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1

2、出自:《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关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会面临很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对提高语文教学素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将是传统文化弘扬与继承的主要途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起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承载文化的主体,更是人类文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传承文化,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时,往往需要借助教学参考资料去理解。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重点更集中于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而非语文教材,一旦学生丢掉这些参考资料,就很难独自去鉴赏、理解以及翻译古诗文。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极强,使之无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诗文蕴含的主要意义。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独自的品味传统古诗文的含义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国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通病,即高度重视积累和传承知识,但却忽略创新和理解。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重复单纯的承接过程,更是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华儿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将新鲜血液注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但事实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教学,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语和字词,然后分段分层次地讲解课文,最后再总结归纳,这种模式既实现不了教学创新,也融入不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课本,也要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二、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担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均记载于文字中,中国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记载。教师应积极引导高中生学习古文,使其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读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体现的独特价值观,以及独特的传统文化神韵。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古诗阅读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来源――乐府。而乐府是汉代皇宫的一个音乐掌管机构,乐府诗的诗句完全是依据固定音乐旋律谱写的,它的要求即韵律和平仄,且乐府诗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专人演唱,这二者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歌词与歌曲的关系。之后,虽然乐府诗、词被分别流传,但仅从艺术角度评价乐府诗,其艺术价值可谓巨大,《春江花月夜》在乐府诗内相当出色。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又能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对艺术的追求。因此,阅读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二)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到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体现。例如:中华政治文化表现出内法外儒的特征,“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为“仁”,秩序为“礼”。“仁”对人们内心提出充满仁义,对待他人以宽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对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确保臣民生活安定;民众必须心含仁义,做到克己恕人。“礼”则对人们提出认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发挥价值的要求。儒家学说通俗来讲就是自我约束;而与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约束。法家对君王提出修订合理法律的要求,对执行法律提出公正无私的要求,即必须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态度。法家精神通过外在约束,稳定国家和社会。再如:《廉颇蔺相如传》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内心重视大局的思想。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观点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人们内心有着重于个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学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三)阅读有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其实当学生学习到《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会发现针对现代人的阅读水平来说,只要除开其中的专业术语,并非不能读懂这篇文章。该文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文章,它其中运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现代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中国各个时代文章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引导比较学生会发现《诗经》比较难读懂,如果不借助教参基本上读不准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确理解诗意。还有汉、晋两代的赋虽然形式优美但难于读懂,其主要由于汉、晋时期通常以世家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而他们对于风雅生活的表现主要通过诗赋,但普通民众则不需要和理解这些。唐代推广九品中正制度让民众获得机会读书,民众也逐渐开始了解诗词文章,所以唐代的诗词、政论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时期,民众将文字阅读视为一种休闲的生活,因此为方便当时的人们读懂文章内容,撰写者通常会运用与民众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话文进行描述。只有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过去仅重视传授语文知识,而忽略从历史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去看待古文。学生不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势必会忽视其魅力,导致传统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参考文献:

[1]许斌.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教育,2015.

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3

一、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1.由易到难

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小儿垂钓》《池上》等,这些诗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且活泼有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很难,还很有意思,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易到难。

2.以点带面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以作者为“点”,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他所写的诗词,或者由教师收集推荐给学生。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推荐《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经过整理对比就会发现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属于豪放派。如此这样,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学生自会了然于胸。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以题材为“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其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时间为“点”,是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结合所处的季节特点,更好地理解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荐《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荐《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荐《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荐《冬景》《江雪》……。学生们赏析背诵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更能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有帮助,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学诗词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学习诗词,有效积累运用。

1.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诗画结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图,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诗画对照。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师问:贾岛风尘仆仆地来寻找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把贾岛的语言神态以及由“满怀希望――失望――燃起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动传神,这样的诗画对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句,体会意境,从而培养鉴赏能力。还有些诗词没有插图,却能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感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诗词所蕴含的图景用画笔表现出来,学生定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

3.体裁互换法

诗词语言精练,一个故事或一幅画就凝聚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字字珠玑。因此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成现代版的故事或写景的美文,再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狭窄的语言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学期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寻隐者不遇》改写成故事,好多学生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就连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写得绘声绘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诗词的亮点。往往在教学一首诗词时,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由名句入手,从而拉动学生对全诗的欣赏感悟。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知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成长。

三、有效督查,激励促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诗词积累,教师要通过考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则,积累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摘抄,对学生的积累态度有一个主观评价,我通常采用星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背诵考查主要由小组长把关,每背诵一首诗得一颗星。当星星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定级为“诗人”“诗圣”“诗仙”。为此,我设计一张评价表,记录学生得星的情况。记录、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

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4

1听读和诵读的结合

语文学科主要是以典范的文章构成有的文章既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品又是音节韵律的艺术品。如唐代律诗历朝精美散文不但文笔好而且读起来平仄相间、朗朗上口。这类诗文更像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先让学生听标准的朗诵然后模仿着读不但有助于领会文章意思也可从美的节奏中感受到我国语言的魅力。

这些文章教师不应作过多讲析而要把指导学生诵读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从语言的速度、停顿、语气的轻重、语音的高低、长短等方面入手采用个别诵读、分组诵读、分性别诵读、齐读等方式反复练习适应,辅以讲解学生便会在领略美的节奏中感受到最直观的美。

