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1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开设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也比较丰富。汉语言专业是所有专业中内涵和知识较为广大的一个学科,也是现当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当高等教育社会化以后,汉语言文学由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变为现在其他类型学校以一个新专业开设后,我们就必须大胆改革培养使用性人才,以求在同等高校中有较高的声誉,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使用性改革提出来。探索创新最多的是开设汉语言专业相对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既不能照部就搬的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按照理工科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出发,以市场就业形式为导向,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着重人才培养时,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更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性改革的根据
专业改革关联到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内容的改设、实践课程的建构、教师扮演角色的转换和水平的提升等。
2.1 马克思实践理论观为使用性改革奠定了改革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生活在本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知。”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他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是主导者,我们要把握、领悟并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
2.2 新教学体系为教学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的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其隐藏意义是:所有学科知识都是有使用价值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实际操作应用,所有的知识是传授要先行,知识有科学性、完整性,实践课是检验理论课学生学为所用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按照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课程的需要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本文由收集整理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这种新的知识观点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理论基础,这使我们重新对学生实践教学做出新的量化考核及其评价办法。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加,没有实践及其操作,学生难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理解学位所用的真谛。
3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促使专业使用性的改革
检验一个专业的改革是否成功不是进行本专业的修补,假如这个专业还有其很强的使用性,那就应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所需对学生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全面的部署。
3.1 结合专业、办学理念、就业形势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在本专业教学规律为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设置体系:以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为核心,并使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形成“基础+指导实践课+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在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适当减少学时,增加使用性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比较集中的还设置独立实践课程。
基础课以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知识面的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根据其需要有不同的设置: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2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
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传统知识的改变,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教师务必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第二,教学部门应采师生共同参与培训的方式,学生到企业参与培训的同时,有相应的老师带队实习,这样以来,老师就能更加了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也能弥补老师包括学生理论学习后使用性能力弱、与社会有隔阂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理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精髓理论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重点培养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堂上用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课前首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校外资源或者企业实践模式,让学生自行设计整个实践过程,并且学会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知识转化的问题:如选题不当问题不能深层次的显现、提纲过于死板、问卷题目混乱、调查无人参与或没有真实性、整理材料时缺乏无从下手、不会使用办公工具、调查报告中使用数据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枯燥,去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所用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岗位上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真正起到了学位所用。
在教学手段上,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3.2 加强校企联合,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使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应用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好的实习场所,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了解和融入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问题;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汉语言文学是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其主要是为了研究我国传统的古代诗词、文学作品、成语、典故等一些具有我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语言常识,这对于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是起到很重要的奠定基础作用的。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满足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这时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显得极为重要。以下本文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新时期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探讨如何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学科种类划分上来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属于一门人文学科而非自然学科,其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非常强大的,这是我国古代文化流传下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不足的,教学思维较为固定和守旧,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大概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在现阶段不少高校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和积极性。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将各种知识点分解为条条框框逐一的列举在黑板上,下面学生通过对黑板上知识进行记录的方式来对各知识点进行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的被动性和学生听课的不主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昏昏欲睡和埋头抄写笔记,等下课的时候一哄而散,很少去对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探讨。一个学期下来,师生的彼此认识和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极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缺乏应有的互动,有趣的人文课程变得刻板地抄录笔记,无法激发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1.2教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将来的社会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各种专业知识点的教学,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不少中文系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完全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训练,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到了实习的时候,方知道在讲台上非常害羞,说不出半句话来。至于书面的创作,更是少,连实习学校的教案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学术论文的发表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1.3教师不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是客观实践的高度总结,对实际运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如今不少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譬如。学生还没认真把文学作品原著浏览一遍,教师马上向学生总结出该作家以及相关流派的特点、思想意义和历史地位,到考试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一下课堂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查资料、筛选资料、归纳总结等基本动手能力根本没有调动起来。至于调查报告、撰写公文、新闻稿等贴近实际需要的应用写作,还是比较缺乏应有的指导和训练。
