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亲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给父亲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给父亲的诗

写给父亲的诗范文1

二妹回过头,看到一个陌生的男人,身着和村里的男人们大不相同的衣装。二妹当时不知道那叫做军装,也没有立刻听他的话,只淡然地回答:“不,妈妈让我扯满一背篓草再回去。”

“不用了,今天不割满草,你妈妈也不会骂你的。”他站在那里,一身戎装,鲜红的领章和帽徽,衬出了他的英武,看上去有着和当地男人们极不相同的感觉。

后来二妹还是犹豫着随他回家了。

1971年,不记得是几月了,二妹和母亲、姐弟们一起随军迁到京郊石景山区,二妹和姐姐进入了卢沟桥小学念书,开始了与父亲真正的相处。

那时的二妹真是个懵懂的人儿。放学前老师给了她一张纸条儿,让她带回家给她的父亲看。可是她却在回家的路上因搭乘父亲单位的解放卡车时把纸条弄丢了,她是想偷偷看看老师在纸条上写了些什么(其实那时候她也根本看不懂),没想到二妹的小手儿从书包里刚一拿出小纸条还没展开,小纸条一下子就被风抢走了。到家后她再也拿不出纸条了,这件事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根本不知道是一件怎样性质的事情。

然,过了一两天,老师问二妹;“你爸爸看了老师写的纸条没有?”

当时的二妹淡然地回答:“看了。”

老师又问:“你爸爸说了什么没有?”

她回答:“没有啊。”

然而这件事让我记了半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我才逐渐明白,那时我的做法会对您做为一个军人和父亲的形象会有多么严重的损害!然而,往事已如烟!

在您的单位,我们的住所周围有大片的军队菜地,那时候的中小学生可没有如今的学生们那样超重的课业负担。解放军叔叔们在他们自己开垦的大片菜地里种菜。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家没有电视看,也没有网络成瘾的机会,连半导体都是少数人家才有。于是,我们娱乐的一部分内容居然变成了种菜。解放军怎么种,我们就怎样种,把人家菜地旁边的边角料地盘开垦出来跟着学。很幸运的是,那些兵们并不鄙视我们幼稚的行为和低级的水准,反而还教我们一些种菜的经验。因为出去种菜,还被您骂过,说我们不务正业,耽误学习或误了做家务。到了收获的季节,您看着我们把大颗大颗的白菜,大堆大堆的兰瓜背回家的时候,您不再骂我们了。

继而您也和其他相邻的几家儿大人们一起成了和我们一样的菜农。

再后来,我们种菜的兴趣淡漠了,而您却成了家里那些小菜地的唯一主人。中午下班你会去施肥,翻土,浇水,或者收菜……

回到家,您一身的汗,脱下衬衣和背心说道:“二妹,去给我洗洗。”

彼时我们已经是在京都的远郊怀柔,那是燕山长城的脚下,并在那里呆了六年。

小我两岁的大弟弟很调皮,在学校、在您单位的院儿里,都是一个孩子王。

记得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每到逢年过节,家里买不起什么烟花鞭炮作娱乐。两个弟弟就自己动手捡回别人放过的鞭炮里面的硝沙和牛璜,制作小烟花、小炮仗。

妈妈夸他聪明;老师夸他成绩好。只是性格刚烈,不服输,不服软儿!打架惹祸便是家常便饭,被老师家访告状的事也时时发生。

记得有一回,有邻居家长告状说是我大弟弟带领几个小家伙儿把他家的辣椒苗全给拔了。您就等着两个弟弟回到家时,把大弟弟一手拽着,一只脚踢得他往天上飞!大弟弟死活不承认!您还要想把他绑到柱子上去用树条儿抽,幸好母亲及时回来阻止了您。等姐姐第二天听到别人说,有人亲眼看到是谁谁谁家的孩子干的那些事儿的时候,你才只在妈妈面前表示了您那带着悔意的沉默!

