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章格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文文章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文文章格式

英文文章格式范文1

关键词:后张法张拉孔道灌浆

中图分类号: U445.55+2 文献标识码: A

后张法预应力桥面板是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并在预应力筋的位置预留出相应的孔道,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规定要求后,穿钢铰线,用张拉机进行张拉,并用锚具传给混凝土构件而使之产生预应力,张拉完毕几小时后,就可在孔道内灌浆。

本文主要介绍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三十一标段,老徐家洼正浇16米跨四束预应力钢铰线箱型桥面板,在张拉、灌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材料试验情况:

该桥使用钢铰线、锚具为威海预应力材料制品厂生产,锚具、千斤顶、钢铰线在使用前均随机抽样,并送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试验室进行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及规范标准要求。

2、相关方程:Y=0.03348X+0.17566

(X:荷载KN,Y:仪表读数MPa)

3、相关系数r=0.9998

4、仪表与千斤顶必须配套使用,若使用中发现异常现象,应重新标定。

钢铰线 1*7-15.20mm A04-GJX-071 1、 送检一组1*7-15.20mm,1570 MPa级钢铰线抗拉强度、规定非比例延长力、弹性模量、最大力总伸长率符合GB/T5224-2003要求。

2、样品按GB/T5224-2003检测合格。 1、     强度、弹性模量均按公称面积计算;

2、     试验温度20±2℃

2、理论计算:

钢铰线、锚具技术指标

千斤顶(cm) 锚环(cm) 上部钢铰线长(cm) 下部钢铰线长(cm)

40 5.5 1566.8+40+5.5*2=1617.8 1560.2+40+5.5*2=1611.2

钢铰线弹性模量Eg=(1.986+1.9998+2.002+1.995)/4=1.99525*105MPa(详见“钢铰线力学性能检测报告A04-GJX-071)

2.1、钢铰线预应张拉力:P=δK·Ag·n·b·1/100式中:δK-钢铰线张拉控制应力MPa.根据规范规定预应力钢铰线为0.7δK倍张拉控制应力:0.7δK

Ag-钢铰线公称面积Ag=140㎜2;

n-同时张拉预应力钢铰线根数n=6;

b-超张拉系数,不超张拉时取1;

P=δK·Ag·n·b·1/100=1570×0.7×140×6×1×1/100=932160(N)

2.2、求平均张拉力T=P·[1-e-(KL+μθ)]/ (KL+μθ)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波纹管K=0.0015;

μ-预应力钢铰线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μ=0.25;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弧度)T=P·[1-e-(KL+μθ)]/(KL+μθ)={923160×[1-e-(0.0015×16.178+0.25×12°×2×π/180)]}/(0.0015×16.178+0.25×12×2×л/180)

=866101.6871(N)

p=P·[1-e-(KL+μθ)]/(KL+μθ)={923160×[1-e-(0.0015×16.11+0.25×2.5°×2×π/180)]}/(0.0015×16.11+0.25×2.5×2×л/180)=902256.7363(N)

2.3.求理论伸长值ΔL=(T·L)/(AY·Eg)

T-为预应力钢铰线平均张拉力(N);

AY-为预应力钢铰线公称面积mm2,AY=Ag×6=140×6;

Eg-钢铰线弹性模量MPa Eg=1.99525×105

上部钢铰线束理论伸长值:

ΔL=(T·L)/(AY·Eg)=(866101.6871×16.178)/(140×6×1.99525×105)=0.0836(m)

下部钢铰线束理论伸长值:

ΔL=(T·L)/(AY·Eg)=(902256.7363×16.111)/(140×6×1.99525×105)=0.08673(m)

实测伸长值为张拉前先调整出应力为бK10﹪测伸长值为L1然后张拉到бK20﹪测伸长值为L2,再张拉到бK100﹪时,持荷2—5分钟,测伸长值为L3,总的伸长值为L=L3-L1+L2-L1

