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蜜蜂的小练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蜜蜂的小练笔范文1
一、引导学生作补白联想练说练写
在教材里,从课文较为简略的段落内容中,能创设出许多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的契机。如教学自读课文《我家还缺啥》第1自然段“爸爸买了电冰箱,小小的渔村轰动了”,可提示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村民们挤到“我”家在看“希罕”时,会说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村民们会问这是什么?怎么用?”有的说:“村民会问多少钱一台?”由此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村民在说这些话时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会用什么语气?”并请学生扮演村民和接待村民的“爸爸”。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语言、神态、动作把第1自然段没有详细写出的内容表现出来,再现了当时村民围观看“稀罕”的场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对话交往的能力。课后再要求学生把通过联想而扩展出来的内容写下来,使学生享受到“我也能改写课文了”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改变顺序练说练写
写景状物的顺序多种多样,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改变这类文章的叙述顺序,从不同角度描述景和物,努力做到“比课文更好”。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那位已经参观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我’,可以用不同的顺序给同学介绍一下吗?”学生们随即踊跃上台指着挂图以不同的顺序介绍:有的学生先介绍大桥的结构,再说大桥给人的整体印象;有的学生则先介绍桥面上的设施(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再“带同学走下江岸”,观赏“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的壮丽景象;有的学生则撇开课本中的语句,把“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说成“瓦蓝瓦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白云”,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说成“你看公路两旁的玉兰花灯柱多像守卫大桥的士兵,昂首挺胸,多么自豪”,表现了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灵活的理解。可见,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
三、启发学生做类似联想练说练写
蜜蜂的小练笔范文2
一、读写结合存在的误区
1.读写活动与读书感悟分离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只顾领着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兜圈子。整体感知时的任务是弄清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细读感悟时是深入体会这个人物具有什么品质,那个地方景色如何,这段讲了什么,那句写了什么,等等,学生始终围着“认同性问题”寻找答案,至于这些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等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并领悟表达方法”的“诠释性问题”,很难在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走进教师的视野。往往是教师在领着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之后,再回过头来梳理所谓的表达特点和方法。结果,因为课堂上对于课文的表达形式缺少恰如其分的理性解读,使得课堂上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习得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感性层面上,无法建构于学生的言语系统中。
2.忽视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方法程式化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们有了读写结合的想法,于是在教学中千方百计选择所谓的读写结合点,完全忽视了阅读教学在不同学段承载的不同学习价值和功能,完全漠视了学生的需要。至于不同特性的文本,教师更是不加区分,运用习惯的、程式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展开课堂学习活动,这样的阅读教学,于读于写,均无益处。
3.读与写衔接不够,习作效果不佳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内容和形式人为剥离,阅读时只关注文本内容,将语言的积累运用和表达方法的习得放在习作指导时再回头“找寻”。单纯地为理解内容读,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纯粹的“教教材”;单纯地为习作从课文中“找寻”语言运用和形式表达的范例,是把课文当成纯粹的范文使用。这种处理方法,貌似读写结合,其实是一种生硬的嫁接行为。
4.课内外分离,读写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读写分离、机械操作的现象。教学时偏重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渗透,造成学生写作时无从下手。有些语文教师看不到“语文的外延是宽广的社会人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内涵,使得语文学习的视野变得狭隘,人为地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有的教师认识到了课外读写的重要性,但往往将课外读写与课内读写截然区分开来,忽视联系,淡化课外读写的系统规划与指导,放任自流,事倍功半。
二、读写结合的科学策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只有做到了内容与形式兼顾,理解、积累、运用相互促进,课内课外融合沟通,师生共同成长,做到“工具”“人文”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就教师职业幸福感。
1.从学生入手,实现内容形式兼顾
语文教学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先有内容后有形式,这是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阅读教学做到内容形式兼顾,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有层次性地展开学习活动,同时,遵循这一规律,是保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第一步。所以,阅读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在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探寻文本的形式结构意义,习得表达方法。
2.从文本入手,进行词句训练
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其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是课堂上常见的做法。有目的地进行词句训练要避免从文本中将词语和句式剥离出来机械训练的做法,而应立足文本,把词句训练与朗读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练,以练促读。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学生结合第二自然段的经典语段:“荷花开了不少了……有的……有的……有的……”尝试迁移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有的……有的……有的……”教师要关注学生仿写片段时是否基于细致的观察,是否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否能试着排列句式,组句成段。
3.顺读而写,选好读写结合点
根据文本特性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是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有些教师或者对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不够重视,或者把小练笔仅仅当作对某种典型的显性的表达方式的模仿和练习,貌似读写结合,实则读写分开。课堂小练笔的最佳策略是顺读而写,或与理解感悟相结合,或顺应学生学习文本时的情感表达需要。
4.精心组织“主题拓展”阅读
