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剪枝的学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剪枝的学问范文1
关键词:关系;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学阶段,一直是我们所重视的,同时审美教育在现今也是我国教育重点要研究的课题,在小学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使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能够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审美教育,指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之中,教师对于美学观念与美学方法能够自觉的进行使用,从而积极的引导并启发学生,同时还要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标以及教育本身的环境都当成所要进行审美的对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真正的感受美和鉴赏美,学生通过这种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过程,使其创造美的能力不断的得到提升,进而能够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审美人格。
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人们都能够和谐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够有所提升,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生活能够变得更美好,这与审美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提升,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同时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着不同之处,它和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必然的联系,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如形象性、情感性、直觉性等。小学语文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字,它是能够使人们的情感得以进行表达的工具,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工具,这是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有性质,因此说小学语文具有功利性的特点。
小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课程,可是其作为语言的文学,具有着很高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其形式都是文学体裁,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有着实用、艺术、审美三种特性。语文是我们生活交际的工具,同时语文还是我们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很多的联系,这两者能够相互进行促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教育,同时使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够有所提升的主要手段。审美教育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手段。小学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要使审美的因素充分的融入到其中,同时还要利用审美的方式,这样才能够使其符合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主要特性,也能够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其能够生动起来。
审美教育为小学生能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动力,使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中使其自身的语文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并且使学生的语文发展能力得到增长,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于美的敏感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发展其自身对美的理解、表达与创造的能力。
三、审美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要使师生间建议一个良好的关系
审美教育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能够融洽与和谐的发展,一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那么审美教育也就无法真正的实现。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所形成的审美教育的教学气氛,一定要形成一个人际间的审美关系,这样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要使师生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一定要教师利用审美的观点来对待学生,同时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一定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同时还要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还要向学生耐心的传授知识,要充分的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这样能够使审美教育真正的实现。
四、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国的小学语文着重强调了重视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所谓的人文性就是学生的审美、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的内涵。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能够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道德等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学生真正的性感,这样能够使小学生的性格与人格都可以很好的形成。
审美是小学语文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旦忽略了审美教育,就会使语文的语言缺乏一定的情感与美感,这样那个就使得语文的教学过程变得很乏味,从而也就与我国当前所实行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五、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考试内容中,都缺乏一定的审美内容,这样的考试所直接反映的现象就是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对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这样也就无法真正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我国小学语文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在考试内容中融入审美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审美素养有所提升,并且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也是极其有利的。
要想使审美教育在教学语文的教学中真正的得以体现,我们就一定要对小学语文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从而也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阐述了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种种关系,才真正的意识到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对这两种关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够使审美教育得以真正的实现,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个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进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剪枝的学问范文2
有一次,数学老师在上数学课。“好了,现在你们用零号本把答案写上去吧。”说完,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沙沙沙”地写出四个问题,很快“数学大军”从黑板上跳出来。我拿出零号本,第一道题目是……呀!我昨天没有复习,题目基本都……都不会呀!“怎么办?怎么办?做不完题目会被老师骂的呀,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嘴里只能吐出这句话。我心里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也可以说是躺在热锅上的蚂蚁。我的同桌王宝莹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问:“这些数学题你不会做吗?”王宝莹一边问一边指指黑板。
“嗯,嗯,嗯。”我点了几下头。“没关系,我来教你吧”说完,王宝莹认真地讲解着每一道题,公式说的那可是头头是道啊!不一会儿,“数学大军”被我和王宝莹两个“战士”打的落花流水,数学老师还夸我认真呢!
“王宝莹,谢谢你啦!”我对王宝莹说。
“不用谢。”王宝莹用着她水灵灵的眼睛看着我,“帮助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顿时,我感受到美,乐于助人的美。就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女孩,就是一位最美的女孩
些数学题你不会做吗?”王宝莹一边问一边指指黑板。
“嗯,嗯,嗯。”我点了几下头。“没关系,我来教你吧”说完,王宝莹认真地讲解着每一道题,公式说的那可是头头是道啊!不一会儿,“数学大军”被我和王宝莹两个“战士”打的落花流水,数学老师还夸我认真呢!
