若只是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影视产品,难免导致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而致使需求不足。

3.3尚未形成完善的中介机制

在国外,行业协会很多,这些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则,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进行行业统计。此外,拥有较为完善的经纪人制度,每一个艺术大师、艺术团体的成功背后,无不拥有一个或者一群敬业而且智慧的经纪人,签约都由经纪人出面。这些经纪人对于激活、培育并规范文化艺术市场,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国,人们对中介公司存有偏见,中介组织发育迟缓,尤其缺乏能够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进行创造、生产、推销的企业或中介机构。拿影视产业来说,整个中国只有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这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中国影片的海外推广,且功能单一,与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中介组织形成强烈反差。

4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文化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与目前文化产业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具有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文化人才匮乏,具有市场运作能力、洞悉文化产品消费心理的专业经营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产业的生产、管理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山东广播电视局的刘长允局长曾说过:“我们广电系统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开展。

5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贸易的相关政策滞后,行业性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国目前没有针对有关文化贸易的专门立法,这使文化产业的企业的经营,节目等的生产制作、营销没有可以依托的具体法律,企业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国际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另外,缺乏对原创作者的激励机制,且投资不足,对处于发育期的文化产业缺乏足够重视,难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6缺乏足以引领市场、现代化经营的文化企业

以美国为首的文化贸易大国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是因为它们拥有像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等一大批国际性文化公司。这些公司利用其遍布全球的信息、生产和销售网络,进行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全球化开发、生产和销售,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的主体。与之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尚处于新生阶段,缺乏经验,出口品的综合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我国文化企业往往将其视野局限在是本土甚至是地方,且尚不能满足本土需求。面对跨国公司和外国产品的涌入只能勉强招架,尽力适应其所制定的国际规则,更谈不上去占领海外市场。

7缺乏能够占领国际文化市场的品牌

百老汇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品牌,而中国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却不意味中国必然拥有大量的、被世界广为接受的文化品牌。品牌关系着企业地位的确立,是一种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我国目前缺乏有影响、竞争力强的文化品牌和核心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强势产品,缺乏符合国际审美习惯、“文化折扣”低的民族原创作品。我国的文化产品难以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只能在低端市场甚至边缘市场恶性竞争,形成不了影响力,效益低下。超级秘书网

8规模经济效应尚未形成

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类。简单来说,所谓内部规模经济即企业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成本降低;而外部规模经济指产业的集群化,由于信息资源共享而形成的“集群效应”。

目前中国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尚未形成,比如就影事业来说,我国仍存在对影视业跨地区、跨行业的限制。虽然影视产业机构数量众多,但规模都比较小,尚不能充分利用所具有的资源,更不用说投资扩大规模并从中获得内部规模经济效益了。为了拍摄一部电影或档节目,制作人要到处募集人员,在各拍摄点来回奔波,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增加了制作成本。而美国的影视业充分利用内部规模经济条件,现已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如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等8家电影公司,基本上控制了美国电影的各个环节,呈现生产的内部化,这有利于这些跨国公司内部充分利用其设备与资源,更好地分配利益,拓宽发行渠道,节省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怀亮,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J].河北学刊,2006,(1).

[2]李怀亮.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问题及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李怀亮.全球文化贸易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路线[J].中国经贸,2007,(5).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86-02

收稿日期:2013-09-23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实验技术研究项目(BZXYSYXM201219)

作者简介:方荣辉(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一、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高素质。

2.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

3.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

1.重人文与社会科学。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卖的产品主要是服务,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和质量测评性等特点。旅游从业人员直接与消费者产生关系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以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旅游企业的成败。

2.重应用与实践。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人,在服务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服务讲究协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以充分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重创新与能力。旅游人才一般应在“厚基础、宽口径”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培养,能力结构除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突出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对旅游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的四大方向

1.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出发点,优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针对其产业格局的变化和发展,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新的诉求:高服务素质、强适应能力、有全局观、有敏锐性。过去的旅游人才培养往往仅强调实际操作的训练,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对目前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了解,以行业发展趋势和旅游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以知识储备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指向、以能力突破为先导的面向“十二五”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以多层次全程化为闪光点,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确立了培养高素养、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后,对课程设置模块进行转化式、多层次、多阶段、全程化改良,有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首先是基础知识的转化式优化。在基础课程设置上,不能一味地偏重于理科或文科知识的学习,应适当加入工科的基础课程,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系统化思维欠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文科知识理科化、理科知识工科化,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从而提升知识集成能力。其次是素质模块的多层次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可以包括:强健体质、高尚品质以及职业素养三个层面。充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经验,将实践环节分布于每个学期、甚至每一门基础专业课,使学生学习完一门理论课程后,能够立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仅仅实现了“学以致用”,对已学知识也起到巩固的作用。

3.以师生角色转换为着力点,优化培养教学方法体系。优化培养教学方法手段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言传身教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在讲台下扮演“观众”的角色,学生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不够、互动性不够,因而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以突出应用、讲究实战为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培养方法中,应该以转换师生角色为着力点,使师生间“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向“导演与演员”转化。

4.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立足点,优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估,得力于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构建的完善性,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得学生克服市场存在的结构性差异,顺利适应动态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可以通过更新评估理念、完善评估要素及创新评估方法实现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的优化。

四、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探析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6]。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29-30.

