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索宇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范文1

2012年夏天,美国科学家提出一项可与当年“阿波罗登月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 “尖端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引起全球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美国政府决定拿出1亿美元,启动这项旨在揭开人类大脑奥秘的研究计划;接着欧盟委员会宣布,以建立人工脑为目的的“欧共体人脑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获得1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

那么为什么脑科学能得到全球科学家的关注呢?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个复杂的“小宇宙”,它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体总数),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对于大脑结构的工作机制,我们目前仍知之甚少,然而脑科学对人类又是那么重要:医学研究已发现500多种脑部疾病,包括从偏头痛到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数字还将上升。其次是科学探索的需要,脑科学研究不但可揭开大脑高智能之谜,对人工智能、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信息学、解剖学、行为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以及营养学都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脑科学在我们国内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学科,不仅在中学教材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在图书市场上也很少有相关的科普图书,特别是原创的适合广大青少年和中等文化水平读者阅读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因而,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脑科学的故事》,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本书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凡及,是一位从事生物控制论和计算神经科学教学和科研40余年,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2004年退休之后,他决定要做一点“自己一直想做,又感兴趣的事”,于是选择了写一本有关脑科学的普及读物。为此顾教授潜心写作,先后花费了4年时间,8易其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书籍以脑认知功能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神经元到脑的高级功能,乃至意识、情绪等方面的故事。全书分6章,前3章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包括视觉机制和视错觉等。后3章介绍了认知科学和对脑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包括意识、脑机接口和类脑机器等。

笔者觉得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知识性、科学性:本书所述内容无论是知识要点还是相关故事都是有来源、有根据的,做到了确凿可靠,经得起推敲。为此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支持和国内诸位顶级同行专家的好评;2)文字平易流畅,故事引人入胜:作者在行文时字斟句酌,用语十分贴切。对故事的叙述更是精心构思,由浅及深,娓娓道来。脑科学虽然高深,但并不神秘。因为书中讲述的故事虽然事先并不了解,但不等于没有感受,如眼球运动、色觉、立体视觉,马赫带等现象平时我们也有所觉察,因此阅读此书时,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还会与自己原来的知识联系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倍感亲切之感;3)装帧精美,深入阅读:书籍装帧讲究、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图书在每章后附有参考文献,可为读者开启另一道了解脑科学的窗口。

探索宇宙范文2

你想去探访太空吗?2016年10月17日,两位中国宇航员搭乘神舟十一号探访了太空。在那儿发生了什么?我们去看看吧。

Going into space is not easy. Shenzhou-11 spacecraft brings astronauts into space. The spacecraft finds the Tiangong-2 space lab (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 They connect to (连接) each other. Astronauts go into the lab and stay there for 30 days. It is the longest space trip for Chinese astronauts. They have many jobs to do there.

进入太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神舟十一号飞船把宇航员带进了太空,他们要找到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完成与天宫二号的对接。宇航员将要在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待30天,这对中国宇航员来说,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太空旅程。在那儿,他们有许多的工作要完成。

Two astronauts do science and other experiments (实验) in the lab. They are part of the experiments too. They find out how (如何) humans live in the space lab. China will build a space station (空间站) in 2020.

两位宇航员要在太空实验室里完成科学实验和其他实验。其实,他们也是实验的一部分,他们要找出人类如何在太空实验室生存的答案。因为中国将在2020年建造宇宙空间站。

Silkworms’trip蚕宝宝的太空行

Two astronauts will do more than 40 experiments in the lab. Some of them are about science. Six silkworms are part of these experiments. They live in a small house. Astronauts watch them through (通过……看) its glass. They spin (吐丝) and make a cocoon (做茧) in space. And there will be a study on their silk (丝).

两位宇航员将在实验室里要做40个以上的实验,其中一些是科学实验。6只蚕宝宝是这些实验的一部分。它们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宇航员通过玻璃窗来观察它们。它们将在太空里吐丝、做茧,吐出的丝将被拿来做研究。

Meet the astronauts宇航员见面会

Q&A for the astronauts宇航员问答时间

How’s life in Tiangong-2 space lab? Let’s listen to what the two astronauts say.如何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两位宇航员是怎么说的吧!

