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1
关键词:写作兴趣;阅读积累;源于生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题,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能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导入,激起兴趣
作文课之前,设置情境,发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写作的欲望,并使他们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采用与作文题目有关的、他们感兴趣的图片、音乐、短片、小故事等来生动地导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起,就会化成无穷的动力。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作文更是如此,文章源于积累,厚积而薄发,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所以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学《大自然大语言》时,让学生欣赏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它们如诗如画,各具风韵。以此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把符合学生阅读年龄和心理特点的课外书籍借给他们,加强阅读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以便学生积累越来越多的写作知识。
2.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此,每学期我都让学生做摘录笔记,教给学生摘录方法,让学生分类摘抄。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运用这些优美语言,使作文锦上添花。
三、善于观察,力求写实
学生大多写作无话可说。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的一段描写:“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鸭蛋的黄是通红的。”这一段文字,平淡而有味,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其实,就是平时吃咸鸭蛋的方法。还有一段描写:“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看似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一段文字,作者抓住了颜色和外形特点生动地描绘出了鸭蛋的形状?为什么汪曾祺能把普普通通的鸭蛋写得如此富有生活情趣呢?是因为作者能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把其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力求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四、多加肯定,增强信心
学生最喜欢听表扬的话,谁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同学的赞叹,因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有时,若发现哪位同学作文写得不错或是有了进步,我就会将他的作文在班级上读给学生听……这些小细节不但是对习作较好的学生的肯定,而且也鼓励着习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孩子以写得好的孩子为榜样,积极习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地训练才有提高。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不断地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写作、敢写作、会写作,就一定能够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吕佩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0(11).
[2]李凤才.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6).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2
关键词:写作;依托;源泉;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08-03
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曾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她提出“取法乎上,以读促写”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知道,文本阅读是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间接获取生活体验的最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说,阅读可以丰富思想,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激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依托感,且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来处理文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新教材没有针对作文进行单独设计教学,忽略了作文教学的层次有序发展,使得很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惑;另外,当前的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都是针对课外,课文教不教似乎已经无所谓了,于是很多语文老师忽视对课文阅读的教学,而把心思全花在文言文、作文等的教学,我认为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新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不少课文都出自名家之笔,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把课文当作写作的范例无疑是诠释用教材这个理念的最好的行为方式。
一、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文本阅读中养成记录和总结阅读成果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随时遗忘阅读的内容,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觉得特别好的词句标出来,从让学生自己体味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深入阅读文本的能力。
“读书即是动笔时”,鼓励学生以批阅的形式进行阅读。读书动笔既可以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心得体会,也可以是疑惑;既可以是联想,也可以是想象。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结果,都可以鼓励学生以“批阅”或“读书笔记”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在班内进行学习交流,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中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除了养成动笔的习惯外,要改变学生作文词不达意、枯燥乏味的面貌,就要让学生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让他们在与美文的对话中领悟语言的内涵,让他们在美文的长河中畅游。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内心与作者的共鸣。朱自清《背影》中“我”的四次流泪,其语言波澜跌宕,内蕴丰富深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采用托物言志手法,赋予紫藤萝以生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紫藤萝那勃勃生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因为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对这些语言的积累和把握是首要的,如果没有能引导学生去体会、感知、理解,那么读这些文章就如同嚼蜡,也就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更不能在阅读中获得收益了。
