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控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成本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1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控制标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成本及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企业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是近年来理论界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必须开始重视企业环境成本的源头管理:由于环境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企业环境污染的惩罚将会越来越重;居民提高了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居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越发关心,引发了企业环境相关的诉讼费用,也刺激企业投入更多成本对污染物进行治理;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设置,使企业必须加大环境成本投入,研究和开发绿色产品。

自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撰写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拉开了对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序幕。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在1993年了《环境会计、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准则。德国环境部在1996年编辑出版的《环境成本核算手册》,提出了采用环境成本和通常成本并行核算的模式,分别编制环境报表和财务报表,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环境会计的发展。2000年5月由日本环境厅的《面向环境会计(2000年)报告》,确定了分辨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有关方法。

我国对环境会计及其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1992年葛家澍教授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首次将环境会计理论引入我国,文章介绍了环境会计的目标以及环境项目的确认。2001年1月,我国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并于2001年11月召开了首次学术研讨会,就环境会计进行了热烈讨论,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涉及环境会计问题的内容尚未得到明显的改进,只是在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引入了弃置费用的内容,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环境会计在会计准则中的开端。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对环境成本内涵的理解,目前仍处在激烈的争议之中,会计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环境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说明。

比较权威的定义应当追溯到1998年,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环境成本进行了下述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来说,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二)环境成本控制的界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它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务必要做到“双赢”,即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一)环境成本支出的不断增长。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也在逐渐加强,作为主要污染源的企业对此承担了主要的责任。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约束,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环境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目标。国家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另外,企业为处理环境成本所支付费用的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的总成本相应增加,这些最终都会降低企业的经营利润。

(三)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继问世,对企业的约束力不言而喻,企业为污染环境付出的代价与日俱增;另外,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严重影响,舆论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也迫使企业采取绿色先进工艺,对环保高度重视。双重压力,导致企业对发生在环境方面的支出越来越不能小觑,环境成本控制迫在眉睫。

以上原因迫使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以减少其在环境成本方面的支出,实现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隘。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往往只考虑生产制造过程中实际支付的环境污染罚款,忽略了研发和销售环节存在的潜在成本,对于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更欠考虑,没有将其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这是不全面的。其后果就是低估了成本,虚增了企业利润,无法真正衡量企业的全部成本,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失真,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成本及其内在的风险。

(二)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存在不合理性。现阶段,有关环境污染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致使一些企业钻了空子,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它们披露的只是一些能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对那些关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信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却没有披露。另外,为了避免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它们往往只披露取得较好环境绩效的信息。这就使得环境信息的披露比例很不充分,使政府和公众无法获得及时且完整的信息状况。如此一来,企业就没有足够大的压力有效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三)尚没有明确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由于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只针对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对研发和销售环节的成本不够重视,环保意识较差。企业缺乏主动进行成本控制的动力,没有明确的控制成本的目标,也没有具体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没有对环境成本采取预防措施,这样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从而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环境、会计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大缺口,具体表现在:相关标准、实施细则不明确,对环境成本控制实务的指导意义有限;相关的会计法规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目前《会计法》中还没有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发展与探索。环境会计权威标准的缺失导致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环境成本报告以及环境成本分析方法各异,同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四、加强环境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从国内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的实践看,核算和管理环境成本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可以防止企业陷入巨额的环境债务中,因而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方面

1、真正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企业应该意识到,环境成本已不仅仅局限在生产制造阶段,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和销售、回收阶段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成本。比如,在产品生产前采用先进的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对生产过程实施绿色环保设计,从而预防环境成本的发生;使用绿色环保包装进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在消费者心中的环保形象。相对于传统的生产,这些都额外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应做到在各个流程都使成本最小化,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2、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环境危害最小化。企业应根据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这个标准的设置可以参考以往的历史成本数据,并结合企业现阶段具体的生产经营业务。另外,企业应在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从各部门出发,节约成本,降低环境支出,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下降。

3、实行全员控制,并加强企业间合作。环境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单靠专职人员、控制机构对其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它要求处在产品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成本控制。尤其是企业领导者,要不断向员工灌输环境保护理念、价值观,不失时机地宣扬企业环境保护理念,发展企业环境文化,树立企业环保形象。

在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合作,利用废弃物之间的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发挥规模效应,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成本。

(二)政府方面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是不可能自觉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增加支出的。

2、加大对环境成本控制考核的力度。目前,企业有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的考核并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3、利用价格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对有限资源的无偿使用,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利用价格手段,在商品的成本中加入资源成本,使商品的价格得到更加客观的反映,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

五、结束语

屡次发生的环境事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甚至是恐慌。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企业更应该担当起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企业应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向平衡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5.