然而,就是这个弟弟,没长到十二岁就离开了我们的家庭。他被您亲手埋葬在了那个我们在那里呆了六年左右的地方,我们姐弟天天上学和放学都要经过的一个小山坡山上。

大弟弟是个几乎没有生过病的孩子,体质很好。

可那一次,弟弟的脚被什么东西给划伤了。弟弟那样的性格,是不会把划了一个小口子、留了一点血这点儿芝麻粒儿大的小事告诉您们的。可是到了后来,他人变蔫儿了,发烧了,那么强悍的一个少年老实下来了。这才引起了你和妈妈的注意。相继到了您单位附属的医院、地方政府医院,最后到了北京儿童医院去治疗。半个月之内弟弟去了三家医院。终于,在临终前他躺在儿童医院的病床上跟妈妈说:“妈妈,您看窗外的鸟儿多自由啊,而我却像一只笼中的鸟儿,我多想出去飞啊!”说完这句话后不几天,弟弟就走了,永远地留在了燕山脚下的那个小山坡上!

长城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

那一天,您抱了一个罐子,一个装着我大弟弟的骨灰的罐子。一个人拿着铁锹,您没有叫任何人帮忙。那时我中午放学遇到您正朝那路边的小山坡方向走去。您的表情木然,看不出有所悲伤。而今的我对那时您的样子仍然记忆犹新!我揣测不出当时您的内心。

然而那以后,我们剩下的姊弟三人就成了您和妈妈心中的宝贝了,那一次好像妈妈在床上一共躺了三四天,一个月后才恢复过来元气。

那时候的我还不甚清楚死亡的概念,只认为,我的弟弟没有死,或许是儿童医院的阿姨们把我的弟弟藏起来了。她们太保守,是想躲在一边把我那弟弟悄悄给治好,然后还给我们,弟弟不久就会回到我们身边。

一直到半年以后,一年以后,弟弟永远也没有回来,我才接受了那个事实。

之前哪怕那个被父亲您亲手埋葬的罐子是我亲眼看到,我也不愿意相信弟弟的离开是一个事实,他是一个那样鲜活的少年啊,他还不足十二岁呢!

1981年底,您退伍了,我们举家迁回四川。由于姐姐在初中毕业后就考了中专,那时已经在京工作了便没有回来,其余成员都回到了老家。是时我正读高一,小弟弟还在读小学四年级。高中毕业后,我也离开了您和妈妈到了离你们不算远的一个小城生活。

再不久,大概八六年,您就被查出有肝脏疾病。这样以后就是长达六年之久的治疗。我所在的小城的人民医院、中医院无法治好您的疾病,姐姐就设法把您接到北京,并设法把您送进了“301”部队总院治疗,可是那时候那里的医生们也都无法对付肝癌这个病魔。

回川后,亲眼看到您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又亲眼看到您的离去,带着诸多的无奈和感伤而离开。记得您走之前日夜守护着您的妈妈跟我们说,您临终前不久曾说过这样的话,“上苍能让我再多活三年也好啊!”

那是1992年,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月,您跟妈妈说:“等我身体好了,咱们可以去做点小生意。”

写到这里,我内心极为犹豫了,有一件事情我纠结着不知道该不该在这里写出来……

还是鼓起勇气把它说出来吧,我不想再把它放在心底兀自愧疚着了。

在我心中,那是一笔良心债,是我永世也无法弥补、再也没有机会偿还的良心债。

父亲临终前,身体瘦弱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那是由于长期卧病的缘故吧,在火化他的遗体时听工人说他的体重只有六十四斤,那是冬天,他的体重只剩了六十四斤。

临终前几天,父亲瘦骨嶙峋的身躯已经变得非常怕冷,在医院里已经多加了一次被盖,可他还是说冷。大概是怕医院的护士会不耐烦,他就跟我说:“二妹,在你家再给我拿一床被子来吧,我还是很冷。”

当时的我没有在意您的要求,那时候我的心里大概顾忌着您得的是肝病,住的也是传染区,怕家里的被子被传染,而我的女儿还那么小,就没有及时满足您的要求。心想等医生护士来了我再跟护士们说,拿医院的好一些,当时就搁下了这件事儿。没有料想到的是,就在这以后的两三天内,我去医院时还没有遇到护士,父亲的病情因为医院没有精氨酸和白蛋白的控制,终于因疼痛至昏迷而去……

一时的错而铸成了千古的恨!