Q: What do you eat in space?你们在太空中吃什么呀?

A: During the trip, we have more than 100 kinds of food and drinks. We can have Sichuan cuisine (川菜) too!在这期间,我们有多达100种食物和饮料,我们还可以吃到川菜哦!(棉花糖细说:你以为太空飞船里只有压缩饼干、矿泉水?才不是呢!宇航员们的伙食好着呢!他们的食品种类有100多种,包括主食、副食等六大类产品,酱牛肉、鱼香肉丝等传统菜肴都有,而且五天之内都不会重样!宇航员可以使用专用的食品加热器吃到热腾腾的饭菜,还可以享用甜点!好羡慕他们!)

Q: What will happen to (发生在……) your bones?你们的骨头会发生什么变化?

A: We will have bone loss (骨流失) in space. Our bones will become lighter. And usually we will be 2.5-5cm taller than on Earth.在太空,我们会骨质流失。我们的骨头将会变得很轻。还有,我们的身高将会比在地球上高2.5-5厘米。(棉花糖细说:宇航员在飞船的失重环境里生活,看上去飘来飘去很惬意,但实际上这种运动方式很消耗体力。再加上工作紧张,所以宇航员回到地球的时候,几乎都会出现体重下降、骨质流失、贫血等症状。)

Q: Do you see doctors in space?在太空你们会看医生吗?

A: Yes, we do. There is a special technique (技术). And it can know about our heart rate (心跳速度) and temperature (体温).是的,当然会。有一项特殊的技术,它能够知道我们的心跳速度和体温。(棉花糖细说:在太空工作期间,宇航员将综合利用医疗询问、基本生理指标检查、尿常规检测、心肺功能检查等手段,来定期对自己实施健康状态评估。而且这次是中国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协同会诊,来解决宇航员在轨“看病”问题。)

Q: How do you move in space?你们在太空如何行走?

A: We use our arms more than feet. There are armrests (扶手) in the lab.我们使用手臂的次数比使用脚的次数要多。在实验室里有许多的扶手。

Grammar语法

during 表示“在……的时候”。

比如:We saw Trolls during the weekend.周末的时候我们看了《魔发精灵》。

Have a go练一练

1. Two astronauts stay in _____ for 30 days.

A. space B. the spacecraft C. the space lab

探索宇宙范文3

人口168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境内有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勇于自荐的毛遂、招贤纳士的孟尝君、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近年来,滕州市立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整合为手段、以应用促发展,围绕电子政务服务民生,提高行政效能,有力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县域信息化建设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局面,先后荣获全国电子政务应用综合奖、全国电子政务应用优秀示范奖、省信息化建设示范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届在山东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获得县级第一。

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信息化发展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滕州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加强新型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建设,建成了滕州市政务中心网络核心体系。该体系是以滕州市信息化中心为顶级节点平台,21个镇(街道),168个市直单位,81个重点企业为二级节点,村(居)、基层单位为三级节点的大型光纤城域网。确保了视频、语音等各种应用的带宽需求,目前拥有用户11000余个。

与此同时,率先启动的代表全国领先水平的“数字无线宽带城”建设项目,已在市党政办公核心区域、商业聚集区等重点城区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城市整体覆盖面积达到40%,为滕州市民和社会各界及来滕游客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大大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实现政务工作的整体改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中这一精辟论断也为滕州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此,滕州邀请了中科院中国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专家制定了高起点、高规格的《“数字滕州”发展规划》,确保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引领滕州政务改革,推动机关办公提速。

从2005年10月1日起,滕州几大家至各镇街、市直单位,各镇街、部门之间以及各单位内部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全市党政机关除文件外的各类文件、信息的报送、下发、传阅、审批、办理等,全部通过该电子系统平台进行流转;市级大型会议上只印发主要领导讲话摘要,讲话全文及其它文字材料均以电子办公系统。

为进一步提高无纸化办公效率,滕州市还着力建设了“滕州政务”PDA手机移动办公系统项目,通过“GPRS+VPN”、GPRS无线上网卡、PDA手机三大手段实现了移动办公。目前该项目已被编入山东省移动信息化重点产品目录,滕州市也因此成为全国县级党政机关率先应用手机移动办公的县(市)之一。2011年全年各类内部文件流转7.2万余件,公文收发系统下发各类文件9000余次,年直接节约各项办公费用近千万元。

