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飞翔的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飞翔的梦范文1
――题记
初次遇见悠悠的时候,天微凉下着小雨,我漫不经心地走在学校的幽静小路上,哎哟!一不留神,我竟然撞到了树上,那叫一个痛啊!就在这时,旁边一个人随手递给了我一张纸巾,此时我才注意到,她,这个叫戴悠悠的女生,是如此不修边幅:齐耳短发,一身脏得不能再脏的运动服,怀里还抱着一个同样脏的篮球。有没有搞错啊,这也算女生?这便是悠悠给我的第一印象。
“悠悠有遗传病,她的爸爸就是因为那种病去世的。”这是爸爸告诉我的。“悠悠家条件不好,她的身体也不好,但是她努力上进,我们要帮助她。”这是老师说的。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对她多了几分怜惜,每次我和悠悠在一起的时候总会特别小心,我知道篮球是她的梦想,所以我也拼命学习篮球,我俩打比赛,我偶尔会故意输给她,我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而最后一次我们比赛的时候,还没开始,悠悠就对我说:“晓天,我们真正比一次行吗?你们每个人总想让我看到最好的,极力保护我,可我更希望你们把我当成普通人,好吗?”她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悠悠哭,悠悠是个坚强的人,在做化疗的时候也没掉下一滴眼泪,可现在……是我们这些所谓爱她的人,给了她最大的伤害。我突然想起悠悠恳求医生别让她住院的眼神,我突然想起悠悠曾经对我说的:“我不想在医院度过我最后的几个月,如果能像往常一样在操场上打篮球该有多好啊。”我抚去悠悠的眼泪,把她拽起来,笑着说:“好,戴悠悠,我今天就让你看看我的实力,招架不住,可别怪我哦。”悠悠会心一笑。
飞翔的梦范文2
关键词:《迁徙的鸟》 艺术美 优美与崇高 回环结构 真善美
《鸟的迁徙》是雅克・贝汉拍摄完成的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影片用真实而生动的镜头展示了各种候鸟为了生存而艰难迁徙的历程,以及它们朝天堂飞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坚强和勇气。巴尔扎克说,真实的情感是共通的。整部影片,有一种温情荡漾其间,沟通鸟与人的灵魂,那么温润,却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这部影片给我了很大的震撼,我将从四个方面谈本片带给我的审美感受。
一、多种艺术美的交融
《鸟的迁徙》这部影片,将电影艺术与音乐、文学之美融洽地结合,让观众的感情在多元的触动之中起伏、激荡,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听觉神经,同时用深沉的旁白使观众陷入思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
在影片一开始,黑色背景中,出现英文旁白,没有声音,也没有多余的色彩。那些文字告诉我们,“八万年来,鸟类统治这陆地,天空和海洋。每个春天,他们飞过遥远的距离;每个秋天,他们按照原路返回。”这样的寂静,持续了28秒之久,足以让观众的情绪就位,并且陷入思考。像这样的旁白运用,影片中多次出现,每一次都恰到好处。它不仅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并且也为影片情感基调的奠定与渲染做出了贡献。深沉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候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个归来的承诺。他们的旅程千里迢迢,历经了危机重重,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候鸟的迁徙是为生命而战。”没有激昂的语调,在那种平静与朴实之中,更让我们感到生命的隐忍和坚持,也更让我们为候鸟为了生存而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语言的魅力,是文字的艺术。文学语言的优点,在于它能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并通过它们唤起生动的表象。雅克・贝汉导演成功地运用了旁白,从而在影片的图像与声音之外,为欣赏着提供了另一个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产生了意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此外,音乐的完美配合也是本片的亮点所在。