父亲,您泉下有知,女儿忏悔了二十年了。女儿不敢请求您的原谅,您完全有权利永世不再原谅您这个自私的女儿,一个不懂孝道的女儿,一个自己当时也已为人母却仍然没有懂事的女儿!

一九九二年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我的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是那么结实而威严的一个汉子去世了,时年不足55岁。

那以后的每年清明节便是我们回乡去看望您的日子。就在这年复一年的探望中,您有了您唯一的男孙,我小弟弟的儿子。今年他参加了高考,已经进入高校就读了。

自从小侄一生下来就被我们背在背篓里,驮在马背上,如今坐在弟弟的车子里年年带着去看您。

今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整整二十周年了。父亲,您离开的时候女儿二十几岁,今年整整二十年了。

和您一生的亲缘不过短短的二十几年,而真正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加上您生病我和您在一起的时间仔细算来远远不足二十年啊……

这就是我与您一世的亲缘。

写给父亲的诗范文2

关键词: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感情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19-02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聘婷的你是,天真庄严的冠冕,你戴着你的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林徽因女士生平写了许多、又为数不多的文章。我们为什么说林徽因写了许多、又为数不多的文章呢?因为林徽因女士的文学作品如果从数量上讲,是为数不多的,因为她生平只有数十首诗歌、部分小说和散文,与那些文学大家或者说那些高产的作家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可是从质量上讲林徽因女士无论是诗歌作品还是散文作品或者唯一一部小说作品《九十九度中》,均在当时的文坛刮起了一阵新鲜的旋风,她的作品不仅是脍炙人口的,而且还是被当时许多文坛大家所推崇、赞叹的……林徽因女士不仅具备强大的审美能力,她与夫君梁思成作为那个时代的建筑家为中国的建筑事业、为世界建筑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女士的人生还不止这些,总之很多人都认为林徽因女士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一位幸福的女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士,林徽因正因为她的才华,得到当时文坛大才子徐志摩的青睐,最后在报纸上公开与妻子离婚消息,只是为了与林徽因女士交好。正因为她的才华横溢,所以建筑界的奇才梁思成才会一见倾城,二见倾人国,三见就痴恋上了林徽因,就连当时大人物梁启超都对自己这个儿媳妇赞叹尤佳;更有甚者就是当时大学者或者说诗人作家金岳霖,为了对于林徽因女士的痴情,忠贞不渝又保持距离的爱,终生未娶,一直默默地伴着林徽因女士生活,二人互相爱慕又保持了极好的距离,相伴一生。这就是林徽因女士专属的幸福。今天我们来探讨的就是林徽因那首最著名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究竟是写给自己的情郎文坛大才子徐志摩,还是写给自己刚出生的宝贝儿子梁从诫的。针对这个问题,学术界以及相关林徽因女士的研究者意见不一,但是主流意见就是以上两种:一种是部分人主张这篇文章是写给徐志摩的,表达自己对于文坛大才子徐志摩的情谊,或者说对于徐志摩与林徽因一起的康桥回忆的重要写照;二是极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是刚刚做母亲的林徽因女士为了表达对于自己新出生儿子梁从诫先生的喜悦之情而有感而发、撰写成诗的。

那些研究者中认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歌是写给林徽因女士刚出生的儿子梁从诫的占有绝大多数,或者说压倒性胜利。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林徽因女士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写给自己的儿子梁从诫的,而不是写给自己所谓或者在别人眼中看作情郎的徐志摩的。

