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之歌课文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树之歌课文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树之歌课文内容范文1

一、挖掘课文的童趣

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找不到离开了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注重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伤害学生积极的情感。低年级的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是童话故事和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这些课文内容所描写的语言、行为、心理和情节都具有儿童化的特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例如:《美丽的公鸡》中公鸡骄傲而又知错就改;《蓝树叶》中的李圆圆因舍不得自己的绿铅笔而不肯借给同学;《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机智勇敢。这些故事低年级的小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因此,我们教学时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童趣,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充满童趣的课文内容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二、运用趣味性的导入

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导入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导入要有趣味性,例如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活动导入、实验演示导入新课等。我在上第二册《乌鸦喝水》时,是用实验演示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突然,它看见了一个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连忙跑过去想喝水,但瓶口太小了,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后来乌鸦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寓教于乐

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童趣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天真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导演童真味的课文剧。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表演性的训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把编好的课文剧让学生表演。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狼的故意找碴儿和小羊据理申辩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看到了狼的狡猾、凶恶和小羊的善良、老实,从而也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理是不行的道理。

(2)在课堂中穿插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能使学生学得更有趣。例如,教“一把”、“一口”、“一只”这样的数量词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和运用,我编了“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是上面数量词的朋友,再把它们搭配在一起。这样,学生兴致浓,学得快,也记得牢。

四、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化

树之歌课文内容范文2

一、读贵实在,着力“自然”,注重朗读的数量和质量的均衡

读得实在,是指数量实在和质量实在。有的教师毫无指导地、反复地让学生读课文,读了一段又一段,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一味地读书,到底有何收获不太重视,长此以往,学生读而生厌。朗读,作为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必须力求扎实有效,必须把形式与目的交汇于自然无形之中。就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做到“面大量广”“层清目明”“形活量高”。因为读课文不仅是为分析文章做准备,而且是理解课文的体现,更是表达课文主旨的重要方式,所以读书的量要大,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书的面要广,尽量做到形式多样,让人人都有读书的机会。读要经历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读都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清楚,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这样的读书质量才会高,才能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读出滋味来,并达到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这首词通俗易懂的特点,把理解词的意境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做到“五读”:

一读:了解大概。在看图和叙述图上景物之后,让学生大声读课文,图文对照,找到图文相应的内容。

二读:发现问题。在一读的基础上我逐步深入,让学生二读课文,找找疑问并想恰当的办法解决。同学们带着疑问去读课文,目的性强。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读:兴趣展现。同学们通过二读对“村居”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便与其探讨农村生活的乐趣,鼓励再读。同学们兴趣盎然。

四读:感悟意境。读出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还不够,我让学生再读再感悟词的下片,同学们很快就感受到了词中那浓浓的亲情。

五读:教书育人。当同学们满怀激情和向往再读词文时,我将主题升华,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让同学、老师听出他最喜欢的人物,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们都很踊跃。有的喜欢老人,因为老人祥和平静;有的喜欢中儿,因为他勤劳;也有的喜欢小儿,因为他的天真无邪……

通过这扎实的“五读”训练,同学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的绽放。

二、读贵精彩,感受“自然”,注重朗读的过程和结果的和谐

所谓精彩,就是朗读过程的精彩和结果的精彩。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朗读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约束,学生在课堂上如同提线木偶。为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有的教师绞尽脑汁,在备课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轻读、速读、慢读、回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从形式上看是精彩了,但是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进步却不得而知。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我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就运用了电教手段,找来了《话说长江》的资料片,让学生首先感受到长江那磅礴的气势,倾听长江那滚滚的涛声。学生们被长江的气势震撼了,都睁大双眼,张大嘴巴,发出了啧啧赞叹。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长江那迷人的风韵,体会长江那博大的胸怀。文本语言本就读来上口,再加上情景的渲染,学生们读得更是激情飞扬,我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的气势和温柔的衷肠。我看同学们已能成诵,便趁热打铁,在背景上加配歌曲,让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他们又把对长江的爱融进了歌曲中。又如教学《游天然动物园》一文,我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动物形象,耳听长颈鹿的轻语、基马猴的长啸、大象的喘息、雄师的怒吼……想象这些声音合奏成大自然的乐章,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怀着对动物的爱和对大自然的情去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读贵有悟,情归“自然”,注重朗读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树之歌课文内容范文3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language literacy and change the passive acceptance of knowledge of the situation, the teacher can use flexible to let the children's interest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deep knowledge and apply knowledge. Pre-class guid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be aware of; classes focus on work completed in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fter-school, by painting a picture, played a speech, write a write, read, with a use other means, over time, improve student a variety of capacities.

