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共享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共享经济论文

共享经济论文范文1

(一)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之所以当前很多的工程项目管理中都存在较多的经济管理问题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相关工程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经济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经济的重要性,对于工程经济存在疏忽的念头,这种意识层次上的淡薄最终影响到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经济的管理。

(二)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制度体系是我们进行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管理之前预先设置好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够在后期的管理执行中得到很好地贯彻,相反,如果不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的话就会给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工程经济管理来说更是如此,经济管理需要更为严格的制度体系去约束,一旦缺乏制度体系的约束的话就很容易出现管理人员失职甚至是的现象,因此,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也是当前工程经济管理的一大主要问题。

(三)对于工期成本不够重视

工期成本也就是在我们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的支出总和,它是整个工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很多工程管理人员对于工期成本的管理存在极为严重的忽视现象,尤其是对于工期的变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工期成本的混乱,最终影响到工程经济。(四)忽视工程施工质量。加强工程经济的重视程度并不意味着忽视工程的施工质量,相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程经济同样重要,当前很多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因为过于重视工程的经济而忽视了工程的质量保证,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一旦工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那么也就标志着工程的失败,这不仅仅不会对工程经济有所帮助,相反还会产生反作用,甚至会导致工程施工企业血本无归。

二、加强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可能的解决问题,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体系和管理制度

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经济管理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需要完善当前混乱的管理机构体系和管理制度,进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组织机构的设置,需要我们根据工程项目中经济的相关内容管理安置关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要具体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组织结构的混乱;另一方面则是关于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的确定,只有具备完善的约束和激励制度才能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工作人员加强对于工程经济的重视,最终提高工程经济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经济合同管理

合同是我们进行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任何的经济纠纷我们都可以按照相关合同进行处理,因此,加强对于工程项目中经济合同的管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经济的管理水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注重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程经济同样重要,并且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做好了工程质量管理也就相当于规避了工程经济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工程经济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于工程工期的控制

共享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多元化决策业绩内生性

1.引言

作为一种成长战略,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最初多元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对过剩资源的利用。在中国,计划经济后期,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市场竞争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部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获得了成功。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短缺经济变成生产相对过剩,国内外市场由分割转变为接轨和融合,竞争加剧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因此出现了“多元化陷阱”的说法。

那么多元化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经营战略?它会损害公司价值,还是增加公司价值?

理论上来看,公司多元化经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能够解决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拥有了内部的融资工具,对于项目的选择,公司经理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但是,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容易造成对项目的过度投资,或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投资不足,而不是将公司利润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小股东。国外多元化与企业价值关系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多元化企业一般有较低的托宾Q值,减少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则会提高企业价值,一些最新的研究认为折价并不是源于多元化而是由于其他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类似国外SIC码②的行业分类数据,早期国内对于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采用主营业务比重作为度量多元化的指标,大多得出多元化折价的结论。1999年4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试行)》③后,对多元化指标的度量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国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大多研究依然得出多元化折价的结论,也有个别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多元化溢价现象。

然而国内对于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假定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是单向的

--------------------------------------------------------------------------------

①本研究受北京交通大学十一五重大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课题号2005SZ007。

②theU.S.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SIC)system.SIC码是4位数字代码,前两位代码确定行业门类,第三位确定行业大类,第四位确定行业中类。

③中国证监会在总结沪深两个交易所分类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借鉴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美国标准行业分类(SIC)及北美行业分类体系(NAICS)的有关内容,制订了《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试行)》。《指引》将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分为门类、大类两级,中类作为支持性分类参考。总体编码采用了层次编码法;类别编码采取顺序编码法:门类为单字母升序编码;大类为单字母加两位数字编码;中类为单字母加四位数字编码。

因果关系,①一些经验证据表明多元化经营和绩效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刘力,1997;朱江,1999;马洪伟和蓝海林,2001)。而苏冬蔚(2004)通过间接检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对多元化溢价现象进行解释时,发现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CampaandKedia(2002)认为如果公司的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价值相关,则对多元化与绩效的OLS估计将是有偏的。因此,准确揭示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首先要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

