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企改革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1
最近,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显然,国企员工薪酬改革问题,已经作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跃上了顶层设计的前台。
国企员工收入远远高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69万元,而同期国企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73万元。拿中石油来说,2012年员工平均收入是12.25万元,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4.6倍;2012年私企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国企就业人员的61.5%。
国企高管收入畸高,也多为公众诟病。第一财经研究院出品的《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薪酬报告》显示,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1071家国企高管平均薪酬为69.94万元,高出非国有企业人均薪酬约10万元,为同期国企员工人均收入10倍之多。
国企员工工资增长最多和最快的,是那些垄断性行业,其中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高出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近20倍。天则经济研究的报告认为,若从账面财务数据中还原企业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过去10年中国国有企业并没有盈利,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虽然这一结论有待验证,但国企依靠行政权力垄断市场和增收盈利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能让国企员工在整个社会群体中鹤立鸡群的,还有名目众多的非货币性收入。据《南方周末》报道,中石油子公司兰州石化每年给52名员工缴存的公积金达12万元,加上自己缴存额,兰州石化员工每人每年公积金账户里收入就高达16.7万元。另据国家审计署的最新审计结果,以2008年至2011年,中国移动违规为职工购买商业险、养老险、健身卡、发放福利等,涉及金额约为4.9亿元;华能集团以计提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等名义斥资1085.43万元用于职工住宅楼建设……
不难看出,高管收入远远高出普通职工的收入,职工工资远远高出城镇居民收入,隐形福利远远优于普通民众所得,国企内部薪酬制度已经成为拉大社会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据全国总工会的专项调查表明,75.2%的职工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的基尼系数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4,而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2
关键词:清洁能源 现状 调整 发展
2013年1月17起,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数在3天以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等城市污染严重。所受雾霾天气影响城市居民争相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PM 2.5指数居高不下。所谓PM 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 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较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但究其污染物来源,重要是燃煤的排放、机动车的排放、工业排放。从环境保护来分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是减缓或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天然气是一种相对较为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增加其对煤炭,石油产品的替代,将对环境的改善有较大的作用。
一、天然气利用表观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1.环境效益
从燃烧清洁度讲,天然气造成的污染大体为石油的1/40,为煤炭的1/8000,从经济效益讲,按照相同热值计算,国际天然气价格仅为石油的80%左右;从用途讲,天然气用途广泛,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发电、工业和城市商业、民用等各个方面。
2.生态效应
通过天然气的替代使用,减少悬浮颗粒物排放量,增加空气清洁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缩小酸雨覆盖面积。于煤相比,天然气燃烧仅产生微量二氧化硫和少量氮氧化物,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要比煤排放二氧化硫量大约少90%,且天然气使用效率高。天然气的使用也将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取决于燃料中碳含量,天然气与其他矿物燃料相比,含碳少,含氢多。
二、我国天然气资源配置方式现状描述
1.天然气资源配置
在政策层面,天然气资源配置上应采取以市场配置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一种配置方式。但长期以来,天然气资源实行的是完全计划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天然气勘探开发、输气管线建设到利用,从天然气产量到价格,无不受国家的计划调控,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列入国家计划。国家对天然气还是停留在指令性计划控制状态。
2.天然气资源配置的难点
天然气资源的配置还受运输条件和历史用户的限制。天然气作为一种气态商品,只能通过管道或LNG等方式进行运输,因此,只用天然气管输问题解决了,才谈的上天然气的利用,天然气市场体系方能形成。我国正在建立全国性管网,LNG产业也出于推广的起步阶段,因此,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配置的条件未成熟。
三、我国天然气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
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化肥用气占天然气总消费的1/3左右,为支持保护我国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对作为原料制合成氨生产尿素的天然气采取了十分优惠的价格政策,对此,天然气生产企业在经济效益上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但由于国际化肥市场价格向好,许多以低价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化肥并未用于国内农业生产,而是出口到国外,相当于低价出口天然气,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尿素最大出口国之一,但另一方面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原油进口量却在快速的增长,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天然气价格不合理
天然气出厂价格偏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投资要面临巨大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工和市场风险。因此国外天然气勘探开发上游的投资回报率通常都较高。然而,尽管我国现行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中天然气是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定价,但之前的天然气价格调整未达到天然气的综合成本水平,也谈不上获得投资回报,致使我国天然气生产企业长期亏损,生产经营难度增大,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四、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应用改革努力
1.加快天然气进口数量
为满足未来天然气的需求,我国提出了天然气工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除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发现和开发大型气田外,还从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以及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的不足。除了已经开始正常输气的中亚天然气进口管道外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也在加快进行,预计在2013年5月投入使用,该管线设计输气量在100~130亿立方米,中缅新管道还将直接惠及来自非洲与阿拉伯地区的油气资源。
2.合理布局天然气资源
针对近年来逐步突出的天然气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发改委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根据不同用户用气的特点,将天然气利用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在2012年10月31日的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中明确规定强调了对优先类的政策扶持和对限制类与禁止类的管控。对优先类用气项目,地方各级政府可在规划、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天然气利用项目有关技术和装备自主化,鼓励和支持汽车、船舶天然气加注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对限制类项目的核准和审批要从严把握,列入禁止类的利用项目不予安排气量。新版对部分用户的利用顺序级别进行了调整,体现了国家对部分产业的态度转变。
3.完善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
