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祖国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祖国的发展

祖国的发展范文1

那么,作为乳化机行业的先进企业无锡意凯,我们也在积极充当这个社会角色。

这次,当我们得知祖国西部地区的学校和社区缺乏书籍,人们除了农活,没有其他学习和娱乐的工具。学校也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时,我们还能置之不理么?

意凯的每一位朋友们,今天,我们倡议为祖国欠发展地区一起来捐赠图书。为欠发展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孩子奉献我们的爱心,向他们伸出一双双热情之手。

让我们的书籍带着我们的爱心去到他们的身旁,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快乐生活的渴望。

请把我们平时不用的各类书籍,包括各文娱、休闲类书籍,各用过的教科书、工具书等等,捐赠出来,让它们再度为需要的人们做贡献。

也许,你的工具书、文娱书籍,培养出来了一个个技术人员或艺术明星呢~~o(∩_∩)o~~

让图书的价值和您的精神境界同样得到升华!再次对您的爱心表示感谢!

无锡意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祖国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民族音乐 现状 发展 保护措施

我国民族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并高于生活真实,而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我国,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犹如繁茂的鲜花,竞相争艳。它涵盖的艺术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器乐等等,它们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巩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的有力武器,对于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性,并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十分得丰富多彩,但是有些并没有很好的被重视起来,有的在目前只是一些潜在的、等待开发的资源,甚者有一些正在濒临着灭绝。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多人趋之若鹜。这直接导致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中国好声音,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教学情况几乎处于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的状态,致使音乐教育无法从根本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课教学几乎只流于形式。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怎样在新时期保护并发展好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也成为值得考虑、探索乃至最终解决的问题之一。我认为,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民间采风制度,专家组团实地考察,搜集整理一线资料。实地考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实施因地制宜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对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并制定不同的方案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专家学者可以从土生土长的乐种中吸取营养,汲取素材,为个人创作所用;可以增加自身对音乐文化或音乐现象论证评论的真实性、精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搭乘现代传媒的便利快车,使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广而告之,实现真正深入民心。搞调查,出专著,固然是保护乃至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方式,但是所涉猎的受众群似乎并没有那么广泛,而差不多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等高文化水平这一受众群体。问题也正在于我们能不能以感性、具体、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培养一个稳定的民族民间音乐受众群。答案是肯定的。在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三,把握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经济的最佳契合点,支持各项繁荣民族民间音乐的赛事。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也越来越懂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规律,而许多种民族民间音乐也被推介给国外的爱乐人士,引起他们的极大关注。当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的歌声相继飘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与悉尼歌剧院音乐厅,我们国人不禁为我们祖国有这么好的音乐而感到震撼,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土的音乐被推介给外国友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一种文化的散播,也关乎一个民族民间乐种的传承。这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有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者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使得保护并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初衷遭遇尴尬;使得本来被看好的、极具可实施性的决策遭遇瓶颈,更有甚者竟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变成了经济利益的婢女,使原本朴素纯朴的民间艺术蒙上了一种很深的商业性色彩,从而改变了本土民间音乐艺术的乡土味,也自然不自然地造成了令人痛心的音乐文化价值的损失。由此,搞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实乃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掘者、创造者来说,应该本着适度利用的原则,使民族民间音乐在有着充分的经费支持,从而能使民间音乐的发展有着反哺的养料;能够提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四,体现时代精神,实施精品战略,真正使之成活并传播开来。民族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人民是她的主人,拥有她,共享她。诚然,她有一定的受众群,在人民心目中有一定的声誉。但我们仍有必要拿出某些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通过精心创编与打造,使得原本土得掉渣的民族民间音乐上升为精品或是经典,使之被纳入到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取向获趣味上来,摆脱仅局限于某一定地域的审美观念这一束缚。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许多民间歌曲小调,都是经过多次的改造与完善的,否则,她不易在人民中间形成在审美观上的共识,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经典,也不会那么得久经流传。如今的《木兰诗篇》就是一个打造品牌典型实例。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和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已是家喻户晓,在我国多种戏曲剧种中,反映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有很多,而以豫剧《花木兰》最为著名。

