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QC小组活动 科技创新 企业管理

烟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管理。优化管理的实现需要依靠优秀的管理方法与科技创新。通过两者结合,将能够促进烟草企业提高生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培养人才队伍,实现烟草企业资源的合理优化。但如何使优秀的管理方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转化为烟草企业发展的推手,需要慎重的思考与研究。为此,本文的相关分析与研究将为近年来蓬勃开展的QC小组活动与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一、QC小组活动促使烟草企业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烟草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管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回报,但仍需要不断健全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仅用于保障烟草企业科技进步创新管理的发展,亦能够使烟草企业各方面资源、资金、人员等得到良好的配置和规划,提供有效的管理体系依据。

QC小组活动,是一种让员工吸收新知识、灵活应用老知识,发挥创造力和潜能的活动,通过交流,集思广益,启发思路,创新改革,对完成的课题进行总结归纳,实现共同的目标。烟草企业推行QC小组活动能够对质量问题进行预防和改进,以点带面促使企业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二、QC小组活动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烟草企业当前的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不足原因非常广泛,宏观、微观、外部、内部、政策、体制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就是构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这是完善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提高烟草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依靠统计方法在QC小组活动中的应用,通过对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现有管理机制的数据采集进行科学分析,逐步形成了系统性、开放性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QC小组活动中跨单位、跨部门的运行方法,能够将企业内各个单位、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共享,使用QC小组活动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科学、合理的分配运行,综合实施能够为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注入新鲜的血液。烟草企业推行以员工为主体的QC小组活动能够迅速的深入到各个管理环节,全面提高烟草企业的科技管理运行理机制。

三、QC小组活动规范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

在烟草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烟草企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烟草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虽然烟草企业对固有的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能够进行良好的管理,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科学的分配与规划,但是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的有效利用率一直不高,如何加大科技资金的利用率,是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PDCA循环,强调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要因、制定对策,直到解决问题,不能仅凭“想当然”或个人经验取代全部过程。通过QC小组活动的深入推进,从企业历年来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利用率着手调查,从获取的历年科技创新经费管理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通过分析原因,确定主因,制定对策,按对策实施等一系列QC小组活动,进而改进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办法,细化科技创新投资经费管理方法,固化科技创新经费管理流程,采用第三方审计等方法,解决现有的科技创新投资管理漏洞。通过QC小组活动实现规范科技创新经费管理的目标。

四、QC小组活动畅通烟草企业人才成长通道

烟草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通道还不够畅通,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否成功,科技创新的成效是否卓越,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才成长通道是否畅通。烟草企业缺乏适合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健康机制和良好氛围。

QC小组是一种尊重人、开发智慧、调动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活动,通过QC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其提倡自主性,自觉自愿的围绕各自岗位存在的问题开展改进活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激发烟草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完善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综合管理、科技创新开发研究、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的创新小组分级管理。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学习、指导实践、交流研讨、成果推广分享,增强现场员工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烟草企业员工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跨级别、部门的交流研讨与成果推广分享,打破了烟草企业原有的行政管理藩篱,在提高员工个人素质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员工展示平台,激发了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创新热情。畅通了烟草企业创新人才成长通道。

综上所述,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发展,必须将优秀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理念相结合,QC小组活动不仅健全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完善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规范了烟草科技创新经费管理,畅通了烟草科技创新人才成长通道,还更新了烟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通过QC小组活动的不断深入将为烟草企业最终改变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意达,盛雅蓉. QC小组活动中的PDCA循环[J].电子质量,2009,(1).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2

一、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财会管理的挑战与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企业财会管理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企业的财会管理模式发生变革,信息技术在财会管理中的应用,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为财会管理工作提供巨大便利[1]。科学技术在企业财会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办公,管理层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与员工进行交流,方便对人员的管理。科学技术,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对新的财会管理方面的信息,能够及时的进行获取。科技创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较大影响,其改变企业的财会管理模式,运用高科技进行财会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财会管理效率。

(二)科技创新给企业财会管理带来的挑战

科技创新在给企业财会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其带来挑战。科技创新给财会管理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挑战。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平台与交易方进行合作,双方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询价、谈判、交易、付款等。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商品展示,或材料进行询价、选择、订购等。一系列电子平台的交易,需要财会管理部门对支付体系进行更新,建立更完整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财会管理人员,需要足够了解电子商务,并且懂得网络交易知识,才能做好企业财会管理工作。2、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度的完善,企业财会制度也需要进行完善,从而去跟随时代的脚步,满足市场的需求。财会制度的完善,需要财会管理人员,针对时代的特点,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去构建适合的财会管理制度。