课堂上在教材单元选编的课文上做足功夫,同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的兴趣,顺势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活动,以丰富学生阅读生活,促进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例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巾帼英雄”为专题,编排了《黄道婆》《提灯女神》《香玉剧社号》《居里夫人的三克雷》等四篇主体课文,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励志的窗口。课堂教学除了完成单元读写目标之外,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搜集并阅读相关文章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地阅读了《同步阅读》上的相关文章以及自己搜集的其他相关文章之后,教师再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课外阅读的体验和收获,那么,语文能力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5.重视整本书阅读,建构有意义的读书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热爱阅读的学生,除了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丰富外,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相对于很少主动阅读的学生要明显得多。整本书的阅读,一二年级,读注音读本或图画书;三四年级,读整本童话小说;五六年级,扩展到社会小说、历史小说等。师生共读是必需的姿态,为了选择合适的书,教师还应该比学生先行一步,先读一遍。过程管理要细致,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阅读提示,要经常了解学生阅读的进度和兴趣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
蜜蜂的小练笔范文3
一、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2.更新方法,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老师唱“独角戏”的方法,应让学生当主演,老师当“导演”,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每次作文指导课,还要根据体裁、内容、训练重点的不同而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多就少改,保护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批改方式,采用激励评语,提倡学生参与,具体做法是:本人自评自改――学生互评互改――师生共评共改。采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的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从而对作文产生莫大的兴趣。
二、读写结合,总结方法
1.模仿范文,学习写法
模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法,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要想模仿,首先要读。读和写是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读是从外到内的收获,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叶圣陶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也随之增长。”要借鉴优秀范文,因时因文而宜,有机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从课内课外的读书中,学到观察分析、想象、体验等能力,把遣词造句等基本功移到习作中。
2.片段练习,以小见大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可以进行多练笔。倘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小练笔,平时多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国家大事,小至遣词造句,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情绪不一而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直接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积累材料,运用迁移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厚积”才能“优发”!而如今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苦于无言。要改变现状,就得广泛阅读,熟读精思,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认识(思想),积累技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深深地体悟到,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采花蜜”活动。久而久之,积累的材料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词汇丰富了,语句形象了,内容更生动有趣。
四、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人们常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我的具体做法是: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建人际交往,培养语言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积极地、自主地在实践中练笔。
2.勇于体验家庭生活
让孩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家庭实践活动。如洗衣做饭、布置房间、打扫卫生、缝衣叠被,让孩子当家一天,体验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学生在家里学做家务,掌握了家庭生活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在家庭开展娱乐活动,也可以丰富家庭生活,加强孩子同父母的感情。
3.积极参加学校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场所,让学生不光学会课本知识,还要学会课外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导”得精妙。平时我注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会、主题演讲会、学生辩论会、手抄报、编辑作文,在活动中为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增强写作的兴趣。
蜜蜂的小练笔范文4
当然,从读到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准确把握教材,巧妙地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用心设计,趁热打铁进行引导。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切入点引导孩子们进行“随文练笔”。
一、于文章精彩处仿写
每一个孩子都有模仿的能力。仿写是训练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在小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这一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精彩的文章、典型的片段,我们就要及时抓住让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契机。仿写也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全篇仿写、片段练习,也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
如:《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教完这一段可以让孩子们仿写其他花开放的不同姿态,这时正是百花齐放的大好季节,可以让孩子们先去观察,然后仿写。
有一个孩子描写枇杷花时这样写道:
一到二月份,枇杷花就开了。有的全聚在一个枝头,像是在聚会;有的穿着洁白无瑕的衣裳,好像在欢迎蜜蜂来采蜜;有的还没开放,圆溜溜的花苞好像藏着一个大枇杷呢!枇杷花虽然没有蔷薇那样艳丽,没有牡丹那样名贵,但它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枇杷花不仅好看,还可以用来治病,有一次我感冒了,妈妈用它和枇杷叶煮汤给我喝,就把我的感冒治好了。
孩子的描写多么细致!
二、于文章插图处补白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可对于这些插图,有些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可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绘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
比如: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文的插图是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手捧燕子跪在大树旁。看着插图,我让孩子们写一写你看到了贝蒂在干什么?
一个孩子写道: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贝蒂爬上了一个小山岗。这时,她惊喜地发现一棵大树旁边有一只活着的燕子,在雪地里无力地扇动着翅膀,发出微弱的叫声。
贝蒂心疼极了,连忙跑过去,蹲下身子,轻轻地捧起那只奄奄一息的燕子,不停地朝它呵着热气。小燕子眯着眼,用小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叫着,好像在说:“谢谢你救了我!”
