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数学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数学上范文1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矩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梯形》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因式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高次指数的转化,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案例:

我们数学组的观课议课主题:

1、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

2、如何使学困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是___,如何用语言描述?把上述公式反过来就得到_____,如何用语言描述?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若能,请写出分解过程,若不能,说出为什么?

①-x2+y2②-x2-y2③4-9x2

④(x+y)2-(x-y)2⑤a4-b4

3、试总结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是什么?

4、仿照例4的分析及旁白你能把x3y-xy因式分解吗?

5、试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师巡回指导,生自主探究后交流合作。

生交流热情很高,但把全部问题分析完已用了30分钟。

生展示自学成果。

生1:-x2+y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y+x)(y-x)

生2:-x2+y2=-(x2-y2)=-(x+y)(x-y)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第二种方法提出负号后,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

生3:4-9x2也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可分解为(2+9x)(2-9x)

生4:不对,应分解为(2+3x)(2-3x),要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整式的平方差的形式。

生5:a4-b4可分解为(a2+b2)(a2-b2)

生6:不对,a2-b2还能继续分解为a+b)(a-b)

师:大家争论的很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必须化为两个数或两个整式的平方的差的形式,另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反思:这节课我备课比较认真,自学提示的设计也动了一番脑筋,为让学生顺利得出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我设计了问题2,为让学生能更容易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我又设计了问题4,自认为,本节课一定会上的非常成功,学生的交流、合作,自学展示一定会很精彩,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很少,作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反思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在备课时,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2中的③、④、⑤多数学生刚预习后不能熟练解答,导致在小组交流时,多数学生都在交流这几题该怎样分解,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难点、重点不突出,若能把问题2改为:

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习题要循序渐进,切莫过于心急,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习题类型全等等,例如在问题2的设计时可写一些简单的,像④、⑤可到练习时再出现,发现问题后再强调、归纳,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我及时调整了自学提示的内容,在另一个班也上了这节课。果然,学生的讨论有了重点,很快(大约10分钟)便合作得出了结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练习量大,准确率高,但随之我又发现我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点不能应对自如。例如:师:下面我们把课后练习做一下,话音刚落,大家纷纷拿着本到我面前批改。师:都完了?生:全完了。我很兴奋。来:“我们再做几题试试。”生又开始紧张地练习……下课后,无意间发现竟还有好几个同学课后题没做。原因是预习时不会,上课又没时间,还有几位同学练习题竟然有误,也没改正,原因是上课慌着展示自己,没顾上改……。看来,以后上课不能单听学生的齐答,要发挥组长的职责,注重过关落实。给学生一点机动时间,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释疑,练习不在于多,要注意融会贯通,会举一反三。

八年级数学上范文2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八年级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传达,老师充当“传道,解惑”的角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体作用,学生在座位上静心地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起被动作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参与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立体引学式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积极推行立体引学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立体引学式教学大大降低了知识的传达,非常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技能的培养。教师也不是解惑的角色,而是搭建了一个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增加了师生的互助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以这个为出发点,根据课题研究成果和笔者多年的八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下面我就为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改进谈谈自己肤浅的想法。

一、重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新教材,不管是代数部分,还是几何部分,为了达到目标,大纲对问题的设计非常新颖,包括图形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新知识的形成进行充分的说理和验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而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并与同伴进行合作,并充分地开展交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多提一些具体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分式这一抽象概念的过程非常重要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时要把握住要求,尽量采用浅显、直观的描述性讲法,启发引导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分数基础上定义分式概念,原来我们小学学过的分数,当B含有字母时——这就是分式哦。这样,学生亲自参加了新知识的这一发现过程,而且心服口服。更进一步清楚了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对新知识的形成不要急于求成。

数学方面有很多概念,概念并不要求我们能够一字不牢地背下来,关键是要理解它的含义并进行有关的运用。而且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些概念不可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达到较深刻地理解,教学时要把握好阶段性,不要超前。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的概念,定义为“沿某直线折叠,如果两个图形能够互相重合的,就叫这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学生对这个比较长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重合”,但对“关于某直线对称”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只能通过后面的画轴对称图形加以补充分析。

