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河道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河道治理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1

关键词 :农村河道治理;管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河道,不仅承担着行洪、排涝和灌溉的重任,而且在航运、生态、环保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河道整治一直被忽视,导致农村河道因缺乏治理而淤积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这与当前我国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很不和谐。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和品味的需求,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势在必行。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河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河道治理管护都比较重视,但是农村河道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多年来,环保、水利、住建部门建设治理的重点是城市河道,对农村河道治理还不够,畜禽养殖污染,农业、生活污染逐渐增多,工业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危害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就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必将影响区委、区政府提出“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海陵”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农村河道治理管护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共处”的基本内容。

一、河道整体状况。

海陵区地处江苏省中部地区,是地级泰州市的主城区,地处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交汇处,以老“328”国道为界,南部属于高沙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北部属于里下河地区,属于淮河流域,海陵区境内河网密布,错综复杂,夏季易洪,冬季易旱。区域性骨干河道共有七条,形成“三横四竖”的分布状况,三横分别指周山河、老通扬运河和新通扬运河,四竖分别指引江河、南官河、卤汀河、泰东河,总长达到56.3公里,县级河道24条,长118.21公里,乡级河道82条,长162.71公里。多年来,城市河道治理管护成效显著,建成了凤凰河、引江河、周山河等一批旅游景观河道,其中凤凰河被水利部命名为4A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但是农村河道缺乏有效治理管护,“脏、乱、差”现象问题突出,河道淤积、河道侵占、扒翻种植、杂树杂草丛生等现象普遍存在,河道农村河道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死角,与城市河道治理管护形成显明的对比。加强农村河道治理管护工作是农村百姓所望,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二、河道治理管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和村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张,各种污染源点多面广,河道治理管护缺乏统一规划,河道轮浚整治力度不够,河道保洁经费不足,已经严重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本人经过调查总结,目前,河道治理管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薄弱。农村居民柴草乱堆、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禽粪乱放等问题较多,许多群众对涉及他人的环境违法行为经行举报,而对自身破坏和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不紧影响村容村貌,增加管理难度。如:河道农民垃圾桶就在不远处,但是他就将垃圾随手扔到河中;二是河道岸线没有确权归属。海陵区河道特别是里下河河道,由于历史原因,河道及岸线没有确权归哪个部门管理,很多村组将岸线分田到户,扒翻种植现象遍地多是,从而形成管理真空,增加河道治理管护矛盾。如:东进河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由于老百姓扒翻种植、养殖,工程迟迟不得开工;三是污染源较多。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加之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和企业污水排放,对河道形成直接污染,人畜不能直接饮用,农村河道就像一个大染缸,且污染有上升的趋势。是目前河道管护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四是市、区两级经费差距带来治理管护上的差距。城市和农村河道治理管护的目标、任务是一致的,城市河道专门成立城区河道管理所,专门成立打捞队伍,城市管理的河道不足农村河道的五分之一 ,花费的经费却大大超过农村河道管理经费,乡镇每年列入的河道疏浚整治经费严重不足,经费问题成为河道治理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河道管理的整体推进。五是重建轻管普遍存在。前几年,各地借着省级河道治理管护验收,大张旗鼓搞了很多、很好的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很多河道也疏浚了,绿化了,镇村干部、群众对此也比较积极、赞成河道生态治理。但是,建好了没有人管理,后续管护难以跟上,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建轻管的思想尤为突出,没有形成建管并重的意识和管理体制。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2

前言:农村河道在广义上面包括了流经或者是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直接为农村生产以及生活服务的河流、小型湖泊淀柳和沟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积、年径流以及河道宽度进行分类,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划分,农村河道一般为四、五级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权限区分,农村河道一般是指县级以下的河道。在农村河道中,按流经的地域又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农村河道承担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的任务,同时还承接着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但直接关系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安全,同时也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开展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程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与大江大河相比,农村河道无论从河道宽度、长度、河流的等级等多个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农村河道数量众多,并且直接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农村河道的治理标准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环境水质等标准。标准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则。

