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纪念白求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纪念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范文1

1、拈轻怕重的拈释义: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

2、拈轻怕重,汉语成语,拼音niān qīng pà zhòng,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怕挑重担。

3、成语出处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的,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纪念白求恩

(来源:文章屋网 )

纪念白求恩范文2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 “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纪念白求恩范文3

关键字:作业;独立;兴趣;能力

“一花一世界”,一本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在这花香满溢的世界里,学生不断的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初中语文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也与时俱进,语文学习从教师教与讲的模式向学生自主学与解的过程转变。语文作业的设置也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呈现出新的类型与特点,下面对作业的设置作一番探讨。

一、作业设置中允许学生有其独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言论。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离不开表述。老师在设置作业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个体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教师提出“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鲁达打抱不平的动机是什么?要求在十分钟写出评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鲁达的个性和社会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答道是鲁达性格决定的,他对穷人富有怜悯之心才出手相助的;有的答道是中国独特的“侠义”精神在起作用,在官府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侠义”精神就是对官府职能的一种伸延;有的说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道德准绳对另一种道德准绳的对抗,是善与恶的对决。是的,通过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他们是用心去思考过的,对于人物的分析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虽然有的见解显得肤浅,但有的却能在本质上说出根源所在,这点从作业的批改中是允许的。

二、作业的设置中鼓励学生独立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得到实质的提高,以前布置作业常常就是根据课文出些填空题、问答题围绕课文来练习的。这样的练习给予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作业设置中常常要考虑这点。在讲解《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前,老师要求学生做以下几点作业:1、上网查阅有关白求恩个人的情况与简介。2、查找有关白求恩的传记。3、纪念白求恩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根据上网查询内容写200字左右的简评。实践证明,学生回家后通过自己查找都能胜利的完成以上三个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种形式学习语文,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作业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练习在整个语文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训练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涉及并实践它。新课程教改中要求学生在口语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对于作业的设置就要体现这点。比如在学习《孔乙己》后,我布置这么一道作业:明天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在三分钟时间内说说造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原因。第二天上课,学生们都能用简介明了的语句阐述了个人观点,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学生都能从社会制度、孔乙己个人性格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设置作业中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说提出的问题,还在课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互相回答各自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不停留只会动笔诉说自己看法,而是大胆而富有条理的阐述个人观点。

四、作业设置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学生在“听”、“说”、“写”三个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时,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训练更是必不可少。在学习完文言文中的《小石潭记》后,老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比喻的修辞方法领悟进行了细致的考查。其中一题设计如下:1、皆若空游无所依;2、似与游者相乐;3、闻水声,如鸣佩环。三句中的“若”、“似”、“如”是否是打比喻? 在学习完《走进纽约》一文后,老师要求学生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第二大题,考察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在学生学习完整个单元教学后,教师在作业设置上更加要注重课文字、词、句子的分类汇总,让学生尝试归纳总结课文文本中的生字新词,优美的句子和警世格言。只有教师在作业设置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字词、句子、语法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才能够稳中求进,更上一层。

五、作业设置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纪念白求恩范文4

一、故事导入,妙趣横生

初中生比较喜欢听老师讲述丰富多彩的小故事,而采用故事导入新课,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以达先声夺人的效果――拉开好戏的“帷幕”。譬如,我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导入时,就讲述了齐威王的轶事:战国时期,齐威王刚刚继位后就得意忘形,好为乐,不理政事。一天,谋士淳于髡宫廷上含蓄的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顿时感言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痛改前非,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很快强大起来。许多学生被这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都饶有兴致地投入到师生互动的探究之中。

二、图画导入,栩栩如生

在新课导入时展示与课文直接关联的挂图,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直接进入阅读、分析阶段。譬如,我在执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的导入时,选择色彩鲜艳的苏州园林的图画,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苏州园林的特征,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初步感知全文的艺术特色。