(二)不要为本堂课的教学计划未能完成而感到失败。

教学计划本来就是自己根据目前的现状而进行的一个估计,有时候确实会存在你没有料想到的东西。有时你可能会低估学生的水平,也有可能会高估学生的水平,因此,课堂上的45分钟不一定能够按照你的教学计划来按部就班。有时学生可能会对你的问题扩散开来,进入更深一层的讨论,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担心完不成任务而阻止学生展开讨论,以老师的讲演代替学生的探索。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将新知识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

二、重视考查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关注新知识形成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知识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否与同伴交流及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否从具体问题抽象概括等。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猜测,类比,推理。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当然在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切合学生实际,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更有趣的问题情景,利用学生动手剪贴两个三角形重合来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全等就更有现实情趣了。学生也会在这种乐趣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三、把握教材的内容定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些知识学生即使学了,但时间长了就遗忘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首先把握教材的内容定位。否则,学生对新旧知识不能衔接过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属于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又为下一单元的因式分解学习作了准备。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了有理数乘法计算的经验,但又有点模糊。首先可以展示一下七年级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经历现实生活中的整式乘法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就会很投入地接受新知识。

四、关注课题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八年级数学上范文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b)3=ab3 B. a3•a2=a5 C. (a2)3=a5 D. (a﹣b)2=a2﹣b22.使分式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A. x>﹣2 B. x<2 C. x≠2 D. x≠﹣23.某种生物孢子的直径为0.000 63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0.63×10﹣3m B. 6.3×10﹣4m C. 6.3×10﹣3m D. 6.3×10﹣5m4.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共有()  A. 1条 B. 2条 C. 3条 D. 6条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下列数据中能作为第三边长的是()  A. 13 B. 6 C. 5 D. 46.如图1,AB∥CD,∠A=40°,∠D=45°,则∠1的度数为()  A. 5° B. 40° C. 45° D. 85°7.如图2,ABC中,∠ACB=90°,CDAB,∠A=30°,BD=2,则AD的长度是()  A. 6 B. 8 C. 12 D. 168.如图3,ABC≌DEC,∠ACB=90°,∠DCB=20°,则∠BCE的度数为()  A. 20° B. 40° C. 70° D. 90° 9.如图,图中含有三个正方形,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多少对()  A. 2 B. 3 C. 4 D. 510.如图,则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 12πa2 B. 8πa2 C. 6πa2 D. 4πa2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1.分解因式:2a2﹣4a+2= _________ .12.点(﹣3,﹣5)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_________ .13.计算:(a﹣b)2= _________ . 14.分式方程﹣=0的解是 _________ .15.如图,点A、D、B、E在同一直线上,ABC≌DEF,AB=5,BD=2,则AE= _________ . 三、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6.(5分)计算:(a﹣1)(a2+a+1) 17.(5分)计算:(+)÷(﹣)