新教材的文章都出自名家名作,语言的锤炼可见一斑,品味语言也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学很重要的内容,教出语文味是当前很多教育专家所呼吁的。咬文嚼字、赏析优美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教朱自清的散文《春》,赏析“春雨图”时,可指导学生辨析“笼”、“逼”等词的表达效果,从而获得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课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也给我们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美妙诗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引经用典的写作手法,能使文章更富文采,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吸收这些阅读课文的精华,在阅读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品味了优美语句后,我们老师最重要任务是锤炼学生的语言,通过优美语句的赏析,学生可以采用仿写,或连词成句等手段训练学生的写作,短诗《雨之歌》最后一段“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内涵丰富,意蕴深邃,要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仿写,扩展句子,让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的翅膀,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这样的句式“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达到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的语言方面的指导,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在文本阅读中获取写作的思想泉源
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学语文课,它的教育普遍性价值隐含在千差万别的选文中。以单篇呈现的教学文本,除了体裁的类型性以外,个别性、特殊性是其主要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必定多种多样;而形式的选择完全决定于内容的性质意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的可能。
新教材语文以单元为结构,涉及我们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环保、关爱大自然等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文章,为我们的学生习作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同时,所选的课文比较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状态,跟学生的思维、想法都极为近似,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可。比如,学习了《珍珠鸟》、《斑羚飞渡》等课文后,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身心也经受了一次洗礼,这是一堂生动的关爱动物的思想教育课,虽然我们不提倡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但我们不能否认语文的人文气息。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人类的行为已深深伤害了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生就可以有感而发,写出关注生活的有意义的事来。再举朱自清的《春》的教学,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春游,通过踏青赏春,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从而表达对洞头海岛家乡的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情感。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引领我们走进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单元课文教学当中,为我们学生提供了作文创作来源的思想宝库。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但学生又很少关注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就没有了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那么,优秀的课文无疑是获取知识、开阔学生某一领域的视野的很重要的渠道。就以八年级下册为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再塑生命》等课文,为我们学生在人物塑造、抓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选材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学了《组歌》两首后,我就让学生以《 之歌》为题,抒写对大自然万物的崇敬、赞美之情,于是,课堂上就有了美丽的《小溪流之歌》、《冬之歌》等丰富多彩的文章;第三单元“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这个主题教学,又为我们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很好的写作内容,联系到七年级下的《珍珠鸟》、《斑羚飞渡》等优美的课文,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等就为我们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三、在文本阅读中形成写作的良好技能
写作除了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更要有娴熟的技巧,新教材的课文无疑为我们学生的写作技巧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1.空白艺术:画家做画时,不会把所有要画的都在纸上呈现出来,作家也一样,“布白艺术”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它不仅给学生在阅读中留下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同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掌握这种空白艺术,为自己在以后的作文当中得到应用。学习课文《丰碑》,当读到“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足有一分钟”时,同学们的表情特别严肃凝重,他们已经被深深地打动,情郁于内,发之于外。这正是以读促写的良好时机,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顺利地把那段“一分钟的定格(空白)”补了进去。