2、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对当前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若还是一味沿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汉语
文学教学显然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在当前的教学方式基础上着手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要点,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充分发挥其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革和转变当前教学模式的方法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2.1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想要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首先,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看成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生活领域中去;其次,汉语言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看做真理和知识载体,学生只能认知和掌握,却不能重新构建。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应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于学生。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和学生是上级与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以教师、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念,直接导致课堂的教学活动只存在着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较低,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的识记层面,缺少应有的深入反思。
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2转变落后的教学法,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
至于在教学法上,我们必须转变落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探究型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与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型教学的最大的根本区别是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地探究问题的存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培养起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型教学的步骤口以分为:选择课题(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为此,在转变教学模式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将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需求转化成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辅助教学来使学生更加全面与客观的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这样才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3、结语
总之,汉语言文学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来讲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门学科,为了在保持我国文化的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将古代文化发扬光大,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改革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的教学工具与教学理念,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省教育厅启动实施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校汉语言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专业获批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不同于“985”和“211”院校,如果一味模仿这些高校的办学模式,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地方院校应该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在课程与教学资源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全面实施“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全面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按照学科类别进行通识和专业基础培养,后两年按照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五个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自然科学概论、大学数学等,旨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跨学科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两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体现指导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综合教育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与实践、艺术鉴赏、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搭建了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的课程平台。
构建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我们始终坚持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来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
2011年,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升格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我们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史记》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为核心,形成了以古代文学学科为骨干,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和陕西当代作家研究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平台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课程建设实际,我们加大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开辟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将许多课程建设为视频课程,供校园网内学生免费点击观看学习。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与试题库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老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我校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
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我们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建立校内素质训练实验中心,并将实训基地建成面向全专业学生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实习基地,成为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和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我校获批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与电视台、报社、中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赴实践基地见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发表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或编写教案质量,取得相应的学分。
加大选修课比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
高校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作为地方高校,应为地方政府培养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因此,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借助我校广播电视学、新闻学、文秘等专业的资源优势,增设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课程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修。同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相继开设“司马迁《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秦东文化研究”等课程,为陕西地方文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
