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文1

    做个园丁,在“修剪”中让花儿更美

    ——在“改”中行进,在学习中成长

    任伯年小学 陈渭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 时常的读着这句话,也时常的思考着这句话,更时常地在感受着这句话,也时常在 督促着自己有更大的体验。回想几年来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记得起初备教 案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这是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的应用,是分数应用题的根 基,分数除法应用题必须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为依据,而稍复杂的分数应 用题又都是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扩展的,所以这部分知识虽简单但较为重要。分数乘法的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本课知识的直接依据,所以课始先复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对新知的 教学我主要安排三个环节:一是复习准备阶段。二是借助例题找到单位“1”,告诉 总量和分率,求具体量。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分层练习题,熟悉它的结构及变化。 每个环节知识点都到位了,应该能够顺利上好课了吧!我这样认为着…… *一改,注重学生的参与* 可第一次试教后,并没有能完成任务,而且课堂反应很是平淡,如何体现学生的真正参与?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重点句的含义?练习题的 选择上非常好,但如何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得好好思考一下。我又对 教案产生了怀疑:是不是太不放心学生了?是不是太罗嗦了?是不是设计时有问 题?按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创造一个有 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 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 的美好境界。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参与是非常主要的。因此,我又修改了教案。 *二改,注重目标的定位*阐述了目标应定位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 一步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使学生 经历探索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 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考 虑学生已有经验是根据分数的意义,用整数乘、除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的实际问题。教材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 法来计算,扩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二是通过沟通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促使 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在问题呈现 之后,教材先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分数的意义,用整数乘、除法依次 求出结果,然后分别指出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指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解决后,通 过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联系,进一步总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 法计算。 听了他的讲解我脑子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就从这样的目标定位出发。由此,本课关 注点在于用合适的素材,贴近学生知识起点,利用学生的起点衔接现有新知识,同 时架起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发现两者的共同特点(数量关系,题目特点等)。 *三改,注重知识的落实*再次修改教案。课始出示:“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 吃 了 ” 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诸多的问题后,教师 就根据所提问题展开教学。这样一设计教学变得活跃了,有条理了。可缺点还是有 不少,还得再修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不是 吗?这次教研活动,我几次修改教案,几次试教,一改,注重学生的参与;二改, 注重目标的定位;三改,注重知识的落实……不管结果怎样,让我学会了思考的价值,解惑的途径;更让我感受了一 次次尝试后收获的是累累硕果……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文2

一、培养学生列数量关系式的能力

数量关系式是指用运算符号和文字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式子、列出数量关系式,可以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可进一步把数学问题抽象为算术式或方程式。因此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关键是让学生在透彻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列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白菜,已经吃了45 ,吃了多少千克?”教学该题时,应使学生明白题中的45 是谁相当于谁的45 ,这句话中含有分数乘法的意义,由此可得出白菜总千克数的45 ,就是用总千克数×45 ,从而引导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式:吃了的千克数=总千克数×45 。又如:“一桶水,用去它的35 ,用去了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白“用去它的35 ”,这句话含有分数乘法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式:用去的水的重量=一桶水的重量×35 。题中用去的水的重量已知,求一桶水的重量就是求乘积中的一个因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这种求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

实践证明,经常训练学生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思路一目了然,并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找单位“1”,找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巧用线段图分析题意

有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单靠教师详尽的讲解,难以讲清楚,费时又费力。若能用线段图以使其难,使隐蔽的条件变得清晰,便能很容易地找到解题思路。因此,要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就必须会画线段图,而且还要会看线段图。例如:“甲、乙两仓存粮吨数的比是3:2,如果从乙仓取出15吨粮放入甲仓,这时甲乙两仓存粮吨数的比是3:1,乙仓现在存粮是多少吨?”首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条件画出线段图(把甲乙两仓存粮的总吨数看作单位“1”)。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5吨所对应的分率:①从左往右看,15吨对应分率是(34 -35 )的差,可列式为:15÷v34 -35 w×14 =25(吨);②从右往左看,15吨的对应分率是(25 -14 w的差,可列式为:15÷v25 -14 w×14 =25(吨);③从两端往中间看,15吨是夹在中间的一段,它的对应分率是(1-35 -14 w的差,列式为:15÷v1-35 -14 w×14 =25(吨);④从整体上看,15吨是34 与25 的重合部分,它的对应分率是(34 +25 -1w,可列式为:15÷v34 +25 -1w×14 =25v吨w。