2.先抑后扬,形成事件、人物性格的急剧落差,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很重要的手段。浙教版的《雨丝》一文,“我”对丈夫和老瓦匠这两个人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使得文章悬念叠生、疑团重重,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又一个疑团当中,学生读了课文后,他们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落差”这种写作技巧,为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例。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但写作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而非简单的复制。这就是所谓的“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首先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4.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创造写作手法的多样性。朱自清的《背影》和《台阶》两篇文章都写父亲,但写法却不尽相同,写作角度也迥异。《背影》从父亲对儿子的生活细节的关爱这个角度表现父亲深沉的爱,抓住父亲几次背影的描写就把一个爱儿子胜过一切的父亲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台阶》同样写父亲,但他从父亲为盖一幢多台阶的新房而付出大半辈子心血的经历来反映农村人那种为获得自尊的坚毅顽强的性格。这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学生以很大的启发,写人物可以多角度去刻画,可以打破常规,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通过课文的比较,学生在接下来的《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的写作中,写到母亲这个人物时,就不会再写到“我”生病了,母亲把“我”送到医院的情形。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感受,这归功于对课文文本的阅读深度,从中获得写作的灵感和技巧。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3
关键词:教师演讲美修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言语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言语的内蕴。正因为汉语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特点,因而,我们所接触的汉语文学其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包蕴着丰富的情愫。而当今有些语文课堂“实”有余而“活”不足,或“活”有余而“实”不足,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状况呢?从美学角度看,我认为应加强教师演讲美的修养,提高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演讲美的修养。
一、情理美——用真情哲理感动学生
加里宁说:“如果你想使自己的语言感动别人,那么就应当在其中注入自己的血液。”①达到“快者抛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效果。②通情才能达理,感情相悖,即便是金玉良言,也不能为听者所接受、所理解,因此缺乏激情的演讲是谈不上什么魅力的,唯情才能动人。刘勰说:“情理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③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缘情悟理,反复品读。细心揣摩一些重点词句的精妙处,才能悟到个中滋味。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当展开教学活动之时,这些情感因素在情境中被激活,并以情感信息的形式产生流动,从而形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动态网络,引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在执教《生命生命》一课,在学生情感处精心设计的练笔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当孩子们通过三个事例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出示王家岭矿难图片,配乐进行讲述。(在他们获救之前,他们在深深的狭小的巷道内,底下全是水,他们只有抓着上面的铁网,就这样吊着,坚持着,10分钟,一小时,一天,他们坚持了八天八夜,这中间要经受多大考验,没有吃的,也许打个瞌睡就会失去生命,但是生命的力量在召唤,他们想到家人,想到生命的美好,他们坚持着,只要有一丝希望存在,决不放弃。)让他们谈一谈感受。从孩子们的脸上我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震撼,乘此机会推出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他们都按捺不住地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的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此时,我要求孩子们心里有什么就写什么,听从心灵的召唤,孩子们被主人公那崇高的内心境界所深深地震撼,完成了由“意”到“言”的转换。一位善于调控的教师,始终会关注学生是否情感投入地学习。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而,课堂中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鲜活的群体,让他们自我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取,在真情实感中感悟更深层的内容。
二、态势美——用外表形象感染学生
一次成功的演讲,不仅需要幽默机敏的口才,还需要借助演讲者的态势,诸如衣着、站姿、面部表情、手势、视线等一切能被听众观察到的行为动作。它们是一种无声语言,是表达信息的独特方式,对演讲中的有声语言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果说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主要是诉诸学生听觉的话,那么体态语的表达则是更多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因而更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的特征。恰当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曾听一位老师教《五彩池》,教师在指导朗读、背诵“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卧龙山……有的像盘子的,有的像莲花的”四句时,巧妙地运用了体态语。只见老师的手势像乐队指挥那样: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重,时而轻;时而缓,时而急;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象征意义和传神描绘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学习《黄山奇石》《荷花》《桂林山水》这些优美的写景状物的课文时,教师都可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轻柔潇洒的柔情语调的基础上,时而用和谐愉悦的表情,时而加上欢快的动作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从无声的体态语言中体会到栩栩如生的意境,领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热烈情感。《小珊迪》一课中,珊迪临死前听了“我”答应照顾小利比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这“目不转睛”的表现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托付,一种信任,一种感激。而后“突然”话锋一转,“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伴随着老师朗诵时令人窒息的语调,学生的情绪随着文章进入,此时教师沉默片刻,显出悲痛难抑的表情。这短暂的停顿、将学生的情感推向时又燃一把火,这伴着教师复杂表情的“空白”更激起了学生太多的联想......全部都定格在这“空白”里,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运用态势语应符合授课内容客观实际及情感基调,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性格,符合景色的特定环境,该用的地方用,不该用的地方不要强求,只有这样,才能与有声语言配合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