[2] 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79-181.

[3] 李伟丽.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9):84-86.

[4] 焦爱丽.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5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86-04

一、绪论

中国银行协会于2012年5月了《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该《蓝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高达2.85亿张。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的第三季度,中国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高达3.76亿张,比2012年增长18.4%;信用卡的透支余额达到了1.7万亿,同比增长了69.58%;信用卡授信的总额达到了4.35万亿,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30.33%。根据中商情报网的统计分析,近三年以来,中国的信用卡交易总额在国内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32.55%增至2012年的48.26%。纵观2013年国内的经济环境,信用卡业的发展既面临利好环境也面临着诸多威胁与挑战。从利好的一面看,党的十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举措的加快推荐,保证了信用卡业良好发展的宏观环境。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向“富裕型”转型,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为信用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最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节约了信用卡产业的监督资本,使信用卡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轻资产业务。根据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中国的信用卡的发卡总量、消费额等于同期相比都有较大的提升。多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了30%左右。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利息和非利息收入分别为38.96亿元、34.68亿元,同期增长36.13%、42.24%。

从不利的因素来看,中国从2013年2月起,开始下调银行卡的刷卡手续费标准,下调的幅度超过了20%,这将引导消费者刷卡消费,相对地减少信用卡的消费。信用卡业务“滞纳金超限费收取”和“全额计息”等问题的出现也将会进一步打击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信心。最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导致技术性脱媒的趋势也越加明显,第三方支付向信贷中介的介入也开始挤压着传统信用卡业务的市场空间。虽然,中国信用卡业务在2013年的业务收入取得了增长,但是,收入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坏账率的上升。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信用卡未偿还贷款总额高达226.17亿元,比2013年第二季度增长了15.27%。总体而言,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在短期内的增速仍将放缓。

综上所述,从国内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业的行业环境来看,信用卡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压力和风险较大。目前的各大银行也开始从单一的“快速扩张”模式,逐渐向稳定客户资源、平衡风险和利润的模式转变。

目前,各大银行主要是通过不断地更新产品体系和完善增值服务来维持或提高持卡人的刷卡频率。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的加剧进一步导致各大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此外,由于服务产品的容易被模仿性,所以,各大银行单纯依靠产品获得竞争优势逐渐丢失,客户在各大银行之间流动,客户的流失风险也逐渐增大。

二、文献综述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概述

信用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卡风险指的是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发卡行、持卡者以及合作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的信用卡风险指的是因为信用卡本身缺乏担保循环信贷以及贷款缺乏计划性、授贷个体多等原因而造成的发卡行损失的可能性。(殷建,2006)信用卡风险对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以严格控制和防范。

根据信用卡风险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来自持卡人的风险,来自发卡行的风险,来自商家的风险和来自第三方的风险。来自持卡人的风险包括恶意透支;利用透支额来牟取高利息;持卡人隐瞒真实情况造成的道德风险。来自发卡行的风险包括:不法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篡改余额等信息;持卡人信息泄露等。来自商家的风险包括不法雇员的欺诈和不法公司的欺诈。来自第三方的危险包括:盗窃、复制、伪造、冒用身份等。学者袁笑冬(2006)在其论文《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性与成因分析》一文中,根据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特点,从银行方面将信用卡风险分为: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违约风险指的是持卡人不能按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因为资金流动困难而以高于市场利率的成本来获取资金。市场风险则指的是利率和汇率风险。根据信用卡本身缺乏担保循环信贷以及贷款缺乏计划性、授贷个体多等特点,笔者将其信用卡业务概括为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市场风险。

(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1.信用脆弱理论

现论认为可以用信用的运行特点来解释信用的脆弱性。信用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连接起来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个部门、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旦网络中的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网络的连锁反应,进而陷入信用混乱的局面。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信用的依存性和广泛连锁性的特点是造成信用脆弱、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信用脆弱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信用的风险特点反映出信贷风险的自源性的特点,即信贷风险的产生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因此,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