由此可见,采用线段图分析题意,就能使学生直观地找到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三、重视变式练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要想使学生轻松、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那就要进行题型的对比练习,练习时不只是简单重复与例题相类似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数应用题归类整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变换练习方式,使学生在练中感悟和提升。练习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 出一道练习题,通过变换问题或条件,引出一组题目进行练习。如习题“一批煤有2500吨,用去35 ,用去多少吨?”1.改变一个条件,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一批煤有2500吨,用去一部分后,还剩25 ,用去多少吨?”2.改变问题,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一批煤有2500吨,用去35 ,还剩多少吨?”3.条件和问题都改变:①变成一步计算的基本题,如“一批煤有2500吨,用去一部分后,还剩25 ,还剩多少吨?”②变成较复杂的应用题,如:“有一批煤,用去35 ,还剩下1000吨,这批煤有多少吨?”通过练习,学生对这一组题进行比较,便能找到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二)提出一个条件,让学生举一反三,由一个条件联想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如“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4 ”,可以联想到:1.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4);2.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 ,或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1:4),3.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3 ,或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1:3,如此等等。只有这样,经常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就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养成联想的习惯,并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沟通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得到更好地掌握。

(三)注意揭示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正确解法,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完分数乘除应用题的三种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后,可进行下列一组题的对比练习,①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4÷12=13 );②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13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12×13 =4);③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比鸭少23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12×(1-23 )=4);④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13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4÷13 =12);

⑤池塘里有4只鹅,鹅的只数比鸭少23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4÷(1-23 )=12)。学生通过画图比较,找出这组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便能使学生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特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文3

1、有坡度有层次,为学生架设思维的阶梯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所设计的练习题也应该有一个坡度。先练习模仿性的题目,属于再造性思维,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达到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坡度的大小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而定,一般地说年龄小坡度也略小些,基础好的坡度可略大些。不论班级基础如何,总应该有一个坡度,不宜在平面上机械重复。

有坡度还要有层次。旧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上,往往是倾盆大雨式的一次布置若干道题目,结果能力强的学生解题快,能力弱的学生解题慢,造成劳逸不均。前者浪费时间,后者手忙脚乱。所谓的层次,是将设计好的几组练习题,按坡度不同分几次提供给学生练习。每个层次题目不多,使学生在解题速度上差距不大。每个层次又能及时反馈,及时指导,学生感到学习永无止境,兴趣越学越浓。

2、防定势,防干扰,使数学知识逐步得到巩固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加法应用题,他们往往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加法做;明天学减法又会认为题目都是减法题。有时他们还会从题目的个别字句寻找所谓的规律。例如,学习倍数应用题以后,他们认为题目中“倍”字在问句上,一定是除法题,“倍”字在条件里,一定是乘法题。又如,他们在学了等分除法以后,就认为任何问题只要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当遇到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上小三角形,问每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几度时,便会不加思索地认为是180°的一半是90°。类似这些情况,就是思维定势。另外,学生在解题时,新旧知识相互干扰的情况也应引起注意。学习了面积以后,周长与面积便容易相互干扰,用错公式和单位名称的现象便会出现。所以,在设计练习时,应考虑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排除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主要措施是设计对比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或者采用变化条件或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过早地出现对比题会发生混淆。其实,人们认识事物离不开对比,有比较才能鉴别。不过在对比时,要揭示出相关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不同之处加以分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更需要通过地比来理解它,从比较其异同中掌握本质特征。比如,计数单位和数位;分数单位和单位“1”;小数末尾的0和小数点后面的零;正比例和反比例;解方程和方程解的概念等。只有通过比较其异同,才能使这些概念达到清楚的状态。

