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 教学模式 探讨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端电子产品,在给人们带来帮助的同时,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目前社会上对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维护计算机的人才更是紧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就是针对现状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但许多学生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计算机出现了问题还是不能独立解决,经常要请人处理或者请教老师。这样就造成学生很大的困惑,感觉这门课程学习完了后只学到一大堆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还是很低,更谈不上熟练操作、解决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我认为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学校实验设备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教学方法和模式问题。

一、目前学校采用的通用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一般开设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一周的课时一般为4节,一个学期一般有17个教学周,总计68个学时。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先上2节理论课,下次再上2节实践课。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很科学,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操作,让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当上完理论课后过了几天上实践课时,学生已经对上节课的内容印象模糊,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回顾上次的知识,这样留给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很少。因为学时的原因,教师不可能经常停下来巩固已学的知识点,以前的知识记忆逐步消退,学生经常感觉学了后头而忘了前头。

二、新教学模式探讨

1.授课时间集中化。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集中时间训练比分散时间训练效果更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技能培训课程,我认为应该将学时集中起来,在期末的前一个月集中开设,每天6个学时,上午理论授课,下午进行实践操作,用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授这门课程。这样安排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讲解理论后就立即穿行计算机硬件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细化教学。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分步介绍CPU、硬盘、内存、主板等硬件的型号与技术参数,学生对这些书面理论不是很感兴趣,也很难记住这些硬件参数,而等到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些硬件早已过时淘汰。由于缺乏动手能力,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无法处理。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可用性技能。针对目前高职生的素质,以及学校的设备情况,我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案例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是指采取分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完成案例活动,发现自身问题,从而巩固及应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以组装计算机硬件这个章节的案例教学为例加以说明:教师教授完各个硬件的基础知识及工作原理后,示范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并对每个元件的连接方式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讲解,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熟记各个部件接口方式与安装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避免因错误操作而造成硬件损坏。那么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组装技能?我采用的方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首先让他们分组讨论每个部件的功能原理,然后对分组进行组装培训,再由各组长负责自己的小组进行组装实践。先把安装好的计算机按顺序逐一分拆下来,并对照所学硬件知识进行逐一安装。也可一部分同学拆卸,另一部分同学识别硬件并安装直至测试成功,要求学生练习到熟练为止。教师的职责是检查学生是否连接正确,并对拆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导。经过反复训练无误后,当学生启动计算机后看到自己组装的计算机能正常运行时,都会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这种案例设计有利于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也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的团队精神、为人服务精神、合作协调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重视机房建设、开展课外活动。

目前学校办公室里有很多淘汰下来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大部分是因为硬件过时等原因更换下来的,这些废旧电脑是学校资产,一般申请报废卖掉,手续上很繁琐。我认为应该物尽其用,将这些电脑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专门的实验室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条件,即使学生误操作造成原件损坏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又能节省学校对机房建设的经费投资。

此外,开展网上论坛建设,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同学们自己开设论坛,在论坛里发表学习问题或者心得,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教师在课外时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给学生答疑指导,这样就能解决学生课外找不到老师、无法辅导的情况。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自愿者活动,让专业学生帮助其他同学或老师修理电脑,更可以走出校园,帮助社会群众解决计算机故障。这样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熟练程度,同时也能取得很好的社会影响,为他们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改变考试模式。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我们可以改变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加强技能训练。现在很多学校计算机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这不仅纸上谈兵,与学生实际上课的情况脱节,而且增加了考试难度,削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及以后他们发展方向的情况出发,变理论考试为实践技能考试,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操作要求,根据完成情况来决定成绩,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5.加大实践环节,提高综合素质。

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致使学生毕业了发现学到的都是过时的知识和技术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学院正在进行教学改革,我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应该加大实践环节,在校期间多带领学生去社会上电脑公司实习,去学习最新的技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也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学知识更新得也很快,要在短短60多个学时全部学会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只要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操作习惯和动手能力,就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为今后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冲,赵强,王鑫.谈提高学生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的动手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174.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文2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

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热门话题,同时也为一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冯博琴教授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在2003年即开始研究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向“大学计算机基础”过渡所涉及的课程定位、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实验、考试方法等一系列问题。2004年,冯博琴教授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及配套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又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调研工作,为使本套教材适合更多学校的师生,冯博琴教授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第1版内容作了修订,推出《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值本书出版之际,冯博琴教授希望将这一年来的体会与大家共享,供关心该课程改革的同行参考借鉴。

