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范文1

一、主题统整形式的园本课程

H幼儿园是一所省级示范公办园,有着20多年的办园历史,非常重视园本课程的建设,一直在探索适宜的课程模式。走进幼儿园不论是观察环境还是教育、游戏活动等,处处都能看到园本课程探索建设的痕迹。

通过与园长访谈了解到,目前幼儿园还没有提炼出自己的课程理念,但其教育实践也借鉴一定的教育理论,有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及建构主义的课程思想。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H园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园本课程的生成性。

H幼儿园能够根据幼儿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生成课程内容,这点是园本课程本质要求的体现。但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中班某周进行了三次阅读活动,老师没能在主题下很好地把握五大领域内容的平衡和融合。由于生成教育内容对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幼儿园目前的师资水平还不能很好地胜任,因此容易造成主题确定的随意和内容的零散。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素质在园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H园的园本课程探索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课程内容,但在课程理念、目标体系、内容、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的缺乏、某级目标在实施中的缺失以及教师反思不足等。这些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学科拼盘形式的园本课程

L幼儿园是一所企业办园性质的中大型幼儿园,园所硬件设施条件良好。幼儿园目前还没有专职的负责教学的园长或保教主任,教师队伍比较年青。L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方案内容都是关于教学活动的,可以简单表述为:主题教育活动(两套教材的主题活动同时进行)、阅读、音乐素养、数学、美术、体能训练、科学、外教英语、TPR英语等。

L园所谓的“园本课程”就是以上内容的拼盘,幼儿园没有明确的课程(或教育)理念及总的课程目标来整合所有的课程方案的内容,因此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设置了各类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却缺乏联系和融合。

教师需要把上述如此多的教育内容安排在幼儿每周在园时间内完成,因此除去生活活动所需的时间,以及每天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其余都是各种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不仅区域活动形同虚设,访谈中老师也分析说因为课程内容过多,主题开展的也不深入,没有充分的时间挖掘和延伸主题中的内容。

L园很重视家长工作,调查期间,L园正在组织一个“沐浴书香读书活动”。虽然幼儿园只是把这些活动当作家长工作的一部分,想要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可度,但实质上这些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园对课程资源一种自发状态的挖掘和利用。

三、“特色”形式的园本课程

J幼儿园是一所以著名教育体系――瑞吉欧教育命名的私立幼儿园,幼儿园建筑物的墙上赫然写着瑞吉欧教育体系代表人马拉古基的教育名言。但考察中发现除了幼儿园的名字,其他方面都没有体现出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痕迹。而从小班到大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识字和算术教学,也背离了J园自己提出的“健康、快乐,自主、自然”的教育理念。

J园园长明确的表述说,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包含三部分,即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园本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是指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特色课程有外教英语、经典成语、感统训练和跆拳道,园本课程是指思维游戏、专业舞蹈、专业美术和英语(本园教师教授)。实质上,这里所谓的园本课程与其特色课程性质相同,幼儿园将园本课程当作一种特色来增加幼儿园课程的亮点。各类课程之间没有联系,相互独立。

J幼儿园的课程体系没有总的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和月目标等,各级课程目标基本属于空缺状态。只是在每学期开始前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计划和进度安排,月计划和周计划就是对学期教学计划的分解和细化。

J幼儿园既没有实质的区域活动也没有相应的区域环境设置和材料投放,幼儿的学习活动以老师的集中教学为主。中大班每天安排的集中教学活动达3-4节。幼儿园硬件设施达标,但却缺乏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设置,教室内外只是简单的装饰美化性的布置。惟一经常更换的是教室外的幼儿的美工作品,因为这是显性的学习成果,可以向家长展示。

四、讨论与建议

1、正确理解“园本课程”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幼教工作者需要正确理解“园本课程”的含义和实质,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正如我国课程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践行……有了科学的观念,就有可能避免课程建设中很多反科学的问题和现象,也有可能更有效地利用幼儿园和教师的各种内在、外在资源, 优化课程结构,增进课程的实施成效。”