祖国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美国;法制发展;种族歧视的消除

中图分类号:D97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81-02

站在现代社会的总体发展进程而言,美国一直属于站在世界高起点上的文明发展较为快速的国家之一。对于该类文明发展飞快的国家而言,为配合其社会的高速发展,故而它的法制发展也相当迅速。美国的法律素来以标榜人权而著称,他们讲求以人权为发展基石,以求建造出全民平等自由的国家。[1]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美国法制飞速发展的今天,美国社会对于种族歧视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现在的美国社会而言,种族歧视所衍生的人权无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如今社会依然没有得到一个完整地解决,法治的发展与消除种族歧视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一个同步的解决办法,这是美国社会一直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 美国法的特征

在历史的进程中,美国的法律出现时间不是最早,但发展却无疑是最快的一个。从美国法律诞生时起,它就以英国法律作为自身的蓝本基础,择优而进行改化,同时,也尽量依据美国的国情而定,从本国的社会发展和各项需求入手,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法律规章。[2]故而,从美国法诞生时起至今,它就以飞速发展的速度行进,直到现在美国成为了世界上高度法治的国家之一。

美国法的渊源比较深远,虽然它从普通法、制定法和衡平法中都汲取了极大地营养。[3]但对于美国法而言,最深远的影响依然是判例法。在美国法中,法律的开展和解释等多项事宜也是自判例法开始,故而,它在美国法的发展过程中从始到终都占据着极高的主置。

英国与美国法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关于判例法的处理。在美国社会,当案件开始进行审理时,法官会首先判定案件的诉讼流程是否存在错误,这就集中体现了美国社会对诉讼程序的特殊重视。对于美国社会发展而言,这种对诉讼程序特殊的重视并不是由于传统的习惯而形成,而是因为法律的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形式。对于法律结构而言,很多如信托法、契约法等相关部门,本质上都是一种独立的法律系统,而不是系统的大的综合分类。而且在美国法律中,法律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划分也并不是很完善。对于美国社会而言,它往往是一些单独的法规和案例相融合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大方向上的法律范畴。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各州间的司法独立性都可谓极高,由于各州间都可以单独设定本州的法律,这也就使种族歧视的谬误因子得到了一个生存的空隙。

毫无疑问的,美国法律中不乏种族歧视的因子,在美国独立之前,其所颁布的各项法律中就有着极为明显的种族歧视,而在美国最为著名的1787年宪法中,种族歧视其实也是隐隐存在的。[4]1787年宪法中有一条法律规定国会在一年的时限内不可以对奴隶贸易做出任何相关干涉,在这部法律中,即便并没有完整的标注“奴隶”这一字样,但却也用“其他人口”这个词汇作为了奴隶的代替词,由此也可看出美国法律的歧视色彩。

二、 种族歧视色彩得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对于美国社会的发展而言,种族歧视的色彩得以如此浓烈并非是没有一点原因的。现阶段,美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法治观念可以说是占据了世界的前列,但同时,这并不意味着种族歧视的色彩已经开始完全消弭,而这一歧视形成的原因,实际上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在历史上,美国种族歧视最早根由其实是起源于种植园时代,或者说是种植园经济的出现为日后的奴隶买卖等一系列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滋生的温床。1492年,来自意大利的航海家首先发现了美洲这块还未经历文化变革的大陆。在当时,美洲大陆在原始印第安人的生活与统治下,尚未经历欧洲近代思想的开化,而欧洲殖民者的争相入侵也将欧洲近代文化带入到了美洲大陆。新进入美洲土地的殖民者对美洲大陆进行了瓜分和掠夺。同时,由于美洲大陆优沃的土地和地广人稀的境况,殖民者们开始掠夺印第安人作为奴役,让印第安人作为土地单纯的耕作者,而种植园经济也由此处而产生。彼时,种植园经济的拥有者多为以入侵殖民者为主的白人,他们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大肆对印第安人进行奴役,在他们眼中,奴隶只是他们获得最终经济效益的一种工具。