二、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财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财会管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企业的财会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够全面,管理方式单一,导致财会管理水平较低。不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无法适应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普遍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对于财会管理相对疏松,使得财会管理容易出现漏洞,部门间协调性较差,容易诱发重大问题。企业的财会管理体系不完整,使得财会管理无法发挥效用,影响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增加未来决策的风险性。

(二)企业财会管理模式、观念落后

我国的企业财会管理模式落后,较多企业仍然采取?魍车牟苹峁芾砟J剑?使得科学技术无法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社会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变化,导致企业发展多元化,财会管理部门的工作也变得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反而会产生不利影响。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无法适应信息化管理,无法解决财会工作中的难题。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未树立先进的财会管理理念,导致财会管理工作与时代脱轨,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对策

(一)创新财会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视角下,提高企业的财会管理水平,需要创新管理方法。根据市场行情与国家政策,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财会管理方法,创新财会管理理念,从而去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创新财会管理方法,将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建立适用于科学技术办公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建立管理核心价值体系,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财会工作,充分利用电子设备解决财会工作中的重大难题。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质量,还能帮助工作人员减轻负担。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市场分析与财会运算的精准度。创新管理方法,构建符合科学技术应用的财会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确保财会数据的准确性。

(二)创新财会管理网络化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视角下,企业的财会管理,需要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创新。企业财会管理信息化创新,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将财会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分类进行创新,依次建立符合信息化标准的财会管理制度。财会管理信息化,需要制订整体的架构,在分部进行实施,有机的将各个子系统进行联合,从而实现财会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财会管理的网络化创新,能够通过网络系统,对财会工作进行监督。将传统的静态财会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实时监控,提高监管力度,降低误差出现的频率,提高工作质量,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科技创新背景下,企业可以利用电子技术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高财会工作的准确度,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利的依据。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系 两个转变

1 科技管理体系要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

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给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粗放式的、扩大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社会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无视和浪费。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造成了强烈的需求,也会腾出更多的资源支持科技发展。能否适应两个战略转变的新形势,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转变。科技活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发展十分迅速,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则往往滞后。科技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这种不适应状况,使科技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沿地带。这种改革或转变应是根本性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进入”、“放宽”、“放活”等现行政策上,如不从根本上改变科技领域的生产关系,要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困难的。

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系,有两个立足点,其一,通过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分配,它的活动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快速、灵敏而有效地把资源投入到经济效益好的领域或缓解,获得最大利润,借此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市场是它的归宿和主要出发点。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应用和开发研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其二,由于自发的市场力量具有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弊端,因此,那些关系国家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及重大工程攻关,必须通过国家意志进行宏观调控,并支持其健康发展。

2 科技与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新体系

科技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他们诞生之后,又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支柱力量,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交流协作,共同发展。教育为科研活动培育大批英才,为科学发展提供最总要的人力资源。科研活动从探索自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成为教育进步的源泉。科研与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融合为一体的阶段。当时,科学研究知识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其中许多本身就是大学教授)个人的活动,科学研究未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其后出现了专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使科学和教育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特点,在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形成了彼此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的格局。

科技研究单位、高校和企业从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中,选准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办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条惠及科技、教育、厂矿企业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科技与经济结合,如果是简单地将科研院所并入企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以什么样的机制和利益关系沟通科技与企业,真正做到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从这些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解决。要从宏观策略上制定能够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积极性的政策,一步步深入解决科技与企业存在的结合难问题。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需要调整,建立一个能够协调科技、高校、企业关系的高层领导机构,制定战略目标,抓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3 新的科技管理体系要引导科研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

中央要求,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它揭示了再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制胜的基本要素,为大院大所指出了奋斗目标。作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就应当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有强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的基本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要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出大批高技术产品占领市场。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又会对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关注的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毫无疑问,这仍是我们的目标,但仅此是不够的。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科研院所要从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既要出在科学前沿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成果,也要出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科技企业家和规模化、国家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

要引导大院大所抓好三大基地建设,就要理顺管理体系,以解决谁来管、怎样管的问题。例如,对地方大院大所的管理,是否需要在国家科委设地方司院;政府职能部门、财税金融部门如何管好科技产业,以及怎样协调解决好地方院与地方科委、地方综合大院大所与行业研究机构的关系,等等。