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方可继续张拉。

3、张拉操作:预应力钢铰线的张拉顺序,应使混凝土不产生超应力、构件不扭转与侧弯、结构不变位等。因此,对称张拉是一项重要原则。还应考虑到尽量减少张拉设备的移动次数。按设计要求,孔道钢铰线张拉加载顺序为:①张拉应力由010%δcom 持续1分钟,测量记录张拉起始点位置,②再由10%δcom20%δcom 持续1分钟,测张拉伸长值,③继续由20%δcom100%δcom持续2-5分钟,测量张拉伸长值,然后用猫具锁住钢铰线,即完成钢铰线张拉任务。要求两端工作人员必须配合密切,步调统一,认真测定伸长值。张拉完成后,桥面板没有出现严重变形现象。

4、张拉注意事项:

⑴、在张拉作业中,必须特别注意安全。在任何情况下操作人员不得站在预应力筋的两端,同时在张拉千斤顶后面应设立防护装置。

⑵、操作千斤顶和测量伸长值的人员,应站在千斤顶侧面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油泵开动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如需离开必须把油阀门全部松开或切断电路。

⑶、 用锥猫式千斤顶张拉钢铰线束时,先使千斤顶张拉油缸进油至压力表略有起动时暂停,检查每根钢铰线的松紧并进行调整,然后再打紧楔块。

⑷、张拉时应认真做到孔道、锚环与千斤顶三对中,每根钢铰线应编排序号,以防止互相交叉,以便张拉工作顺利进行,并不致增加孔道摩擦损失。

⑸、张拉过程中不允许有钢铰线断丝及锚具滑移现象,否则停止张拉。

⑹、每块构件张拉完毕后,应检查两端部和其他部位是否有裂缝,并详细填写张拉记录表。

⑺、预应力钢铰线锚固后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15mm。长期外露的锚具可涂刷防锈漆或混凝土封裹,以防锈蚀。

5、孔道灌浆: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应尽快进行灌浆,以防钢铰线锈蚀,还可减少钢铰线应力松弛损失。因此,再孔道灌浆时应注意事项:

(1)灌浆用水泥标号不低于42.5MPa,本工程选用“山水牌”普通硅酸盐水泥42.5R;

(2)水灰比控制在0.40—0.45,并掺入有山东水务混凝土外加剂厂生产的HPC-GJ1高效减水剂,水灰比可减少到0.35;

(3)水泥浆的泌水率最大不超过4%,拌和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24h后泌水应全部被水泥浆吸收;

(4)搅好的灰浆必须过滤,并在灌浆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沉淀析水;

(5)灌浆次序以先下层后上层为宜,灌浆压力为4—6kg/cm2;

(6)灌浆应缓慢均匀进行,不得中断,并应排气通顺,直至排出空气水稀浆浓浆时为止,封闭另一端阀门后,在加压至5—6 kg/cm2,保压5分钟后,关闭灌浆阀门;

(7)灌浆后需做三组7.07×7.07×7.07cm立方体灰浆试块,以便检查强度,作为水泥浆质量的评定依据;

(8)当四个孔道按顺序灌浆完毕后,再按第一次孔道灌浆的先后顺序,打开孔道两端阀门,进行二次灌浆,这样可有助于排出孔道内游离水,以提高其密实性。

6、问题讨论

张拉完成后,预应力筋是否切割、封猫问题:

⑴不切割预应力筋,不封猫直接灌浆,灌浆过程中空气水稀浆浓浆首先从锁片、钢铰线缝隙自行渗出,逐渐自淤封堵缝隙,灌浆压力逐渐上升,待压力表达到0.50-0.70MPa 时,并持续恒压5分钟后,即可关闭灌浆进口阀门。其优点是:①张拉和灌浆可连续工作,防止张拉后时间过长,钢铰线发生松弛现象;②孔道内无闭气、闭水现象发生。缺点是:灌浆时间相对较长,孔道内保持恒压时间相对较短。

英文文章格式范文2

关键词:大同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预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大幅上升。也使我国煤炭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一大批新建的大型煤矿项目纷纷立项建设。我国矿井的生产特别是大中型矿井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出现了百人千万吨级的煤矿。机电设备是构成施工生产的重要因素,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工艺、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零部件会逐渐地被磨损、变形、断裂、蚀损等,随着零部件磨损程度的逐渐增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会产生劣化,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设备的功能和精度降低,甚至整机丧失使用价值。