2.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

理查德?冉德(Richard. Randall,1989)认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银行机构的业务活动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房地产产业,进而导致风险积聚。随着国民经济环境逐渐改善,这种积聚的风险不易被察觉,一旦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这种风险会迅速暴露出来,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建立在对所投资项目或者借贷者的未来收益上。如果商业银行评估投资的项目或借贷者在未来的收入有保障,那么商业银行可以对其投资或放贷,保证其盈利性和安全性。相反,当商业银行评估投资的项目或借贷者在未来的收入有保障,无论是长期贷款,还是短期贷款,都会发生坏帐,此时,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4.信息不对称理论

Stiglitz & Weiss(1981)在研究信贷市场时,提出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指的是交易达成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活动。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指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接受合约的一方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的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无论是道德风险还是逆向选择发生,都会造成市场的低效率,导致市场失灵。(徐志宏,2006)

5.大数法则

大数法则指出,当承担风险单位数量越大时,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的结果则会趋近于无限数量下的预期损失。大数法则表明,在信用卡市场上,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与每一个别随机现象的特征无关,即发卡行不必评估每一个持卡人的随机风险,而是关注持卡人总体的平均风险的把握,并将持卡人的总体风险水平等同为个人的风险水平。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操作办法

信用卡业务风险评估即分析信用卡业务风险,主要通过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的科学方法,对人们手中的资料、相关信息以及性质进行加工分析,进而较清晰地了解不同种类的信用卡业务风险强度与频率,为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一般而言,信用卡业务风险决策主要包含估算信用卡业务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预估信用卡业务各风险发生的强度两部分。信用卡业务风险预估概率是指通过海量资料积累与多角度观察,来分析发现信用卡业务不同风险下损失的产生的不同规律;预估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强度是指一旦某种信用卡发生业务风险,给银行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地负面影响,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容易造成大规模直接损失的信用卡业务风险要严加管控。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对以往不同研究学者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研究以往不同学者的观点与文献的分析整理,为本文研究过程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重点分析和归纳了信用卡风险和《巴塞尔协议》方面的理论文献,并进行了总结。

(二)案例分析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以某个具体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案例企业的运营过程,在总结案例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适用于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民生银行案例的分析。选择民生银行作为案例企业的根本原因就是笔者在民生银行长期工作,比较熟悉民生银行的运营过程。另外,民生银行也是目前中国比较知名的大银行,在运营方面也比较符合一般银行的运营规律,所以本文认为选择民生银行比较恰当。

(三)比较研究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不同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银行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银行在信用卡风险运营管理方面的效益高低得出比较符合本文需要的研究结论。本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所选取的比较分析对象就是民生银行和外国银行(以美国银行和香港银行为主)。通过分析民生银行与外国其他银行运营中存在的差异和优劣势,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四、民生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自动激活系统加大操作风险

往往信用卡部门对其销售人员的考核主要依据其工作期间的销售业绩,即发卡量。每个销售人员每个月都有规定的任务,只有达到基本要求后,员工才会取得业务绩效工资。所以,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每个员工都会在月底的最后几天积极想办法达成销售目标。这时,这些员工会充分发动其人脉关系,利用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帮助其完成销售任务。这部分客户往往采取不激活的做法。这种现象在国内较为普遍。

(二)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严重

近三年民生银行可疑贷款逐年增加,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说明民生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从透支金额来看,2011年、2012年、2013年信用卡透支金额分别为3.8亿、6.63亿、1.13亿人民币,从透支额占个人信贷和垫款比例来看,民生银行信用卡透支额占个人信贷和垫款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造成民生银行恶意透支案频发的原因在于客户申请资料审核不到位。具体来说, 为了达到发卡量的数据指标,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向客户发卡前,未能充分审核申请者的财务收入状况、信贷记录及历史消费数据等。在发卡后,又未能对持卡者的还贷能力等风险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当持卡者恶意透支时,也未对持卡人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当恶意透支行为发生时,对持卡者的惩罚力度又较大。

(三)信用卡审批环节不过关

目前,民生银行信用卡在申请者资料审核时规定,对一般申请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申请人在各银行的贷款记录、银联的黑名单、学历信息进行核对;钻石卡申请者在资料审核时,除上述材料以外,还需审核其房产证明等信息。但在现实的操作中仍存在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在现实中,往往一个中等收入者拥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现象较为严重。这说明,信用卡中心在对申请者资料审核时存在着漏洞。

(四)还款便利性不足

民生银行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但由于民生银行的创立比较晚,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民生银行的营业网点、ATM存款机还较少。由于网点分布的局限性,持卡人的还款比较麻烦,是持卡人不能按时偿还透支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剧了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

