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1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拢?职秩梦腋墒裁次易苁遣荒头常?氲秸饫铮?也唤?械侥诰危何以谇兹说男纳狭粝铝硕嗌俑瞿岩阅ッ鸬纳丝诎#?职钟侄运?担?ldquo;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兴趣
一、引言
21世纪是科技与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只有掌握了更多知识,拥有良好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强者,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那么,想要拥有良好的素质与健康的人格就该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塑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有着积极的精神意义,也有着对于健康人格塑造的元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文化水平。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文章就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塑造的策略
(一)运用语文教材为学生塑造心中榜样
通常,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并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就能够在心中树立起榜样,达到人格塑造的效果,学生可以在课文中学习到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还能在课文的学习中学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当朋友、家人之间有了矛盾,就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懂得珍惜这难得的情感,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还能够学到作者的高尚情操,向这些学者们学习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出学生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明白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与努力,同时也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健全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加强小学语文老师的人格完善
小学语文老师不能够忽视对教学方法与观念的创新与研究,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对自身人格的完善,在教学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还会模仿老师的行为与说话方式,老师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教导方式,在学生表现优秀的时候要给予鼓励,使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而当学生犯了错的时候,对学生的批评要掌握分寸,尽量维护学生的尊严,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因为失去自尊而产生逆反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能加以改正,从而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与责任感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教学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成功体验,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绩,同时,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信任,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造力,因为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与观察力往往出乎老师的意料,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增强他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信心。多关注学生间合作,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与伙伴之间的互相合作取得成功来提高学生的信心,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关心同伴,同时也达到了完善人格的成效。对于责任心的培养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责任心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所以,小学语文老师也应该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后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之中。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树立健康人格
综合性学习不仅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还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走进科学与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多多开展集体户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与同学的互相交流中探讨问题,学会自己去感受与思考,当然,还可以把实践与课堂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走入生活与自然世界中,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中,就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关爱他人,拉进与老师、同学、父母之间的关系,还能打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良好健康人格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有助于教材中资源的利用,还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出学生的内在人格与无限的潜力,借此提高学生的思想与素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才是真正做到对小学语文教材正面因素的充分利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水平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郎文静.小学语文教材与审美人格涵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李尚可(1977-),男,满族,吉林柳河人,硕士,讲师,从事绘画、景观设计、教学工作,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目前,一些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产生着制约作用,所以,高校管理人员要对这些问题重视起来,要增强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自身素质,避免美术教学产生功利性的倾向,制定新型教育体系等,保证能够更好地教育培养大学生,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1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能够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训练,一味的要求大学生能够记住美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提升大学生美术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着不良影响。第二,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素质教育,没有清楚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道德的追求。第三,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无法得到良好的升华。同时,教师不能更好的协调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思想素质优秀的美术人才,归根结底,都是因为高校美术教师没有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专业素质存在问题,教育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人格的必要性
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的人格、思想素质直接决定社会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美术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可以使学生的品格更加良好。目前,一些美术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美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基础上,人格得以健全。第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高校教学中,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完成更好的作品,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作品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并没有利用德育的方法,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缺乏创新意识。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不仅可以培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爱国等正确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作品,更加热爱生活,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高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措施
3.1举办美术展览活动
目前,高校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学生人格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应该对美术教育体制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加大学生人格培养力度,例如:高校与高校之间举办美术展览活动,此时,各个高校应该极力营造良好的展览氛围,要求参展的作品必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完成作品,且思想品质也会有所提升。
3.2重视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一些高校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格,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高校必须严格规范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思想品质,要定期对其进行道德知识的培训,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由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利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考核的,因此,高校要对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加以监管,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保证美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为社会注意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1]。
3.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目前,一些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功利,根据美术市场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观念也会变得具有功利性,这对美术教育事业与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高校美术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功利性理念,强调作品的美感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其他学生的作品,并且对作品的美观度与品德含量加以探讨,此时,多数学生支持的作品都是祖国河山等,此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讨论自身的爱国观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2]。
3.4重视国家的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美术教师都开始引进西方的美术文化,对国家的传统文化不重视,这对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加以重视,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国家传统绘画,为学生讲解传统绘画技法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
4结语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得到优化,高校美术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为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提高相应的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
[1]易莉莉.浅论高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6):184-185.