4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否注意市场导向,是新旧管理体系的本质差别

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丰厚的学科积累,是持续地产出高水平成果和接触科技人才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对当代科学、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方面:生产实践的需求驱动和学科前沿的学术带动。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建设的应用任务导向。纯粹从学科、学术观点出发去选题,会形成这样的结局:国家、市场急需的工作,我们做不了,我们辛苦研究出来的应用性成果,市场、社会不感兴趣。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在学科建设中,要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战略。在基础与应用、长远与近期、大科学与小科学、自由选题与重大项目选择和安排上,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任何偏颇或失误,在不久就会自食其果,影响科技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因势利导,加强组织,推动科研机构和学科建设顺应这一潮流。

5 既要跟踪、学习,更要创新、超越,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才有生命力

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跟踪学习是完全必要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一切依靠自己从头摸索的方式,完全不适应当代开放社会的发展。但是,跟踪和学习决不是目的。学习、借鉴的目的,职能是不断创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在工业战线上,引进只是起步,引进之后的改造、创新,才是判断引进是否成功的关键。在科技工作中,创新更是生命线,是灵魂。科研的创新标准,要看是否获得发明、发现和知识产权。科研论文的数量是评判标准之一,但不是最重要因素。发表了大量论文,不一定说明科研有成就。长于模仿,缺乏创新,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关键弱点,排除创新的障碍时当务之急。缺乏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因循守旧、论资排辈、近亲繁殖是重要原因,而在观念上缺乏自信更是重要原因之一。新的科技管理体系是观念创新、条件创新、组织创新的产物,其最为宝贵的品质就是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一次次创新成功的实践中去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唐五湘.中国科技产业化环境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贺善倪.现代科技的社会化本性和功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8):105-110.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业;员工流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3

一、浙江省纺织企业劳动力供求现状

(一)浙江省纺织企业劳动力供给现状

目前浙江省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发展期,而且99%以上的浙江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占就业岗位80%以上。据统计,2014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40841个,总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人数达7227800人。如表1.1所示,2014年浙江省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有7733个,占浙江省制造业企业数的18.93%,纺织业从业人数年平均数为1388600人,占浙江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的19.21%。由此可见,浙江省纺织企业同比其他行业,数量多,从业人数多,是主要的就业岗位提供者,是关乎浙江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浙江省纺织企业劳动力需求现状

求人倍率是指劳动力市场的岗位数(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是衡量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指标,如果求人倍率小于1,则说明劳动力供不应求,反之则说明劳动力供过于求。如图1.1所示,2010年到2015年,浙江省劳动力求人倍率在1以上,说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所提供的岗位数多于求职人数,虽然从2010年开始,求人倍率在逐年下降,供过于求局势有所缓和,但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纺织业在制造业的企业数所占比重较大,而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超过了45%,由此可见,纺织业所需的劳动力是远远超过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

(三)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员工流失现状

随着浙江省的发展,各纺织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员工流失情况。一方面是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逐年缩减。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减少,使本省劳动力流向其他省市,以及在创新创业热潮下,各行业队伍不断壮大,职业选择方式和种类不断增多,使纺织业劳动力流向其他行业。如图1.2所示,2011年到2015年,主要劳动力年龄阶段15-64岁的比重在逐年下降,2011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77%;65岁以上人群在逐年增加,2011年与2015年相比,上升了1.65%;0-14岁人群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0.12%。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劳动力逐年下降,而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队伍又在不断壮大,所需的劳动力将更多,纺织业员工却在相应减少,且员工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导致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如图1.3所示,2012年至2016年上半年,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和高中文化水平的浙江省纺织业求职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在2013年到2014年,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求职人员有所增加,高中文化水平求职人员有所减少,2014年之后高中文化水平求职人员比重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求职人员。这些高学历求职人员想法多,面对纺织这一单调的行业,往往觉得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中小型纺织企业。在进入该行业后,与学历在高中以下的求职人员相比,高学历求职人员无法忍受如此枯燥却难以晋升的工作,往往选择自行创业或转入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

从员工角度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加大失业风险,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从企业角度看,一方面给企业注入新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影响企业长久发展,造各类成本的增加,甚至造成企业生产停顿。

二、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员工流失因素分析

如表2.1所示,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对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员工流失影响因素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员工个人情况、企业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等,回收247份问卷,回收率为82.3%。经过数据整理与统计,可以得出员工流失因素所占的比重不同,因企业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导致员工流失的占57.8%,因薪酬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占19.2%,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占12.7%,因员工就业机会增多的占10.3%。所以大多数员工流失的主要因素还是与管理不当有关。