1.1与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协调的原则。

河流水系是由源头集水区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的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从河流源头到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温等具有连续变化的特征,也就是说河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水系中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沟道与河流,根据河道的规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用于综合评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类治理与保护。

按照本次规划的定位,农村河道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区类型的项目区农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网类型的项目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农村河道的防洪标准、水环境整治的标准会对骨干河道、流域内上下游河流产生影响,特别是防洪标准的制定,应统筹考虑流域或区域的总体布局,按照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来确定。

1.2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利作为基础产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保证。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个县域内的不同项目区的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农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标准定得过低,不能满足项目的需求;标准过高,不仅规划工程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规划工程的建设还会给当地带来较重的财政负担,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规划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协调,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规划标准可以适度超前。

1.3前置性规划文件进行相协调原则

针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都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的过程中,其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性,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相关行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行业规划等,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该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有效的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使制定过程中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1.4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全面参与农村河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和学科的治疗方案,以满足规划和技术专长的需求,国家和相关行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所以在所有地区开展统一的标准,并按照相应的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开发基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关标准,不仅要保证先进的规划,让编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规,和区域经济和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2.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所以,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进行考虑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现象、河道淤积所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等相关的情况,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是进一步的保证河流的行洪的过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对洪水的威胁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较小,经济活动也是不频繁的,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

2.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大多数地区都比较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对污染的防治不重视,或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比较差,水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日趋恶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把规划的重点进一步的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减少人河污染物的数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2.3综合治理

有些县市由于地形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也是比较不均衡的,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河流生态环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在进行综合整治过程中工程措施

3.1进行清淤疏浚工程

进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纵比降,对河床高程进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进一步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财政承受能力情况、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指的就是对清淤的深度进行有效的确定,首先就应该明确河道的规划过程中的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区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进行有效的确定,对于农村河道一定要进行没有明确规定的相关要求,可进一步的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针对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之间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结合防洪排涝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也要进一步的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针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要进行随意的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进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比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稳。

3.2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断头河进行有效的打通、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进一步的增加水体流动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对河湖水系的沟通也要进行恢复。二是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河道清障主要目的就是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恢复,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在不断的减小,水流出现不通畅的现象,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河道内的淤积程度。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3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服务;公共行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以具有公共性的设施活动为基础,既具有表层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形态,又具有隐含其中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意蕴。[1]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安排,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服务对象、基础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文化发展政策将是理论探讨的重点。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议题应当被置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中。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维度

首先,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新公共服务试图将管理的视角逐渐转变到对管理乃至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的关注上来,呼唤公共行政的转向,并倡导服务的价值和实质的正义。[2]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应当将公平、民主和服务的最大的满意度作为公共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来了解公民的需求,以提高管理公共文化事务的效率,并通过互动的模式来鼓励市民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此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与公众的长期的沟通,形成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结构,以设计和提供理想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其次,新农村建设理论将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全新理论框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家经济安全,是当今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认识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战略现实。一方面,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层面反映了客观需求。这是因为和谐社会取决于农村社会层面的良性协调。从过去到现在,尤其是目前存在的有关农民群体的深刻问题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所要面对的关键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农村居民应当在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中影响决策的制定,以便能最大限度的消除由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现代的文明社会建构的基本追求。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维度

首先,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取决于农民的文化权利,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也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的“外部性”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失灵。此外,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社会,农村人口占多数,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相对而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无法通过市场环境来满足其文化需求,他们更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其次,从公民权利来看,作为农民的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公共文化权利必须被同等对待。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均衡的为整个社会所享有,这意味着每个农村社区的居民都应同其他社区的成员一样,对于公共文化资源有同样的享用机会,并获得优质的服务。因此,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群众的需求,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发展战略规划、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应当着力思考农村社会的根本现实和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打破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行政中存在的差别和不均衡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性,而这也正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口与难点所在。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构想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公共服务对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战略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将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府及农民的主体责任和角色的转变。