国外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基本从三个层面对公司的多元化决策进行解释:①资源角度:拥有在行业间可以互相转换的过剩资源和能力的公司会从事多元化经营。②市场势力角度:企业多元化是因为可以获得市场势力,进而增进和最大限度提高其长远的获利能力。③问题角度:多元化经营是经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多元化经营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报酬、势力和声誉,分散他们的雇佣风险。除了以上三种原因,刘力(1997)还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多元化经营有其特有的动因,这些动因不是基于利润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基于社会效益或其他方面的考虑。

目前国内对于公司多元化决策的研究还仅限于问题的角度,对过剩资源的利用和获得市场势力的多元化决策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秦拯、陈收和邹建军(2004b)发现高度多元化的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多于其他两组,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组。陈信元、吴英蕴和黄俊(2004)发现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程度大并且没有第二大股东有效监督的控股股东通过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转移了公司的资产,降低了公司的业绩。CampaandKedia(2002)使用工具变量消除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时指出,联立方程的估计并不容易,因为影响多元化决策的部分公司特征已经包含在以公司价值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里了。因此,全面地分析影响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将其变成可以被量化的、好的工具变量非常重要。

另外,虽然有研究显示公司的多元化决策具有内生性,但是现实的数据是否支持这一假设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验,因为如果解释变量是外生的时,2SLS估计量反而不如OLS有效。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资源角度、市场势力角度和问题角度分析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建立了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的联立方程模型。在对联立方程进行2SLS估计之前,首先对多元化程度的内生性进行了Hausmantest。

另外,由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分行业资料并不标准,国内的数据库公司即使提供了按行业、地区或产品划分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布情况,也没有根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行业编码和分类。因此,本文根据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上市公司2000-2003年间的业务活动进行了2位数行业编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数据库。②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决策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的样本选择、变量设计;第四部分是对数据的经验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研究不足。

--------------------------------------------------------------------------------

①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探讨了多元化程度变动的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多元化程度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杨林和陈传明(2005)分析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未来研究方向时也指出,要关注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因果关系的问题。

②特别感谢崔悦、盛枫、程健、李月婷、涂圣楷和陈扬扬的工作。

比较可惜,论文中的公式、字符无法粘贴到博客中,最后只把论文结论、研究不足以及参考文献贴在这儿。其实如果大家想看真正的论文,可以查看附件中的英文参考文献。而认真写过论文的人决不认为“不抄袭,就没法写论文”,因为只要你掌握了一定方法,又有持续关注的问题,总会想出办法来研究。

4.5.对多元化程度与业绩正向关系的解释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价值较高、主业增长缓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倾向于多元化经营,而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化。那么,以上四点能否作为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正向变动的原因?

本文陆续讨论了多元化收益的三个原因:①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建立起内部资本市场,避开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②相对于拥有较少信息的外部投资者,拥有了内部的融资工具,对于项目的选择,公司经理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③公司多元化经营降低了未来现金流的变动,增加了公司的负债能力。从负债能力增加价值的角度来看,多元化经营增加了公司价值。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价值高的公司多元化经营可以部分解释多元化溢价,却不是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提供各经营单元的详细财务数据,因此不能直接分析各经营单元之间转移支付与多元化程度的关系。苏冬蔚(2004)试图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角度对多元化溢价进行解释,作者考察了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数据显示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

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探讨影响多元化决策的因素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根据JensenandMeckling(1976)的利益一致假设,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其剥削公司财富的可能性下降,从而使公司价值增加。所以,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是经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但是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抵消了部分成本。

Stein(1997)表明存在借贷限制的前提下,拥有较多信息的管理者更善于选择项目(winner-picking),其对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公司价值增加。作者强调控制权是管理者做出更优的决策的有效手段,因为它确保管理者从有盈利的项目中获得激励,并且拥有在项目间调配资源的权限。本文的数据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无疑拥有了公司控制权的经理有动力,也有能力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管理层的winner-picking和其与公司价值利益的一致性是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5.结论及研究不足