一、林徽因女士与丈夫梁思成两人之间爱情十分的忠贞坚定

林徽因女士与梁思成先生两人是自由恋爱,而不是由父母包办婚姻而结合的,林徽因女士对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先生对林徽因女士同样是忠贞不渝的,所以林徽因女士与梁思成先生的婚姻是经得住时间、空g以及其他各种事情的考验的。即便是文坛巨匠、文坛才子、诗坛璀璨的新星徐志摩先生各种求爱示爱依旧不改自己对梁思成先生忠贞不渝的爱。所以说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被认定为写给众人眼中的情郎徐志摩是极为不合理的,正因为写给所谓的情郎徐志摩不合理才使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写给自己刚出生儿子变得合理。因为那个时候林徽因女士与梁思成先生的二儿子梁从诫恰好是这个时候出生,为了表达一个母亲对于新出生孩子的喜爱之情,赋诗一首较为符合林徽因女士作为文人的文人情结,也是极为符合林徽因女士与梁思成先生深情真挚的爱恋,所以为了表达自己与梁思成先生的爱写了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极为合理的。

二、每一个词汇无不巧妙地展示了一位母亲对于自己儿子真挚的爱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轻灵在春的光焰中交舞着变……”

四月是一个代表生命的季节,所以林徽因女士才用四月告诉或者说庆祝自己新出生儿子梁从诫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把他形容成四月的云烟,轻灵像是春的光焰,交舞着变化,可想而知,林徽因女士对于自己和梁思成先生的爱的结晶是多么的喜爱,来自一位母亲最深的喜悦之情。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中,她把新出生的儿子比作黄昏之后风吹过的暖,她把新出生的儿子比作是天空中新出现的不断闪烁的星星,她把自己的儿子比作是洒在花前的那种春天里的春雨,那温柔缠绵的春雨一样。林徽因女士在她脍炙人口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也表达了一种对于自己新出生儿子的恋人情节,从而表达了一位母亲对于这个新出生小生命的深深的依恋与热爱之情。

“那轻那聘婷的你是,你戴着你的天真庄严……”林徽因女士展开自己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与感性思维,将自己新出生的儿子形容得细致入微,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展示新出生儿子所带给家里的喜悦之情与幸福之情,表达了一种儿子的出现给家中所有的一切都带来了极为可喜的变化,这就是一位母亲对于自己孩子母爱的力量。

“你是夜夜的月圆,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燕子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女士在诗中将自己新出生的儿子比作是月圆、花开、燕子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这些无不体现一位母亲对于新出生孩子的爱恋,月圆、花开、燕子呢喃,这种意向并不适合表达自己对于情郎或者说是对于情侣的思念,尤其是从燕子在梁间呢喃一句中体现出一位母亲对于新生儿的爱恋,只有还没离开母亲喂养的乳燕才会在梁间呢喃,好像这并不符合部分人所说那种对于自己情郎徐志摩的爱恋表达的那种情感吧。是爱,当然要数是母爱;是暖,当然要数是一位母亲对于孩子或者一个孩子长大后对于母亲的暖了;是希望,更是一位新出生孩子的所带来的希望了,林徽因女士与梁思成先生所诞生的爱情结晶可以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生命那样,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只有充满爱、充满暖、充满希望的世界才值得人民去生活,只有一位母亲对于自己新出生儿子的爱,才能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才能如此感情充沛。

三、由第一任当事人所传送的信息

除了林徽因女士与梁思成先生忠贞不渝的、真挚的爱恋以及字里行间展示出来那种母亲对于新生儿的喜爱之情之外。还有就是梁从诫先生长大之后,或者说在林徽因女士去世之后的几年里,他曾经跟自己的父亲梁思成先生在私下里或者日常生活中谈论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谈论到了母亲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所展示的情感倾向,后来得到自己父亲梁思成先生的证实,这首诗是为了庆贺或者说庆祝新的生命的诞生而特意撰写的一首爱子的诗歌,并非像是传言中的那样是写给大家眼中所谓的情郎徐志摩的诗,这种由第一任当事人所传送的信息,或者说这位与林徽因女士朝夕相处的梁思成先生所亲口说出来的那种“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对于新生儿梁从诫先生的喜爱与岚之情”,这比那些只依靠冰冷的无生命的文字所推理出来的写给林徽因女士情郎徐志摩的更有说服力吧?