1.新生入学的水平和“升级”的可能性

2004级仅有31%的学生在中学学过计算机,为数不少的学生还是在网吧中接触到计算机,他们最熟悉的是指法、汉字输入和上网。从入学摸底考试分析,约有1/3的新生已经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从考分来看,应届城镇新生的分数最高,往届农村新生分数最低。这些数据表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乐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面还比较窄。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影响学生们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热情。调查显示约80%的学生赞成2005年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2004年本课程的教学来看,这门第一次开设的新课程像一门成熟课程一样,顺利、平稳地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考试结果也十分令人欣慰。学生把“总体上学习有收获”列在本课程成功因素的第一位,74%的学生认为在本课程中既学到了计算机基础理论,又学到了实际操作。

2.学生想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什么

按照本课程的设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的使用能力;亮点是新三样,即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初步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将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从而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这些内容虽然是以现代计算机为背景来介绍,但基本内容是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以及可使学生长期受用的知识。

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操作和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令人满意。

3.这门课程难在哪儿

学生学习的困难是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宽、概念多。每一项内容,比如数据库,讲6学时就结束了,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很不适应这种教法,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78-03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用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影响[2]。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只有不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有些地^学生未接受过正规计算机教育。虽然部分学生在中学上过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课程不属于高考课程,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上网和玩游戏,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中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2.2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信息高速增长,新概念,新知识不断出现,只有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不断更新,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教材更新慢,如授课教师不积极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就会造成内容陈旧,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教学效果不理想

经常能听到“我的office办公软件是在写完毕业论文才会的”,“能不能帮我把操作系统装一下”,“照片是别人帮P的”……这些知识都是应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掌握的,而学生直到大四才能掌握一部分,充分说明很多学生并没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教学模式,考核形式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3.1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课程的每一部分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到两门课,由于时间限制,每部分都需要精讲。教学的要求就是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新知识,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确定方向。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校从计算机基础,常用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新知识及硬件操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2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3.2.1叙事式讲解,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课程的重要部分,主要讲述计算机发展,原理,软硬件系统的组成等基础知识,由于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如按概念-解释的授课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走马观花,充耳不闻,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计算机从最初的满足人类自动快速计算的需求到目前应用到各个领域,从机械计算到电子计算,从只有硬件到软硬件都有,计算机的知识是不断丰富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一些关键人物,技术,思想密不可分。如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比尔.盖茨,乔布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励志的教材。叙事式就是以时间和人物为主线,通过介绍不同时期影响计算机发展的人物生平,成就,奋斗史,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计算机知识,而且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要真正通过叙事方式使枯燥知识变为生动,单调变为丰富,丰富的人物经历是重要的,同时也离不开讲授者的精彩演绎。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计算机发展的整个过程,并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使生僻的专业术语变得更通俗易懂,这也对讲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基于分层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使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问题,很多院校采用分班教学方式,即按照能力分成快慢班,力争做到因材施教,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本校场地及教员数量限制,无法实行分班教学,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尽量做到快慢兼顾。在教学中将案例法,任务法和互动法结合使用,并在各种方法的运用中,注重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案例法能够直观、生动地将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的知识点讲解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的问题[3]。案例法非常适合工具软件的教学,它可以将离散的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软件操作步骤及主要功能操作方法,为后期深入学习及自学打基础。案例法的关键是演示作品的展示和作品的讲解分析。案例法并不是只是让学生看作品效果,分析作品更重要,通过分析才能使学生懂得软件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在作品分析中,鼓励学习过相关软件的学生参与,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为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从而到达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获得能力的目的[4]。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把教学的内容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分为基础类和提高类,初学者做基础类任务,而有基础的学生则完成提高类任务。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优秀作品展示和讲评。作品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课堂互动不是简单的问答式互动,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5]。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中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教师在对这类应用软件讲解时设置了多个环节让学生补充,即部分功能让学生讲解和演示,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在图像处理,视频处理软件能够熟练运用,对于这类软件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讲的方法,即安排学生独立授课。教师只从内容组织,实践掌控,课件设计等方面提供指导,具体实施完全按照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独立授课方式,不论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表现出极大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法有利于增强师生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

