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书时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书时间范文1
五成职场人每周读书不足3小时
智联招聘调查显示,有55.1%的职场人非常喜欢读书,39.8%的人表示一般,不喜欢读书的人只占5.1%。
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的职场人居多,比例占到56.8%;也有40.1%的人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另外,35.3%的人想通过读书来提升专业水平。但现实是,职场人读书的时间却不多。调查显示,有过5成的职场人平均每周读书时间不足3小时,其中12.7%的人几乎不读书;20.6%的人平均每周读书时间小于1小时;21.4%的人平均每周读书时间在1-3小时之间。
企业高层管理者及70后最爱读书
不同的职场人群中,高层管理者中“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最多,占62.5%;其次是资深专业人才及中层管理者,比例分别为61.4%、60.7%。
不同的年龄群对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调查所涉及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五个年龄群中,70后的人“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最多,占64.9%;90后“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最少,占45.0%。
阻碍读书的最大障碍:网络冲浪
读书原本是一种安静的思想活动,然而来自外界的诱惑很难让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去品读书的精华。调查显示,45.7%的职场人很想读书,然而却被网络所吸引,这成了职场人很少读书的首要原因,最终让读书的想法败给了网络上的各种诱惑;有21%的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
电子读书盛行
调查显示,有60.4%的职场人会通过个人购买纸质书籍来阅读书籍,传统的购书方式依然是主要途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38.2%的职场人会通过下载电子书的方式来阅读。
读书时间范文2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在《时间简史》之后,一个个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的作者。他面对困难,没有恐惧,战胜疾病,创造奇迹。他让我们知道缺陷不是成功的障碍,他用他的一生来实现他的诺言,他为热爱着的科奋斗一生。我们可以说,霍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拿着这个沉重的,装满了知识的书,我仔细地看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钟表,椭圆形的表盘,中间凹得很深,无尽的时间应该是它的代表。我原以为这本世界闻名的科普书会枯燥乏味,也许还会有点费力,但现在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想法了。
霍金先生把复杂难懂的句子变成幽默的语言,帮助你快速理解宇宙的知识和奥秘。
我深深地记得霍金先生的名言,那就是“人如果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是的,霍金先生被限制在轮椅上多年,但他的思想仍然活跃。它飞出地球,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系,甚至飞进上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
霍金先生以各种各样的原因来避免外界的干扰,经常在自己的房间里独自思考宇宙的命运。他可以为他的梦想和事业做出任何牺牲和放弃,他现在所享有的辉煌成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吗?
读完这本书,让我开阔了视野,我现在发现我只有一些知识是多么的渺小。它让我爱上了神秘的宇宙,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科学就是力量,进入21世纪,我们将如何加强国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东方站稳脚跟?答案是科学。
关于霍金《时间简史》读书笔记范文