如今,滕州的每一位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打开电脑,鼠标一点,就能随时随地登录“中国滕州网”,享受网络平台提供的电子办公、即时通信、移动办公、电子督查、绩效考核、视频图文、数字城市等应用系统。“数字滕州”工程改变着滕州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天涯比邻、即时办公、实时通讯成为现实。

拓展便民服务通道

当前,信息网络日益成为拓宽群众参与、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滕州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做到两个服务,对内服务党政机关网上办公、对外服务社会大众网上办事。

滕州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1000多项、政策咨询5000余项,表格下载3000多项,实现了网上“一站式”查询和服务,同时提供审批项目办理状态和结果查询,大大方便了市民办事。基于数字地图的生活服务信息平台将市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公用事业等5个领域45类100件具体事项的办事程序、咨询电话等内容全面翔实地进行公开,为社区居民以及外地来滕宾客提供全面、及时、周到的食、宿、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信息和地理信息导航。

“行风热线”定期邀请领导干部走进直播间,与网民面对面。“市长信箱”和机关效能网上投诉平台实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一站受理、一口反馈”的工作机制。网民诉求只需提交问题,不用考虑归属部门;由专人负责分办转办信件,并进行系统考核和月度通报。重要事项直报书记、市长亲自处理,并定时公布结果。

开通以来,“市长信箱”处理有效来信23400余件,办结率达100%。滕州浦东花园居民罗小让家住顶层,曾经为自来水水压过低而烦恼。他试着给“市长信箱”写了一封信,信件发送一个小时后,有关部门就找他了解情况,半个月后,供水管道改造增压完成,问题解决。此后他又一连两次给“市长信箱”写信,建议在某路口设红绿灯、在公交车上增加温馨提示,都得到了满意答复。“我觉得自己就像个人大代表!”罗小让骄傲地说。市长信箱得到了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社记者专门采访,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多家知名网络媒体也相继进行了深度报道。

此外,滕州市自行研发了滕州市村务公开信息系统,21个镇街1200多个村(居)的村务公开信息全部定期上网。村民可以选择电脑上网、手机上网、短信订阅等多种形式,轻松浏览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项村务公开信息。很多村民都说,现在要了解村里的事情简直太方便了,就算是在外地打工,也一样能随时看到村里的动态。仅据2011年统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系统等40余个软件系统平台在滕州建成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引领网络时代新生活

滕州依托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滕州网开展的网络新闻信息宣传实现了与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成功合作,网络媒体聚焦效应切实发挥。滕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次被评为“人民网最受关注的地方领导”。年均更新维护信息6万余条,各类图片近6000余幅,其他各类政务信息 3万余条。政府门户网站在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促进政府与公众交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网站日均访问量达到6200人次以上。

“滕州市网络电视大学”实现了干部、群众培训的网络化;通过开设“大学生村官博客”、“组工干部博客”和“组织工作论坛”,日均各类博文信息60余条,进一步加强了组工干部自身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搭建了良好的网络平台。

通过中国滕州网发起的“博友摄影大赛”、“相约江北水乡 聚焦墨子故里——网络媒体滕州行”、“博客晒幸福”等活动成功举办,网络博文3400余篇,图片信息7700余幅,让“幸福滕州”更美丽、更知名、更幸福,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透过网络关注着、支持着这座古老小城的蓬勃发展。

从我做起,带头应用

信息化的发展风生水起,更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滕州在刚刚制定的《滕州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中这样写道:全面加快社会各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把惠及全民、普及应用作为贯彻始终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幸福滕州”做出应有贡献。滕州市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让人看到了县级市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对于其他地方也具有一定的启发。

探索宇宙范文4

一、科技金融基础理论

“科技金融”的概念在1993年由深圳市科技局首次提出,国外至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金融”理论研究,但“科技金融”作为新兴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其中最为权威的解读是赵昌文等人(2009)的首次定义:“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2011年科技部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科技金融”的解释是:“科技金融是指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2]