开辟第二课堂,实施创新学分管理
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科技活动、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课程的创新学分管理,建立学生创新档案。未修满创新学分者,延期或暂缓毕业。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 语言理论 问题 改进 实践。
一 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现实
作为一名语言学的教授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往往还要同教授对象的“重文学轻语言”的观念作抗争。与文学的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相比较,语言及语言理论服务于生活的功能更隐蔽、也更无趣。语言是“既不能出产物质产品,又不能起宣传教育作用”①。尽管语言学家很早就作出一个明确的论断――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是人们似乎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直至在言语无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时,才发现语言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才发现语言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才认识到语言研究、语言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也难怪人们会有如此误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确实处于一种弱势,甚至连部分中小学语文老师和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言素养都是薄弱的。这种弱势的造成除了追究社会外部原因外,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探讨探讨语言教学是否存在着问题。
客观地说,语言及语言学理论的教学思路长期以来基本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教学如现代汉语教学或许还会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而语言学理论教学则是完全放弃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尽管在理论建构上,各个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地修改完善着理论体系,力求语言理论的更生动形象,更深入浅出,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的听讲的角色容易让他们发生思维的懈怠,也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于是一旦走出了课堂、摆脱了考试压力以后,语言理论便还是停留于白纸黑字的阶段,还是那一堆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理论术语。语言学理论因为脱离了生活,越发显得抽象难懂。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它影响着社会生活,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与这些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对语言学理论的继续深化构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对于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普通语言学理论,形成初步的语言理论框架,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奠定良好基础是必需必要的。
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出路,将语言学理论通过教学的途径有效地传授予学生是改变当前尴尬的教学局面的关键,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 实践教学――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前辈总结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人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实际行动却是与之相背而行的。理论结合实际,仅仅停留于从教材外找来几个干巴巴的例子作简单例证。学习者无论从空间距离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无法认同,无法产生共鸣,语言理论并未被完全激活。要想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理论的接收消化。
目前高校设置的语言类课程包括“教师口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鉴于笔者从事的是“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后者的实践教学为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后续课程,这门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素养”,具体来讲可分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修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②三个方面。鉴于这三个不同的目标,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
根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要求,语言学的理论教授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基本理论观点的介绍并要求其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的印象,进而对枯燥的理论观点产生排斥的心理,由此教与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如何消除这个矛盾,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课内实践教学的介入。课内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由单一的听讲者转变为听、讲、想三者结合的统一体,让学生在听中了解理论的学术背景,在讲中掌握理论的发展现状,在想中寻找理论的发展前景。在这之前,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所做的功课。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者完成了教与学的自然融合,从思想上的碰撞到认识上的共识,相关理论由此在学习者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痕迹。
除了课堂实践环节,课外的语言实践同样不可忽视。课外的语言理论实践方式最常见的要算语言调查法的运用。
语言调查法至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根据我们对调查法的理解――调查法是指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语言调查法应该是根据语言研究的目的,通过访问、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用语进行调查,获得调查指标,进而研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语言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汉语方言上的研究。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由此开始运用现代语言调查法进行方言调查,并陆续诞生了一批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如《现代吴语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志》、《闽语研究》等。语言调查法在方言研究方面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一些语料的记录、分析、研究,语言学家得到了他们要找的答案。这是一个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最后需再回到实践中去,受到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真伪。因此,语言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查的方法来解释、说明、验证其理论内涵。
我们知道,本科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等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语言调查法要根据理论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譬如在谈到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词汇更被称作社会的“晴雨表”这个观点时,便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去验证这个理论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调查者把理论放归现实,寻找理论和现实契合点的体现,是调查者理解消化理论的体现。因此,调查之前,应该在适当提示、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让调查者先自行完成调查表的设计,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方案。
语言调查应该首先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均可能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方便开展调查的范围。譬如对于在校生来讲,范围限定在校园内,囊括所有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便是最方便的选择,既考虑到操作的现实性,又兼顾了调查指标的代表性,即时间跨度的代表性和思维活动的代表性。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在校四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再加上大学生活的深入,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思想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处于信息前沿阵地的群体身上最容易得到体现。
