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寻宝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骆驼寻宝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骆驼寻宝记

骆驼寻宝记范文1

【关键词】童话 探究 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22-02

童话一向为人所爱,更为孩子所爱。不论是在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及主题的表达上,它都有贴近生活、吸引孩子的优势。我想,在童话单元的教学中,进行相关主题的探究活动,也许可以让童话的教学多一种新的尝试。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收集了四篇童话故事,分别是《骆驼寻宝记》《地毯下的尘土》《巨人和孩子》及《蟋蟀在时报广场》。四篇文章,中外兼有,古今并收,故事浅显生动,文质兼美,不论是对孩子感悟社会、人生,还是学习它们的表达技巧,都有很好地摹本作用。下面就这四篇文章,谈谈我在童话单元教学中相关主题的尝试。

一、童话中的“真实”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骆驼可以寻宝,蟋蟀可以唱歌,老鼠和猫可以成为朋友,山里有挖金子的小矮人,花园中有和妖怪交朋友的巨人……这个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也显而易见,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可童话的妙处在于:它让你愿意相信这个一看就假的故事。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虚拟的童话中也有“真实”,甚至这“真实”,也许才是它真正的生命。

这种“真实”,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童话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也会符合他(它、她)本身的性格特点。

例如:《骆驼寻宝记》中对骆驼的形象塑造:沉默、坚定、能吃苦耐劳;对鸭子的描写是“欢欢喜喜吵吵闹闹挤在一起”。前者的形象定位符合生活中穿沙漠、耐饥渴的骆驼形象;而鸭子们的吵闹、扎堆也是生活中鸭子的本性。可见,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凭空乱想,而是依据生活中这些人或物的本身特性,合理想象而来。

再如,《地毯下的尘土》中,米妮放弃打扫地毯,晚上听到星星们说“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时,“把脸转向墙”,这个动作非常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善良的人们在自己犯错又面对不属于自己的赞扬时内心的纠结、挣扎,很真实。

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论。可见,童话中的人物是虚拟的,但人物的性格却是生活中鲜明存在的。这样的“真实”,让整个的情节也充满了“真实性”。

二、情节发展的“真实性”

童话中,作者可以让美人鱼爱上王子,丑小鸭最终变成天鹅,蟋蟀成名却要回去故乡,只有骆驼最终可以寻到宝……这些情节,是作者随心所欲、兴之所至随手捏造出来的吗?不,童话中,情节的推进发展也受人物性格以及生活常理的影响。

1.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走向。

《地毯下地尘土》中,为什么米妮一定就会掀起地毯重新打扫、最终获得十二块闪闪发亮像月亮一样圆润、闪亮的金币呢?从前文情节来看,米妮在妈妈病了、家中急需钱时,毅然出来找工作,可见其懂事、能吃苦;在第一次到小矮人的家中,看到家中脏乱,马上开始收拾房子,可见其勤劳、善良、能干;而那天早上因为在一扇玻璃上看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宫殿,银色的塔”,以致来不及打扫地毯下了,也很符合小女孩贪玩、好奇的心理――这样一贯就很懂事、善良、勤劳、偶尔犯个小错的小女孩,知错就改,也就在情理之中。

再如《蟋蟀在时报广场》,误入纽约的小蟋蟀切斯特,“一唱成名”后,却选择返回故乡,也是其性格使然。蟋蟀切斯特刚到纽约时,面对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光彩,车来车往的喧闹和人们谈话的嗡嗡声,只觉“一切美丽而可怕”,反而是在看到家乡常看到的一颗星星后,才找到熟悉的依靠。可见,它本性中就亲近乡村、疏离城市。而切斯特在成名之后,并不快乐,他喜欢自由自在的歌唱,不习惯在规定的时间演凑规定的节目,觉得“荣誉虽好,却使人疲惫”,骨子中的热爱自由、追求自我展现无遗。由此可见,切斯特的回归,是它性格的必然选择。

2.生活的逻辑影响情节的设计发展。

《巨人和孩子》中,巨人最终幡然醒悟,欢迎孩子来到自己的花园来玩。对比巨人之前的行为:无礼粗暴地赶走快乐玩耍的孩子们,筑起高大的围墙,挂出“闲人莫入,违者重罚”的告示牌。不禁感慨:童话真好,“坏人”最后一定变好人。当然,巨人的转变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但也是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中,赶走孩子们后,巨人的花园就笼罩在一片严冬之中,巨人面对这样的情形,不解又充满期待,“盼望天气发生变化”。可见,巨人自私、无知,但他对美也有向往。正是人天性中“对美得渴望”才能让他之后发生巨大改变。这样的期盼中,当别人的花园果香飘逸时,巨人的花园却依然如故,直到有一天,巨人惊喜地看到花园中,孩子们快乐地坐在树枝上,春光洋溢;只有一个角落,孤独地站着一个哭泣的孩子,北风咆哮在树枝间。强烈的对比,清楚地让巨人看到了无私、自私带来的不同后果。这种直观的展现,让人物发生巨大的改变,是令人可信的。