其实初读《时光简史》只是因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因为它没有平平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平凡的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己的评价,因为,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可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通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读读它吧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这个暑假,读完了《时间简史》,我才知道自己在这个物理学大师面前是有多么的渺小,斯蒂芬霍金。大师带给我们的,是物理学的精华,根据他的文字,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书里面提到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物理学的进步有重大的意义,既将经典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结合。现代物理学近百年的发展史来看,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尝试,包括爱因斯坦他自己也在做与量子理论相和谐的相对论的延伸理论,不过他知难而退了,最后他把目光又放在了宇宙常数上,这是这个天才的失败之处。不少人为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和谐,做了许多边缘学科,但我个人认为,都不如霍金大师做的那么彻底——量子引力论,量子是物质粒子的非连续运动,而所有的量子困惑都起源于这种非连续运动。量子理论与引力的结合,即量子引力理论,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这种理论的历史说来话长,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家彭罗斯在昌德拉塞卡解出Dirac方程后,和霍金一道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随后霍金做出了黑洞热辐射定理,既从黑洞面积的非减性能让人自然而然的想起叫做熵的物理量,黑洞处也具有熵的特性。
从数学角度来看,不管量子引力论是不是大统一理论,但它有它的意义,对物理学有很好的影响。
霍金对于时间箭头的描述十分有趣,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寻根究底的哲学与科学理论齐头并进的时代,但是现在科学对于哲学家来说,太具有数学化了,使得维特根斯坦都说:哲学只剩下了分析语言了。
这几天看了一本书,但说实话确实没看懂多少,不过我还是努力地把每一段话一遍又一遍地读,还算有一点点收获,当我把《时间简史》看了两章后,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现代物理学似乎比古希腊神话、比宙斯、耶和华、盘古更具有传奇色彩,它颠覆了许多所谓的常识,我终于明白了一点:物理学家似乎比神更伟大,因为他告诉我们许多不可能的事都是真的。
读书时间范文3
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对读书这件事儿提出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要读书,比如读书有什么好处,比如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再比如为什么要浪费这个时间……
那么请你想象一下,一个闲散无事的午后,你走进一间书店,像是惠济路的武汉卓尔,天地的德芭与彩虹,看到深棕色的木料带着温润的质感在你的眼前铺成于整个空间,前一秒还在鼓噪焦灼的心是不是会就此渐渐平息下来。你会忘记喧嚣,保持安静,在书架前,在落地窗边,有人正沉迷在文字的梦幻中,你怎么忍心惊扰。那些醉心其中的人,有的坐在沙发里,有的就那么站着,有的无所谓地倚靠在一个角度,没有人在意,这些并不重要,在这里,只有书和阅读才具有深邃的意义。
如果乏了,浓郁的咖啡,香甜的果汁唾手可得;如果饿了,美味的甜点,可口的食物近在眼前。这些“小事”,这些书店都想到了,他们甚至考虑到了书架摆放的位置与落地窗投射进来的光线之间的角度,一切都是为了爱书之人,替他们拨开繁冗杂乱的干扰,让他们的精神在此地得到休憩,让他们的心灵在书籍中得到抚慰。
常常会听到说:“我没有时间来读书,太忙了。”那么,你可能真的不适合读书,因为读书这件事儿就是在“浪费”时间――在这个讲究快速的时代,我们被教导“要抓紧时间”“时间就是金钱”,而读书的“慢”和“无用”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更不用说有很多书我们看过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是,对爱书之人来说,看中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慢和无用。她不想问读书能为她做些什么,她只想和书相遇相知,然后相依相伴,让那些铅灰色的汉字落在她的记忆里,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候,从唇齿之间被吐露出来,惊艳了自己。如果那些汉字最终消散了,那么就让它们如水波般了无痕迹,拥有过它们泛起的小小温暖和愉悦已是阅读的全部所求。