2、明确办园思想和课程理念,逐渐完善课程体系

幼儿园需要明确自己的办园思想和课程理念,在此指导下制定能够体现这种思想和理念的课程目标体系、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这样,课程结构的各要素之间才能够在理念的指导下彼此联系和支撑,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才能够融合形成合力。

3、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园本课程的形成建立在对内盘点自身资源、对外挖掘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不论是班级幼儿的一日生活,还是教师、家长群体及社区等各类组织,都应该是园本课程资源辐射的范围。立足于本班、本园和社区环境特点的园本课程,既能形成特色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更广阔的课程资源。

4、在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园本课程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幼儿园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 还是课程的决策者和设计者, 当然也必然是课程的研究者, 教师是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幼儿园课程范文2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 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Setting

Abstract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s the important work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et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lated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any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s not enough attentione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nd proposed solution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0 前言

课程设置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幼儿园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国家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指导方针,弄清课程设置理念,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保证幼儿园的高质量教学。

1 幼儿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计划落实不到位

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它对教师有着一定的行为规范,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然而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幼儿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来设计适宜的教育方案做得不够,学习模仿教材和别人的活动设计。更多的是目标确定得过多、过空,内容与目标联系不紧密,方法手段单一,而且幼儿对单一的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幼儿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什么要设计,怎样设计以及设计什么,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2 不重视民族文化教育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这些多元文化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素材。可是在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幼儿园的课程缺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差别的特点。幼儿教育中应该把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融入课程设置中,以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对儿童进行教育。

1.3 将特色课程误认为是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是以幼儿园的实际条件为前提,依据园内的幼儿自身情况设计的课程。它能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园内资源,加大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能充分发挥园内的整体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是,目前很多幼儿园不理解真正的园本课程的内涵,简单地把开设特长班之类的课程曲解为园本课程。

2 幼儿园课程设置及实施策略

2.1 课程设置要突出主题

主题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课程进行整合,以主题教育最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基点。在设置主题时,不仅可以把不同的内容进行融合,还可以将相同的目标整合到一起。研究发现,在幼儿课程设置中以某领域为主线作为课程主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幼儿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教师感到综合活动与领域关系并无明显的界定,要做到合理确定以哪一领域为发展主线确定课程主题。确定课程主题还要考虑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领域相互融合,从各个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2 注重家园共育课程

幼儿园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家园合作。很多幼儿园将儿童的一些园内信息贴到班外的公告栏中,目的是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的在园状况。但是这种沟通方法并不是双向的,是幼儿园面向家长的,很多时候教师并不能了解幼儿在家中的一些特殊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幼儿园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家长向幼儿园汇报幼儿在家的情况。鉴于这种现状,应把家长也作为课程设置中的构建者。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在家长中展开详细的调查,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待课程设置完成后,邀请家长来参加课程设置活动的评价。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教师之间更好地沟通,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共同努力。在对幼儿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做出相关的记录,拿着这些幼儿在园中的表现记录去与家长逐个交流,从中寻找教育的不足。幼儿教育过程中要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家长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反馈儿童在家的情况,实现家园共育,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3 教师应积极去探索多变的教育内容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幼儿教育直接的实施者,教师在课程设置中要以幼儿园综合教育为前提,依据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多方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多想一些能激发幼儿兴趣的课程,让幼儿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还要对儿童正确引导,在工作中不仅能兼顾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还要考虑儿童课程的全面性,尽可能为幼儿营造精神愉快、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在主题综合教育中,教师要主动参与课程的安排,允许儿童根据自身的反映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合的组织活动,例如,不同年龄的、年级组的、班级间活动、社区的、兴趣小组的各类活动。比如在大班开展“我喜爱看漫画书”主题活动中,就设计了不同年级的儿童“同姐姐妹妹共同看漫画”环节,年级组的“智力大比拼”, 班级的“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内容充实的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还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校主题教育中。

教师之间要不断交流经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多变的教育内容,能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预先设置丰富的课程,保证每一节课对幼儿都有超强的吸引力。对幼儿们提出的问题不要忽略,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课程目标的创造意识理解力增强了,教学思路自然就会拓展,课程设置内容会更具合理性。

