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邓稼先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邓稼先阅读答案

邓稼先阅读答案范文1

一、阅读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阅读《邓稼先》一文时,首先放几张关于人造卫星升空时的片子(自制的课件),然后教师对照片子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场面阅读本文,从而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 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 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哪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 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 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邓稼先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快乐的学习者;疑问带入语文课堂;出色导演;反思跟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58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做快乐的学习者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以真诚的情感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感化学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邓稼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且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内容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于是,我剪辑播放了一段“广岛原子弹爆炸实况”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我结合情景深情地讲述课文的背景。这样,视频媒体与教师的声音媒体一下子就把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了,既使学生理解了邓稼先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又使学生认识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涉及日月经天、江河大地、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可以采用配音朗读,在朗读时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就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可使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听者的心田,激起生动的美感愉悦。

二、把疑问带入语文课堂

每堂语文课,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学生“唱戏”,教师搭台。要使戏演得出色,就看教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时而是导演,时而是演员,时而是观众。如果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让学生从当观众,那么,教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上文言文时,让学生自主结合注解读文章,画出自己不解的地方待质疑环节提出,再与同学或教师共同探究加以解惑。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活跃起来了。而且,学生的质疑往往也会有新的发现,这就为培养其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就课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句提出疑问:其间相隔几百年,穿着打扮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当然,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出色导演语文课堂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或者只会对照课本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扮演皇帝、骗子、观众、小孩等等。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除了片段表演以外,还可以续写结尾。如皇帝穿完新装后,当他知道自己被骗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这一辩题让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问题解决了,认知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变换了角色,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成了配角,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如“即兴演讲,说说自己每天最想说的话”;综合性学习时,办个“手抄报大赛”,学生自己评出最佳版面奖,并及时奖励;诗歌教学时可以举办“朗读会”;古文教学时,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段落背诵;教学情亲话题的文章时 可以教学生唱感恩的歌……这样的课堂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

四、让反思跟随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有活力,除了以上做法以外,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很重要,如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等等。还有,作为语文教师,上完一堂语文课后,我们一定要认真教学反思。如上《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作品时,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大意,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问本文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这个问题一问,学生的看法就有分歧了,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说明的对象是恐龙,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了这样的引导: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关恐龙还是板块构造说?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恐龙,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构造说。不知是因为摄于教师的下定结论,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原来认定“对象是恐龙”的学生也不做声了。可是我细心观察他们的神色,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对我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我依然这样设计问题,他们依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但我不急于定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概括内容要点,从文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运动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理解,这样使一部分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部分学生也恍然大悟。这一切都归功于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因素,怎样使学生喜欢语文,并在语文课中愉快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学生更期待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邓稼先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预习;以学定教;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03

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是最好的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让预习先走一步,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什么是预习,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读几遍课文是语文预习吗?让学生去想想课后练习,看看课辅资料是语文预习吗?不,这些都不是预习。笔者认为语文预习应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范围、有要求的一次提前自学的过程。它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笔者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安排预习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1. 预习让自学能力展翅高飞

语文预习是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按要求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比如遇上生词难字,就要动手去翻翻字词典;有关课文作者或写作背景可能要尝试着去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对课文中的好句或有所感悟的句子要做些摘录或批注;对难解的句子要圈圈点点以备提问质疑等等。由此可见,学生语文预习的过程绝不是看两遍课文就能了事的,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 预习让教与学有的放矢

(1)预习推动教师“以学定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了什么,想学什么,及时改变策略,调整教案、学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达成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

(2)预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说,通过预习,先自学后受教,课文中什么地方已懂,什么地方还不懂,心中有数,在上课过程中对不懂的地方就会听得更专心,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课堂上“生成性”内容会更多。

如:在上《丑小鸭》时,有个预习任务是去思考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在批改学生的预习本时,笔者就发现答案五花八门。果然到了课堂讨论的环节,学生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更有学生提出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最关键的原因是它的坚强,否则即使是个天鹅蛋它也难以变成天鹅。这种说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这种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就得益于课前的预习思考。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语文预习