配乐主要以乡村音乐为主,由著名的电影电视配乐专家Bruno Coulais主配,风格贴近自然生活色彩。加之清灵的女声合唱、低沉的男声独唱,将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影片开篇,是澳洲歌手Nick Cave的一首温暖而略带感伤的情歌,混入鸟群展翅的原始自然之音,与钢琴之声浑然一体,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调。片尾,Nick Cave微带悲伤的吟唱像回音在山谷里响起,沉旋低回,空远清灵。那适时划过的空气流、荡漾的钢琴声,断续的鼓声以及鸟飞翔的声音,成为影片最后一次舒缓而又些许忧伤的滑翔,前方不远,就是故乡。除了配乐之外,在影片中,还有音效的巧妙运用。音效基本是纯自然的,各种鸟儿的鸣叫、风声鹤唳、草木之音。所有的这些,虽然不怎么悦耳动听,但毕竟纯朴自然。还有各种突发现象的自然音效,如万马奔腾、雪崩巨浪,让人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强大威力,也从侧面突出了候鸟迁徙的不易。
影片中,音乐所构建的美的形象成功地与图像和文字结合,将欣赏者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所以极能引起共鸣。在高远博大的天空背景下,音乐悄然流出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意识到一个博大的世界正与自己共生。尤其是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让我不禁赞叹,真诚的情感是共通的。
当然,作为一部影片,摄影之美当然必不可少。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摄像镜头的灵活运用:特写和全景,推、拉、摇以及“化入”、“化出”等技巧的具体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美的表现力。
以上这些艺术美的形式在影片中完美融合,表现得恰到好处。给欣赏者带来了生动而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优美与崇高的完美结合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优美与崇高的完美结合,既有心旷神怡的愉悦感,又有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影片一开始,导演让我们看到晶莹的白雪、生动活泼的小鸟,接着是湛蓝辽远的天空,宁静湖水和金黄的麦田。我们可以看到,天鹅缓缓地飞过农庄,看它们安详地浮在阳光下的湖面,羽毛映照出晶莹的光芒;我们还可以陶醉在丹顶鹤优雅的舞步里,姿态自如而完美。这些构图都像童话一般唯美动人,给人以和谐、宁静的审美感受。
然而,如果仅有这些优美和安宁,影片就不免显得单调而不真实。影片的主角是鸟儿们,背景则是广博而深刻的大自然。自然不是优美宁静一层不变的,而是充满邪恶与惊险,复杂与多变。于是,在我们看到诗情画意的同时,也免不了面对狂风暴雨、雪崩巨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候鸟们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它们搏击长空的姿态,给我们一种崇高感。它们为了生存,为了承诺,不惜夜以继日,千里迢迢。它们飞过城市的钢筋水泥、喧嚣污浊,它们历经危机重重,艰难却永不放弃。这种精神令人赞叹!
这种崇高之美与宁静之美在影片中完美地结合,让观众的心灵接受温柔的抚慰,也接受强烈的冲击,从而在这种复杂的审美体验中与创作者产生共鸣。
三、回环的结构
影片在结构上采用了回环式,开篇第一句话“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到影片最后一句“回归的诺言实现”,完成了首尾呼应,并且在影片的叙事策略中,两条线索清晰可见。
一条线是小男孩和雁的故事。在影片开头,春天的河边,冰雪初融,翠鸟哺育着幼鸟,一只雁被河边的渔网缠住了脚,无法挣脱。小男孩放走了她,并目送她飞入云天,开始征程。秋天,那只雁回来了,与小男孩追逐嬉戏,而后又向南,飞向非洲。片子的结尾,这只从非洲回归的雁又回到了这条小河。开篇的旁白告诉我们,鸟儿的迁徙,是一个承诺的故事。这条回环之线,利用结构上的巧妙,表现了主题――承诺最终完成了。
另一条线,是农舍老妇与灰鹤的故事。漫草枯黄的秋天,灰鹤落在老妇人家附近。妇人拿出食物,灰鹤却受惊飞走。春天,当灰鹤重新飞回草原,这一次,曾经拒绝老妇人的灰鹤接受了她的馈赠,它们用自己的喙轻啄妇人手中的食物,画面温暖和谐。这条回环之线,别有用心地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用爱心真诚相对,人和鸟就能克服不信任感,和谐融洽地共生共存。