在经济上种族歧视具有深远渊源的同时,美国的普通法对于种族歧视来讲,就是拥有着深厚的法律渊源。美国的法律并不是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相反,它有着极为漫长的演变过程,也正是在过程的演变中,美国的法律才开始脱离英国法的影响,开始慢慢演化为具有独立特征的一类法律体系。[5]在这一阶段,美国法开始与英国法并称,慢慢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的主要渊源就是判例法。而对于判例法而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表现为对先例的追从。正是因为判例法的主要引导作用,所以,从美国法律开始形成的早期开始,美国人已经对因实践而证明的理论开始了狂热的追从。而遗憾的是,对于美国的历史进程而言,它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也就意味着以欧洲殖民者为首的奴隶主对黑人、印第安人和其他民族土著进行压榨,并一直获得胜利的果实。故而,对于欧洲的殖民者而言,如果他们依然打算从压榨和奴役中获得财富和利益,并且坚实地保证自己的统治者地位,就必须从法律上制定规章,以保证这种压迫所得来的利益得到最大的合法化。而法官为了维护这些殖民者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案件的导向中也必然有所偏向,这种偏向也就使得这种种族歧视有了充分的先例基础。

可以说,从某种角度而言,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由于种族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其实是种族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性的产生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实际上美国社会也开始意识到了种族主义的横行所造成的危害。在杜鲁门执政之后,美国政府就开始为保证黑人权利而进行立法,到了约翰逊执政之后,更是直接从法律上废除了种族主义的合法性。然而,法律上的取消并不意味着种族主义的消亡。今天的美国,即便法律上已经对种族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种族主义因为以往的制度化而产生的结果却并不会很快地消亡。即便在现代社会,很多白人依旧根深蒂固地认为:黑人本来就不应该与他们享有相同的地位,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

而另一方面,很多黑人本身一些并不是很合理的做法也使得种族歧视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同时,一些政客为了自己党派的利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争取部分民众的支持,他们把矛头对准了以黑人为主的有色人种,针对黑人颁布了一系列的歧视政策:如减免“精英群体”的纳税额度,取消黑人获得救济权等,而这一系列的政策,也使得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现象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

三、 消除歧视政策的基本观点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加剧,继续坚持种族歧视政策无疑已经是落后于时代的思想,而想要解除固有的种族歧视,其视角还应该从政府处下手。

首先,应该加大黑人教育普及,使其掌握生存的一门技术,对其进行培训训练,让其自力更生,增加民族总体的竞争力,以自身努力改变白人世界的看法。

其次,政府应通过传媒、学校等各类传播手段,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白人社会对黑人加强了解,不再视他们为洪水猛兽,同时,将他们看成是社会的平等的一份子,给予其公正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

四、结语

法律的存在代表着公平与正义,也就是说,任何因素都不应该对法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做出干涉。在法律面前,做到基本的平等原则更是法律得以维护的基石,而无论如何,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的种族歧视的问题对其社会法制的发展而言,无疑都是一种倒退。或许,只有当美国真正做到在法制上消除种族歧视的时候,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迈入平等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毛国权.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世安.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3]朱景文.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祖国的发展范文4