2.4 建立课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幼儿园的制度是否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关键是园领导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处处做遵守制度的表率,为工作人员树立执行制度的榜样。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一种国家赋予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义务,教师一定要对幼儿和家长给予足够的尊重。教师平时通过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家长沟通信息,双方共同配合,进行教育。在家长接送幼儿时,随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了解、支持与配合。要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树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

2.5 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实施教学活动

通常幼儿的认知有着显著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够把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把较为抽象的知识逐渐变得形象化,促使幼儿更加易于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加易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设置幼儿园课程,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幼儿课程的设置,确保让幼儿园课程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郑益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8):85-86.

[2] 郑海燕.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研究[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8):42-43.

幼儿园课程范文3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薄弱环节。幼儿园教师的整体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距离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而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形式单一、教育资源贫乏、幼儿游戏与探索不足、“小学化”倾向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活动区课程作为其主要课程实施方式,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幼儿园课程与教育理念为指引,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幼儿园教育更加具有幼儿教育的特点,并真正开启早期多元潜能的开发,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幼儿活动区,就是幼儿活动的场所,它分室内活动区和户外活动区两种。教师通过设立适合幼儿特点的环境和区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提高口头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天地。幼儿的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智力得到不断发展,体能得到不断提高,求知欲望得到了最大满足,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逐步形成,幼儿的认知水平,协调能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开展活动区活动,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愿望的活动,根据他们自己的能力去吸纳外界事物,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活动区课程的重要作用

活动区课程在我们的教育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来说:

(一)活动区课程明确了课程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育价值取向多元而不确定,常常会使教师在教育中长生困惑,为了追求教育组织形式的花样翻新,往往忽视了教育目标的实质。而活动区课程则充分明确了教育价值的取向――就是以儿童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培养全人格,依托课程的整合与自然生成。

(二)活动区课程能为幼儿提供很好的互动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学习本身就是在与周围的环境及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并以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幼儿的主体性也是在积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发挥和发展的,在幼儿的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建立在与伙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从同伴和成人那里学习、交流、分享并得到认可会使他们体验到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更加乐意并自信的参与幼儿园以及身边的各项活动,活动区课程正是以其独特的多元性、开放性、自选性、高生成性和可再利用性等特点,使教育十分接近幼儿的生活,甚至与幼儿的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教师则则打破传统的教育身份,变成了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游戏中的伙伴、活动环境的创造者。使幼儿的“学”都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环境中的物、与环境中的人交往等相互作用活动得以实现。为幼儿的人际互动、人物互动、自主探索、交流与分享提供了充分的环境,使每个幼儿在集体中,既是主体又是被他人认识、交往的客体,幼儿既能主动地与人交往,又能同时体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对待方式,从而通过人际反馈进行有效的社会学习。

(三)活动区课程从幼儿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与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幼儿的气质、性格、体能、智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个别差异。即使在同一班级或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幼儿园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而活动区课程的设置既考虑了幼儿群体的共性,又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个别对待,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满足每一个幼儿在活动区课程中各项发展的需要,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障。在活动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人际关系等自由的以集体、小组、个别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是孩子们自我能力、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指导和适时地介入,从而进行有效的记录,这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到每个幼儿的能力水平,就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创设不同的活动,充分挖掘每个幼儿。真正做到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活动区课程新形势的教育形式下具有教育全面性发展和动静平衡协调的作用

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社会体验区、分享阅读区、美术创意区、益智操作区、表演区、建构区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材料的投放上也很具有层次性,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体现儿童早期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第二,材料的收集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活动区是孩子们活动的地方,活动材料都是幼儿亲自参与和与家长参与共同收集的。这能充分体现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不仅增强了幼儿对活动区活动的兴趣,而且能曾强幼儿的责任意识,更能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从而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动静平衡性体现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与课程形式更多侧重于集体教育的静态的教育活动模式,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和集体智慧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既省时,效率又高,还比较把握。但是,儿童自由探索的机会较少,教师也很难照顾到幼儿的个性差异。而活动区课程属于动态性的课程,它能满足孩子自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给予孩子更加充分、自主、愉悦的学习与游戏的空间,课程内容的变化性与动态性较强,充分照顾了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活动区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地调节了课程活动的平衡。当然,这两种课程形式在幼儿园的全面可课程设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偏重于任何一种课程形式都会带来课程的不平衡,也不利于孩子早期多元智能的不断发展。