1、机电设备使用中出现故障的种类

(1)损坏型故障:如断裂、开裂、点蚀、烧蚀、变形、拉伤、龟裂、压痕等。(2)退化型故障:老化、变质、剥落、异常磨损等。(3)松脱型故障:松动、脱落等。(4)失调型故障:压力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间隙过大或过小、干涉等。(5)堵塞与渗漏型故障:堵塞、漏水、漏气、渗油等。(6)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功能失效、性能衰退、过热等。

2、故障原因分析及其步骤

2.1故障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别故障的性质、查找故障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将故障机理识别清楚,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预防故障重复发生。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造成故障的真正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调整、使用与保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2.2在分析故障时,一般是从故障的现象入手,通过故障现象找出原因和故障机理。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观察到或测量到的故障现象可能是系统的,如离心泵不吸水;也可能是某一部件的,如离心泵的填料过热;也可能是某一零件的,如轴或轴套表面损坏等。因此,针对产品结构的不同层次,其故障模式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2.3故障原因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测试分析,以及有关疲劳、断裂、磨损、腐蚀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故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3.1现场调查主要包括收集发生故障的时间、环境、顺序等背景数据和使用条件;故障现场摄像或照相;收集和整理故障件的主要历史资料如设计图样、操作规范、验收报告、故障情况记录和维修报告等;对故障件进行初步检查、鉴别、保存和清洗等。

2.3.2分析并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机理。主要包括对故障件的无损检验、性能试验、断口的宏观与微观检查等检查与分析;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如强度、疲劳、断裂力学分析及计算等;初步确定故障原因和机理。

2.3.3分析结论。当每一件故障分析工作做到一定阶段或试验工作结束时,都要对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调查记录、证词和测试数据,按设计、材料、制造、使用几个方面是否有问题来进行集中归纳、综合分析和判断处理,提出一个结论明确、建议中肯的报告。一方面是为了改进工作、积累资料、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索赔和法律仲裁提供依据。

3、煤矿机电设备的一般维修

3.1设备维护与维修的要点

3.1.1正确处理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关系。预防为主就是通过机电设备使用中的观察检测,掌握设备运转磨损情况,注意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及时消除机电设备的故障隐患。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定期或及时检修,不能拖延,因此要把预防与计划检修结合起来。

3.1.2正确处理生产与检修的关系。设备检修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煤矿在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常常忽视检修工作,出现机电设备带病作业,致使事故发生。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和进度。

3.1.3正确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专业维修的关系。日常保养工作一般由机电设备使用中一位的职工进行,要通过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头,专业维修由专业修理矾构负责,有计划地检查和维修,要把一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断层”砚象发生。

3.2关注机电设备维修的具体工作要根据设备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从制定出日检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机电设备的检查可分为日检和定期检查。检查方法可分为感觉、经验性检查和用仪器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机电设备大修、中修、小修要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分步骤进行。

4、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4.1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对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包括现场操作)合格,颁发合格证,人人持证上岗,按章操作,严禁无证上岗。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设备原理,设备构造,设备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使用设备切忌超负荷运转。工作环境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合适,有适当场地和空间。特别对采、掘工作面流动设备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

4.2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安装设备必须按照技术说明书(或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的全过程所有数据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安装完毕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移交使用。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实行日常与定期维护保养相结合,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注油、干燥、防锈等技术处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磨损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大型固定设备,执行班、日、周(旬)、月检查制度;对采、掘、开拓等移动设备,执行两班生产,一班检修。综采工作面要实行班、日、旬检查制,并坚持三班生产、一班检修、班班维护制度。

4.3对各类机电事故认真分析,使职工受到教育。对于发生的机电事故,无论时间长短、性质轻重、责任大小,都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和当事人按照“事故责任倒查法”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找出责任者,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对于事故当事人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心服口服,吸取教训受到教育,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的事故发生。