5.1.本文的结论

通过内部成长或外部成长的方式,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司价值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经营;公司的主业增长缓慢促使企业追求范围经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25%的企业也倾向于多元化经营;而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化,做好主业。

本文在探讨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时拓宽了研究假设,认为公司的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价值是互相影响的。为了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分析影响公司多元化决策的因素,建立了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的联立方程模型。Hausmantest首先验证了对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的OLS估计确实是有偏的,即如果不控制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我们很可能会得出多元化程度和公司业绩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的结论。而使用工具变量控制住多元化决策的内生性之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公司业绩是显著的正向变动关系,表明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高,这和国内大量多元化折价的实证结果相反。

本文从多元化的三个基本动因探讨影响多元化决策的因素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管理层与公司价值利益的一致性部分抵消了经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多元化经营是的成本。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对公司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了多元化公司的价值。以上原因是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多元化溢价的根本原因。

5.2.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5.2.1.本文的研究不足

1.数据库的局限。

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方法对分行业资料进行披露,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不能进行四位数行业编码,甚至不能进行两位数行业编码。而业务活动不能编码至四位,无法计算出熵分类法的总体多元化程度(DT)和相关多元化程度(DR)指标。同样因为行业编码的问题,使用LangandStulz(1994)的多元化贴现值和Berger和Ofek(1995)超额价值EV对多元化经营业绩的度量也会出现偏差。因此,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数据库的不完善影响到了对多元化指标和多元化经营业绩的度量。

另外,本文删除了44家分行业资料披露不详尽无法进行2位数行业编码的公司,这些由于行业编码不全而被删除的样本,有可能恰恰是业绩不好的公司。由于这部分公司占总样本的4.5%,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库中没有母公司分行业和分部门的详细财务报表,无法分析各经营单元之间转移支付与多元化程度的经验关系,所以目前还无法对多元化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跨行业补贴问题进行研究。

2.本文从对过剩资源的利用、获得市场势力、问题三个角度研究了公司的多元化决策行为,然而对市场竞争程度指标的度量有一定的困难。一般认为,市场中企业的换位是反映市场竞争大小的一种重要标志。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的变化也是度量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指标。但魏后凯(2003)目前也只能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计算出中国主要制造业行业1980年、1985年和1995年行业集中度的变化。

5.2.2.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Hausmantest验证了多元化决策与公司业绩是相关的,但是控制多元化决策内生性的方法很多,工具变量选取的不同也会影响控制效果,因此,对于多元化决策内生性的控制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其次,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数据库完善后,对于公司业绩和多元化指标的度量会改进研究的结果,对于多元化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和跨行业补贴问题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信元、吴英蕴、黄俊.2004.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青鸟系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工作论文.

[2]何浚.1998.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5期.

[3]金晓斌、陈代云、路颖、联蒙珂.2002.公司特质、市场激励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经济研究.第9期.

[4]李玲、赵瑜纲.1998.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第5期.

[5]刘力.1997.多元化经营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经济科学.第3期.

[6]马洪伟.2002.企业多元化与绩效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7]马洪伟、蓝海林.2001.我国工业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绩效研究.南方经济.第9期.

[8]秦拯、陈收、邹建军.2004b.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学报.第1卷第2期.

[9]苏冬蔚.2004.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工作论文.

[10]魏锋、冉光和、曾国平.2004.管理股权比例、公司投资行为与公司价值.工作论文.

[11]魏后凯.2003.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经济管理出版社.

[12]吴波、刘峰.2004.托宾Q值之有效性研究.工作论文.

[13]徐晓东、陈小悦.2003.公司治理与第一大股东的最优所有权安排.工作论文.

[14]尹义省.1999.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5]杨林和陈传明.2005.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第7期.

[16]余明桂、夏新平.2003a.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工作论文.