幼儿园课程范文4

关键词:儿童民间游戏 园本课程 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

一、构建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价值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代代传承的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1.多元智能与民间游戏的完美融合

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引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独特的学习方式,灵活地将多元智能培养融入到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中。在游戏中,幼儿扩大了知识水平和视野,身体得到了发展。也进行社会交往、合作、自制力、抗挫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形成了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乐于创造的良好品质。[1]

2.文化认同与民间游戏的有机结合

民间游戏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承载着本土的历史与文化,在民间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轻松愉悦的体验,而且接触和学习了本土文化,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儿童对乡土生活乃至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文化认同感。

3.经费紧缺与优质教育的有效缓和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经费普遍比较紧缺,而富有生命力的民间游戏课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民间游戏课程大多利用的是可以再生的、自然的、低结构的乡土游戏资源和材料,有效地降低了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使得幼儿园课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二、构建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原则

构建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要念好“土”、“趣”、“适”、“灵”四字经。

1.“土”,即本土性

不同的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儿童民间游戏,因此要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游戏。民间游戏的内容往往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的方言,这些都使民间游戏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如“点点呦呦”、“踢踢板板”等具有特色方言的说唱民间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

2.“趣”,即趣味性

趣味性是儿童游戏的生命。民间游戏内容趣味性强,形式自由,有一些带有明快节奏的儿歌,幼儿可以边玩边唱,幼儿被民间游戏的无限乐趣深深吸引。很多民间游戏正是因为其本身具备的浓厚趣味性才得以代代相传。因此,能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是选编民间游戏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3.“适”,即适宜性

代代相传的民间游戏生命力十分强大,游戏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宜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但有些民间游戏随着时代的变迁,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有的一些民间游戏还存在不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不利于儿童安全的内容。因此,民间游戏的选择、组织,都应该以幼儿的先是需要为出发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4.“灵”,即灵活性

民间游戏的材料简单易备,大多来自大自然,如石头、瓦片等一些废旧物品。这些原始、自然的材料,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可促进幼儿自然天性的发展。同时,游戏往往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只要幼儿有兴趣玩、想玩,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她们就能三五成群自由地玩上五分钟、十分钟。

三、构建民间游戏课程

1.碎片化游戏:零散时间中的民间游戏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但是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来园以后、离园之前、饭前饭后等都属于环节过渡中的零散时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鞋带方便的民间游戏穿插在零散实践中进行。如“穿线绷”、“石头剪子布”、“东南西北”等。这样不仅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提高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质量,也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很好地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2]

2.阿拉大讲堂:传承文化,说学唱游

将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作为重要的实施形式,应该充分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选取适宜于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同时,幼儿园可以通过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探讨民间游戏与课程的融合、与其他游戏的融合,在学期计划和周计划中做出安排,并落实到一日活动计划中。

(二)打造经典区域:玩转智慧,乡土拾趣

依据《指南》中所指出的“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精神。筛选部分适合投放到区域中的民间游戏,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让幼儿在自发、自主、自愿地与同伴游戏和与材料的互动中提升能力,增加智慧。教师可以在创设一个固定的游戏区域“玩具博物馆”,鼓励幼儿开展民间游戏,如穿线绷、吹泡泡、铁皮青蛙、挑棍儿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游戏和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投放的材料,使区域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不断丰富和深化区域活动。[3]