[2]杨明.关于环境成本会计的探讨[J].财经界(下半月),2006.11.

[3]田志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

[4]卢建胜.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探讨[J].现代会计,2008.5.

[5]王强.我国环境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实务研究,2008.4.

[6]王晓燕.试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9.2.

[7]王晓燕.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及评价指标的探讨.企业活力,2009.3.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2

关键词:环境成本;低碳经济;成本控制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

近些年来,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给人们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人们逐渐重视环保意识,这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其社会责任和环保意义。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将环保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发展战略之中,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有效实施。在低碳环境下,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是推动企业早日实现低碳目标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对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改进和控制,在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意识淡薄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尚未意识到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环境成本核算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未被企业的经营者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所正确理解,这就导致了企业整体的环境成本核算意识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环境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更不能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二)环境成本控制信息不足

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较为被动。在传统的成本会计工作中,成本报表属于企业内部报表,其样式与项目由企业自行规定,其中的成本信息无需对外公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控制经验较为不足,有关资料和信息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要求,很多企业不愿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完整有效的披露,有些企业所披露的部分信息并不具备实用性、时效性与规范性。此外,企业内部对环境成本信息监控不全面,存在着内部信息缺失,使企业管理者难以根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环境成本体系制度不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常常无章可依、内部混乱,无法开展科学规范的成本控制工作,更难以实现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企业环境成本披露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披露方式缺乏多元化,环境成本披露常出现在报表附注,无法引起重视,难以起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帮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的作用。

(三)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

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应建立在明确环境成本的内容上,而目前企业在对环境相关业务进行核算的时候没有将环境成本从日常的生产成本核算中剥离出来,各项环境成本费用都是掺杂在企业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当中,尚未建立起独立且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的科目体系。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成本核算的科目越来越多,现有会计科目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相关需要,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会计科目,对这些频发的环境业务费用进行记载与管理。而且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也局限于显性成本,生产过程中隐藏的环境成本并没用完整的、系统的体现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这种核算模式不利于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与分析。

(四)环境成本核算人才匮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暴露出企业成本会计的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现有的人员队伍难以满足此项工作的各项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在企业环境会计业务中,存在着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学科的相互交叉,这就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企业员工对低碳经济认识严重不足,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人们所知,然而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有什么好处、低碳经济下成本如何核算,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并不了解,甚至应该作为低碳经济实践者的企业员工也对其一知半解,在当前的工作实践当中,具有高学历、高素质、丰富管理经验和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实在是屈指可数,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在企业设计、采购、生产的过程中并未算入环境成本,更没有将其纳人成本核算范围。企业相关的成本核算人才极度匮乏,落后的核算方式及人才的短缺暴露出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较大问题。核算的低效、资源利用效率低,企业为资源支付大额成本实现较小收益,投人与产出不成比例。

三、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环境成本控制意识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意识到环境成本会计的重要性,企业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进行粗放式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在此前提下,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起独立且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科目,同时加强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有效监督,使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能够切实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意识,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成本控制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环境成本进行主动控制与事前控制,以此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二)健全信息收集与披露体系