然而,就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来说,考虑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将可能面对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其建设应当从战略的视角进行统筹和规划。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政府必须把公民置于首要和中心的位置,及时了解并响应公民需求。与此同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公共服务的方式、评价和判断标准等,不是由政府自己来决定,而是应当由公民来决定。正如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倡导者登哈特夫妇所强调的:“公务员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和驾驭社会。”[3]在此语境下,公共利益就应当是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政府行政的最高行动准则就应当是服务于公众。因而,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公民为中心、为公民服务也就成了政府职能的主要取向,政府应当树立前瞻性的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确保高效有序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亮.论公共文化的基本特性[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0.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4

关键词:课题;资料;整理

课题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资料,是科研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一个课题从策划、立项、研究到最后结题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课题成果的佐证材料,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更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占有量及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地搜集、整理和保存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于2014年5月成功申报了自治州级课题《绿色的化石》,历经一年的研究,现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将在课题研究中如何搜集、整理材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指导教师对程序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程序性材料也就是计划性材料,是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计划方案、过程性资料。过程性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这些资料重在随时随地地搜集、积累与整理,特别要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我们在课题《绿色的化石》准备阶段时,通过实地勘察,要求课题负责人制定出翔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计划、课题申报表,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并以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形式保存。因为在以往的材料收集中,课题组教师往往将材料上报过之后就随处堆放,没有保存的意识,在课题结题时,出现材料缺失,到处找材料的现象。因此,本人在课题立项时,就要求课题组教师,将所有的计划性材料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保存,以便于后期修改、补充、完善,保证课题资料的完整性。

二、指导教师对专题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专题性资料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围绕一些事关整个课题运作的专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形成的资料。

1.在我们学校课题实施时,我们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进行了课题专题性研究,根据四个季节特点,材料分别命名为“春之华”“夏之茵”“秋之韵”“冬之恋”专题材料集,要求课题组教师对四个阶段学生的原始作好收集、积累、整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批改后将学生作品进行打印,和学生原始作品一起收集、归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作品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学生作品资料的完整性。

2.指导教师对课题的所有图片资料按照课题的四个阶段进行分类、归档、编辑。因为,在四个专题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活动图片比较多,如果不进行分类、编辑,混合起来使用非常麻烦,且如果以后再想使用,无疑于是在大海捞针。所以,将图片资料分类、归档、编辑,做好电子存档,既是对课题研究活动的佐证,也是课题研究活动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同时,要求课题组负责人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洗印出来,合理进行使用。

3.对学生在课题活动中创作的各类手抄报、美术作品等,要求课题组负责教师及时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做好电子存档后,再在展板上展出,保证了资料使用的延续性。

4.对于一些实物性的材料,如彩绘的石头、雕刻的树根等一些难以保存的资料,这些实物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创作的过程,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如果不能够把它们归类到课题材料中,难免有缺失和遗憾。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地分类,用相机拍照,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就很好地将实物性的材料转化为文字图片等材料,便于课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归纳。

三、指导教师对成果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成果性资料是指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课题研究结束时,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这些总结对课题终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义。将这些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上升为经验性的可供同行借鉴的材料,最为典型的就是课题论文。

在课题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平时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以及经验、感受随时记录,然后在撰写论文时进行归纳要点,并佐证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5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乐陵市;污染;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资源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我国作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却很低。随着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但在前期经济发展中,牺牲了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将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忽略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导致占全国面积百分之九十的农村被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容忽视。农村水环境治理也被提上日程来。据环保局最新统计,我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1.2亿t,生活污水达80多亿t,粪便总量25万t,但这些污染物都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被排入周边的生态环境中,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危害着当地农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了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1]。其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村水环境带来的污染更是不可逆的,很难治理,形成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威胁着当地农民的生活,作为新发展地区,乐陵市的污水排放现状与山东大部分乡村地区都很相似,因此本文以乐陵市为样本,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举措。