[2]崔国伶.试论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39.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4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创新人格 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的意义
1.培养创新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强调“育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并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处于核心地位,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集中体现为创新人格教育。在现代社会,创新人格意味着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知水平、平稳的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期,可塑性强,是培养心理素质、塑造创新人格的黄金时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培养创新人格是音乐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传统音乐教学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如传统音乐教学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感受;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音乐教学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了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不注重音乐教学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其中忽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最为突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培养创新人格是音乐教学的功能
音乐教学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中小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升华,创新人格得以塑造。例如在之际,教学中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
这里需要指出,我们说培养创新人格是音乐教学的功能,但不能把音乐教学德育化。因为我们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已经犯了音乐教学德育化的错误,一些音乐教师忽视音乐教学的特殊性,违背了音乐的审美规律,把情感、想象、创造等音乐审美核心因素变成了仅仅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的手段,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感受和审美价值的领悟因此变得次要了,而把音乐教学的重点放在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等方面,以至于音乐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历史课。我们说,改革后的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对音乐本身的领悟,通过对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创新人格;改革后的音乐教学重在以情动人,避免以理服人,少语言讲解,多音乐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人格。
二、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的关键
1.音乐艺术修养的积淀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石
我们都知道,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它通过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进行艺术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所谓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艺术感知、理解、想象、创造诸多能力所形成的稳定的审美心理特征,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因为艺术修养很高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功利对人的束缚,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可见,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艺术修养的积淀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2.音乐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培养学生人格的榜样
音乐教师的创新人格指的是音乐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对学生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这也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没有教师人格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音乐教师也不例外,如一个情绪稳定的音乐教师会使他的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音乐教师的心境会影响教学的环境气氛,直接影响人格的塑造……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加强音乐艺术欣赏。这不仅因为加强音乐艺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而且是由于音乐欣赏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审美育人功能。首先,音乐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其次,音乐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再次,音乐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对1000多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心目中理想人格特征排列前十位是:平易近人、没有偏见、关心同学、态度认真、严格要求、颇具耐心、言行一致、朴素大方、开朗活泼、品德高尚。因此,起码可以看出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在人格上是健全的、高尚的。
3.音乐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格的主渠道
由于音乐课堂教学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培养健康人格的主渠道是音乐课堂教学,创新人格培养要立足于音乐课堂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仍需要加强理论的指导、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从而帮助不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人格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求,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深入人格辅导内容,最佳方法是在教学目的中的人格教育的目标,使教学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
4.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地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意志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和事实证明,学生在多次艺术节、合唱节、音乐会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会成功地塑造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5
以传承春秋时期我国伟大政治家管仲治国理政思想为主体,汇聚诸子百家政治智慧的经典文献《管子》中有《枢言》篇,该篇可称为是治国理政的精言荟萃,甚至有学者认为是全书之“枢纽”。[1]该篇对“诚信”要义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将诚信视为能凝聚民心、统治天下的思想中枢和精神纽带。今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中小学的诚信教育,笔者认为应该认真抓好诚信教育中的三个“结点”,以此推动诚信教育扎实、深入、富有成效地开展。