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要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预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制定预习的方案,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所做的一点尝试。

1. 预习布置的时间有讲究

预习任务一般来讲在新课学习前一到两天布置最理想,而且最好要求在规定时间里去完成,学生就不致于应付了事。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字词落实”等预习中的环节放到课堂上来解决,这样就势必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时间的安排。

2. 预习任务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课文类型不同,学生能力有差异,预习任务就不能搞一刀切,要遵循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灵活布置。笔者的做法是既有常规的必做题,又有选做题。具体操作如下:

常规“预习单”上的题目步骤基本如下:(1)我的新词难词(摘录数量不限。);(2)课文讲了什么(简单的概括课文内容);(3)我的阅读感受(一般在100字左右。);(4)我的疑问(可以就课文整体谈,也可以就局部句子谈)

选做题是对常规题目的补充和深入。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据课文类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如:有的课文音律性强,适合朗诵,如《在山的那边》、《安赛腰鼓》等,笔者会另外加上“表情朗诵”的预习任务。有的课文文笔优美,适合赏析,如:冰心的《谈生命》、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笔者会加上“好句摘录及理由”的预习任务。有的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学生缺少情感体验,如《邓稼先》、《在沙漠中心》等,笔者会加上查找资料、补充相关知识的任务……

还有一种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布置的选做题形式。这些题目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从课文题目入手去探究斯科特一行探险的“伟大”和“悲剧”体现在哪些地方。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精读课文,还要求他们能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甚至还需要利用网络查找一定的资料,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宝藏。

3. 预习要有反馈

要让预习有效而不是“逢场作戏”,它不仅要规定时间,规定内容,也必须要有检查,有反馈。预习本子要进行认真细致地批阅、收集学生的预习信息,了解学生懂了什么,懂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是大多数人想解决还没解决的。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笔者本来是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对朗读的指导和修辞方法的把握上的。但是从预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在“我的疑问”中却提到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赏析。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空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下转第7页)(上接第3页)撞开了那么一股劲!”这什么意思;“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任务及时作了调整,把重点放在修辞手法和文章语言的学习赏析上。这样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预习信息的反馈不仅体现在上课教学内容、流程的改变上,有必要时还能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让作业成为预习的一次延伸拓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真抓好课前预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行一步”, 这“一步”将在课堂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让预习“取道先行”,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石 柠.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M].北京:世界图书公司出版社,2010.

邓稼先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对话模式

“对话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理念被引进课堂,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相结合统一的活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对话教学意味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对话、平等交流。这样,知识不会再以静态的、独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呈现出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状态。教师也无需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情感、扼杀学生的智慧,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轻松探究,语文课堂会变得宽松、和谐、积极、活泼而厚实。对话教学,为迷惘、彷徨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是当今课堂研究的一个亮点。

然而,由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课堂模式等方面的制约与影响,使得对话教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严重的撞击,浮现出许多的问题和矛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1.教师对对话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对话就是教师设计好问题,然后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这种课堂虽然有问有答甚至看上去比较热闹,但事实上,学生依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问题的答案依旧是教师确定好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性和懒惰性,课堂的主动权依旧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居高临下的心态依然根深蒂固。课堂教学因缺失了情感的交流、个性的呵护和价值的指引,所以只能停留在表层的热闹,而不能走向深层次,这种对对话教学的错误理解,忽略了师生对话的平等。

2.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双重缺失。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从属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习惯并且依赖教师一环接一环的牵引,渐渐地变得不会独立思考,不愿自主学习。这样,课堂学习过程就缺少了信息的互换、互补和互容及思维含量,使对话有形无实,学生的主体意识严重缺失。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说,为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实现民主的教学,营造开放的课堂,广大教师大力倡导多元解读和民主碰撞,甚至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只要是学生说的都无条件地肯定,使得课堂教学因缺乏教师必要的引领和纠偏,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主流价值观模糊甚至消失。课堂最终表现为自由散漫、低效浮躁。