4.4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以较为先进和节电节能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和耗电较多的设备,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利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利用经济奖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技术比武、师带徒、星级评定等措施检验学习成效,为机电设备事故率的降低和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老矿区的技术改造,如今的煤矿生产告别了过去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装备大量的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简单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维修思想和技术应用到设备维护中,可以将设备的故障率和额外折旧率及设备维修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整个生命周期中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增至最高。

参考文献:

英文文章格式范文3

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新版本)

1. 选题及开题(第七学期前两周完成)

学生在经过论文写作初步指导之后,自行选题,选题时请考虑以下因素:

1)选题的难度适中,对内容熟悉或有兴趣,范围恰当,切忌太大或太泛;

2)题目力求新颖,忌老生常谈或重复他人研究结论;

3)题目要具有可行性,要有充足的资料;论文应达到规定篇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有足够

的时间和导师商讨;

4)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于第七学期开学第三周前上交指导教师)。

2. 论文撰写要求

1)论文应与本专业相关;

2)独立完成;

3)用英文撰写;

4)字数3000-5000;

5)学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正式论文定稿,过期不予受理(初稿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二周前

上交指导教师,第二稿于第十周上交,第三稿即论文定稿于第十二周上交);

6)所有毕业论文一律用计算机打印(格式要求详见附件1);

7)严禁任何抄袭或复制他人论文的不道德行为,违者按不及格处理;

8)所有学生在提交打印定稿的同时必须提交一份word格式电子文档(文件名为:学号/姓

名.doc),由指导教师统一交给学院教学秘书。

3. 装订顺序要求

根据湖北民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管理规定并结合本专业特点,外国语学院毕业生论文装订依次包括:

1) 封面(此项单列一页)(由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统一制定)

2) 英文封面(此项单列一页):由论文英文题目、解释、作者、指导老师姓名和职称和时间组

成。具体见附件2。

3) 英文致谢(此项单列一页)

4) 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 至6个)(此项单列一页):中文摘要在内容上与英文摘要基本

一致,但不必每字每句的对应。

5) 英文论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此项单列一页):主要概述论题的背景介绍、目的,以及研究 1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能产生的主要结果、结论和建议等。

6) 目录(此项单列)

7) 正文:包括引言(Introduction)、主体(Body)、结论(Conclusion)。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

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概述、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主体要求论据充分,论点明确。行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它是对主体部分的论述的概述,也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此项单列):写作学位论文过程中,阅读或运用过的文献书目清单,置于正文之

后,另页书写,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原文献语种为原则语。此部分详见附件1之第8点。

4. 论文质量和评分标准

1) 论文评分依据: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内容的开拓性和深度、广度,分析方法,综合表达能力,文字质量,论文的格式等。 论文评语和成绩评定均用汉语书写,评语的内容和措辞应与所评定的成绩一致。

2) 论文评分等级:成绩分为“优”、“良”、“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每级不再分等)。所有“优秀”论文组织答辩(时间在每年的五月底),优秀毕业论文控制在15%以内。

3) 指导教师评语的基本内容

① 对论文内容的概述及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② 学生是否按要求独立完成了毕业论文各环节所规定的任务;

③ 论点是否明确和有创新性,文献收集和论据是否充分可靠;

④ 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了课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

⑤ 论文的体例是否规范,结构是否合理和有逻辑性,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 ⑥ 论文尚存在的缺点或不足;

⑦ 论文是否达到或基本达到学士学位论文要求,是否同意提交答辩。

4) 答辩小组评语的基本内容

① 对论文的评价: 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点是否明确和有创新性,文献收集

和论据是否充分可靠;论文的体例是否规范,结构是否合理和有逻辑性;语言是否流

畅、表达是否清楚;

② 对学生答辩情况的评价: 学生答辩时能否回答答辩小组的提问,是否较好地掌握了课题

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表达是

否清楚、准确并有逻辑性;

③ 答辩小组的表决意见: 答辩小组经过表决,认为该生的论文和答辩是否达到或基本达到

学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建议授予该生学士学位。

一、毕业论文用纸、页面设置要求

毕业论文应按规定格式单面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国际标准A4型复印纸。

页面设置:版心为297×210mm;页边距要求:每一面的上方(T)2.5 cm,下方(B)2.5cm,左(L)2.5 cm,右(R)2.5 cm,装订线0.5 cm,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5cm,页脚1.75cm,页码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其余设置采取系统默认设置。

注:目录(包括目录)以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标识,例如i, ii, iii, iv.......