一、认识结点:文明之根与立人之本并重
要让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的管理者对诚信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位,要认识到:诚信乃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诚信文化是最早被统治者重视,最早被学者诠释,最早进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也最早成为中国人心灵、情感和道德融铸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中华文明之根。
诚信是最早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的思想理念之一。在中国最早的文献典籍《尚书・尧典》中,就有赞扬帝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记载,《尔雅》释之曰:“允,信也;允,诚也。”是说尧能够诚信恭谨,推贤让能,光照四方,道通天地。可见,早在“五帝”时期,诚信就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并付诸政治实践。《尚书・汤誓》中也记载了商代始祖汤在对臣民的誓言中,以“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作为构建和谐君臣关系的行动准则。
春秋时期,社会巨变、列国纷争、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在变革中求得生存与胜利,大力倡导、标榜诚信,诚信思想遂成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国家和人际关系层面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圭臬。《左传》中,“信”字出现了216次,是出现最多的德目之一。“信,战之器也”“信,国之本也”“礼以行之,信以守之”在《左传》记载中屡出君臣上下之口。在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诚信思想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孔子在《论语》中38次提到“信”,并从多个方面阐发了“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提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的论述。他也是最早将“信”纳入教育内容的先师,并将“信”列入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道德内涵“五德”之中。孔子对源远流长的诚信思想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实践,奠定了诚信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围绕政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相互辩说、交流激荡,诚信思想得到各家学派的重视、论说与发展。孟子不仅传承、发展了子思关于“诚”的思想论述,将诚与善结合,提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离娄上》),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的“五伦”之中,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省\髯佣猿嫌胄乓灿猩钊肼凼觯提出“上端诚则下愿悫”(《荀子・正论》)、“百工莫不诚信”(《荀子・王霸》)的主张,将诚信扩展为商贾、百工、农夫的职业道德准则。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法、道、墨、名以及杂家都对诚信各有论述。例如,《韩非子》中“信”字出现了50余次,《庄子》中出现20次左右,《墨子》中出现40次左右,等等。出于众手的杂家名著《吕氏春秋》中,不但大量论及诚与信,而且有《贵信》专篇以论诚信。在哲学突破、思想活跃、民族智慧大放光彩的百家争鸣时代,诚信思想经各家学派论说、凝练、创新、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成为民族精神的灵魂。西汉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在传承孔孟之道,兼采道、法、墨、阴阳等百家之学的基础上,重构儒学体系,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成为人伦道德准则的“五常”之一,并被汉武帝之后的历代统治者所尊奉,“信”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纵览诚信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发展历程,我们对诚信思想的认识至少应该明确几点:第一,诚信思想是我们的先人用实践和智慧凝炼成的民族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之根,是中国人的道德之基、立人之本,是中华民族主体特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文化软实力,诚信是道德基石。大力传承、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是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基固本的文化工程,意义非凡。第二,中小学的诚信教育立足从儿童、少年抓起,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世代承继、培育诚信公民、建立诚信社会、树立诚信国家形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奠基工程。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解决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为诚信教育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内涵结点:诚、信同构
实施中小学的诚信教育,还必须充分挖掘诚信思想的丰富内涵。经过历代学者,特别是儒家学者的开掘、创新、发展,诚信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具体说来,它是由诚与信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融通的道德范畴共同构建的。这为我们的诚信教育指明了路径。
前人对诚与信的含义及其差异、相通之点早有深刻的探讨和论述。“诚”的核心内涵是“真”,是真实、实在、无伪。即朱熹所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四书集注・中庸》)它既是一种最高道德追求,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道德根基,故“诚,德之主也”(《韩诗外传・卷四》)。“信”的最早含义,本是人与神、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的道德规则要求,所谓“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要求真实、守诚、不欺。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就是指在人际关系、君民关系中,信是立人、立世、治国之本。
诚与信,既有区别,又相通相融,诚信并用,诚信合一。《说文解字》解说的“诚,信也”“信,诚也”,就是看到二者之不可分。因此,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诚信并用的例子。在最早文献《逸周书・大匡解》中,就已经有信、诚合用的说法:“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而《管子》中已多次出现“诚信”一词,如:“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 好恶形于心,百姓化于下……诚信之所期也(《管子・立政》),等等。《孟子》《荀子》《礼记》等著作中也都有诚信合用的例子。此后诚与信联为一体,其所表达的诚实无妄、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道德内涵,即成为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一个“热词”,直到今天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德目,凸显了其中华民族美德核心与基石的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教育是民族美德的传承工程,是民族精神的筑基工程,也是新时期中国人的道德重塑工程。从诚信思想体系的内涵分析,中小学的诚信教育,不应该是模糊的、一般的和笼统的道德教育,而应该从诚信内涵的历史解构中,从前人对其内涵深入的剖析挖掘中探求诚信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