3.2.3软硬兼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椭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以往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所介绍过的工具软件,并不涉及硬件操作,造成学生虽然学习了硬件知识,但没法进行实践,导致学生硬件实践能力偏弱。本校的硬件实验室(如图1所示)能够开展计算机组装,系统安装,计算机网络组建及常见故障处理等操作实验。依托硬件实验室,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增加了整机组装,操作系统及软件安装,网线制作等硬件实验,弥补了课程缺少硬件实验的不足。将传统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4发挥网络实验平台优势,实现实验的时空扩展

学生在进行软件实验时,由于掌握程度不同,在规定时间内部分学员只能完成一些基本实验,无法完成复杂实验,影响实验效果。网络实验平台(如图2所示)能够实现学生实验作业上传,实验任务和学习资源下载,问题讨论等多种功能。通过网络实验平台,可以实现实验的时间空间扩展,学生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成功上传。学生不必为课堂完成不了实验任务担心,教师也不必担心实验任务难度过大影响实验任务完成。学生具有更充分的时间精力用于完成任务,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

3.3注重实践能力,多种评价机制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方式,克服一卷定成绩的不足。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并对于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即考核学生运用相关工具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多种评价结合,有利于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确实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此课程不仅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软件工具功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确定自身计算机学习方向。此课程就像计算机发展一样,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嘉,吕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4):104-107.

[2] 孙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04-108.

[3] 魏霖静,陈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案例教学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2):110-112.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文4

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3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主动高效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教师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他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适当开发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教师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

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笔者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笔者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笔者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这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

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文5

职责:

1、根据服务请求完成关于桌面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邮件客户端、打印系统、网络、办公设备等方面的安装、管理、维护;

2、解决排除各种硬件故障,定期升级系统,保证系统顺利运行;

3、桌面设备(台式机、笔记本、打印机)安装、调试、配置及维护;

4、负责维护服务器、网络(有线及无线)、弱电、pc终端设备及无线AP等;

5、负责IT资产管理及库存梳理;

6、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任务;

任职资格:

1、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___年以上IT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行业背景优先;

2、熟悉PC客户端、各种日常办公软件的安装、配置、维护、故障排查;

3、熟练Win7、Win8、Win10和mac操作系统安装、设置和维护;

4、熟悉常用电脑,网络软硬件的配置和故障排查;

5、了解市场主流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硬件设备的使用;

6、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能配合快速定位和解决网网络和核心交换机问题;

7、了解Cisco等主流网络技术,有CCNA证书或同等级别证书,有中型以上网络设计、安装、配置、排错和优化经验者优先;

8、熟悉存储、服务器相关的安装、配置及数据备份等维护工作;

9、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力强,工作积极主动,耐心细致,责任心强;

it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岗位职责2

职责:

1.负责合作企业及高校的日常桌面运维工作;

2.与服务的老师、客户进行定期的需求沟通;

3.参与部门领导安排的其他IT支持服务工作。

任职要求:

1.国家统招专科及以上学历,计算机硬件、电子、网络通讯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2.熟悉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并熟悉相关故障的解决处理

3.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主动的客户服务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及文案编写能力,

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抗压能力强

it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岗位职责3

职责:

1.

按照项目计划和规范要求,为项目人员提供IT技术支持工作;

2.

根据行业用户需求,配合用户完成相关IT业务的建设规划、建设实施、常见故障处理和性能优化。

3.

参与部门文档的编写、整理等工作;

4.

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培训;(参与学习和进行技术培训)

5.

参与公司专项工作的开展;

6.

完成直接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

任职要求:

1、大专以上学历,计算机、电子类相关专业毕业,具相关实际工作经验;

2、了解主机服务器、小机类、存储、虚拟化平台等设备硬件组成架构,熟悉Center

OS、Redhat、SUSE

linux,Unix等操作系统应用背景及安装配置、维护;

3、具有存储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接触过行业内主流存储厂商如IBM、HP、EMC等产品,了解或具备相关开局及维护经验,熟悉文件服务器、NAS、SAN等专属网络存储系统及配置管理,VTL、NBU或磁盘阵列等存储产品的数据备份系统;

4、熟悉当前主流hp-ux、IBM

AIX操作平台者优先。

5、熟悉当前华为虚拟化平台日常维护操作者优先。

it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岗位职责4

职责:

1、负责技术工单的处理,对问题处理效率以及超时率负责;

2、负责开放平台供应商\ISV接入的技术支持,能够快速解决用户在接入过程中的技术及业务问题

3、推进政采云线上bug及故障的解决以及预案落地;

