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母亲河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母亲河的诗歌范文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眼中很少看见自由飞翔的鸟群,耳边很少听见清脆的鸟啼声,这是因为人类在大量捕杀它们。鸟儿在被捕捉、运输、贩卖的过程中,生存与死亡的比例是那般骇人听闻——1:20。也就是说,每有一只鸟上市,就要付出20只鸟死亡的代价。多可怜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海里的虾蟹少了,河里的鱼少了,田园里的青蛙蜘蛛少了,山上的野兽也少了……
科学家通过调查,列出一组数据:
100年前,地球上每4年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80年前,地球上每1年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50年前,地球上每1个月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20年前,地球上每1天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现在,地球上每13分钟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个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星球上只剩下惟一的动物——人。植物也在加速灭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的浓度不断增高,水中、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不断增大,自然灾害泛滥,恶化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温室效应加大,使气温一升再升,冰山溶解,海水上升,土地沙漠化,使陆地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大气中保护生物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在南极洲的上空已出现了一个直径大达几百公里的空洞,幸存的生物不得不接受致命的宇宙射线的洗礼……曾经生物繁盛的地球也许会很快变得好象金星、火星一样死气沉沉。你感可怕吗?
祸首是谁?是太阳?不是。是月亮?不是。是地球本身?也不是。哪是谁呢?是人类,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人类在改造我们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其他生物及其自己的生存环境:大量捕杀、围海造田、垦荒种植、地下开采、过度砍伐、农药使用、工业污染……
警钟已敲响,如果人类再执迷不悟。地球这个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也许很快就会在这群星璀璨的宇宙中消失。同学们,朋友们,科学家已经证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空间范围内,还未发现第二个适于人类居住的星球。倘若地球这个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消失了,那么意味着人类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和灭绝。
母亲河的诗歌范文2
一、以多媒体展现我国大好河山,激情导入
在导入环节,老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收集了大量的祖国风景名胜的图片,配以优美婉转的音乐,让学生感觉畅游了祖国大好河山。再将画面转换成中国地形图,配以教师的深情述说: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她又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从而自然揭示课题《江山多娇》。这样的多媒体运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也很好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以多媒体呈现我国阶梯式的地形地貌特点,突破本课的重点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中国地形图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它有几种色块,猜想不同的色块代表的意思。在学生猜想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将做的链接点开,不同的色分块链接不同的地形地貌。从而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中国地形特点为西高东低,并且分布着不同的地貌,具体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现中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等等。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能掌握得很轻松。最后再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上链接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在展现了解我们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老师最后小结: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些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印象更深刻。
三、以多媒体播放母亲河视频,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母亲河的诗歌范文3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六、自测评估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母亲河的诗歌范文4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 *一中,师生欢聚一堂,共庆五四青年节;
今天,书香校园,选手摩拳擦掌,再谱朗诵新篇章。
紧张的期中考试刚刚拉下帷幕,为了缓解压力,活跃校园气氛,校领导特意筹划了几项别开生面的活动。今天,在这明媚的阳光下,和煦的春风里,诗歌朗诵会如期而至。我们本次诗歌朗诵会的主题是读书、立志、成才。在诵读中,我们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在诵读中,我们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犹在眼前;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犹在耳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
无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
让我们在诵读中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节目主持串词:
七年级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七年级组比赛,有请1号选手吕金蓓为我们朗诵一首春意浓浓的诗歌――《春日抒怀》。
欣赏同样的春日,心情愉悦的人会看到:天蓝得可爱,云白的迷人;心情郁闷的人却感觉:天伤心地蓝着,云无奈地白着。处于同样的社会,有的人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有的人因为有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虽死犹生。请听2号选手李芳慧给我们朗诵《有的人》。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是黄河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啊!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要为您唱一支赞歌,请听3号选手刘兰朗诵《黄河颂》。
一首充满激情的黄河颂过后,让我们欣赏4号选手杨恩慧带来的《女孩》。