(一)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内部管理不规范

据调查数据显示,57.8%%的员工认为自身所在的中小型纺织家族式企业缺乏科学管理体系,企业主一手掌权,在管理上一般以个人经验为主导,来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许多企业主都是雇佣自家人,抛弃“千里马”,才造成了企业人才损失。除此之外,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大多数中小型纺织企业里没有得到好的体现,利益总是被摆在首位,管理制度大多是在压制员工,对企业自身产生没有约束作用,造成员工产生“叛逆”心理,企业难以长久发展。

(二)薪酬制度不完善,工资分配不均匀

大多数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在薪酬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薪酬结构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缺少T工激励等。据调查数据显示,有19.2%的员工认为工资分配不均匀,薪酬的高低是企业主说了算的,工资因人而异,对于亲近者就多分配,对于外来打工者就少分配。这种情况造成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自然不高。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员工发展空间狭窄

处于发展期的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在员工关系管理上却处于初级阶段,员工与企业几乎都是以薪酬为标准,据调查资料显示,存在12.7%的员工认为自己所在的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健全,有些甚至未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一人管多个部门,没时间与员工沟通,在绩效考核和人员规划上都没有专业的培训。所以员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会离开所在企业,选择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

(四)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员工就业机会增多

目前,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据调查结果显示,10.3%的员工表示与现在所在企业相比,会选择薪酬待遇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的企业。浙江省纺织业员工跳槽频率加快,48.9%的员工表示一年要跳槽四次,33.9%的员工表示一年跳槽一到两次,17.2 %的员工表示一年内不会跳槽。因跳槽频率的加快,员工工作周期缩短情况严重,工作半年到一年的员工占56.7%,工作一年到三年的占31.9%,工作三年以上只占11.4%。所以各中小型纺织企业通过提高薪酬等方式来吸引人才,并不能减缓员工流失,反而更易造成企业员工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企业加薪――留住员工――其他企业薪酬更高――员工流失――企业再加薪――招到员工。

三、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员工流失应对措施

(一)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要想建立科学管理w系就要抓住源头――企业管理层,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应摒弃经验管理,不断学习提升管理水平,适当听取员工意见,建立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在雇佣劳动力上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而不是亲属,做到帮理不帮亲,约束员工的同时也给其公平感,对企业自身也要进行约束,另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员工的发展,增强员工归属感。

(二)建立阶梯式薪酬制度,完善员工激励体系

建立阶梯式薪酬制度,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公平分配员工工资。员工激励体系的运用在中小型纺织企业很少见,一般来说企业主只是通过提高工资来激励员工,但这种方式在当代社会并不十分有效。现如今,员工激励体系不单单是工资的增加、各种奖励等方式,完善员工激励体系一方面要增加员工奖励方式多样化,不仅是在工资福利上增加,适当授权和关爱都能对员工形成激励,另一方面要深度了解员工,对不同员工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扩大员工发展空间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保证员工稳定性的关键,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块投入较少,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要对各部门进行明确分工,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扩大员工发展空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这就好比一个游戏,游戏定期出新的产品,那么玩家就会不断被吸引,而不会去选择新的游戏。在这之后,在员工关系管理上要加强,适当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信心。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量大,想解决员工流失问题就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想实现转型升级,就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寻求政府、银行等单位的支持,为企业实现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通过提高员工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或与高校合作,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三是企业要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需求。

四、结论

目前,浙江省中小型纺织企业主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问题。因当时社会教育的不健全,这批早期企业主大都未受过高等教育,除了善于把握商机之外,在经营企业上并没有一套企业管理体系,单凭个人经验发展企业,缺少组织能力,对于诸如企业文化、科学管理结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概念了解得少之又少,且不善于利用员工的智慧和热情去经营企业,导致员工流失现象加重。

为解决浙江省中小纺织企业员工流失问题,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优化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利用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握“以人为本”,在招工时,多注意员工素质,综合企业发展选择员工,对待正式员工,要适当沟通,真诚待人,关注员工业绩的同时也关注员工生活,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做到责罚一致,让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产生良性竞争,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员工流失,减少企业损失,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我国中小企业人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大学商学院,2016.

[2]吴倩,殷建平.如何控制中小企业员工过高流失[J].江苏商论,2016.