其次是调查内容的确定。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缝隙。它的发生发展均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观察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其生活仍是以学习为主,教室、图书馆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而运动场、宿舍、食堂则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反映了学生生活的另一面。因此,在这五个场景里发生的语言交际行为囊括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食堂这五个场景于是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纬。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词,既通俗又有代表性,于是这四类词便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经。关于调查内容便可以形成一张以教室场景、图书馆场景、运动场场景、宿舍场景、食堂场景为横轴,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纵轴的“社会语言调查表”(见下图)。而入选的词语则必须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譬如在同样场景里出现5次以上的。
通过调查,调查者 “惊讶地发现了原来身边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发展如此之快”③,发现了语言的使用中数字化、字母化、双语的现象频繁出现,如数字化语言――886(拜拜了),3166(日语“再见”的意思),3Q(英语“谢谢”的意思),246(饿死了)等;字母化语言――GGMM(哥哥妹妹),RPMT(人品问题),PLMM(漂亮妹妹),TAXI(太可惜了),DIY(自己动手),KB(恐怖)等;双语现象――copy(一份),(超级)fans,(作)show等。也发现了此类语言的来源――网络世界,体现了网络时代节约、省时、快速的特点。还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方言群体,包括了上述三种语言现象及另外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用语,如:挂了(指考试不及格),早朝(指上早上第一节课),干革命(指上晚自习),金三角(指考试时有的怀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坐成一个前后左右的阵势),烟酒生(有些精神面貌欠佳的研究生)等。总结出这个方言群体诙谐、生动、时髦的特点。有的还由此出发,进一步研究思考这样的社会方言和大学生心理的关系,提出如何看待这类语言的问题,与当今语言学家的思考呈现同步性。
运用于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与方言调查是完全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理论。调查者通过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记录、分析,从而验证了语言理论的真伪,延伸了语言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奠定基础。与方言调查过程充满了疑问相比,为了验证语言理论的语言调查过程要显得容易得多,只要具备基本的汉语知识就能够胜任,完全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另外,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语言调查法,还是为了刺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参加调查的过程比得出调查的结论要重要得多。通过调查,把对语言理论的学习、思考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语言学理论产生之源,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语言调查,不仅学习者受启发,理论教授者也可以从中受益。从调查结果中往往可以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教授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向,随时保持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于语言学理论课来说,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体现。
总之,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实践语言理论,使语言理论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使语言理论教学课堂生动形象起来,这必将使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注释:
〔1〕 胡明扬著,《中国语言学21世纪展望》,《语言》(京),2002.第三卷,1~11
〔2〕 诰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八期。
〔3〕 引自笔者所教授对象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5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通过对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在目前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积极探讨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主要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入手分析如何把语言学概论课程同其他同类课程进行区分,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探讨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从知识综合建构的角度探讨如何增强课程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
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理论的课程,在语言类课程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学远不能令人满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一、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同相关课程重复从目前的教学设计来看,语言学概论课程开设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这三门课程都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属语言类课程,于不同的年级开设,知识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是从教学内容设置来说,特别是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内容重复现象明显。从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来看,现代汉语课程选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选用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教材在很多地方存在着重复。正如有学者分析的“:语言的性质、音位理论、义素理论、语义场理论、层次分析法等部分基本上是重合的,有的甚至连章节的小标题都一样。”[1]虽然两门课程的开设间隔了一年,但对学生来讲,依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失掉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特征;对老师来说,不过是“炒冷饭”的活动。不具备新鲜感的知识内容,必然会使得语言学概论课程在讲授时丧失应有的吸引力。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亟待改进现行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仍然是讲授法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讲授法能够以教师为中心,在讲课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条理化、系统化的特点。教师全程讲解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只用讲授法教学,势必造成一种“满堂灌”的客观效果,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学者说:“在讲授的基础上,尝试课堂讨论、学生做专题综述等教学形式。”[2]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人文内涵索绪尔把语言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因此大多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重点讲授的是抽象的语言系统问题:语言构成、语法规则等,缺少对人文精神的足够关照,使得语言学概论课程缺少应有的人文内涵,只是简单地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人文内涵更不能忽视。语言符号的意义正是体现了它的人文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晶,要想理解一种语言,离开文化怎么能行?我们语言学概论教师应该着力思考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融入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1.学过的知识灵活处理。如前所述,已经在现代汉语课程中讲过的知识,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重复讲授,首先会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其次会造成学生兴趣不足。为此,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探索就是把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已经讲过的知识点简化处理,正常讲课需要45分钟的,我们只用10分钟时间进行要点回顾。这种回顾省时,但容易流于不细致,为此我们补充练习题,即通过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2.强化学生的课堂活动。不仅是略讲已学过的知识,还可以设计学生课堂实践环节,由学生来试讲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学过的知识点。我们在开课之初就布置了课堂讲课实践内容,学生复习及预习,通过讲课的方式进行呈现,巩固了知识体系。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也是内容与方法的变化。从学生的素质来说,智商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情商方面差异较大,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也符合现代教育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时间的要求。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我们设计了30个问题作为课堂讲课的基本题目,让学生有丰富的选择。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寓教于乐的例证法实施课堂教学。讲授法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但是,现代的教学模式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法一种方法中,要积极探索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把理论知识的讲解融进对现实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当中。