三、修辞美——用节奏韵律调动学生
演讲作为一种高级的口语传播形式,语言自然是其主要的物质手段,演讲的语言除了需要准确通俗表现积极的思想意义外,还必须注意对语言文学进行形式上的润饰和加工,使它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和美的感召力。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演讲中需要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段构成语言上的节奏美和句式上的形式美,从而把人们的审美活动引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尽快入情入境。于漪老师教学《听潮》时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句来形容它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鲁彦《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会,这段导语,语言形象生动,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启动思维,接着描绘出大海多姿多彩的形象,以修辞角度看,有比喻,有拟人,词汇丰富,句式长短结合。如此优美的语言配合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定如坐春风。在教学中发挥抑扬顿挫的各种变化的艺术表现力,能够产生声乐般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去体味语言的美从而把教学引入更高的情境之中。
四、声音美——用优美语言打动学生
有声语言是演讲的主要表达手段之一,它是由声音和意义两种因素构成。优美的声音,不仅能准确清楚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声声入耳,尾尾动听,给听众的听觉以美感,使听众心潮激荡,如醉如痴,完全陶醉于演讲之中。这种声音美的创造需要做到声音要准确清晰,演讲者要有动听的音色,演讲的声音要富有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尤其重要,可先从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入手,进而争取发音朗润,音色清和,质地纯正,情韵俱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技巧,让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变的活动和生命力,好的课堂语言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口的效果,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能使学生获得音韵美与和谐美。
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自然影响人的情绪、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是声音的神,声音的神都是说话的感情,音情的变化,才具有最大的感染人的力量,能使学生在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美的陶冶。课文是确定教学语言情感基调的主要依据,必须牢牢把握“据文定情,因文传情”的原则,如用欣喜之情来朗读《绿》,能让学生融进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激情之中;用淡淡的喜悦中夹着淡的忧愁之情来朗读《荷塘月色》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不满现实,想超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让他们去体味,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瀑布》这一课的朗读训练中,抓住诗歌具有的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利用录像设计导读片段,让学生对从未见过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奇丽景象来个亲眼目睹,学生真正体会到瀑布的“伟大”确像“一座珍珠的屏”而听到瀑布一层又一层地涌上来发出的哗哗巨响,则又易联想起“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中“活”起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容易激发朗读的欲望。
五、幽默美——用才智诙谐吸引学生
西塞罗说:“笑话和幽默令人愉快,往往是极为有用的”,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和光彩夺目的火花,它不仅能增强演讲的趣味性,引出人们的笑声,而且最重要的是使人们在笑过之后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启迪。
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中一段时间后容易“走神”,而生硬的批评未必奏效,而且激起抵触情绪,此时教师不妨适时使用一些调侃语言制造一些幽默,以此唤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学生小声说话时,教师问一声:“唧唧复唧唧,有人在说话”,对看窗外风景的学生说一句:“对面的学生看过来!”这样调侃活泼风趣,打破死水般的局面,帮助学生克服疲劳,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效果。曾记得我上小学时,一位老师在讲“鬼鬼祟祟”一词时,他走出教室关上门,过一会儿,他推开门,贼头贼脑地望着同学们,惹得同学哈哈大笑,这时,他说这就是“鬼鬼祟祟”。轻松地让同学们理解了词义,这一情景至今让我难以忘记。教师在教学时适当的幽它一默,真得会给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
六、应变美——用机智勇敢启发学生
演讲者在应变过程中,一定要有涵养,首先要做到敏锐观察,准确判断,迅速反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次面对变故要做到泰然自若,脸不变色,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拍板解决,把事情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发展扩大。
教育活动中的意外事件是常有的,有时不仅干扰正常秩序,还会给学生留下不良影响,教师如能通过一些虚拟事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不仅简单易行,也体现了教育机智。一次全国特级老师斯霞上公开课的前两分钟,两名学生不知为什么争执起来,其中一位还哭鼻子了,学生、老师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斯霞老师,只见她不慌不忙地微笑着,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哎哟!老师太粗心了,把一本书忘在办公室了,谁能帮我拿一下?”霎时教室里小手如林,哭鼻子的学生也举了手,斯霞老师冲他点点头说:“好,请你帮我拿一下。”那位学生眼泪顾不上抹就跑出教室,不一会把书拿来了。这时,斯霞老师又微笑着说:“多亏这位同学,我得好好感谢他。”说完对那位同学微微一弯腰,教室里掌声四起,斯霞老师正是妙用“忘记带书”这一美丽的“虚拟事件”平息了学生间的矛盾,使课堂秩序归入正常。
综上所述,做为一名教师,应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努力,使自己具备演讲美的修养。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与内涵。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地去实践,付出辛勤的汗水,得到的将是美的丰收。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4