1乐陵市水环境治理现状

1.1乐陵市水环境污染现状

1.1.1污水组成粪便排放、厕所污水、化肥排放、日常洗漱污水、厨房污水等共同组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其中日常洗漱污水和厨房污水统称为灰水。厕所、畜舍产生的粪尿废水统称为黑水。黑水和灰水共同组成了农村地区污水,其中黑水的有害成分含量更高,直接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2]。

1.1.2污染现状(1)生活水污染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如今,大部分农村都已经开始使用自来水,而随之增加的也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思想传统,没有接受过太过程度教育,很难形成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加上污水处理站、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并不完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随着水污染的程度而不断恶化,到目前为止,农村地下水水质已经被严重恶化,异味很重[3]。(2)污水处理模式目前乐陵市在农村地区对污水进行分散式处理,而乐陵市的处理主要是利用沼气池技术。在对农村水资源利用的调查中,主要是以“—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模式为主。以“单建池”模式、“生态家园”模式和“猪-沼-果”模式为辅。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这种技术就被称为沼气池技术。

1.2乐陵市水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水污染治理主体缺失,角色不明由于乡村政府各部门互相推诿,使得当前农村的水污染治理成为了一句空话,只是一项应付上级检查的遮板而已,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加上农村水环境治理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乡村政府一般资金匮乏,连自身经济发展都难以为继,更遑论大规模投入资金到水环境治理中来,不仅见效慢,而且耗费资金量也难以承受。

1.2.2环保资金投入不够,治理设施落后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村发展停滞,因此农村与城市发展很不均衡,二元化现象严重,城市水环境污染得到改善的同时是农村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大规模资金都投入到了城市水污染治理中,农村水污染治理的资金就很难申请到。而财政资金的缺乏给农村水环境治理带来了根本上的阻碍。

2改进乐陵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

2.1发挥“政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治理农村水环境

要想充分治理农村水环境污染,不但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还要发挥市场自我调整作用,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两手发力,共同治理,针对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特点,针对性的解决污染源小而多、污染源广而分散的问题,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中总结出适合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发挥政府的宏观治理,调动农民的自我治理积极性,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科学治理。

2.2探索河道整治“市场打包”的市场化模式

将农村河道整治与市场化模式结合起来,成立共同运行机制,让政府建立“以河养河”“以堤养河”“以塘养河”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将产出的经济利益用在河道污染治理上,实现农村河道污染治理的市场性、长期性管理。而且,给予河道承包者相应的权利,比如给予河道承包者河道两侧土地的使用权,让河道承包者通过水污染治理的模式获得经济利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1)“以河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包河面漂浮垃圾、藻茎、水花生清理的保洁工作,还要进行河道清淤、河岸植被保护等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在合同期内获得管理河段的养殖权和水产所有权[4]。(2)“以塘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担河道清淤、保洁、河岸生态建设等工作,相应的,完成这些工作就可以获得鱼塘使用权及水产所有权。(3)“以堤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担河道保洁、清淤、岸堤植树等工作,相应就可以获得河堤植树权及树木所有权。(4)“以地养河”模式:这种模式下,河道承包者需要承包河道清淤、保洁工作,还要承担沿河农田的征用补偿,相应的,可以获得征用地植树权及树木所有权[5]。

农村河道治理范文6

河道机械疏浚技术是一项集农机、水利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技术,即克服了人工开挖河道的缺点又兼备了省工、省力、省成本的优点,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水生态,营造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2013年至2014年,百步镇共完成机械疏浚县乡河道144条,长141.17公里,土方101.37万方,岸坡整治8.23公里,总投资2223.98万元。

1、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的现状、问题

1.1现状 百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东临于城,北接嘉兴秀洲区,西和海宁相连。其间河流纵横,地势低,雨水多,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平均水位0.98米。其中95%以上为农村河道,河道属自然形成和农民人工开挖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共有河道216余公里,206条,水体面积345公顷。水体容积691.2万立方米。截止2014年底完成机械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