四、从林徽因女士个人性格来分析

林徽因女士是那种生活在旧时代的新时代女性,既然是新时代的女性势必会有新时代女性那种时刻迎接新事物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可这并不影响林徽因女士作为旧时代女性那种爱一个人就要忠贞不渝的方式方法,就连曾经为了林徽因女士而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先生依旧没有得到林徽因女士的青睐,始终和他做着好朋友,始终不会跨越雷池一步的金岳霖先生都没有从梁思成先生那抢走林徽因,何况是一个抛弃妻子的诗坛浪子的徐志摩呢?所以我们再次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分析之后,可以断定这首诗是林徽因女士写给新出生的儿子梁从诫的,而不是那位被人误认为是林徽因女士的情郎徐志摩的。

综上所述,林徽女士作为当时的文坛新星,当时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家,作为名人梁启超先生的儿媳,作为伟大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的妻子,作为当时文坛新星或者说文坛才子徐志摩先生所一生追逐的爱人,作为当时名人金岳霖先生一生未娶的对象,作为中国文坛中伟大的女性,作为未来几位优秀儿女的母亲,无疑会收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关注,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期待,当然绯闻或者流言蜚语一定是不能少的,和其他领域的明星一样,会饱受其他人或者百姓、群众甚至是评论家的关注。而且林徽因女士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还是那种极为优秀的文章,林徽因女士又是那种极为传奇的女性,所以由一位传奇的女性写出的传奇文章势必会受到各界研究者以及评论家的强烈的关注。所以在这里,作为林徽因女士文章与个人的喜爱者,我也来迎合一下目前对于林徽因女士研究的潮流,对于林徽因女士这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加以评论,提出自己的一些关于林徽因女士的个人观点,或者说这对这首诗究竟是写给情郎徐志摩的还是写给自己的儿子梁从诫的加以评定,找准属于自己的站位。

参考文献:

[1]蓝棣之.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向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孤独”情感[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写给父亲的诗范文3

《台阶》这篇小说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而所有这些描写都围绕表现人物和主题。“父亲洗脚”“父亲踩黄泥”“敲烟袋”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的辛劳,小说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细腻的文笔,常见的事物,质朴的叙述,浓浓的深情,一个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坚韧不拔的人物的刻画,深深打动了读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父亲的艰苦生活和勤俭、坚韧的性格。

2.过程和方法: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体会父亲赢得尊重的愿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近父亲

多媒体展示:《写给父亲》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

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构建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二、整体感知――感受父亲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吗?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羡慕别人家的台阶高,便立誓也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经过终年幸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两种台阶。这篇文章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不是台阶呢?

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和九级水泥台阶)(不是,而是父亲,看来台阶和父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精读课文――感悟父亲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明确:因为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筑一个高台阶是父亲的理想与追求,是父亲的精神寄托。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明确:捡砖、拾瓦、塞角票,积铢累寸。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父亲为了造高台阶花费了大半辈子的精力与时间。(是啊,父亲为我们家的高台阶新屋付出艰辛的努力,他用艰辛的劳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他要强、勤劳、老实厚道,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显得又是那样坚忍顽强。)

3.(1)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感受?