(五)流失客户管理不到位

目前,银行在流失客户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欠妥之处。客户申请销户之后、中心相应的销户工作未落实,从而导致持卡者申请销卡时的电话客服与柜台互相踢皮球现象。为了留住客户,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还存在着工作拖延的情况,持卡人已提出销户申请而中心未予以销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六)业务规模扩大,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就国内整体环境而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各大型企业都加强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对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是目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随着民生银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这种业务规模的扩大与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增加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运营风险。

(七)境外支付风险

作为国内主要发卡行之一的民生银行,在近几年中境外支付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大量的热钱流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信用卡境外洗钱的犯罪活动也越来越严重,然而目前在监管层面,涉及境外收单相关业务细则的规定仍属空白,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信用卡自动激活系统加大了该业务的金融风险;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严重;信用卡审批环节不过关;还款便利性不足;流失客户管理不到位;业务规模扩大,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二)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

1.倡导先进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在这三大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是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其他两大原则的基础。在银行所有业务中,信用卡业务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所以,安全性原则也是信用卡业务在推广开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根本性原则。

2.建立全面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1)实施全面的信用卡信贷周期管理。

(2)严格把控准入客户质量。

(3)加强账户管理。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5)催收和核销。

3.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信用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速度。欧美国家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中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明,信息的不对称已经严重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开展。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民生银行的盈利能力,将是当前民生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银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任何风险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都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的积极参与。民生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离不开一批具有充足风险管理经验、专业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人才的参与,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是风险管理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在如何组成高素质队伍问题上,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可通过对中心现有职员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或者聘请该行外部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加入等方式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三)事中的保障服务机制

1.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

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可以从拓展新客户和日常管理两大环节着手。具体来说,在特约商户的拓展环节上,民生银行必须一方面注重特约商户的拓展工作,另一方面须注重特约商户风险控制能力。

2.加强账户管理

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应当吸取教训,对持卡人的信用卡消费记录进行持续跟进追踪,从而有效防范欺诈风险。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可以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查找出持卡人的消费习惯和特征,从而能够敏捷地侦查到非正常交易行为。

(四)事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策略

1.加强催收和核销管理

在整个催收过程中,催收人员需综合考虑欠款人的心理特征,并在合适的时间内,根据客户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催收方法,尽量实行“一户一策”的原则,深入到每个细节。

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追求卓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企业质量经营努力的方向。许多企业的经营失败,不是因为“差钱”而是源于缺少支撑企业基业长青的质量文化,因此构建有效的质量文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诞生时的愿望,追求卓越则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够沐百年风雨而基业长青,有的企业则如流星,一闪而过便消失在茫茫商海中;有的企业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攻城掠地,有的企业却屡战屡败,落无立足之地。如果说竞争中的短兵相接拼的是企业的“体力”——硬实力的话,那么企业的长期发展则更多依赖的是企业的“人格”——软实力,即企业的文化。优秀的质量文化应该是激活员工干劲,补充管理硬件,传播企业品牌的外秀而内刚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透过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折射出其无穷的魅力,成为企业之树常青的基础和养料。失去质量文化的支撑,企业大厦就如空中楼阁,无论其多么辉煌绚丽,总有轰然倒塌的一天。丰田的召回,三鹿的破产,金浩成众矢之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注解。因此企业要想达到卓越绩效的标准,最基本、最有效的做法是从其现状出发,培育先进的质量文化,以文化的形式编织质量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执行的质量文化的塑造关键

(一)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质量文化的培育是一项充满艰辛的工作,作为企业质量文化的倡导者要能够以超人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摆脱各种相互交织的利益的羁绊,破除各种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从战略的高度,创立一种以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竞争意识、质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基本点的新型质量文化。在质量文化培育过程中,领导的态度决定了员工的行动方向和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企业质量战略的高度。如果当初没有杰克•韦尔奇克服重重阻力通过六西格玛质量革命,掀起了GE的质量风暴就不会有通用的今天;如果没有张瑞敏带头用铁锤在76台不合格的冰箱上砸出了质量生存的强音,我们就不会看到品质卓越、走向世界的海尔。

质量文化从起飞到落地又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宣传、不断地进行实践和规范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有坚韧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利用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手段让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都明白企业的愿景目标且有足够的动力朝着企业的目标方向前进。令人鼓舞的领导者决不把企业的基本质量信念和价值仅仅当作口号来对待,而是使质量成为企业内的一种通用语言,融入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中,成为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战略,落实质量责任,进行质量奖励的标尺。