(三)混龄户外时光:民间游戏,释放于行

让各个年级段的幼儿走出教室,宽阔的场地,亲密的接触,让孩子展现天性,增长知识、锻炼体魄、激发亲近自然的情感。在摸、爬、滚、打中,感受最原始的自然状态,孩子们在自主、自愿、自由的民间户外混龄游戏过程中感受了民间混龄游戏的自主与合作的快乐,使民间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快乐的源泉。

活动1“跳竹竿”

活动流程:欣赏哥哥姐姐跳竹竿――哥哥姐姐领跳――自己学着跳

活动2“滚铁圈”

活动流程:用铁钩带动铁圈连续滚动――与哥哥姐姐一起比赛看谁的铁圈滚得远

活动3 “斗鸡”

活动流程:观看哥哥姐姐玩斗鸡――和同伴一起自由斗鸡――挑战哥哥姐姐

实践证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课程唤起了幼儿的游戏精神,愉悦身心的民间游戏激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各种民间游戏资源,让民间游戏重放光彩,把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与其他领域、一日活动自然融合,让幼儿自由自主地在民间游戏中获得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雯倩.李珊择.置于生活视野下的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建构.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幼儿园课程范文5

班级:小(1)班

观察时间:2010、9-2010、12

观察对象:何阳

观察地点:幼儿园

观察人:包丽君

观察内容:

唱凤凰是我们这一带的民俗风情。每逢过春节的时候,就会有一批民间艺人自发地组织起一支唱凤凰的队伍,他们手执用彩纸编扎成的五彩斑斓的凤凰,敲锣打鼓地挨家挨户地进行演唱,把吉祥与祝福送给人们。我园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唱凤凰的民间文化,特地开办了“唱凤凰”这一音乐特色活动。别看我们小班幼儿,个个学习起来兴致高涨,唱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下面是我对我班孩子学习唱凤凰时的点滴进步所作的记载。

记录1:

9月25日那天早上,我在组织晨间谈话,忽然,何阳大声说道:“我隔壁家的爷爷还会‘唱凤凰’呢,我到他家时,看到他做的凤凰真好看,五彩六色的。”这时旁边立刻有好多幼儿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唱凤凰的人还到我家了呢。”那些唱凤凰的人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敲锣打鼓的,可好玩了。“对,我也看到了,他们一家接一家的唱。我爸爸还放鞭炮欢迎他们呢。”……

分析与思考:

从孩子们的闲谈中,让我意识到孩子们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对唱凤凰也非常感兴趣,他们能把所见所闻都能够详细地描述出来,足以说明孩子对学习唱凤凰这一民间特色文化的兴致还是挺高涨的,为此,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

记录2:

10月8日那天,我让孩子观看了“唱凤凰”的影像资料,看到孩子们对唱凤凰这么感兴趣,我就倡议道:“谁愿意到前面来唱一段?”这一下可把孩子们难住了,他们说:“我们喜欢听那些爷爷、叔叔唱凤凰,可我们不会唱,我们又没有学过,怎么会呢。”忽然,何阳说道:“包老师,你会‘唱凤凰’吗?”这一问也把我问住了。尽管是听着“唱凤凰”长大的,可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只会欣赏却不会唱。

于是,我就去求助于同事们,可她们也是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她们说每年都听过,可就是从来没唱过。这可怎么办呢?园长提议道:“我们可以去请教那些会唱凤凰的民间艺人呀,让他们来教教我们不就行了。”大家一听,顿时眼前一亮,对呀,这主意不错。分析与思考:小班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孩子们刚刚接触唱凤凰这一音乐特色活动,他们对已有经验的积累不是很丰富,这就需要成人正确引导。小班孩子就好比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和家长手把手地教唱,因此,教师必须对这方面的知识具备很强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这样才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录3:

11月18日,我们专程请来了一名民间老艺人,请他为我们的孩子上了一节音乐活动课:“唱凤凰”。这位老艺人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打节奏,又一遍一遍地逐句教孩子们学唱凤凰。“走了一村又一村,转眼来到太和村,太和凤凰展翅飞,金银财宝飞满村。嗨嗨,金银财宝飞满村。”因为曲调简单,歌词充满吉祥,加上是第一次和民间艺人亲密接触,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十足。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学会了唱凤凰。老艺人走后,孩子们热情未退,有事没事地总喜欢哼唱。第二天一早,何阳的奶奶喜滋滋地来到幼儿园,对我说:“包老师啊,昨晚何阳在家还把你们教得唱凤凰唱给我们听,还模仿你们的样教我们唱呢!”