明确:一方面高兴,另一方面又感到“不自在”“不对劲”。台阶低、地位低,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他反而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

劲了。

(2)父亲的不自在有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第26~3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四、品味赏析精彩――关爱父亲

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本文是由一系列细节描写构成的,这些细节真实感人。最密集最集中的细节描写有“父亲洗脚”“父亲踩黄泥”“敲烟袋”等,这些细节写出了父亲生活与劳动的艰辛。

五、深入挖掘――探究父亲

文章以“父亲总是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开头,结尾则以父亲自言自语结束,“父亲又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最后归到“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就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艰辛创业的经历,这就是一位普通农民为了实现生活理想的奋斗史。也许在别人眼里他的理想是微不足道的,然而父亲却为此付出了一生的血汗。文章的过程与结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坚韧,也启迪着我们对父辈的价值观重新审视。

六、总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七、布置作业

写给父亲的诗范文4

——题记

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轻轻落在门前的红豆杉上,发出悦耳的“沙沙”声,在这样的天气里,总是能叫人想起许多。

那也是一个下着大雨的周末,我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不停地换着台。忽然《百家讲坛》中一句诗词吸引了我。一向不喜欢这一类节目的我破天荒地看完了全部,只是为了了解世人口中的“浊世翩翩佳公子”。

他是清初第一才子,同时也是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身份显赫,家境富贵,他能当上一品侍卫,并不全是靠父亲的关系。让人为之讶异的是精善骑射的他竟然可以作出如此清新婉丽的词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他,我特意去图书馆借来《纳兰词》。

读完全书,我发现他并不只是个出身于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的公子,更是一位时时刻刻想要挂冠而去、流落江湖的隐士。在他写给友人的信中就十分清楚的体现了这个心愿。他不是一时厌倦豪门生活,而是确确实实想要摆脱它。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位用情至深的痴心男儿。他与卢氏婚后,两个人一直过着平淡却幸福的生活。然而,上天却似乎不想要满足他,仅三年,便生生夺走了他的爱妻。这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害。自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他几乎将那一颗哀恸的心全都吐露到了纸上。除了爱情,他的友情也不同于那些膏粱子弟。在一般人看来,富家公子自然是与那些身份显赫的王侯们饮酒作乐。但他不同,他厌恶甚至鄙弃那些纨绔子弟。他所结交的朋友几乎都是江湖上的那些布衣文士。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例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等等。这些文人多半出身贫寒,可是他却更愿意同他们饮酒作诗,畅谈人生。豪门生活对他而言不过是浮云罢了。

他的诗词被世人口口传诵,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这也是很多人所喜欢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仅短短七个字将过往一笔带过;短短七个字却激起了千万人的共鸣,宁静中带有一丝丝的忧伤。这大概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吧。当昨天已不复,过去已成追忆,一切的美好滞留在心底深处时,我们张望过去,也要展望未来,毕竟生活这一场漫长的旅行还在继续不是吗?

看过他的爱情和友情故事,就不难明白为何他的词可以如此细腻。读他的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慨,仿佛那些事陪同他经历过了一般。别人的心情在嘴边,他的心情在笔尖下。他出自名门,却不追名逐利;武艺高强,却又是一位心思细腻的诗人。他的诗词就宛如潇潇细雨,轻轻落在你的心上,带走你心底的浮躁。尽管时如逝水,但世人不曾遗忘他。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写给父亲的诗范文5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匍匐在大地的诗人,却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自己短短的一生。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远方的儿子默默祝福。

当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肉模糊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压。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当一个生命从母亲的子宫里奔出,这个生命,已经从母亲的子宫上升到母亲的心房里扎根了。

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他出生的地方――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松树林下,垒起了一座土坟。

从此,一个母亲的视线,再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母亲还活着的,是她碎了的身体,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0年的凄风苦雨里,一位母亲的眼睛哭瞎了。“海生”,是一直在她唇间不停呼唤的名字。

15岁的海生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轰动了,一位母亲飞快地迈动小脚,挨家挨户分发她连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儿子,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火车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她相信,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诗人的儿子,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八十多岁的母亲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之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眼里,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母亲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个诗人;一个母亲,却不能失去自己的孩子。海子,他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的天际,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答案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又该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我认识一位诗人朋友。乡下的母亲每一次来到城里,他都会谢绝所有的应酬,回到家与母亲坐在小桌上一同吃饭。他告诉我,长大以后,母亲这么多年只轻轻靠在他肩上一次。那是他陪母亲第一次上电梯,感到手足无措又微微晕眩的母亲忍不住把头一下靠在了儿子的肩上。那一刻,他一下涌出了泪水。