天然气价格是调控消费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发文称,天然气价改总体思路为以下几种,一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二是以计价基准点价格为基础,考虑天然气市场资源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各省(区、市)天然气门站价格。三是天然气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者按季度调整。四是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几种思路各有利弊,但可以肯定新的定价机制一定会在近期制定颁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虽然不尽人意,但事实基础是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晚,发展快。和很多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相比,彼此的国情还是有所区别,所以在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快,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无论是从国家资源安全,或是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来讲,天然气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尽快解决和完善。科学的增加天然气开发途径,保护资源地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地经济发展动力和持久力,从国内国外两个途径提高天然气供应量;利用价格和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天然气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天然气的绿色利用。通过国家不断推出的各种天然气利用改革制度,不难相信,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无论分布、结构、价格都会更合理化,更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魏顺安. 天然气化工工艺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徐文渊。蒋长安. 天然气利用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3]冯孝庭. 天然气—宝贵的财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李帆,周英彪等. 城市天然气工程.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3
[关键词]“十二五” 高职 教育改革 发展方向
我国高职教育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1998年以来,高职院校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十一五”末,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215所,占全国高校的70%,在校生规模达960万之多,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已经显现;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三是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教育面临着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四是高职教育投资主体的单一、投入数量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如何改、如何变,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品牌化、集团化、特色化的道路。
一、高职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大众化使得高职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刻,探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是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确立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市场为导向、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一)由单一正规教育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非正规教育(NFE)是“任何与学校、学院、大学和其他正规教育机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完全相符的有组织和持续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社区学习、远程教育等,其教育模式众多、范围广泛,但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是“基于需求的办法”、具有“环境相关性”和“在学习内容、时间和地点方面的弹性”。因此,高职教育要跳脱正规教育的苑囿,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教育模式,为自身发展拓宽路径,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增加动力。
(二)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高职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虽然当前招聘人才时存在“唯学历论”的现象,但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学历而是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三)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职中、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工作岗位,其内涵和外延常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人才的素质和技能也必须不断提升。因此,高职教育需要也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回归制度,实现职前、职中、职后教育并存发展,这样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素质提高与岗位转换的需要。
(四)由单一的育人就业教育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向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高职教育不再是一种“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而是一种“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高职教育应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平台,形成科研与知识创新的互动,提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在一起,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二、高职教育必须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实施品牌化战略是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职教育办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一些名校以各种形式陆续进入我国,高职院校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公众对高职院校的品牌追求日益明显,品牌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品牌战略的研究。
(一)学校的品牌化
学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教育质量,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声誉,代表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更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和教师,也更容易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在逐步减少,那些办学效益比较差的院校必然面临被淘汰或者被合并的命运,这从现实中的“招生难”现象就可见一斑。学生是维系学校发展的源泉,失去了学生,学校也就面临着“破产”与“倒闭”。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高职院校必然会呈现出一个品牌化的发展态势。
(二)师资的品牌化
大学靠大师支撑,名校靠名师出名。高职院校要有能洞察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带头人,要有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素质能力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实践教师方面,高职院校对一些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还缺乏较大的吸引力,存在一些实践教师“逃离”的现象。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必然要在这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引进高技能人才,以各种优厚条件增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在职的教职员工进行素质提高,开展相关的培养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三)专业的品牌化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趁势而上、抢占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重视专业质量。最近,教育部也表示高等院校一些专业如果就业率低于60%就要停办。这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专业的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重视专业品牌的塑造已成为必然。
1.专业设置是打造专业品牌的切入点。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针对性、科学性、服务性,根据社会需求、企业用人情况来设置、调整专业,坚持做到“专业跟着经济转,人才培养跟着市场转、资源配置跟着需求转”。
2.课程改革是打造专业品牌的重点。高职院校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观,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对职业活动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岗位(群)任职要求设置课程、选择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以品牌、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体课程建设。