【Key words】Pre-class; Lesson; After-school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掌握、巩固、运用知识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每天陷于机械的抄练之中,简直成了做题的工具,填知识的鸭子,毫无兴趣可言,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来,新课改如温暖的春风吹化了师生心头的坚冰。为达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作业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

1.课前作业

老师在课前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不仅要细读文本,还要走进作者,编者,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那么,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提高40分钟的质量尤其重要。为此,我在教学每篇课文之间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两项作业。

1.1查资料;我们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开发利用。现在,许多家庭有电脑,它是知识储备库。应该让它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比如:学习《三克镭》,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①“镭”的特点,它对人类的作用。②居里夫人的家庭。生活状况等。学习《世纪宝鼎》,课前让学生了解“鼎”在古代的作用,古代围绕“鼎”发生过哪些离奇的故事。比如“问鼎中原”“一言九鼎”这些成语是怎么来的?

这样,为教学课文打下了基础。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搜集的资料或多或少。不过,通过上课时的生生、师生交流,便达到了资源共享。

1.2预习;我班学生每人都有预习本,根据预习的不同要求,自己设计不同的表格、形式。一般按字、句、段、篇的顺序排列。“字”分易错字、同音字、形近字;“词”,分为理解的、不理解的、重点词;“句”分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句子、修辞形式的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等。“篇”;简单叙述对文章的印象,感受等。当然,这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候,我就让学生直接标记在书本上。每天在早读课上,安排五分钟让学生交流。同时,我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抽查、评比。通过这种形式。我了解了学情。教学时就能做到,学生“知道”的不教,“不知”的重点教,课堂安排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同时,学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

2.课堂作业

听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堂课引领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人文内涵,可学生未动笔写一个字。试想,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它克服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静静地去思考、去想象,是运用知识的最佳时间。况且,在老师的监督下,学生更积极、主动、从容,作业质量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我必给学生留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训练内容,重在刚学到的知识的运用。比如:学习了《将相和》,我布置了三项作业;①结合课文内容,用“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各写一句话。②写一段话,来叙述文章的插图。③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这三项作业。第一题是基础题,也是必做题。第二、三题是选作题,学生量力而为。这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不一刀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练习活动,都能在练习中有所收获,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课后作业

实践证明,学生的多种感官配合协同活动,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对知识产生长久的记忆,理解也更深刻。为此,我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考虑,尽量使作业多样花,具有趣味性。

3.1画、演、唱;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学写景状物的文章或诗词时,我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变成图画,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学习《鸟的天堂》《第一场雪》《卜算子咏梅》后,让学生画一棵茂盛的榕树;雪后美景;梅花凌寒独放的景象。然后,在彩图上题词。可以借用书上的词句或名人名言,也可以即兴作诗。学生兴趣盎然。有位学生在一幅《咏梅》图上写道:寒风侵袭花枝俏,暗香浮动不自傲。文人墨客多吟咏,民族精神铸英豪。可见,梅花的形象、品格 ,以及她象征的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已深深地震撼了他,感染了他。

另外,像学习了故事性强的文章《景阳冈》《将相和》《奴隶英雄》等,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通过反复再现情境,模拟角色,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实现了文本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个别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现,个性得到张扬、发展。

像《七子之歌》《游击队之歌>> 《为人民服务》等,还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如《向往奥运》引出的歌颂奥运的歌;《草船借箭》引出的《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梅花魂》《卜算子咏梅》引出的《红梅赞》等。都可以让学生学一学,唱一唱,既帮助记忆,增加了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生活。

3.2写;读;用。

3.2.1写;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每篇课文学习后,我都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补白、续写、仿写、以情促写、以趣促写、以结构促写等。如学习了《难忘的启蒙》,便让学生仿照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质,写一写自己的启蒙老师或其他人。再如,学《鲁宾孙漂流记》之后,引导学生写读后感。鲁宾孙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多年,在严酷的生活面前,他不畏惧,不气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你读后有什么感想呢?可以多角度去思考。有的学生想到,在困难面前要冷静;有的学生想到,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还有的学生想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训练的多样花,带来了思维的、表达的多样化。除此之外,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风雪雨露,节日庆典,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都能在与文本的有机结合中,让学生的笔下生花。

3.2.2读;新课标对每一学段的背诵篇目及阅读量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想着,怎样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检查、测评,完成课标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学习某人的作品,我就让学生搜集某人的其它文章阅读,也可根据内容、体裁归类阅读。布置任务时,不做硬性规定,但根据学困生的水平,时间的安排,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至于读经典名著,我是每学期开学时,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作业布置下去。如六年级下学期要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古代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集》《鲁宾孙漂流记》等。平时,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汇报活动,形式多样。如成语接龙、智力竞赛、猜猜看、人物大比拼、走进经典等。大多情况下,都是学生确立主题,学生出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了全员参与,效果很好。