而作为武汉的读书之人,我们着实应该庆幸这个城市里有一间卓尔这样的书店,当你静静地漫步于书店内那整排整排的书架之中,随意地抽出一本被精美的书脊所吸引的书,凝视着独特的封面设计,猜测着它和文字本身的关系,然后打开它,轻轻地一页页翻动,指尖触摸到书页那矛盾的柔软和锋利,手掌的纹路和不同纸张那微妙的质感发生摩擦,这一切遇见,穿插,碰撞,勾起的是内心的鸣响和颤动。这仅仅凭借外表和触感就能产生的怦然心动是电子书永远无法媲美的。而当它兼具内秀,蕴藏着独到的见解,奇趣的幻想,沉淀的历史,波澜壮阔的未来,呈现出繁复多样的风景,你的阅读,便是在经历一个个完全不同的人生。由此,你的际遇和阅历就不只是沿着那条看不见的一成不变的直线局限在短短几十年中。
读书时间范文4
当我们乘坐公交车和地铁的时候,身边所有的人都忙于低头看他们的小小屏幕,仿佛那就是他们那一刻最重要的事情。哪怕身边站着一个长发美女,正沉迷于网络小说的小伙子连头都不抬。或许他的手机QQ上正闪烁着好几个好友的呼唤,眼前这一个不算什么。
屏幕正在替代我们的阅读。除了非做不可的考卷和非读不可的课本,大多数的阅读都可以在屏幕上进行。无论是iPad还是Kindle,电子书的浪潮势不可挡。在一秒钟内,搜索引擎就能找到我们要的文章。从前人们在图书馆苦苦检索,如今只需要一个回车键。信息的获得越来越轻而易举。于是,真正的读书——纸质书,阅读就变得可贵且奢侈了。
几年前我曾去德国美因茨的古腾堡博物馆参观。那里陈列着欧洲最早的印刷机。那是约翰内斯·古腾堡的发明,也是欧洲文明的曙光。在古腾堡的印刷机发明之前,欧洲的书籍必须由专人写就,传播速度极慢。古腾堡的机器也不能大批量地制作图书,但是至少使得书籍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古腾堡和他的助手们耗时三年,印就了珍贵的180本《圣经》。每一本《圣经》都价值连城,是当时最富有的家族才可能买得起的奢侈品。在中世纪之前,《圣经》的阅读和传播只属于教会,属于代表最高意志的神的代表。当他用自己的印刷机将代表特权的《圣经》限量印制之后,阅读和传播《圣经》的特权就开始松动,从一个特殊的垄断阶层流向了另一个阶层。古腾堡印刷的不仅仅是书,更是特权。真正的奢侈不在于昂贵,而是对稀缺性的占有。
因为时间无比宝贵,将时间用于无功利的读书,这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高中课本或者课外作业,这些我都划归为“功利性的阅读”,因为这些书籍的存在是为高考服务的,与心灵和精神追求无关。当然,课本的阅读是必须的,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没有这些底子,是无法享受更高境界的阅读的。如果人空腹喝美酒,这其实对健康不利,喝了一杯就可能倒地不起了。
意大利小说家艾柯在他的名著《玫瑰之名》里也反复探讨了书的神秘。小说中描绘了一座迷宫一般的图书馆,里面藏着人类的知识、欲望和无尽的危险。修道院里的修士穷尽一生,就是在绘制精美的图书,将知识传承下去。固然这个过程中有着权力的博弈——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被传承,什么样的知识应当扔到火堆里去。这样的辩论无论古今中外,几千年来从无定论。
小说中的主人公和代表保守的修士之间有过一场充满机锋的对话。代表保守派的修士坚持认为“笑是危险的”,认为那些让人愉悦的知识是危险的。人类代代不懈努力追求真理,都像振翅高飞的希腊人物伊卡洛斯,用蜡做的翅膀去高飞,最后都可能摔得粉身碎骨。可是人类的天性中充满了矛盾,再危险的结局都不能阻挡人们的好奇心。
古腾堡就像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取了火,让读书不再那么危险,而是让书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美国洛杉矶的Getty博物馆里,陈列着欧洲中世纪的手工绘制的书。这一藏馆的主题叫做“虔敬的艺术”。细看藏品,那是用矿石磨制的颜料,一笔一画勾勒出的繁复花纹,镶金镀银。即使过了数百年,颜色依然鲜亮夺目。这就是那些在《玫瑰之名》中默默无闻的修士们用全部的时间和生命绘制的图书。他们在影片中也是灰压压的一片,毫无特征,没有一张脸能让人记住。但是他们笔下的世界却是何等辉煌。一个时代中,被压抑的人性和才华总要找到可以释放的出口,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创作对象。人们用虔敬之心去对待一笔一画,仿佛那些字句能够抵达永恒。
的确,过了几百年,写下字句的人们都已经不在了,可这些书依然能感动所有的观看者。
有时想来无比惭愧,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实在太过速朽。能有几本是可以传世的呢?畅销书犹如快销品,哗啦啦铺在了所有的书店,哗啦啦窜上排行榜,到下一季度已经被人淡忘。
那位中世纪的修士说的不是没有道理,笑是危险的。因为愚蠢是普遍的。浮光掠影是轻易的,人们习惯了浅尝辄止,不再探究一句话所能抵达的深度。
当人们习惯了轻易地获得愉悦,就不再去想念智趣,也不再关心彼岸和永恒。在这个电子时代,所有的信息如果可以用电子承载,那印成纸的必要性又何在?有多少书还关乎虔敬?
读书这么奢侈,是因为读书那一刻所产生的最脆弱又最微妙的阅读气氛。到底是谁占有了谁?是书征服了时间和读者的心,还是读者的手指征服了耐心和屏幕?