3.实训基地建设是打造专业品牌的突破口。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职业岗位需要,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得学生在职业活动环境中,经受岗位实务训练或仿真训练,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三、高职教育必须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配置效率低下等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宏观效益,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使得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比较脆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发展的集团化就成为一种必然。职教集团的组建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也符合国家提出的“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公办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的发展战略。走集团化道路,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中高职衔接。就实践而言,高职教育目前的集团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类型的集团化
一些专业类型比较相似的中、高职院校组建成一个职教集团,并创造条件构建一些合作的体制和机制。这样专业类型相近的中、高职院校之间定期开展探讨交流,并在一些资源上面进行共享,进而开展科研或实践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二)区域的集团化
现在地方的高职园区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对此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这样一来,在一个区域内的高职院校由于地缘上的关系必然可以进行相关的合作,例如共建相关共享平台或者共同合作完成相关的项目,从而共同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三)高职与外部系统的集团化
高职院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其必然要与相关的企业、行业协会之间建立相关的联系,开展产学研活动。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就业以及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也必然成为接下来几年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推动的。
四、高职教育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在接下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越发凸显,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也必然会重视自身的特色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在不断的积累和提炼中积淀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有的高职院校将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有的高职院校则利用自身或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或优势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和课程的特色化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专业和课程上面,如果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味地模仿或者趋同化,必然很难形成自身特色,也就难逃被淘汰或者被兼并的厄运。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把自身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做强、做优。相关政府部门倡导建立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就是一种导向作用,意在鼓励相关高职院校加快构建起自身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化
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要想发展成为品牌化,必然要积淀自身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呈现出的、该院校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或行为习惯。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其他院校是很难模仿的。
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促进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事业长远的发展。明确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这对于我们进行高职院校科学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还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在曲折漫长的高职院校改革之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4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出版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办法
中图分类号:F234.3;F2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25-02
过去,我国主要依赖需求侧管理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方式虽然可短期内快速拉动中国经济,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当前,我国GDP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总需求低迷与产能过剩并存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日渐疲乏,难以实质性扭转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困境。这表明中国经济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打击,而且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生性的问题[1]。我国政府研判国外形势,结合当前国内经济现实情况,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审时度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
新理念,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经济学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概念对应存在。供给侧强调从供给端、生产端切入,通过一系列减税赋、降成本、促投资等改革措施提高企业创新力和积极性,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新兴领域集聚,促使企业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从而使企业对自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自主调整,使之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达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目的,进而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通过改革换血,提高生产效率,淘汰落后产能,最终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根据国情实事求是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稳步推进。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分子,正真切的感受到改革对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对此,国有出版企业应做出改变,实质性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微观构成部分,首先必须认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分析利弊,才能在改革中谋求发展机遇,更好适应市场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有出版企业产生影响。
国家层面上,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将陆续出台,国有出版企业运营成本有望降低。为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势必出台相应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政策工具为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目前,上海市、天津市、黑龙江省等地已陆续出台供给侧改革意见,并从用地成本、税费、用工成本、用能成本等多方面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减轻企业运营负担,为企业转型提供保障。