上述两种概念描述一个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成果,另外一个基于政府层面的实践操作指引,将两种权威观点结合方可领会科技金融的内涵所在:

一是科技金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从金融资本的角度使科技创新链条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二是科技金融的关键在于金融资本的扶持和支撑,在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要求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散功能,并推动金融组织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改进服务模式,以匹配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科技金融的投融资对接也是实现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级化的过程。

三是科技金融注重的是政策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与激励,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参与,是政府宏观调节与市场化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发展初期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引导并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过渡的过程。

四是科技金融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果,一方面金融资本促使科学技术资本化,创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产业化,带来资本增值空间,双方的协调发展将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科技金融需求

2011年5月《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及《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的,标志着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据广州市金融局数据,2015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9.42亿元,同比增长14.2%,占GDP比重达到9%,金融业已成为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科技金融作为广州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重要成分,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体系完善的关键,能有效满足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的需求。

(一)完善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需求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本质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匹配的融资服务,从根本上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根基。

纵观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证券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重要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缺失,“新三板”及股权交易中心仍处于起步阶段,发挥作用有限,而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较少,未能给市场释放更多的活力,可以说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仍未真正成型。科技金融之所以能满足广州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需求,在于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发挥,一方面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基于金融政策和制度对金融资源进行调控和分配的配置机制,重在突出政府公益性资金的引导作用,既引导其他社会资金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又建设各种融资平台发挥资金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以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为主体,基于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关系,以市场化运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实现资本供应与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见表1),因此,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亟需科技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实体经济安全、有序发展的需求

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兼具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共生,只有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金融体系的高级化所带来的发达虚拟经济才能有更好的安全保障。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仍需要通过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催生大量的金融需求,从而带动金融组织、金融体系、金融产品的发展,现阶段对于广州实体经济来说,如何有效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培育创新动力,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已迫在眉睫。科技与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保障,其目的是使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推动新经济模式的形成,对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至关重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不仅能集成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也能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动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加速广州区域经济科学发展。[3]

总结来说,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需要科技金融的不断催化和推动,形成新的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实体经济有序、安全发展。

三、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内生动力探索

广州将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该发展阶段强调的是金融资源的高度聚集优先,其中,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通过金融聚集提升区域内金融功能的辐射能级,促进金融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从全球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为人所熟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步往往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端化,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兼具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经济调节等功能,虚拟化趋势明显,金融中心也随之发展成型。但金融系统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导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全球金融中心建设敲响了警钟――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互为支撑,是金融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探索国外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成的区域金融中心往往更富活力和竞争力,其形成一般遵循“经济发展――金融聚集――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4],该规律表明金融中心的形成其实是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但为避免金融聚集过度虚拟化又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即经济发展和金融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要素,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第一生产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是金融聚集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金融作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产物,既能推动经济发展与变革,又能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促使金融要素进一步聚集,是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此观点本文以科技金融和经济发展作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子系统,通过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吸引金融资源的进一步聚集,再通过金融聚集有序地完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科技金融兼顾实体经济与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其服务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事关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要素,所以,科技金融对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以科技金融系统的发展为基础和引导的。科技金融系统基于金融资本的供需关系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是科技金融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及科技创新产出的不同阶段催生多样化的资本需求,这也要求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来匹配科技创新的资本需求,当双方供求关系得到良好互动后,便会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内部得到充足的发展并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子系统引发的技术变革能极大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反过来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在提供金融资本的同时,通过股权或债权的作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或实施监督,确保科技创新的实现。

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子系统和金融服务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使科技金融子系统产生整体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引发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促使广州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经济的产生,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和完善的资本退出机制,实现金融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最终推动广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广州财政税收的增加、形成财富增长效应、基础环境的建设等,反过来,广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市场需求和物质的保障,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本来源和市场化的调节机制。