从孩子的描述中我看到了孩子对文章的理解,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感触。
三、于文章空白处拓展
很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文本的空白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空白背后的“烟波浩渺”。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或空白,化空白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
比如:在教学《西门豹》一文时,在教学“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一处时,我让孩子们写一写,官绅们是怎么求饶的,老百姓看到这些官绅的行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孩子们对这个比较感兴趣,这时候他们都很有话写。
学生一:大老爷饶命呀!都是我们不对,我们该死,我们该死,我们不该联合巫婆来欺骗老百姓,还害死了那么多条人命,求大老爷饶了我们,我们一定会将功补过,以后一定会帮助老百姓,我们马上把自己的家财都分给老百姓,求老爷饶了我们吧!
多么声情并茂的求饶呀!
学生二:“可怜的女儿呀!你就这么白白地冤死了呀!都是这些害人精害死了你呀!我要他们偿命!”老婆婆说完就举起拳头过去打,虽然一拳一拳打在那些官绅的身上,但还是换不回自己的女儿,最后打累了,她只能坐在岸边痛哭流涕。
看着这段话,我觉得孩子们已经身临其境了,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宣泄,文章的空白也得到了拓展。
四、于文章思辨处剖析
有些文章存在很多思辨之处,需要孩子们抓住文本中人物的特点,挖掘其复杂的心理,多视角剖析和描画。
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说那个中国留学生会怎么感谢面包店老板呢?他会把国旗送给面包店老板吗?”孩子们听了我的提问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送与不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于是我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心中所想的。
学生写道:中国留学生打算把国旗送给面包店老板,因为送和换不一样,换会丢了国家的尊严,但送反而是为我们国家多交了一个朋友,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更多的人爱上了中国,而且他会和这个面包店老板成为好朋友,即使以后回国了,他们还会互相写信。
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独特呀!我觉得孩子们能理解到这个层面上,也是对我们这一单元课文理解的深入,对这一单元课文主题的升华。当然也有些孩子写不送的,但他们也不再以会丢了国家的尊严为理由,而是有的说还要带着国旗去漂流,有的说这面国旗是一位老师送给他的,有着特殊的意义。总之,孩子们在文章思辨处所进行的剖析是那么透彻、那么深入,我很惊讶!
五、于文章结尾处延伸
有些课文结尾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课文“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体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对文中省略的情节进行想象式练笔,使文章内容得到延伸。
如:《小摄影师》一课,学完课文后,教师问:“小男孩会再来吗?如果再来,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不来,少先队的墙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选一种结果写一段话。
如:学了《七颗钻石》之后,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第一段写一写此时此刻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写道: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的水流。水流进了江河,干涸的江河又奔腾起了浪花,江水是那样地清澈见底,鱼儿又活过来了,而且变得更加活泼可爱,它们在水草间嬉戏,在水面上跳跃,无比欢快;水流进了田地,干裂的大地又变成了肥沃的土壤,花草树木喝足了水,大地又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和动物们也来到江河边喝水,他们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
最后,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斗七星。
蜜蜂的小练笔范文5
请看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新课伊始教师通过听写检查预习情况,并借所写词语展开后续教学,使预习反馈与新课学习浑然天成)。
师:一起来读一读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新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吗?
生:(齐答)预习过。
师:预习过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上来。谁愿意上来?
生:(小声嘀咕)干嘛?
师:不要问干嘛。谁愿意上来?不知道干什么,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
生:(部分学生举手)
师:(从举手的同学中提了三个人上台板演)
……
师:下面,我们写三组词。听老师报词语,一组一组竖着写。(给上台板演的三个孩子分工,一人写一组)……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所以一定要听仔细。
师: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生:(板演的第一个学生写,台下的其他学生一块写)
师:写好的要养成习惯——举手,看看谁写得快。(等学生完成后)下面请你接着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同一类的。
生:(第一个板演的同学补充的是——蚂蚁)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
师:(三组写完后)现在还有一个词——“草帽”,你看看应该写在哪一组的下边。一定要分清楚属于哪一组。(对黑板上的孩子)你们三位想好,这个词应该谁写就谁写。(对台下的学生)你们必须要写,你看写在哪儿比较合适。
生:(板演的孩子都没写;台下孩子大多写在边上,单独一列)
……
师:今后我们预习课文,要把生字、生词画下来,看一看怎么写一写,再读一读,然后记住它。知道了吗?(生:知道)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这样记得就更清楚、更准确、更牢固。明白了吗?……
师: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的两个自然段——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找到后大声地用心读书。……(预习检查告一段落,进入新课研读阶段)
[反思]
薛老师的听写看似信手拈来,细细品味,实是匠心独运:
一、考验自信的强度
“不要问干嘛。谁愿意上来?不知道干什么,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是啊,摆在我们人类面前未知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无法保证总能在一切尽知的情况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未知,才练就了人类探求未知领域的本领,赋予人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因为不可知、不确定的因素便停步不前,那么科技岂能进步?社会岂能发展?所以,孩子从小便应受到这方面的训练——敢于向未知发起冲击。不知干什么,依然敢举手,体现的正是挑战未知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因此,从发问初期的小声嘀咕——“干嘛?”到有十几个孩子举手反映了自信强度的递增。从中可见,举起的不只是手,举起的是自信!