一、标题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在发展与流传的过程中深受本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滋养与熏陶。传统音乐一般都会有一个饱含浓厚的生活情趣或文学色彩的标题。乐曲的标题往往是乐曲情感和意境的高度概括,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些乐曲是依照山水风景来命名的,如古琴曲《清风弄竹》、筝曲《高山流水》;有些是以历史故事、传说、典故来命名的,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有些依照特定的场景或情景来命名,如《渔舟唱晚》;有些则与特定的地方风俗和民间庆典紧密相连,如吹打乐曲《合家欢》、《喜气盈门》等。透过标题,我们仿佛看到了起伏的山峦、薄薄的晨雾、潺潺的流水、弯弯的小桥、扁扁的渔舟、采桑的少女、挑柴的樵夫、欢闹的街市等一幅幅充满了审美意境和生活情趣的画面。这些传统音乐的标题所预示的不仅仅是描绘大自然风景的山水画或乡村风俗图,而且表现了这些特殊场景中的主体——“人”的情感活动,充满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和谐相生的诗情画意。对于欣赏者来说,这些标题是一种提醒或暗示,有一种召唤感,指向那些存在于标题背后的更为深刻的音乐内涵和精神世界。

受传统音乐的影响,“标题性”同样也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目前在社会上流传广泛且深受大众欢迎的钢琴曲大都带有一个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文字标题,如《夕阳箫鼓》(黎英海)、《平湖秋月》(陈培勋)、《彩云追月》(王建中)、《二泉映月》(储望华)、《幻想曲——听评弹》(倪洪进)、《楚汉武士的诗篇与故事》(崔世光)等等。凡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中国人,只要读了这些标题,就可以充分想象出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意境和情感。这些中国特色的乐曲标题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比较起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欧洲音乐的标题总是与某种情景画面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如《四季》(柴可夫斯基)表现的是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风光,《蓝色的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描绘了多瑙河清澈的河水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的美丽风景。而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所标示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而且要通过对美丽风景的描绘来表现人的心理情感。

《火把节之夜——云南风俗往事》(廖胜京曲),表现的不仅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月光下歌舞的场景,更多的是表现男女青年们的欢乐喜悦和青春萌动的心理状态。钢琴组曲《庙会》(蒋祖馨曲)展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民间风俗画,这里有赶集的村民、购货的商贩、玩杂耍的艺人、打鼓说书的老汉和乡间小戏的演员……恰如一幅音乐版的《清明上河图》,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

由此可见,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讲究字面的寓意,而且还注意文字背后深刻的含意以及文字与音乐密切结合后所表达出的情与景的关系。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情与景是始终相互交融的,这种交融是相互感应、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共鸣而产生的。

二、旋律的线性特征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旋律艺术有着主宰作用,音乐中横向运动的单线型旋律与中国书法中的点画变化在运动形式、对比变化、原则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恰如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偏好大屋顶、单层四合院一样,呈现线性的、平面的特征,“线条美”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汉语言文化对传统音乐的旋律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汉字抑扬的声调上,在朗读的顿挫上都具有明显可辨的高、低、长、短及音色变化,与音乐旋律有着最原始的相似之处。各地区的方言差异对音乐旋律的产生及风格特点的形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语言特色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具备了强调声音的波动、追求横向曲线上独特变化的音乐韵味和艺术特征。从表象上与西方块状结构的交响乐相比,中国线性结构的传统音乐没有交响音乐那样宏大的音量,和声立体效果似乎也没有西方音乐那样丰满,显得简小单薄,但线性结构具有块状结构所不能替代的审美功能,欲达到“大音希声”的高超境界,中国音乐线性结构的优越性往往会充分地体现出来。一句看似简单的横向运动着的单声部旋律,经过演奏者在节奏上或具体到对每个音的装饰变化的处理上,往往能挖掘出深厚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这无论是在我国的歌舞音乐、民间戏曲,还是在运用共性技法创作的钢琴曲、交响曲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以少言多”、“计白当黑”、“以有限为无限”、“韵在言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有特征,覆盖了音乐、戏剧、书法、篆刻、中国画等诸多种类。