二、毕业论文内容打印要求

1. 英文封面

由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统一制定,学生只需填入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此项内容单独一页。

2. 致谢(Acknowledgements):

Acknowledgements采用加粗四号字,居中放置。内容采用“TimesNewRoman”小四号字,双倍行距。

此项内容单独一页。

3. 中文摘要/关键词

中文摘要:题目采用加粗四号字,居中放置。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字,双倍行距。

中文关键词:题目采用加粗宋体小四号字,缩进2个汉字字符;随后的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双倍行距;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不空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双倍行距。

此两项内容单独一页。

4. 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Abstract):题目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字体,居中放置。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双倍行距。

关键词(Key words):紧随英文摘要后,另起一段。题目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后用冒号,随后的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

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双倍行距。

此两项内容单独一页。

5. 目录

目录中仅要求列出引言、正文、结尾及参考文献等内容。采用 “TimesNewRoman” 字体,其中每章题目用加粗小四号体,每节题目用非加粗小四号字体,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本部分采用1.5倍行距如下所示:

Table of Contents(四号字,加粗体)

(自然空一行)

1. Introduction……………………………………(页码)(小四号字,加粗体)

1.1××××××……………………………………(页码)(小四号)

1.1.1 ××××××……………………………………(页码)(小四号)

2. ××××××………………………………………(页码)(小四号字,加粗体)

……

x. Conclusion ……………………………………(页码)(小四号字,加粗体)

Bibliography ……………………………………(页码)(小四号字,加粗体)

6. 正文

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体,首字母大写;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非加粗体;正文所有英文文字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涉及的汉语文字用小四号宋体;每自然段首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正文行距设置:设1.5倍行距。正文章节序号编制:

章,编写为:1. ,2., 3.,…。

节,编写为:1.1,1.2…,2.1,2.2…。

小节,编写为:1.1.1,1.1.2…。

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 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

另外,正文中的例子以1),2)…为序号排列,直至最后一个例子

7. 注释方式

论文注释一律采用文中夹注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来自文章、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页码

例:Rees said, “As key aspects of …in the process” (1986:241).

2) 来自文章、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

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页码

例: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that language “bound up with culture in multiple and

complex ways”(Ellis, 1968: 3).

3) 来自文章、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

格式: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According to Alun Rees (1986:234)〔也可位于引语的最后〕, the writers focu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individual learner brings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1986:234)〕.

4) 来自文章、专著的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提到:

格式:作者姓名 出版年份:引文页码

例: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 Robertson, 1987: 136).

5) 互联网资料:

格式:( 具体参见参考文献中的相关内容)

8. 参考文献

题目采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体,中文文献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文献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体。其体例应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和《中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编排规范》。说明如下:

1)文献目录应另页书写,其涉及著录按原文献语种为原则语,外文文献排前,网络文献排中,中文文献排后。外文文献书名须用斜体。

2)文献目录一律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顺序排列。

3)每条文献必须顶格写,回行时空2个汉字或4个英语字母。

4)将各文献的类型代号(即文献英文名的首字母)注明在文献之后:

专著[M],学位论文[D],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报告 [R],专著、论文集的析出文献[A],其他未说明文件[Z],电子文献中光盘图书[M/CD](monograph on CD),网上期刊[J/OL](serial online),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OL]

l) 专著,学位论文

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说明:英文作者须将其姓氏放在前面,以逗号隔开,再将其名放置其后,下同) 如:

Elliot, Emory.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9.

2)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编.论文集书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

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如:

许国璋.社会语言学与唯理语言学在理论上的分歧[A].祝腕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6.