梅花向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为什么呢,听完刘君的《咏梅》诗二首,相信你会心领神会,下面有请5号选手刘君。
一曲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的黄河颂刚刚还在耳边萦绕,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赤子之情已上心头。有请6号线选手杨文静为我们朗诵《我的中国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伟人的笔触描绘了壮丽河山的雪景,下面有请7号选手杨晴为大家朗诵《沁园春 雪》。
欣赏完一代伟人留给我们的精彩篇章后,我们再去聆听一下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呼唤《,你在哪里》,有请8号选手尚威伟。
相同的篇章,不同的风采,下面有请9号选手刘建华伟我们朗诵《沁园春 雪》。
一曲黄河颂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唱进了每位同学心里,下面再次欣赏《黄河颂》,朗诵者10号选手秦聪。
主席诗词如此脍炙人口,引无数选手争相传诵,下面再次欣赏《沁园春 雪》,朗诵者11号选手张文博。
听着七年级小选手声情并茂的朗诵,我好想看到了朗诵习惯在我们一中校园已蔚然成风那是孕育语文素养的一片希望的田野。有请12号选手韩晴晴《在希望的田野上》。
九年级组
欣赏完七年级的朗诵后,我们有请九年级组1号选手李婷婷为我们朗诵《阳光少年》。
父亲那样小,小如一枚绣花针,不留痕迹;父亲却又是那样的大,他宽宽的肩膀,是儿女的整个天空。下面欣赏《父亲的小》,朗诵者2号选手杨丽丹。
一片白云,一条小河,一杯香茗。。。。请欣赏3号选手尚然的《白云。小河。香茗》。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有请4号选手王妍,她朗诵的题目是《乡愁》诗二首。
孩子是妈妈的希望,我们都在妈妈的关爱中成长。小羊羔也懂跪乳之恩,我们更应该学会感恩,为了老师的谆谆教导,为了含辛茹苦的母亲,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有请5号选手赵小雪的《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能找回信心和勇气,6号选手秦苗苗《我找回了信心和勇气》。
下面欣赏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朗诵者7号选手刘倩。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有了山的昂首屹立,有了海的坦荡磅礴,我会更加茁壮成长。8号解楠《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骄傲的树有了阳光雨露,就会茁壮成长;坚强的她找回了信心和勇气,就能微笑着面对明天。9号黄楠《微笑着面对明天》。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优美的诗句里掩饰不住淡淡的惆怅,浓浓的执着。有请10号选手李超《再别康桥》。
一首优美的《再别康桥》之后,我们跟随11号选手李慧芳感受那《自然的微笑》。
一张张再平凡不过的白纸,一只只再普通不过的纸船,载满了女儿浓浓的思念,请欣赏12号选手李欣的《纸船》(外一首)。
结束语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荡涤我们的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相信同学们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爱上朗诵的。
同学们,热爱朗诵吧,它能够让你感受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母亲河的诗歌范文5
一、以自然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当陶醉在静谧、清新、犹如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中时,人们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严格恪守高尚的道德准则,不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因为在优美风光的欣赏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就是优美的情境的作用。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语篇,这些语篇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融入自然、净化心灵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例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庐山的云雾》就向读者展现了奇幻美丽的庐山风光。千姿百态的云雾给秀丽的庐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似缕缕轻烟、似倾泻的银河,又似浩渺的大海,瞬息万变,行走在山间,就像漫步于仙境般――这些都给人一副朦胧、优雅的自然之美。读过这篇优美的文字,品过这番绮丽的风光,孩子们都会感觉到陶醉其中,净化自身的灵魂,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优秀思想品格的感染和熏陶,这就是自然情境作用的结果。
二、以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英雄主义精神千古传诵,人们在这些英雄的身上看到了无私精神的伟大,体会到了国家危机时刻人们生活的艰难,在这些危难时刻,是这些英雄人物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名篇教育了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学生对英雄人士的尊崇和敬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既是气势磅礴保卫大江战役的真实反映,也是整个抗洪战斗的壮丽呈现。课文真实地再现了人民指战员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本色,“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文章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赞赏了抗洪抢险的战士高尚情操,震撼人心。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受到英雄们的感染,情感的熏陶,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以优美诗句引发审美情趣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于它拥有精华的语言魅力,在于其中充斥着作者的丰富的情感,自古以来,诗人为了表达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怀和对世界万事的观点,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句,有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壮丽的景色描绘,也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语文的学习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学生在这些感情的熏陶下,发现了文学中的美,也是对自身美学修养的提升,优美的诗句在塑造学生完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长江之歌》,这首诗歌颂了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的长江,赞美它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吟诵诗句、理解诗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审美情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出西湖六月美景: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娇美,映照日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孩子们从诗句中感受到文学的艺术美,也美学涵养得到提升。完美的涵养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格的体现,是一种人生美好的美学展示。在完美内涵的影响下,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现崇高的一面,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了国家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烈火焚烧若等闲” 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这首诗是于谦生平的真实写照。孩子们在诵读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促进自身健全人格的构建。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文学诗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力量的伟大,这股力量是对学生的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更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母亲河的诗歌范文6