《蟋蟀在时报广场》中,“天敌“老鼠和猫居然成了最好的朋友――艰苦生活中,人们会抛掉俗世的陈见,遵从心灵的选择。

生活中,我们坚信邪不胜正,人的成长需要经历世事……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批判,这些生活的最基本的常理,影响着童话的情节发展,让故事更真实地发生着。

三、主题的“真实性”

塑造“空中花园”“天方夜谭“并非是童话目的。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我们读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海的女儿》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亘古不变的对爱的执着追求……童话,以看似离奇的故事反映着最真实的人生。

《骆驼寻宝记》中,动物们声势浩大地去寻宝,却大多半途而废,正是对上世纪80年代,有人一心想发家致富却不肯付出努力的辛辣讽刺。

《蟋蟀在时报广场》中,老鼠塔克艰苦的存钱,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从人们的脚下搬回一角两角一分五分的硬币,只为了防老――美国社会中垂暮老人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隐约可见。

《巨人和孩子》倡导着人性的无私、开放、包容;《地毯下地尘土》告诫我们诚实、认真,努力发掘工作的小小快乐;《蟋蟀在时报广场》里,切斯特用美妙的音乐向人们做最后的告别,人们沉醉其中,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自由、美的永恒追求和向往。

骆驼寻宝记范文2

——题记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缘起时惜缘,缘灭时随缘。能遇见就是缘,哪怕就匆匆一眼,何况是我们和实习老师——汤老师呢?

刚听到要来一个实习老师,全班犹如炸开了的锅,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老吴犹如洪钟般的声音再怎么大,终究也阻止不了同学们叽里呱啦个不停的嘴。待实习老师真正到来了,同学们的嘴再次滔滔不绝,但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至少老吴一开口,班级便静下来了。面对这个实习老师,我确实对她没什么好感,加上她的名字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长期间的相处,却让我对她改变了看法。我们和她相处得像朋友一样,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对她倾诉。和她之间没有所谓的师生代沟,只有平等。大家都很喜欢她,支持她。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处久了,终究是要分开的。这节课,是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课,《骆驼寻宝记》。整节课,我心不在焉的,连汤老师的提问,我都差点回答不出来哩。这一课,汤老师很顺利地上完了,还有一些剩余的时间。

汤老师给我们讲,这是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有时不知情的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叫声。汤老师缓缓地给我们说:“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很开心,很感谢这段时间内,你们对我的支持。真的!”汤老师的眼眶已经有一些晶莹的小东西在闪烁了,她又接着讲道:“如果以后我能当上老师,你们就是我的第一届学生;如果以后我不能当上老师,你们就是我唯一的学生!永远都是!”我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却始终不敢流下来,我不敢释放眼泪,也不想吐露心声,对汤老师的不舍、留恋埋藏于心。因为我不想因为自己低落的情绪引得大家不欢而散。好想让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

骆驼寻宝记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在我们日常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就会依旧是一堂机械而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疑引思, 以思解疑, 使问题在质疑中逐步解决。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画出表现鲁提辖性格特征的内容,并在旁边用铅笔注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比如: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等。2本文还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第一小题并不难完成,第二小题如果学生只会讲到语言、动作描写,教师加以引导点拔细节描写的作用。这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突破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分析细节、人物形象的能力。这一情境的设置,煽动起学生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随之加深,课堂由情境教学升华到情境教育。

二、创设表演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意义。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在课本剧情景的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文中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学时让学生模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动作,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感受课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鲁提辖人物形象。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教学信息的呈现有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白鹅》一文时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 想说些什么吗 (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为下文引导学生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总结鹅高傲的特点。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仔细研读、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再如教学《骆驼寻宝记》,采用多媒体课件(骆驼及各种动物的照片、沙漠的照片、各种动物寻宝时的场面)、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创设生活情境,感悟其中道理

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 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我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读后感。现在的农村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够亲近,体会不到他们对孩子深沉的爱,这就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看法,然后和学生讲述作者的父亲疼爱他的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们很快明白,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情深之处,使学生明白父亲对待自己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此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使学生们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其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则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朱自清的语言的精妙所在,更深层地领悟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其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 情境” 对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千万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是 “情”与“境”的融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骆驼寻宝记范文4