这种回环的结构是如此巧妙,不仅在情节上形成回环往复之感,为影片的故事化叙事策略增添了感染力量,也在主题上使影片得以升华,不失为妙笔生花。
四、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当人们面对艺术美而发出惊赞的时候,主要是由于艺术形象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1]。这部堪称完美的影片就生动地阐释了这句话。影片的创作历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那种为了呈现最真实最完美的镜头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精神令人折服。
本文开篇的那些数据在此已不做赘述。在客观条件非常完备的基础上,艺术家们仍然严谨、苛刻、精益求精。在第一年内,他们基本不拍摄,只是跟着鸟到处迁徙,和这些鸟混得很熟,使得这些鸟对他们不再警觉。从第二年拍摄开始,他们使用了动力伞、小型飞机,以及像鸟一样大小的内藏摄像机的航模等工具,把特殊的镜头固定在一个探头里,远远地伸过去拍。同时他们还驯养了一批野生鸟类,作为“群众演员”,用于拍摄在航空母舰和工厂那几场戏[2]。这样严谨的制作使得影片最后的效果极为自然而震撼!
可以说是艺术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造就了这部非比寻常的纪录片。它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候鸟迁徙的艰难历程,同时也用艺术的手法将现实凝结、抽象、典型化,从而使其更富有美感。就像一块顽石在雕刻家手里才有了生命。
此外,整部影片还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艺术家们用人文主义的关怀,用平等的视角去描绘鸟儿们的世界。这与《动物世界》中俯视的眼光存在根本的区别。就像是在讲述自己同胞的故事,那种血泪辛酸,那种成功的喜悦,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艺术家们并没有将鸟儿当作动物来表现,他们是赋有灵魂的生灵。鸟儿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他们的拼搏、奋不顾身,是为了生存,为了承诺,这种单纯的信念,执着的信仰不就是人类所缺乏的吗?在现代纸醉金迷的世界中,人容易迷失方向,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缺失了信仰。从这个角度上讲,《鸟的迁徙》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有价值的生存。这是梦与鸟的美丽飞翔,重新点燃了我们的激情与热血,让我们突然间充满“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冲动。让我们像鸟儿一样,为了梦想和承诺奋不顾身,与梦同飞!
参考文献:
飞翔的梦范文3
穿过白云,
跨过大海,
飞跃星空,
自由的飞翔……
风在呼啸,
雨在狂舞,
装载着梦想的瓶子在飞翔,
虽然有风有雨,
但是装载着梦想的飞翔瓶拥有无限的勇气。
它不断的创造奇迹,
不断的添增新的梦想,
这样世界,在不断的变化,
是的,梦想的飞翔的瓶装载的梦想越来越多,
它不会拒绝任何认得梦想,
但也不会将每个人的梦想实现。
这就是它——梦想的飞翔瓶,
飞翔的梦范文4
2、我始终相信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善的,很多话都是当下真诚的。
3、谢谢上天让那么多人进出我的生命,没有他们,我的生命不会越来越完整。
4、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没有什么豪言话语,但是我对你的感谢不会减少一分。
5、你的友情,在我的生活里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的生命有了光彩。
飞翔的梦范文5
飞,多好啊!在空中随风翱翔,与彩蝶翩翩起舞,同雄鹰竞击长空,在蓝天与白云的衬托下,乘着清风做的秋千,随心荡漾。。。。。。
于是,在我幼稚的心中留下了飞翔的愿望。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拥有一对翅膀,这对翅膀很洁白,很轻盈。可是,它们却怎么也飞不起来,我急出一身汗。这时,我忽然醒了,原来这是南柯一梦。我叹了口气,在床上苦苦思索:怎样才能飞起来?