传统音乐内容陈述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旋律来进行的,因此,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在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强调旋律的表现性能,挖掘旋律的内涵,使之与钢琴在和声效果、复调手法等方面进行纵向、横向多层次的叠合,使旋律更为丰满,更具有民族风韵和表现力。多年来,中国钢琴艺术家创作了许多深得大众喜爱且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熟练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对富有中国特色的旋律进行和韵味渲染都起着丰富和强化 的作用。

改编曲是我国钢琴作品曲库中的重要内容,改编大多根据传统乐曲或经典歌曲创作,旋律耳熟能详,这些作品流传广泛,很受欢迎。黎英海先生创作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其“原型”是一首传统琵琶名曲,作曲家在改编时基本保留了原曲的结构,但对乐曲内容做了剪裁和压缩,使其显得更为精粹凝练。音乐飘渺潇洒,用钢琴弹奏后产生出一种新颖别致的风格,有人称之为东方情调的小夜曲。作曲家在织体写法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支声织体手法,发挥调式和声的色彩功能,对旋律进行细腻的渲染和润色,让旋律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音区流动出现,音韵生动,情景交融,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乐曲的尾声用对比复调手法把类似古琴奏出的浑厚的低音和类似古筝弹奏音色的高音主题交织在一起,在渐弱的音乐声中听众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归舟远去,漂浮在江面上的鼓声、歌声、桨声连同笙、箫、琵琶的乐音均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万籁俱寂,只剩下水面上的粼粼月光。乐曲格调清新淡雅,宛如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储望华根据华彦均的同名二胡曲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成功的经典作品。作者在改编时对旋律进行梳理,删去乐曲中即兴演奏的成份,使之更适合在钢琴上演奏。作品充分发挥了钢琴乐器本身在音乐表现上的特长,丰富的和声效果、宽阔的音域、宏大的音量和音色的变化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乐曲的主旋律以单音、双音、八度、和弦等形式在不同的声部出现,对加音三和弦,变功能和弦及七、九和弦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乐曲的民族风格,也进一步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功能。改编后的钢琴曲不仅融进了作者对苦难人生历程的叹息,更多的则是体现了对自由、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乐曲处仿佛表现了作者在风清月明之夜乘风翱翔、直上广寒宫的意象,然而那高处不胜寒的天宫毕竟不是凡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与阿炳原曲所表达的哀怨不尽相同、更为超脱的艺术境界了。

三、和声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旋法特征和调式结构。它以五声音阶为主,又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由于六声、七声音阶均由五声音阶发展而来,所以五声音阶的旋法特点、调式法则等一系列逻辑规范都渗透到了六声、七声音阶中。在六声、七声音阶中,五声骨干音就成为“正”音,其余音被称为“变”音或“偏”音。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不断探索中西互融的民族化道路,在和声风格的民族化,和声技法的现代化、多样化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功能和声与调式色彩和声的手法在钢琴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使用。

在钢琴音乐作品中,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和声风格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和音乐表现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还和社会生活的需求和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有着直接的联系。作曲家要根据作品内容表现的需要,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使西洋传统和声的功能性与民族和声的色彩性相融合,前者在作品中起逻辑—主干作用,后者在作品中起表现—烘托作用。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的依据不是大小调体系,而是民间的“宫、商、角、徵、羽”五声及六声、七声调式,因此,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范围要比西洋传统和声的范围更为广阔,灵活性更强,色彩更为绚丽,浓淡相间,显示出我国民族调式和声色彩更富有民族性、独特性。为了使钢琴作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民族风格,中国作曲家们在和声的使用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选择,打破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声形态,使和弦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结构形态,如四度叠置和弦、二度叠置和弦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附加音和弦,从而使作品在民族特色上更加富于创新。