一、以问激趣

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举例回答,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争相回答。经过朗读体会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供学生合作探究:1. 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2. 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讨厌?为什么?3. 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这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总的来说,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接纳性的、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助益的。

二、以情养趣

如在《乡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时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抱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的情感入境,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又如《羚羊木雕》一课,为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体验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教师可以设计“自导自演情景剧”这一环节。学生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能够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导演“我轻轻地敲了敲门”这一动作细节时,就有不少独特的设计:有学生把准备敲门的手轻轻地搭在门背上犹豫了许久,才提起手来轻轻敲了敲门;有的学生让敲门的手在空中来回缩了好几次……

三、以变引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病句交流与展示、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故事会(《空城计》《美猴王》《巨人和孩子》)、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我爱这土地》《小溪流的歌》《乡愁》等等)、演课本剧(《骆驼寻宝记》)、办手抄报、编作文集等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讲小品的方法。因为,小品具有强烈的幽默色彩,往往能使人哑然失笑,身心为之一爽,于风趣之中得到享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小品的欣赏活动,并且故意抖开“包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到邹忌三讽齐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补充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的,最后再公布结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释然一笑、一乐、一悟、一得。这样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骆驼寻宝记范文5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与他们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文学科的特质也决定了积累的重要。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哪个没有丰厚的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目标中”又提到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突出了积累在学生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大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看看过去几年的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不错,而要他们发表即兴的演讲或是用语言描述或是写作文,都表现出言之乏词,句难达意的现象,更别说准确、丰富、优美了。归结一句话,学生学习了六七年语文肚子里能挤出来用的“墨水”还不到一茶杯。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效果不佳。那么,该如何正确进行语言积累呢?

首先,激发兴趣,发挥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持之以恒的动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乐于积累语言是首要任务。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我想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根本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进去,在学习中自主积累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很多课文如《犟龟》、《骆驼寻宝记》、《背影》、《威尼斯商人》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分组分角色合作、参与,进行课本剧排练。课堂上适当让学生表演、模仿,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积累。如果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才能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形成自主自觉进行积累的过程。

其次,重视积累过程,提升积累效果。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的意思,是语言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其中意味。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它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积累中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熟读成诵,就是要求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在体味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如果把学生的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语言的积累还必须做到反复记忆,“温故而知新”,因为学生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借鉴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不断地使积累的语言再现、巩固和提高。

再次,拓展阅读面,开辟积累的广阔天地。

强调积累,要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标》非常重视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艺术营养,在阅读中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较好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步的有关读物,如学习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她的《繁星》、《春水》,学习《公输》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非攻》等,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中外名著等。帮助学生制订长期、短期的阅读计划。长期计划可以是三年,每学期读哪几部中外名著。短期计划,每天读几百字的文章。教师还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也。此外,生活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能从生活中习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语言。

最后,重视实践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骆驼寻宝记范文6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论语〉十则》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讲课时,教师不妨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是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你在哪里》、《〈白毛女〉选场》、《市长》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例如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学生传看,大家兴致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你在哪里》、《最后一次演讲》、《背影》、《乡愁》等课文时,就可以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就会被精彩的课文内容所感染,从而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6.激将法

初中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巾帼岂能让须眉!”“发言最不积极的一组,下课后全组同学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激,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7.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在板书时,应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要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教师在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8.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可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我们都是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情绪盎然。

9.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10.学习竞赛引趣法

组织学生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这种竞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也可以在课下进行。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比赛,第一名为龙队,其他三组依次为虎队、兔队、龟队,一学期下来,哪一组得的“龙”最多,就给这组的每一位学生发一份小礼物。课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古诗背诵比赛、故事会、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比赛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1.班报墙报引趣法

初中生应该办好班报和墙报,以活跃班级生活。班报墙报的内容应活泼多样,可以搞一些插图和漫画,也可以搞些“脑筋急转弯”、“开心果”、“猜一猜”之类的小栏目。班报墙报上的文章最好选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2.野外课堂引趣法

有些课文如果到野外教学,效果更好,如教《海滨仲夏夜》时,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晚上带学生到海边讲授此文;教《听潮》时,可以在涨潮时到海边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意境,以此激发兴趣。当然准备要充分,特别要注意安全。

13.语言幽默引趣法

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情趣横生,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现在电视和不少刊物上都设有“开心一刻”、“开心果”、“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小栏目,其中有不少幽默的话语,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上讲它一两句。教师在讲课时偶尔说两句学生熟悉的“班级用语”、流行歌词、俗话谚语、名言警句等,也会引发学生兴趣。

14.表扬鼓励引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