一、低声细读,辨析意象
古人作诗讲“立象以尽意”[1],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沟通作者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我们可以通过低声细吟慢读,初步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并与作者作心灵上的无声交流。在对作品慢慢地、细细地低声诵读中,悉心领会其意象的内在含义,以及诗歌的气势、节奏乃至神韵。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自然,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可见,“人心营构之象”和“天地自然之象”的合一,便成了诗歌的灵魂。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便成了作者表达情志的具象载体,所以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那么,如何辨析诗歌的意象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发挥想象,串联意象。如赵师秀的《约客》,通过“青草池塘”、雨声、蛙声及约客不至的诗人等几组意象,融合在一起,透出的是诗人待客不至的孤寂失落的心情,而非“闲适恬淡”的惬意。
(二)辨析色彩,明晰指向。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二、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情境,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的创作,是作者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反之,阅读诗歌时就要透过形象感悟抽象。在诵读中我们只要抓住诗中的具体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就可能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诗意的世界,心中的感受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为进入情境做好准备。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在诵读中想象“高山”“惊涛”“狂澜”“浊流”等意象所营造出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和恢弘壮丽的意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为母亲河而热血沸腾,为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中华民族而唱出心中的赞歌。
三、模仿诵读,感悟真情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2],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3] 所以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无情即无诗,诗歌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给人看,因此,鉴赏诗歌必须要进入到诗人的感情世界。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是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人真情的前提。所谓模仿诵读,即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的基础上化身诗人,进入诗人的角色,反复诵读,表现出诗人的语气、语调和种种神态,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感情极其复杂,我们在反复诵读后会慢慢理出它的感情脉络:“愁”的几个层次--悲(人生苦短“朝如青丝暮成雪”);欢(借酒浇愁的排遣“人生得意须尽欢”);愤(怀才不遇的感慨“但愿长醉不愿醒”);狂(“与尔同销万古愁”)全诗表达的是自信与失望,进取与消沉,悲愤与抗争交织的情怀。因此,教师在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总的基调和基本的感彩,把自己当做李白,模仿李白,用李白应有的语气、语调一吐心中的块垒,从而体悟李白的情感。通过模仿诵读也才能理解: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诗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品析研读,推敲涵泳
古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4],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同时,诗又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人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鉴赏诗歌不仅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其中的音乐美,也要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永美。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反复品析研读。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来看,诵读是训练语感的过程,对诗歌遣词造句的品味与琢磨,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沁园春・长沙》中,“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湘江水势之盛,“透”字描绘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神态。在研读中品析,在品析时研读,学生才能领悟到这些诗歌的艺术效果,学习作者的遣词之功,并内化为自身的营养。
诗歌的鉴赏有多种方式方法,在诵读中去辨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真情、推敲涵泳,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在诵读中,我们化身诗人,去探寻诗人选取意象的隐衷,去体味意境中蕴含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自己的深沉之思,由作品生发开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从诗歌中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味,这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也是诗歌审美中的最佳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易 ・ 系辞上》
[2]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3]陆机《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