小二度音程是尖锐的不协和音程,对听觉有较强烈的刺激。近现代作曲家非常喜爱小二度音程所蕴藏的丰富表现功能。在许多中国作品中,小二度音程有着不可替代的表现功能。为表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性音调,作曲家用同时出现的小二度音程来表现陕北、甘肃一带民间音乐中微升高的清角音(约为1/4个全音,音高约在Fa与#Fa之间)和微降的变宫音(约为1/4个全音,音高在Si与bSi之间),原本在平均律的键盘乐器上是无法弹奏的,但作曲家运用小二度音程的同时出现,两音的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二度音程在我国钢琴作品中使用也较多,在五声调式中,大二度在五音列之内十分常见。在传统和声中,大二度音程列在“温和的不协和音程”——但在中国作品中使用恰当,会使民族色彩更加突出。

四、五度结构的和声,是以四、五度和声音程为基础而形成的,因为它与传统的三度叠置功能和声的结构不同,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就开始使用以四度、五度叠置的和声方法来体现中国作品的民族风格。如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等。

四、五度音程和声结构也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形成四、五度叠置构成,在这一情况下,四、五度结构的和声大多采用平行进行,以服务于线性的旋律。四度叠置的和弦也会以八度为一个框架的两组纯四度的拼叠,在音响上与传统和声不同,与我国民间曲调常见的四度旋律音程和琵琶、笙等乐器的自然和声方法一致。由于音程关系与我国琵琶乐器的空弦音高相同,其音响效果符合我国民众的听赏习惯,在乐曲中使用极易获得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四度、五度和弦中不同的附加音,可以增加音响纯净的四、五度和弦的力度感、动力感。

四、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拟

由于中国的传统音乐讲究线性美,所以中国乐器在演奏上特别注重富有个性特征的音色的变化。传统乐曲中的每一个单音上都可以被装饰,用波动、振动、滑奏、力度变化等丰富的手法对旋律加以润饰,从而使中国音乐产生了特殊的东方韵味。20世纪以来,随着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得更多的传统音乐精品得到流传。作曲家们创作了更多的新的民族音乐作品,为适应这些新作品内容表现的需要,对演奏技术也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音乐家在对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术 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之上进行提炼,使各种技法得到进一步完善。针对中国民族乐队低音乐器不足的情况,吸取西洋低音提琴的长处,发明了“革胡”。从小提琴的制造工艺得到启发,把二胡的“千斤”从丝弦缠扎改为可调节音准的“千斤”,适当增加了二胡琴杆的长度,把二胡的缠弦改为类似小提琴的金属弦,这样就使得二胡换把的把位增加,音域拓宽。二胡的弓也从马尾扎弓改为类似小提琴的调节弓,长度也明显增加,推动了二胡右手运弓技术的发展。这些融合了西方乐器制造工艺和演奏技艺的创新,对我国传统乐器演奏技术的提高、传统乐器的音色开发、传统音乐内容的表现力的增强都起到了有效的拓展作用。中国乐器音色变化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和谐、含蓄、均衡的中庸之美对传统音乐影响深远,强调“天人合一”、“大音希声”,在思维方式上不太重视所描述具体对象的精确性,而主要表现总体的“气质”、“意境”、“神韵”。在音乐表现中,要求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对音色要做到刚柔相济,这些都是表现中国音乐特殊韵味的重要手法。因此,要在西洋乐器上完全模拟再现出由中国乐器演奏所产生的特殊韵味是相当困难的,钢琴是击弦乐器,就乐器本身而言,它的音色有着金属般的明亮感,但在具体作品中,作曲家可以通过创作技法的处理,手指触键部位不同及下键速度的变化,使音色产生微妙的变化而达到预期的民族乐曲演奏的效果。

祖国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中国;民族弹拨乐;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70-02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流行元素和西方文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和民族弹拨乐也受到了影响。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多元的,家长们都选择了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让孩子学习,民族音乐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不被重视。随着时代和教育质量的不断进步,民族弹拨乐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但发展效果不是很好。

一、民族弹拨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师评价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民族音乐的社会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力度不足。