【关键词】书法 兴趣 竞争 合力
考场作文,无论是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跌宕起伏的记叙;无论是酣畅淋漓的抒情,还是纵横捭阖的议论,都是通过书写文字进入阅卷老师的眼帘的。规范、工整、美观的书写,自然会给阅卷老师带来赏心悦目之感;而随意、潦草、涂改的文字,怎么也不会给阅卷老师带来好的心情。因此,考场上给阅卷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书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作文得分的高低。
可是,打开我们学生的作业本、试卷,又有几个学生书写的汉字称得上是漂亮、规范呢?小学、初中个别教师不注意规范学生的文字书写习惯,有的大搞“题海”战术,过大的作业量致使学生难以认真书写。再加上计算机的普及,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有了电脑而不再需要认真地去写字了。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指出:“中国人从小就要注意写好规范字。小学阶段,除了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外,还要打好写规范字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师指导已错过“习字黄金期”的学生习字已是“亡羊补牢”之举,指导高一学生一笔一画、沉心静气练好硬笔书法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做了几点尝试,有一些粗浅的建议,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故事激励,提高书写兴趣
学生往往会感到写字很枯燥,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激发他们对书写汉字的喜爱。比如,三国时的钟繇,书写楷书刚柔兼备,点划之间,往往书出神来之笔。他全神贯注地研习书法,有时躺在床上用手指书写,常常将盖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时上厕所,练习书法,竟然忘记出来。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他的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力雄劲,入木三分。因为他每天静下心来“临池学书”,清水池变成了“墨池”。南宋时的岳飞十分喜欢书法,没有钱买纸和笔,就在路边拣了一些枯树枝,然后找来一些细沙,用枯树枝在细沙上写字,写完一次把细沙抹平再重新开始。沉心静气的古人,留给我们的书法作品,是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还可以不失时机地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把知名人士对中国书法的论述讲给学生们听,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比如,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让学生们明白,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二、比学赶超,营造竞争氛围
在学生中开展名言警句、精美语段书写比赛。一是习字之初,落实自习课前“10分钟天天练”,教师每天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外墙上,供同学们鉴赏评价,在班内评出“书法日星”,争取每天都能掀起习字的小。二是每周评出“书法周星”,给优秀学生照相留念。把一周的优秀作品整理、装订成册,挂在教室显眼位置,以备大家交流鉴赏。两周以后是练习的关键时期,练得好的自不必说,会坚持不懈;练得不好的,就有可能出现懈怠,中途放弃。因为我们的活动不是要培养出书法大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所以,对于暂时落后的同学,一定要手把手指导。这样,让每一个交书法作业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三是一个月后,鼓励学生,凭借记忆,摆脱字帖,限时训练,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奖励。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又引导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
三、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格培养 中学生 教学活动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而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 论文 ,抑或是 科学 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 艺术 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各种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
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二)学生说的活动
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在与教师的接触和交流中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
(三)学生的阅读活动
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文本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和诱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三、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人格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学生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信,言行一致,处事公正理智,爱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能执着地朝着理想而奋斗等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总之,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模仿性极强,且思维活跃、上进心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让他们吸收优秀人物高尚品德的营养,茁壮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从而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更加繁荣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健全完美的人格是内在自我和社会和谐中培养出来的。内心平衡、身心愉悦是基础,与外面的世界相适应是目的。要培养做健康 健全的人个格 ,就必须帮助学生做一个自主独立的人,把自己融入班级、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 汪利民.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新课程语境下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06)
赞美老师的优美语段范文6
忍俊不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忍不住笑。而课文中却这样使用该词语:“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很明显,这个地方“忍俊不禁”一词用错了,就如同“抗战英雄被日本鬼子打得浑身遍体鳞伤一样”中“深身”和“遍体”语义重复了。既然是“忍俊不禁”,何须再强调“破口大笑”呢?