[17]余鹏翼、李善民、张晓斌.2005.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管理科学.第1期.

[18]朱江.1999.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经济研究.第11期.

[19]Anderson,RonaldC.,ThomasW.Bates,JohnM.Bizjak,andMichaelL.Lemmon,1998,CorporateGovernanceandFirmDiversification.WashingtonandLeeUniversity,unpublishedmanuscript.

[20]Berger,Philip,andEiliOfek,1995.Diversification’seffectonfirmvalu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7,pp39-65.

[21]Campa,José,ManuelandSimiKedia,2002.Explainingthediversificationdiscount.JournalofFinance57,1731-1762.

[22]Chung,KeeH.andStephenW.Pruitt,1994,AsimpleapproximationofTobin’sq.FinancialManagement23,70-74.

[23]Gribbin,J.D.,1976.Theconglomeratemerger,AppliedEconomics,March1976,8,19-35.

[24]Hausman,Jerry,1978,Specificationtestsinecometrics,Econometrica46,1251-1271.

[25]Jensen,MichaelC.andWilliamH.Meckling,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305-360.

[26]Lang,LarryH.P.,andRenéM.Stulz,1994.Tobin’sq,corporatediversification,andfirmperform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2,1248–1280.

[27]Lewellen,WilburG.,1971.Apurefinancialrationalefortheconglomeratemerger.JournalofFinance26,521–537.

[28]Lins,Karl,andHenriServaes,2002,IsCorporateDiversificationBeneficialinEmergingMarket?JournalofFinancialManagement,31(2):1-23.

[29]Montgomery,CynthiaA.,1994.Corporatediversification.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8(3),163-178.

[30]Rumelt,RichardP.,1974.Strategy,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DivisionofResearch,HarvardBusinessSchool,Boston.

[31]Shirley,MaryM.,andPatrickWalsh,2000,Publicvs.PrivateOwnership:TheCurrentStateoftheDebate,WorkingPaper,theWorldBank.

共享经济论文范文3

1.1支付意愿法(节省费用法)中Pi取值的改进Pi为模型的矫正系数,区别与以往采用第i类公众可以接收到气象服务的比例,如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覆盖率作为矫正系数;文章将矫正系数定义为第i类公众能够并且愿意接收公众气象服务的比率。我们可以从调查中分别获得“能够接收到公众气象服务的比例”和“愿意接收公众气象服务的比例”,两者取交集就是“能够并且愿意接收公众气象服务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该矫正系数为:P1=0.996,P2=0.994。

1.2影子价格法中Pi取值的改进在影子价格法中,以往通常定义为第i类公众通过座机接收到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但现在除了座机以外,手机也是可以获得气象服务,所以文章将其定义为第i类公众通过手机和座机获得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根据调查结果,影子价格法中的矫正系数分别为P1=0.539,P2=0.52。

2评价结果

2.1支付意愿法通过在调查问卷中直接询问公众每年愿意为接收气象服务支付的货币量,得到以下调查结果,详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可得到支付意愿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1=1374.0(亿元)

2.2影子价格法通过调查得到公众愿拨打气象声讯电话的频率调查数据(换算成公众每天愿拨打气象服务声讯电话次数),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根据表2的数据,可得到影子价格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2=2591.5(亿元)。

2.3节省费用法节省费用法和支付意愿法相类似,不同的是从为消费者节省费用的角度考虑最终的效益,调查结果见表3。根据统计数据,可得到节省费用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3=36818.9(亿元)。

2.4公众期望值估算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计算模型如下:其中W4为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万元);i为公众分类,这里将公众分为城市和农村公众两类,即m=2;Mi为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M1=665575306,M2=674149546;Ni为调查问卷中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N1=15300,N2=7800;j为投入金额等级划分,n=5;Cj为第i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中数,为开区间时取最低值;Bij为第i类公众中选择第j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人数,见表5。根据统计结果,可得:W4=914.5(亿元)