三、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不够成熟,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受被好奇心所感染。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入时可以巧妙设置悬念,以利于学生迅速打开思维的闸门,正确理解全文。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就在课前查询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如此导入:1937年11月17日,有两位中国记者来到了日本的一个乡村诊所,主客稍作寒暄后,有一个记者把一份中文报纸递给诊所里白发苍苍的日本医生,该报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老人抬眼细看,眉头紧锁,眼泪夺眶而出。谁晓得这位老人是谁吗?他为什么看到鲁迅逝世的消息会如此激动呢?如此的导入,让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亢奋起来,都迫切知道日本老医生与鲁迅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四、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自身的动手操作开始,假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相关的小实验,那就能有效刺激大脑思维,进一步提高智力水平。当然,虽然语文学科有别于化学、物理等学科,但少数篇目还是可以采取实验法导入新课的。我讲授《死海不死》的导入时,先让学生把两个鸡蛋分别装入讲台上装着水的烧杯里,这两只烧杯大小相等、水位一样。顿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个鸡蛋迅速沉到杯底,另外一个鸡蛋居然浮在水面。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不同结局的现象呢?”不少学生连连摇头,感到一筹莫展。突然,一个大胆的男生走到讲台上逐一品尝水的味道,结果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鸡蛋迅速沉到杯底里的水是淡的,而鸡蛋浮在水面的那只烧杯里装的是咸水。最后,我让学生讨论:假如有一个湖含盐量非常高,那人在湖水里也会像鸡蛋一样浮起来吗?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启迪下学习《死海不死》,实际上已经有了把握课文要领的钥匙了。

五、语感导入,感染学生

人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并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才能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去。正如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那么他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可见,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语感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我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导入,并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无限悲痛和崇高的敬意之中去。

纪念白求恩范文5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纪念白求恩范文6

“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关键词]

言意共生;生态语文;教学建构

语文教学说到底有两个重要的使命,即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言说。倾听也就是领受别人的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言说就是自我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即写作)。无论是倾听还是表达,学生需要从两个向度展开,即形式和内容。形式是倾听和表达的载体,内容是倾听和表达的内涵、思想和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言意共生”,其根本宗旨是让内容和形式互相融合、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生成发展,由此实现语文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同构共生。

一、言意共生的发展溯源

“言”和“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言意之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可以说是“言能尽意”的经典表述。道家学派人物庄子说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可以说是“言不尽意”的经典表述。到了近代,画家郑板桥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观点。在西方,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形成了“不可言说”的哲学概论。中西几千年的“言意之辨”让哲学和文学等学科的“言”“意”认识走向深入。

二、言意共生:中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语言文字教学中的“言”,指语文教材文本的言语特点、作用与效果;所谓“意”,是指语文教材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与精神,它是语文的灵魂。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不仅关注文本中语言的音形义、用词造句、语言风格、体裁样式、谋篇布局,更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时至今日,在教学中仍有教师“轻言重意”,具体表现就是语文教学总是为了探寻“文章写了什么”“先写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而对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用了怎样的言语形式”“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形成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言语形式为什么形成了这样丰富的表达效果”等关注不够。当然也不能走另一极端,即“言不达意”,过分注重言语分析而忽视作品的主旨。言意共生立足“文化学”“生态学”“共生学”的视角,追寻文本解读的“语言与含义”“内容与形式”的共生共长。

三、基于言意共生理念的语文教学建构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言”与“意”是语文的基本范畴,是语文的根本。言意共生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言语发生的规律以及学生言语理解和运用的规律来展开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言”,求索于“意”,形成言语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构共生。

1.从学生的“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

学生的“言意经验”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只有从学生的“言意经验”视角出发来考量教学,我们才能做出理性判断,也才能找到本真的语文教学契合点。教学中,必须将文本语言放置于言意共生的框架内来理解。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怀”,五篇文章具有含蓄之美和变化之美。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品悟中发现作家们“借题发挥”和“顺水推舟”隐晦抒情达意的手法,从海燕的形象象征革命者的“借于”无形的隐喻象征,到白杨形神兼备的借物喻人,到借石榴言蓬勃向上之志、托马以明理,顺紫藤萝瀑布而抒生命之树长青之怀,随着作者情感脉搏的跳跃感受曲径通幽的行文意趣。

2.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言意”是有品格、有韵味的。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自诞生起既是作者的“代言人”,又有着自身独立的生命,文本中的言语充盈着生命的呼吸。通过文本,我们会感受到其中生命脉搏的跳动,感叹、忧虑、欣喜、悲伤、激愤……文本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情感融通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能够让教学“情理圆融”。如教学《纪念白求恩》,笔者从“白求恩的感人之处表现”入手,让学生明白现在纪念他的意义是什么,从而正确揣摩的写作意图,欣赏内化他的说理方式,感受他的论证气势和凝练语言,并适当联系“”祭的发言,让“言意品格”得到“完形”。

3.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上一篇小二班

下一篇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