因此,基于科技金融视角,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能实现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和相关产业也会因此向区域金融中心不断聚集,产生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形成广州区域金融中心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探索宇宙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广州医科大学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1],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地方高校有两类,一类是省属地方高校,另一类是市属地方高校。本文中的地方高校是指由地市级(自治州)地方政府(或称第三级政府)出资兴办的、接受省政府(教育厅)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通常称为“省市共建”)的公立本科地方院校。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个方面。地方高校推进国际化有利于师资、课程、知识等发展要素与国际接轨。地方高校可以吸取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增进协同创新理念和实践探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进而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地方高校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受到自身定位(服务于地方发展)、人才培养方向(为地方培养人才)、有限的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水平与其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广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单科性本科教育的地方院校。近年来,学校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把国际化办学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的发展方向。在管理体制上,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从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外事经费等方面给予国际化办学工作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广州医科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探索,为广州落实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医疗卫生方面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对由点到面推动广州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课程国际化

课程对高校和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医科大学从2011年开始开展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不断革新,积极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一是创新临床医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广州医科大学从2010年开始设立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实验班――“南山班”(以钟南山院士的名字命名)。学校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实行小班制、导师制、全英教学制、学生早临床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3年成立的“南山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荐优秀学生到国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海外交流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素养、较高的科研素质、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临床大夫、临床工作管理者和临床科学家。二是加大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力度(如国外名校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材)。广州医科大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全英语或双语授课,目前使用了37本原版英文教材。通过国际合作,学校以“南山班”为龙头,建立了国际化课程体系。

二、教师国际化

没有国际化的师资,就不可能有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2]。大学教师的国别构成、学缘结构、学术观点等方面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广州医科大学通过“引进来”与“送出去”的策略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广州医科大学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比如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并让他们活跃于二级学院的科研前沿和教学一线,进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还注重培养本校教师。第一,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将本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几年来,共送出12批次205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占全校教职工的37%)到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高校进行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教职工教育和管理理念的国际化,进而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由于培训成效较好,广州医科大学多次被评为“广州市出国(境)培训先进组团单位”。第二,长期在校内开设为期4个月的英语强化培训班,由具有博士学位的外籍专家授课,每期遴选6~8名骨干教师或管理干部。目前,共培训了近百名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5%,切实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和全英授课能力,打造了全英教学的中坚力量。

三、学生国际化

(一)开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项目

医学教育国际化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过程。广州医科大学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声誉。学校以国际合作项目为载体,8个学科的专业实现了与境外高校优质专业的对接并建立学分互认机制,5个硕士和博士项目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学生,课程对接促进了学校课程的国际化[3]。例如,学校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广医-爱丁堡医学教育联盟”,开展多层次合作与科研合作,包括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定期举办医学国际教育论坛。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尽相同,一般医学专业无法跟国内外高校的医学专业直接对接;且受地方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医学院校无法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大批量输送学生出国交流。因此,广州医科大学创新学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形式,与境外姊妹学校联合开展方式多样的暑期海外游学项目。项目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暑期临床医学专业游学团,选派师生参加姊妹高校暑期临床医学专业游学团。二是利用假期到境外医院见习的学生交流团,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学分。三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BL)课程体验”活动。

近两年来,广州医科大学共派出100多名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和游学项目,还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多元化的国际交流项目,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师生对外交流的范围,增进与境外友好学校的相互了解。

(二)营造多元文化校园

广州医科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为他们提供全英授课,目前吸纳了100多名来自印度、尼泊尔等10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还以招收国际留学生为契机,积极营造多元文化校园,探索医学教育国际化。学校参照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根据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的需求及留学生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要求,制订外国留学生教学计划,对课程安排、考试管理、成绩评定等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此外,学校引入国际承认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注重形成性评价,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国际公认的医学教育评价模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科研国际化

很多高校旨在通过科研的国际合作,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并能融入国际社会的科研人才,引进国际科研技术,推动本土的科技创新。然而,地方高校的科研投入有限,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和学科与重点高校进行竞争,只能在投入许可的范围内, 结合本土的科研优势与国外顶尖科学家或团队进行合作,形成局部优势,力争在短期内打造具有前沿水平的学科,从而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钟南山院士是近十几年来推动中国呼吸疾病科研与临床医疗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团队重视与国外科学家的团队合作,与国外高校、实验室成立了“中美肺癌联合实验室”“中国-加拿大呼吸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形成了协同创新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实现了科研和临床领域的创新。自2012年起,广州医科大学与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霍夫曼教授的团队合作,成立了“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该研究所将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平台,组成国际化的科研团队,与国外实验室联合培养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和学生。