“王宝莹,谢谢你啦!”我对王宝莹说。
“不用谢。”王宝莹用着她水灵灵的眼睛看着我,“帮助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剪枝的学问范文3
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建构话题已被当前学界炒得沸沸扬扬,这也是当前文艺学边界论争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文艺学的边界之争,其内在实质就是当下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性话语的体现,也就是说,文艺学的边界之争是一种在“守界”与“扩容”的张力中对文艺学知识理论进行反思的话语论争。当前的文艺学知识建构话题,以及衍生的其他争论,如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终结论和文学经典论的争论,等等,都不能再归于传统严格意义上文艺学学科的问题域之内,而呈现出泛学科或跨学科倾向。
在文艺学学科知识建构的反思中,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前提,即文艺学的知识建构必须在坚持跨学科路径的同时保持其自身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跨学科性是当下文艺学知识建构应当坚持的原则,但在强调文艺学学科越界的同时,我们必须还得坚持文学研究自身的独特性。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如果我们把文艺学研究中的文学与审美维度抛弃了,也就等于取消了文艺学学科。在某种意义上,90年代以后文艺学学科一度面临解体的尴尬状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艺学缺乏学科自律原则。
在文艺学学科知识建构的反思中,文艺学学科究竟应当走向何方?我以为,这条路径就是文化社会学的路径。在字面层面上,文化社会学往往被视为对文化实践所做的社会学考察。事实并非如此。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并不是要实现文化与社会学的简单嫁接,而是强调从社会理论、美学、文化、日常生活等视角相融合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具体现象与问题。而且,文化社会学关注当下愈益普遍性的多元文化处境中的文艺现象与问题,而不是仅仅阐述文化在社会当中所担当的角色。
在文艺学的传统研究方法论中,与文化社会学相关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的文艺社会学研究方法。而当下兴起的文化研究虽然把研究视野扩展到文本之外,却淡化了文学的审美性。如何弥补这一缺陷?文化社会学的思路可以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实践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吸引力的现象就是美学阐释向度向文化与社会学领域的扩张。文化社会学的对象虽然较之于传统的社会学研究而言有所泛化,但复归文化研究的审美指向是其目标之一。文化社会学意味着对文化实践所做的美学考察,毕竟,社会、文化和审美的脱节孕育了从社会学角度考察文化和审美的冲动,而这种脱节则恰恰是确定现代性之为现代性的参照维度。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主义并非局限于封闭的、有限的美学领域,而是一种尽力扩展美学疆界于现实世界中的努力。
那么,文化社会学能否成为当下文艺学知识建构讨论的兴趣增长点?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文化社会学在阐释的向度上具有传统文艺学理论命题所不具备的理论品性,更主要的是,文化社会学在对于日常生活话语如何建构和组织我们的社会话语体系,以及这些话语体系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延续与变化中生产和再生产审美内涵的层面上,拥有着极好的阐释能力。文化社会学之所以有如此的阐释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化社会学的对象是文化还是社会,而在于文化社会学理论能够对处于生成中的文化与文艺的整体意义给予审美阐释的向度与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艺理论由于过于注重学院式的理论循环而导致的文艺现象的审美与文化意义的缺失。因此,在20世纪后半叶,许多颇具影响的社会理论家看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关注文化及其有关问题,才能以明确的姿态推进关于文艺现象的理论研究。对这些理论家来说,与其关注各种社会形式和过程是如何启迪和推动文化和审美活动,还不如关注在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效应时所使用的种种批判性、哲学性和社会性的理论向度。
剪枝的学问范文4
本文作者:吴琦磊马世平李民胜喻强杨萍工作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图书馆承担着本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信息检索教学工作。对于综合性高校而言,信息检索的教学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高校而言,传统的信息检索教学工作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结合本校自身的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检索教学工作。比如本文涉及的药学类高校,就必须将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与药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结合,产生出新的教学课程———药学信息检索,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图书馆内的知识查新工作也需要具有两方面专业知识的馆员来提供服务。药学类高校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员,由两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一方面是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传统图书馆员;另一方面是具有药学背景知识但不具有图书情报知识的图书馆员。在从事药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的工作中,这两方面的馆员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好教学工作。虽然这两方面馆员之间有分享知识的意愿,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在图书馆内部建立一个基于知识分享的学习型组织。
知识分享的过程涉及4种知识形态:个人隐性知识、群体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库。这4种知识之间的转化分为5个过程: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群体隐性知识、群体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到系统知识库、显性知识库转化为知识个人分享。想要建立知识分享的学习型组织,需要对知识分享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激励。激励机制包括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个体隐性化知识群体化激励、群体知识显性化激励、显性知识系统化激励以及系统知识个人分享等[3]。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包括物质激励、成长激励和威胁激励。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进行物质激励,可以促使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物质报酬是激励图书馆员知识共享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薪酬也是馆员对组织价值创造贡献的充分体现。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馆员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分享不力的馆员将不给予晋升职务。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馆员要着重培养,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知识水平、实现自我价值等[4]。建立馆员知识分享考核机制,进行威胁激励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馆员分享的知识按数量、价值量和引用次数进行评分考核,增加馆员的紧迫感。