因此,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许多教师必须思考与面对的现实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同时参考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笔者逐渐摸索出对话教学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建立在平等、真诚与科学的基础上的心灵沟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任何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改变不了的精神需要,这就是要与人们交往,在交往中,他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因此,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大气的对话情境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才能得到确立,个体才能得到尊重,独特的体验才能得以展示,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培养。教师应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把握对话的尺度,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和结果用描述性的语言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激励和评价,唤起学生亢奋愉悦的对话心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体态语言的运用。教师和善的目光、动人的微笑、恰当的手势等都犹如冬日的阳光可以融化学生冰封的心灵,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被教师关注和爱护。

3.保证学生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足够的对话时间与空间事关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生命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思考或者讨论问题,教师怕学生理解有误或偏离主题总是无意识地给学生提示,把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和过程冲淡、分化、肢解甚至消融,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无意间被架空。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在对话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够探究的,教师绝不代替。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时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

1.对话内容的开放。“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生活处处是语文”,古人也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一册书里的几篇文章,自然、社会、人生、生活、图书、报刊、影视作品、网络等都是学生对话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切实实地实践大语文教学观,把课内的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尽可能地把文本课程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情景性、趣味性、真实性的课程内容。

如学习《端午的鸭蛋》时,笔者让学生搜集家乡端午节的有关习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教《邓稼先》时可以从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说起,让学生说说看了电视剧后的感受,这样学生会联系影片畅所欲言,不但为学好新课做了铺垫,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学校实际、地方特色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还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拓宽学生对话的空间。比如学习《日落的幻觉》《生物入侵》可以与《科学》相整合,以拓宽学生对话的视野。

2.对话过程的开放。巴赫金说:“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都在前头。”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结果不同的是,对话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敞开的,没有终结的,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话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课程和生命成长的高度,结合现有的知识储备做到横向扩展、纵向延伸,让他们带着丰富的思想和策略,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比如学了《爸爸的花落了》后,我让学生阅读课外阅读《城南旧事》,从而达到与作者、作品更深层次的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经常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课外阅读可以非常有效地检测学生对课内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阅读分析能力的具体情况。当然这些阅读材料的选择必须与课文有关,或与原文内容相似,或与原文主题相近,或是该作家的其他作品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比如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笔者让学生调查当地的节能灯厂并撰写调查报告,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写作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三、利用文本空白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法国美学大师罗兰·巴尔特说:“每一个成功的文本都应该是一个未完成的东西。这个未完成取决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二度创作,即主动地去理解文本表层下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获得阅读的极乐。”也就是说文本是一个语言框架,其间有许多有待于学生挖掘、填补、再创造的空白。这种空白让学生感到自己与文本间存在艺术审美层次、精神人格层次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抓住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让学生细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谈谈对孔乙己的认识或评价。自然每个学生的眼里都有一个独特的孔乙己。再如古诗词的教学,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意象丰富,有些可能会从一个意象直接跳到另一个意象,中间没有任何过渡,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意象间的空白进行填充。教师此时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文本的空白,与作者、文本对话,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与文本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新质,达到了自我的提升。

四、设置理想的问题

1.问题要有思维价值。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基础和关键。但是遗憾的是现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得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本的重点,突破不了文本的难点,品不透文本的妙点,缺少真正的思维价值;或者提的是些似是而非的伪问题,使得某些课堂活动演绎成了画蛇添足般的作秀,诸如“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形式化的问题比比皆是。

一个具有思维含量又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追溯问题根源、对比研问题究、观察事物特点等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这些问题一般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说理由”“哪些”等提示语。比如,教师根据《春酒》文章最后“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从春酒中品味到了怎样的‘道地家乡味’?”“这些又是从家乡的哪些人哪些事中品味到的?”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因此问题的思维含量决定了师生对话的质量及教学效果。

2.问题要难易适度。教学问题的设计不但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而且还要难易适度,就如树上桃子的高度,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唾手可得。因为我们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联想、尝试、验证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难倒学生或走走形式。因此,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选择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思维的梯度,避免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既要关注到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起点,又要能引领不同类型的学生学有所得,也就是要让他们都能“跳起来摘到桃子”。