1.2农村河道机械疏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河道淤积问题突出 河道淤积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长期处于疏淤动态平衡之中,因此河道机械清淤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政府主导的河道疏浚,特别是河道机械疏浚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未及时建立和健全,全县大部分河道淤积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行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环境。

1.2.2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薄弱 百步镇实施圩区防洪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后,保护区域安全为主的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显著效益。而农村和农业防洪保障能力还十分薄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前海盐县实施“河道整治、沃土清淤”等人工工程,无奈面积不多,示范辐射效果不明显。河道行洪不畅,村庄和农田防洪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1.2.3水污染问题严重 八十年代初期,百步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乡镇工业环保设施简陋甚至配套不全,加上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大量工业污水任意排入河道,对农村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逐渐成为影响农村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4河道脏乱差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幅增长,同时长期以来受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的影响,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足,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收集等设施配套不全,农村垃圾没有出路,加上许多陈规陋习尚未彻底改变,农村垃圾倒入河道、池塘现象十分严重。

1.2.5农村河道占有现象较多 七十年代,百步镇农业学大寨围填河成田导致农村河道水域大量减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空前膨胀,交通建设、村镇建设包括土地整理等填占河道的现象十分普遍。地区许多小河小浜由于垃圾弃置、脏乱差现象突出,最后导致填埋的现象比比皆是。

2、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效益分析

2.1社会效益

2.1.1河道机械疏浚显著提高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

通过清淤、机械疏浚等措施,百步镇提高了河道泄洪排涝能力,村镇和农田的防洪排涝标准得到提高。将河道清淤与圩区堤防达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解决了淤泥的出路问题,也使整治后的河道两岸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建成了高标准的效益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和民心工程。

2.1.2增加河网调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河道是天然的蓄水水库,通过河道机械疏浚,增加了百步河网的蓄水能力,从而提高农田灌溉和抗旱能力。今年,百步镇实施了“河道疏浚机械化施工”工程,就是把河道疏浚出来泥块修筑圩堤,实现疏浚河道和修筑圩堤一举二得的效果。

2.1.3消除河道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清理淤泥、清除漂浮物、疏浚水系,改善了河道水质;通过清理垃圾,清除杂物,绿化岸坡,改善了河道环境功能;通过建立保洁制度,实施长效管理,巩固了清水河道建设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2.1.4缓解河道水质污染,逐步改善水生态环境

百步镇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有一个发展过程,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严重,尚处在污染控制和处理的初级阶段,因此河道水体污染还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碧水蓝天建设通过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清淤、绿化、驳坎、引配水、保洁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质,消除了河道黑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2.2经济效益

百步镇2013——2014共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区域内共涉及面积36500亩水稻。通过疏浚后,灌溉机站水源得到了保障,根据抽样统计,百步镇粮食产量比去年提高一个档次,每亩增产2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增收1095万元。结合疏浚、又加固加高圩堤20.5公里,岸坡整治8.23公里,河边绿化20公里,产生效益明鲜。

2.3生态效益

河流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通过河道疏浚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灌溉排水、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等多种综合作用,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3、大力发展河道机械疏浚的对策

3.1要统筹规划、系统规划 开展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必须从整个水系通盘考虑,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尽快形成全镇完整的水系规划体系,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大力引进河道疏浚机械,确保农业机械在河道疏浚中的重要作用。

3.2要综合治理、综合利用 要打造“碧水蓝天”,着力推进清河全面机械清塘,积极建好配套工程,提高河道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要 建设“绿色通道”,大力开展河塘沟渠堤坡植树造林,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地养林、以林护岸。要开辟增收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来源。通过机械疏浚,把泥块做圩堤,实现疏浚、圩堤有机结合

上一篇心经

下一篇探索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