读书时间范文5
到青少年中去测问:你心中最为向往也最为恐惧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将来干什么?做人难,首难在安身立命。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小的个人;大世界人太多,这么多的人与人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挤。时空莫逆,来路莫测。人生在世,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建功立业要养家……千难万难,第一难确实就是如何给自己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难怪青少年最向往的是它,最怕的也是它――我将来干什么?若将这题目二十年前拿来问我,我的回答也一样:我将来干什么?二十年过去,向往已成明日黄花,恐惧也灰飞烟灭,人生坐标上,我的双脚迂回曲折了那么久那么久终于立定了,我摸索得太久,付出得太多,从懂得发问“我将来干什么”到我“干”了“什么”,花去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的生命代价教给我一点诀窍,我愿将它诚告现在的青少年朋友,即:读懂一本书,精于一件事。
18岁,你差不多已经高中毕业,在人类高容量的知识库里,你算扫了盲。这个时刻,如果你上了大学,很好;没上成,也没关系,因为你已经具备了从各类书架上挑选适合你胃口的某一类专业性的书籍来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了寻师问友的能耐。花上三四年时间,只要真正下功夫,你完全可以把某类专业修学完毕。这时候,你的脚下有了一片坚实的土地。就在你自行修学的同时,你可能已经随机而定地找到了一件谋生的事做,只是你也许不满意。你心中的“将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你当然可以对你的现状不满意,完全可以,也应该,因为你还年轻。但你千万别太着急,也不要怨天尤人。你记住你已有一块坚实的土地,因此,你一边随遇而安一边在你拥有的土地上“打井”――你将你已有的知识整理一下,选定其中一本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书来学。这回你不是记忆性地学了,是钻研!当你把它完全给“看透”了,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智慧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你甚至可以找出这本书的谬误与纸漏。这时,你在某个学问领域,还具备了讨论、探索、发挥、创造的能力。你可以干点什么了,不必把专家学者看得太神秘,他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有的青年会说,我不爱读书,不想做学问,不想做任何一个领域的哪个“家”,那我该怎么办?怎么办?去学做一件事。真学!修汽车、煎大饼、画画、养花……可做的事太多了。你选一样你喜爱又有相应条件的事一心一意去做了,哪怕诸如刻印章之类的“雕虫小技”,你学会了,做精了,世界的某个位置就属于你的了。
老话说,“三十而立”。30岁立功立业可谓早,至于通常的安身立命,三十才立就嫌晚了一点。年轻人,在二十五六岁时如果还没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会急的。所以,务必在你刚刚成为公民的那个年龄就得着眼于未来。不要荒废时光,毋贪眼前之乐,年少尽量多学点文化,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培训智慧,年稍长后才有在生活的夹缝里游刃的资本。不要自卑自贱,也不要好高骛远。人活在世,懂透了一部书抑或精于一件事,就不用心慌,就是有挫折,也是暂时的。社会机制本身必然为学有所专,技有所长的人提供机会。要相信这个,因为社会的运转需要这样的人。
(张杰摘自《语文大博览》)
读书时间范文6
如果有什么比泉水更灵动,比枫叶更绚丽,我想便是书中的文字了。如果有什么比大海更蔚蓝,比天空更澄澈,我想便是书中的灵魂了。所以读书,是天地间最纯净的事。
书中自有黄金屋。或许黄金与书籍的搭配显得格格不入,前者显得奢侈华贵,后者却朴实淡雅。但无可否认,书中确实藏着惊人的财富。而这片宝藏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就能获取的,它需要用一颗细致的心,一双智慧的眼,拂开文字上的尘埃才能发掘;它需要用一腔真诚,一份尊重,才能找到开启的钥匙。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首先是要能够打动人,当读者能随着书中的文字欣喜、伤痛、徘徊、愤怒,甚至接受了书中传递给自己的精神品格时,我想这本书便成功了,因为读者拾到了这本书的财富。我很喜欢一本叫《灵犬莱西》的书,它讲述的是一只小狗在被生活艰难的主人无奈地卖走后,经历重重困难,从远方回家的故事。它给我带来的震动很大,让我明白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有感情的,让我懂得一个人如果怀着坚定的信念前行,那么荆棘林沼泽地也会变成平坦的大道。我得到了这本书里最珍贵的东西,一是感情的熏陶,一是挫折的教育。
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许颜如玉真的是位美人,但不管她外貌多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真正美丽的人总是因为她有美丽的内心和素养,而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存在。我对这话的理解是读书能够结识这群人,同他们共成长。在书中,时间便也成了单薄的空气,你可以通过书籍与高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萬人”的李白畅言,与低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倾谈;你可以为文天祥的铮铮铁骨喝彩,为王昭君的自我牺牲感动。在书中,我们穿越时空,与他们站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不仅仅是那一句句千古传颂的诗词,而且更有灵魂深处的交流,这种交流是细腻而绵长的,总能使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更宽广的人生。
若天边的彩虹是世界上最美的织锦,湖水上的倒影是世界上最美的图画,那么读书呢?我觉得就是世界上最惬意的生活方式。
每个故事都需要写故事的人精心地耕耘,读故事的人认真地拾穗。所以我总认为写作与阅读就像酿酒与品酒。酒酿好了,才有品的趣味。品得多了,才能做出更好的佳酿。我喜欢读故事、小说和各种青春文字,通过读书,进步的不止思想,还能收获笔下的文字,而透过文字看到的便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斑斓。书永远是智慧的,它是最好的引路人,它能告诉我们前方也许会有什么,它会在我们遇上挫折时给予鼓励,但它不能成为指路者,真正的路需要我们自己选择,因为生命是我们的,所以青春的权力也是我们的,但书会让我们将世界看得更清晰,将远方看得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