加强企业内部环境成本信息的记录,完善信息披露体制。低碳经济下企业成本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成本,污染成本,治理成本及管理与教育成本。企业对于这四方面信息应充分采集,全面考虑。此外,在研发阶段开始注重低碳因素,根据相关信息做出成本预算有利于整个运营过程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建立低碳成本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成本的披露,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实现成本节约与环境保护,更可使企业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及良好的社会效益。政府应统一不同行业的环境成本计量和核算方式;制定顺应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报告模板,规范报告的格式,督促企业定量披露废弃物的产生量及资源损耗量等环境成本;会计部门制定、符合我国企业特色、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信息披露准则,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在传统成本核算中,环境成本没有单独核算,环境成本科目掺杂在其他管理科目当中,导致企业管理者根本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绩效。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把握,需要将环境成本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中抽离出来,环境成本会计体系应是会计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因此,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对其进行专门的科目体系建设,同时制定环境成本会计准则。首先,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配套指南和制度中增加相关内容,这环境成本会计准则的应用为其账务处理提供指导性说明;其次,在制定成本会计具体准则的过程中,出台相应的准则,实现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运行。通过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治理优化自然环境发生的全部支出,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和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注重环境成本会计人才的培养

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教育,拓展外部人才来源。企业在人员实施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工作进行细化,这就需要相关工作同时具备环境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开展多领域之间的广泛合作。企业员工是企业降低成本、实现控制的重要力量,内部员工的意识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企业应设置专人专岗对员工进行教育。在外部来源方面,要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地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同时面向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同时企业应加强产学合作,积极利用高校加强“知行合一”趋势,广泛吸纳高校人才。拓展与高校的沟通对话,实现高校人才即为企业所需的愿景,完成校企对接。充分利用企业实践经验和高校理论知识,将探索方法应用到高校教学和企业实际的成本控制中,力求实现共进共赢。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3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产品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为了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而采取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现行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主要集中在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或者部分控制研究一味集中在超前控制,而忽略了事中和事后控制。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以制造型企业为例

制造业是以物质产品开发、生产为主体的产业,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统计数据显示,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源自制造业。我国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仍处在初级阶段,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成本控制方法,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短期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主体不明

企业受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影响,对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狭义的生产成本,鲜有对宏观成本(包括环境成本)的考量。先进的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没有注入企业灵魂,旧观念不能适应宏观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而且,多数企业长期把成本控制作为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把员工只看作生产者,出现“管成本不懂技术、懂技术不懂财务”的窘境,由于员工成本意识淡薄,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浪费现象严重,环境成本控制只能“纸上谈兵”。

(二)环境成本控制内容不全面,范围狭隘

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过程中,没有将控制贯彻到产品生命周期全程,特别是在前期产品设计阶段不进行生态设计,采购阶段不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等情况最为普遍,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计入待摊费用,导致相关环境成本隐匿在费用项目中,甚至因没有反映在会计系统中而被忽略,环境成本控制有待全面完善。

(三)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滞后

传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采用 “末端治理”,不需改动原本的生产工艺流程,只需针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影响不大,实施“先污染,后治理”。

二、企业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必要性

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在新宏观环境下保持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构成了企业宏观环境的三维空间。自然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接受废弃物的回归。研究表明,环境污染80%以上源自企业,其中70%以上源自制造业,且这一比率正以一定速率递增。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受能力决定了企业盲目发展必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环境成本控制如箭在弦。

2.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下,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相继出台,企业环境行为约束渐紧,企业的“环保、生态型”蜕变,成为必然。

3.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针对“非绿色”产品出台“禁令”,我国环保认证工作也日趋严格。绿色需求蔓延的趋势充分表明,企业开展环境成本控制,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成为企业达成盈利目标的必需。

4.预防性环境法规、“非绿色”原材料的禁用限用、各项环保优惠政策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环保责任延展至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故此,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应时而生,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穿越“生态壁垒”,化身绿色企业。

综上,通过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二)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

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核心即构建合理可行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为了控制产生环境成本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各项因素,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程序和方法,依据其控制时序,可分为超前控制层、实时控制层和事后反馈控制层三层控制模式,见图1。

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超前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创新型的控制模式,以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为前提,随时关注生产流程再造,产品再设计等各方面的新机会,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态设计及其可行性分析,前瞻性地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即在环境成本发生前,通过超前控制模式的实施将其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化、最优化。其控制流程如下:

(1)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 assessment, LCA)是产品生态设计及环境管理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其运用系统观点,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鉴定、量化、分析和评估,其评估结果即为产品绿色资讯,作为环境成本资料信息库的重要部分,在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获取、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制造、装配和包装、运输和销售、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消费者)、回收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环境影响包括资源耗竭、人体健康和生态影响。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流程如图2。