[3]陈超.纺织企业中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及运用[J].纺织科学研究,2016.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5

环境技术管理作为环境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是环境科技创新的重心。目前,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体系要素间发展的还不均衡。本文全面分析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内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环境技术管理;技术指导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我国在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以及可行的行政办法处理环境问题。我国政府2006年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在国家防污减排等国家环保工作方面,技术手段创新尤为重要。2007年,环保部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指明了方向。201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中,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被着重强调。

1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就是用最佳可行的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防治行业污染的体系,通过设定环境管理目标、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环境技术的示范推广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分别在国家层次、地方层次、产业层次、发展层次发挥技术指导作用,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河水流域、特殊企业和发展环境的污染防治方面。目前,我国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指导文件、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是基本原则和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是具体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为新技术提供技术验证。要素间既层层递进,也相辅相成。

2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已经出台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指南》等文件为促进和规范环境技术指导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高效率推动建设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技术指导文件编制工作,目前技术指导文件的范围不仅覆盖了高耗能的钢铁行业、高污染的轻工业,还覆盖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等领域。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2.2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较为缓慢。早在20世纪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就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评价和筛选工作。直到2009年,环境保护部才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规范评估模式、评估程序及各方职责等内容的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这份文件虽相对较晚,但其作用和重要意义对我国环境技术评估工作而言尤为重大。2010年我国建立了展环境技术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这标志着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2.3环境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993年,为推广最佳实用技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自2006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为推广新技术和先进成熟达标技术,连续6年颁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建立的环境技术管理网,为实现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不断和更新污染防治技术和技术指导文件。

3环境技术指导体系的作用

国内环境技术指导文件主要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合理利用技术指导文件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服务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以提到技术指导文件为依据出台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办法。

4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梳理已和已开展编制的技术指导文件,结合近几年行业技术指导文件编制的经验和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环境技术指导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目前我国完成并的技术指导文件数目并不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并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技术指导体系的完整度有欠缺;另外,已的技术指导文件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对环境保护技术指导的合力效果不理想[1]。

2)技术指导体系建设实际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表设计不完善,对各指导文件间的配合与衔接考虑不足,甚至有些文件的有些内容稍有冲突;另外在国家重点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矿山生态、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方面并未及时跟上步伐,体系设计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还有时差[2]。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对环境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技术指导体系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1)首先,要认识到提高对环境技术评价重要性。从世界发达国家和环境良好国家经验来看,环境技术指导是环境管理的高效手段。技术手段相对于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而言同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手段较其他手段能发挥遏制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立科学完善、客观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环境实效明显,意义重大。2)其次,要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的配套内容。环境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突出重点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建议在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综合性技术文件和环境技术示范实施细则等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文件,细化实施发放和具体程序,呼应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建设,提高制作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环境技术具体实施方针,形成配套规范、上下衔接的高效的运行局面。

3)积极研究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采用定期《示范名录》和《鼓励目录》等文件来推广成熟环境技术,也解决了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创新技术示范等方面的经费,在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评价和推广等机制间合理衔接还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首先建议国家建立一个评价技术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集管理业务应用、环境技术基础数据以及信息服务于一体。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向公众、地方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和更新管理政策先进技术信息和先进技术成果。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可通过该信息平台进行环境管理交流,也可通过此平台解决一些环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可向该平台上报本区域先进技术成果,国家定期对技术及推广成果进行评比,视情况奖励先进地区技术推广资金,促进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性和先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现上下联动[3]。

4)大力培育环境技术服务市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为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行条件。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建议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履行服务责任的同时积极研究环境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培育一批环保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测试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用市场竞争激发先进技术创新活力,用市场竞争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各级管理部门要尽量避免干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由环境监管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维护换进技术市场的规范秩序,极大促进环境技术市场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作者:何强 单位:高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1]刘文仲,杜晓雪,汤天丽,等.我国环境技术转移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19-23.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6