2直观展示情景之美

我国许多优美的文章非常善于描绘景物即人们常说的语言的“绘画美”。这些文章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如写自然美的《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如写民俗美的《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如写艺术美的《明湖居听书》等。神秘秀美的巫峡、恬静的荷塘月色、静谧和平的大草原、热烈奔放的安塞腰鼓、婉转清丽的唱腔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宫殿的大门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受到美的强烈感受。

对于这些文章我们如果停留在传统地分析讲解上势必会让学生觉得味同嚼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浪费了美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视、图片、录音机等工具直观的展示巫峡之秀、草原之广、腰鼓之烈、唱腔之曲学生就会在获得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同时置身于美丽的情景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3品味揣摩深远的意味

语文课文除了以它优美的语言很强的绘画功能等打动读者外更主要的是以其深远的意味折服读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言下之意”、“文外之意”。如果缺少这个语言便会变得浅陋、直白。而语言文字一旦表意丰富、蕴藉就使文章变得厚重、耐读。如《米洛斯的维纳斯》除了描绘古希腊绝世美女维纳斯面容俊美、身体匀称、端庄妩媚这种直观的人体美外更主要是通过维纳斯断臂传达出一个症状学观点:“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种深远的意味美我们怎样才能体味到呢?

3.1比较、揣摩

通过比较阅读许多深邃的思想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叶圣陶先生说:欣赏文学作品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觉文章意蕴没有一点含糊。如在欣赏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的形象时如果将其和孔乙己、阿Q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鲁迅先生通过一系列人物控诉了一个“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毒害如果将其和孙犁的《荷花淀》比较就会发现我国妇女解放的一种进步历程。这种“二次创作”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2想象

课文传达的文本意义往往十分有限无限的是读者的想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天马行空般的洒脱与自由。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5

关键词:解脱 赏析 主体 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92-01

中国的古诗文的发展源远流长,它是我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历史,传统文化,同时还承载着先辈们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学习古诗文既可以接受传统教育也能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继承和发展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再说古诗文阅读在中考中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但是对于这部分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却很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绩,鉴于此,我们应该重视古诗文的学习。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总结了如下的一些经验。

1 要让学生从机械性的朗读,背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境去赏析古诗文,去感受古诗文所反映出来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多半的老师采用让学生抱着课本机械性的朗读,背诵,记忆等教学方法。这样,就把意蕴悠远的古诗文变得索然无味,就扼杀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空间,把古诗文反映“美”的意境扫荡殆尽,使教学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努力去营造古诗文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朗读古诗文是入情入境,从古诗文中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好意境,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操和文学修养。例如:我们在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利用多媒体展示文中的情景,“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等一系列的场景,再加上适当的音乐做衬托,就会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晚秋的黄昏无依无靠的悲凉境地,以及游子对故乡深深思念的悲切心境。学生会为此引起内心深处的激荡,加深对这文章的理解。再如:当我们讲到《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先让全体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倾听配乐朗诵,同时让学生随着音乐,随着朗诵去想象那“大海”那“明月”,“潮水”等美轮美奂的场景。去用心感受诗的意境,诗的美妙,我想把如此的场景设计带入课堂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景之中,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古诗文。

2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可以说大多数的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会让学生讨厌学习古诗文。老师为了追求高分,长期以来,很多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翻译上,老师会逐句逐句翻译,然后每个字每个字的解释。让学生把老师翻译的东西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然后强行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使教学变得机械,枯燥。并且会使古诗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只可意会”的美变得荡然无存。学生自然就会慢慢的厌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每个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不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先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验古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反复的熟读古诗文,每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通过熟读,学生就会从全文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能自主的理解每个句子的大体意思了,对于一些相对较难的人句子或字的理解,我们老师只要稍加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根据上下文作出出适当的解释的,然后我们老师再从整体上给学生解释翻译一次。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翻译与自己的理解相比较,及时地对自己翻译和理解不对的地方作出改正。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会从学习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那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

3 平时要求学生加强古诗文的积累,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春江花月夜翻译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伦理道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尤为必要。学生生态伦理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中的,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在生态伦理道德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在文本研习中熏陶

语文新课程在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教材中编排了非常多关于人与自然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在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为学生们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传承了大量关于大自然的名篇佳作,这些美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就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名句进行赏析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刘希夷所作《白头翁》中“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来引导学生感悟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与感受:生命与宇宙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展示,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诗人风格独特的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更是让学生获得了很多启迪。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进行这些文本的研习,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对自然美的世界加以感悟,并树立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对于学生建立起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阅读讲练中渗透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渗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就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来说就极具特色。 2002年全国卷阅读题《沙尘暴》、2007年四川卷阅读题《瓦斯的开发与利用》、2007年全国卷阅读题《关于保护生态多样性》、2008年湖北卷阅读题《关于湿地》这些文章都是向学生们渗透生态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知道学生做题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生态教育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学生进行古文翻译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选用国学经典中与生态伦理道相关的文章进行训练文本,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汉语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修养。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等,学生通过学习或多或少的都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会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主张,语文课程应该同其他课程、书本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了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的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以实现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以体会,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一课文要求的学习目标与人文内涵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在无意识中也会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重视,乃至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当中去。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相关学习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宣传语、广告词,让学生来做出赏析、点评,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创作进行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态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眼界、丰富社会经验,而且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感悟是校内外沟通的大融合,这一举措势必会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也会深深的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邵建新,朱永芳.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2)

[2]朱永芳.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J].教育.2010(01)

[3]冯景龙.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双语学习.2007(08)

[4]江红.关于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05(12)