不久,从远方来的叔叔送给我一个飞机模型,它小巧玲珑,可以在空中逗留五分钟,我对它是爱不释手,视为珍宝。它那流线型的身躯,轻巧的双翼,使它显得更神气了。从此,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拥有一架真飞机呀!有一天下课后,学校上空传来一阵“轰轰”的声音,只听有人喊:“飞机来了,飞机来了”。我们不顾老师地阻拦,纷纷冲出教室,来到走廊,靠在栏杆上看飞机。只见一个小黑点在迅速移动,就像小时候黑夜里见到的流星。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直到它离去。在那一刻,我暗暗决定:我一定要开着飞机,游览全世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十二岁了,我在电视里看见了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阵阵欢呼声牵引着无数人的心弦。中国腾飞了,飞进了无边的宇宙,这是中国的骄傲,中国人的自豪。
而我的飞翔愿望更加迫切:长大我要乘着飞船,到别的星球去遨游。我相信,我会成功,因为,我爱飞翔!因为,我有飞翔的翅膀!
飞翔的梦范文6
残奥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刚说:“多少年后,当我们回首这届残奥会的开幕式,我相信,我们会记住‘家园’,一个充满童话般纯真、轻盈、美丽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有舞蹈《飞翔》表现的鸳鸯比翼、兄弟拌嘴、母亲喂食、家庭迁徙等活动,有舞蹈《节日》表现的青蛙、海鸥、小牛、鸭子等各种生命的聚会……在这个家园里上演的是怎样的一个精彩?我们都看到了,但感受却是清新隽永的,充满诗意般唯美,似如歌行板娓娓道来。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么残奥会开幕式就是一首感动世界的不朽诗篇。这里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是与生命的对话、对生命的释放和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去年4月20日,当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方案第一次呈现给国际残奥委,不仅一次通过,还令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和在场官员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让克雷文落泪的是开幕式中展现出来的浪漫温馨家园,这个家园让残健人士共享,也让全世界共享。在国际大型赛事的开闭幕式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童话般的表演,其精神之光和人性之光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全世界。
残奥会开幕式不像奥运会开幕式那样需要承载很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创意人员将重点放到关注人本身上,注重寻找人类共同的脚步,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温暖。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手法,而是以人类共同的感情和人性作为切入点,以东方写意风格与现代艺术超现实的表现方法相融合,创造出奇幻绚丽的意境,浪漫梦幻,感人肺腑。阐释出一切生命都有价值,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的理念。
由于残奥会的特殊性,参与演出的很多演员都是残疾人,这无疑需要付出特别的艰辛,包括点睛之作的圣火点燃。来自黑龙江的侯斌曾在残奥会田径赛场用单腿跃过了1.92米的高度,这次,他用自己的双手攀升39米,在他人生境界的崭新高度点燃了不熄的生命之火。这中间,他停歇3次,场内近10万观众和全世界的声音再次为这个北京残奥会全球形象大使欢呼赞叹!《星星,你好》6分钟的节目排练了4个月,排练时,聋人姑娘是以老师打在她们手上或轻或重的节拍来感受节奏,那如亲人般呵护的轻拍,成了流淌在姑娘们心中温馨关爱的旋律;残奥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作曲家方鸣、王葳、惠培峰3人完成晚会近85分钟的音乐创作,为更好地紧贴节目脉络,音乐小组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往返了40多次……。
我们想说的是,这里的每个节目都充满着跨越沉寂与动听、黑暗与光明、期待和守护走向心灵相通的融合:四季中老人与盲人钢琴手在如水般琴声中感受不同时光流逝的追忆与向往,是同现场观众心与心的交融;杨海涛穿越黑暗时空的歌声是生命与时光的融合;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浦・克雷文先生用中文发出的表演开幕口令,是跨越文化种族的融合;主题歌是残健一起体会乘梦飞翔的融合。这些,藉着现代艺术手法给予了我们这个神奇魔幻的夜晚,让我们感受碰触心底最深处打开的天窗,是阳光、大海、四季中肆意流淌的欢乐,是天人合一温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