在此基础上,对话教学的形式开始逐渐被教师所了解并接受,成为了当下许多教师研究和实践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进而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在对话教学课堂模式的归纳与总结上,成果尤为显著。

五、运用有效地教学模式

对话型课堂教学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应该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总结概括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因此,教学模式应该是可以具体操作的。笔者根据自己和他人的对话教学经验,结合不同文体、不同教材,运用对话教学理论,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读诵悟仿式

读诵悟仿式教学强调在读中感、悟、品、用,这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这种方式的教学步骤包括:初读文本,感知内容——再读文本,领悟情感——三读文本,探究妙处——四读文本,拓展运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步,教师在教学始初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文本,让他们在诵读中自主感知文本的内容。第二步,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及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一般情况下,作者的情感都渗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比较含蓄,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将其领悟。第三步,在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激荡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佳点妙处进行探究品味。第四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对文本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手法等有了深刻的感悟后,自然会触发他们的表现欲,即把自己悟出的一些运用语言的技巧加以展示。诵读、积累、感悟只是手段,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诵读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有: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接触一个新文本就应该考虑自己如何将文本读好。教师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范读等于将作者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初步地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把自己置身于文本当中,强化了教与学两者的沟通。正如有位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其次,在教学时要把诵读落到实处。每学期一开始,教师就应对本册背诵任务作具体交待,让学生早有心理准备,以便到时能从容应对。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科目较多,课业负担很重,教师要尽量让大多数学生当堂就能完成背诵任务,即使完不成的,课后也不需花费太多时间。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又提高了他们诵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设法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读、乐意去背。由于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多数初中生的自觉性不强,如果背诵任务布置下去而不检查或检查仅流于形式,那么就可能收效甚微。因此加强检查力度,做好落实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如《背影》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一片浓浓的爱子之情和思父之意,而要领悟这些情感只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学生才能在诵读中体会到作者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探究品味“探”“攀”“缩”“倾”等动词的表现力,感受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然后品味作者通过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的方法,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段类似的文字也就水到渠成了。读诵悟仿式教学让读、诵、悟、写结合在一起,解决了读写分离的弊病。

2.主问贯穿式

主问题贯穿式教学特点是以主问题为载体或者以此形成有价值的问题串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萌发自主对话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对话的习惯,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对话的方法,提升自主对话的能力。

这种方式的操作步骤包括: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设计主问,深入研读——师生互动,析疑解疑——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步,师生先对文本进行解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问题并深入研读文本。第三步,围绕主问题或以此延伸的问题串展开和谐高效的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解疑释惑。第四步,教师归纳小结,并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比如,推荐课外读物、练笔等。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几点有:主问题贯穿式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设计少而精的主问题。教师只有事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挖掘文本中的教学点,找到与文本对话的突破口,才能设计出起主导、支撑作用的主问题。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对话的过程中来,对文本进行思索、理解、品析、交流和创造,在对话中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懂世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的主问题既富有启发性,又具有开放性。学生通过教师主问题的引导,把握了对话的创造和生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文本、作者、同伴之间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探究意识。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对话欲、表现欲得到空前的激发,他们都在找机会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交流阅读后的收获。

3.预设生成式

预设生成式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提纲或目标,引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的形式释疑解难,促进动态的生成。

这种方式的操作步骤: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预设,自主探究,——释疑解难,动态生成——拓展深化,巩固提高。其具体表现:第一步,教师努力创设一种情境,比如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有趣的材料等,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探索的心理。第二步,在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的前提下,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读文本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置身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及时给予引领。第三步,教师要引领学生解决对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筛选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师生共同交流,释疑解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零散的见解,通过口头、书面或活动等练习形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生成式教学,认为生成式教学是没有预设性可言的,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而事实上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教师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包括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刻挖掘,教学才能更有目标。因为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以目标为导向,主动去获取知识。当然我们在预设时需要有意识地“留白”。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位置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创设“空白”,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探究、发现,课堂会因此而充满智慧,变得灵动而大气。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才能使师生在课堂对话中得到共同提高。