3评价方法的改进

3.1对W1的修正在中国由于公共气象服务属于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多年来公众形成了让政府来“买单”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由个人来买单,所以,调查获得的公众支付意愿额应该小于其真实的支付意愿额。上文计算结果也显示,公众希望政府为公众投入气象服务的经费远高于政府部门对中国气象局的实际投入。因此,文章将W4中超出政府投入的经费(914.5-118.1=796.4亿元),也算作的公众“支付意愿”。通过“支付意愿法”评估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应该在原有值(W1)的基础上再加上这部分经费(796.4亿元),即2170.4亿元。

3.2对W3的修正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节省费用法”有两种计算方法,按户计算更为恰当。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按户口数据计算出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为11877.1亿元,约占2010年全国GDP的3%。

4三种方法比较

目前,支付意愿法、节省费用法和影子价格法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各自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采用支付意愿法来估算公众气象服务效益时,由于支付意愿的金额并非市场真实定价,并且不论定价是多少,公众必须支付;此外公众的支付意愿还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调查群体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因而该评估值与实际的效益值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出入。(2)影子价格法中C的选择影响结果准确性,不同的C会产生差别较大的结果。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是无偿向公众提供的,因而没有办法直接计算出公支付意愿的金额有多大,但可以通过调查可以得到公众通过电视、电话等途径获取天气预报的次数,即公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量。目前最常用的“影子价格”是参照拨打一次12121电话查询天气预报的价格。因此确定在影子价格时,只能给出一个理想估值,并非目前的真实价格。此外,这种方法确定的影子价格,会因为接收天气预报的渠道的改变而改变,如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公众通过手机和座机获取天气预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3.9%和52%,因此影子价格法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3)“支付意愿法”和“影子价格法”得出的结论比较相近,而“节省费用法”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气象损失中不仅包含避免损失,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损失,公众正确使用天气预报也只能挽回部分“可避免损失”,因此“,节省费用法”评估出来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极端的理想情况,是公众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上限。因而在评估时,会形成过高的评估值。此外,公众通常对气象服务到底给他们减少多少损失,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5结束语

共享经济论文范文4

1.1人工费分析

就企业的人工费支出状况而言,是非常不均衡的,但从人工费收入来看,大体上保持一致,即定额人工费用加上建筑施工企业措施费中的人工费用,真实支出大致上是实物量单价乘以完成量加零工,与市场价格差不多相符,然而从中呈现的企业盈亏状况,差距挺大,亏损额度小的,大约为20%,亏损额度大的,大约为40%,高低悬殊明显,人工费的亏损是因为市场价大于人工费的定额单价,对该工程一期工程而言,应是正常现象,然而仍存在紧缩空间。对人工费的分析力度一定要大,因为人工费用成本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必须充分重视起来,将分析关键点聚焦在实物量是否准确、审核工作者是否合格、实物单价是否偏高、零工数量是否取得有效管控。

1.2周转材料的分析

周转材料的分析具体指的是租赁费用和周转材料摊销费用两项,其一,这两项费用主要分析其中的周转材料周转利用率以及周转次数。周转次数增大,利用率愈大,经济效益愈好。其二,就周转材料的赔损率进行分析。由于周转材料的丢失毁坏是依据原价格赔付,因此若企业管理不佳,丢失毁坏的材料愈多,对项目成本支出的影响愈大。其三,是周转材料的进场计划不详尽,施工完结后的退场不够及时,势必增加企业成本支出。按照上述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搞好周转材料的管理,增加周转频率,才可以切实降低周转材料的亏损额度。

1.3机械使用费用的分析

就当下的项目成本支出而言,机械使用费均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具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大小,每个项目会存在一定差异,经济效益的赢利水平通常在40%~80%间波动,究其原因,在于机械使用率较低,而使用率低的缘由是机械使用的不当调度和机械的完好率较低。