树之歌课文内容范文4

1.激情讲授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的初中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富有探索精神,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他们的思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他们对别人的思想、意见有时会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尽量以一种能体现文学特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时要充满激情,试着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也能融入作品之中;课堂语言尽量做到流畅、精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习惯的或者是喜欢的话语方式来表达。此外还可以用动听的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好能在讲解中不断引用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的原诗原句,使学生不自觉地走进经典文学殿堂。

任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总会对即将阅读的作品有一定的审美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审美经验,并考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时下流行的、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作品,比如,可以穿插年轻作家郭敬明和韩寒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很受中学生追捧,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作品还被拍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此外网络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受到中学生热捧的作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贬斥当下的“80后”作家作品或者是网络作品,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可以将这些热点作品与外国文学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并加以鉴别与引导,要力避在教学中进行过于浓重的政治说教。

2.影视观赏

影视带动图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家凭借影视媒体,让纸媒文学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众视野的例子不胜枚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在电视媒体和网络上,它们凭借其形象、直观、生动、观看方便等特点受到受众的喜欢,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发中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是让学生观看完整的影视作品,还是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观看剪辑的部分。例如,对于有些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我们可以全片播放,比如“名著导读”部分的《简・爱》曾被好莱坞翻拍成非常经典的影片,情节基本忠实于原著;再比如九年级下册的《音乐之声》本来就是剧本的节选,我们可以把整个影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整部剧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不过教学中绝大部分应该采用剪辑片段的办法,比如九年级下册的《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翻拍的影视作品中的切合课文内容的精华片段展示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当然我们仍然不主张用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来取代经典名著文本的阅读,因为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毕竟是经过了人为改动和加工了的东西,加入了别人的理解和感受,唯有自己阅读经典名著文本,才能亲身感受到经典文本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这样的阅读体会是弥足珍贵的,是无可取代的。观看影视作品只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一种方式而已,千万不可以此来代替经典原著的文本阅读。

3.课堂诵读

在课堂中诵读外国文学经典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消除一定的阅读障碍,避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其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时代背景的陌生而产生的误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整个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一些精美的语言片段,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八年级下册纪伯伦的《浪之歌》《雨之歌》、高尔基的《海燕》,九年级上册的《蝈蝈与蛐蛐》《夜》,九年级下册的《祖国》《黑人谈河流》等这些经典的诗歌作品都是非常适合采用朗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再比如莎士比亚的语言历来以优美著称,他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诗剧,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其中的许多选段都值得我们反复朗读、品味,比如其中鲍西亚对“慈悲”的那一段阐释:“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王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行,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一位教师在上《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就是将朗读这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他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倾情诵读,感受音乐美: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感知文意,圈画生字词,并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2)扫除字词障碍: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一个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以及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4)教师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这首散文诗中的语速、节奏、感情以及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尤其注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舒缓、深情的。

例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为了好玩”“笑嘻嘻地”,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这句应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的语气。

例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是母亲发觉孩子不见后所展示出来的一种焦急心态,所以当她发觉自己的孩子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问“你到哪里去了”,必然会有一定的责怪语气,但是看到孩子的出现则又会有兴奋之情,因此在这一句的阅读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一种惊喜与责怪语气,但是惊喜要强于责怪的语气,即嗔怪的语气。这里的“坏”并不是真的坏,而是调皮、淘气的意思。

例3:“我不告诉你,妈妈。”读这一句是要读出一种撒娇、调皮的口吻,孩子这一天悄悄地为妈妈做了不少好事,却不想让妈妈知道,因为母爱是无私的,因此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要对妈妈保密,言语中还包含了些许得意。

(5)学生朗读比赛:我听到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代表本小组为大家朗读诗歌?读后师生评议,再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读、跟读、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这首散文诗歌,一次又一次地亲近文本,品味诗歌饱含感情的语言,反复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充分领悟诗歌的内涵。这样的朗读教学,老师主要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适当地给予学生朗读指导,让他们的读一步一步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

4.课本剧

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改编需要学生对文中的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和场景变化有充分的把握,因此改编本身并非一件易事。要想对文中内容进行有效的改编,需要教师充分指导学生熟悉作品的内容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借助于作品内容的改编,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相对于传统的一味的朗读以及问答方式,改编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课堂自由度以及参与度,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性发挥,从而使得故事的发展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而不断变化,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同时,在改编之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导自演,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物的感情有更准确的把握,对于故事情节更加熟悉,从而达到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自编自导自演之后,师生还可以共同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改编应当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改编以及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网络讨论

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化的讨论工具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博客”撰写评论、推荐经典文本、提供新信息网址,以此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品读经典文本的能力。学生可以进行阅读、参与点评。另外,学生可以通过“BBS论坛”充分展示个性化解读,学生间可以展开交流,教师可以参与点评,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现状。再者,为了满足喜爱外国文学的学生个体阅读、欣赏经典文本的愿望,教师还可以通过E-mail与个体学生进行交流。