分析与思考:

自从孩子们接触“唱凤凰”这一音乐特色教学以来,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十足。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学会了唱凤凰,不光自己学会了唱凤凰,而且还能将这种喜悦带给家人,让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

记录4:

现在“唱凤凰”风靡全班,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除了把学过的儿歌和着“唱凤凰”的曲调进行演唱外,竟然到了生活中不管什么时候一张嘴就能唱的境界,你听她们早上来园后在唱聊呢,12月16日,我无意中听到何阳和徐嘉小朋友的一段对话:

何阳:徐嘉呀,早上好!今天你吃早饭了吗?

徐嘉:何阳呀,早上好!今天我吃早饭了。

何阳:今天我吃了烧饼!吃了两个甜烧饼?

徐嘉:今天我喝的稀饭,还吃了一个糍粑。嗨嗨,还吃了一个糍粑。

更有让人觉得可爱的是,有些小家伙打小报告的时候也是唱:

老师老师,你快去看,小杰打了唐闻鑫。

唐闻鑫坐在地上哭,说小杰抢了他的橡皮擦。

嗨嗨,老师老师,你快去看。

分析与思考:

从孩子们学习唱凤凰以来,一直都是其乐融融,还能学以致用,逐步掌握了唱凤凰的格调,就连对话,打小报告也用上唱凤凰的曲调,看到孩子们那自娱自乐的样子,我真的好欣慰,看来“唱凤凰”这一音乐特色教学已深入落实到每个小朋友的心中。

体会与反思:

幼儿园本课程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以素质教育理念开发符合幼儿特点的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内容,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园已初步形成了园本特色课程――《幼儿园民间艺术主题教学园本课程》,这些民间艺术课程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

在结合课题研究建构园本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我园注意民间艺术与艺术、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等的均衡教育,设计并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师、幼、园的成长与发展。

幼儿园课程范文6

一、生命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

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因为有生命才有教育的存在,因为教育才使生命得以充盈完善、不断绵续。幼儿园课程不是教师一手包揽、精心策划并严格贯彻实施的课程,它是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兴趣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设计的,幼儿的生命体便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

(一)儿童是完整的人,是独立的生命体

1.儿童的成就——成人在改善环境,儿童在完善成人

人的生命,不仅仅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可解剖的躯体,也包括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总和,以及心理学层面上拥有情感和意识的人。因此,人在充满爱的社会中不断延续人类的生活,传递社会文明。儿童这个看似弱小无知的生命,却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儿童,而是精神意义上的儿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未来可能取得的进步。”[1] 因此,成人不要小看了儿童的成就。蒙台梭利曾经多次告诫成人: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2.儿童是完整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因其具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而完整,“人不但有肉体的生理的生长,还有精神的成熟以及灵魂、人格和自我的健全”。[2] 儿童和成人一样,也是完整的人,拥有独立的思考行动能力,拥有特定的思维方式,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幼儿园课程的主体是完整的人,幼儿园课程应不断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儿童生命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幸福。

3.儿童是建构的主体

儿童是独立的、主动建构自我认知结构的主体。儿童带着巨大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用充满好奇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去倾听声音,用双手触摸物体,去感受自然万物同他一样生长,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不断建构和丰富自我的认知结构。正如皮亚杰所言:个体通过同化、顺应,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活是儿童建构认知的源泉,儿童积极地在生活中探索自然奥秘和社会的经验,儿童在行动中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图式,不断适应新环境,不断习得新经验。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源于并归于儿童的生活中,幼儿是建构幼儿园课程和自我认知的主体。