企业的领导者同样也是企业质量文化的保护者。创造质量文化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质量管理由人治走向法治、由经验走向科学且保持下去则是十分艰难的,尤其是当企业处于困境中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有许多企业就是在这时放弃了质量,追求了短期的利润,从而加速了企业的死亡。因此要想把质量文化塑造成为一种强力型文化,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坚守质量文化的坚定信念。

(二)追求顾客满意的价值观

顾客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最具权威的评判者,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各种目标的实现。企业只有将顾客作为关注的焦点,以顾客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才会有市场,才能生存。以顾客满意为核心构建质量文化的企业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置顾客的健康与安全于不顾,更不会使用瞒天过海之术欺骗消费者。然而由于顾客满意的主观性、层次性、相对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注定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不仅要了解顾客当前的需求,更要关心顾客未来的需求,不仅要把握顾客现实的需求,还要分析顾客潜在的需求。在实现顾客当前需求的同时引导顾客未来的需求,在满足顾客现实需求的同时开发顾客潜在的需求。

以顾客为导向,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保持顾客的忠诚度是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是顾客的忠诚度是有限的,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移。一旦产品或服务达不到顾客的期望值时,由不满而产生的抱怨或投诉就会纷至沓来。然而投诉处理作为顾客满意的组成部分,却是一个企业尚未发现的金矿。如果顾客的投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但可消除顾客的不满,而且还能寻找到合适的改进契机,掌握其中隐含的市场信息,获得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项目的灵感。顾客投诉中隐含的对比信息更能帮助企业获取赢得竞争优势的机会。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增强顾客满意的理念已得到企业管理者的普遍认同,许多企业也愿意花费大量的资源测评顾客满意度,但却往往忽视或根本就不重视一个问题——内部顾客的满意。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领导者忙于促销售、扩生产、找原料,与员工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只是一味地用制度约束和监督员工。结果造成原料浪费、生产不畅和产品的劣质。因此,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赢得社会的认可,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争取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首先要健全企业的沟通渠道,善待和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员工满意是顾客满意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很难想象一个员工满意程度不高的企业会保证顾客的满意。如果内部员工彼此冷漠、离心离德,又如何能提供给顾客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呢?企业的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两条腿”,如果企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那怎么能在比赛中超越别人呢?

(三)质量意识教育

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有句名言“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如果没有以教育方式导入就无法进行,更无法生根。在质量管理界还有一句名言“品质,90%来自意识,10%来自知识”。所以品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质量意识教育,即通过心态的改变带来观念的转变,促使行为的改变。由个人行为的改变扩展到集体行为的改变,最后再从集体行为的改变形成新的习惯,新的价值观及新的文化。质量意识是一个迁移默化的结果,但只要根植于员工的心中,便会成为指导其日常行为的一种理念。在工作中就会坚守质量原则,把企业的质量信誉看做自己的名誉,就会为了商场中出售的一台可能与己无关的企业产品而主动擦拭其上的污迹。质量意识教育首先从企业的高层主管开始,先在他们的头脑中树立起“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让他们明白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竞争的希望。只有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降废减损,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高层主管对质量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重视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不遗余力地创导和推动质量文化的形成。也只有这样导入的质量管理,成功的机会才会增大。缺乏高层主管承诺的质量变革行动,注定会失败。

对于中低层管理者则重在质量意识的灌输,强调他们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及企业对确保产品质量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他们个人的工作质量对产品质量好坏的影响,并将严重影响到其个人在企业以后的发展。基层员工因之人数众多,故强化其质量意识就成为推动质量管理,建设质量文化顺畅与否的重要环节。对于员工的品质教育,重点放在使员工理解质量对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意义,并了解最高管理者如何通过在质量方面身体力行的领导以提高效益和效率。只有质量意识渗透入企业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意识中,并最终成为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质量文化才会成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在其浇灌下的企业之树才会常青。

(四)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一个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开拓就无法前进,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纵观历史,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不断的自我扬弃中得到沉淀和升华的,对于先进的质量文化也同样如此。企业既要借鉴原来的经验,也要突破原有经验的思维定势,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如果企业固守一种落后的模式,痴情于一种成功的经验,那么企业就会落入一个叫做成功的陷阱。因此质量文化的创新首先在于破与立,就像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演进过程一样,本身就孕育着不断创新的结果。

创新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得尽善尽美,而是意味着能够迅速应对变化的环境,从中学有所得进而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它。质量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顾客为向导,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以个性化和差异化去满足顾客,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质量文化:外秀而内刚[DB/OL].中国质量新闻网,2007-03-07.

2、卢国华.质量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09(8).

3、戴朋.有效的品质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模版简历

下一篇母亲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