个体隐性知识群体化激励实施授权,鼓励参与图书馆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在管理中实现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让馆员参与管理,授予他们一定的自和决策权,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充分表达组织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在工作中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高水平馆员自身隐性知识向组织其他馆员的传递。学习型组织要倡导和强调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使新知识能不断引进并实现创新,注意引导馆员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的集体目标结合起来,使馆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和谐的环境和机制会促进员工间的交流与沟通,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的传递。重视非正式渠道的交流。高校图书馆中既存在正式组织结构,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结构。非正式组织结构和正式组织结构同时存在,互相影响,甚至彼此依附。非正式组织结构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具有不容管理者忽视的影响力,所以要想做到知识分享,必须很好地引导非正式组织,使得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非正式组织渠道中分享[5]。群体知识显性化激励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层次过多,不利于员工沟通、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有必要对传统组织结构改造,使组织结构更趋于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上设立知识主管一职,以专门负责制定知识收集、知识转化、帮助组织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知识主管要来自于组织内部的馆员,要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随时掌握馆员动态。知识主管肩负着把组织当中的大量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的责任[6]。显性知识系统化激励建立知识分享系统。促进组织显性知识分享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说,要想使得组织能够良好地实现知识分享,就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知识分享系统。知识分享系统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馆员借助于它实现远程交流、虚拟讨论等,从而促进知识分享。知识分享系统不仅能够促使显性知识的流动分享,同时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分享[7]。系统知识个人分享促进知识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建立文档积累制度和知识分发制度,使得文档积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得组织内的馆员可以充分交流和分享知识,将组织中个人的专业知识、授课技巧、上课经验等隐性知识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其他信息传达媒介,供所有馆员分享。另外,要根据馆员对知识分享的不同贡献水平,对馆员赋予不同的权限级别。根据不同的级别享有不同的信息查阅权限。通过权限管理,促进馆员积极参与知识分享[8]。文化机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能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只有树立优势的组织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对组织成员进行长远的激励。培养一种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创造一种信任、合作的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以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在知识分享中,信任是知识交换的核心。组织成员不愿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参与共享双方的相互不信任。因此要培养相互信任、合作的文化,使组织成员信任组织,信任伙伴,看到知识分享带来的益处,这样他们才会乐于与组织其他成员合作,与其分享自己的知识[9]。建立开放的共享环境组织要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在实际工作中,馆员会由于自我保护而对知识分享产生抵制,而开放的共享环境则要求打破这种抵制,消除思想顾虑,营造轻松、愉快的知识共享氛围,鼓励馆员之间进行直接的自由的沟通与交流。如可以不定期地召开小范围的非正式的组织成员交流会、周末沙龙等,创造一个轻松、开放、灵活的环境,让馆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分享知识。平台机制学习型组织需要一个完善的平台去实现馆员之间的知识分享。主要从软件和硬件上来支撑。硬件方面,需要建立一个虚拟的馆内交流信息网络,让馆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方便、快捷的交流;组织内部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交流场所,来长期开展一些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要备有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软件方面,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知识数据库系统,形成知识图谱,并做到实时更新。一些应用软件,诸如电子会议软件、文档信息系统以及知识地图等都对组织知识分享有着很好的基础辅助、促进作用[10]。
通过以上知识分享机制的研究,笔者构造出药学类高校图书馆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分享模型(图1)。建立组织内部网络交流途径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内部局域网络,馆员之间具有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不论馆员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都可以通过内部网络方便地进行交流,同时将新的知识分享至组织内部网络平台。举办定期讲座组织内定期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展的讲座,让组织中的馆员直接获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同时,馆员可以将讲座获取的新知识编辑转化后分享至组织内部网络平台。不定期开展组织内部交流组织内的馆员之间通过不定期的内部交流研讨,间接地获取新知识。同时也可将获得的知识加工整理后,分享至组织内部的网络平台。知识数据库系统的知识获取针对知识数据库系统,给组织内的每位馆员建立一个登录账号,设定一定的权限(图2)。组织内的馆员通过每一次的上传知识内容,并由系统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权限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后,可以查看对应的知识内容。这样,可以促进组织内的每位馆员都积极进行知识分享。鉴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共享对组织进步的巨大效用,应当深入研究图书馆以及知识分享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有利于馆员发展的激励体系和组织文化,促使图书馆实现知识分享,向学习型组织转化,提高竞争力。在药学类高校图书馆建立一支具有知识分享能力的学习型组织,对于加强药学类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剪枝的学问范文5
袁子涵
五年的学校生活中有很多大的活动、美好的事情值得回忆、回味。也有一些很小的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有时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不,那天下课后就有一件这样的事,真的不值得一提,可想起来也觉得有点儿意思。
那天课间休息,同学们都到操场上去跳绳,我不喜欢跳绳,又觉得特无聊没事做,就在一边看大家玩。我来到一棵树下,一片一片地撕着树叶来消磨时间。三十分钟的大课间,别的同学都玩得不亦乐乎,我却感觉像要过半个世纪一样难熬。
正在这时,突然操场那边有一个同学大声叫我:“袁子涵,过来帮我们甩绳子吧!”