1.4临时设施费用分析

临时设施费作为一种独立费用,我们必须对临时设施费做独立分析,特别是临时设施费中的人工费、原材料费等,不应该将上述这些费用与建筑项目中的人工费、材料费相提并论。1.5现场管理费分析就当前项目管理状况而言,现场管理费用的支出不太平衡,高低差距挺大,究其原因,在于未严格履行项目责任承包协议,管理上过于自由,大体表现为项目管理者的工资奖金支出和业务费用的消耗等,缺乏有力的管控对策,再加上项目管理工作者的人数、工作分配不科学,使得企业的现场管理费不断升高,影响项目成本支出。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交叉,使得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明晰。如此以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项目管理费的支出成本,带来人力资源的无谓消耗。

2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2.1项目人工费的管理办法

项目部在工程合同签订之后应该按照施工的范围和特点聘请作业队伍,对作业队伍实施人工费清包,当时是建筑业的淡季,作业团队能够运用实物量清单包干的手段开展费用结算工作,因为作业团队必须考虑未来工资增加等情况,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按照市场价格,假如日后人工费用上涨,那么合同单价也随之上涨。我们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劳务分包费用进行严格的审验,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能够对人工费用进行有效的管控,有效管控企业施工的支出费用,避免出现合同以外的用工情况。

2.2材料费的管理办法

其一,材料需求量的计划编制。在就材料需求量进行计划时,必须依据完整性、实时性和准确性规则,在建筑项目的进展中,应该按照月度计划表对材料的需求量进行规划。材料需用量计划的提出应该适时并且符合相关标准,至少应该包含1~2个月的材料需用量,特殊材料的需用量更应该准备充足,这样才能够为采购部门提供市场调查的时间,切实缩减材料的采购支出。其二,材料领用的管控。在建筑项目施工时,要对领料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核,项目预算工作人员根据施工的计划,对材料的需用量进行确定,之后向材料部门下达领料通知单,材料部门按照通知单的要求发放相应的材料给相关的人员。其三,材料进场验收和计量控制。材料在进场之后应该由材料负责人对材料进行验收,对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控制,规避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定期对材料检测工具进行保养。其四,工序施工质量管控。项目施工的每道工序均环环相扣,上一道工序的完成质量,会对后一道工序的质量产生关键影响,例如,对于模板的正偏差和形状变化,必须加大混凝土的使用量,砌体的偏差必须加大灰的使用量,因此,各个程序都应该考虑到,对成本责任进行清晰的划分,规避材料的无谓浪费。其五,材料进场价格的管控。材料采购成本和运输费被视作材料的进场价格,因此,要想缩减材料的成本,其关键在于对采购费用和运输费用进行有效降低,那么在材料进场前应该对投标材料报价实施严格管控,由于市场价格处于不间断的波动中,项目工作者就应该及时按照市场的信息对材料的采购方式进行更改,全面掌握材料的费用浮动空间,把材料的采购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其六,周转工具使用费的管控。建筑项目应按照科学适宜的施工计划来有效管控项目的施工周期,采用科学的方案和周转工具,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尽量减少施工阶段的租赁数量和时间,对租赁单位的选择也要符合质优价廉的标准,在使用的过程中构建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规定,对周转工具进行及时的修理和赔偿,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根本目的。

2.3机械使用费的管理办法

在机械使用费的使用期间,必须严格管控使用的机械数量、机械的租赁价格及机械使用时长,按照相应的计划进场,施工完结后应尽快退场,在机械施工时,如机械出现故障,应及时与租赁方联系,分清责任,提出索赔请求。

2.4现场管理费的管理办法

现场管理费用主要包含工作人员的薪水、交通费、奖金、办公费用及业务费等,现场管理费用包含类目繁多,也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因此这项费用不太容易控制,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计划,对这笔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批。

2.5临建费的管理办法

临建费的支出在项目的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率,所以在现场进行布置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尽量在文明施工的前提下,缩小临建费的支出,一是利用业主的旧楼房,解决食宿问题,另外是及时维修临时设施,提升设施的利用效率。