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要求,企业内原有经营理念、思维方式需作出相应调整。目前,国内市场原有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对国有出版企业来说,原有中低档图书市场日渐饱和,收藏级图书、精品图书市场却是大片空白。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大量简装图书、内容同质化图书出现明显滞销,而打价格战、利用低价竞争来巩固市场的方式已不合时宜。国有出版企业必须理清经营现状,转换思路,了解市场,真正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出版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最大程度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是生产活动主体,只有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当前,图书销售早已进入薄利时代。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文创产品生产及技术投入,寻求产品创新,提高利润附加值,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二者相结合,国有出版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都将得到优化,技术、智力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将由此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清理“僵尸”企业成为必然选择。“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2]。“僵尸企业”的存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大降低了国有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对国有出版企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造成阻碍,拖累了企业整体发展。另外,“僵尸企业”依赖于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加剧了国有出版企业的债务风险。因此,国有出版企业必须适时予以清理,甩掉包袱,轻装前进。
合理利用投融资工具,防控经营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大批企业将进入改革的阵痛期,短期内出现盈利水平下降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投融资工具盘活企业的资产并保持企业低风险运营,是国有出版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以预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多方面影响国有出版企业的发展。认清实际,解决问题,将改革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国有出版企业化挑战为机遇为自身发展获取先机。而这一切都少不了财务部门的一步步配合。
依据上文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多方面影响国有出版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范围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国有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应在改革中有所作为,积极调整自身工作重点,辅助企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部门应从思想上提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财务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度,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注意比较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经济环境下财务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从思想层面上深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出版企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从而真正将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
财务管理部门应重点强化对成本的把控,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我国国有出版企业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低、原材料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损失浪费大、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3]。这些问题抬高了国有出版企业生产成本,无形中折损了国有资产,减少了企业盈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对生产成本必然进行精细化管理,财务管理部门需做好相关监管工作。因此,应从传统的以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为核心内容的成本管理向上游延伸[4]。财务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以业务源头为起点,在保证有效投入和产出的前提下,科学设定各流程成本目标区间,将成本监管工作贯穿全程。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数据库建设,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与企业业务信息的高效整合,消除信息的不对等性,提高信息数据的实时性,实现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平台透明化。此外,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推出配套政策,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要活用财税政策,合理统筹规划,积极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在保证企业、员工的利益下,合理避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财务管理部门应重点做好“僵尸企业”排查及后续清理工作,为国有出版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扫清障碍。目前,国有出版企业下属公司依然存在“僵尸企业”。财务部门应按照技术、能耗、盈利等相关指标,对下属单位逐一排查,了解“僵尸企业”的数量并进行评估,分析是否有拯救价值,分情况对待。对于有拯救价值的单位,积极协商谋求发展,利用自身输血、人才输送等方式,尽力挽救。对于没有挽救价值的单位,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加速清理,使之退出市场,以便为健康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财务部门应做好相关企业的注销、破产清算工作,或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另外,对失业人员需要进行安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补偿和技能学习培训,帮助其再就业。
财务管理部门应完善奖励激励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鼓励企业创新,调动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强化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内生增长,从而优化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国有出版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行办法。因此,财务部门必须完善原有激励奖励制度。一方面,对有技术创造能力的员工予以相关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提高其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从绩效考核入手,提高技术占比,提升技术创新员工的薪酬福利。对有突出技术贡献的员工,可以以智力股的形式给予股权,保证智力股得到应有的尊重。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做好奖励激励制度的调整工作,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助力国有出版企业发展。
活用杠杆,合理投融资,规避经营风险。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合理控制企业负债,防止经营杠杆系数不断上升加剧经营风险;要控制固定资产扩大化投资,合理处置闲置固定资产,对固定性费用支出要酌情降低;要在充分考虑企业中长期经营风险承受的能力下,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加快对行业内新兴领域的探索,但要严防低效无效投资。财务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利率变化,了解贷款形势,根据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时间差异,减少资金使用成本。此外,要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活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实现多元融资,多方筹措资金,维护国有出版企业发展根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对国有出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应分清工作重点,把握主要矛盾,适应新情况,做出新改变,发挥基础作用,成为国有出版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综上,笔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了改革的原因和其内涵,从而推断出改革将对国有出版企业产生哪些影响,进而从财务管理部门角度提出具体工作做法,为国有出版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浅显的参考。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为国有出版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曹红辉,熊文.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J].人民论坛,2015,(36):25
[2] 佚名.财务人员如何利用“互联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总会计师,2016,(3):143.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5
2014年,可以称为中国并购之年。一方面,宏观环境有利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一方面上市公司积极利用A股市场融资的优势进行产业并购。在利好政策频出、国企改革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等作用下,并购市场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交易规模,都呈井喷的现象,并购资金规模达到了1.56万亿元的历史纪录。
未来,并购基金能否持续这种火热形势,成为投资界下一个名副其实的春天?