我犹豫了一会儿,心想甩绳子总比一个人撕树叶要好些吧,于是我就慢慢向她们那里走过去。等我到了看他们并不差人,那位同学还跟我说:“喂!袁子涵,你怎么这么慢啦,我都等死了,我以为你不会来的,就又找了一人来甩。”我有些生气了,便说:“你要我来,又没有叫我快一点,我总得走过来吧?我又没有说不来,你就又叫了别人,你这不是耍人……”
我还没说完,她就大声叫了起来:“我叫你来,你就必须快点来。就算我耍你了,又怎么样呢?”
我一下子急了:“你怎么说话呀?我又不是你的狗,你也不是我的主人,凭什么我必须听你的啊?”
后来我们竟吵了起来,不知是谁多事,让老师把我们叫到办公室里去了。
剪枝的学问范文6
职高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反应而产生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信息。很多历史都是由文学作品来记载传承的。因此文史本来就不分家,文学记载历史,历史带给文学进步,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教学研究,注重跨学科教学,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推进,但是职高语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职高学校各个学科之间往往是完全独立的,学科之间毫无涉及和互相渗透。学生知识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机会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史方面的知识。职高语文教师也缺乏文史鉴赏的专业知识,自己往往也一知半解,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
二、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加强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文学方面从上古神话到百家争鸣、诗经楚辞和诗词歌赋。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部分。文言文是进行历史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将文史鉴赏渗透到职高语文教学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学生兴趣,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论语》相关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所表达的以仁为本的治国方针,丰富学生的国家情感。
加强文史鉴赏教学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史鉴赏教学的最基本基础是文言文的熟读和背诵。教师应要求学生背诵名篇名句。背诵的过程即是自我积累的过程,将背诵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学习名篇佳作在语言技巧表达和布局谋篇方法,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文史鉴赏具体教学方法研究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方面的书籍,增强学生的文史鉴赏能力和素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史使人明志。许多职高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手,原因就是因为涉猎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太少,知识面太窄。除了专业课本上的表面知识以外,其他一律不知。职高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方面的书籍,将文学和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文史鉴赏能力和素养。
在职高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历史教育。现今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多依据课文本身,字字落实讲解,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而讲解字词和语法的知识。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某个名家的作品时,职高语文教师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事件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课文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背景,以及他为唤醒国民而创作的其他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作品的文学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少年强则中国强,从而唤醒自身的爱国精神和热情。教师应加强自身进修和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史鉴赏知识和表达能力;同时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优美的语言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向学生传达精彩的故事背景情节和深刻的思想主旨,以实现学生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享受和素质的提高。
重视文言课文的熟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史鉴赏领悟能力。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文中词句的准确解释和讲授,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重点词句语法的分析和解释上面,将意境优美、含义深远的文章整体分割成了一个个孤立破碎的词语。这样往往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使得学生难以把握文章整体,给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带来了很大难度,也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教学主旨。而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大致梗概。学生在熟读和背诵文言课文的过程中可以熟悉古代汉语在用词造句方面的语法知识,积累文学、历史素材,逐步提高对于文言课文的阅读和领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熟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进入作者的角色当中,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追求,从而树立自身正确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趋势已从传统的智育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发展。文史知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好文史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重视文史鉴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李明.以人为本――职业中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