如《杨修之死》的教学活动,文章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要想深刻理解本文的内容,必须对《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环境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所了解。所以,教师事先可以让学生通读《三国演义》,对三国的故事、人物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个性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等,形成一股认知合力来初步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虽然教师在预设过程中把杨修之死的原因之一归结为杨修的恃才放旷,但是学生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的不同心声,也要给予肯定鼓励。

4.批注阅读式

批注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自由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灵感和奇思妙想,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在文本的“天头”“地脚”或其他空白处做注释、写评语、抒感悟,以此来理解评价文本的一种教学方法。批注阅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古就流传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金圣叹评点《水浒》、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为我们树立了评注的典范。批注阅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起了融合的桥梁,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评点批注的对象比较宽泛,课文内容、情节、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精彩语句、标点、字词等都可以进行评注。批注阅读教学为学生与文本构筑了一种平等自由的对话关系,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认识自我,读懂世界。

这种方式的操作步骤包括:自由阅读,自主评注——讨论交流,成果展示——评价反馈,总结方法。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利用已掌握的批注的方法自主给文本下批注,如果是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先给学生做个示范。教师要积极地在学生中巡视,留心学生学习的进展和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但尽量要少说多看。第二步,学生对自己的批注成果进行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讨论批注,这一步可以在小组内进行,然后筛选出比较成功或者有独到见解的批注利用投影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第三步,教师引领学生对筛选出的批注进行评价,特别要注意对“误读”的评价,要及时纠正,有创造性的要鼓励,还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几点有:

首先,批注阅读教学因为文本可批注的内容比较宽泛,而初中生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学生对文本的批注很容易停留在细枝末节上,抓不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开展批注阅读教学最好给学生确定好批注的切入点,以保证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批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批注阅读是学生个体按照自身对文本的认识程度,凭借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文本所做的个性化解读,所以可能存在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对于这种“误读”,教师要宽容,因为它可能是一种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发现,根据初中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所做的批注,哪怕是错误的,那也是可以原谅的。

批注阅读是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批注阅读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预设性,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同步得到了培养。

5.质疑探究式

质疑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在教师的适当引领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文本为探究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质疑、探究的时空和自由表达的机会,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目的。

这种方式的操作步骤为:自读文本,提出问题——小组交流,探讨问题——共同探究,体验成功。其具体表现为:第一步自读文本,提出问题。即学生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和思考,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猜想等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就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探讨,每位小组成员都应该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同学解难释疑。第三步,由小组把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长汇报给班级,汇报时要说清提出问题的同学的姓名,这样可以激发全班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第四步由班级所有学生共同探究得出新颖、科学的见解。但是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某些探究活动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在必要时教师要作适当的引领。

个过程需要注意的几点有: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才能挖掘文本的探究点,才能质疑问难。这就必须留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所以自主阅读文本、提问的过程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

其次,给予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洞察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要让每位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主动思考。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助的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动脑想出来的、大胆说出来的、动手写出来的,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并且要给予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很善于动脑”“你的见解很独到”“你分析得很到位”等。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强化,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质疑探究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

另外,注重质疑环节的落实。学生的质疑是创作灵感的闪现。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才会积极参与思考,学习才会因此变得主动。但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能比较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略质疑的过程,比如学生的问题是从哪来的,问题是否值得探究等,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提问,怎样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如在《老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那些提出别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姓名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自豪感会顿时洋溢在这些学生的脸上,同时这也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的对话,积极质疑,努力挖掘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课堂对话教学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等。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办法鼓励学生对话,真正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够参与讨论,学生也才能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随着对话教学理念的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说”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因此,我们的对话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说”,更要让学生会“写”,而且要让学生上黑板“写”,要让每个学生都会“写”, 还要写得规范,写得精彩。虽然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会有困惑,结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只要不断地深入学习,不断地反思总结,我们的语文课堂终有一天会色彩纷呈、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郅庭瑾 .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894.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史绍典.“对话”细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8).

上一篇药品配送

下一篇祖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