3、周期反复,交替再现,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学习数学,总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某个数学知识产生表象,然后在多次反复应用题中,加深认识,逐步内化为自己思维里的东西。因此,在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周期,反复再现,也就是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时,要适当穿插一些前面学过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分数时,练习里穿插一些整数、小数的题目;在学习应用题时,练习里穿插一些学过的几何知识题目。让学生有一个反复接触的机会,寓复习于平时练习之中。周期反复、交替再现,要有计划的安排。根据人的遗忘规律,新学的东西,反复再现的周期要短些,然后逐步放长,已经熟练了的东西,反复再现的周期就可以更长些。

4、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各有所得

学生中,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接受能力弱,思维反应慢,动作迟缓。因此,在设计练习时,除了基本的内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对于发展变化的内容,应考虑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可设计一些题目让他们独立思考,作创造性想象,使这些学生感到教学的奥妙,越学越有劲。而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只适当的有些变化和发展,使他们经过努力也能理解,这样各有所得,不断提高。

5、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培养能力

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数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因此在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多考虑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加深认识,而不应搞死记硬背式的练习。过去有的教师让学生背诵定义、性质,甚至考试时还要默写,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学死了。特别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概念化十分严重,什么找关键、找单位“1”、找对应分率等等,形成一种公式去套题。其实,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理解,加以分析,解法是会创造出来的。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课 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我们每堂数学课的练习设计中。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精心设计练习呢?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然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编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鲅鱼圈区望儿山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知道了数学的用途,而且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具有人文性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使孩子们一看就产生了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

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可改为“精挑细选,看眼力”,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我能行”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三、突出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习题增强探索性,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含有科学性

如教学“小数乘法”,它是在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关键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小数乘法书写竖式时为什么小数点不用对齐?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10即1000倍;在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是2位+1位即3位,这1000和3之间是什么关系?”因而,让学生掌握好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正确把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点小数点时,当乘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而点上小数点后,积的小数末尾的0又要去掉,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可以先安排这样的口头练习:根据314×25=7850直接说出下面各式的积:3.14×25=______;0.0314×0.25=_____。通过讨论小数点在积中的位置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用竖式计算的形式,应用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演算,并作一些改错练习,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五、展现灵活性

新课标下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后,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8+7的算理。甲生:8和2凑成10,将7分成2与5的和,8+2=10,10+5=15;乙生:7和3凑成10,将8分成3与5的和,7+3=10,10+5=15;丙生:见8想2,进一减补,7-2=5,10+5=15。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习题设计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一、培养学生思维力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

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

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二、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

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二)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三)设计一题多变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运用“一题多变”,可以防止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所学的例题里,还可以避免解题的思路来束缚在原有的路子上,从而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

例如在练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梨树有多少棵?

在学生解答后,我首先要求他们改变画线部分的条件自编应用题。学生在个人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分别把画线部分改为:①梨树是苹果树的40%;②比梨树少40%;③比梨树多40%;④梨树比苹果树少40%;⑤梨树比苹果树多40%。编出了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其次,要求学生改变原来的问题自编应用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探计中,也改编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1.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两种树共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梨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

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范文6

    一、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习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习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复习时我还采用给名称让学生编题的练习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易混的术语,如减少了和减少到等要让学生区别清楚。

    二、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李师傅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平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习过程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三、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修路队,原计划每天修8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结果用12.5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多少天完成任务?可有下列解法:

    1、80×(1+20%)×12.5÷8=15(天)

    2、12.5×(1+20%)=15(天)

    3、设计划用x天完成。

    80x=80×(1+20%)×12.5         x=15

    4、设原计划用x天完成。

上一篇祖国我爱你作文

下一篇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