3月9日,在郑州民享财富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举办的投资沙龙上,深圳远致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称“远致富海”)总裁程厚博认为,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2014年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并购基金奔跑速度越来越快,其核心业务就是围绕国企改制,为国企登陆资本市场铺路。程厚博说,连国企都要借力并购基金探寻市场机会,一般投资人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投资模式。
机会来了?
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2014年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并购基金奔跑速度越来越快,其核心业务就是围绕国企改制,为国企登陆资本市场铺路。
从公开报道来看,国资主管部门期望通过并购基金,加速适应资本市场规则,找到最佳改革路径。与一般PE基金不同的是,并购基金更专注与目标企业进行并购,并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取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再进行重组改造,包装上市。
事实上,国企改革热早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就已浮出水面。据报道,在所有的各省区市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了国有企业改革,其中有13省市明确今年将会大力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而关于国企改革纲领性文件更极有可能会在全国两会后择机出台。如果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顺利出台,那么地方国企改革将进一步加速,而广州、深圳可能成为本轮改革的排头兵。此外,军工改革也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加上两会的召开,市场对于国防军工板块的关注度也有望持续提升。
有权威人士透露,国企改革的顶层方案经过数轮讨论和修改,有望在今年两会后出台,国企改革混改门槛将进一步降低,竞争性领域所有制资本参与的股权比例限制也将进一步放宽。光大保德信基金表示,2015年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之年,其中,国企改革牵涉的范围最大,影响最广,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统计显示,国企改革指数自2014年4月1日创立以来,已经累计大涨近五成。尽管中国已经进行改革超过36年,但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国企仍有很大空间改善其表现。从今年两会期间的政策风向看,相关具体措施则会在今年密集推出,由此将引发A股上市公司在资产并购、整体上市、股权激励、战略投资者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动作,进而刺激相关个股股价上行。
并购基金的“黄金时代”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的两会是在推进“四个全面”整体大环境下开幕的,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或将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纲领和方向。如无意外,一场二级市场的投资盛宴即将拉开大幕,而国企改革主题基金也纷纷跑步入席,并有望率先从中获益。
银河证券研报指出,2015年是改革攻坚深化年,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意志,是改革重头戏。“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产业复兴”,国企改革主题必将成为A股贯穿全年的最佳投资主题之一。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众多机构投资者就对国企改革主题高度重视。Wind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以来,有36只国企改革概念股接受机构投资者的实地调研,其中基金参与了20只。
由此,各基金公司顺势推出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新产品,业界人士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产品问世。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信息,自去年底以来,先后有多家基金公司提交了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募集申请,另有一些基金公司提交的新产品名称中虽然并没有包含国企改革字样,但是在具体资产配置中也重点提及国企改革,强调将重点挖掘国企改革投资机会。
分享政策红利的最佳途径
在谈及2015年投资机会时,远致富海总裁程厚博给出了他的观察:以上市公司为主导的并购、国有企业改制及混合所有制改革、IPO上市及新生代有技术的创业浪潮。
在他看来,2015年国企改革提速,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风口,几乎所有券商策略报告均有提及国企改革,推荐的股票数量众多。不过,国企改革标的多而散,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找到赚钱效应并不容易,选择以国企改革为主题的基金产品,无疑成为普通投资者分享国企改革资本盛宴的最佳选择。
而参与国企改制也是这家有着国资委背景的投资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远致富海是由深圳国资委旗下远致投资、建总行旗下信达建信和东方富海三家共同发起设立的大型并购基金管理公司,股份比4:3:3。
目前,远致富海正在私募的并购基金共10亿元,正在运作的三个项目分别涉及借壳上市、拟重组上市的深圳国资混改项目、并购重组配套定向增发。程厚博毫不掩饰其并购基金对国企混改的兴趣,甚至在宣传册中强调主要业务就是参与国资委优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帮助国有上市公司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整合等。
国企改革方向范文6
国资国企改革不仅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且影响着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的进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某种意义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不仅可以为经济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创造条件,而且可以为社会体制的其他各项改革提供支持。如果国资国企改革不能深化,其他的各项改革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阻碍。经过长期探索与近几年精心准备,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已十分明确,相应政策已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将积极稳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力争在“十三五”结束能够实现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目标。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基本思路而言,国有资产管理要实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要向外资民资开放并要求大多数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要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就“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而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发力;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为此,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扫清障碍,并保持改革思路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相协调。具体而言,要从国资管理及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入手,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按照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政企分开”)、政府国资管理与国有资本运营分开(简称“政资分开”)、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分开(简称“资企分开”) “三分开”的规划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行政层、运营层、经营层相互分权制衡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到“以管资本为主”。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按照“管资本为主”的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进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国资管理的两种不同职能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主体行使,尤其是产权代表职能更应强调由市场化的主体来行使。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是国资管理机构的更多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以管资本为主的新国资管理模式,除了要推动国资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外,还要搭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并塑造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在某种意义上,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平台应以新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下简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为依托,把不依赖政府行政力量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塑造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