6.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树之歌课文内容范文5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个性化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以发挥朗读的最佳效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纯真自然,丰富外显。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读中。

(一)巧用媒体

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使用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从而喜欢上朗读。如教学《大熊猫》这篇课文时,对描写大熊猫生活环境的朗读教学中,让学生听一段悦耳的鸟语流水声,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身心深受愉悦,脑海充满想象,整个身心完全融进音乐的意境中,学生很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想象出绿树苁蓉,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的自然风景,感悟到大熊猫生活的地方的确是环境优美的人间仙境,从而明白读这一段时,语速要缓慢,声音要轻柔。

(二)形式多变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还要安排各种形式的读。比如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分工合作。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朗读。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张扬个性,不断入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当然,还可引进竞争机制,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竞赛,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故事性强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学演课本剧。比如《快乐的小公鸡》中小公鸡找快乐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体会文中的情感后进行表演,把角色朗读的体验放到故事的对话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

朗读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应贯穿朗读的始终。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在学习《水乡歌》时,介于诗歌内容几小节比较相似的特点,我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诗歌,大胆放手,把学习的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互教互学,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教师整齐划一的指令要求,面面俱到的学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体验,个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样,朗读也是带有个人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因此,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三、巧用评价,激励学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把评价的过程当作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教师在课堂中处于引导的地位,在个性化朗读的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指导的作用,引出最深的感悟。恰当的个性化朗读评价要突出激励性,强化学生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朗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得到来自同学真诚称赞和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等。如一位同学读完《竹乡之歌》的“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一句后,一位同学这样评:“他读的很有感情,声音也很动听!”另外一位同学评价道:“他其他地方读得很有感情,但“笛声起”一词读的太快了,因为傣家人这时正悠闲自在,心里平静又愉快,所以这个词不能读的太快。”第三个同学说:“你看,竹筒饭都快熟了,人们现在正在家里美滋滋的等着吃饭哩!”这样,培养了学生敢于评价,并善于一分为二评价的好习惯。

朗读评价还可以运用角色移位,来引导情感体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语文课本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

四、超越文本,感悟真情

教材内容既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的一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情况,又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阶段、时代的要求编写的,在不同的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地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好文本中的朗读资源。

(一)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我在执教《小鱼的梦》这一课时,当孩子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到小鱼躺在池塘妈妈怀抱中的喜悦、幸福、温馨之后,我随机创设情境,边往黑板上张贴片片荷叶,边进行语言渲染:“看,圆圆的、绿绿的大荷叶在向我们招手了。你们就是小星星、小鱼儿。你现在想对池塘妈妈说什么?可以加上动作,还可以站起来说一说。”学生眉飞色舞地说开了:“池塘池塘,你是我的摇篮,躺在你的怀里,我可真舒服啊!”“池塘妈妈,你就是我最好的妈妈,你看,我们的摇篮多么舒服呀!”“池塘妈妈,谢谢你,是你让我有了这么一个温暖的家!”孩子们把自己当成了池塘中的小鱼,对小动物的快乐之情又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再朗读起课文就更有滋有味有情趣了。

树之歌课文内容范文6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语文自学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一个有成就的人总是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好了受益终身,习惯养不好则成就不了大的业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语文的习惯呢?

首先,要求备齐工具书,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因此,备齐工具书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另外,有了字词典,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生字词还要勤查字词典,教师要督促学生勤查字词典。有些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生字词喜欢问老师,这种现象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如果学生一旦对生字词向老师发问,一般情况下老师可以拒绝作答,让学生自己在字词典中去寻找答案。

其次,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或是汉语知识的练习,都渗透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如果是写作,那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作文的语言、构思、结构安排,也许有借鉴别人作品的成分,一旦经过个人的脑子安排,用手写出来,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在开动脑筋的同时,调动眼耳口鼻各种感觉器官,几种器官协调工作,加强练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诸多感觉器官。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再则要抓常规训练。

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

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变通话,感情充沛。

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

写:言之有物,说实在话;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写提纲,认真修改;字迹清楚,符合格式。

无论哪种习惯,决不是一朝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时间有意识地反复训练,一种自学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适应期、强化期和保持期三个阶段,分期培养。循序渐进,逐步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培养语文自学能力,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那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哪些途径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三峡》时,先用声色俱佳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三峡风光”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其次,以“读”生趣。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三、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即是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1、导之以思维的方法。心理学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学习语文的思维方法,当然也有其“一般性和规律性”,即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假设、引申、拓展等。例如教学《白杨礼赞》,为了使学生掌握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本质联系,启发学生联想电影中烈士牺牲时出现参天古松和巍巍山峰的镜头,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展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