其一,要着力“诚”的心灵塑造。诚与信,其义相通,但内涵各有侧重。“诚”重在“真”的内心修养,主要指内在德性的真诚、忠实和精神的纯正、无妄。只有培养出诚的认知、情感、意志,才能建构起诚信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动力。“信”的内涵测重在为人准则,强调与人交往要守信、不欺。中小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道德、人格的形塑期和成长期,将诚的教育内化为每个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是诚信教育的关键。诚于内而信于外,以诚导信,以诚主信,只有内心之诚,才有言行之信,诚信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真人”教育,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主张,其“真人”内涵十分丰富,但“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2]972是其要义之一。在这里,真即诚,诚即真,求真,就是孟子说的“思诚”,是人道的根本。教育者要认识到诚的教育在整个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根基性和关键性,将孩子塑造成“真人”。诚的道德培育,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激发诚的认知。要让学生树立起诚即真、诚即善、诚即美、诚就是真善美合一的观念,将诚的价值取向、追求和原则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二是强化诚的情感。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学生对诚的热爱、向往,使之成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三是坚守诚的意志。通过培养、引导、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筑起抵御各种非诚诱惑的心理长城。
其二,要注重“信”的言行养成。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诚、信互为表里。诚是信的内在自觉,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之内在德性,通过信的言行表现出来,而信的言行养成,又会促进诚之德性的内化。程颐说“诚者,信也;信者,诚也”,并非单指词义的训释,而是深刻揭示了诚、信实践的相互作用:诚主导着信,信催化了诚,只有深刻认识二者关系的双向性,才能在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做到诚信一体,实现诚信主观能动性与言行信诺的一致性。
在中小学生“信”的养成教育实践中,尤其要注重以下关键点:一是抓好入学起点。即在六七岁入学之初,就要注重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和习惯的养成。中国人历来讲“三岁看长大,七岁看一生”,就是看到了这个时期性格、习惯养成对一生的重大影响。陶行知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2]182二是关注生活细节。将诚的观念树立和信的自觉养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立志将学生培养成“真人”的信念去管理和引导学生,不仅注重在集体活动中的养成,更要关注学生与他人交往中的一言一行,在行动中观察,在细微处用力,防微杜渐,玉汝于成。三是注重树榜样、立规则。要善于挖掘典型、树立榜样,积极从正面引导。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和性格养成期,模仿性比较强,往往一个典型就可以影响一大群体,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要建立诚信制度评价体系。切实有效的制度系统是养成教育的载体和保障。要围绕诚信养成教育目标,制定出完善的督查、评价、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则制度,以制度的刚性,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确保诚信养成的“软着陆”。要对学生是否诚信的言行作出明确的评价判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明辨是非,以信为荣,以信为美。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率先垂范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有诺必行,以自身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和推动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
三、h境结点:两“风”共育
在中小学诚信教育的实践中,创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是教育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因素。而构筑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优良的校风和诚信和谐的家风不可或缺。
校风是一个学校由领导者、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精神风貌和群体氛围。它既是学校的个性和魅力,也体现了学校的信念、追求和软实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如何,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努力营造崇尚诚信、追求诚信以及事事守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校风,对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校风建设,应是诚信教育的主干“工程”。它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要诚信。主要是学校领导和各层级管理者讲诚信,事事处处做诚信的表率。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办学理念,将诚信纳入学校的一系列管理规则和制度之中。将诚信作为学校德育重点内容,融入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营造出诚信的良好风气。二是教风讲诚信。要强化教师是中小学诚信校风主体责任者的理念,诚信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课上、课下及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中,都要贯彻诚信的思想主线,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三是学风抓诚信。大力加强诚信教育,要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校各项活动中贯彻、落实诚信理念;要在学生的评优奖励中,将诚信作为重要德目之一;要在学生中树立诚信典型,采取各种措施,因势利导,杜绝和纠正学生中各种违反诚信的造假行为,形成以诚信为荣、以违反诚信为耻,人人讲诚信、爱诚信,人人争做诚信之人的良好氛围。
家风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文化生态环境,好的家风是人才成长的基石,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根基。对中小学生来讲,有良好诚信家风的熏染,是其一生诚信人格成长的土壤和水分。诚信家风建设,首先,要向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家风汲取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以建设优良家风为目的而形成的家训、家书、家箴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家风的建设以人才辈出为目标,以美德传承为主线,以儒家的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诚信既是德目,也是价值观落实的基础保障。吸收、传承、创新历史上诚信家风的优良传统,是今天诚信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其次,诚信家风建设要在三种关系上狠抓落实:一是夫妻关系诚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夫妻之间的诚信关系既是诚信家风之基,也每时每刻深刻影响着孩子。在当前婚姻、家庭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夫妻诚信要认真落实到感情、道德及日常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二是亲子关系诚信。对处在行为、品格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父母与子女处理关系时“言必信,行必果”尤为重要。要对孩子的诚信行为进行积极表扬、鼓励,对孩子撒谎、造假等不诚信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劝导、批评、纠正,尤其不能以偏私、溺爱而掩盖甚至助长孩子的非诚信行为。三是家庭对外交往的诚信。包括与其他亲属、朋友、邻居等的交往,要事事严守诚信、处处体现诚信,将诚信作为家庭最重要的对外交往处事准则,树立诚信家庭的良好形象。