通过整合全校科研实力,加强国际合作,广州医科大学积极促进高端医学学术交流,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知名度。近两年来,以广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SCI论文达到277篇。此外,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广州医科大学充分利用对外合作资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学校学术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其中,两年一届的“广州-爱丁堡医学教育论坛”在广州和爱丁堡两地轮流举行,促进了中英两国医学教育者的交流与合作。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不仅介绍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也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及合作,提升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为学校师生获取大量最新的医学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国际化平台。

五、小结

广州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这使得广州医科大学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放宽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借助广州建设中心城市的契机,广州医科大学有较多机会与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广州医科大学注重利用多种国际化要素。广州医科大学以广泛的国际交流活动和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为基础,推动实质性科研合作,建立优质国际合作项目,并在项目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对接,促进师生的国际交流;通过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引进国际优秀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并在科研合作的基础上与国外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青年教师到对方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影响力;以招收留学生为切入点,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

通过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广州医科大学扩大了学校的开放程度,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局面,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具有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教育国际化道路,为培养与建设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所需人才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地方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国际交流专项资金不足、参与国际交流学生比例较低等问题,如何搭上广州建设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顺风车,继续深化国际化办学并推动自身的发展,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芳林.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探索宇宙范文6

构建特色活动课程是学校特色化办学的突破口之一。近年来,学校针对生源特点和寄宿制校本实际,探索实施“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和融入新生活,让星执学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进而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

一、课程构建:基于“快乐衔接”

星执是一所全寄宿制中学,学生来自于经济能力较好的家庭,由于从未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难免存在适应新环境难、自主料理生活难、集体生活难、学习快乐难等系列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学校着手开发以“体验快乐、传递快乐、感悟快乐”为核心的“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以实现中学和小学的有机衔接,走读与寄宿生活的有机衔接的新目标。

课程面向初一新生,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每年九月开学前一周,学校实施系列体验课程,让学生感受新的校园环境,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体验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体验集体相处和团结合作,体验中小学课程的衔接等,引导学生认识新学校、融入新集体、体验新课程,学会解决寄宿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快乐融入崭新的星执生活。

据此,学校统筹安排“体验周”七天的课程。第一天是新生报到入学活动。学校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及开幕式,为新生展示“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成果,引领学生参观校园、熟悉班级、自我介绍等,以初步了解课程。第二天到六天,每天清晨有体育锻炼,上午是个性化授课,下午则开展团体竞赛活动课程和快乐自助餐;晚间则安排校园俱乐部活动、电影名片赏析和3D电影欣赏课程。第七天,举行成果展示和闭幕式,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感受“体验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建设注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兴趣和潜能;强调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实现多元发展。其开放性的课程形态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很快融入了活动中,在新的环境中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二、课程实施:关注“快乐体验”

学校组建了“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实施组委会,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组成领导小组、课程组、活动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后勤服务组等机构。每个小组都设有组长和副组长,各组之间团结一致,分工合作;设置一周作息时间表、活动课程表和教师工作安排表,实施岗位责任制,实现岗位分工、职责清晰。同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以快讯的形式面向家长轮流报道每天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感受、启示。每天活动课程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总结和反思,明确下一步工作要求与质量提升目标。

严谨的领导和指挥,周密的课程布置和计划,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保障了活动课程实施的弹性和质量,为学生创设了快乐的体验过程。

1.序列化的课程设置,关注多元发展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着眼于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发展,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了序列化结构。课程包括趣味活动课程、个性展示体验课程、中小学知识衔接活动课程,以及多项活动课程。趣味活动课程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学生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转移到生动活泼的活动课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个性展示体验课程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既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又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融入班级和学校大家庭,组成新集体;中小学衔接课程,将知识融会在生动的活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兴趣。

序列课程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以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渐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以积极快乐的心态步入初中新生活。

2.灵动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提升能力

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动手操作式。这类课程包括陶艺制作、动漫设计、手工制作、烹饪实践等主题,课程实施遵循理论指导——动手体验——总结反思的流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由教师辅导学生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明白道理,提高动手能力。