①目标定义与范围界定。应明确企业进行产品寿命周期评价的目的、原因以及应用对象,而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识别产品主要的环境影响,确认形成环境成本的各项因素,及其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②清单分析。清单分析是对产品体系生命周期各阶段或过程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数据收集、量化分析,并列出清单分析表的过程。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清单分析作为细化分析工具,考察产品的工艺和生产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输入(包括能量、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其他物理输入等)和输出(包括向空气、水、土壤等的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按统一制定的标准,将收入项、支出项逐一列入清单分析表中。

③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对清单分析结果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描述。这种分析要全面考虑产品在生产和使用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

④改进分析。通过对产品的生态诊断,确定产品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来源,提出改进意见。

(2)生态需求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绿色程度进行细化和评析,而产品生态需求分析则是从市场的角度,以各种生态需求为出发点,由外及内对产品进行分析。

产品的生态需求可依据需求对象不同分为三类:①消费者绿色需求,包括优质、清洁、绿色等;②环境需求,如可回收性、排放有害物程度、绿色程度等;③资源绿色需求,包括高产、高效利用、可否循环使用等。

生态需求分析对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对不同需求进行完善的交叉分析,同时注意不同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解决机制,并予以正确表述。例如:既要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产品既要关注其绿色程度,又要保证其功能不受影响。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

产品生态设计是将综合预防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战略蕴于产品的设计中,以开发环境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体系。它是从环境保护、经济可行的角度考虑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工艺设计和运用、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包装、销售和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的污染预防要求,多级使用资源与能源,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其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

(4)针对生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需求分析,确定生命周期和生产结构中对环境影响的关键点,提出产品设计新方案,以降低可能环境成本。微观企业必然对新方案从成本效益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技术可行、环境达标、经济合理的新设计方案。

2.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

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新的生态产品设计方案百炼出炉,在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实时对其进行控制。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是在IT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大量信息,对产品生产过程(或新生态方案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以对财务信息的全程监控代替事后检查,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手段,达到实时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是相对意义上的实时,任何实时都有延迟,需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时间等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将这种延迟缩短到一定程度,可对其忽略时,就认为控制是实时的。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就是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前提下,随着新产品生态设计方案的实施,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控制方法,实时监控其过程中的各项偏差,如实际环境成本与目标环境成本之差、当期环境成本与前期环境成本之差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其具体流程为:

①确定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的各项目标、标准。②基于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控制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实时控制模型,将关键控制点(即影响环境成本的主要控制点)归于硬实时控制,即该控制点是刚性的,有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可变动,发现超出预期偏差立即处理;其余控制点可归于软实时控制,即其控制比较柔性灵活,可允许一定范围内偏差,其处理优先级低于硬实时控制关键点。③将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与产品生命周期相整合,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时控制相应做出变动。④测试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对其控制效果及时评价与修正。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过程中,注意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3.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

市场宏观环境变化万千,难以预计,无论多么完善的计划,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环境成本增加、企业经济利益损失。为了在成本或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企业能尽快做出反映,使损失降到最低,并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纠正和弥补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中的漏洞和缺陷,避免损失再次发生,企业绝不能忽略环境成本的事后控制。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事后控制,即在环境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根据当期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分析比较,提出改进控制措施,在下一轮控制活动中实施。事后控制是利用反馈信息实施控制,控制的重点是未来的经济活动,故也经常被认为是反馈性控制。作者之所以将反馈控制与事后控制相区别,是依据环境成本控制的特殊性,反馈控制不仅仅存在于事后,信息反馈存在于环境成本控制全程,从超前控制模式,到实时控制模式,到事后控制模式,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流,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系统不断充实、完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评价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针对制造型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全方面、全时段对环境成本进行跟踪控制的理论模型,其与传统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全面性

可以说,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由产品生命周期和环境成本发生时序(事前、事中、事后)这三维支持的网络型控制体系,基本包括了可能造成环境成本的全部要素,具有传统环境成本不可比拟的全面性。

(二)创新性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突破传统控制模式,首次将超前控制模式、实时控制模式和事后反馈控制模式集于一体,且主次分明,是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中的一项创新。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亦然。其一,全面性决定了复杂性,全方面的控制必然给初期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核算工作带来更多负担。其二,全面控制成本必然超出传统控制成本,如何均衡控制成本与经济效益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四、结论

环境成本的三层控制体系是统一的整体,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重中之重,企业在紧抓超前控制和实时控制过程中,应同时关注事后控制和反馈控制,避免出现意外情况而顾此失彼。然而,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必然限制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全程发挥。在企业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联系企业实际,紧抓关键控制,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这也是环境成本控制领域的新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久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肖序.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许家林,孟凡利等. 环境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曹华军,陈晓慧,刘飞.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绿色制造的集成关系. 科技信息,2007,(3).