(二)学校、教育机构中开展的音乐教育内容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时间不稳定,公共性和非公益性教学不统一,导致生源不足。

(三)教育机构缺少优秀的民族弹拨乐教师,使民族音乐教育没有显著的成效。

(四)教学的功利性太强。为了等级考试,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现象和器乐教学的规律普遍存在。

(五)缺乏正规的民族弹拨乐教材和曲目。

二、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各方对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认识,完善机制体系

要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民族音乐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作用很大。将民族音乐作为教育的载体,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在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完善管理者和教师的考核机制

对学校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教学的内容和工作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将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和内容列入评估内容,统一国家音乐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考虑对一些不负责任、操作能力差的教师采取类似如:警告、解雇、变更的防范措施,甚至予以免职。

(三)提高艺术团的考核机制

虽然每两年都会做一个市级艺术专业学生的评估工作,但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多次考核成绩都不理想。在所在城市艺术院校饱和、其他地区的艺术团标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撤消”市级艺术团称号的“奖惩”措施,对于学生艺术团整体水平的建设将很不利。

(四)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保护民族拔弦乐

1.希望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整合资源,增加、调整民族音乐教育经费的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民间音乐特色项目、奖励先进、购买和更新民间音乐教育设施,创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政策上鼓励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促进全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

2.媒体要加大对传统弹拨乐的宣传力度,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使人们熟悉了解民族音乐,逐渐热爱自己的民族乐器。

3.希望所有学校管理者能在教师、资金、时间及政策上进行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保护。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体系

1.幼小中民乐教育衔接,构建适合的民乐教育梯队

民族弹拨乐教育由于学习周期性长,因此希望学生在幼儿园中大班就开始学习,这就需要与幼儿园有更多的衔接。而为了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鼓励这些学生继续好好学习,就需要有衔接的小学和中学,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有所用,也可以有地方继续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

2.校内外结合,构建资源共享的融合模式

校外教育机构管理者与基层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对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责任,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还能建立稳定的生源。校外教育机构作为本市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最主要实施机构,对中小学民族弹拨乐教育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以校外教育机构为主,扩大各区民乐基地学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逐步提升区域民族弹拨乐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三、民族弹拨乐的继承和发展的意义

(一)反映审美教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民族音乐文化强调了情感,注重体验、注重品味、注重融合于生活之中,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促进艺术、审美、生活的统一,是与主体的“审美文化”相一致的。在国家音乐教育领域,使用民族音乐作为学生的特殊教学载体,为学生打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大门,可以直接反映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通过性能和可操作性强的民族弹拨乐进行教学。

(二)具有创造性发展的价值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强调自我价值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个人表现,参与音乐学习。每一个表现都是重新创造的体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性学习方法,不仅能实现中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作用,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力在学习乐器的实践中得以展现,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体现音乐课程发展的创造性价值。

(三)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民族弹拨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包括独奏、合奏、合奏、合奏等。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能够使学生提高共同参与的集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技能,在相匹配的群体音乐活动中发挥个人才能。

(四)丰富业余生活

民族弹拨乐活动有利于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学会演奏民族乐器,参加各种表演或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压力、休息和娱乐方面得到平衡,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娱乐性,抵制社会不健康的休闲文化的入侵,更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开展民主的青少年民族弹拨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青年人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扩大青年人的视野,还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被其他学科所替代,同学生全面发展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钱建明.世纪之交管弦齐鸣――“新时期”民族乐队理论研究述评[J].音乐研究,2009(04).

[2]姜勇.胡天泉与阎海登笙艺术比较研究[J].歌海,2007(05).

[3]杨福生.发展,来自不断的创新――回顾前卫民族乐团的乐器改革创新活动[J].人民音乐,2007(03).

[4]刘再生.困境与出路――观摩“前卫”民族交响音画《》音乐会有感[J].人民音乐,2007(01).