例如,学生在烹饪实践课上学做吉列猪扒时,先由老师介绍食材的选择技巧、配料的使用度量,以及烹饪过程和注意事项等;之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动手烹饪,享受动手实践的快乐;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课后写下感悟和收获。有学生在收获中写道:“看着这块自己精心制作的金黄色猪扒,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涌上心头。”“从饺子到南瓜饼,从蛋糕到吉列猪扒,我已从一个在锅前手忙脚乱的人变成了一个小小烹饪能手。”

合作竞技式。这一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助合作的习惯,让学生愉悦身心、增长才干。趣味水上和陆上运动会、海底捞“月”、旱冰体验等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都注重采用合作竞技的方式。课程开展前,教师先做要领指点和示范演练,并借此增进师生情谊。

例如,在开展水上划船比赛时,每组比赛由两支队伍进行比拼。每支队伍的6个队员坐在一个大型泳圈内,徒手划水,在5分钟内先划到对岸的队伍为获胜方。比赛时使用的泳圈很大,若用力不均就会失衡或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学生通力配合,动作协调。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合作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自我展示式。这一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享受展示才华、收获成功的喜悦。主题班会、流行健康舞展示、文艺晚会演唱、演奏、舞蹈表演节目,以及影视欣赏与品评等课程,都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主题班会课程均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经班主任审核后召开;由学生主持、组织实施,并由学生自己评价课程效果。教师则从旁指导,以扼要讲解、指导欣赏、组织讨论、共同品味等方式参与课程实施。

3.立足发展的评价,提高综合素质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立足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学校将其纳入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番禺执信中学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从生活实践活动、文学艺术才华展示活动和科学实践三个领域开展评价。每个领域再细分相应的综合素质指标和基本要求,分为优秀、良好、合格或需努力四个等级;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由教师填写等级和建议,并作为总评。

例如,生活实践活动领域的综合素质包括生活能力、个人素养、团队意识、交往能力、文明礼貌,其中,生活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学会独立生活、生活自理、适应集体生活”等;交往能力包括“善于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沟通”等。文学艺术才华展示活动领域包括审美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舞台表现能力、心理素养、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则涵盖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宣传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

“体验周”活动课程实施前,学校先下发评价表开展前测;课程结束后,再实施一次测评。例如,2013年8月的课程评价,参评总人数为520人。在前测中,16人综合素质评定为优秀,246人评定为良好,占总人数的50.38%;活动课程后,263人综合素质评定为优秀,212人评定为良好,占总人数的91.35%。评价结果显示,通过“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的实施,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进步,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进步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为全寄宿制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家长从中感受和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对学校更充满了信心。

三、快乐成长:促动学校新发展

作为星执特色办学的试点和突破口,“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引领学校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实施以来,初一新生稳步迈入了新生活。没有学生在和父母通电话时哭泣了,也没有学生吵闹着要回家了,更没有人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转学;学生学会了整理内务,合理安排学习和业余时间……更可喜的是,学生在“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中寻找到了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方向,以饱满的实践探究精神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每年,在星执艺术节、科技节上,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如在广州市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男子甲组双打中,李格贶、伍绍丰同学勇获第一名;而获得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一等奖的黄振科同学,获得全国少儿美术书法大赛特等奖的吴厚铧、吴煜坤同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校科技长廊中,上千件优秀科技作品见证着学生的创新与发展;艺术节上,学生舞狮队、管乐队的精彩表演更受到家长和来宾的高度赞扬。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带来了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在2013年度中考中,学生取得了总分番禺区第一,五个单科第一的好成绩。

课程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特征,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的理念,让教师的育人理念得到了更新和洗礼,更深刻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实施基础上,老师们逐步探索开发了校园俱乐部活动课程、烹饪实践活动课程、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并编写了校本教材。目前,学校正在着手打造“毕业生体验周”特色活动课程,把“快乐初三”的口号落到实处,让初三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如今,“教有特色”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大家自觉投身特色活动课程建设,追求教学方式的特色化、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实现“教有专长、教有特色、教有研究”的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