[5] 戴玮炜,王正军.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浅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6] 匡竹平,尤建新,杜学美. 汽车涂装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经济工程, 2006,(5).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4

摘 要 我国面临的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角度看,原因在于产品成本缺位、环境成本没有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中去。本文探讨了环境成本的性质与特点;对不同时间,范围、功能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分析与计量;分析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并对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产品环境 成本控制 探讨

一、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形成

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是企业将自己的环境成本加入到产品成本的内部,以便其遏制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产品成本当中,它不仅仅是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促使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自身对环境的影响。由于现阶段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来自法律和行政方面的干预力度还不够,也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有些企业的环境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

如不强调产品环境成本,一些企业势必会在生产过程中不顾后果的污染环境,结果是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是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对自身的环境行为负责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这就要求企业对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加以改正,传统的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相比较而言,作为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在提供给社会公众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要接受大量废弃物的回归。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

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分类

根据目前环境成本形成的定义,可以对环境成本进行如下分类:

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进行环保产品的设计,对其生产工艺和工厂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较大的材料进行替代、节能设施运行等成本。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一些环保设备的购置、对环境的监测计量、环境监管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成本。企业对所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者回收顾客已使用后准备废弃并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所发生的成本,包装物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可分解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建立一个成本控制系统。在企业周围进行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包括在企业所属范围内进行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域赞助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有关环境保护广告等支出。

三、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控制

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企业产品环境成本的控制是通过企业自身运用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有关环境污染的各种活动所采取的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护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因此,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污染治理涉及较多支出,应该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企业在研发产品的同时也要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并以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达到自身盈利的目的。以此为宗旨对企业产品环境的成本的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企业中长期的环境目标,通过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避免、减少扩大环境危害所追加的一系列成本;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者造成较低污染的替代材料成本;对企业生产出来的各种污染进行处理的系统项目要有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和减少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和营运成本。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控治。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任何地方都要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严格的把关,要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者由于污染环境带来的罚款造成企业产品成本的不必要增加。控制环境治理成本是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它包括企业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环境监测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环境成本并且增加生产效率的;反之则会提高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结语

正确的产品成本本应该由物质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也应该有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应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在原有的成本控制系统基础上,按照企业的不同特点,增加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涉及能源、废弃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针对各种因素,既要考虑其破坏和影响,又要考虑其再生利用价值,进行逐项的和综合的环境成本分析、控制。将产品生产和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的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并在企业成本的预测决策、预算计划和会计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

参考文献:

[1]周红.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探析.学位论文.2004.

[2]张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学位论文.2006.

[3]汪静,赵亚男.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研究.时代经贸.2008.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5

关键词:环境成本;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生命周期法

一、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1、环境成本的含义

企业环境成本就是企业以履行环境保护为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或者因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以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各种耗费。

环境成本就是一种耗费环境资源进行补偿的价值尺度,是企业以保护环境为原则,由环境方面的因素引起且已经发生的,由本企业承担和支付,可以明确地以货币计量的,或者潜在的虽然难以以货币计量,但由于资源耗费是企业经济活动引起的,最终应该并入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核算的成本。简单理解环境成本就是企业因为生产经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一种补偿。

2、环境成本的内容

环境成本一般由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共同组成。

3、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比较分析。

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比较,可以看出这些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各有特色及优缺点的比较。