祖国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应用管理;存在特点;管理方案;应用分析;研究深化

中图分类号:C20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NPO发展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一系列的不光彩的现象的发生,更加折射出来我国的NPO运作过程中的弊端。比如康晓光形象等,中国草根NGO是很多的,束缚这一环节的因素如果得不到突破,就难以保证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相对于一系列NPO来说,真正起到作用的NPO是比较少的,通过对北京、山东、四川等的区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相当多的NPO不能起到其本身应该具备的职能。

以福特企业的NPO为例展开分析,对于中国目前的NPO组织模式展开分析。该组织模式在中国NPO环保组织体系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但是这毕竟是少数的NPO,大多数的NPO都不能起到自身应该起到的作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NPO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不能达到它的真正的应用意义,在经历了长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却取得并不优秀的结果,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实际上影响我国的NPO组织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NPO发展的行业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是中国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中国的国情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NPO组织的发展。

通过对国外的非营利组织的分析,我们得到非营利组织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外民众提高了一些便利,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岗位。NPO员工也是把自己职业作为本职工作,就像社会企业一样。由于内外国情的不同,中国的NPO组织的内部员工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比如NPO非营利组织观念的落后,仅仅是把做好事、奉献等单纯的观念,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考虑实际问题,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而去做事,这是一种假道德的伪善主义。有些人自身没有稳定的职业,却天天为当好人而为NPO奔波。并且有的NPO人员还固执的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因为是好事,所以应该得到别人的支持,别人也应该进行支持。这些价值观念实际上来说,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难以保证中国NPO组织的稳定发展,不能实现其内部结构的优化。NPO的稳定发展,需要其内部正常的发展观念,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引导内部员工,而不仅仅是功利性的付出及其热情,这些都不能实现NPO机构的稳定发展。

2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环节的优化

NPO是一种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职业,不是单纯的非营利性组织。为了满足我国NPO组织的发展,我们需要进行中国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发展原则的应用,比如职业化原则的应用。通过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员工行业薪酬的优化,实行该行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薪酬制度的改革。以留住NPO人才。无论是哪个行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管理好自己公司内部的人才。只有实现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化,才能实现对优秀人才的挖掘,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潜力,从而保证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这一环节的开展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部门都要重视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的应用,实现我国的NPO组织系统的健全。一定要采用与能力想配套的薪金水平,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与职业化紧密相关的就是专业化,既然NPO是一个职业,就必须加强其专业性,现阶段,中国很多NPO的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因为很少的高校会涉及相关的课程。被称为中国NPO标志性转折的“怒江水电站”事件,最终靠NPO的力量取得了成功。非营利组织想要得到大众和媒体的认可,必须从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让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信任你,才能继续为之提供资源。

非营利组织要实现自身管理模式的优化,要和相关的联盟组织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的有效争夺,从而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保证国家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以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性。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孕育和成长不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而是主要靠外力推动的,因此天生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资源相对也比较稀缺,在一个部门相对比较弱小的阶段,与其他部门结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现实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与政府、企业有着紧密关系的NPO发展的相对比较理想。

为满足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要,我们需要进行社会企业运作模式的参照,从而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参照企业的经济运作模式,来进行非营利组织内部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化。进行NPO企业文化的构建,形成内部员工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应用,推动我国的社会企业的稳定发展,以有效解决社会面临的失业、道德沦丧等问题,从而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实现社会的综合效益。从世界各国NPO的发展历程分析,NPO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首先,由于外部资源越来越少,迫使NPO自己不得不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市场化的操作,它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成本,甚至会有一些盈余,因此,他们可以摆脱单纯依赖政府补贴或慈善捐赠获得资金的限制。其次,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进入私人资本市场,为其长远的目标进行融资。因此,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的优点是非常显著的。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发展和环境承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私人企业也在进行非营利组织的建立,这种模式不仅利于市场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而且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结语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健全开展,离不开其内部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化,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健临.管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