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及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强调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等入股参股或控股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从而实现这些经营领域的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允许外资民资入股参股或控股,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就当下中国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迫切。当然,在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就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而言,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可以继续保持国有资本的绝对控制;在重要领域如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可以适度引入非公有资本而实现国有资本的相对控股;在一般领域如钢铁煤炭设备制造等,可以更多地引入非公有资本只保留国有资本的参股甚至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通过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向外资民资开放,可以推进这些领域及其他领域各种资本共同入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的增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仍可以允许少数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领域,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的领域或行业,原则上都应该允许非公有资本自由进入。
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并搭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是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思路上,国务院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授权主体,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是被授权的对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直接把国有资本运营权授给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应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代表授权的运营主体,各级政府直接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授权。在直接授权模式下,政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清晰且简单,各主体的职责权限比较明确,能够更好地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而且,直接授权模式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更符合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的要求。
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国资改革,要求把国资管理尤其是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权力转交给市场化的主体。为此,代表国家成为国有资本出资者并分级行使产权的各级政府,可以在本级政府辖区内组建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并授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无行政级别,也得不到政府的行政支持,只作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体而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市场化运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取消行政级别,从而彻底避免行政力量对公司经营的干预;二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从公司治理到高管人员聘用等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经营管理;三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必须履行信息公开透明的义务,定期披露公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四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还要落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政策要求,实现国有股权从某些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的部分退出甚至全部退出。
构建全新的三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
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要求国资管理体制要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改革方向相一致,并形成相互分权、互相制衡的格局。主张构建由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层、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国有企业经营的经营层三个层次构成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在三层次的国资管理体制中,国资管理机构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一个层次,应通过国资管理机构的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构建国资管理的行政层次,与这一层次的改革相适应,要实行行政管理职能与产权代表职能的分离,使国资管理机构专注于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国有资本运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各级政府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直接授权,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的运营层次,若干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履行产权代表职能,以产权纽带连接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的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成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主体,从事国有资本的专业化运营;国有企业经营是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第三个层次,应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构建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经营层次。
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的三个层次按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资企分开的改革逻辑,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相互连接,推动国资管理由“管人管事管资产”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经营层主要通过国有股控参股的产权纽带实现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国有资本运营层的连接;国资管理行政层的构建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及深化国资改革的要求而与国资管理的运营层和经营层相适应;各级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国资管理机构应调整“瘦身”,按照小机构、大市场的模式发展成为依法专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小行政管理机构”,并剥离产权代表职能而支持“大资本运营市场”的构建,使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发展成为市场化的资本运营主体,使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从而发挥国资管理行政层对国有资本运营层和国有企业经营层的支持作用。
“十三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十三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面大且影响力大,为了防止国资国企改革徘徊不前或改革“异化”,必须抓住重点与难点。从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的构建来看,应抓住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运营公司组建这一重点进行改革,力求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问题上尽快突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的重点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作为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应率先明确其功能定位,并着眼于功能区分进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虽然都是被授权从事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主体,但二者在职能上会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职能上可定位于纯资本运营,是专业化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跨所有制、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从事国有资本运营,不仅追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而且追求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在遵循市场公平竞争的大原则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依托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专业化资本运营人才、科学化的股权投资组合等,不断提升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具体运营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的持股、国有股权的减持变现及各种资本运营技巧的运用而追求收益;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既可以对国有企业持股、增持、减持甚至变现退出,也可以对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持股、增持、减持或在获取收益后全部变现退出;待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从事跨国投资和跨国资本运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职能上定位于产业投资的国有股权经营,其依托产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不同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产业布局上会各有侧重,就某一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而言,要在其国有股权分布的领域通过国有股权经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大型或特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可以跨一个以上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产业领域,并在这些产业领域中发挥国有资本控制力、影响力及带动力的作用。