(二)教师之于儿童——精神的伙伴

教育是师幼双方在精神上的交流,并使双方的生命同时得以充实、丰满的过程。教师应该用生命去倾听生命、感悟生命、热爱生命,教师应把儿童作为与自己平等的独立完整的人,教师应该是儿童的精神伙伴。

1.用生命去倾听生命

倾听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只有真正尊重幼儿,站在幼儿身旁才会用心去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的意义代表着对幼儿全心全意的关注。[3] 教师往往更擅长于讲道理和把知识说出来,但却忽视了倾听儿童的思想。倾听包括记录下来所观察的事物,并跟随幼儿一起学习。倾听的双方是平等的关系,教师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只有双方都专注于互动中,才能共享快乐。

2.用生命去感悟生命

用生命去感悟生命就是需要教师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站在幼儿的角度来看问题。例如,当孩子因为画画而弄脏了衣服时,不应责怪孩子不爱干净,因为他也是在很用心地做事情;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个玩具而争抢时,不要大声训斥批评,应给他们时间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当儿童把西瓜涂成彩色的时候,不要去试图纠正他的创作,因为他拥有属于儿童世界的独特精神世界;当儿童用纸牌去当拼图拼出自行车时,试着去欣赏他独特的创意,而不是告诉他纸牌原本的用途。

3.用生命去热爱生命

英国的罗素曾说:“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4] 教师用生命去热爱生命,应是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用很宽广的胸怀包容孩子的缺点,用心倾听,用心感悟儿童的点滴智慧,在倾注了爱的互动中,生命与生命共同获得精神的满足。

(三)生态系统中的儿童

幼儿园课程的主体——儿童,是一个处在层层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生命体,受到家庭、幼儿园、社区等从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的影响。幼儿在遇到更多环境的刺激时,就会不断主动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并在关系中学会与人交往。幼儿园课程不应囿于幼儿园的空间和时间,它是幼儿在不同场域系统、不同时间获取的共同生活的经验,幼儿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充分地利用材料,去体验真实的生活,用从各个系统中习得的经验,用劳动创造自己的世界。

二、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

幼儿作为人类社会中拥有无穷潜能和好奇心的个体,拥有特殊的吸收力心理,并积极地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经验以满足求知、审美和创造的生长性需求。这种方式是儿童专属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园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是满足幼儿需求的课程,它必须是源于幼儿生活的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身心发展的经验。[5] 幼儿园课程应立足幼儿生活,并最终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去摇头晃脑背诵他并不理解的四书五经和古诗词时,这时的教育是脱离生活的。儿童从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就是课程的内容。张雪门曾这样解释生活的经验,即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其他地方所接触的环境中,“耳所听、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这些经验若分析起来,不外乎社会和自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幼儿用独特的方式观察、探索和思考,就会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体会到发现的快乐。

在行动的交往中,幼儿会自然地习得行为。当幼儿在一起合作解决困难时,他们会习得如何与人相处。当他们获得别人帮助时,他们会学会乐于助人。因此,在生活中,幼儿可真正习得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幼儿教育应该让幼儿体验其自身所需要的真生活,通过生活,在生活中,面向生活”。[6] 通过生活的课程,真正让幼儿生活得充实幸福,并且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生长是幼儿园课程的目的

植物因阳光和雨露而生长,人因有充满爱的教育而成长。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生长性、过程性和创造性。“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涌动流变、充满偶然性的过程。”[7] 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教育的结果。幼儿园课程既是为了当下幼儿的生长、生活,也是为了幼儿能持续不断地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学会学习,并乐于学习,这样,一个人才得以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真正的生活化课程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获取经验的快乐,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是生长的快乐。

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应倾注对儿童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应渗透幼儿点滴的生活,应为了幼儿生命的持续不断地生长,真正将生命、生活、生长的意义贯穿幼儿园课程的始终,使得儿童的生命在充满爱的生活中幸福地生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参考文献:

[1][意] 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海英.幼儿教育:以生命呼唤生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6(10).

[3][美]卡洛琳·爱德华兹,[美]莱拉·甘第尼,[美] 乔治·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科技手抄报

下一篇仁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