优点: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成本发生的原因结果进行全面动态分析,是企业决策、规划和控制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主动的寻找使成本降低的方法和空间; 增加了成本核算和考察内容补充了或有成本,使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完善,实现了将外部环境成本向内部环境成本的转变。增强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 因为考虑了外部环境成本,所以对企业的资本投资决策以及全面预算提供个人哪个好的信息服务。缺点:由于只针对内部环境成本计量,而忽略外部环境成本核算范围相对狭小,由于环境作业和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的准确性较难把握导致其分配方法上应用存在一定难度;资料寻找困难或资料质量难以保证,由于该方法是按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作为成本核算考察期来确定的,这就违背了会计期间的规定,会造成期间界限不明显,某些环境成本不能准确归集,导致实际操作性有待考证;在我国只有个别行业使用完全成本法,因此该方法还不适合进行全面推广使用。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本文主要介绍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实例研究

1、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简介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煤种最全、煤质优良的炼焦煤生产企业,现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山西焦煤总部设在山西省会太原市、集团公司地跨太原、临汾、运城、吕梁、忻州、晋中、长治7个市的25个县市区。现有28个生产矿井和18座洗煤厂,原煤生产核定总能力为6580万吨/年,洗煤厂的入洗总能力为4500万吨/年,截止2004年底企业资产总额383亿元,职工15万人。焦煤、焦炭等煤炭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巴西、德国、印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拥有焦炭和机电设备等进出口经营权。与德国鲁尔集团、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宝钢、鞍钢、首钢、武钢、华能等国内外大公司结成了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

山西焦煤集团环境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管理费用:企业环保处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

(2)环境监测费:企业用于环境检测的设备设施、仪表仪器以及有关费用;

(3)排污费:即国家各级政府对污水、煤矸石等"三废"的正常排放和超标排放征收的排污费;

(4)环境影响赔偿费:即企业废水、煤矸石等"三废"排放引起损害农田、破坏农作物、污染空气而对周边农村和居民进行赔偿的费用;

(5)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

(6)绿化费;

(7)与环境有关的其他费用:包括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向企业摊派的费用等。

3、完善山西焦煤集团环境成本控制

(1)设计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在矿井设计阶段,应以环境保护为指导理念,避免"采厚弃薄"吃肥丢瘦"使煤矿从其生命周期开始就具有绿色环保的内涵。①建设高产高效的集约化矿井[3],综合勘探,依据资源条件,优化设计,合理确定新建矿井规模,重点建设大中型矿井,限制小型矿井。②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实质性改变煤炭的生产状况,提高煤炭的生产能力和回收率。

(2)取得原料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企业取得原料主要是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而煤炭的开采过程也是对环境破坏最严重的过程。针对这一过程,煤炭企业应该采用清洁开采措施,使得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减为最小。①减少煤矸石排放。改革开拓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区巷道布置,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减少煤矸石的产生。同时,要大力推行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煤矸石污染的危害。②减轻地表沦陷。根据资源条件和地质情况,采用充填、联合、协调、条带、房柱式开采和离层区注浆等适当的开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③减少瓦斯排放。推广高效瓦斯抽放技术,实现综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浓缩技术,减少瓦斯直接排放量。

(3)销售阶段环境成本的控制。为了降低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环境营销是降低控制环境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包装上选择绿色包装材料,尽量减少包装,循环或者再利用包装材料;选择使用无铅燃料、有污染控制的装置和节省燃料运输工具,尽量简化供应及配送体系,减少贮运过程中的浪费,降低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尽量缩短分销渠道的长度,加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减少销售过程中的污染。

(4)尾矿处理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煤炭企业尾矿产率一般为80-90%,大量的尾矿若不妥善处理,危害甚大。对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种途径:①首先要尽量做好尾矿资源有用成分的综合回收利用,采用先进技术和合理工艺对尾矿进行再选,最大限度地回收尾矿中的有用成分,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尾矿数量。②用尾矿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制作水泥、硅酸盐尾砂砖、瓦、加气混凝土、铸石、耐火材料、玻璃、陶粒、混凝土集料、微晶玻璃、溶渣花砖、泡沫玻璃和泡沫材料等。

三、结论

(1)从煤炭企业的行业特点出发,将煤炭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分为煤炭资源消耗成本、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煤炭替代成本、环境影响成本、环境改善成本、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

(2)指出环境成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矿井开采年限、煤炭资源供应量和能源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3)根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及原则,指出主要采用生命周期法,并具体分析了实施步骤,提出了控制措施。

(4)最后,分析了目前山西焦煤集团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得出了山西焦煤集团应对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并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接着将本文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对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秉祥.基于 ABC 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6).