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实现诚信校风与家风的紧密结合,两风协调共育是重要结点。要针对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思想实际,采取家庭走访、信息联络、办家长学校、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家庭的积极沟通、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共同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牢固的诚信理念,做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汤孝纯.新译管子读本[M].台北:三民书局,1995:168.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人格教育 德育教育 关键
一、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在于教师
尊重人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人格。作为教师,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设计,这才是真正的良师。
以人为为本,尊重学生,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视同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学困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生。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困生经过正确引导转变成特长生、优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见。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只有充分地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短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班级事务的决策上,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应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批评、斥责。尊重学生,师生成为知心之友、忘年之交,可以使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对话、交流是沟通、理解的捷径,教师跟学生对话,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先、为主,让学生在鼓励中显示自我,实现自我;触及缺点、错误,要让学生多作自我剖析;出现歧见,要允许学生争辩;出现对抗要作冷处理,善于等待。
尊重学生人格,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尊重学生,教师还得从提升自身的素质着手。教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走出心理误区,力争自我超越。嫌弃和斥责,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
二、学校德育在培养人格素质方面的对策
1.营造培养人格素质的德育氛围。学生人格的培养,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独立个性。教育家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我们应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我们绝不能不顾学生人格,按照统一的教育模式去抹杀学生的个性。在诸多相似的背景后,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多的差异。“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世界上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也找不到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过于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管束有余,放手不足,在这个“不行”、那个“不许”的棒喝下,学生自然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或“乖顺”、或“张狂”、或“阴奉阳违”,却都失去了健康的个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应具有宽容的态度。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教师过于追求“尽善尽美”,苛求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过失,缺乏正确引导,最终只能导致其心理的失落,人格的改变。因此,“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当然,宽容不是姑息、放纵,也绝非是不讲原则的包庇和迁就,而应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求全责备,不拔苗助长。我们应该给学生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此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约束。毕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要坚信他们都是可以造就的,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毕竟学生的成长还未定型,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对他满怀期望,这样往往会产生“皮克马利翁效应”。从而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此外,还要强化教师人格的表率作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很难想象,一个昏君能治理好国家,一个人格低俗的教师能培养出高尚人格的弟子。所谓“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教师必须竭力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完善的精神品质、崇高的师德风范为基础,指导和调控学生,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观点和崇高的信念,培养健全的人格。
2.确立“人格教育”的德育目标与内容。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的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反之,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面发展。从这一理论出发,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人格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起导向作用。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实际,有关学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优良的人格系统主要包括下列要素:(1)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2)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3)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4)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5)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6)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7)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8)善于与人相适的社交能力;(9)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10)热烈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等。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格素质,应紧紧围绕这些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和组织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每个阶段都各有“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且是“顺序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针对各年龄段学生发展的不同任务和要求,制订出各年级的具体目标内容,并加以细化、分解,付之以操作。这样,学生在理论和现实、过去和现在,善与美的知识获得中,培养兴趣,满足需要,陶冶情感,形成信念,最终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