3结语

共享经济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对策

在我国当前很多工程的建设,由于一些经济风险,最终导致了非常大的损失。如何将风险降低,通过什么措施降低风险,这对于每一项工程来说我们都要对其做好经行风险评估和分析。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项目工程经济分析是最常用的。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实现预期目的,项目经理就必须对项目成本运行状况了如指掌,通过分析数据,严格对成本进行控制。现如今,建筑市场的竞争可以说是相当激烈,对于供需的不平衡,供大于需,必然会使不少建筑企业面临倒闭。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风险,消除其影响。

一、控制工程施工企业经济管理风险的价值

加大对风险的管理工作,是提高有效控制能力的重要做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制定有效地控制风险的预案将可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对其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对风险可能导致的危害进行评估,然后有效地处理这些潜在的风险,将项目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我国建筑企业正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市场中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工程管理,尤其是工程经济管理。这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新形势下对建筑行业的要求,对于实现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改革也有巨大推动力。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具体风险分布

(一)风险存在于招投标过程

(1)预估工程量和施工图纸设计花费较大。工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利益,所以目前,很多工程在设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招投标,各项准备活动将无法按照正常的时间完成。甚至有的企业错误的对于实际工程进行估算,结果工程量的施工与实际的工程量差距巨大,增加了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从而影响了企业对于工程的施工。

(2)风险存在于低价竞标过程。工程招投标市场目前竞争相当激励,面对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很多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开始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标方式,以谋取更多的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以低价方式竞标是夺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建筑企业众多,工程项目供不应求,一些企业因没有揽到工程,人员和设备闲置现象严重,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它们就会采取低价夺标。另外,在当前的招投标管理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业主利用自身买方地位,压低工程报价,并在发标后对合同和造价进行修改。最后,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不合理,管理方法落后现代工程管理要求,导致工程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严重背离,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增大风险。

(二)工程清单项目和计量统计的不一致

这方面产生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招标过程不严格,存在一些企业自身就对项目所有工作量不明确,也就无法为中标方出具工程量清单,清单的工程量,基本上是由承包商自己根据招标图来计算的。第二,业主所提供的工程清单内容与计量统计的不相符合。招投标的过程,对于报价的处理,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误解。以上两种情况,一旦报价存在偏差,企业承受的风险也就变大。许多施工人员的素质和素养不高,再加上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不严格、不全面,这些都无形之中给施工带来了隐患。施工企业必须依靠人来实施,所以人员是工程施工质量过硬的保障。有一些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欠缺,没有充分的施工责任心及安全意识。对于安全隐患的忽视,对于工作环境的正确认识不高,这些都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纠纷,甚至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预防风险的原则

有两个原则是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所必须遵循的:一是未雨绸缪,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制定的进度计划是科学合理,具有可操控性。在各个监管环节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确保工程项目的进展和计划一致。首先,在施工合同签订之前,应该详细列举双方的责任明细,深度强化思想意识。其次,可以购买相应的保险,小投入,大回报,这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施工过程中突发性事件对于企业的影响。还有强化企业应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某些紧急状况,要用合理的手段降低企业的损失。最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想要利润效益最大化,还应该有强有力的管理防范系统。

四、风险预防防范措施

(1)工程担保。在防范风险的所有的方法中,工程担保是较有效的一种,担保需要分阶段设置实施:招标投标阶段的投标担保;工程实施初期的预付款担保;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履约担保;工程保修期保修担保及业主支付担保。

(2)工程保险。工程保险对于建筑企业避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为了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时,施工企业能够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赔偿,而不至于造成资金链断裂迫使项目工程停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筑企业必须为建筑职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3)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技术加强工程风险管理。有三个问题主要存在于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中。一个是施工技术方案缺乏选择空间。另一个是工程造价师很少参与施工方案讨论,无从进行经济分析。三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施工图纸与施工具体情况不相符的问题时,不能及时修正。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公路项目也出现过施工图纸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为了有效应对这个问题,项目部成立了专业技术小组,专门负责修正施工图纸工作,有效提升了相关工作效率。