3) 期刊文章

作者.文献题名[J].期刊名称,年,(期):起止页码.如:

高健.语言个性与翻译[J].外国语,1999,(4):57-62。

4) 若文献作者不止一人,只须注明第一作者,然后用et al.表示。如:

许钧 et al.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翻译对话录[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互联网资料:基本格式参照以上1)-4)。如:

Net 1. Steven Pinker. 2006.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Spanish and French Unaccusative

Verbs[J/OL].Net 2,杨玉,2006,浅谈我国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时态的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J/OL]。

Integrating E-mail into Chinese College

ESL Writing Curriculum: A SLA Approach

(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HUFN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BA Degree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小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

by

(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

Supervisor:

(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

英文文章格式范文4

1、利用CNKI(中国知网)导出参考文献,这种方法仅限于中文参考文献,英文文献见法二,首先百度CNKI(或中国知网)进入中国知网,将引用的参考文献的题目输入并点击检索。在搜索结果中勾上你要找的文献,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在出现的页面上再次勾上并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在文献输出页面你可以直接拉选参考文献右击复制或点击上面的“复制到剪贴板”然后在word里进行粘贴即可。

2、利用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将论文题名粘入点击搜索。在结果页面中,点击“引用”位置,这时即可出现参考文献的几种格式,选中你要的复制再粘贴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导出后的引用参考文献格式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写作要求格式,这时最好自己再根据标准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再做适当修改。

(来源:文章屋网 )

英文文章格式范文5

近年来,刊物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拥有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水平作者和读者,订户遍布全国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航天系统和国家级的各类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分别荣获全国第一、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 2001年被确定为首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2年荣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中、英文版均被世界著名检索机构EI Compendex(美国)、CSA(美国)、INSPEC(英国)、Zbl MATH(德国)的收录期刊,并被国内多种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英文版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

 

主要栏目:系统科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军用系统分析、飞行器控制、C3I、雷达、信息系统工程、机器智能、人工神经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空间电子学及相关领域。

 

投稿要求:

1、主题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2、稿件的篇幅(含摘要、图、表、参考文献等)不超过7000字。撰写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基金资助课题或为省、部委重点课题、获奖课题等请予以注明。

3、稿件中必须给出文题、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参考文献、作者简介以及上述从文题到关键词的英译文,中文文题不得超过20字,英文文题实词不得超过10个。

4、中文摘要应在150~250字之间,关键词3~8个。摘要必须: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其中以结果、结论最为重要;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得评论、解释论文内容;尽量避免特殊字符或数学表达式。

5、稿件中插图宜少而精,一般不得超过5幅,图中字符和数据应准确无误,且与正文一致,图号、图题、图注一定要用中文(英文要译成中文)写清楚。照片图采用黑白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中,不得有污迹和折痕;稿件中表宜精选,表中字符和数据应与正文一致,表格要有表序号和表题;文稿中字母符号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通常变量为斜体,其他为正体)、黑白体(矩阵和向量为黑体)及上下角标应清楚区分;稿件中的计量单位务必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标准和规定。

6、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号按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中、外文作者姓名一律姓前名后,期刊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写出,超过3人只写前三名,后加“等”或“et al”)、文章标题、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等;图书为: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或全书页码)。

7、来稿必须经过保密审查,涉密稿件万勿投寄。

8、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所发表文章版权归编辑部。稿件一经发表,编辑部将随即赠送当期杂志,并按有关规定付稿酬。投英文稿件时请将相应的中文稿一同寄至编辑部。

9、来稿须提供电子版,最好用E-mail投稿,可以打印一式两份,电子版稿件须为pdf格式,且将E-mail主题写作‘新投稿’;请提供作者简介和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mail地址。本刊收稿后在6个月内通知作者刊用与否,在此期限内请勿一稿多投。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地址:北京市西区142信箱32分箱《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编辑部

英文文章格式范文6

会议邀请函的格式

1.标题。由会议名称和邀请函(书)组成,一般可不写主办机关名称和关于举办的字样,如:《亚太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邀请函》。邀请函三字是完整的文种名称,与公文中的函是两种不同的文种,因此不宜拆开写成关于邀请出席会议的函

2.称呼。邀请函的发送对象有三类情况:

(1)发送到单位的邀请函,应当写单位名称。由于邀请函是一种礼仪性文书,称呼中要用单称的写法,不宜用泛称(统称),以示礼貌和尊重。

(2)邀请函直接发给个人的,应当写个人姓名,前冠尊敬的敬语词,后缀先生、女士、同志等。

(3)网上或报刊上公开的邀请函,由于对象不确定,可省略称呼,或以敬启者统称。

3.正文。正文应逐项载明具体内容。开头部分写明举办会议的背景和目的,用特邀请您出席(列席)照应称呼,再用过渡句转入下文;主体部分可采用序号加小标题的形式写明具体事项;最后写明联系联络信息和联络方式。结尾处也可写此致,再换行顶格写敬礼,亦可省略。

4.落款。因邀请函的标题一般不标注主办单位名称,因此落款处应当署主办单位名称并盖章。

5.成文时间。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会议邀请函的范文

【范文1】

客户会议邀请函

20XX年在愉快的合作中结束了。我们深知庚辰集团在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您的合作与支持。久久联合、岁岁相长。在此诚挚邀请您参加庚辰集团举办的客户交流会,届时滨州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代表将与您共话友情、共谋发展,总结20XX、规划20XX。

如蒙应允、不胜欣喜!

地点:滨州大饭店二楼东海厅

时间:20XX年1月22日(本周五)下午4点到8点

全程免费。

联系电话:

温馨提示:本交流会有抽奖环节,如有企业展示和宣传产品的,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范文2】

________________研讨会邀请函

尊敬的 ____________:

您好!

____________研讨会定于20____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召开,诚挚邀请您参会。会议的有关事宜如下:

一、会议主题 ________

二、主要论题 1.________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2.________建设与________的完善

3.________的经验总结

4.________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5.________定位 6.________等________问题 7.当前________的热点问题 8.____________相关________问题 三、投稿要求

本届________研讨会,接收与上述专题相关的、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报告。

1. 投稿内容与格式

论文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基本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几个部分。摘要字数在200-300字之间,且关键词最多不能超过4个。论文正文总字数应不少于5000字,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排版;含页眉和脚注在内,页边距设为2.5厘米。

提交的文章中凡采用他人原文或观点,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或者直接将引用以脚注方式标识清楚。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地点排序。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引文中的英文部分,专著名用斜体,论文题目写入 号内。作者自己的说明放在当页脚注。

2. 投稿电子邮箱

互联网会议PPT资料大全 技术大会 产品经理大会 网络营销大会 交互体验大会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邮件主题标明:____________研讨会)

3. 论文收录

研讨会筹备委员会将会收录您的投稿,并将制作论文集, 如有PPT文件,请一并发送至投稿电子邮箱并注明:____________研讨会PPT。

4. 投稿截止日期

本次会议投稿截止日期为20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四、研讨会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20____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报到,________月________日会议,________日考察。 住宿地点:________大酒店(________高速公路________出口____行________米路____) 会议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3】

国际会议邀请函

Dear Prof. Wang Jianxing,

The Tenth Enhancement and Promotion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s going to be held from August 21 to 23, 2006 in Sanya, Hainan Island of China. On behalf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we have the honor and pleasure of extending to you the invitation to give an oral presentation entitled

Research on Thermo Quality Transmission Problems for Large-Scale Slab of With Creep

The time for your presentation is 20 minutes including 3 minutes discussion. The full-length paper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General, Prof. Yao Zhenhan by May 1 of 2006. The abstract and the full-length manuscript of your paper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printed and CD-ROM Conference Proceedings,respectively. The format for the full-length paper is available on the Conference web site:XXX

Equipments prepared by the conference for your presentation should be (1) Microsoft PowerPoint software and (2) multimedia projector connected to portable notebook computer. You may just bring a storage media with USB connection.

We thank you very much in advance for your contribution to the success of the Conference.

Please contact Prof. Mingwu Yuan, by (E-mail) or +8610 62751826 (Phone) and +8610 62759806 (Fax), for anything not clearly defined.

This invitation letter will be sent to you by E-mail first and then by regular post mail.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Best regards,

Mingwu 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