4、发掘客户需求和平台痛点,并形成建议报告,协助产品完善和优化。

岗位要求

1、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___年以上技术开发或技术支持的工作经验;

2、至少熟悉一门服务端或者客户端编程语言如Golfing/Python

/

PHP

/

Ruby

/

Java

/

Objective-C

等;

3、熟悉Linux、数据库系统,具备Shell脚本及SQL脚本的编写能力;

4、快速定位和分析客户所遇问题,快速提供解决方案;

5、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生活,永远相信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it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岗位职责5

职责:

1、负责网络及其设备维护、管理、故障排除、升级等;

2、解决排除服务器、工作站、存储设备等各种软硬件故障及日常检查、预防工作;

3、维护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控制自动化系统、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相关软件业务等正常稳定运行;

4、省内外电力公司或者电力用户企业出差,维护相关系统软件、硬件正常运行;

5、老用户关系维护、新用户发掘和公司其他部门之间配合以及新业务开拓工作。

任职要求:

1、你必须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且是计算机相关专业;

2、了解IT技术支持工程师你需要懂得以下操作:

1)负责网络及其设备维护,管理以及故障排除升级等;

2)解决排除服务器、工作站、存储设备等各种软硬件故障及日常检查、预防工作;

3)维护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控制自动化系统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高效管理;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不断显现。各种计算机相关的考试、上机实践、课堂教学等等活动的进行,给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计算机实验室属于一个人员流动较大的区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率较快,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也要不断随之更新,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所以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势在必行。

1.对实验室中的硬件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优秀的实验室硬件条件是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基础和重要因素。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更新速度惊人,但是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更新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从自身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未来建设的方向,对实验室硬件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在保障教学内容顺利开展的同时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新换代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新老设备并存的现象,这时可以将老设备统一安排到一个实验室,在这些设备上安装简单的程序和软件,不仅为一些基础较差的入门学生提供增长计算机实践知识的场所,还可以进行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使用。对于一些对硬件要求较高的课程和实践操作,可以安排在一些硬件设施较好的实验室进行,从而充分的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这种硬件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充分的满足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而且对于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换代起到了一定的衔接作用,还能够避免一些并没有完全过时设备的浪费现象。

2.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制定

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来说,日常的管理内容可谓是错综复杂。其中既有实验室的使用者如:老师、学生等人员在实验室中的管理,还有实验室中的各种设备、器材以及相关文件的管理工作。如此复杂繁重的工作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从而让管理人员在处理个重工作时都能做到有章可循。而且这些规章制度要根据实验室的不断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实时性,并放置于显著位置每一项工作都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从而保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顺利科学的进行。

规章制度能否顺利的实施执行很大程度是由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决定的,因此在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时,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周全的考虑,从而使其在长时间内,充分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现实中,实验室可以制定一些关于使用者使用方法、管理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实验室设备管理等等内容的制度,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各类人员设备在实验室都会受到相应的管理,即使是再复杂繁琐的工作也会变得井然有序,从而使得实验室发挥其做大的作用,保障实验室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计算机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的建设

在当前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中,多数人属于教学辅导人员的性质,在他们的工作中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计算机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力量。在日常工作中,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要对实验室的设备以及软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新,还要承担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工作,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内心深处对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中,需要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并且之间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相应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这点来看,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中要有一定的耐心,对于各种问题做到有求必应,充分做好自己繁琐平凡的工作。除此之外,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因为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在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中,难免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掌握了坚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保证相关课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较快,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层次,努力掌握先进设备技术的相关知识,从而在不断更新的时代,更好的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4.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

首先,应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学习机制,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加大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投入,然而,要让这些设备发挥它们最大价值,还得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具备专业水平,因此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以促进实验室工作人员自身建设。

应当按照教学要求,适当安排实验室人员的进修和培训,这是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和许多学科都有交叉,计算机系统与学生的考验,这就要求实验人员要经常关注最新发展动态。如果能够适时安排相关实验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给他们创造提高素质的机会,同时加大与其他院校的技术交流,学习他人的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作好业务培训工作,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

其次,应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实验队伍是否稳定,由于实验技术工作的繁杂,待遇又偏低。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是搞好实验室建设应特别注意的。对实验室技术人员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公平合理的工作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稳定实验队伍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实验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工作中要有敬业奉献的精神。

总之,只有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地研究探索新技术的发展,研究新形势下教学要求的具体特点,认真地总结和探索,将相关的新技术应用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发挥实验室在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飞,浅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科技信息,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