18.(5分)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3)与点C关于x轴对称,点B(﹣3,﹣5)与点D关于y轴对称,写出点C和点D的坐标,并把这些点按A﹣B﹣C﹣D﹣A顺次连接起来,画出所得图案. 19.(5分)如图,已知∠BAC=70°,D是ABC的边BC上的一点,且∠CAD=∠C,∠ADB=80°.求∠B的度数. 20.(5分)如图,在ABC中,已知AD、BE分别是BC、AC上的高,且AD=B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四、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21.(8分)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跳180个所用的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10个,又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20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 22.(8分)已知(x+p)(x+q)=x2+mx+16,p、q、m均为整数,求m的值. 23.(8分)如图,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中线.(1)∠ABE=15°,∠BAD=26°,求∠BED的度数;(2)若ABC的面积为40,BD=5,则BDE中BD边上的高为多少. 24.(8分)如图,AB=AC,AC的垂直平分线MN交AB于D,交AC于E.(1)若∠A=40°,求∠BCD的度数;(2)若AE=5,BCD的周长17,求ABC的周长. 25.(8分)已知:在ABD和ACE中,AD=AB,AC=AE.(1)如图1,若∠DAB=∠CAE=60°,求证:BE=DC;(2)如图2,若∠DAB=∠CAE=n°,求∠DOB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C B C A C B C二、填空题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3,-5) 8三、解答题16. 解:原式= ---------------------------------------------------------------3分= ------------------------------------------------------------------------------------ 5分17. 解:原式= -----------------------------------------------------------------------2分= -----------------------------------------------------------------4分=---------------------------------------------------------------------------------------5分 或写成:-------------------------------------------------------------------5分18.解: C(0,-3),D(3,-5) -------------------------------------------2分------------------------------------------------------------------------5分19.解:∠CAD=∠C,∠ADB=∠CAD+∠C =80°--------------------------------------------------1分∠C=40°--------------------------------------------------------------------------------------3分∠B=180°-∠BAC -∠C =70°-----------------------------------------------------------5分20. 解法一:证明:AD、BE分别是边BC、AC上的高 ∠ADC=∠BEC=90°-----------------------------------------------------------------------1分 在ADC和BEC中------------------------------------------------------------------------2分 ADC≌BEC---------------------------------------------------------------------------------3分 AC=BC-------------------------------------------------------------------------------------------4分 ABC是等腰三角形 ------------------------------------------------------------------------5分 解法二: 证明:AD、BE分别是边BC、AC上的高 ∠AEB=∠BDA=90°-----------------------------------------------------------------------1分 在RTAEB和RTBDA中  -------------------------------------------------------------------2分 AEB≌BDA----------------------------------------------------------------------------------3分∠EAB=∠DBA ---------------------------------------------------------------------------------4分 ABC是等腰三角形 ------------------------------------------------------------------------5分四、解答题21.解法一: 解:设甲每分钟跳x个,得:--------------------------------------------------------------------1分---------------------------------------------------------------------------------- 3分解得:x=120 ----------------------------------------------------------------------------------5分经检验,x=120是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6分120+20=140(个)-----------------------------------------------------------------------------7分答:甲每分钟跳120个,乙每分钟跳140个---------------------------------------------------8分 解法二: 解:设乙每分钟跳x个,得:--------------------------------------------------------------------1分--------------------------------------------------------------------------------- 3分解得:x=140 ----------------------------------------------------------------------------------5分经检验,x=140是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6分140-20=120(个)-----------------------------------------------------------------------------7分答:甲每分钟跳120个,乙每分钟跳140个---------------------------------------------------8分22.解: --------------------------------------------------1分pq=16 -----------------------------------------------------------------------------------------2分,均为整数16=1×16=2×8=4×4=(-1)×(-16)=(-2)×(-8)=(-4)×(-4) ------------------6分又m=p+q-------------------------------------------------------------------------- 8分23.解:(1)∠BED=∠ABE+∠BAD=15°+26°=41°---------------------------------------------- 3分(2)AD为ABC的中线,BE为ABD的中线--------------------------------------------------- 6分BDE 中BD边上的高为:------------------------------------8分24.解:(1)AB=AC  --------------------------------------------------1分 MN垂直平分线AC AD=CD -----------------------------------------------------------------------------------2分∠ACD=∠A=40°-----------------------------------------------------------------------3分∠BCD=∠ACB-∠ACD=70°-40°=30°----------------------------- 4分(2)MN是AC的垂直平分线AD=DC,AC=2AE=10-----------------------------------------------5分AB=AC=10 ------------------------------------------------------6分 BCD的周长=BC+CD+BD=AB+BC=17-----------------------------------7分 ABC的周长=AB+BC+AC=17+10=27-----------------------------------8分25.证明:(1)∠DAB=∠CAE  ∠DAB+∠BAC=∠CAE+∠BAC∠DAC=∠BAE----------------------------------1分在ADC和ABE中 -----------------------------3分ADC≌ABE DC=BE -------------------------------------------4分(2)同理得:ADC≌ABE -----------------------5分∠ADC=∠ABE ----------------------------------6分又∠1=∠2 -------------------------------------7分∠DOB=∠DAB= nº -----------------------------8分解法二: (2)同理得:ADC≌ABE -----------------------5分∠ADC=∠ABE - --------------------------- ------6分又∠DOB=180°-∠ODB-∠OBD=180°-∠ODB-∠ABD-∠ABE∠DOB=180°-∠ODB-∠ABD-∠ADC =180°-∠ADB-∠ABD----------------------7分∠DOB=∠DAB= nº --------------------------- ----8分