诗人朋友说,他头上的第一根白发,是母亲发现的。他睡眠不好引起的眼袋,也是母亲发现的。总有一天,他会和母亲在路口松开握了一辈子的手,那么,在和母亲相聚的有限的时光里,一定要好好陪着母亲,好好活着,让母亲因他的幸福而幸福。

所以,他说,在生命里,写给母亲最好的一首诗仍是:母亲,我好好活着,就是爱您。

(选自《人民公安报》)

写给父亲的诗范文6

与辛笛先生的最初相识可以追朔到1987年,只不过不是面对面,而是在书上。那年我在整理登记巴金先生捐赠给文学馆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版的《九叶集》和一本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版的《八叶集》,使我认识了解了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九叶诗派。《九叶集》中收入了辛笛先生的21首诗,是九位诗人中最多的一个,读他的诗就像欣赏一幅幅法国印象派的绘画。我很想找个机会结识这位心仪的老诗人。

2002年9月下旬,上海图书馆等为辛笛先生举办了“创作生涯展览”,我在《文学报》上看到了他的女儿王圣思写的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辛笛先生捐赠给上海图书馆的部分手稿、书信和作品集等,使我很受震动。近年,我在现代文学馆一直做着征集工作,这篇文章让我有种职业的失落感。其实,这些年来文学馆也曾几次派人拜访过辛笛先生,但起码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不够扎实,不够执着。

真正见到辛笛先生已是2003年8月的下旬了,这是上海最闷热的季节,一动一身汗,不动也是汗一身。那天,我和同事梦晨女士按事先约好的时间登门拜访辛笛先生,没想到老夫妇早已端坐在排满书柜的客厅里等待多时了。一见面,王老的女儿女婿就赶紧为我们沏茶让座。那天和老人谈得很融洽,主要的话题是文学馆,也谈到了巴金。辛笛是巴金的挚友,自然便对文学馆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他当场答应将把自己的藏书和手稿等捐赠给文学馆,并立即叫女儿拿来几本他签过名的作品集和一本夫人徐文绮翻译的狄更斯长篇小说《尼古拉斯・尼可尔贝》送给文学馆。正在我们喜出望外的时候,辛笛夫人对王老说:“你把我的东西送人,还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呢。”她的话让大家都愣了一下,尔后又都笑了起来。辛笛老人忙说:“忘了,忘了。”女儿也立刻把书拿到母亲面前,轻轻翻开封面,让老人一笔一划在扉页上写下:“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绮”的字样,老人签上日期,女婿又拿来两个老人的印章,端端正正地钤在几本书的扉页上。

两位老人虽都已是疾病缠身,但幽默、风趣、乐观的情绪仍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起辛笛那首写给妻子的《蝴蝶・蜜蜂和常青树》中的诗句:“年华如水,但总是润泽芳馨”,一起生活了60多年的知己体己,至今仍是心心念念一往情深。

临别,我递上笔记本,请辛笛老人题句话,老人提笔若思,写下“书比人长寿”五个字,笔力遒劲,完全不像是一位年过90的老人。落好款儿,他又让女婿盖上一枚“辛笛”的朱文印痕。

后来,我在王圣思回忆父亲的文章里看到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女儿写了一部父亲的传记,书出来后,她曾悉心地读给父亲听,父亲听罢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把我这个平凡的人写的不平凡了”。这部书叫《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辛笛传》。古人曰:“抽刀断水水更流”,辛笛先生自视平凡若水,而水正是他智慧的源泉。女儿说,父亲的人生准则是“做人第一,写诗第二”。第一次与两位老人相识,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次见到辛笛先生是2003年的11月下旬。当时我在广东出差拜访作家,忽然听到施蛰存先生仙逝的消息,我回京后的第二天就匆匆飞赴上海,代表文学馆参加施先生的告别仪式。完成了这一任务后,我打算再去看望一下上海的几位文学老人,当然也包括辛笛夫妇。我打电话联系时间,王圣思老师对我说:她母亲9月30日去世了,父亲心情很不好,天天不说话。也希望我能去看看他,陪他老人家说说话。