一、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是专业制造碳粉用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化学品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鼎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前沿化、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以科学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为依托,走外向型市场经济之路,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主要客户均为国际知名跨国大公司。鼎龙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50%以上,成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从一个注册资本仅为数百万元的小企业,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过千万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大电荷调剂类产品的供应商,同时拥有国内市场90%以上份额。由于该产品可替代进口,因此减少了国内碳粉行业对国外的依赖,并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促进了我国民族碳粉产业的发展。鼎龙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依托科技创新,不断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适应国际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总结。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重视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电荷调节剂类产品作为碳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产品附加值高,每吨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但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全球仅日本东方化学及堡土谷化学两家公司生产,因此鼎龙公司率先在国内进行研发生产。2001年,鼎龙公司研发出水杨酸系列电荷调节剂新产品并成功实现工业化,以“鼎龙”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在该行业二十多年的垄断,并得到欧、美等许多著名碳粉制造商的认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可见,该公司研发出发点不是先从自有技术开始,而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立项研发,因此一旦研发成功,较为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且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鼎龙公司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高校院所等技术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确定研发目标和研发思路后,将许多技术细节及子课题分拆给相关高校院所完成,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公司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共同投资组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鼎龙公司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及时在国内外申请专利保护。目前已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授权)、2项日本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同时公司陆续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4个产品的欧盟ELINCS、美国TSCA及日本MITI认证注册,2006年再次递交6个产品的认证申请,并计划陆续完成所有产品的国际认证注册。鼎龙公司通过建立专利、标准、国际认证等多种方式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功打破国外同类企业的技术封锁,有效地消除欧美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得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以科技促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全球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十分关注产品生产、应用及处理中环境保护、对人体无害等安全性因素,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以法律法规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为此,鼎龙公司以科技促环保,将保护环境和人体安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有产品从研发小试阶段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与国内相关院所联合进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检测控制。由于鼎龙公司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保障了产品顺利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鼎龙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通过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对全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实现“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开发理念。

(五)建立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注重以柔性引进等不同方式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研究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团队。目前鼎龙公司特聘3名国际碳粉行业的资深专家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长期为该公司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二十多人的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团队。鼎龙公司通过项目负责制及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不断创新,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打造了一支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

二、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启示

(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是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必备要素。鼎龙公司在公司成立的次年即研制生产出一种电荷调节剂产品,最初以为只要价格低廉、质量可靠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但在向国外客户推销时,国外客户首先不是问价格和质量问题,而是询问该产品为何中国公司也可以生产,有没有抄袭日本公司的技术,同时明确表态作为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会采购知识产权存在异议的产品。鼎龙公司正是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不断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障碍,促使该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2.知识产权体系不能狭义理解为专利申请。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体系的理解与国内是有很大差别的,其理解相对更为宽泛。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体系不仅包括专利,还包括认证、标准等多项内容。因此,公司在成立不久即开始进行国内国外专利注册,为澄清其技术来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使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适应欧盟、美国等公司的要求,不仅通过国内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还专门聘请国外机构国际认证,为该公司产品在欧美等国顺利销售打下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注意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高层次其实是行业标准或产品标准,因此不仅申请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也计划将最新研究成果联合国外大公司申报为国际标准。

3.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国外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时十分谨慎,不愿承担技术、环保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但其主要工作人员不可能亲临中国进行现场考察,当他们看到许多由国际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以及国际专利时,逐步对这家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开始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尝试采购和试用中国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公司在专利、认证以及标准等方面构建的知识产权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竞争对手。截至目前,国内尚没有出现另外一家企业生产销售电荷调节剂类产品。可见,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研发模式是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

1.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国内多数企业通过寻求高校院所现有技术,然后引进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鼎龙公司充分借助同行业国外专家的指导,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为主的思路进行开发,因此该公司从研发一开始就立足面向国际市场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而不是在国外公司的研发之后亦步亦趋。因而新产品开发一旦成功,与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接近,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2.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借助高校科研资源。鼎龙公司创业初期,曾数次将具有较好国际市场前景的项目委托给国内高校进行研发,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国内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研究,其研究结果与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对国际科技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但对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因此相对缺乏开发适应国际市场新产品的经验。鼎龙公司将研发战略调整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自有的研发团队,由于该团队长期跟踪电荷调节剂这个细分领域,并与公司内部频繁出国的市场部人员经常交流,研发目标和过程控制非常明确。同时,公司注重借助高校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将部分检测、分析、合成等工序分解出来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完成。这种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借助高校资源的研发模式能够节省开支,保证研发的顺利进行。

3.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起重要推动作用。鼎龙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研究开发和仪器购置。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免税进口一批精密的检测设备,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分别给予科研项目补贴、产业化项目支持、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支持,直接弥补其研发阶段的资金不足缺口,在研发关键时刻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并能实现国际市场销售,因此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该公司扶持力度,并形成“企业研发——政府支持——企业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积极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紧跟国际市场潮流进行技术开发,政府应加大研发补贴力度,将研发补贴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资金,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二)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应搭建交流平台,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有机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