二、检查预习的实度
预习是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常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是新课学习之前,这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业(孩子从二年级起开始学习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便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预习是可行的)。但有些教师在检查孩子预习效果时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习惯于让孩子读读生字、词(经常是教师事先已准备好,或抄于黑板上,或显示于屏幕上)和读读课文,且还常常自以为高明——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写字词势必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然而,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里,孩子到了高年级,习作中的错别字那么多,与我们平时“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是不是有一定联系呢?本案例中,教者则舍得花时间,借助听写把孩子预习时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出来,同时也利于引导孩子今后扎扎实实搞预习。
三、检验听力的精度
细心的教师一定发现:现在的孩子往往比较浮躁,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争取发言时,人人积极,小手林立,有了机会,扬眉吐气;没有机会,则垂头丧气。“失落”的心自然难以听得进别人的发言。然而,薛老师却有言在先——“一组一组写。”“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所以一定要听仔细。”相对于大部分老师习惯采用的报一个写一个的听写形式,“听一组词语,再写下来”对听力的精确程度的要求明显提高了,耐心倾听的时间被拉长了。老师提出的“一定要听仔细”的要求必然促使孩子侧耳倾听,长期坚持必然能大幅度地提高孩子的听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训练思维的深度
在孩子写出第一组词语“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词之后,老师要求孩子“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同一类的”。这已不再是词语识记中的简单再现了,而是必须调动思维的有效参与,进行分析、综合、做出判断继而进行创造的过程了,于是才有了 “蚂蚁”一词的“诞生”。而“草帽”一词的听写乍看似乎不着边际,实则是继“蚂蚁”之后的思维深度的进一步强化与递进,从板演的三个孩子一个没写,到下边的孩子单独写一列可见一斑。
五、降低理解的难度
蜜蜂的小练笔范文6
一、 积累巩固型的练写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练写,并进行有效的书写指导。有效的书写指导包括笔画的书写指导、偏旁部首的书写指导、笔顺规则的书写指导、在田字格中的摆放指导。同时,要教育学生“一看、二写、三比较”。“一看”即写字前认真观察结构,摆好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二写”即认真书写;“三比较”即写完一个不急着写第二个,先对第一个字与印刷字比较后再书写。如在教学一上《操场上》中的“八、入”时,先让学生观察异同点和起笔、收笔,看教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写,写完后比较差别,进行修改。让书写进课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并得到及时反馈,根据反馈再作进一步指导。
当然,课堂上的书写指导可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进行,中高学段的书写指导可针对难写字、易错字进行当堂指导。笔者在教学三上《蜜蜂》一课时,先对“论、概、试”三个字进行讲解和范写,学习课文后又设计了一个按课文填空的书面练习,读写结合,让学生当堂积累巩固。相信在课堂上这样认认真真写一遍,其效果远胜于课外的许多遍。
二、 表达运用型的练写
于永正老师一语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写”进行到底,“读写”结合,既注重感悟积累,又注重表达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进行练写,让学生学会表达运用,该怎么做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在审美之时练写。美好的画面、美好的意境容易唤起学生的美感,引发学生的联想。笔者在教学《花钟》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课伊始,让学生欣赏一组精美的图片(花的图片);接着学习文中描写各种花的不同写法;然后展示三种花的图片及开花的时间,并出示学习过程中提炼的好词好句;最后仿写“
(什么花) (怎么样)”。精美的课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了学生的美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练写,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 在动情之时练写。丽水的蓝雪霞老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抓住“悲痛”一词设计了这样的写话练习:
两年来,(爷爷奶奶)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两年来,(妈妈)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两年来,(我)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两年来,( )沉浸在失去( )的巨大悲痛中,_____。
这个练笔不仅训练了学生表达运用、积累语言的能力,而且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加深对战争的痛恨,呼吁和平不要战争,将课堂气氛推向。
3. 在思维发散之时练写。如三上《风筝》一文,课文最后是这样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很感兴趣,思维相当活跃。于是,笔者让学生口头续编故事,并打开《课堂作业本》进行续写练习。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种种假设。这样的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内有效地完成了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作业质量,真正达到了“轻负高质”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