文绮老师的去世令我震惊,整天忙忙碌碌竟然一无所知。这才时隔了两个多月啊。

这次见到辛笛先生,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憔悴和失魄,面对依偎在高背藤椅中的辛笛老人和旁边书柜前文绮老人的大幅照片,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劝慰他,更不知道如何完成王圣思老师交待的任务。我只能一遍遍地对老人说:“您一定要多多保重身体。”施蛰存先生在世时,我们去看望他,他曾向我们倾诉过失去老伴后的孤寂心境,这种心境是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做都无法替代的。辛笛老人的女儿女婿虽竭尽全力想使老人从失去生命另一半的痛苦旋涡中解脱出来,我没有说,但我已经感觉到他们很难做到。因为老人心中的那只美丽蝴蝶,已经带着他的灵魂飞向了另一个玫瑰盛开的世界,谁也挽留不住。不信,你可以去读读辛笛1983年写的那首《一个人的墓志铭》。

我有点悟到了几个月前老人为我写就的那五个字“书比人长寿”的涵义了。

第三次见到辛笛时,他已静静睡在了万年青环绕的花丛中。耳边回响的是节奏徐缓的舒伯特小夜曲,身边走过的是恋恋不舍的热爱他怀念他的人流。这是我见到的最平静、最温馨、最浪漫的告别仪式。前来送行的人都得到了老人最后的馈赠――心香两瓣:诗集《印象・花束》和散文集《梦余随笔》。

头一天下午,我去辛笛先生家吊唁老人时,他的几个子女都在家里。圣思老师告诉我,她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一张纸片从父亲的书中飘然而落,上面竟是父亲一首从未见到过的不知写于何时的诗作。这就是后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和印在“辛笛生平简介”折页上面的那首《听着小夜曲离去》:“走了,在我似乎并不可怕/ 卧在花丛里/ 静静地听着小夜曲睡去/ 但是,我对于生命还是/ 有过多的爱恋/ 一切于我都是那么可亲可念/ 人间的哀乐都是那么可怀/ 为此,我就终于舍不开离去。”我看出老人原稿上的字迹已有些颤抖和变形,远不如给我写那几个字时的气韵。但你依然能够感觉到一股火热的生命之泉在流淌。

告别仪式后的第二天,我参加了辛笛、文绮的合葬仪式。那天参加的都是家里人,惟独我一个外人。不过我想:中国现代文学馆是每一位作家的家,当然也是辛笛、文绮老人的家,而我也就理所当然是家里人了。

老人落葬仪式的地点是青浦福寿园里一处幽静素雅的墓地,9时10分,仪式开始。天空撒落绵绵冬雨为诗人送行。令我想起多年前诗人艾青离世那天也是在霏霏细雨之中。在雨中,辛笛老人的儿女们依着传统的形式祭奠着父亲,我则在雨中不停地拍照,力争完整地留下这一幕场景。归途中,细细的冬雨变成了好大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打在车子的前挡风玻璃上。我想起辛笛老人那首《雪意》来,谁是那一天两次来访的绿衣人?给两位老人送去热,送去光,送去亲朋好友的暖意和问候。

2004年6月我又一次去上海。这次任务是前去接收辛笛先生的文物及藏书。在捐赠的4000多册藏书中,有1300多册是外文版本。辛笛先生三十年代曾到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研习英国文学,1939年回国时带回了不少的英文书籍,后来又在国内买了很多。其中许多书都是二十世纪初期出版的珍稀版本。接收工作差不多完成了后,我们又去了趟福寿园看望辛笛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