着眼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区分,可以以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所谓新设,是指各级政府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出资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比如在中央政府层面,未来3-5年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00亿―1000亿,设立2―3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设立后,中央政府还可以分次把一些产业属性不强、国有相对控股与参股公司的国有股权直接划转给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谓重组是指依托现有条件成熟的国有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和少量国有资本增量注入而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设立上要重视产业属性及产业升级导向,尤其中央政府层面的央企不仅分布在国民经济的若干大产业,而且往往都处于各产业的上端或上游。因此,哪些央企集团可以重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中央政府层面重组设立多少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反复论证,倾听多方面意见与建议。当然,通过新设方式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重组方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相对而言的,不具有绝对性。而且,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及运营过程中,应取消行政级别,并实现其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实行彻底地去行政化,使其成为专业化的市场主体。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难点是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
“十三五”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打破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垄断或相对垄断经营,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向非公有资本的部分或全部开放,加大这些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所谓单一所有制领域是指不对外资民资开放或限制外资民资进入的产业或经营项目。这些单一所有制领域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或国有企业相对垄断经营,如石油石化、电信、电网电力、烟草、铁路等;还有很多领域,虽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但实际上仍然无法改变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控制的格局,如航空、公路、城市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地铁等)、教育、医疗等,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不仅难度大而且进入的程度较低,难以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因此,要率先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效应。
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要从两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力度,二是加大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力度。具体而言,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通过两种改革路径:一是单一所有制领域对外资民资开放,允许外资民资进入到这些领域与国有资本公平竞争;二是单一所有制领域的国企引入非公有资本进行产权多元化股份制改革。这两种路径应该同步推进。单一所有制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主要是要求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进行引入非公有资本的股份制改革而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是对“国有股一股独大”进行改革,难点是国有股如何减持及国有资本如何退出。在单一所有制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中,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阻力之一在于行政干预。要坚决摒弃行政准入与行政批准的思维及做法,引入“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对于少数不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领域或行业,应以“负面清单”的方式进行公示;只要没有“负面清单”公示,非公有资本都可以按“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规则进入到这些领域或行业进行投资。
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
通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建立起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相适应的国资管理及国有资本运营体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久调不优”、“越调越失衡”的问题。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不再是调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而是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通过国有资本流动而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提升国有资本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
“十三五”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向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转变。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指国有经济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经济总量中占比调整,国有资本的流动是指国有资本依托市场化手段而进行的跨区域、跨国别、跨领域、跨产业、跨行业的流动,以及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流动。与以国有企业分布为依托的国有经济相比,在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条件下,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高得多;国有资本的流动性越强,越能契合市场发展的动态需求,国有资本的进退就更为灵活。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国有生产资料资本化金融化证券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更多依赖国有资本的流动而实现向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提升的转变。“十三五”期间,通过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国有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不仅能大大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体现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应定位于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作用,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定位相对接,依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专业化市场运作,实现国有资本从经营效率低下的领域和部分传统产业退出,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集中、向关系国家战略的关键行业集中、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向效率高的业务板块集中。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
世界经济转型改变了全球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国内的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也在迅速崛起并将在“十三五”期间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此,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优化提升要与“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的经济转型方向相适应。具体而言,一是“十三五”期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必须盯紧世界消费模式及消费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国际国内的经济转型方向,关注“十三五”规划中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领域,通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积极推进这些领域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并满足新需求、新增长、新消费、的更高要求。二是确保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相一致。通过国有资本流动引导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强化国有资本对国家安全与国计民生的支持支撑作用,并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及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成长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升的引领作用。引导国有资本流向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着力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和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