在讲到语音部分的知识时,学生对于发音原理不能透彻理解,特别是发音部位的问题,看起来是现代汉语课程曾经讲过的知识点,但是语言学概论课程要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采用了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一个角色———王木生———进行例证分析。根据剧情的设定,王木生的舌头短了一截,舌面前音会发成舌面中音。舌面中音在汉语普通话中不是标准音位,但是是可以发出来的。通过移动舌位让学生了解发音的原理: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配合。当学生也能发出来时,都觉得好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明白了发音的原理,就不觉得国际音标的辅音表是难以捉摸的“天书”了。本来枯燥的理论课程马上转变为饶有兴味的实践课。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授课热情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必然是锦上添花。2.恰当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打字机的键盘与打字机打出来的文章一直是经典教材中对语言和说话关系的一个经典比喻。可是学生对打字机基本上没有什么认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们选用手机这个学生熟悉的移动设备进行比喻:手机的键盘乃至手机的型号都可能是一样的,可是用手机键盘编辑出来的短信内容则是千变万化的。这样一来,贴近了生活实际,理解起来效果更好。如果沿用打字机的比喻,就需要教师对打字机进行必要的说明,一般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中展示一张打字机的图片。恰当使用PPT课件,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讲授+板书”的授课模式中信息传输量不够大、花费时间多等问题。特别是在课件之中插入音频、视频等内容,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的影音片段,学生的感知效果必然超越以前。3.布置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作业。“语言学概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2]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能力并不突出,但其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很高。独立学院的学生迫切地渴望通过实践活动证明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讲到“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节内容时,我们进行了教学思路的改变,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如果其他动物能够掌握人类的语言,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我们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影视作品进行分析,比如电影《人猿星球》(1968,2001)、《猩球崛起》(2011,2014)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4.有效延伸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现在的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很多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减再减,教学内容却没有办法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完成原有的理论讲授,还要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有效延伸课外学习与实践,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在讲授语言学经典导读、汉语词汇学、文字学等课程时,就已经开始向学生传递写作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或从事语言文字方面社会调查的信息。配合学校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了对语言文字现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项目的论证与申报,项目获得了省教育厅的立项批准,已经顺利结项。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成功结项,为学生创作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的前期调查基础与论文创作实践训练。目前,完成项目的学生正在以项目内容为选题方向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来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比如我们以学科作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语义内容的调查。2014年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作了自己调查内容的汇报。有些调查报告已经接近毕业论文的设计要求。
(三)充实、丰富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人文内涵作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专业教师,只是通晓课程教材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深广的知识背景。1.语言学概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备多语言背景。讲授语言学概论课程,需要对教材内容全面与深入的把握,但只是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还是不够的,虽然我们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并不是表明对其他语言的需要就等于零。目前大多数的语言学概论教师是出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熟悉的外语基本上都是一种,而且精熟程度很低。而语言学概论课程要讲授的是关于人类语言的普通知识,只懂一门外语,是难以驾驭这门课程的。我们的对策之一就是选择有多语言背景的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一位主讲教师有四年英语本科学习经历、三年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习经历。该教师本科时期主修英语,第二外语是俄语,硕士阶段第二外语是日语。这样的多语言学习经历,对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说,是非常适合的。2.语言学概论教学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析与阐释。教师对于语言现象的认识、对于语言理论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对语言生活有着深入的接触,能够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联系。专业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都是与学生的现在、过去及将来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用个人经历也即教师人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正在发生的或曾经发生的语言事件或现象,必然有着强烈的说服力。比如,我们在处理句式变换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肯定句变否定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否定词的位置问题。我们举出儿童在造句时出现的否定句格式上的偏差,如“你不能看到见我了”“你不能找到我了”等。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出现的,成人为什么没有使用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拉近了理论学习与语言现象的关系。通过这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是可以研究的,这也为他们将来写作毕业论文提供了方向与具体选题的范例。3.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没有一门课程是独立存在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说,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大学外语等课程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些课程与语言学概论有关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都有着丰富的联系,只是由于授课老师的不同,造成了课程之间的隔阂,学生在学习时是分散进行知识建构的,难以把学到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学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很多时候是被看作两个方向的,但实际上,这两类课程也是有相通性的。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我们讲古诗词意象的问题,其实就是语言符号的问题。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生理解不好,主要就是不了解“征蓬出汉塞”中“蓬”的意义。如果弄懂了这个符号的意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同类的诗歌就可以触类旁通了。有很多诗歌写“孤蓬”“飞蓬”“飘蓬”“转蓬”等,具有相同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文学概论课程也是一样,不仅仅是由于两门课都是概论课程,还在于两门课程讲授的理论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结构主义,文学课要讲,语言课也要讲,又怎么能截然分开呢?
【参考文献】
[1]甘智林〈.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教学对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8(3).
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查报告范文6
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写作指导注意事项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本专科打印要求见相关部分。具体打印装订参见《滨州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节手册》相关部分,同时结合省电大新修订的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材料除个别专业外,一般不再要电子版,档案袋里面,本科一般装5样材料,专科一般装4样材料,材料装入档案袋后,要在档案袋上注明内容。今后所有打印材料的封面一律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字样改为“开放教育”字样。要求学员认真参阅《滨州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