八年级数学上范文4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前面的代号填入括号内)1.如图所示,图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 ) A. 正方形 B. 长方形 C. 直角三角形 D. 平行四边形3.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 cm ,3 cm,5 cm B. 3 cm,3 cm,6 cm C. 5 cm,8 cm,2 cm D. 4 cm,5 cm,6 cm4.点M(—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1,-2) B.(1,2) C.(1,-2) D.(2,-1)5、十二边形的外角和是 ( ) ¬ A. 180° B. 360° C.1800 ° D2160°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 )A. 12 B. 12或15 C. 15 D. 15或187.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  A. ∠A=∠D,∠B=∠E,∠C=∠F B. AC=DF,∠B=∠E,BC=EF  C. AB=DE,∠B=∠E,AC=DF D. AB=DE,∠B=∠E,BC=EF8.已知点M(a,3),点N(2,b)关于y轴对称,则(a+b)2013的值()  A. ﹣3 B. ﹣1 C. 1 D. 3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有一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有一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④一个锐角和一条对应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如图,BE、CF是ABC的角平分线,∠ABC=80°,∠ACB=60°,BE、CF相交于D,则∠CDE的度数是( )A、110° B、70° C、80° D、75°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4分)11、如图,一面小红旗其中∠A=60°, ∠B=30°,则∠BCD= 。12、为了使一扇旧木门不变形,木工师傅在木门的背面加钉了一根木条这样做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13、如图所示,∠1=∠2,∠C=90°,若DC=6, AC=8则D到AB的距离DE= 。14、如14题图,ABC≌EDF,DF=BC,AB=ED,EF=15,EC=10,则AE的长是 。 15、六边形有 条对角线。 16.如图,已知AD平分∠BAC,要使ABD≌ACD,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 _________ . 四、解答题(共46分) 17、(5分)如图,画出ABC关于直线 m 对称的A′B′C′ 18、(6分)如图,某地有两所大学和两条交叉的公路.图中点M,N表示大学,OA,OB表示公路,现计划修建一座物资仓库,希望仓库到两所大学的距离相同,到两条公路的距离也相同,你能确定出仓库P应该建在什么位置吗?请在图中画出你的设计.(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19、(6分)如图,ABC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B于E,∠ABC=60° ,求BDE各内角的度数.

20、(7分)如图,为了测量一池塘的宽AB,在岸边找到一点C,连接AC,在AC的延长线上找一点D,使得DC=AC,连接BC,在BC的延长线上找一点E,使得EC=BC,测出DE=60m,试问池塘的宽AB为多少?请说明理由.

21. (7分)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4cm, ABD的周长为15cm,求ABC的周长。 22.(7分)如图,点E、F在BC上,BE=FC,AB=DC,∠B=∠C.求证:∠A=∠D. 23.(8分)如图,在ABC中,AB=AC,BDAC于D,CEAB于E,BD、CE相交于F. 求证:AF平分∠BAC.

八年级数学上范文5

1、如图,两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构成的一对角可看成是( )

A、同位角 B、内错角

C、对顶角 D、同旁内角

2、如图,∠1=600,∠2=600,∠3=650。则∠4的度数为 ( )

A、600 B、650 C、1200 D、1150

3.下列图形中,∠1与∠2不是同位角的是 ( )

4、如图3所示,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 )

A.∠3 = ∠4

B.∠1= ∠2

C.∠D=∠DCE

D.∠D+∠ACD=180°

5、如图,POOR,OQPR,则点O到PR所在直线的距离是线段( )的长。

A 、PO B、 RO C 、OQ D 、PQ

6、如图,若AB∥CD,则下列结论中:①∠1 = ∠2;②∠3 = ∠4;③∠1+∠3+∠D=180°;④∠2+∠4+∠B=180°,正确的结论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如图,已知∠1=∠2,则有( ) X|k |b| 1 . c|o |m

A、AB∥CD B、AE∥DF

C、AB∥CD 且AE∥DF D、以上都不对

8、如图8,下列推理所注的理由正确的是( )

A. AB∥ CD,∠ 1=∠ 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3=∠ 4, AB∥ 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 AB∥ CD,∠ 3=∠ 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 1=∠ 2, AB∥ 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9、如图,若∠ 1=∠ 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 )个.