怎么处理这个错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词是错的?告诉学生即使像郭沫若这样的大文豪也会犯错误?
思考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忍俊不禁”与“笑”语义重复,一定与“破口大笑”完全重复吗?
2.可以简单地把“破口大笑”去掉了事吗?
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对“忍俊不禁”做出了更加精确的解释:想笑,又极力忍住不笑出来,但是没有忍住,终于又笑出来了,但是绝对不是完全张开嘴笑,应该是抿着嘴笑。所以“忍俊不禁”与“破口大笑”不能划等号。所以也不能简单地把“破口大笑”去掉。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又要求学生思考:
该怎样解决这个错误?
经过思考与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忍俊不禁”不能简单去掉,可以这样修改:“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继而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学生的修改真是妙不可言:既不是简单的保留,也不是简单地去掉,而是恰当地修改,修改之后的表达更加符合文章的意思,与石榴的成长过程也吻合――石榴成熟了,先“忍俊不禁”,继而是“忍不住笑出来”,最后是“破口大笑”,这“笑”就具有了一种动态的美,这“笑”就有了一个美的过程,传神微妙地描写出了石榴由小到大张开口笑的过程。修改以后,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变成了生动传神的描述。我于是这样评价学生:你们不是在学习教材,而简直是在参与教材的建设了。
在《石榴》一课的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思考了另外一个问题:“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中的“演艺”一词可以换为“演绎”吗?
学生查词典后得到解释:
演艺:戏剧、影视、歌舞、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表演的技艺。两个解释都是名词。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铺成、发挥;展现、表现。第二三两种解释都是动词。
“演艺”重在赞美石榴变化的过程的艺术之美,而“演绎”重在赞美石榴的所谓表现,前者重在过程之美,后者重在结果。郭沫若这样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作家的文章,毫无疑问,他肯定会选用“演艺”这个词。
就这样两个词语,耗费了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很有收获的,而且他们很自豪,因为老师说他们参与了教材的建设。
其实,参与教材建设的何止是学生,教师更应该是教材建设的参与者。
在教育学理论中,课程与教材都是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教材也有广义教材与狭义教材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一般来说,教材是由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编写的,教师学生都是教材的使用者。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是学生,一般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变更的“圣经”,是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对于教材,视若雷池,不敢逾越一步。传统的教材观,僵化了基础知识的理解,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消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材观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圭臬”,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和工具。在《石榴》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学习教材,但是不盲从教材,因为课文既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材料,又是学生获取优美语言熏陶和情感熏陶的材料,更是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的材料。
其实,教材并没有限定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相反,教材还为我们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材所选篇目之外,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目。即使是已有的篇目,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不仅仅是解读课文,不仅仅是引领学生解读课文,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熏陶情感,也可以借助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重新进行组合编排,进行更加符合情理和事实的解读,甚至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再加工。让学生在对课文的重新解读之中,在对课文进行的“改造”之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去体验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过程,去收获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完全明白,我们不仅是学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学,用教材来创造;同样,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教。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所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还要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思考教材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所谓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而不是“死”的陈述性知识,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参考教材中已有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真实情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如果教材已有的活动设计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教师应该设计较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搭“梯子”。如果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再设计应适当加大难度,给学生以提高和发展的空间。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所以教师使用教材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当把教材看成是自己从事自主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亦步亦趋的“教本”。因为教材面对的是某一地区或者若干地区的全体使用者,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组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以,教材使用本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工作就只能由具体的教师来完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单元内部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安排,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甚至当教材内容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容易操作或没有训练的价值时,教师还可以对其作必要的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