[2]濮津.煤炭环境成本构成与变化规律分析[J].煤炭学报,2004,(1).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9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循环经济下,必须让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职责,而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是重要途径之一。

一、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引导人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中“末端治理”的思想和忽视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环境成本控制。由于视角、标准不同,国内外对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环境成本又称为环境降级成本,既包含为保护环境而实际已支付的价值,又包含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支付的价值。环境成本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补偿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而且要充分补偿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环境成本控制则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对生产经营各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环境成本控制视作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将彻底被终结,企业终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多地体现为对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将促使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运用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在追逐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可行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构建,从上市公司被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到各地生态工业园、循环城市的建设,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成本控制在循环经济中的实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环境会计和成本控制理论及实务的不断发展,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也将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由于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一直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导致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基于末端治理的环境成本控制,这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控制。而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再受到专业技术水平、短期利益驱使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并没有认真地考虑环境治理问题,很少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更没有考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甚至把环境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2.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窄,仅限于内部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以及企业是否承担相关费用为标准,可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所产生的成本。目前,迫于环保法规的压力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大多数企业只考虑内部环境成本,而忽视外部环境成本,使得企业成本费用没有得以完整体现。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要内化到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去。

3.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由于目前环境会计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我国也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出台,关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存在许多困难。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对环境收入、支出的核算并没有单独入账,而是将其隐藏在其他成本费用中。例如:将排污费、绿化费等环境成本费用反映在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对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等等,使得环境成本信息的重要性、明晰性不能得以体现,从而不便于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4.环境成本控制方式和方法落后。目前,企业更多地是依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问题,主要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动机是应对政府环境管制,控制措施通常是在问题出现后被动采取的,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投资损失和运营成本,而且增加了企业环境恢复成本和资源再生成本,严重影响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就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有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将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加以应用,其适用性还有待考究,也缺乏创新性。

5.环境成本控制主体缺失。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职工只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成本控制没有什么关系,导致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成本控制失去如此庞大的管理群体,自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其实,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并不只是企业,而应是包括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化的控制主体,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控制成效。

6.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体系。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在企业业绩评价中也没有包括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成本控制的好坏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业绩评价,环境负面信息也未达到影响企业形象,甚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只会越来越差,经营者很难真正关心环境问题,不会主动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导致环境成本控制效率不高。

7.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且缺乏可比性。环境信息的披露目前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愿,大部分企业只对环境信息的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披露,导致信息披露内容不全。而且,已披露的信息大多也只报喜不报忧,多数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却很少披露。另外,不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否、披露多少、披露方式等均不同,使得环境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四、循环经济下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1.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变消极被动控制为积极主动控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法律法规日益严格以及环境会计不断发展,人们会意识到以牺牲资源与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危害巨大,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将更多地关注产品是否绿色,生产经营是否环保等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争取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关注环境问题,对待环境成本控制的态度将由现在的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

2.扩大环境成本控制范围,推进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从时空范围上,拓展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时间上,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向上追溯至原材料采购,向下延伸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其处置;空间上,既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又包括外部环境成本,不断加强对外部环境成本的核算与计量研究,将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内部化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致力于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树立源头控制的理念,建立超前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事前侧重产品工艺生态设计,事中侧重清洁生产,事后则主要体现为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谋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产品成本,而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谋求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4.改进环境成本控制方式与方法。以环境保护为立足点,从生态效率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控制范围从新产品设计开发到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控制的重心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具体方法上,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例如可以将作业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有机结合,在运用生命周期法确认企业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等。

5.明确环境成本控制主体。一方面,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内的多方参与的控制主体,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作用,加大处罚力度,对污染不治理或治理不力的企业处以巨额罚款或被市场所淘汰,提倡绿色消费,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积极制定财政、税收与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人人参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

6.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高效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尤为关键。借助评价机制可以发现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继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环境成本控制的效率。

7.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及其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等有关法规,为企业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充分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8.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加大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企业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和废弃资源的再回收,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循环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