(4)加强管理招投标工作。寻找专家队伍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评审和打分,剔除不合理的施工方案;要根据工程业主要求来选择最佳施工方案;要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来开展工程造价编制工作,确保工程预算符合实际要求;要综合工程报价、施工企业实力来选定最佳承建企业。

(5)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要对合约关系人的财务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合法的检查工作。一是审计承包商对外签订的一系列合同,主要审查以下两个方面:合同主体是否为关联单位,合同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二是检查承包商的开户银行。三是对承包商的拨付资金严格监管,就那些手续不全的承包一经发现要立即要求补充手续,如果不能提供充分的依据,则拒绝继续合作。四是对承包商的进出账目全面监管,重点是对关联单位和内部往来的账目检查,和其他长期挂账而没有进行即时结算的资金往来。

五、结语

由于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都是庞大、复杂化的工程,每一个建设步骤都紧密相连,并且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属性。针对不同的项目又有不同的经济管理办法和措施,从而产生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实事求是这是对于问题处理的最好的态度和方法。参考文献:

[1] 秦素珍.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商情,2013(49):254.

[2] 谢丽,谢世权.路桥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4041.

[3] 张虹霞.浅议提高工程经济管理作用的办法[J].世界家苑,2011(8):94.

[4] 曾庆军.全面质量管理下工程经济管理的功能定位及实践[J].城市建设,2012(14).

共享经济论文范文6

展[1]。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部署工作,在过去的时代里,思想政治好的人能够真正的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让自己生活的更有信心。只有通过转变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才能对这一类工作人员进行全新的规划以及整治,更好的促进基层卫生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新时期下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员工思想认识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在此之前,很多医院在没有进行全面改革的时候,医疗器械匮乏,医疗资源不够充裕,导致一些疾病在基层卫生院的检查下甚至会转变成大病,所以,很多员工都觉得工作环境很差,工作待遇也差。渐渐的,很多员工都开始大肆抱怨,让这些工作处于滞后状态,需要进行全面查处。例如:有些员工觉得反正自己所在的单位也是基层卫生院,名气并没有多好,工资待遇也没有很高,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很多员工,慢慢的,他们的思想也就有了一定的误区。

(二)员工的队伍建设不稳定

基层卫生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很重要的,很多基层卫生院的员工都存在学历水平相对低于市立医院的员工,所以基层员工的工资待遇也就相对来说比较低,使得很多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使员工在内心深处对奋斗不息没有了当初的热情[2]。例如:集体工作建设中,关键的要素是每位员工都要奉献自己的力量,尽力做自己能够做到的,然而在基层卫生院,很多员工觉得反正自己的工作情况就这样了,也就没什么要努力拼搏的精神了。在团队工作中显得有些散漫,最后影响了总体工作的进度,在基层卫生院存在这样想法的员工不只是个数,有一大部分的员工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也在经济发展的大河里受到了伤害,需要进行全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人才匮乏的问题,促进基层卫生院员工队伍建设的全面进步。

二、新时期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途径

(一)提升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快,各级单位都在整改,新时期下基层卫生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于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行,不断的提高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理念,促使他们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付出一定的努力,让自己的很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基层卫生院要积极引进专业的人才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基层卫生院还可以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让这些基层工作的员工拥有更扎实的专业技术。员工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后,就会使自己的知识层更加饱满,也使得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创新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念

目前很多基层卫生院都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落后的问题,处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即使工作中出了什么问题,解决的过程比较繁杂,使得很多事情都被搁置了[3]。所以,基层医院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具体理念,从人的自我价值角度出发,研究基层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的人性化建设发展效率。基层卫生院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例如:员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会更加清晰,他们对于事件的见解也是占据重要层面的,需要每位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者?M行重视。所以,基层卫生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多组织一些员工交流大会,切实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中的意见,综合员工的基本利益与需求,以及他们的具体看法,更好的实现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改革工作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