(1)∠ 3=∠ 4;(2)AB∥ DC;(3)AD∥ BC.

A.0 B.1 C.2 D.3

10、一架飞机向北飞行,两次改变方向后,前进的方向与原来的航行方向平行,已知第一次向左拐50°,那么第二次向右拐( )

A、40° B、50° C、130° D、150°

二:填空题

1、如图,一个合格的弯形管道,经过两次拐弯

后保持平行(即AB∥DC).如果∠C=60°,

那么∠B的度数是________.

2、如图,AB//CD,∠A=∠B=900,AB=3m,BC=2cm,则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 cm;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O为

垂足,如果∠EOD=38 o ,则∠AOC= ,

4、如图,已知AB∥ CD,AD∥ BC,∠ B=60°,∠ EDA=50°,则∠ CDO= .

5、如图,DAE是一条直线,DE∥BC,则∠BAC =_____.

6、如图,D、E、F分别是ABC三边上的点,且∠1=∠B,∠2=∠C,则图中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 .(全部写出)

7.如图,直线l1∥l2,ABCD,∠1=34°,则∠2=______.

8.如图,如果∠1=∠2=30°,要使图中DE∥BC且EF∥BD,则应补上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

9.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C,D分别落在C ′,D′的位置上,EC′交AD于点G,已知∠EFG=58°,那么∠BEG =_______度.

三:解答题

1、如图,AB∥CD,BF∥CE,则∠B与∠C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2.如图,ABC中,∠A=∠B,若CE平分外角∠ACD,则CE∥AB.试说明理由.

解:∠A=∠B( ) A

∠ACD=∠A+( ) = 2∠B

CE平分∠ACD

∠ACD=_____∠ECD B C D

第2题

∠B =∠ECD

CE∥AB( )

3、如图,AB∥CD,BE∥CF。求证:∠1=∠4。

4、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点E,F,FG平分∠EFC,交AB于点G,若∠1=80°求:∠FGE的度数.

A B

5、已知,如图,CDAB,GFAB,∠B=∠ADE。试说明∠1=∠2

6、如图,CD∥AB,∠DCB=70°,∠CBF=20°,∠EFB=130°,问直线EF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7.已知:如图,AB∥CD,BD平分∠ABC,CE平分∠DCF,∠ACE=90°.

八年级数学上范文6

第十一章11.2.1三角形的内角答案

1、直角三角形

2、60°

3、115

4、125

5、解:设一个角的度数为x,第二个角为6x,第三个角为7x-44°

由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得

x+6x+7x-44°=180°

解得x=16°

所以角是96°

6、解:AB∥CD,

∠AFC=45°,

∠EFC=135°,

∠C+∠E=45°,

又∠C=∠E,

∠C=∠E=22.5°

第十一章11.2.2三角形的外角(1)答案

1、65°

2、120°

3、>

4、360°

5、答:命题正确。

∠BDE是∆DEC的外角,则有∠BDE=∠DCE+∠E;

同理,∠DCE=∠A+∠B,

所以∠BDE=∠E+∠A+∠B

6、解:(1)∠F=(∠B+∠D)

由题意可知∠DEG=∠GEA=∠DEA,

∠ACF=∠FCB=∠ACB

在∆DEG和∆FGC中,

由于∠DGE=∠FGC(对顶角相等),

则有∠F+∠ACF=∠D+∠DEG,

即∠F+∠ACB=∠D+∠DEA

同理可得∠F+∠DEA=∠B+∠ACB,

可得∠F=(∠B+∠D)

(2)x的值为3

第十一章11.2.2三角形的外角(2)答案

1、直角三角形

2、20°

3、70

4、75°

5、解:∠DAC=∠BAC-∠1=63°-∠1,

∠DAC=180°-∠3-∠4=180-2∠3,

而∠3=∠1+∠2=2∠1,

∠DAC=63°-∠1

∠DAC=180°-4∠1,

求∠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